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当武功技术内容概述

武当武功,在明之前,主要在武当山各道门之间承传发展, 明中期后,因国家战乱,道教宫观常遭兵燹重创,武当山道士不 得不避祸移居或云游求生,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才促进了武当 武功的广为流传,其实用功能也得到了改造和强化,交流和渗透 使武当武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繁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拳种 和门派武当武功在其流传、演变和延伸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外家攻 防实用精华,逐渐扩展了形式和内容,成为养生功法、养防兼备 功法以及拳械等多层次的系统体系,根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 及内容研究》课题组(1990年国家体委亚运会攻关课题)研究情况报告,迄今已发现武当内家武功的种类达70余种之多,部分 师承关系明晰,如武当云房太极拳、岳家拳械、武当太乙五行 拳、武当太乙火龙掌、武当气功、武当太和拳、尚氏形意拳、武 当正宗赵保太极拳、八卦连环拳……还有许多限于历史原因,不 少传人相继过世,承传关系尚待进一步考证,亟待组织专门人员 进一步挖整。本文仅就已掌握的材料,对武当武功的技术体系作 一初步研究,并建立起其基本框架,由于武当武功流传比较分 散,历史上又秘不示人,有待发现和补充的内容肯定不少,因 此,欢迎学者专家共同深入研究,以便今后加以充实完善。图片7      图片6

武当武功,一■般都有从基本功到初、中、高级功的一■套完整 功法,其练法又有髙、中、矮三桩(桩功),上、中、下三盘 (架子),总以下盘、矮桩为上乘。其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初学 时就须按最髙标准来要求,要在持之以恒的实际修炼过程中,自 悟、积累、升华、体以致用,力求达到“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 懂劲而阶及神明”(《太极拳论》)的最高境界。往往带徒不仅授 之以“法”(功法),且传给“秘诀”(功理),拳与功紧密结合, “理”与“法”相得益彰武当武功的技术内容,少有文字著述。至20世纪二三十年 代方有一些武当武术名家著书立说,但限于当时条件,影响面也 有局限。至1979年,国家体委在全国开展武术挖整工作,许多 隐于民间、庙观的单传、秘传的武当武功才不断的出诸于世。 1983年创刊的《武当》杂志,以挖整武当武功为己任,迄今已出 刊200余期;全国各类武术气功刊物也不断发表一些武当武功的 挖整成果;十一届亚运会召开前夕,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与《武 当》杂志社共同努力,又首次推出“武当武术系列丛书”,至今 已出版15册;1990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又 出版了《武当太乙火龙拳》、《八卦双刀》、《鸡爪钺》、《八仙剑》、 《狮形八卦掌》、《钺对剑》、《岳家拳械》、《吴氏太极拳》、《武当 云房太极拳》等专著图书及相关音像制品;近期,《武当文化丛书精选》又推出了《武当武术精粹》,使武当武功博大精深之内 容,初步显露于世本文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对上述已经面世的武当技术内容 仅收集整理到一部分,在辑录中,为了便于分类,我们将以动 功、器械等可以直观表现形式的拳种,列人拳械类;将以静功内 练为主的拳功,列人气功内养类;将有关辅助练功的简易功夫和 气功医疗等方法,列人辅助功法类对武当武功技术内容辑录分类必须说明几点:


