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地螳拳
地螳拳又名地功拳、地术拳等。主要在中国北方各省多有流传,南方习 练者较少。据传起源于宋朝,到明朝时,已有著名的“千跌张之跌”。民国时 著名拳师朱志仙大师、朱国贞大师等都是擅长地螳拳的高手。
地螺拳主要技法为“九滚十八跌”。招招式式,攻中有防,防中含攻,技 击性强,时时处处,展现出高超的搏击技能。攻击对方,防卫本体,是一种 独具特色的“摔、跌、踢、打”拳术。滚翻、盘扫、云剪、蹬铲、背摔、绞柱等技法多变。以“快速、奇巧、惊险、新颖、难绝”为其运动的5大特点。
地赌拳在现代武术竞赛中,无论在内容、形式、技巧、风格、质量都有 很大提高,中国陕西省武术队员赵长军,曾以地螳拳多次获得传统拳第三类 冠军。赵长军大师也是在李连杰大师之后,在中国成为5连全能冠军者。赵 长军大师在陕西省西安市创办的武术学校在国内外武术界有极高声誉。
在武术竞赛中,地螳拳评分应按新规则其他项目的评分标准进行。主要 看姿势、劲力、风格、精神这四点。
姿势正确、方法清楚的分值为4分。
劲力顺达、动作协调的分值为3分。
风格独特、内容充实的分值为2分。
精神贯注、节奏分明的分值为1分。
在实际习练和参赛到评分时都应注意:
1〕地螳拳的内容和特点一定要严格按照武术技击要求去衡量,防止把地 螳拳变成筋斗拳、技巧、杂技、戏剧,或者吸取过多的摔政动作;
2〉对地幢拳的躺地时间要特别注意,不可超过3秒钟;
3〉对有损健康、蛮摔、乱跌、乱滚的动作要从严扣分,以保持地螳拳 “险而不伤,奇中有巧”的传统特点。
(二十九)戳脚拳
戳脚拳是中国武术中起源于北方,北腿之王最善腿攻,劲力刚猛,沉实 狠烈,腿法快速,灵活多变,招式神奇,手腿并用的古老拳术,有“北腿之 杰、北腿之王”的美称。
戳脚拳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中国民间传说,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 事,武松使用的玉环步、鸳鸯脚就是戳脚拳功夫。如今山东一带有称戳脚拳 是水浒门。据刘万春在《中国武术史简编》(清代武术发展)一文中讲:刘 景山家藏祖石碑文曰:“夫气尚勇敢,志矢康贞,业习武刚事多儒雅,此从 来为士大夫所难,而挥戈弹剑者流,尤为罕见,今不图子观澜公见之,观澜 刘先生,里中之穷苦者也,未习儒业,慕少林宗派而精之,其便捷轻利与古 之便捷轻利者无以异,沈阳一带多耳。”其碑立于1903年,从碑文中可知武 师刘观澜精戳脚拳,并与古之便捷轻利者无异。由于戳脚拳是手脚并用,边 进边发,左右连环,故又称“鸳鸯戳脚拳”。
宋朝少林拳名师邓良大师,按珠算九规创造此拳,传给周桐,周桐大师 传给河南汤阴人岳飞,字鹏举(公元1103~1142年〉,从而使一代天骄岳飞 成为宋朝名将,民族英雄。戳脚在流传中与地躺相配为伍,形成了专擅长腿 法的独特风格。有“文趟九、武趟九”。武趟(又叫武踹子〉是本源,文趟是 在后来发展变化中形成。
武趟子:招式舒展大方,矫捷刚健,放长击远,刚柔兼施,以刚为主;
文趟子:招式小巧紧凑,动作明快,招法严密,灵活多变,柔中寓刚, 绵里藏针。
主要套路名称:
武趟子有九转连环鸳鸯脚九路,简称“九枝子腿”,即:一路跺子连环鸳 鸯、二路展翅鸳鸯、三路迎风变式鸳鸯、四路狸猫扑鼠鸳鸯、五路白蛇吐信 鸳鸯、六路闪式鸳鸯、七路反背劈砸鸳鸯、八路八卦连环鸳鸯、九路九转行 式鸳鸯。
