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流派是指在小农经济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 下形成的特点突出、具有明显传承脉络、技术和理论体系较完整 的拳种类别,是我国武术独特的文化现象武术流派的产生、发展是与社会历史、民族地域、传承条件 及目的倾向性相联系的,纵向与横向的流传,继承和创新的发 展,加之几千年形成的各门派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对武术流 派的分类至今武术界还是各抒己见,甚难统一当前,武术界较为流行有如下几种观点。即“内功和外功 说”、“长拳短打说”、“地域分类说”、“功、行、醉、别、对说”、 “南拳北腿说”、“教材分类说”等,其中以“内功外功分类说” 持相同见解者居多,今仅就此类主要流派及流行较广的相关拳种 的特点与鉴赏问题作简要论述。

历史上以内、外功拳派分类的、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大派: 即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三大派依山命名,亦是中国武术与 佛、道相结合最为完美的武术流派。这里要说明一点,传统的武 术流派是武术文化沉积发展的产物,亦是质的规定性特征的反 映,并不是门户之见,相反,是历史本来面貌的再现,是客观事 物本质特性差异的真实写照,作为传统武术文化精髓的介绍,不 能不尊重武术文化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是尊重科学的唯物辩 证观的体现内家、外家拳之说起于300年前的黄宗羲,其子黄百家在 《内家拳法》中又进一步作了阐述,当今对内外功之说亦盛行于 民间。按照传统的观点界定,少林派系属外家拳派系,武当派系 属内家拳派系,峨眉派系属内外家综合派系,前者与佛教有关, 后者与道教有关,第三者与道、佛二教皆有关。

1.三大武术派系简介少林派与少林拳系。少林武术出自河南登封市嵩山少林 寺,因少林寺坐落于少室山五乳峰下,故称此拳派为少林派,其 拳系为少林拳系。

据有关资料考证,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即公元 495年),最早人住少林寺的是东天竺高僧跋陀,后南天竺高僧达 摩也曾入住并有“面壁九年”之“面壁石一说,传说达摩为改 变僧徒精神萎靡不振和体质纤弱状态,曾撰写有《易筋经》,创 编了“罗汉功法”等,教僧徒朝夕习练,以振其神壮其体质。把 某种文化现象的起源附会于神仙圣人之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 也是相当多见的,其目的是抬高价值地位,以有利于生存推广, 出发点是积极的。 ’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少林武术的起源与来自民间 的僧人有关,也就是说其渊源是中原地带的民间武功。

据史料记载,至两汉时期,中原地带武功相当盛行,而少林 寺的和尚大都来自中原一带,这就为少林寺武功的兴起和传承打 下了基础。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少林武僧月空率领 80余僧徒勇抗倭寇,为国屡建战功,名扬海内外;此期间抗倭名 将俞大猷拜访少林寺时,并将《剑经》之法(即棍法)传给了少 林僧徒,少林寺得此指点,棍法大进,经过后七、八十年的几代 人的努力,到明朝末叶,其棍法之精技已被推为诸家棍法之首; 少林寺拳系起始于拳术,发展于棍法,后又从刘德长高手中学得 峨眉枪法,使其名声大振;至清初之际,又融北派拳技之精髓,贯南派南拳、西南四川之器械理论,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术 精湛的少林拳体系,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正宗派系地位。少林武术 在解放后的发扬光大,更进一步确立了其发展方向和地位,少林 武术已成为中国北派武术的总称。

目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多数拳种,如梅花、炮拳、洪(红) 拳、功(弓)力、劈挂、通臂、短打、燕青(迷踪)、拦手、螳 螂、七星、朝(昭)阳、关东、八极、戳脚、鹰爪,以及长拳、 猴拳、苌家拳、岳氏连拳等等,都被认为属于少林拳系,上述每 一拳种都又分别拥有若干拳械套路和功法。据少林寺弟子讲,目 前仅少林寺内秘传的拳路就有234种,器械套路137种,合计 371种,另外还有许多功法,可谓集中原武功之大全了少林拳是长拳类代表拳种之一,少林拳发展到现代,运动特 点表现多走刚猛一路。中原人身高体壮,伟岸多力,性格憨厚, 所以拳路多是大开大合,劲力迅猛,充分发挥臂长腿长的优势, 放长击远,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中原人重心较高,因此特 别注意发挥腿击的优势,主张“手打三分,脚打七分”,又有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少林拳质朴无华,很少搞花架子,其编排完全从实战格斗出 发,来去一条线,起横落顺,即横身而起,顺身(侧身)而落, 在击敌的一瞬间,使自己身体的受敌面积变到最小。少林拳要求 “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与敌接战,或进或退,不过是两三步之 间,套路编排要合乎这种实战需要。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发源地),所以少林拳属 于佛门武功,禅宗是种修养,武术亦是一种修养,禅武相通,因 而佛陀以武择徒。少林僧人练拳的本意在于护寺护法,少林寺的 人在习武的同时,也要坚持参禅,禅法本是一种心法,也可变通 成为内功,禅宗的和尚都要练习参禅,日日坚持,不得间断,久 而久之,便有可能豁然开悟,参悟禅理。少林寺武僧历代多出高 手,与他们坚持参禅有一定关系武当派与武当拳系。武当武术出自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 镇之武当山,武当山为道教圣地之一,故称此拳派为武当派,其 拳系为武当内家派系。

