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凡修炼桩功养生者,首要一条为:以乐养生,以善养心。

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忧郁、狂躁症正在袭击时下的现 代人,对这种社会变化而带来的情绪起伏,我们该如何处之?

我以为,应学会时时关照自己的身心,不被外在社会变化而带来 的坏情绪所左右。

要明白,人生在世,可说是处处有牵挂羁绊,无人可以幸免!

南北朝时的颜之推,曾认真考察过道教的经典,故在其《颜氏家 训》中说:“纵使得仙,终当有死。”

既如此,何妨以豁达的心情,乐观的心态处世,以善良之心待人 呢。

须知,这也是以桩功养生者的养性之学啊!

君不闻,明代养生家吕坤云:“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 第一要也。”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与“和”。“安”者,静 心也;“和“者,顺心也,“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同是宋代的周守中,在其《养生类纂》中说:“知喜怒之损性,故 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 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 为。”又道:“沟渠通竣,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其实,人体 不也是如此吗?经络气血畅通,疾病又从何而来?

故,每次站完桩后,都应进行全身上下的拍打,借以畅通经络气 血也。

另外,如果求治病健身之良效,则站桩时,身体重心的60%应放 在脚后跟上,这样有利于病浊之气下降而去。

当然,重心在脚后跟或是在前脚掌,可根据情况予以适度调整, 不必死板。

《黄帝内经》有“独立守神”之言,《庄子》一书有“真人之息以 踵”之语(即修道有成者的呼吸,可以由内直达脚后跟)。

站桩时,经常用左右单腿站立,练习平衡,可以延缓衰老。

站桩时,如感觉有点僵硬时,可上下抖动身体,如此可坚固中老 年人的骨骼,还可以抖掉身上的赘肉,有减肥之效。

站完桩后,一只脚站立,用另一只脚的脚背踢打站立之脚的腿肚 子(即承筋穴或承山穴),交替进行,共做一百次,可预防心脏病。

站完桩后,晴天(头天未曾下雨为妙)或是夏、秋二季,可在室 外脱掉鞋子,轻轻用前脚掌有节奏地拍打地面,每天的上、下午各一 次,每次一百下。可增强大脑的专注,可按摩脚底的穴道,可改善视 力。

站完桩后,练习以肩为支点,手掌为力点,两手掌心向后,手腕 用力向后甩,前虚后实,向前不超过脚面。每甩一次,脚掌与脚趾同 时稍用力收缩,肛门也用力提缩一下,腹部起落自然,呼吸轻、缓、 匀、长,每次一百下至五百下,体弱与年老者应量力而行。

此法可治尿频、腰痛、失眠等症。

人的长寿,除了遗传基因、心态乐观、动静有度、饮食合理等因 素外,还与土质环境有关。

中国地质专家曾对长寿之乡的江苏如皋,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 从而得出结论:如皋市长寿人群的出现与他们所居住的环境有较大关 系,尤其是该地土壤中一些微量元素的组合——如硼、硒、锌、铝等, 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如此才造就了该地的百岁团队(通过长期从 食物链中获取土壤里这些微量元素,才增强了他们的抗衰老能力)o

此外,土壤对空气也有影响,长寿之乡的空气中负氧离子较高, 有的高达每立方厘米30000个。

看来,“人是周围环境的产物” 一语,并非虚言!

综上所述,可以用老子的一段话来作养生之总结:“居善地,心善 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总之,如果掌握了 “百练不如一站”的桩功,并且能一辈子坚持 下去,则对自己、对家庭均益莫大焉!正如一篇谈桩功的文章所云: “站桩至深处,就会忘了自己,忘了时间。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 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 所不养。站桩是’无为’法,是在修’舍’’放下’’空’,从’损之又 损’,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意之中乃真意’的身心境界,也 就’不求而自得’了。”

妙哉此言!

