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镖的起源和发展恩格斯提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 的。”绳镖的源头要追溯到原始时代的渔猎工具。新石器早、中 期的石鱼镖,骨鱼叉同现在的绳镖结构功能十分相似,使用时都 是在镖的尾部系一根绳索或缚一根木棒,用手抓住绳索或木棒的 尾端,将镖(或叉)掷出,以获取鱼类和杀伤野兽,然后牵动绳 索或持棒将其收回。据考古史料论证,“鱼叉”、“鱼镖”有的尾 部带有结节,是便于系绳索的遗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原 始“鱼叉”就有结节,可见绳镖是从原始的石鱼镖、骨鱼叉发展 演变而来的绳镖又名“绳鞭”、“甩头”,“盖在有脱手飞镖之前,而脱胎于棉套索者也”、“盖脱手之飞镖,实用宋代之余氏”。可见绳镖 的源流考要追溯到宋以前的各朝代。据民间传说,首先使用这一 种兵器的是西汉时的武将杜牧,一次他与程鹏交锋,武艺不及对 方,他连打五次脱手標都被程鹏躲闪接住。杜牧败走之际,改用 绳镖中“十字披虹脱身鞭”,一镖将程鹏打落马下,故在民间传 有“杜牧打程鹏,全凭一丈二尺绳”之说。可见,绳镖发端于劳 动,在西汉时,就已在战争中使用,虽然是传说,可作进一步考 证中的参考。
绳镖等索兵,自汉以后,在北方各少数民族使用较多,与棉 套索、流星锤、飞爪和鞭锏等并行发展,互为补遗。宋末、元初 逐渐在内地出现。从明代起索兵中的绳镖的应用才较为广泛, “不但步卒、骑兵均曾用之,明代海军亦曾利用之,以作舟上及 登陆后抛击土上之特种兵器”。在陆战中是战士的附属兵器之一, 兵马戎战能乘敌不备,寻机去出,以达到使敌人猝不及防,杀伤 敌人取得战机主动的目的。
自枪炮发明后,绳镖随着军事价值的消失而习练者也亦渐寡 少,再加之其运动方法和特点难以掌握,多“见江湖卖解者流, 用此物为打围圈之具耳”。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指引下, 绳镖此一传统兵器的独特方法,才被广大武术工作者总结、丰富 和发展。自搬上竞技舞台以来,各省运动员相继学习、整理研 究,在历届运动会上练习者逐渐增加,成为运动员和武术爱好者 喜闻乐见的练习手段之一。
(二)绳镖的结构
绳镖属于索系兵类,所谓索系兵就是“以绳索或以铁链扣系 一兵器,手执索练之一端,而用力将他端所系之兵器掷出击人或 钩人”,绳镖就是用棉索长绳扣系住一个铁质(或钢质)的镖头 的武术器械。绳镖可以掷抛远击,也可以缩短近击,不用时就可 以收卷暗藏,是一种携带方便、收缚隐蔽、打出突然、猝不及防的一种攻击性较强的软兵器,有的也把它列为暗器一类。
绳镖的绳长约1〜3丈,绳前端所系镖头形状有多种:三棱 型、五棱型、七棱型、圆锥型等,最多的是普通的三棱镖与圆锥 镖,头尖尾圆,多用纯钢制成,长5〜7寸不等,镖尾部有一孔, 可用铁环穿入,再加上两个主环和响环,是用以连接绳索的中间 部分,(民间也有不用环直接在孔上系绳的);战时所用绳镖套有 一个竹管,粗盈把,长4寸左右,练习者把绳缠在腰间,用活节 扎在左腰,左手抓绳末端,右手握住竹管,利用轮转之惯性,将 镖突然变为直线运动应手而出。现今由于健身中套路演练的需 要,绳不用缠腰,绳长变短,根据身材的高矮约在9〜12尺之 间。镖头变轻,约4〜6两,去掉了竹管,绳粗相当于六号旗绳, 镖头有三棱型、圆锥型等,绳镖的中间部分(即与绳的连接处) 还有小彩绸若干块或者红缨一束。
(三)绳镖的特点