  • 名称为某拳、某掌、某剑等,即归拳械类;名称与行气 养气有关者,即归气功内养类。

  • 各类功法排列的前后顺序不表示主次关系。

  • 武当武功今已名世者众多,此中仅是已掌握的部分。

  • 对于虽已掌握到的功法,但尚无资料考证其确属武当武 功体系者,暂未辑录。


(二)武当武功技术内容辑录

  1. 拳械类拳类武当赵堡三合一太极拳。此拳由陕西省文化厅离休干部刘 会峙先生1986年献。此拳特点:融拳架、推手、散打于一炉。技 法分上中下各八法,计二十四法。其上乘功夫能达到哼哈二气凌空 劲的无形弹放。俗称“打人不露形'其套路动作有七十五势。武当赵堡和氏太极拳。此拳为陕西西安化工厂供应科干 部刘瑞1988年4月献。此拳强调身心合修和拳境的松、静、空特点:拳架小巧,动作柔和,有祛病延年之效武当太乙五行拳。此拳原名“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 势”。传人为浙江金子锼先生(已故)。原为明弘治年间(1488 — 1504年)武当山紫霄宫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所传。金先生 1929年秋到武当山出游客居,从武当山道总徐本善之高足李合林 道长学得此拳。因遵师训,金自秘练近50年未示于人。直到 1980年秋,在太原“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始公布于众,先 生在丹江、武汉、浙江、上海举办学习班,传授此拳此拳宗理于五行,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宗旨,讲究尚意 不尚力,贵化劲而不硬抗,辨位于分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 有独到的手、步、腿、身、眼之型与法。拳法特点:柔和绵软, 桩式沉稳,腰随膀转,两手抱环……方丈之地即可演练武当纯阳拳。传承人汪兆辉,武昌机床附件厂工作。按 此拳所言的传承关系,相传为唐吕洞宾(号纯阳)所传。清光绪 年间,武当道士王至道(号余化龙),从龙心道长学得此拳。 1927年,至道到武昌蛇山武当宫传授刘定国,刘遵师训,闭门持 练50余年,1971年传与汪兆辉。汪兆辉于1988年将此拳整理成 书,名《武当纯阳秘功》此拳特点:以其拳诀云:“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 穿连不断;踩步悬足,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武当太乙神剑门拳功。此拳功由北京关亨九老人所献。 按其门历代口传亲授,始祖为武当张三丰,其先祖所著《武当拳 宗》备载其详,惜文化大革命原古本遗失,无从详考。但关亨九 记之尤详,已追写成章,定名为《武当修真秘笈》,《武当》已于 1988年作为特辑增刊发表此拳功法天地取阴阳,用轮轴之理。架势上主张法无定法, 势无定势,随其自然。用法上讲究左右逢源,出人自由,不封不 绝,不支不架,出手如鹰隼,发手如鹏展,又静又快,先思后 击。另有器械游龙剑、天罡刀、青龙杖等等太和拳。承传人周忠明,武汉市人,于1967年17岁时 去锦西,从其外伯公叶青老人学得此拳。由湖北省武术挖整组于 1983年从周忠明处挖掘整理出此拳。据叶青老人口传,此拳源自 武当山道门中,因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而取拳名。拳分六路:小 青、大青、穿手、行门、云扑、练拳此拳有阴阳桩、摇粧、朝天桩三桩功法,强调“练拳先练 桩,练桩先练气,练气先练意”,拳诀有“开台两裆,阴阳二雄, 左右逢源,前揭后仰,倒海翻江,对天烧香”云云武当恒山派武术——迷魂拳。传承人,张开文,江苏 人,为该门18代传人。该门为明初武当山青风道长在恒山白云 观传出。其拳偈为“曲径通幽处,道院花木深,一线若灵明,往 来自通神”。行拳诀有“行拳巧摆云雾阵,列阵封域神关门,软 硬兼施连环打,身形显忽迷敌魂”。套路有三,第一路五十六势。 其他不尽知。图片5



  • 六路拳。该拳为武当功家南派拳术,该派邓钟山先生 言:“大凡以吾六路与敌交手,须以静制动,以缓制快,以柔克 刚。”邓编著有《六路拳交手图说》。

  • 武当内家乾坤门功法拳械。云南个旧市武协副主席王树 璋12岁时,拜武当云游道长赵超然为师,学得本门派拳械,王 从师后经10余年刻苦学练,得本门铁喉头功、鹰爪功、内气功 (童子功)、风雷掌、乾坤钩等拳械之传,至今习得上乘功夫。以 前严守师训从不外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受感召才将本门功 法献于世。1985年,云南曾整理出他的《武当内家功法拳械》资 料一、二卷。详情待考。