文趟子有:十二连拳、十八拦拳、小燕行拳、肱拳、转环拳、玉环拳、 武侯拳、六门拳、三八拳、二八腿、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软四趟 子、单操八十腿、单操手二十一诀等。
拳法练习特点:一步一腿,一步一脚,连环发击,左右互换,上下合击, 手脚并用。
腿法主要分:“八根”与“九技”两种。“八根”主要是八个字:丁、 端、拐、点、蹶.错、瞪、踬。
丁腿:用前脚底踢对方胫骨,也称“寸腿”。
踹腿:用脚底从上方往下方踢,多用于后踹。
拐腿:用脚外侧横搓对方下盘。
点腿:指左右侧身点。
蹶腿:倒踢动作,仿如马尥蹶子,向后踢〈文趟主张用脚后跟由下往上 蹶起来;武趟主张动作放开,整个发出走的腿打起来往上挑,如“玉环步”、 “鸾鸯脚”)。
错腿:倒在地下一脚勾作对方小腿,另一脚底贴住同一小腿前面,由下 往上错倒对方。
蹬腿:前蹬与侧蹬,由脚底踢出为蹬。
踞腿:踩住对方脚面,然后还要在对方脚上拧个劲为“八根”,多下盘腿 法,“九技”偏重于上盘腿法。
腿法有:飘、点、扼、坡、蹶、撩.抹、圈等。
劲力以:拧、转、闪、摆为核心。
下盘腿法要求:“快刀斩乱麻”的气势。
上盘腿法要求:“飞腾穿插”,捉摸不定的风格。
基本腿法有18个:
十字腿、迎面腿、摆莲腿、里合腿、偏掀腿、九翻鸳鸯腿、跺子脚、蹶
子腿、蹬子腿、花盘腿、后摆腿、寸腿、搓腿、查腿、撞腿、排腿、提膝吊
点腿、玉环腿。
上述为明腿,另外还有暗腿:拽莲腿、圈点腿、藏花腿等等。
脚法:砸丁、挑丁、棚丁、搬丁、搓丁、查丁等。
手法:压、打、刁、拿、搂、撞、搪、封、刚、柔。
掌法:劈、扇、拍、挂、踏、带、插、撞。
拳法:起、落、棚、翻、钻、转、横、竖。
步法:多用玉环步、活协步、斜步、拗步等。
身法:折、弯、扭、拧、冲、撞、挤、靠、躜、蹦、跳、跃、闪、展、
腾、挪。其中特别注意腰的折、弯、扭、拧、靠、吸腰、滚身、肩打等法之上。
眼法:眼随拳行,眼拳同行。
技击特点:连打带摔,明打是搏手,暗打是摔。手脚齐动,以脚为先。 练好戳脚拳要做到:“心到神到,手到脚到,一步一脚,下肢击发,半 步赢人,是踹非踢,后发制人。”
(三十)太祖拳
(笔者认为,为分别同名拳法,可称戳脚太祖拳)
此太祖拳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创,属戳脚门拳术(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创 的三十二式太祖长拳〉。
据传朱元璋曾从岳飞帐下大将狄雷的后代习练过少林拳术。起义后,因 戒马征战之需,更进一步苦心钻研各家武功搏击精华,用于实战。称帝后, 尤酷爱拳搏、角抵,并创传了这套拳路,名曰“四平拳”,意在:“武功威震 四方,天下太平。”平民百姓习惯称之“朱家洪武拳”,后世则改称为太祖拳。
【拳谱曰】太祖神拳中四平,斜身绕步逞英雄;
昭阳拳痛打太岁,扁扑脚力跺韩通;
双手劈当场设下,插身掌多能变化;
蝎形虎谁个不惧,窝里炮人人害怕;
铁扫帚就地反旋,双旋风随身腾起;
盘肘势卧马提翎,汉由锤提指似峰;
仙人指路藏杀机,连抻大步显神通。
太祖拳属功夫拳,他与董豹拳、老鹰拳、弥陀拳并称戳脚门四大名拳。
