正因为一般人甚至包括不少武林高手,都不能将推 手与散散手倶妙者,自然属宗师王芗斋了。可见,能将推手与 散手融为一体,并进入推、断不分,一触即发的高级境 界,并非易事。手完美绝妙地表现出来,也就决定了练习听劲功 夫的推手与练习力的运用功夫的散手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一触即发,应该是当代武林人士所追求的一个目标、一 种境界这当中,除了刻苦之外,于松、静之中去体悟,在 神意之内求灵性(灵者,本能也),恐怕是最关键的了再者,功力在拳术中是最重要的基础。功力越深, 其所遵之法也就越少;所谓拳至神明,行走坐卧,不假 思索,一触即发,击人丈外;也就是说,能够自由自在 地发挥出自己的本能。正如王安平先生所言:有了深厚 的功力,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动作完全自动化。……而缺乏功力,或者说功力不深,那就要按法抱好肩 架,讲究守中用中,并以技巧相搏而取胜;应该说,这 是正确的。但对一个拳学造诣高的人来说,肩架无疑是 一种束缚,因为拳学境界的升华,就是为了挣脱这种有 形的束缚,从必然走向自由,从拘谨走向潇洒,从有法 走向无法。所谓“功深无拳,理明无法”是也。
勇取積神若干年前,笔者还在农村插队。有一次,独自手持 短棍在寂静的山路上行走。突然,从路旁的树林中窜出 一条大黄狗,我以为是狼,顿时身上汗毛直竖,头皮发
麻,恐惧到了极点。说也奇怪,到了这种危急的时刻, 自己竟然豁出去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是人。于 是心一横,眼一瞪,抡起短棍就朝那条“狼”扑去,那. 条大黄狗竟被吓得“汪、汪”乱叫,夹着尾巴逃进了树 林。而我也吓出了一身冷汗由此我才对“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有了较深的 理解。这种现象,在赵道新的《爆发论》一文中有过精 确的论述,他说:“……当一个人预感到巨大的危险逼 近而恐慌到难以自制时,便会骤然发出强烈的脱逃冲动, 此刻如果有人企图阻挡,逃避者的求生欲望把极度的恐 惧蓦地切换成激奋来踢开绊脚石,不管他是否真能做到, 他的野性已爆发到横扫一切,把阻挡者撕成碎片后仍不 满足的疯狂地步。这才激起了野性的爆发另一种野性的爆发则来自于愤怒。“愤怒出诗人”, 愤怒也出勇士。当亲人被害,战友牺牲时,由愤怒而f 生的巨大力量,可以赴汤蹈火,可以冲锋陷阵,可以打 虎擒龙。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往往临战而缺乏勇气(据 国外有关资料记载,初上战场的士兵80%有恐惧心理), 而勇气又恰恰是实战中必不可少的极重要因素。面对强 敌,人难免会有惧怕的念头,而迅速调整念头,把惧怕 转变为敢斗的勇气,则是取胜的关键力大的人并非都是勇士,力小者也并非全是弱者。 报载:海南省一位名叫符慧芳的女中学生,在父亲身受 重伤,乂面临六个端枪持刀歹徒的袭击下,一惊之后, 这位不会武功的小女孩迅速手持砍柴刀与凶恶的歹徒拼 命,她置生死于不顾,以横扫一切的勇猛气势,杀得歹 徒胆战心惊,四处逃窜……可见,在实战中,克服胆怯心理,往往比技巧更为 重要。故新手上阵,不适宜采取所谓的以静待动的打斗 法(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搏击老手则另当别论),而是主动 出击,在动态中让自己兴奋起来,胆壮起来(即使因主 动出击而失败,也是值得的,因为勇气出来了,敢斗敢 拼的精神就有了)。可以说,此时此刻的勇气,比技巧重 要十倍!
