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依托张三丰的太极拳

张三丰武学之再现于江湖,是与太极拳相关联的,时间则在 清末。

万本太极拳谱(因抄在万县兴隆街裕兴昌印的十行纸上,故 称万本)所录王宗岳《太极拳论》之后,加了行注语云:“左系武 当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一九三一,文光印务馆)、陈微明《太 极拳术》(一九二五,上海中华书局)、徐致一《太极拳浅说》 (一九二七,上海文华图书印刷公司)均抄录了这段话,而改为 “武当山” “张三丰”。可见太极拳本于张三丰,已成为这些拳师 的“共识”,陈微明《太极答问》且说太极拳可断定是张三丰所 传无疑。

陈微明之说,唐豪曾有驳议,认为王征南拳法与太极拳名色 显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少林武当考》下编,五)。另外,光 绪七年李亦畲《太极小序》及抄王宗岳《太极拳论》都不作此依 托,反而明言“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唐氏也论断:“太极拳附 会于张三丰,乃光绪七年以后事。”(《行健斋随笔》)

考王宗岳《太极拳论》,万本作《山右王宗岳先生太极论》。 我认为这个篇题是较妥当的,因为这篇文章只是王宗岳对自己拳 术的阐明,以“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来 说明拳理。并不意味这套拳就叫太极拳。所以底下说:“长拳者, 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李亦畲抄本才在“长拳者”上面加 上“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式”,李氏姨甥马印书抄本同。 但仍无“太极拳”三字。其余万本、陈微明本、徐致一本、杨澄 甫本则都没有这一段。可见王宗岳 说拳理,固然由太极讲起,以说八 卦五行,但其拳本应称为长拳。现 在通行的太极拳,传自河南陈家 沟,亦与山西王宗岳无关,更不用 说王氏拳论与武当张三丰原本也是 毫无关系的了。

太极拳出现甚晚,陈长兴 (一七七一* ~ 一八五三)、杨露禅 (一七九九~ 一八七二)之后始显 于世,光绪间始大盛。兴盛之后, 推源溯祖,也是越扯越远。许禹生 《太极拳势图解》甚至提出了唐许 郑孝胥题字 宣平、武当道士李道子以及张三丰 所传诸说。其中讲张三丰的部分,云:“元世祖时,有西安人王宗 岳者,得其真传,名闻海内。”不知王宗岳乃乾隆时山西人,咸 丰时人武霁宇始获其拳谱,其弟武禹襄因学拳于杨露禅,始将 此谱传出,跟张三丰何干?王氏也非元世祖时人。此即可见太 极拳家推源溯始时,有将一切久远化的倾向。论张三丰如此,论 王宗岳也是如此。

但自光绪初年有人把王宗岳《太极论》说成是“张三丰老师 遗论”,并逐渐获得太极拳师们的认可后,太极拳与张三丰的关 系越来越被坐实,竟形成了武学上的武当派。金一明一九三。年 出版《武当拳术秘诀》,论列了武当拳术源流、张三丰生平事迹 与内家拳之名称及其源流、内外两家拳术不同点等。狄兆龙、高 飞一九六。年又出版《武当秘传八卦掌》。一九八五年湖北丹江 口市更创办了《武当》专业武术期刊,以宣扬武当武术。

三、依托张三丰的道派

张三丰在清代持续走老运,在被技击家奉为宗师、形成宗派 之同时,在道教炼丹人士间,也有了相类似的际遇。

清道光时期四川人李西月崇奉张三丰,经常以扶乩方式与张 三丰唱和,逐渐把张氏以前一些高道列为前几代祖师,把张氏同 时代及其后一些人列为他的弟子,一代代,形成谱系,称为隐仙 派或犹龙派。李西月曾解释这个道派的名称说:“大道渊源,始于 老子。一传尹文始 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

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 堂、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张三丰)隐武 当,此隐仙派之说也。”(《张三丰全集》卷一)因其认为该派源 于老子,故称犹龙派,又因认为该派最善隐,故称隐仙派。

张三丰在这一派中被称为“玉虚右相参法天师犹龙六祖昆阳 先生”。此派又称西派。因为在讲内丹修炼的道派中,北派全真、 南派由紫阳真人所传,均形成于宋代;东派为明代陆西星所创, 流行于江浙;西派则为李西月所创,流衍于四川,故称西派。它 与东派喜说男女双修不同,主张单修。而李西月之主张,多借由 注解张三丰著作,或与张三丰扶乩时发之,今传《张三丰全集》 也是李氏编的。图片5

