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武术典籍注重兵家武术实用技法之研究,故专论拳术要 义之作不多,主要有二:一为唐顺之著《武编•拳》;一为戚继 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其他如《阵纪》、《.三才图绘》、 《武备志》等书中虽含有拳术之论,但多为上述二文之转录或转 引,无更多新义。清代情况则不同,由于民间武术蓬勃发展,拳 种流派林立,习武者对“拳为武艺之源”的认识加深。对拳艺的 实践与研究加强,因而专论拳理拳法之作增多,而且学术流派纷 呈,新的拳学理论不断创立,尤其是以炼气养生为主的拳学理论 的出现,促进了武术理论研究的深化。使众多习武者感悟增强,耳目一新,这是武术向民间回归的必然成果。本文仅选取颇有学 术特色和新意的清代拳学专著一部作探讨依据,即是清初张孔昭 撰《拳经拳法备要》,此为少林寺拳法代表作;以上所据明清武 术典籍文献三部,皆为专论拳术要义之经典作,所论拳理拳法各 有侧重,特点与成就各不相同,然而,都各代表着一个时代之特 点,一个流派之水平。现逐一分析如后。

(―)《武编•拳》最先为拳艺立论,揭示出中国武术技理 之根本图片4

中国武术最基本的技艺是拳术,然而明代以前何谓拳,尚无 文献记载。《汉书•艺文志》有“手搏六篇”,当是最古老的拳法 专论,惜早已亡佚,今只见其篇名。宋初调露子著《角力记》, 乃古代摔跤史话。直到明代中叶,抗倭名将唐顺之著《武编》, 始有较系统的武术专论多种传世,其中《拳》论是其重点列在首 篇,足见作者对拳法立论之重视。

《武编》付梓成书是在作者唐顺之逝后的万历末年,稍晚于 《纪效新书》,然而其创编都在《纪效新书》之前,这不仅因为唐 顺之年辈长于戚继光,而且,还可从《武编》中的“拳”、“枪” 二论之内容与行文特点看出其先行一步之足迹。故《武编》中各 武术专论,实为古代武术典籍开先河之作。明于此,则可明其创 编成就之价值所在。

《武编•拳》这篇专论,着重论述了拳术的势与法,学术价 值甚高。中国武术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诸般武艺皆首重立势,通 俗讲,就是亮出一个交手前的架势。清末民初北派武师称“抱门 子”,现代拳击、散打、摔跤等项比赛,也得有个架势,此理皆 同。《武编•拳》论开篇就论及拳法的攻守藏变之势,可分三个 层次分析。第一层次文曰:“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侧 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顺便 指出,明代武术典籍面向士卒、民众与社会,行文通俗易懂是其 • 180 • 特色,上引即可望文明义。然文中所说的“墙户”,当是武术的 关键学问之一,得有所理解。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家 就指出了这一点。史载越王勾践曾问剑戟术之道于越女,女在答 问中指出:“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 阳”(《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显然,越女所谓“门户”, 也就是唐顺之说的“墙户”,然而“墙”与“门”这一字之别当 作何理解?窃以为这一字的微妙差别,表明时代前进千余年后的 明代武术家,其经验学识已有新发展,标志着武技的成熟与进 步。古人用字,既慎且精,据《说文解字》:“户、护也,半门日 户;墙、垣蔽也,人之有墙,以蔽恶也”。据此可以理解为:“门 户”、“墙户”都是严防对方进攻之技术,但门户意单而墙户意 深。俗称“手是两扇门”,意近此。古人把这作为一个学问点提 出来,深思之,还不是一个简单防守问题,而是要研究寓攻于 守,深含机变之势,这才是所谓“墙户”应研究的学问。“拳” 论进一步论“势”曰:“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其用也, 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式。”武术家常说:“练时有定 规。用时无定法”,乃上述之意,也是经验之谈。然而学问在于, 要能在千变万化的行拳走架过招中,严密把握住拳技的基本法 势,掌握主动,方可称“把式”。民间俗称习拳者为“玩把式” 的,或源于此。以上分析是“拳”论精要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 次论述拳势的虚实之道与惊取之法,又曰:“作势之时,有虚有 实,所谓驚法者虚,所谓取法者实也。似驚而实取,似取而实 驚,虚实之用,妙存乎人。”格斗之技,必须善于虚实变化,诈 驚巧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乃真功夫,高水平。第三层次 论及拳技之精与实际运用中多熟巧狠的关系,文曰:“技欲精欲 多,用欲熟、欲駿、欲狠。两精则多者胜,两多则熟者胜,两熟 则餿与狠者胜。”此言制胜之规律,有一定道理,但实战并不绝 对如此,常常出现例外。