在王普斋撰写的《意拳论》一“论桩功之境界”中,读到了他 本人在清末学者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的启发下,带来了心理上和生理上极有益之站桩心得。

苔老谈到,桩功的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望尽天涯路”,要 有坚信不疑的决心。而从生理上讲坚持三个月左右,即有感觉(笔者 注:习练浑圆功者,有的一诱导就上功,有的半天,或两三天;有的 一星期,或半个月;有的半年左右,当然极少数不敏感者无论怎么练, 也没有“麻、热、胀”功感,但治病健身、自卫技击的功效同样是有 的)。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面 的感觉较易而且快,阳面感觉则较难且慢,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 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苓老认为,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桩功的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这时要信天下拳道之 妙,唯我独尊。从生理上讲,坚持桩功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宇鼻 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如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张, 觉有大石压顶之感。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 四肢之感与日俱增。苔老认为,臻此境界,即觉天趣盎然。只是,所 发之力还非源自腰脊,而是梢节之机械力。

桩功的第三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回首”,此时明了本能活力如 蛇,神庄意静,弹指挥手,入于自然,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 法,皆如敝屣,理应弃之沟壑而不惜,而初步所练即为正果。从生理 上讲,坚持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此种感觉直达谷道臊根, 觉体整如铸,身如灌铅,肌肉若一,走步如蹬泥,抬手锋棱起,身动 如挟浪(笔者注:以上体感,如不在桩功上下一番苦功,并因此而有 了浑厚的内功基础,则只会是一种抽象的描述;而有了浑厚的内功, 才会真切地体会到芸老所述不虚)o

苓老认为,臻此境界,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所发之力始能均 整。至此技击之资备矣。普老还说,以上所谈之年限,皆系我自身体 识所得,在于学者或可略长,或可略短,均在于个人天赋与功力(如 果将苦斋先生所说的站桩时间,由1小时左右延长到4至5小时,6至 8小时,那么,10年的站桩功效,或许3至5年就可达到)。曾国藩曾 说:“成就事业天资仅作三分,而勤奋则占七分。”

王安平先生以苓老的桩功境界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刻苦修炼,细 腻而又清晰地论述了桩功的“麻、热、胀”“三层功夫四个阶段”和 “五内”修炼法,以及“四个净化”(即净化意识、净化神经、净化气 血、净化机体)等,从而丰富和升华了浑圆内功之理。而修炼内功的 目的,按王安平先生的说法为:“要想整体物质改变,唯一的方法是用 科学的修炼法使人’气化'”;这种“气化”就是“使人体物质根本改 变,成为另一种物质”;“要使体内物质气化,开发全部潜能,必须整 体意识灌注,然后才能整体肌肉逐步气化,由量变到质变,最后升华 到突变。”

至于修炼浑圆内功而自然产生的内华外显,种种奇特,正如古人 所言:“……直可明心悟道,不但养生,全生而已也。”

“万动不如一静,百练不如一站”是王萝斋先生的传世名言。王安 平先生在《修真心语》一书中也曾说过:“通过静练而达到四个净化。” 又说:“水静则清,人静则聪明” “万物静观皆自得”,由此可见“静” 的重要性。一位名叫科鲁克的外国学者曾指出,人能否有意识地来锻 炼自己的大脑,以便使得自己的智慧、洞察事物的能力有所提高呢? 要想做到这一点,又该采取什么措施呢?科鲁克认为,这措施就是练 入静的功夫。为此,他引经据典,所引的经典都是东方的东西:道家 的、佛家的、儒家的,等等,均指的是入静,使得人脑进入一种新的 功能态。

再者,练功之所以强调“静”,是因为这个“静”字比较难做到。 据现代心理学测定,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因为除了人本 身会思想开小差外,周围的种种声响也会随时分散你的注意力。

故而要想“入静”,不妨先“入境”。即在站桩时放松身心,渐渐 地进入假借的“优美环境”之中,在“优美环境”之中不走神,不跑 意;既松身,也松心;既身静,也心静,而后身自然,心自然。