但高层次的搏击,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有不同 凡响的“精神力”据《李苦禅传》一书记载,王芗斋当年万里游学期 间,曾在四川幸遇奇人陈铁舟。此人腾身起舞,形若翻 江倒海,内藏咄咄神意,霎时间如虎、豹、狮、癖倶现 眼前,双目喷射冷气寒光,令人骇然惧之。此人曾言: “拳术之道,唯精神是也笔者以为,所谓“精神力”,是浑厚内功的外在表 现,是神意笼罩下的高级制人术。不战之时,与常人无 异。一旦动起手来,其神态,如猛虎、怒狮、狂象、暴 熊、凶蛇,咄咄逼人,冷森可怕,使人不战而败,战则 惨败这种“精神力”不是舞台上的做作表演,而是搏击 中的自然流露。它来自于内功修炼,而非徒操手脚功夫 所能达到王芗斋在游学期间,曾与福建南少林拳心意派传人 方怡庄比试武技,四胜六负。如果按时下的比武标准去 评判,王芗斋已输,这是用不着辩解的。然而当年的方
怡庄是如何认识的呢?方说:“我虽六胜,但胜得勉强, 拖泥带水。你摔我则摔得干净利落。我不承认是胜,你 也不能承认是输。”古道武风,由此可见一斑,这才是真 正意义上的武功切磋。见多识广、有文武之才的平江不肖生曾说过: “……偶尔较量失败,不足为怪,也不能作为终生的定 评。因为拳技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他打倒你, 明天你又可以打倒他,南北大侠杜心五的授业恩师徐矮子,在师徒分别之 际,曾对学功有成的杜心五语重心长地说道:“……你 莫以为我传你的就是‘神授’,就不取他人所长了。那 样,你将来还会吃亏的。”杜心五牢记恩师所言。1927年,杜心五在担任河南 农业试验场的会办(副场长)时,便到少林寺去取经。 在寺内,他与静空和尚切磋武功,探讨武道。静空和尚 云:“少林拳也是博采众长,继古人之法,融数家之术 脱颖而出的由武功的切磋,笔者联想起其他一些事例。新中国 成立初期,刘伯承元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 时,曾请国民党教官给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解放军高级 将领讲学。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乃是取长补短,使我 军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更上一层楼的英明之举。
可见,切磋之举,不独武功才有,各行各业,自大 至小,都可切磋,都有取长补短的必要。归结一句话, 切磋不分胜负,意在求技更精"古并〃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在其《古井》一文中写道:“有 一类人,像古井,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静 静的,不管风来不来,它都不起波澜。……”“可是, 有一天,你渴了,你站在那儿掏水来喝,这才惊异地发 现,那口古井,竟是那么的深,深不可测;掏上来的水, 竟是那么的清,清可见底;而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 你魂儿出窍。才美不外露,已属难能可贵;大智若愚, 更是难上加难。世人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所拥有的抖出 来让别人看,肚里有一分的,说他有两分;而两分的呢, 说自己有三分;余此类推。‘有麝自然香’已变成惹人 发噱的‘天方夜谭’。‘无麝放假香’,才是处世真理。” “古井,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遇上,是你的造化。”王安平先生在与弟子们交谈时,经常会怀着感激的 心情谈起自己的恩师王斌魁老先生,说自己在人生的旅 途上,幸运地遇上了一位好老师,他常说老先生为人忠 厚善良,教授弟子从不保守,并鼓励弟子用新的观点去 解析意拳。……已故意拳大师王斌魁老先生,乃是意拳宗师王芗斋 的高徒之一,由于其德艺双佳,故在北京意拳界乃至武 林界都有较高的声望。但老先生从不争风头,有名也罢, 无名也罢,毫不在意;更不随意去贬低他人。在师兄弟 面前既不夸强也不逞能,偶遇争端,总是息事宁人地说: 你们的功夫都比我好,数我最差!……老先生不但教授 自己的弟子从不保守,就是师兄弟的弟子前来请教,也 总是耐心指导,倾囊相授,其为人之诚,由此可见一斑。
浏览4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