以上所引,字虽不多,但言简意赅,层层深人,精辟透彻,乃拳论精要之所在。而因拳所言之理,不仅只在拳,还可通于诸 般武艺。然而此篇所不足者,未论及拳艺的另一重要形式拳术套 路,但细考则不然,作者为拳立论是比较周全的,他另在《荆川 文集》中著有《峨眉道人拳歌》一首,言拳术套路非常精彩,聊 引数句并夹简评其间,足可想见明代拳术套路达到的高水平。歌 词描述峨眉道人打拳的形神谓:“……忽然竖发一顿足(震脚起 势),崖石迸裂驚砂走(力脆神驰),去来星女掷灵梭(行拳快 捷),天矫夭魔翻翠袖(手势奇妙)……险中呈巧众尽驚(势险 法巧),拙里藏机人莫究(机变难测)……翻身直指日车停,缩 首斜钻针眼透(大舞花跃步前穿),百折连腰尽无骨(柔轫翻 腾),一撒通身皆是手(发连环手)……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 无声神气守(收势即静,面不改色)”。歌词绘声绘色,既妙且 美,形神兼备,韵味无穷,不亚于杜甫赞颂公孙舞剑。拳论与拳 歌相参,实为较完整的拳艺学经典。

《武编•拳》首次将民间武术拳派作了记载,这些珍贵史料, 显示明代民间武术之盛况。也分三个层次分析。第一层次记拳 种:①温家长打,含:七十二行着,二十四寻腿,三十六合锁; ②赵太祖长拳多用腿;③山西刘短打用头肘,六套长短打,六 套用手用低腿;④吕短打六套。关于分布地域,文曰:“宋太祖 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习之;三家短打(即温刘吕)钺(越) 亦颇能;温家拳则钺(越)所专习。第二层次记“温家拳谱”中 的十个单势名称,g卩:一势四平势井栏四平势、高探马势指 挡势、一条鞭势、七星势、骑虎势、地龙势、一撒步势、拗步 势。然而,这些明代的单势拳名,已多见于流传至今的太极拳 中。足见其悠久的传承与择优互取关系。第三层次记拳谱歌诀, 如••“……盘旋左右脚来踌,调出五横三推肘,你行当面我行旁, 你行旁来我直走,倘君恶狠奔当胸,风雷绞砲劈挂手……喝声打 上下头虚,顾下还须上捉手;只些真诀是原传,还有通仙六只手 ……”皆为拳理。

以上分析可知,唐顺之著拳论与拳歌之成就在于:最先为拳 艺立论,阐明了何谓拳,拳术的势与法、虚与实、形与神、技与 理,著录了民间拳派及特点,且贵在开先。

(二)《拳经捷要篇》为拳法作定位之论,提炼新的拳术要 诀,精编三十二势拳法,首创图文注解,乃古代武术专著之典范图片1

戚继光《纪效新丰•拳经捷要篇》(下称“戚氏拳经”)。为 明代第二篇拳法专著,是紧接《武编•拳》后的又一杰作,且有 继承、有发展,两者交相辉映,精彩纷呈。“戚氏拳经”文字不 多,然对拳理拳法之论精练干达,尤为可贵者,戚氏搜集民间多 家拳技,择优编成三十二势拳法,逐一绘成图势,并配以注诀, 提示各势之技理,以利士卒训练掌握。如此图文并茂的编撰方 式,在武术发展史上为首创之举,可称武术专著之典范!既留存 着生动可贵的武术技法史料,又对武术的传衍发展发挥着深远 影响。