其中太祖拳在技击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较充分地体现了戳脚门注重腿法攻 防的特点。讲究:“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
步型:斜身绕步“乂”字步、跺字步等。跺子步全称“鸡叫连环跺子 步”,他半弓半马,转换步型最为快速。
清光绪年间,有一位武功大师“铁腿张恩青”最精此拳。太祖拳现流行 套路共八趟四个来回,计72式。
(三十一)翻子拳
是短打类型拳种,属闭门手法,是起源流传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拳种之一。 翻子拳又名“翻子”、“番拳”。原名“八闪翻”,俗称“翻子拳”,据明代戚 继光所著〈键I效新书‘拳经捷要》记有:“八闪翻,十二短打,此亦善之善 也。”翻子拳功夫快如风掣电击,拳掌翻生不息。八闪翻主要招法有八下,八 个式子,八种击法。
拳歌云:“出手打鼻,梁缩手奔胸膛,卸身迎门肘,挑袍双上手,铁番 杆,顺手搂,双掴手,处上打。”
翻子拳清朝时主要在河北省高阳一带流传,清末传到东北、山东等地, 盛行至今,近几十年甘肃、陕西一带也有练此拳者。在明朝前的传授,师承 过程至今很难确考。
清代嘉道间,河北省高阳县北布里村段氏“殿”字辈五兄弟,拜著名拳 师韩禄马大师,学得翻拳和戳脚。东北名师许兆熊(字敬禅)投师段氏门下, 许兆熊大师又传给郝鸣九(字鹤翔)和胡奉三等人。当时,驰名全国的烟台 武术家程福(字海山)与许兆熊交往甚密,因此对翻拳有极深的造诣。其子 程庆春大师(字东阁)家学渊源,既精通翻拳和戳脚,又练得一身好螳螂拳 (称之为九字螳螂程、郝、胡三人曾尝试对翻拳进行部分改进,在站桩翻 的套路中融进螳螂拳招式,如:“双掴手、鹦鹉上架”等。
郝鸣九所练之翻,趋于精巧细腻,变化也比较复杂。
胡奉三练的站桩,则介于程、郝二者之间,自具一格。
民国初年,程东阁、郝鸣九、胡奉三和东北贵印春(字希桥)同往奉天 (今沈阳市)与通备拳名家马凤图大师结为武学知己。马凤图大师(字健翊,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生于河北沧州孟村)对当时盛行中国北方的劈挂、 戳脚、翻子、八极、形意、诸拳有精深研究。他在为官后,遍访国内名师, 取诸家之长于一炉。五位武林高手聚会沈阳,朝夕相处,切磋武艺。名家对 翻拳、戳脚的练法、心得体会互有异同,加以融会贯通,取其所长,保其精 华,融进劈挂、八极、戳脚、螳螂等优秀拳种的长处,整理出翠八翻、健宗
翻、一字翻等七个翻拳套路。使翻拳由原来的套路过于简短,劲力滞呆,腿 少手短而成为兼具戳脚灵活多变的腿法,螳螂拳敏捷凶悍的手法,加以马凤 图大师独特的劈挂拳身法,劲力贯穿其中的武苑奇葩,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特点:“快硬脆弹,势长节短,接二连三,攒翻应便,手密步坚,长腿 搠拳” 24字。
劲法:“绵、软、砸、脆、滑”五劲。
要求:“双拳密如雨!架势俯伏闪动,节奏脆快硬弹,气势一气呵成。” 拳谚曰:“出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一步一拳是根源。”
当代流传的主要套路有:翠八翻、站桩翻、健宗翻、轻手翻、掳手翻等。

浏览80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