  •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该拳博大精深,其“劈太极” 超出推手之外,可以应付任何形式的对抗。原式太极拳传人河北 刘德宽后,刘传赵蠢州,赵又传万籁声。全套七十二势。

  • 武当赵堡太极拳。它较完整系统地保留了武当张三丰 祖师所创三合一(拳架、推手、散打三者融于架子之中)的太极拳术,共有七十五势。在技法上有上、中、下八法,共二十四 法。在健体上有内外五行理论和内外修炼法。其特点以柔克刚, 刚柔相济,含而不露,发劲暗不露形。以慢胜快,慢劲快打,后 之以发,先之以至。在推技方法上,轻灵圆活,连珠应用,顺势 借力,巧擒巧拿,狠咧弹发。当代传人陕西刘会峙武当擒拿一百零八手。是武当擒拿术中的一种对练套 路。它继承了武当拳术技击之精毕,循武当内家之拳理,把擒拿 与解脱、进攻与防守融为一体,形成了连绵不断、快慢相间、运 转JS活、变化自然的对练套路。其特点是,有解有拿、连绵不 断;巧解巧拿、借力用力;圆中求解、环里出拿。传人是武当龙 门派第十五代道人本相道长,本相传义子孙洽,孙洽传长子 孙慨。



  • 杨式太极“五捶”之技击。太极五捶是指太极拳中五 种捶法。即搬拦捶、搂膝截捶、指裆捶、撇身捶、肘底捶。练时 轻松柔和、圆活自然、协调完整、重心稳定、虚实分明、刚柔相 济、绵里藏针、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引力、边化边打、边 打边化、骤然发劲孙式、武式太极拳捶法技击。孙式太极拳有其特殊风 格: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 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行若流水,绵绵不断,“开”“合”相 连,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武式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 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身体中正,以内动的虚实转换和“内气 潜转”来支配外形。孙式太极拳捶法式包括:“搬拦捶、肘底看 捶、践步打捶、指裆捶、双撞捶。”

  • 武当神功太极拳。武当拳之一种,源于宋、元时期。 是内外兼修的拳种,既有少林威武刚健的气势,更具有武当柔缠 绵绵软的风采,突出“柔”字,柔中寓刚,动中求静,以静制 动;柔化来势,借劲发人;是强身长功,自我取乐,强种增寿的 内家功法。全套分四路演练,第一路,升阳柔环功,共四十四势;第二路,壮阳九转功,共五十一势;第三路,盛阳运丹功, 共六十势;第四路,固阳全真功,共七十势。演练中,皆以柔环 见著,练柔成刚。掌、拳、脚、腿、肩、肘、肚、头并用。闪展 腾挪,缓急相间,飞身纵腿,起伏插、盘根绕环、柔腰运臂、蹬 腿踢脚、劈拳击拳、皆合吐纳蓄放,意静运神。当代传人杭州王 宝仁。



  • 武当龙门派心意门。属武当拳龙门支派,全套分为: 外功类、内功类、徒手类。图片4

  • 云房太极拳。原系云房杂修术中之一种。为道家丹室 中炼筋柔膜之方,历来单传口授,不著文字抱中守一,为本拳之整体要求,起式为中字,收式即为直立 之一字。腰为一身之中线,环腰一周为带脉,故太极主宰于腰。 生门后,命门前,联线之中点周围虚无窟子,即丹田。存想于 此,即守一无弧不成线,有动即是圆,臂之伸,腿之运,极少直来直 去,莫不弧绕圈行运行路线,既非它种拳术之直趟往返,亦非八卦之沿线走 圈,而是起于中宫,足行八面,落点还原在内为劲,在外为力;运行为劲,落点为力;劲有劲路,力 有力点,明呼劲力,知所避趋演武之前,先须站桩,桩为两仪式。要求一垂直,二平行, 三等边。垂直是尾闾、百会,一线直贯;平行是两腿之上半节, 必须平行,不许有高低参差;等边是虚步下坐或是动时,臀至 膝,膝至踵,踵至臀,三线必须等直,演式应以此为标准。年老 体弱者,则只要求一垂直,以保持身之中正足尖指方向,绝大部分为四正,极少数有倾斜;又多为过渡 动作。此拳为杂修术中之动功,练完可立即转入静功,无须休息或 调整方丈之地,斗室之间即可练习,占地不大。