据有关研究成果证实,武当内家派系起源于丹道家张三丰, 认为武当内家拳派是指元末明初武当山丹道家张三丰所开创的一 派带有道教修炼内涵的拳械派别及与此特点相似的其他拳派内容 的总称;亦有“武当武功”、“武当武术”、“武当内家拳”、“武当 拳”等称乎。关于张三丰创拳之说武术理论界亦有不同的观点, 但是,许多哲学家与理论家认为:人类许多门类科学的产生和发 展内核大略超不出“圣人造物”这个过程和模式,所以说,如果 没有其他确凿证据的话,张三丰这个“圣人造拳”之论也不失为 正道之说《武当武术现状考察及发展对策研究》一文论述,明清时期, 武当拳派分两种渠道传播,一是道内传播,是道士修炼内丹必不 可少的动功,沿道门延续,牢牢地保持着拳艺的真谛;另一种是 对社会有选择的传播,即由张松溪和王宗岳为南、北派代表的传 承系统体系。

武当内家拳系在其流传、演变和延伸过程中,不断吸取外家 少林的攻防实用精华,逐渐扩展了形式和内容,成为养生功法、 养防兼备功法,以及拳械等多层次的系统体系。其主要内容有拳 械类(分拳类、掌类、械类)、气功内养类(硬类、软类)和辅 助功法类(基本功类、武技类),其拳种达70余种之多,部分传 承关系明晰、较系统的有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太乙火龙拳、武 当云房太极拳、武当原式太极拳、武当太和拳、尚氏形意拳、武 当正宗赵堡太极拳、游龙八卦掌、八卦连环掌,岳家拳械、武当 纯阳拳、武当龙门心意拳、混元拳、武当气功及各类形意拳、八 卦掌、北派太极拳等武当拳派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 的某些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套路风格。武当拳系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目的, 其技击原则是避实就虚,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 先至,乘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 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 (圈步),进以侧门(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 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

武当拳手法多变,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不像少林 拳那样,多是出拳直击。武当拳法较少跳跃动作,步型低矮。多 用掌,与重在打穴有关;少跳跃,与重在实践有关;步型低,与 重在擒拿有关;走圈步,与重视跌法有关,由此形成了武当拳派 的独特风格道士们过的是与世无争清静生活,所以练武当拳的目的在于 自卫,除非遇到危急情况不许动手,而一旦动手,则是柔中有 刚,软里藏硬,化劲用柔,发劲用刚,具有较大的威力。峨眉派与峨眉拳系。峨眉武术源于四川中部的峨眉山,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兼有道教的历史氛围,故称峨 眉武术为佛、道教义兼容的拳派据传,峨眉山上的和尚和道士很早就有练武的传统,然史料 记载寡少,是明代中期唐顺之一首《峨眉道人拳歌》全面描述和 展示了峨眉拳派体系的存在和成熟状态,正是唐顺之推许峨眉拳 法的原因,促进了峨眉器械的发展,峨眉枪法也悄然完成了质的 飞跃而一举名扬天下。

峨眉枪法为峨眉山普恩禅师所传,至明末已传四代,吴殳就 是普恩的第四代传人,这位《手臂录》的著者尤精枪法,更推崇 峨眉枪法。四川素称天府之国,是经济、文化发达之福地,历史 上东南西北之人人川络绎不绝,也将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带人了 四川,不少南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大多也在四川落根收 徒。应该说峨眉拳派就是四川地方拳种与少林、武当武功相.互交 流融会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经过民风勇悍的川人的衍化和改造,已成为自成体系的独立派别。

峨眉拳系流传较广的有:僧门拳、明海拳、洪门拳、字门 拳、会门拳、盘破门拳、赵门拳、江河拳、余门拳、白眉拳、化 门拳、蛤蟆拳、蝴蝶拳、攀花拳、黄鳝拳及相应器械、对接内容 等;据不完全统计,光四川省内就有67种拳种,流传有1652种 拳械套路之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称,峨眉拳派可分为五大 流派、八大门类,•五大流派为:黄陵派、鱼易派、青城派、铁佛 派、青牛派;八大门即:僧门、宗门、赵门、北门、洪门、化 门、字门、会门等峨眉拳系以内外兼修、刚柔并济为主要特点,既有少林拳 系形露于外的劲刚脆猛、先发制人等特点,亦有武当内家不露 圭角形体的暗劲迅发、后发制人等技法,既讲技击功底、又讲 养生修身的本质,是集少林、武当二拳派之精华为一体的优秀 流派。