作为一位常胜将军,戚继光非常注重研究诸般武艺的实用技 法及其相关原理,戚氏研究最多的当然是枪法,然而对拳法也有 独到创见和深人研究,并提炼出不少新的拳学理论与技法原则。 在兵家武术高居主导位置的明代,当然是刀枪为主进人战场,然 而拳艺之地位与作用还有否重要性呢?是戚继光首先作了肯定回 答。他指出:“大抵拳棍刀枪……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 手。”因而论定“其拳也,为武艺之源。”这就对拳艺作了定位 之论,不仅弥补了《武编•拳》论之不足,而且揭示出拳法与诸 般武艺之间的相关要义,颇值得习武者深刻领悟。

“戚氏拳经”关于技法原理主要有三:其一,首先强调要 “拳打不知”,要求发拳瞬间,勿使对方觉察,即出手贵神速之 意。民间拳谚也说“出手不露形,露形不为能”,皆此意也。其 二,强调交手必须干脆利索。做到“不招不架,只是一下”,这 是于己而言;若遇对方架格遮拦,即是“犯了招架”,我方“就有十下”,有如俞大猷所言棍法中“连打连戳”之技理。其三, 妙论“惊、取”之法,并结合拳势图解讲了三种,即:上惊下 取、低惊高取、闪惊巧取。前者多为先手后脚,上引下绊,重在 用跌法;第二多为低进上冲,指下打上,先腿后手之击法;第三 多为腾挪闪进,避实击虚之法。这是继《武编•拳》论关于“惊 取”技理的延伸与具体化。

戚氏认为,要掌握高妙的拳技,必须首先苦练过硬的基本 功。他提出:“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 宜,……”。戚氏还结合新编三十二势拳法,进一步指出其中所 含“妙、猛、快、柔”四字之精要,指出:“腿可飞腾,而其妙 也,颠番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 其柔也;知当斜闪……”戚氏特别注重实践,认为有了功夫还不够,必须要认真演 练,因此要求将士“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 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又试”,才能学以致用,学好 用精。

戚氏特别强调练胆问题,严肃指出:“怯敌还是艺浅,善战 必定艺精。”并在第一势拳法图解注文中写道:“对敌若无胆向 先,空自眼明手快。”阐明了练胆与练功的辩证关系。与“戚氏 拳经”渊源密切的通臂拳志谱把练胆放在第一位,叫做“一练 胆,二练眼,三练谎诈虚实疾似箭”,贯穿着戚氏的思想。

上面初步分析了 “戚氏拳经”之成就。另外,再就其中的一 个提法阐明一下我们的理解。“拳经”开篇第一句话说:“拳法似 无预于大战之技”,常拜读一些论拳之大作后感到,凡引该句者, 后续之论就提不起神来,我们以为大可不必。因为这是一句似轻 非轻的点题之言,含有两点深意。第一点,所谓“大战”,当指 战场大规模拼杀,所需手段当然是刀枪而非拳艺,但是这就导致 士卒只重刀枪,不练拳艺的偏向。殊不知,拳乃刀枪之基础与源 头,无拳技之功底,刀枪何能精进。这可能正是戚继光所忧虑 者!因而,他在句前用了一个“似”字,即“似是而非”之意, 这就是第二点。因此,若将这句话割裂而引为“拳法……无预于 大战之技”,则背离了戚氏所论之本意。也必将忽略“拳为百艺 之母”的根本性论断。

戚继光对民间拳法作过深入考察,并有精辟论评,皆反映在 “戚氏拳经”中。在论及著名拳派、拳家及其专长时,戚氏称: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园拳。 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 合锁,二十四棄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 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 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皆今之有名者。”这是作者考察民间武 术的著录,比《武编•拳》论所录为详,且兼有阐明观点之评 述,研究价值尤高。这还表明,作为我国传统徒手武技的四大类 击法——踢法、打法、拿法、跌法,早在明代就已形成独立的技 击法体系,并以其各自独具之特点而成为享誉武坛之一绝。