在李西月之前,民间已经流传不少托名张三丰之著作,因此 他说:“近来传本多所混杂……俗抄,有比张、邓刻本全备者,又 多以吕祖诗混入其中。”(卷一)但李编本中,据黄兆汉之考证, 依托仍然甚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集》第六册是几种经咒, 如《文昌帝君开心咒注释》《准提心经》《斗姥大法语》《大悲神 咒》等。这一册,黄兆汉认为是李西月之后的人加入,而于光绪 三十二年刊入成都二仙庵《道藏辑要》的《张三丰全集》中的。

若然,则张三丰著作之增饰伪 托,在李西月之后仍在进行中。

光绪间,拳家喜欢将拳术 推源于张三丰,应与张三丰在 这个时代的声望有关。有道派 专力推崇阐扬其道法,有人不 断托依创造他的著作,当然武 术界也就乐于攀附这样一位有 体面的闻人。

而且这两方面也是有关系 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这样一 个说法,不但为太极拳找到了 一个发明人,事实上也将太极拳拉进了道教的脉络中,让人 从道教的角度去理解太极拳。

太极拳本于《易》理,当然未必即是道教之物,儒家的孔子 不就曾赞《易》吗?可是,若说太极拳系道士张三丰所创,意义 便不同了,太极拳的拳理似乎就该与道家道教有关才是。此即太 极拳之道家道教化。转化后的太极拳,当然也就与修身炼养颇有 关系了。

所谓张三丰武学,所指就是这样一种与道家道教炼养修真结 合起来,而以太极拳为其论述核心的武学。这样一路武学,其实 研究者尚少,武术界也还对之不甚了然,因此我准备从几篇文献 介绍起。

四、纳入道教体系中的太极拳

萧天石先生《重刊太极炼丹秘诀前序》说:“张三丰真人者, 道家丹鼎派中新派之开山祖也。此派又称太极派,其太极拳尤盛 传于世。”(一九九八,自由出版社,《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

此书据称乃太乙山人所藏,萧先生曾引其“拳通太极风云 外,道在阴阳造化中” “形势千般皆下品,神气运化亦非真”二 语,谓其“殆亦拳家而修真者”。然所藏《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 实为民国以后依托杜撰之作,萧先生辑入《道藏精华》,殊觉不 伦不类;所述张三丰为太极派、创太极拳等,更是无一不误。萧 先生于道教道学为大行家,何以妄谬至此,令人不解。

本书凡六卷,一传纪、二太极长生诀、三修道篇、四炼丹 篇、五炼丹歌诀、六水石闲谈。萧先生所说,集中于第二卷。但 其中《太极拳论》乃将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与王宗岳《太极拳 论》拼凑而成;而《太极拳歌》则为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 盖光绪七年以后,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说渐渐盛行,此书遂以清人 著作冒充为祖师传本也。

不过,作此伪托,弄此狡稔,也不曾毫无用意。此书是将太 极拳纳入修道炼丹的体系中去的作品。早先有人说太极拳为张三 丰所创,只是从渊源上认定太极拳与道家道教的关系,现在它则 更想从理论上结合这层关系。由这个角度看,此书便颇有值得注 意之处。

《太极长生诀》这一卷,就很明显地是以太极拳为养生术之 一术。首列《重阳祖师十论》;次为《运用周身筋脉诀》,教人 早起咽太阳气、中午静坐运气入丹田、晚上也咽气吞津;再则为 《打坐浅训》,教人呼吸调息之法;《打坐歌》教人打通玄关一窍, 修成金丹;《积气开关说》教人九转真气,以通玄关;接下来才是 《太极拳论》。但太极拳论依王宗岳之说而立论,仅属技击,尚 非修真,故底下立刻补了一篇《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一篇 《太极行功歌》、一篇《太极行功说》。