峨眉拳系主要步型有虚步、长山步;主要步法有蛇型步、箭 步、兔子步、梭步、并步等,身法有吞、吐、流、浮、腾、挪、 闪、展、粘等,犹如碧波之起伏,似蛇虫之前引,柔中济刚、刚 柔并存;击法有关、点、盘、提等四法,讲究善用五峰(即头、 肩、肘、臀、膝)、六肘(即上肘、下肘、左肘、右肘、回肘、 倒肘)之力,发力时要以腰带髋、以气催力、以柔克刚、催力使 力、以窍击人,所以多有“前臂滚压化其招、顺势前粘借力击” 等口诀之语四川是西南经济文化大省,历来具有胸襟开阔、兼容性强、 求新求变的特点。巴蜀文化是中国最富于包容性的地域文化之 一。峨眉拳系正是巴蜀文化的一个缩影。

2.流行较广的相关拳种长拳。泛指以“遐举遥击,进退疾徐”为特点的拳术。 “长拳”是相对“短打”而言的,即在出手或出腿时以放长击远 为特征,动作伸长展阔,筋顺骨直,有的还配合拧腰顺肩来加长击点,以发挥“长一寸强一寸”的优势。现代长拳是吸取了查、 华、洪、炮等诸拳之长,把具有长拳类型的手型、手法、步型、步 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基本动作规范化,按长拳运动方法编成的 各种套路。长拳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 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以长制短、 以快制慢,先发制人。长拳还有相应的器械和对练套路等。


  • 南拳。指中国南方各地流行的拳术。长江以南地区拳种 繁多,内容丰富,各地南拳自成体系,各有特色。南拳与北方拳 种相比,又独具风格,它多以上肢攻守,不轻易出腿,出腿高不 过膝,故有“南拳北腿”之说。各派南拳虽风格迥异,但仍有共 同特点,手法多样,一步几变手,多短拳。手型多样,有拳、 掌、勾、爪、指,出手攻击,回手防守。另有肘法、桥法。南拳 劲力猛烈、刚柔相济、以刚为主,步法稳固,脚落地实,如铁石 砸地。在发力时常发出喊声,以气助力,以声助势,突出了其刚 烈风格,使动作更为勇猛刚健。南拳还有相应的器械套路和对抗 练习等。

  • 太极拳。堪属东方文化的瑰宝,它是一种轻灵、柔和、 缓慢的拳术。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不一,最主要的有三种,一 是陈王延创拳说,一是张三丰创拳说,还有是王宗岳创拳说。虽 然很多武术教材中对这一有争议的问题直接归为陈王延所创,然 由于太极拳对中国道家思想继承较多,且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运 动,故很多学者认为是张三丰根据道教内丹修炼理论、结合少林 的兵家技法发展而成。目前,太极拳有很多派别,较出名的有北 派太极拳,如陈式、吴式、武式、杨式、孙式等,南派太极拳有 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云房太极拳、武当原式太极拳、武当赵堡 太极拳等。各派太极拳虽动作、风格、形式各成一体,但技术要 领、方法和运动特点基本相同,例如均要求头正顶平,沉肩坠 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运动路线呈圆弧形,运动圆活,上下相随,外柔内刚,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导力,协调配合。 太极拳除各类老套外,还有由国家体委推陈出新的24式简化太 极拳、48式太极拳及42式竞赛套路等。太极拳亦有相应的太极 剑、太极刀及推手等内容。



  •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六合拳、六合心意拳等,讲究 “象其形,取其意”,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因其内 意和外形高度统一而得名。另有说此拳象形思意,表现各种动物 的形态之意。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以五行拳(劈、崩、 钻、炮、横)、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鼍、鸡、鹤、燕、 蛇、(骀)、鹰、熊)为基本拳法。各地流行的形意拳各具特色, 河北一带拳势舒展、稳健扎实,河南一带拳势勇健、气势雄伟, 山西一带拳势紧凑、劲力精巧。形意拳动作要求:头上顶、颈立 直、肩松扣、肘下坠等,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 钩竿”,“两手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发拳时拧钻屈伸,进步之 后随跟步,手到脚到,落地如生根,周身完整一体,内外合一, 以意导体,以气发力。形意拳还有相应的器械和对接练习等。

  • 八卦掌。又称“八卦转掌”、“八卦连环掌”等,以掌法 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按八卦方位,纵横交错运动,与“周易” 八卦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其技法究随走随变,随机应 变,以变应变。八卦掌以“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为三 个阶段的功夫,其步法要求“行步如淌泥,前行如坐轿,出脚要 磨胫”。以八种掌法为母掌,由每一掌衍化出多种掌法,有一掌 生八掌,八八六十四掌的说法。其掌形为龙爪掌、牛舌掌,主要 技法为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勾、打、封、 闭、穿、点等16种。八卦掌亦有相应的器械和八卦对接等练习 内容。

浏览7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