“戚氏拳经”的具体成就是精编“三十二势拳法”及其图解。 戚继光认为民间各家拳法“虽各有所取,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 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 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 相应,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为此,戚氏“故择其拳之善 者三十二势”,“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这就有继承, 有创新,有发展,足见作者学术思想之严谨而又活跃。

“戚氏拳经”的三十二势拳法,是古代拳艺的第一部图文并 茂之作,其中深含着拳技拳理之精妙,颇值得深入推敲,试作浅 析如下。

首先分析拳势图与注诀的一般特点。关于图势特点:作为图 像,若就人体各部解剖比例而沦,此图显然不够精确,但这毕竟 不是美术图画,而是一种表现拳艺的参考示意图,作者只是“绘 之以势”。无须刻意画技表现,然而却必须注重武技势法及其深层含义之表达,从这一角度看,此图足可起到演练提示作用,若 结合文字注诀一并研究,各图势所含技法之变化及其深层之精妙 意蕴,仿佛跃然纸上,随着领悟加深而得其要领。

关于注诀特点:由于是“诀语”体裁,文法虽不算深奥,但 古代武术的术语较多,其意不仅难以一目了然,也不容简单地望 文生义,必须图文对照,并根据自身习武之实践基础反复推敲领 悟,方可逐步深人其间,渐窥测图文所含之精妙。一般说来,每 一图势配诀语四句,每句长短不限,无格律韵脚,重在提示图势 所含之技理。粗浅而论,第一句为势名及势法特点;第二句多为 变势之要义;第三句多为假设对方反击之势法;第四句多为本势 决胜之技理。以第六图“倒骑龙”为例,注诀谓:“倒骑龙诈输 佯走,诱追人遂我回冲,恁伊力猛硬来攻,怎当我连珠砲动。”

再分析“三十二势”为何种形态的拳法。由于作者自称“三 十二势,势势相承”,而图势的排列又仿佛是甲与乙之相对,因 而似乎像可连接的一套拳术套路,甚至像对练套路。但经初步研 究,尚未找到其“势势相承”的连接线索,故尚难断言其为可连 接之套路,也就是说,既不像单练套路,又不像对练套路。那 末,若不是“套路”,又可能是哪种形态呢?根据图文表述特点 初步认为,可能是古代习练拳法之“散手”势,也就是说,这三 十二势拳法,实为32个可变的、实用技法高超的散手招势。图 像所示,既有一招之定势,更多的为变势,即藏变、待变之辨。 其根据基于以下分析。

就拳术套路的基本组合特点论,皆是打拳踢腿,窜蹦跳跃; 而这三十二势图像只有手的动势,步的动势,却无一个发腿之 势。即或是第七图“悬脚”,也只是“虚饵”而非发腿。然所谓 “悬脚虚饵”者,正是“散手”诱敌人套的藏变之妙招。

就中国拳法的基本特点而论。民间素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脚 打人”之说。“拳经” 32个图势虽然没有直接显示出腿法来,但从 各势之注诀并结合图像分析,不难看出其中大多数拳势都藏有不同 的腿法,甚至就是以腿法制胜的妙招!经统计:32个图势有21势 含腿,占2/3。有腿而不露腿,正是散手招法的基本特点之一。

图势与注诀皆显示:这三十二势拳法,既含有踢法、打法、 拿法、跌法,还含有上驚下取、低驚高取、闪驚巧取之妙招。这 些都是散手招法的突出特点。

由以上分析可见,“拳经三十二势拳法”是戚继光从民间多 家拳法中精选了的32个散手招法,按他所要求的“上下周全、 首尾相应”的技法原则和“势势相承”的整编原则,经重新组编 而绘成的32个图势。每一图势只表示该散手连环招法中具有关 键提示性的一个藏变招势,并不是散手演变的全部动作。正因为 如此,各图势所隐含的变化更是“微妙莫测”,使人难以按图索 骥,而那些隐于内不显于外的应变招法,若非口授身传则不可 得,所以,戚继光则不无自得地称其为“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这就是“戚氏三十二势拳图”之价值与精妙所在。在此训练士 卒,不仅可促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更重要的是掌握“遇 敌制胜,变化无穷”的格斗技能。综上分析表明,“戚氏拳经” 对古代拳法及拳理的总结、提炼与创新之成就,都是首屈一 指的。