这几篇东西,是技击家所传太极拳各谱录中所没有的。历来 论太极拳者也不知道有这些文献。

它们的特点,是在太极之外强调无极,云:“太极之先,本为 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 机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 其位既定,氤氯化生,而演为七十二之数。……然后混七二之 数,浑然成无极。”(《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意思是,无极为 先天,太极为后天。若练它那七十二路太极拳,练到阴阳二气相 交,还其混化,就可以回归到浑成无极的境界了。此说抬高了无 极的地位,且将太极拳工具化,视为人回返浑成无极境界的一个 手段,因此它说:“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

其次,它认为拳法只不过是这无极太极修炼法门之一。太极 妙道,本不限于拳法,所以也可以利用打坐来达成同样的功效。 《太极行功说》所说即指此。图片3

其法谓:“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 一步下手功夫。”须神敛气聚、冥心兀坐、保元守真、盘膝曲股、 足跟紧抵命门,然后两手掩耳,用指弹耳根骨、用手擦摩面部; 以舌搅口、吞津、叩齿、揩鼻等等。其实仍是古来相传各导引法 之运用,与静坐调息者不同。但它很重视此法,云:“长生不老之 基,即胎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弃置不顾, 此无异炼丹不采药。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 成就。必须功拳并练。”

换言之,拳法不仅只是修炼的法门之一,更是必须与打坐并 练的法门,只学太极拳是不行的。

如此论太极行功,功法之要,其实便在功而不在拳。故接着 它又有《太极行功歌》说:“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阴阳位既 定,始有太极出。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如何行功呢?它 用的是道教沿用已久的“呵、嘘、呼、口四、吹、嘻”六字法,教 人“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

这样讲,则它底下接着谈的《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 十八伤》当然也就与太极拳无关,而是指擦脸、揩目、弹耳、叩 齿、咽津、勿久坐湿地、勿冷着汗衣、勿子时行房、勿阴室纳 凉、久视伤精、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一类事了。

这是把太极拳纳入道教修道炼丹体系中去的结果,与技击家 论太极拳颇为不同。世人言太极拳,也有注重它的养生价值的, 说练太极拳有助于保健。其说固与拳术本为技击而设之旨有所差 异,宗趣不同;但也不过是说练拳可以锻炼筋骨、调理脏腑、有 益于健康、可以延年而已。《太极炼丹秘诀》却更要由此说无极, 要将拳与功(运气入田、积气通关、敛神聚气……)合并起来, 教人修真成仙。所以它讲的不是一般意义的养生保健,而是在道 教思想及修炼体系中,为太极拳安立一个地位。其书在《太极长 生诀》这一卷后面,列了《修真篇》《炼丹篇》两卷,就是这个 意思。

历来论太极拳者不知有此一书,或知其书而不予讨论,大约 也即由于它与技击家并不同调的缘故。

五、拳道合一的张三丰武术

但是,这种讲法也未必定与技击武术无关,由此种讲法,事 实上可形成另一路与太极拳相近而不尽相同的武术。

这些武术不见得都本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但它们源 于一种类似的思路,均是将练拳与修道结合起来,且强调无极。

(-)被转化的太极拳

其一是直接挂在张三丰名下的武术,如徐雍辑注的《张三丰 武术汇宗》,又名《武当派仙侠真传》。内分九章:导言、仙家 八段锦、仙家易筋经、太极拳谱、导引心术、运气仙术、接命仙 术、柔术、剑仙纪闻。此书将太极拳与导引成仙并列,宗趣显然 与《太极炼丹秘诀》相同。

此书谓太极拳之流别有五:一为唐朝许宣平所传,凡三十七 式,传宋远桥。一为俞氏所传,为先天拳,受自李道子,传俞清 慧。一为韩拱月传程灵洗,至程氏改名小九天,共十四手。一为 殷利亨所传,为后天法,传胡镜子,再传宋仲舒,共十七式。张 三丰十三式则为第五派,集其大成,后衍为百余手,世称为太极 长拳。

它所传的张三丰太极拳谱,则说:“道家之言曰:道体之本 原,曰无极。无极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如吾心寂然无思,一念不起,是无极也。然此心未发,自 有昭然不昧之本体,是太极也。始静则柔、极静则刚。三丰真人 之创太极拳、太极剑,即由斯理而发明者也。”

依此,下列《太极图》《无极歌》《太极歌》《学太极拳须敛 神聚气论》《太极行功说》。后面这两篇,显然采自《太极炼丹秘 诀》,它与该书的关系,也不言可喻。

据它说,太极拳“有河南派、温台派、开合太极之分,与三 丰真人之原谱,遂有出入”。它所载张三丰拳式共四十一式,河 南派则有九十手。这却与《太极炼丹秘诀》所叙的太极拳七十二 路图式并不一样。

