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当武功技术内容概述
武当武功,在明之前,主要在武当山各道门之间承传发展, 明中期后,因国家战乱,道教宫观常遭兵燹重创,武当山道士不 得不避祸移居或云游求生,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才促进了武当 武功的广为流传,其实用功能也得到了改造和强化,交流和渗透 使武当武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繁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拳种 和门派武当武功在其流传、演变和延伸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外家攻 防实用精华,逐渐扩展了形式和内容,成为养生功法、养防兼备 功法以及拳械等多层次的系统体系,根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 及内容研究》课题组(1990年国家体委亚运会攻关课题)研究情况报告,迄今已发现武当内家武功的种类达70余种之多,部分 师承关系明晰,如武当云房太极拳、岳家拳械、武当太乙五行 拳、武当太乙火龙掌、武当气功、武当太和拳、尚氏形意拳、武 当正宗赵保太极拳、八卦连环拳……还有许多限于历史原因,不 少传人相继过世,承传关系尚待进一步考证,亟待组织专门人员 进一步挖整。本文仅就已掌握的材料,对武当武功的技术体系作 一初步研究,并建立起其基本框架,由于武当武功流传比较分 散,历史上又秘不示人,有待发现和补充的内容肯定不少,因 此,欢迎学者专家共同深入研究,以便今后加以充实完善。
武当武功,一■般都有从基本功到初、中、高级功的一■套完整 功法,其练法又有髙、中、矮三桩(桩功),上、中、下三盘 (架子),总以下盘、矮桩为上乘。其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初学 时就须按最髙标准来要求,要在持之以恒的实际修炼过程中,自 悟、积累、升华、体以致用,力求达到“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 懂劲而阶及神明”(《太极拳论》)的最高境界。往往带徒不仅授 之以“法”(功法),且传给“秘诀”(功理),拳与功紧密结合, “理”与“法”相得益彰武当武功的技术内容,少有文字著述。至20世纪二三十年 代方有一些武当武术名家著书立说,但限于当时条件,影响面也 有局限。至1979年,国家体委在全国开展武术挖整工作,许多 隐于民间、庙观的单传、秘传的武当武功才不断的出诸于世。 1983年创刊的《武当》杂志,以挖整武当武功为己任,迄今已出 刊200余期;全国各类武术气功刊物也不断发表一些武当武功的 挖整成果;十一届亚运会召开前夕,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与《武 当》杂志社共同努力,又首次推出“武当武术系列丛书”,至今 已出版15册;1990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又 出版了《武当太乙火龙拳》、《八卦双刀》、《鸡爪钺》、《八仙剑》、 《狮形八卦掌》、《钺对剑》、《岳家拳械》、《吴氏太极拳》、《武当 云房太极拳》等专著图书及相关音像制品;近期,《武当文化丛书精选》又推出了《武当武术精粹》,使武当武功博大精深之内 容,初步显露于世本文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对上述已经面世的武当技术内容 仅收集整理到一部分,在辑录中,为了便于分类,我们将以动 功、器械等可以直观表现形式的拳种,列人拳械类;将以静功内 练为主的拳功,列人气功内养类;将有关辅助练功的简易功夫和 气功医疗等方法,列人辅助功法类对武当武功技术内容辑录分类必须说明几点:
浏览4,8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