  • 八折。武当拳系拳术之一,属空门。源于何人、何时, 尚待考证。此门拳术现有八套半,为龙式、虎式、凤式、燕式、 站山、下山、坐洞、八折、逼龙珠等,八折是其中难度较大的套 路,地躺动作较多,俗称“九滚十八跌”。其中旱地拔葱、乌龙 绞柱、兔儿双蹬、晒衣等均属上乘功夫,必须多年刻苦习练,否 则难以得真功。隐仙拳——风钻窗。风钻窗是隐仙门拳套之一,讲究 动静交错,以柔克刚,弹抖势架具有鸡飞虎步,龙形猴灵之仿 效,为武当犹龙隐仙拳鹿步梅花桩。鹿步梅花桩属武当象形拳类,其势舒展 优柔,身法灵活多变,步法轻灵敏捷,其力柔中寓刚,具有柔而 不软,棉里裹针之制胜之奇效武当松溪六步拳。武当松溪内家拳是明朝嘉靖年间张 松溪在继承武当拳基础上,接受八家(僧、岳、杜、赵、洪、 慧、智、华)精华加以融会贯通而创编的,又叫“八门汇宗”。 因为松溪派是道家拳,历史上又称“遇真功”。松溪派拳术概括 而论包括散、技、基本功和气功等几个方面,其特点是:拳起于 易,理成于医;松溪派的基本功,主要有车轮手、空手锤、伏地 通臂劲等;武当松溪六步拳是其派系中的一个拳套,源于武当遇 真宫,由张松溪下传,现已罕见该拳注重下盘功夫和内丹气的修炼,具有气势沉稳,刚柔相 济,快慢相兼,形神合一等特点,击法上以弹抖发力、弧形走 转、踩脚封裆、抓筋拿脉、专打要穴著称。



  • 三十六阴阳手。三十六阴阳手博采众长,风格独特; 其动作简朴沉实,力法刚柔相济,手法变幻莫测,上下内外融洽 得体,俗称“学会阴阳招,走遍天下无敌手”。

  • 武当五行拳。武当五行拳取木、火、土、金、水之属 性合肝、心、脾、肺、肾五脏相生之意,按属性取意生劈、崩、钻、炮、横五势,本拳架式按五行划东西南北中定五位交替穿 梭,有如云绕山峦、风卷残云,单势演练,气贯神运;组合演 练,虎跃龙腾,是练习形意拳上乘功夫的基础武当神剑门——字拳。据传武当内家拳分为上门:龙 门主道、天罡主剑、清虚主手、太乙主字。写字行拳同是在手, 写字就是操手,按四时二十四节择24字以操手,这就是神剑门 之字拳。此门以字为诀,外练字拳,内炼神剑。有术、有法、有 数、有诀,万法归于运字而成字拳,文武一理谓之字拳。其技击 特点是,手是刀、指是剑,手指可以代笔。八法是字的笔画,六 诀是字的六书,取法于字,发之于拳,拳不离书法,笔笔是招。 制人于不觉,取命于无形。当代传人为北京关亨九先生掌类五遁阴阳八卦掌。传承人为湖北省远安县陈绍昆。据 言,此拳源于武当道教门中,属昆仑派,源流未究。陈绍昆6岁 父母双亡,流落长沙,夜宿开佛寺,被寺中龚道人收留,后授以 此拳兼治伤药方。此拳重内玄外玄,内玄炼气,外玄练形,气为 主体,势为功法。以九宫八卦为行拳走转方位,拳势灵巧,动静 多变,尚指掌法。徒手套路分八个掌门,各掌门又有三十六掌。 虚实隐显,以柔克刚,点穴制人混元掌。传承人湖北武汉赵应文,1983年献出。渊源、 师承关系尚不清楚。其套路分上下两路,上路三十六势,下路二 十六势,共62势。赵还继承有武当鱼门拳术,据言源自武当榔 梅派开山祖师明代孙碧云。图片3