其书论太极,大要如此。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

一、 它论拳法源流,完全根据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但 较为简略。

二、 说太极现有河南派、温台派、开合太极之分,并不确 实。现今太极拳流派大约有五,陈、杨、吴、武、孙,而都出于 陈家沟。拳架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却无温台派之说,也无所 谓开太极合太极。其中杨式大架有八十五式、八十八式、八十一
式、一五式之不同,亦无所谓九十式者。

三、 《无极歌》《太极歌》两篇,前者仅见于姚馥春、姜容樵 于一九三。年合编的《太极拳讲义》,上海武学书局出版。据姜 氏说,此本得之于汤士林,“其原文较世所传者多三分之一,皆 太极之要诀”,可见此《无极歌》为历来各太极拳谱所无。《太极 歌》,亦仅见于姚谱及一册以“万县兴隆街裕兴昌印”十行纸抄 写的《太极拳功解》(一九九一,沈寿整理的《太极拳谱》称为 万本)中。可见它代表一种特殊的观点,非一般太极拳家通行之 经典,与各派拳术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四、 这个特殊的观点,具见于它所传的太极拳谱中。底下我 就准备谈这一点。

该谱直接引“道家之言曰:道体之本原,曰无极,无极而生 太极”。此与太极拳之拳理其实已有了绝大的差异。按:在太极 拳史上,王宗岳《太极拳论》已将太极与无极合论,说:“太极 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者无极而生,是 什么意思呢?是说无极在前,生出太极吗?若如是,太极拳岂不 应称为无极拳才更高妙些、更合理些?但太极若为阴阳之母、动 静之机,则太极便是本源,此一本体岂能又是无极所生?
陈鑫(一八四九〜一九二九)《太极拳推原解》康述此义, 其说也很明显本于此类哲学。它说:“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 阳之气(言气而理在其中)酝酿而生。天地固此理(言理而气王宗岳所讲的太极,正是由《易》理 体会出来的拳理,其云太极,实即本于朱 子之说。所以他说:“太极者,无极而生, 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 则合。……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太极者,无极而生,用 朱子的话来说即是:“非无极之后,别生太极,而太极之上,先 有无极也。”(《文集》卷四五《答杨子直第一书》)动静阴阳,理唯 一贯云云,用朱子的话来说,即是:“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 者,所乘之机也。谓太极含动静则可,谓太极有动静则不可。”(同 上)“静即太极之体,动即太极之用”,动静均是这个理(《语类》 卷九四);“太极即在阴阳里。若论其生则俱生,太极依旧在阴阳里。 但言次序,须先有这实理,方始有阴阳也”(同上)。此所以王宗岳 云太极为阴阳之母、动静之机,而变化万端,理唯一贯。

在 其中),三教归一亦此理。即宇宙(太极是体,阴阳是体中之气) 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 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也。”陈氏论拳,强调主敬;所撰拳论, 颇有理学家气味,渊源脉络,正不可掩。因此,我认为太极拳的 拳理,所根据的其实是理学家式的《易》理,受朱子影响尤其深 远,与道家道教并无干系。

《太极炼丹秘诀》《张三丰武术汇宗》一类著作则不同,它们 要把太极拳归入道家教谱系中,理论上便要改变朱子式的太极 图解释,说:“道体之本原,曰无极,无极而生太极。” “太极原 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 中。” “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 “太极之先,本为 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 之机也。”这里,都是把无极、混元一气视为本体,并由此生 出太极。太极非实理,而是虚无之气。强调无极、强调虚、强 调气。以此论太极,恰好成为朱子的对反,成为陆九渊所说的 “老氏之学”。晚清老名士冯煦给陈微明的太极拳书所作的题词

故此乃对太极拳的转化。经此转化后的太极拳,事实上已是 无极拳了。

而此时也确实就有了一种号称为张三丰祖师所传的无极拳出 现于世。

(二)创造出的无极拳

民国二十四年廖璜、吕一素合编《无极拳谱图说》,说北平 一位李先生传这套拳,共一百二十八式。并谓:“无极拳者,张三 丰祖师最后之组织,与太极八卦合为一部大道者也。……按八方 四时五行,实以一百二十八手,图写一图,而为一周天也。…… 谓之先天拳可,谓之天地人本源之象亦无不可者也。……老子重 柔,三丰祖师致柔,道道相传,故我拳之运动纯任自然,缓缓以 行之。”