在分析“戚氏拳经”之成就同时,很有必要对民国初年出版 的一部《拳经》中所载“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作一辨析。

《纪效新书》于明嘉靖时出版后,明清版有关典籍对《拳经 捷要篇》内容及三十二势拳图多有转载,但并未造成混乱。时至 辛亥革命不久,随着社会的变革,武术又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民 国七年(1918年)秋,上海大声图书局编辑出版了一部《拳经》 (下称“民初拳经”)为上下两册,由剡溪李肃之缮校,加印多 次,流传较广。此书上册卷二中,载有所谓“太祖长拳三十二势 图” 一辑,经考证此图实为仿“戚氏拳经”三十二势拳图摹绘改 名而成,并不是所谓的“太祖拳图”。这不仅造成了源流上的混 乱,更有甚者,“民初拳经”编辑为了将“戚氏拳图”改头换面成“太祖拳图”,竟然将“戚图”所显示的武技势法随意篡改, 弄得势不成势,法不成法,纰漏百出,错乱不堪,因而必须廓清 本源,指明谬误,否则不能消除其对武术发展的负面影响。

关于“太祖长拳”问题,戚继光在《拳经捷要篇》中提到 “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但并无该拳图像;唐顺之在《武编• 拳》论中也提到“赵太祖长拳多用腿”一句,亦无该拳图。这是 最早提到太祖长拳的两篇权威典籍,据此可以断定,“太祖长拳” 确曾有过,但是,“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则并不存在。

关于“戚氏拳图”的创编,乃抗倭战争需要使然,也是明代 武术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戚继光为便于士卒对“各家拳法兼而 习之”,“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 启后学”,如是始有戚氏首创之三十二势拳图传世。既然戚氏拳 图乃精选荟萃明代各家拳法之长的新作,其中当然会含有太祖长 拳的部分招势,但这绝对不等于原来民间流传的“宋太祖三十二 势长拳”。这关系到武术的源流与发展问题,必须先弄清楚。然 后,还须进一步剖析“民初拳经”之“太祖拳图”所暗含的主要 问题。

从“民初拳经”的主要内容来看,书中也辑录了不少有一定 学术价值的文字资料,但是,唯有所谓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势 图”却是最糟的冒充货色。由于“戚氏三十二势拳图”范本较 多,如明清版《纪效新书》以及《武备志》、《三才图绘》等都有 收录,1988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马明达点校本《纪效新书》 记载亦详。若将“民初拳经”中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与各 范本所载“戚图”加以比较研究,则“民初拳图”之错乱与作弊 痕迹暴露无遗。

先就拳势名称而论,所谓“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的各势名 称及顺序,竟然与“戚氏拳图”的各势名称及顺序完全相同,起 于懒扎衣,终于旗鼓势。这绝非偶然巧合,乃编者抄袭后无法变 更所致。所不同者,戚氏拳图未命总名,而“民初拳经”之编者 却为其抄袭的戚氏拳图加上一个“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的假 名,这虽然可以蒙骗某些习武人,却经不起行家的考证辨识。此 外,该编者还将三个势名各改动了一字:第三势,原探马改为控 马;第十一势,原抛架改为拖架;第十八势,原倒插改为倒捉。 该编者只顾妄改字义,殊不知因字义的改变,必然搞乱原图势技 法要义的准确表述,同时也暴露了遮掩作弊的痕迹。