  • 武当铁掌功。此功1988年2月由戚雨春所献。据言此功 由清代武当道人所传,为专练用掌面击人的一种功法。练者马步 站立,用掌推击、挫擦沙袋,数月即感力量惊人。因师承、渊源 关系不详,备此一说待考。

  • 拉气功、三回转、金砂掌。此三术传承人为当代武当还 俗道人胡兴茂所献。胡为河南邓县人,早年出家武当山堤坑,从冯太瑞道长学此三术。拉气功练成,周身可开砖。三回转为拳 术,套路简单,但出拳凶猛,遵“非困不发”之道家武德之训。 金砂掌,只知所练掌砂,必用武当山下河流之金砂而练(武当山 北麓有川谷名叫金沙坪),湖北省武术挖整组有资料记载武当自然三丰派八卦掌。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 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其运动形式纵横交错,分四正四隅八个 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八卦掌主要有“游身八卦掌”、“龙形八卦掌”,以及“阴阳 八卦掌”、“阴阳八盘掌”等,武当自然三丰派八卦掌在其结构和 特点上与上面诸种基本相似,八种基本掌法的变换因其门派不 同,在转换形式、遒劲蓄放上独具特色。


械类武当丹派剑术。据李天骥主编的《武当绝技》载,清 末,奉天北镇宋唯一著有《武当丹派剑术》一书,记:“原为护 道降魔……,嗣后立成九派,分为三乘。”书中备载其细节,并 列有世系表。太乙玄门剑。此剑法又称“太极玄门剑”,是武当山护 山剑之一,传授极严,外人鲜闻。因历沧桑,原剑谱转辗,现为 北京笑先珍藏,于1983年献给中国武当山拳法研究会,共有 七十五势。武当剑。武当内家拳法尤以剑术扬名天下。历经数代承 传发展,门派繁多。此套武当剑系武当剑第十一代传人孟晓峰大 师(1883—1977)得自李景林先生并继传,为武当各剑术之根 本。此剑术,全套共六种一百三十二式,式式迥异,形态舒美。 演练时,要求气度和祥,步法稳健,上下进退,速小绵软,虎踞 龙行,剑花迂转,穿插回旋,身剑如一,闪展腾挪,神出鬼没, 疾徐相承,如影随形。久习此功,使人心胸廓开,风神飘逸,洒 脱自然,身强体健,祛病延年。当代传人为天津马杰。武当三丰太极剑。此剑源远流长,演练时要求周身舒静、步走弧圆;眼随剑走、剑随意引、意随气、气随神、神道合 一。其剑式有•.灵猫扑鼠、金蛇盘柳、童子提炉、白虎蚊尾、乌 龙绞柱、风卷荷叶等;集体演练庄严潇洒、飘逸雄壮,好似“采 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 武当八卦太极剑。该剑法根据八卦掌衍化而创传,至今 传江苏、陕北。该剑诀曰:身如游龙,剑似银蛇,精神贯注,气 势充沛……意动形随,人剑合一。《武当》1991年第3期有载。

  • 九子寻母剑。九子寻母剑系将九派剑法之长融合八卦之 中创编而成,具有刚柔相济、吞吐自然、势势相连、身灵步活的 特点。

  • 夜行刀。是模仿武侠夜间作战的套路,其特点是:刀随 身变、步带身走、吞吐起伏、轻灵活变、兼有形意、八卦、太极 之多种风格,是独特的武当象形器械之一。

  • 武当乾坤点穴钩。是武当派乾坤门中短器械之一,俗称 暗器,用于点击人体各部穴位和防范短兵器,随身携带,方便灵 活,据传为武当内家正宗乾坤门第二十代云游道人赵超然所传。