这套拳,来历不明。因为述者只说它传自张三丰,而未说明 张三丰之后授受之经过。且传者仅云为“北平李先生,隐其名。 飘忽来往于阳羡梁溪之间。尝为薛星使福成所延以课子弟”,连 他的名字都不晓得。且所传拳式,又是“由李君弟子口述大意, 廖君子玉演绎为详备之”。这个讲法也极为模糊,似乎拳式实际 上乃由廖氏依李氏弟子所述大义演绎而成。演绎而成的这个拳 谱,则又是由“河北霸县抱道氏” “藏诸筐笥有年”,再予发表 的。故我推测此拳谱若非由这位抱道氏故弄狡猿构造出来,即是 由廖氏编成的。编出后,故意神秘其说,晦其授受流传之迹,才 会如此云烟模糊。

同时,这套拳的结构也很不明晰。它宣称是与太极八卦合 成一部大道,无极拳、太极拳、八卦拳各一百二十八手,合为 三百八十四手,宛若三八四爻。可是今所传仅无极拳一二八手, 它如何与太极八卦合成一部大道,邈焉难晓。而其太极,“手法 步法宛有三角之朕兆,实以一百二十八手图写一画,为无极而 太极也”,更令人莫名其妙。因为太极也者,以五行八法为其基 本原理。所谓八法,指四正四隅。所以是一个八卦八方位的架 构。怎么可能出现一个三角的形态?三角的太极拳,有违太极拳 拳理,亦不知它将如何体现无极而太极之义。他的八卦拳,则自 称:“立不易方,令人易迷,实以一百二十八手图写一点而为大地 团团人王法地之象也。”同样使人不知究竟在说啥。八卦拳手法 步法取象八卦,游走于八方位上,焉能立不易方,站在一个定点 ±?站一个定点而面向八个方位使拳,纵或也能称为八卦拳,它 与“大地团团人王法地”又有什么关系?此种八卦拳,与其无极 拳又怎么配合组织?

创造出如此悠谬无稽的拳法,也许是个大玩笑。因为太极拳固 然已有创自张三丰的传说可供依附,八卦拳却是谁都晓得创于清朝 中叶的。硬把它们跟所谓无极拳结合起来,说此乃“张三丰祖师最 后之组织”,非开玩笑为何?世人好古、好将拳理玄学化,讲得仿 佛甚为玄奥,他就故意跟人开玩笑,造出一套这样的拳来。

这样的拳,我不以为它有实际搏击功能。他自己也只说其用 “但觉身体轻捷、神气清闲、夜卧酣适而已”,效不在攻敌御侮。 可是,无疑地,它是历来最喜欢讲道理的一部拳谱。

他用这一套拳,来讲一套糅合三教的道学,称此为重玄之 道。每一式,其实就是对这个道理一步步地说明。从无极而太

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到万法归一居中 心、居中本来是元神、一动一静在居中、居中六贼战魔君、真空 无相的真,拳式显然即是一套修道之功法。作者在每一式中大谈 玄理,例如“领神抱太” 一式,他的解说是这样的:

北极之北辰又号太乙之象。盖河图是此无极拳之外 层,洛书是此无极拳之内层。起手无极圈向南请来。转身 分太极,以两大拇指先分,而分手于面前,而大着于领神 抱太之北极观。太乙尊神行于洛书九宫,即为洛书坤宫为 一之一。而稍稍作势向东去者,之复阳机兆也。夫神,不 疾而速、不行而至,遂感而应。诚以求之,自然随机赴 感。昔者三丰祖师自北往汴京,中道为贼所阻,梦玄帝授 以拳法,乃人莫能敌,盗贼辟易,而出重围,后乃栖隐武 当,创此大拳三套。三百八十四手连成一气,以合六十四 卦之三百八十四爻。此无极拳为中字之一圈,太极拳为中 字向东西安放之一竖,八卦拳为中字平放一圈之上下一竖。 三百八十四爻,以为闰年之日。而此无极拳中四个领神抱 太、四个转转无极,各有三手,实应二十四气之数。又转 无极前后,有无极两半,领神抱太不过两姿势,而以第三