总之,顺其自然,不静亦静;刻意追求,静亦不静。站桩者始终 应以自然为本。

关于站桩的道理,前面已经谈了,这里不再重复。至于谈到 “静”,我们说,人是感情的动物,意念常动,古人比喻为“心猿意 马”,难以降伏。

初练者总是难以入静。当然,一切事物,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 的。人的大脑也是如此,所谓“静”也只是相对而言,人平常不是想 东就是想西,绝对的“静”,毫无所想,世界上恐怕只有两种人:一是 未生下来的人;二是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的人。活人之所以“活”,就 是因为大脑运转,在活动。不要说一般的凡夫俗子,就连有些“跳出 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家人也不例外。弘一法师曾对国画家潘天 寿说:“尘世多烦恼,有斗争;出家人之间的斗争、烦恼,并不比尘世 少,有的地方,可能更厉害。”

所以说,凡夫俗子也好,出家人也罢,只要是人,都程度不同地 有“七情六欲”,总免不了会有“心猿意马”的时刻;而这些杂七杂八 的思想,绝大部分都是无谓的消耗,往往造成费神劳心,形体疲乏。 “七情之病,当以情治”。而如果能保持心平意静,气机舒达,则不但 可以节约气的消耗,而且能增强内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在行走坐卧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时时处处保持心平意静的 状态,那就意味着时时处处都在站桩。所以,说“静”是养生处世之 宝,确不为过。然而,只要是参加了工作或学习的人,尤其是中年人, 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白天忙于工作或学习,晚上也不得安宁,除了 自己的事情外,免不了还要忙亲朋好友之事。此外,还有各种社会信 息、时事新闻、娱乐应酬等,总而言之,凡此种种都无不刺激眼耳, 扰乱内心,很难达到入静的境界。

生活中,病从口入,几乎人人皆知。但“病由心生”的道理,却 一直被人们所忽略。大凡一个人,如果不能达观处世宽容待人,或是 经常动怒,或是无端妒忌,或是背地暗算,或是追名逐利,如此等等, 都无不造成情绪上的无形压抑,引起个人内心的不平衡,并最终导致 人体免疫力的减弱,诱发出意想不到的疾病(如:皮炎、白发、斑秃、 粉刺、牛皮癣、心因性瘙痒、慢性尊麻疹等,都与心理因素有关)。笔 者很赞赏著名京剧演员杨春霞常讲的一段话,她说,这世界大得很, 天下的好事不可能都落在一个人身上。演艺界本身就是个名利场,若 凡事太计较,反倒会苦不堪言。所以做人不要钻牛角尖而应“知足常 乐” “为而不争”。近年来,我对佛教感点兴趣,但我不拜佛……我觉 得一些人遇着为难事,便急急切切地去烧香拜佛,恰好说明了他内心 的不平衡;拜了佛,倘不应验,反而导致内心更深重的不平衡,这种

皈依的“虔诚”,消极寄托的意味太浓。所以我说,佛即在你心中,就 看你认不认,就看你寻不寻……另一位“心胸坦然葆红颜”的著名京 剧演员刘长瑜说,“坦”是指坦诚、坦白、坦荡;“然”是指自然、天 然、超然。她认为,人的悲愁喜乐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主要取决 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她指出,坦然,既能养生又能健身,但要能真 正做到可不容易……

因此,医学家们呼吁人们要重视心理健康的影响,指出心理对健 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药物都代替不了的。科学家们认为,人的心理危 机并非总是消极的,它可以产生非常积极的因素,因为大脑需要一定 的危机感才会有内在的动力,促使人积极进取。而大部分有才华的人, 由于心理危机才走上了学术高峰。中医曾谈到精神因素与五脏的关系: 怒伤肝,喜伤心(指狂喜过度),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并指出 “大恸之后必有大病”。