该兵器以点、提、翻、架、叉、格、拦、挂、按、穿等击法 为主点穴,具有一定的实战价值。

  • 子母龙腾钺。子母龙腾钺又名子母鸳鸯钺,是八卦门双 器械之一,每一形钺为一趟,八趟为一套,每趟钺二十四式,每 形不同,套路不重,演练起来轻巧灵活,变化无穷,上下翻腾, 遒劲势威。

  • —華棍。一苇棍为武当拳系传统长兵之一,其动作简 练朴实,紧凑实用,全套运用太极形意的身法、步法和劲力,配 以棍中劈、崩、缠、绕、点、拔、拦、封、撩、扫等棍法组成套 路,具有手臂圆熟、身械合一、力透棍梢等特点。

  • 八卦子舞鸳鸯钺对剑。子舞鸳鸯钺,又名乾坤钺,八 卦门器械之一,此器械为阴阳、雌雄两个,呈月牙形,前后左右 皆是刀,有七刃三尖,其招式是由八卦掌的掌法变化而成,小巧玲球,变化多端,善于以短取长,专破长兵,与短兵对练也别具 风格;子舞鸳鸯钺对剑不仅充分展示了双钺的勾挂擒拿,拉割挑 扎、給刹劈刺、抹撩带化等方法特点,而且使剑法的攻防变化也 得到了完整的表现,是一个难得的武当派系的传统套路。


2.气功类武当气功修真全图。历代为武当山道门视为珍宝秘藏, 非德高道深之当家道人不得窥见,仅在本门内历代传播,旨在祛 病延年。要求习者必知人体经络穴位,中医脏象生化,道家气化 及易理变化,尔后得师真传,以敛先天之气,施抱元守一之法, 习周天运行之术,达到炼性修真的目的。

  • 天罡气功。天罡,是道教敬奉之明。天罡气是天地之正 气。所谓“天罡气”就是根据天地的运行,节气的更易,时辰的 变化,通过锻炼将天、地、人三者之真气,融于一炉,炼为人之 内丹,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养吾浩然之气”。它不同于其他气功, 还有奇妙的武术技法,现代传人为武汉马志富。

  • 武当山三天门悟性(五行)气功。该功由武当道人朱诚 德传授,据朱道长言,练此气功,重在参悟返归人之先天本性, 而内调人之心肝脾肺肾五脏,使五气朝元,三花聚顶,炼成大 丹。所谓“悟性”气功,实为“五行”气功也。此功仅有初步介 绍,尚待整理。

  • 张三丰睡功。《武当》总第四期有载,尚待考证。图片2

  • 形意气功。又名心意气功。是以调节精神活动为主的自 我锻炼方法。通过锻炼以实现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动态平衡 (即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体养生之目的。整个功法分坐功、站 功、立桩等功法。现代传人为西安尚济。

  • 武当“功家南派”一小周天初架。由武当大侠邓钟山 所传,有四大功种(软、硬、轻、特绝气功)。在练习中力求做 到五调,即调身、调心、调息、调饮食、调起居睡眠。/V要,即 一要心定则神宁,二要神宁则心安,三要心安则清静,四要清静则无物,五要无物则气行,六要气行则绝相,七要绝相则觉明, 八要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相归根。龟寿功。又名净化长生术。该功能治病、强身、长寿。 能促进人体各个细微g面的平衡发展。全式分三个回合。由云南 李忠文承传整理武当太乙天鹰门秘功——太乙仙鹤功。该功属本门初级 功法,与静功配合修炼,可很快打通小周天,是太乙天鹰功的基 础功。全套32势。此功要求动作缓慢、柔和、圆转、连贯、协 调自然、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由昆明 刘彦骅整理。