姿势寓于第二,故如以两个无极两半合为一无极观。则四 抱太、四转无、四领神、四两半。实为邵康节先生四象相交 成十六事之旨,亦即八卦之倍。为此则将两手上下抱持之, 左右手捧势如分开,上下手抚持如合拢。领神之末即为抱 太,故二者不分别命名也。下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上丹 田在眉目之间,又可云在山根之上。此是玄珠密语,道家 每秘而不肯说出者,勿轻亵也。道家于下丹田,则凝神注 想之。而于上丹田,则有穷想山根之说。是静中动之法也。此无极拳等则动中静之法也,领神抱太,即表示此义。

全书均如此。将佛、道、中庸、易卦、河图、洛书,穿插钩 合之,在各拳谱中可谓独树一帜。自谓:“能修道者便是教,能修 身者便是教。无极拳等,修道而修身之动功夫也。”已自道其宗 旨所在。

拳名无极,是强调它的混沌。而以太极为无极之作用,本在 无极中,分而为太极。又说无极拳是。,太极拳是一横,八卦拳 是一竖。说理均未莹澈,语多附会。故此拳不但结构有问题,其 玄理亦不高明。

然而,太极拳之后,出现这样一种依托于张三丰、高揭无极 之名、合修身于修道的拳术,却是值得重视的。它比《太极炼丹 秘诀》《张三丰武术汇宗》一类著作更进一步。那些作品将太极 拳归入道教道家谱系中,并在太极之外,强调无极,都仍只能借 着太极拳来说话,以转化太极拳之方式为之。此则迅速越过了太 极拳,径自构作一套属于道教的无极拳来表达它的观念,完成它 修身合道的宗旨。

(三)自然门武学探源

无极拳之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自然门武术。自然门武
术,显名亦甚晚,而其渊源也不详,万籁声著《武术汇宗》,自 述其自然门拳术渊源时说:“本门渊源不得详考。……然综其手法 用劲,亦不出少林武当之渊源耳。”《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则谓此 派“据传为四川人徐矮师(一名徐师)首传予湖南慈利县人杜心 武(一八六九〜一九五三)。徐矮师如何学得,或为其所创,不 可考。”(一九九八,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今考赵避尘《性命法诀明指》卷首载:“师弟杜心五,名慎 愧,湘之慈利人也,家世业儒,祖父修道归山。所投名师不下十 余位,修道师了然了空,武术师江湖大侠名徐矮子者,自创自然 门派。……迄今仍浮沉各都市中,修养性命真功,大伟人屡聘不 就,专喜修养性命。自言二十年后,身外有身,明现于世界,看 我三教有真传否。”对杜心五之道脉渊源,说明甚详。则可知所 谓自然门,真正的创派者,其实是杜心五而非徐矮子。徐氏仅擅 武术,杜氏则熔武术与修真为一炉,所以才有所谓自然门。

西江派中,据日人吉冈义丰《道教〃研究》所考,内中有十 个支派,包括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王屋山自然派、三丰自 然派等。杜心武自称其术为自然门,会不会与此有关呢?其徒万 籁声晦其渊源,只说其手法用劲 不外少林武当,或即暗指此一层 关系而言。但万氏叙述本门武学 时,亦因晦其与道术之关系,故 对于自然门何以自然、如何自然, 不免语焉不详,只是一些手法步 法的技术而已,非能技进于道。

然而其道究竟如何?依赵避 尘所述考之,盖本于了空禅师所 述柳华阳语,谓:“守窍灵慧自 然生,生出真慧,下与气穴真命 相接,即为金丹。”此即为其自然之法。此语讲得隐晦。盖修道 人对其秘诀,不得不如此处理。若由我明白说来,乃是趁子时阳 气生,男子阳具涨大举起时,以凝心及呼吸法,使其收缩。再运 用呼吸,提尾闾,将精液升入丹田,还精补脑。有歌赞云:“流 珠烁烁照昆仑,九转丹成只自然,一粒自从吞入腹,始知世有活 神仙。”(卷十一)杜心五殆习此类道法,故自言二十年后身外有 身。此为张三丰道学武学之另一支派也。