许多医学研究资料证明,人的精神状态既可催发癌瘤,也能抑制 癌瘤。德国内科医生哈默博士认为,癌症是由于患者本人有激烈的内 心冲突引起的。他曾根据500个癌症患者检查结果得出结论:癌症是 恶性情绪冲击下,人脑里的一个程序编制错误的结果;错误的密码引 起细胞的变性,产生癌瘤。在过去,这类癌症的“自我毁灭”现象为 许多人所困惑,有些人总把它归结为“误诊”,更有甚者将它唾弃为 “骗术”。然而,1997年4月在海德尔堡举行的国际癌症学术研讨会上, 专家们公认:“人的机体存在着这种治愈力。”德国经30多年的临床研 究证实:依靠人体本身的内力治愈癌症的人数达10万余例。德国心理 学家联合会对许多养老院进行调查后发现:对老年人过多帮助,反而 会促进他们的身心衰老过程。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后指出:如 果对老年病患者关怀“过度” T,其康复期反而会延长;原因在于慢 性病患者常会有一种依赖心理,心理学家称为“患者角色”。而心理上 的这种依赖,使其失去与疾病作斗争的主动性和康复的动机,并使躯 体及精神处于休息状态,从而减弱了自身内在的抗病力和免疫功能, 成为康复的障碍。

应该看到,在物质文明发展的社会中,不少人或因竞争失利,或 因失恋、受骗,以及天灾人祸等,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加上情绪过 于紧张,影响了食欲和消化机能,使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医学上 称为“功能紊乱”。很多人顾此失彼,顾了求医,失去“宽心”。事实 上,很多养生、健身之道是构筑在情绪与外界条件下的多方协调。然 而,我们虽然明知养生、健身是百事之先,可是在现代社会中既难做 到,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注重,用“明知故犯”这句话去形容现代 人的悲哀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宋代诗人陆游,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题 名为《病少愈偶作》。诗曰:“萧条白发卧蓬庐,虚读人间万卷书。遇 事始知闻道晚,抱疽方悔养生疏。”很显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一生 之中光注重读书写作,而不注重养生的悔恨之情。对于大部分不注重 自己身体的知识分子来说,这首诗无疑是醒脑的清凉剂。身体是事业 之本,身体一垮,事业也跟着中断。健康趋向生机,疾病向死靠拢, 这是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

须知,心理对健康的损害不亚于病毒和细菌,从身体疾病到精神 疾病,从内科到外科,概莫能外。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内脏器官的活 动都是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进行的。目前,较为公认的疾病,如高血 压、心肌梗死、消化性溃疡、紧张性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都与 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在医院求诊的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 是有害心理因素造成的。足见,有害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令人震惊, 也发人深省。心理学家指出,病态多疑的人会导致自我生病,而经常 性的病态情绪,会较强烈地促使病态者联想到各种病症,从而引发出 连锁性的疾病反应。所以,我们不要在身体有“病”时又去施加精神 负担,而要在不害怕的基础上,摆脱精神枷锁,培养良好的生活兴趣, 自觉走出心理低谷,使自己的生活充实,心理健康。

在生、老、病、死的人生四大苦难中,唯有生病,我们可以预防 医治;衰老,我们可以推迟。为了达到预防医治和推迟的目的,我们 第一要端正人生观,第二要好好健身。在此,笔者抄录一道清代人写 的《不气歌》,来作为人们调整情绪的一副清凉剂。

歌曰:

他人气来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废。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有不少人已渐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储蓄金钱,是为了应付日后 的物质需要;储蓄健康,却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身体是生活的本钱) 打下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越是年轻越要注意储蓄健康。 更进一步来说,与其以后花钱买人寿保险,不如从现在起就坚持长年 “储蓄健康”更保险。德国有位被称为“体育健儿保护神”的人名叫威 利•东格尔,他曾对那些认为参加健身活动会浪费时间的人说:“谁要 是每天不愿意为健康花费一点时间,那么终有一天他就会因为生病而 不得不耗费更多的时间!“

病既能由心而生,也能由心而灭。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医学顾问们, 使用心理疗法对200多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 疗效。实践证明,人们通过修炼,并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就可以将 癌细胞转化成正常细胞。人类避免病毒威胁的最佳选择就是开发人体 潜能,形成新的免疫系统,组成新的经络循环。“魔高一尺”,必须“道 高一丈”。否则,就不必去妄谈“战胜”二字了!