再就拳图特点而论,抢眼一看,“民初拳经”中的“太祖长 拳三十二势图”之一般形象确实不同于“戚氏拳图”。表现在三 方面:第一,从画面布局来看,戚氏拳图各势都配有注诀文字四 句,太祖拳图只有势名而无配文;第二,从人物衣着来看,戚氏 拳图为明代士卒习武之形象,头裹束发布巾,脚穿软底长套布 靴,赤膊长裤束腰带;“太祖拳图”则为民国初年普通百姓刚剪 掉辩子后的一般习武人形象,头留浅发,脚穿平底浅邦圆口布 鞋,赤膊长裤束腰带;第三,从图像的拳势动作来看,太祖拳图 与戚氏拳图相比,多为相似而不相同。由以上三点看来,两种拳 图似乎并无关联,何来摹仿可言?但其实不然,上述不同点只是 表象,也是该编者用来懵人的一种花招,若从古代拳图所应显示 出的势与法这一根本特点加以考察分析,“太祖拳图”抄袭“戚 氏拳图”之痕迹便随处可见了。戚氏所绘三十二势拳图,乃名将 与武术大家的精心之作,各图势所显出的技法特点,无论是手 法、身法、步法及眼神等,都画得非常突出而传神。“民初拳经” 之编者竟然妄图借此再用改变某些动势画法的拙劣手段,欲达改 头换面之效果,其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纰漏百出,以致造成所 谓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在动作表现上,或两脚左右错位, 不成步势者,共有十一势;或手势失法,不含墙户者,共有四 势;更有甚者,第十八势“倒插势”原本是一妙招,“戚图”表 现妙极,而“太祖拳图”此势仿戚图不成,竟然将图像的两臂之 肩关节及两腿之腕关节与头颈及胸背全画反了,显出一幅怪体人 形象,这还了得!而与“戚图”较吻合的只有第二、四、十六、二十、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三十一、三十二等共九势。.上 述“太祖拳图”势法表现上的严重错乱,其负面影响将是深远 的。造成这种恶果的主要原因,除该编绘者有意作弊之外,在摹 绘“戚图”之精要方面,武技知识与绘画技巧两不逮也是主因。

我们在研究《拳经捷要篇》之成就的同时,特意将“民初拳 经”中有牵连的所谓“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所涉及的源流与技 法混乱等学术问题,一并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有助于武术研究的 深人发展。

(三)《拳经拳法备要统论长拳短打,宗少林而融百家

《拳经拳法备要》原来流传于世的为手抄本,先后有过两种。 前有“图片7海陵度我氏藏本”(简称“度本”),后有“光绪二十六年 王某手录本”(简称“王本”)。“度本”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 由上海国技学社改名为《玄机秘授穴道拳诀》翻印出版,80年代 香港锦华出版社又翻印。“王本”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丙子) 经罗振常作序、由蟫隐庐以《拳经拳法备要》为书名印行。本文 所据为蟫隐庐印本。

著名武术研究家唐豪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对此书成书之源 作过考证研究,他为此访问过少林寺,得到了西塔历代僧侣墓碑 的拓本,见到从明末到清初的墓碑上所刻法名都属“玄字派”, 与此书所记“玄机和尚”辈分一致。据此唐豪认为,此拳法可能 是由玄机和尚先传给陈松泉,陈松泉再传给张鸣鹗,张鸣鹗又传 给张孔昭的。唐豪还以张鸣鹗在序文中写了明代兵乱的情况,推 测张鸣鹗和陈松泉是明末人,玄机和尚当然是明代人了,而这又 与少林寺的史实相符。唐豪对此书的研究结果,收编在《中国武 艺图籍考》中。以上皆是权威考证,本文当无须赘言。然而,据蟫隐庐印本 罗振常所作的“拳经序”,开头就对此书的成书之源、尤其是编 撰者究竟为谁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且颇有道理。其文曰:“拳经 拳法备要各一卷,传抄本,其法为少林宗派,据其题名则张孔昭 撰、曹焕斗注,按其内容则孔昭之法,焕斗述之。非孔昭原著也 ……其拳法备要不署张名,图又为曹所补,似全为曹作。然拳经 中‘双管秘法’后附张先生原歌诀,可见拳经亦非张氏原文也。”“罗序”所质疑点,值得认真推敲。然而“罗序”亦未就此 书的编撰者为谁的问题作出明确考定。显然,此书成书之源尚不 清楚,仍有深入考证之必要。为此,我们在认真研究了上述两种 不同论点的原由之后,仅依据蟫隐庐印本中所存史料信息及曹焕 斗所作序文,进行了深人的分析与考辨,从而得出了比较符合史 实的全新而明确的结论。