绳镖主要是以缠、绕抡、贴、提、穿、收、紧、携、担等运 动方法为主,要求练习中能巧妙地运用身体各关节的活动来迅速 改变镖头运动的方向。立圆抡缠时,似车轮飞转;待机窜出时, 如流星闪电;击中收回时,恰似飞棱来回。运动中能长能短,能 放能收,方法别致,动作多变,左右开弓,力点准确,软硬兼 施,快速敏捷,轻松自然,既能健身,又是防身护卫的武器,其 特点有如下几点:“圆、弧”是绳镖的主要运动形式,缠绕是“圆、孤”运 动的基础镖头的直线运动来自于镖头的圆弧运动,圆弧运动是绳镖运 动的主要形式,而缠绕又是圆弧运动的基础,是发挥绳镖技击效 力的关键所在。拳谚曰“鞭是一根绳,全靠圆贴身”,“缠无力则 松,绕不快则滞“巧缠劲力顺,步活添精灵”,都是针对缠绕 “圆弧”及步伐的要求而言的。所以我们说,运用各关节的缠绕 方法将標头的圆弧运动变成直线运动是绳镖技艺的特点。
“圆”主要分顺圆(逆时针方向运动的立圆)、倒圆(顺时针 方向运动的立圆)、大圆、小圆、连环圆、螺旋圆等;弧是变换 各种圆和直线运动的中间部分,根据各部位变换方向的需要分大 弧、小弧;掄圆时(包括各关节缠绕时的圆,手持绳抡的圆), 要贴身、粘连相随,身绳一体,身随圆变,步随圆转;转折时要 有明显的加速运动,手、眼、身、法、步要配合的高度协调,才 能为击镖准备前提条件。镖的各种弧线运动主要是针对“抽提”、 “穿放”中镖头所去的路线而言的,它是转换镖头运动方向和劲 力的纽带,“抽提”、“穿放”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向,要动动相 连,恰到好处,在练习中要有明显的时间、空间概念和肌肉感 觉,才能借力生力,合乎惯性运动的力学原理。
- 能放能收能远能近,动作多变、左右开弓是绳镖技法上 的特点基于绳镖的结构的特点,比之其他任何器械具有较大的攻击 范围,近可以持短绳打镖,似于短器械的功能,远可以把绳放长 当长兵器使,必要时还可用方法抽回和打掉对方的兵器;左可以 出击,右可以击镖,上可以用颈缠绳打镖,下可用膝、足缠绕打 出,说它“指上可及,打下不难”,“防上打下,防下打上,变幻 莫测”,绝不是夸张,所以在三十六种暗器中绳镖被列为第一位软兵器要“一看劲、二看花、三看收放要顺达”。拳谚曰 “巧打流星顺打鞭,收放自如是关键。”说明“收”、“放”不仅是 绳镖技击方法上的要求,也是套路演练顺利的先导,没有“收”、 “放”的灵活自如,也就没有各种缠绕击镖的准确可言。要做到 “收”、“放”如灵蛇吐信,关键在左手的“抽”、“提”和右手 “穿”、“滑”的协调配合,身体根据绳的长短起伏的时机也很重 要;左手根据转换时的需要适当缠、放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收”、“放”过程中,绳镖的长绳始终要直,不能有折褶的抖动 劲,就像太极拳中的抽丝劲一般,连而不松,脆而不僵,粘连粘随,身绳一体。
- 软中取硬,刚柔相济是绳镖这类兵器力法上的特点和要求
就其结构而言,绳软镖硬,这就决定了绳镖在技击力法上有 轻、重、刚、柔的特点。从速度上分为突变劲、渐变劲;从发力 上看有寸劲、脆劲、爆发劲、合聚劲;从内部所反映的状态来看 有内劲、蓄劲、缠丝劲等。如轮镖的摔劲就是一种渐变劲或者说 合聚劲,随着惯性力的加大和镖头离心力的作用,使软绳在抡摔 中犹似钢鞭一条,软中有硬,硬中有柔,似旋风闪电、力量无 比。在收、放变换时,亦要有蓄劲和内劲;出镖时就身体来说要 有合聚劲;而镖头触及目标的一瞬间要有寸劲;击镖回击的一刹 那,要有脆劲;缠绕各关节时要有缠丝劲;要使镖头的拉劲与所 缠关节的对抗劲巧妙的结合,为击镖作好蓄力准备,如果说缠绕 时这种劲是柔中有刚的话,那么击镖时的劲就是刚中有柔的寸 劲。总之绳镖中劲力是指绳镖根据技击方法的特点,以体态的各 种巧妙的变化来达到恰到好处的击镖寸劲而言的,这种力量较之 其他长、短诸器械难以体会,需要练习者在实践中持之以恒的琢 磨,“百日袖箭,千日镖”没有较长时间的演练实践是不可能达 到寸劲的。