  • 九宫凤凰展翅功。该功是融儒、释、道三家养生之术于 一炉的秘功。共有5节,始于和合阴阳,终于采药烹炼,中经筑 基运转、日月生辉、安炉立鼎三阶段。循序渐进,动静结合,内 外双修。外壮筋骨皮,内健经络脏腑,吸清排浊,祛病延年。能 开发智力、调动人体潜能。由圣钦法师传授,古都子整理。

  • 吕祖神技性命功。据传吕祖洞宾修炼真身于庐山山麓, 传弟子甚多,得真传者唯王重阳一人。此为道家悟性之术,孕性 命之功。全功共分10势,曰:五气朝元、日月合壁、精神外焕、 丹液内充、卯酉周天、真火炼形、玄关开窍、赤蛇透关、伏虎降 龙、气门封固。由襄樊严章荣承传整理。

  • 武当悟性气功。此功能增强内气外放,与外气内发。 它要求气劲力三者合一。久炼之軔带柔软,指力超人,力大无 穷。功成可进入深奥之境。当代传人为上海陆国柱。

  • 白鹤真人飞鸣图。该功是武当真轮用来锻炼身心的一 种传统古典功法,由简入深,渐而臻化。是古人仿白鹤飞鸣食宿 的动作,结合内功武技创造出来的一种气功功法。全套功共三十 六势,其中行功二十四势,坐功十二势。由李兆生承传整理。

  • 武当龙门派心意门太乙柔化功。此功全套四十三势, 由来兹子传授、云南复生子整理。


此功要求:心静神凝,体松轻灵,呼吸有序,纯任自然,以 意行气,内外结合,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 快,不重表面筋骨皮的形态,而重体内精气神的充实,达到以意 领气,以气运身,疏流经络,强身御敌的作用。

  • 武当内养采光功。为武当内家气功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以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为功理基础,用眼睛采收天上 太阳之精光和大地山水树木之灵气,经坎离相交,溶润周身,再 通过意守汇聚,从而开始人体内自身先天之原,内养脏腑,调节 气血,疏通经络,百脉流畅,达到意形合一,性命双修,祛病延 年。全套功法共含三个部分:预备工、内养采光功、辅助功。当 代传人为西安刘会峙。

  • 武当太乙六合功。该功属武当行功、导引范围。全功 分六节,动作缓慢柔和,姿势优美,简便易学,老幼咸宜。此功 主张精神内守,着重练意,以意引气,引气促进血运,吐故纳 新,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培元固本”、“祛病延年”的 目的。由江西省武协副主席程定远传授,程晓天整理。

  • 武当金丹太极气功。诸桂亭先生传授。此功全套十节。 要求舒松自然,意守丹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

  • 武当铁松派气功。该功又名“白鹤真人飞鸣图行功”, 由该派第13代掌门弟子、吉林市李兆生、李树真提供。据该功 诀谱中记:“此派是武当真轮”,是用来锻炼身心的一种功法,拳 形于白鹤的习性,结合内功武技而创造。

  • 武当混元一气功。据《湖北体育史料》记,武当还俗 道人徐道定为承传人。其5岁时被武当道士收为弟子,后授以此 功,并采药及防身术。1986年,96岁高龄的徐道定向来访者表 演了该功。但对于将此功献出,徐婉言谢绝,言称此功已下传五 代,不会失传。尚待挖掘。图片1


3.辅助功法类基本功类

  • 八卦掌基本功。主要通过沿圆走转进行练习。以动功 (行功)为主,静功为辅。本功主要是转掌走圈,共分八掌,由 云南沙国政提供。还有《转掌歌》、《转圈歌》等。

  • 八卦掌推手。由李子鸣整理,详见《武当》总第一期。

  • 武当弄丸健身总图。据言系武当嫡派内功,历来被道 家、养生家视为秘宝,不予外传,其有三十六势。其特点以掌运 丸,随意抛接,有如苍龙戏水,玄鸟穿林。为道家修心养性,炼 筋柔骨之方。湖北陈流沙先生献文图。