首先必须指出,由“王本”翻印的蟫隐庐印本,没有涉及如 唐豪所引证的此拳法最早传承人陈松泉其名,也没有张鸣鹗所作 序文。因此尚难断定其传承关系就是由“玄机和尚传陈松泉,松 泉传张鸣鹗,鸣鹗传张孔昭”的。我们分析,唐豪所据或为“度 本”的翻印本,虽然我们尚未见到“度本”是否另有所云。从蟫 隐庐印本考察,书中载有唯一的一篇“注张孔昭先生拳经序”, 其作者不是别人,正是乾隆年间最终完成此书的编辑、夹注及配 图者,并且又是此拳法的传承人曹焕斗!由此可见“曹序”所具 有的权威学术价值。唐豪在考其成书年代时亦据此序为证,然而 “曹序”对此书成书之源则另有所云。

乍一看。“曹序”似乎也没有明确记述此书最早的编撰者为 谁,但序文及书中有关注述所含史料信息对此已有交代,只是行 文较为隐讳而已。曹焕斗在序文中叙说他是如何得到前人留下的 《拳经》时刻意说到撰书人。其文日:“余……年十八,得孔昭先 生从余族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所撰拳经,藏之馆中,如获异宝。” 这是一句颇为含混不清而又值得认真研究考辨的关键之语,若就 此语简单而论,似乎可以理解为拳经之撰者就是张孔昭,且“曹 序”的标题也表明是为“注张孔昭拳经”而作,但认真推敲就会 发觉问题不少,这里姑且不重复民国年间罗振常为蟫隐庐印本作序所指出的这方面问题。我们分析认为,如果撰者是张孔昭, “曹序”完全可以直书为“得孔昭先生所撰拳经”,勿须绕着弯子 谓“得孔昭先生从余族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所撰拳经”,此其一; 那么,可否解释为是张孔昭在随从曹氏先辈官员赴壶关县任中所 撰呢?显然也不是,张孔昭是当时当地的武术大家,“其时从学 者甚众”,随赴县任有何贵干?退而论之,即便如此,作为曹氏 第五代孙而又是百多年后此拳法继承人的曹焕斗,若在序中扬祖 宗为官之尊、抑师祖传艺居次,那是很不符合封建礼教尊师重道 之常理的,此其二;从拳经署名而论,曹焕斗为张孔昭作的署名 是“横秋张孔昭述”,而不署成撰著,这是意味深长的,所谓述, 是传述、讲述之义,而非撰文,这应当是明白无误的,此其三; 再从构成《拳经》第二大部分内容的总标题“张横秋先生传授习 练手法秘要”而论,这样命题就足以说明是“孔昭之法,弟子述 之,非孔昭原著也”。以上分析可以认定,张孔昭作为清代初期 传授此拳法的一代宗师,并不是拳经的撰文人。撰者究竟是谁 呢?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考辨认为,拳经的最初撰稿人不是旁人, 就是张孔昭之徒——“曹序”作者曹焕斗的“高伯祖”曹某!考 定的根据还是“曹序”中那句含混不清的关键之语,研究此语含 混不清的原因,一是行文绕了个大弯子,二是隐讳了曹氏高伯祖 之真名,三是此抄本在长期的辗转传抄过程中,将这句话语中的 一个字弄错了,句中的“從”字很可能是“徒”字之误!由于繁 写的“從”字与师徒的“徒”字字形相近,这一字之误是造成语 义含混不清的最关键之点。若按从字分析语义,必然导致是非混 淆;若将“从”字还原成“徒”字,这句话就是“得孔昭先生徒 ——余族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所撰拳经。藏之馆中”,如是语义 自然通顺,柳暗花明,一切如故。因此说从学于张孔昭的曹某, 即曹焕斗的高伯祖才是拳经最初成文的撰写人。