有些人受“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消极影响,不愿加入到健身的队 伍中去。针对这一现象,王普斋先生说得好:“实际上唯有40岁以后 的人学识充足,经验丰富,才能在国家社会中担当重要的任务。忽略 了这些人的正常运动,就是忽略了这些人的健康,对国家是极大的损 失。”

一代西方伟人林肯也曾说过,生活从四十岁开始。因为,一个人 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至四十岁,在社会和人生的问题上,也许才悟 出点道理(用孔子的话来说是“四十而不惑”),于是才开始了自己主 动的生活。可惜的是,有不少人却常常以此作为走向下坡路的起点, 在事业上放松了进取,而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加注重,心浮气躁,静不 下心,消极等待老之将至。这种精神状态,无疑是毒害人体最厉害的 催老剂。我们说,这种未老先衰的精神状态,无益于个人,无益于家 庭,也无益于社会,应该尽早尽快地抛弃。现代科学证实,在老年群 体中,个体衰老进程的差别极大,而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人们 的生活方式,其中精神因素最大。俗话说“家宽出少年”。这种“宽”, 既有经济因素,更有精神因素(如宽容待人)。故而有识者提出:给生 命以时间(即让每个人都能长寿),给时间以生命(即在健康长寿的同 时,要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活到老,学到老)。一句话,就是要将 生命的长度与生命的质量结合起来。

再有,站桩时如不讲入静,也许还好些,越强调入静、杂念反而 越多,结果是人在站桩,神在外游。因此,有很多练功的人都把排除 杂念看成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古人就此提出“心死神活”之说,所谓的“心”,是指人的识神、 思想;“神”则指元神(何为元神?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 谓之“元神”)。“心死神活”者,即通过抑制识神的活动,来达到入静, 并且激活元神;因为识神用得太多,对能量是一种消耗,所以民间有 “操心之害大于好色”之说。你想,操碎心的人的身体能好么?其原因 在于思虑过度,损伤了元神。《红楼梦》里留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 误了卿卿性命“的诗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王苔斋先生则认为:"……注意追求入静,但却不知追求愈急,精 神负担越大,以贼攻贼,贼去贼入,前念未消,后念又起。为此,历 来养生学家设有许多方法,如外寄、内托、固守一处等,对初学者有 许多帮助。但以本人经验,唯有采取任其自然,不加克制,来者不拒, 去者不留的方法,才能稳定情绪和达到入静的境界。”

王安平先生在苔斋先生的养生观基础上,创立了浑圆内功的“麻、 热、胀”入静法,这就使初习气功者在意念上有了一个可供落实之处, 不至于在虚幻中走神,并感觉得到所谓气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站桩 有了气感,说明上功了,有了初步的效应;同时也说明,经络没有畅 通,气血受阻,体内还有疾病存在。故而对气感应来者不迷,去者不 求;纯任自然,妙从静出),这就增强了初习气功者的兴趣和信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麻、热、胀”入静法,是帮助初习气功者由此 岸过渡到彼岸的桥和船。有为的目的是进入无为,无为才自然。具体 来说,浑圆内功的“麻”感是练神经的,是练“性”的;而“热”与 “胀”,则是练身体的,是练“命”的。修炼者的身体通过“热”而膨 “胀”,“胀”则意味着经络、血管变粗变大,从而使气血运行畅逋。修 炼者的“热”,往往以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形式在身体内外运动着(人 体越热,所发出的辐射能也就越强);“热”使体内物质发生变化,这 个变化的最佳成果就是人体“气化”。笔者在本书中曾多次谈到“气 化”二字。实事求是地说,过去如无一定内功功底的中老年人,要想 通过修炼达到“气化”是很难的。按老的说法,小孩脱胎换骨为十年 左右,中老年人则为二三十年左右。一般人由于站桩时间不多,能量 聚集有限,再加上原先身体就病弱伤损,如同一个破漏不堪的容器, “气化”二字又从何谈起?但通过站桩去修复身体,达到健身、自卫、 益智、延年则是无疑的。而青少年通过长期刻苦地修炼,是较易进入 “气化”之境界的。事物总是相对的,虽然青少年容易“气化”,但由 于阅历浅,定性差,尘世之情正浓,修炼之心较淡,故入道难;中老 年虽较难“气化”,但因为阅历深,定性好,尘世之情较淡,修炼之心 较浓,故入道易。