  • 八宝如意站桩功。全套共有九势。由原武当在庙道人郭 高一传授。

  • 武当观月功。又称观月练眼功。其功以练眼为主,而又 有强身健体之妙,坚持练习可达到眼观六路之神效。清末民初武 当山一道长所传,由王国良供稿。

  • 太极棒气功。要求气沉丹田、含胸拔背、圆裆裹膝、沉 肩坠肘、虚领顶劲、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螺旋缠绕、沾连相 随、虚实分明。以棒劲带内劲,以腕领棒,以棒领身,身棒合 一。全套九势,动作贯穿棚、捋、挤、采、捥、肘、靠。当代传 人冯志强。

  • 泰山站粧功。又叫马步站桩功。练成后可使下盘稳固如 树生根,稳如泰山。整个功分三势。

  • 武当明月功。全套有五势。具有明目护视之功效。详见 《武当》总第九期。

  • 续阳功三势法。是初节调药炼精化气的一种盘实功。凡 练内丹功者,须忌腥、荤、香、辣、避喧杂、烦躁,终持万缘皆 空,一真内守之旨意。全套功法分立、坐、卧三式。

  • 神经活络功。系神行功的基本功法。对强身健体、延 年益寿有良好作用。其作用是“功成者,可令人行走若飞,快似 奔骑。亦可出没刀枪剑戟之中,免受打击”。

  • 伏鹰功。此功用气功点、推、按、揉、敲等法,通过 经络腧穴,以获得气顺神旺的作用。全式有六动。



  • 八大神龙掌。是道家昆仑派南极门的一种强壮气化硬 功修炼法,是内功及拍打功的基础功。本功法以柔为主,柔则力 刚,出自然而然应变之能。此功属强壮功法,主要是使身体先气 通血顺,开经达络,达到改变筋骨与脏腑之间的素质,强健体 魄,充实内力,平衡阴阳气血,消除体内产生疾病的薄弱环节, 动静相兼,性命双修,平衡情操性格,使机体内精力向上充沛饱 满,提高智能,激发潜能,增强免疫功能。全套共分八掌。由王 玮提供。

  • 九宫静坐功。全套八式。由圣钦传授,谷风整理。详 见《武当》总第21期。

  • 九宫旋转十二法。是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势的基 础动功,也可成为一套路单独演练,讲究腰转随胯转、形意相 随、周身松活、呼吸均匀;要求两手如环抱、行走跨弧线如蛇之 状、柔似蚕作茧、练好九宫旋转十二法,再练太乙五行擒扑二十 三势就可水到渠成了,该套已整理出版。


武技类

  • 武当白锦门秘宗武技。明嘉靖年间陈州同传白锦道长, 历经八代。1983年第11期《体育之春》载有该门第8代传人佐 门大弟子渌月的“武当白锦门秘宗武技”。据介绍,该门在清初 还有清汶派、菲子派、至观派等。白锦门以六种硬功和两种拳术 为最。一般打法有直、曲两种。直法是吸气贯,击之使人立受重 创;曲法则用柔力,受击者20天后方觉内伤,且愈来愈重。

  • 武当淮河派功法。相传明朝灭亡后,有武当隐士在安徽 的淮河、淝水一带传出此功,故名武当淮河派。后经肖尚义传至 程安远(现年83岁,江西武协副主席,为此派掌门人)。其功法 理论以八卦为基础,功法讲究静、柔、慢等原则,有“领会四 劲,意合八法”等说。源流待详考。

  • 武当功家南派。据言,清末,武当道人邓仲山,均州人,光绪七年(1822年)应两江总督左宗棠之聘,到江宁府传 艺,开创武当功家南派。功法有:和血功、小周天、板功、桶子 功、神行功、轻身功等等。已由南京范克平整理面世武当清虚派武功。发源于武当太和殿(宫),为培元道 长所创。其弟子紫尘道人著有《武当之四门》,记清虚派有徒手 13套、剑法5套、气功6种。

浏览4,88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