我们在考定“從”字是“徒”字之误时,并非凭空猜想而 得,而是挖掘书中所存信息找到了考辨依据。曹焕斗在为经》“下盘细密秘诀”所作注文的开头就说:“吾家自张先生相传 至今,百余岁矣。”这已说明,曹氏先祖于百多年前就得到了张 孔昭的直接传授,而受传者为谁呢?当然就是“曹序”所称的 “余族高伯祖”啰!这充分证明了张孔昭为师、曹氏“高伯祖” 为徒的传承关系;同时也证明了“從”字乃“徒”字之误。所谓 “高伯祖”即“高祖”,就是上溯五代的祖先,若按平均25年〜 30年一代计算所距年代由“高祖”至曹焕斗五代约为125〜150 年,这与上文所引“吾家自张先生相传至今百余岁”相吻合。 “曹序”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此上溯125或150年, 是为1659年或1634年,也就是清初顺治十六年或明末崇桢七年。 据此推测,张孔昭和曹氏高伯祖都应是明末至清初人,拳经初稿 当撰写于清初顺治或康熙初年。

以上论证了曹氏高伯祖才是最初的拳经撰稿人。那么,曹焕 斗在最终完成拳经的编辑、注释与配图、作序时,为何要隐讳祖 先之真名而又绕着弯子表述其与此书的渊源关系呢?这个有趣问 题也该研究。我们分析认为,简单说来,或许是顾忌其高伯祖为 官之尊,不便在拳书上直署真名,然而曹焕斗的拐弯表述法,既 突出了张孔昭作为一代宗师的至尊地位,以彰师德;同时又显耀 了曹氏祖先著书立说与传承之功。曹焕斗如此安排可说是恰 当的。

唐豪对此书的考证,陈松泉、张鸣鹗是最早的两位传承人。 前已述及,蟫隐庐印本不涉陈松泉其名,不予论析。至于张鸣 鹗,是另有其人抑或就是张孔昭?考证尚缺依据,经分析我们倾 向为后者,即张呜鹗就是张孔昭。因为蟫隐庐印本中只有一处一 次涉及此名,拳经正文开头“引语”中载:“至于张鸣鹗者,生 平极好武艺……”,此外再没有涉及张鸣鹗之名。联系到曹焕斗 作“注张孔昭先生拳经序”的开头所写“吾邑张孔昭先生曾遇异 人传授,其术独臻神妙”句,序的最后所写“于以上追孔昭先生 之真传”句,以及构成《拳经》主体两大部分内容之一的“张横秋(孔昭)先生传授习练手法秘要”等情分析,可以认定张鸣鹗 就是张孔昭,并非另有其人。至于说唐豪曾见到张鸣鹗为拳经所 写的序,虽然我们尚未看到此序,但是张鸣鹗(孔昭)为弟子撰 成拳经后而作序,当是情理之中的。

唐豪先生对玄机和尚的考证是充分而有说服力的,我们完全 赞同。至于说到此书“内容是少林寺玄机和尚的拳法秘诀”,我 们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因为构成拳经内容的第一大部分才是“少 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当然其他部分内容中,也有涉及玄机 和尚的,但从此书全部内容考察,有很多来自民间多种拳法,诚 如拳经正文引言所说:“至于张鸣鹗者,生平极好武艺,于是挟 重资,游海内,遍访名家。或慕其下盘之善而效其下焉;羡其上 架之美而学其上焉。兼而习之,久而化之,遂独成其一家,真所 谓善之善者也。”正因其如此,所以我们认为此书内容是“宗于 少林而融百拳之精”

浏览1,6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