“性”与“命”是相通的,“性”自“命”出。命功畅通气血,疏 经通脉,身健气旺;性功则静而入定,定而生慧,出神入化。“命”为 地基,“性”为房屋。若无坚实的“地基” “房屋”就会倒塌;若有“地 基”而无“房屋”,“地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人们将有身体而 无思想的人,称为一具“行尸走肉”)。

练神经,即练脑与心,通过“麻”归于“静”。佛家修炼,并无 “气功”二字,其方式无非是立禅、坐禅或卧禅,然而,“禅”即静也。 所谓“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通过站、坐、卧,使身心皆 静,静能通灵,定能生慧。能静之心,方能大悟,所谓“人能常清静, 天地悉皆归”。

人们往往喜谈“万法归宗”,亦云“万法归一”。然而,“宗”归何 方? “一”归何处?答曰:“宗”与“一”者,实乃“静”也,“定”也。 大树之所以面对狂风暴雨,烈日冰霜,宙然不动,“气定神闲”,正是 因为它的根深,才站得住脚,稳得住阵。所以,“定”中才能出“神”, 而“浮躁”则一事无成。老子曰:“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可见, 站桩中的“定”是何等重要。

抽烟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是人尽皆知的。然而, “戒烟难“又是时下许多烟民的口头禅。

其实说难也不难,你如果能长年坚持气功修炼,就用不着去采取 强制性的、人为的戒烟法,而是随着站桩的不断深入,会自然对烟产 生厌恶感,即便有时坚持吸上一两口,也是淡而无味。于是,“不抽也 罢”的念头便油然而生。

至于“杯中之物”的酒,尤其高浓度的白酒,常喝多喝,只能损 害身体,于己无益(科学家从大量实验中得出结论,一个人每天喝二 两左右的白酒有利健康、舒筋活血;多则有害,过多就可能诱发肝癌 胃癌,再多可能导致酒精中毒死亡)。

意拳大师王斌魁先生,因为长年杯不离手,酒不离口,以致酒精 中毒,损身折寿(享年79岁)。

由此可见,“酒是穿肠毒药” “酒是烧身硝烟”,人们最好是少饮酒 或不饮酒为妙。

生气有碍健康。美国科学家爱尔玛说:“人生气耗费大量精力,其 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因 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

气大伤身,尤其对一个站桩有素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意拳宗师 王芸斋先生寿至78岁,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老话去衡量,已经算 是高寿了。但按“度百岁乃去”的标准,又毕竟没有达标啊!

究其原因,一是谷斋先生平生打斗太多(而每打斗一次,实不下 于发一次强功),耗能甚大,于养生不利;二是苔斋先生“脾气暴躁” (见苓斋先生之外孙王松、王梅的文章——《忆外祖父》)。有此两点, 可想而知,也就难以“度百岁乃去” To

从生理医学角度来说,人的生气发怒,往往会使精神进入紧张状 态,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各种激素会增多,因而导致皮肤血管 收缩,脸色变成青白,血压上升,脉搏加快,这就是生气发怒易导致 脑出血突发的重要原因;并且生气发怒,会损伤肝脏,使阴气上逆。 由于经常生气发怒,会刺激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所以也就使人易 于疲劳和衰老,并由此而引发疾病,使寿命缩短。

形意拳大师刘奇兰的再传弟子王继武,年过百岁有余,然而却心 肺、血压正常,消化系统良好,思维敏捷,眼睛明亮,心境平和,情 绪乐观。

他以形意拳的内功修炼法结合佛家的先天功法,加上个人的心得、 经验,通过加强先天的真阳之气,祛病延年,增强功力。最重要的乃 是他能经常保持乐观处世,排除主客观不利于健康的因素,防止七情 六欲的干扰,使自己心情舒畅。而恬静舒心的情态乃是一帖天然的滋 补剂,它能使大脑释放出良性的化学物质去战胜病魔,使人体的气机 维持正常。

戒烟戒酒戒生气,这是一个气功修炼者所应该做到的三点。图片8

浏览9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