(四)绳镖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1.动作结构的特点
绳镖的圆弧运动和直线运动的交替,是通过手和身体各部位 (包括各关节)的活动来实现的,其动作一般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 绳镖克服静止状态的起动。绳镖克服静止状态的起动,是 运动开始的阶段,主要是通过手持绳抡转来实现的,手持绳抡转经 过绳传递到镖头,使镖头获得足够的线速度,手带镖头做圆周运 动,不断造成超越镖头运动的情况,使镖头的线速度不断增加。
- 镖头击发时的初速。当镖头由于手(实质是身体各部力 量的总合)的作用已达到一定的转动的角动量时,再用身体的某部位缠绕,缩短转动半径,再加上身体的某部位再次超越镖头, 并给予新的冲量矩,使镖头获得最大的击发初速度,准确地沿切 线方向飞出。
- 击发后的方向改变。镖头击发到目标后,由于手的牵拉 和重力的作用,必然要牵动绳索使镖头改变运动方向和路线,要 再次击发,必须重复上面的几个阶段。
2.外力作用的特点离心运动的原理。抡圆时,手必须拉住绳子,绳子就有 一个力作用到標头,使镖头时刻改变运动方向。也就是说,此刻 標头受到了一个跟线速度的方向垂直并沿着镖绳指向圆心(手) 的向心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向心力要使镖头产生 沿着力的方向的加速度,这种速度叫向心加速度。实践证明,作 勻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等于质量(m)和线速度的平方 (V
2)的乘积被运动半径除所得的商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道,力的出现是成对的,既然绳对镖头 有一个向心力,那么镖头对绳也必然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沿着半径离开圆心的离心力,向心力和离心力分别作用在镖 头和手上,因此,它们不能平衡。作用在镖头上的指向圆心的力 F,只有当它的大小等于MV7J?时,才能使镖头以所需要的线速 度“V”沿半径“i?”做圆周运动;如果镖头受到向心力小于F, 或者突然消失,镖头就会脱离圆心沿着切线方向飞出,这就是离 心运动,绳镖的运动方法就是运用向心力“F”的突然消失,而 使镖头沿切线方向击发出去的。必须说明,绳镖脱离圆心(手或 其他部位)沿切线击发的运动现象叫离心运动,而绳镖脱离圆周 运动的作用是物体惯性的作用。镖头的转动惯量。转动惯量,就是镖头在转动中,反映 镖头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其转动惯量的大小又取决于镖头的 质量和转动半径的长短。在质量固定的情况下,镖头离转动圆心 愈远,镖头的转动惯量愈大,反之,转动惯量愈小。
第一,作用在镖头上的冲量矩。根据动量定理:
MT=A UW)式中:M 力矩;
T—作用时间;
J——转动惯量;
W——角速度。
作用于物体上的冲量矩,等于物体动量矩的变化。由公式:
M=FR (1
)7=MR
Z (2)
得:MT=Fi?T;
FRT=A {MR2W) (3)