(四)再创内家拳

无极拳或《张三丰武术汇家》所载太极拳,虽属拳功,实为 道法,技击之意少而修仙之意重,近于太极拳而又不尽相同。自 然门武术,则为道学与武术并重。可见依此一路向发展者,也并 非无技击家言,倪清和《内家拳技击篇》《内家拳拳法篇》即属 这样的著作。

倪氏为永嘉人,自称其术乃“浙东嫡传”,凡有《拳法篇》《技 击篇》《禅理篇》《功夫篇》四部,今仅见《技击篇》一册。据他 说《禅理篇》“深入于性理,直入于道”;《功夫篇》“尽性命之穷 际,以见真道”,大概也是偏于说道的。《技击篇》则不然,旨在 教人以技击之法。故所述以十三种粘手、十段连手(十套散手拆招 对练法),入白刃法、击众法、倒仆法、穴法为主,颇为实用。

它称为内家拳,且自认浙东嫡传,当然是取义于黄宗羲黄百 家对内家拳的描述。古无称内家外家者,有之,自黄宗羲《王征 南墓志铭》、黄百家《内家拳记》始。倪氏把自己这套技击法推 源于浙东,又只说是内家拳而不说是太极拳,正是绕开河南陈氏 传出太极拳这一脉络,截断众流,直接接上更早的内家拳这一称 呼。他虽自道“外界学者所注意者二事,一为内家拳究否为今之 太极拳,二为内家拳究否比今之太极拳为完善。此二者,非余之 职责”(十二章),可是实有以此与太极拳分庭抗礼之意,表示我比你更早、更正宗。

但察其所谓内家拳,其实仍与太极拳大同小异。例如它名 称“内家长拳”,而太极拳本来也就叫作长拳,见王宗岳《太极 拳论》。其拳理,重在虚灵、致柔、舍己从人,亦与太极拳相符。 其手法,强调粘、用松劲,更与太极拳若合符节。盖即从太极拳 变化而出,而依托浙东内家拳之名以自张一军者也。

不仅如此,他所谓的浙东嫡传,不只是传黄宗羲、张松溪之 法而已,他更要说此法乃由更早处传来,谁传的呢?张三丰。

该书第一章《陈州同内家意旨心传》,先以张三丰的口气 写了一篇文章,内容包括序以及所传之法。其法,实即《老子》 摘抄,但分成若干段,以述为作,分别是太极本始、反其道而 周、当法天之致虚静与致常、弃暴力、气之生化及用气之道、 不可盈、悠久之法、在精神不在骨肉、致静之要、消敌力于未 形、舍己从人因敌制宜、致柔之道、居下之诀、曲中求直蓄而 后发之法、中正之妙、胜敌在志、借敌之力,合称为《老子内 家意旨心传》一卷,表明此乃 张三丰所传。

据它所载明正德十五年陈 州同的跋文说,这一卷书,他 得自其师王岳峙先生,岳峙先 生得自玄玄子张全一,玄玄子 得自冯一元,冯氏得自臧性初、 臧氏得自逍遥道人单真,单氏 得自陈中规,陈氏得自龙啸天, 龙氏得自张三丰,“乃吾门历代 命脉所系”。

这个传法谱系当然也经不 起推敲,因为玄玄子张全一就 是张三丰,如何六传之后才由张三丰传到张全一?编故事的人, 只看到两个名字,却不晓得张氏名全一,字玄玄,号三丰(据 《太岳太和山志》),遂闹了个大笑话。

因此,我认为这是依内家拳之传说、记载,参考太极拳而发 展出来的拳法,所传五诀,为“敬、紧、径、劲、切”。敬指精 神、紧指时间、劲指劲力、径指直接、切指位置,倒是承袭自王 征南。所谓十段连手,也是依王征南十段锦而造,故称为十段连 锦功打法名色。但斫法终不可见。征南之艺,禁犯迟缓之病,手 法又甚繁,凡三十五种,却无粘。粘法及迟缓柔软,乃是太极拳 之法,倪氏由太极拳发展变化而成的所谓浙东内家拳,在这些地 方均与王征南之术不合。至于将拳与道结合起来说“当知内家拳 者,道也。今以拳言者,不离身心,而更有超乎身心者。……惟 当绝欲修炼,方可致正大之果”云云,更是王征南不曾有过的想 法,符合张三丰道学武术的形态。

浏览1,08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