从公式(3)中可知冲量矩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与力臂尺和作 用的时间成正比。因此,在半径尺和时间了不变的情况下,镖头 要获得较大的动力矩,必须把身体各部位的力量的协调发动与手腕 的力量配合起来,使腿、腰、手臂、手腕的力量合为一体。实践证 明:持绳一端的手沿小圆运动的方式最容易发挥身体各部位的力 量,在绳镖练习中要求抡转的手走小圆轨迹就是这个道理。在充分 发挥身体各部位力量的基础上,延长作用时间,可使镖头获得很大 的角动量的改变,从而使镖头得到很大的击发时的线速度。
第二,改变尺的长短作用。根据_/ = ;SMR
2的公式可知,镖 头M是衡量,要提高转动惯量J的大小,就得改变i?的长短,
与•/成正比,越大,转动惯量J越大,反之越小。根据动量矩 守恒定律,可得,在i?缩短时,角速度加大,尺增加,角速度减 小。所以绳镖运动中身体部位的缠绕,实质是改变了 i?的大小, 尺变小,镖头的角速度就加大,为击发前的初速度准备了条件。
- 紧、贴的实质。紧是绳缠、绕各部关节时要似胶粘糊贴, 从力学的观点来讲,主要就是为了固定支点,减少缠绳时力量的 损失,以利增加镖头的线速度,如果支点不固定,镖绳就可能滑动,这样就容易造成力F的减弱,当时,镖头就不可能沿切线方向击出。因此,“紧”就是为了使镖头沿预定的切线方 向飞出的重要前提。在实践中,缠而不紧,打出的镖方向就不 正,力量也不足,还会造成动作失败,连接下面的动作发生困难 等现象。
贴就是抡立圆时要贴身。贴身,一是可使力臂变长,重力臂 缩短,省力;二是为缠绕身体各部关节作好顺劲的准备;三是避 免打着身体受伤。“轮圆要贴身,省力又省心”,乃是生动的实践 经验的总结。
- 方向变换的特点。一般来说,绳镖改变方向的技术特点 是:镖头向前运动后,必须向后运动后再向前,镖头向左运动 后,必然向右运动后再向左;这种运动形式和方向的改变,主要 靠左右手的抽、提、穿、放和身体的起伏的配合来实现的,缺少 其中的某一环节都将导致运动中断,从力学角度讲,就是通过改 变绳镖的转动圆心、转动半径和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实现 镖头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而这些变化是遵循转动力学原理 的。我们只能顺乎其力学规律,巧妙地进行交换而使绳镖运动势 势相承。
- 肌肉工作的要求绳镖镖头较小较轻,对身体各部肌肉的绝对力量要求不是很 大,但是对各部肌肉用力时的协调配合,却在时间、大小适度上 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是手腕要灵活,并有一定的力量,抓绳 抡转的手要走小圆的运动轨迹,这样有利于合理的利用腿、腰、 臂的力量,而使绳镖的转动的力量是全身各部环节的复合力量。 其二是绳镖接触身体某部位(或关节)准备缠绕时,要顺绳镖运 动的方向适当缓冲,某部位(或关节)要相对紧张,而且要主动 运动超越镖头。其三是击发时,某部位(或关节)一定要有突然 的顺镖头力量和方向的抖送劲,使镖加速出发,镖头的速度、力 量是来自于人体的全身运动,而力量的大小以适度为原则总之,力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实践练习的目的,就是要想 方设法使技艺适应客观规律的需求,要掌握特点、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只有锲而不舍,长期练习, 才能熟中生巧,成为驾驭规律的主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浏览9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