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太极拳
“太极”二字最早出现在周〈〈易经上。古人将宇宙称无极,将太阳系 称太极,故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哲理。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也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拳的渊源从历史文著看,梁元帝时,有位名叫程灵洗的人,曾任本 郡太守,善练太极拳,著有《落水集》,是最早的太极拳记述。有15式: ⑴七星八步;⑵开天门;⑶什锦背;⑷提手;⑶卧虎跳润;⑷单鞭;⑴射 雁;⑷穿梭;⑷白鹤升空;(⑴)大裆捶⑴)小裆捶;(⑵叶里花;⑴)猴顶云; 〈14〕揽雀尾;〈15〉八方掌。其功用之要,则在超以象外,得其寰中,人不知我,我 独知人。至其要诀,则有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等。此拳原名太极,得韩拱月大 师所传,后经程灵洗改名为“小九天”。
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公元7〇1~762年〉,尊诗圣,尤好酒,精剑术, 善搏击,喜交友。李白知道有一位名叫许宣平的隐士,精通太极长拳,有诗 曰:“隐居三十载,石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明朝饮碧泉,椎人歌陇上, 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见诗,便上门访之,结果不 遇,题诗《望仙桥》而回。诗曰:“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 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柱空辟踏,应化辽东鹤,归当千岁余。”韩宣平 大师所传太极拳有37势,因而也称37式,其教练之法,为单式教练。令学 者一式练熟,再授一式。无确定拳路,功成后,各式可随心互相连贯,相继了断,故又称长拳。数百年后传至宋远桥大师。这套拳的名称和当今的太极 拳就大同小异了。共42式:⑴四正;⑵四隅;⑶云手;⑷弯弓射雁;⑷挥琵 琶;“)进搬拦;(了)簸箕式;(^)凤凰展翅;(幻雀起尾;(⑴)单鞭;〇〇上提手; 〔12〉倒撵猴头;〈13〉搂膝拗步;〔14〕肘下捶;〔15〉转身蹬脚;〈16〉上步栽捶;〈17〉 斜飞式;08〉双鞭;(…)翻身搬拦;玉女穿梭;^丨)七星八步;高探马; (之〗)单摆莲;〔24〉上跨虎;九宫步;揽雀尾;^了)山通背;海底珍 珠;〈29〉弹指;摆莲转身;⑶)指点捶;〔32〉双摆莲;〇3〉金鸡独立;泰 山生气;⑶)野马分鬃;〔36〉如封似闭;07〉左右分腿;08〉挂树踢脚;09〕推 碾;(如)二起脚;〔41〉抱虎推山;十字摆莲。这42式除四正、四隅、九宫步、 七星八步、双摆莲5式之外,其余37式都是许宣平大师所传。
到元朝时,精研此拳者张三丰大师,有关张三丰的事迹前文有述。〈任 宗岳传》王渔洋先生云:“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张 三丰之后,有王宗岳大师,其为西安人,得先师真传,名闻宇内。著作甚多, 对太极拳中的奥妙道理阐发无遗,实是超世之才。王宗岳之后拳分两派:有 南派温州陈州同;北派河南蒋发等。所传之太极拳即张三丰大师研创的太极 十三式。
南派太极拳:自山陕传入温州,至浙东一带,能者日众。后有海监张松 溪大师,南派中最著名者,张松溪徒有三四人。而四明业继叶近泉为之魁。 由是流传于四明。四明得叶近泉大师之传者有五人:①吴昆山;②周云泉; ③单思南;④陈贞石;⑤孙继槎。这五人都各有传人。①吴昆山传李天目、 徐岱岳。李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②周云泉传卢绍歧。④陈贞石 传董扶兴、夏枝溪。⑤孙继槎传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③单思南传 王征南。王征南为人意气、慷慨、勇敢、好义。明朝末年时可称独步太极拳 界、美誉武林。其爱徒黄百家之父黄宗义深感敬佩,王征南去世后,亲自为 之作墓志铭。其子黄百家也广宏恩师之愿,将王征南所传之内家拳法,笔之 于书,以便广为流传。黄百家之后始传至甘凤池。甘凤池之后没有得到下传, 此为南派流传之大致情况。
北派太极拳:张三丰传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此后陈 氏太极拳之奠基人〕。
吴图南著《国术概论》云:“王宗岳之后,有蒋发者,河南人也。得太 极真传,名闻乡里。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长兴受业焉。长兴为人, 立身中正,形似木鸡,时人称为“牌位先生”云。有杨福魁,露蝉者,直隶 〔今河北、天津一带)广平府永年县人也。闻其名与同里-伯魁同往学习。初 至之时,二人之外,均为陈姓,颇歧视之。二人刻苦求每,常夜不寝。长兴 见二人之好学,诚敬可嘉,遂授其秘。露婢精心探讨,锐意研究,数年纯功, 卒抵于成。后游京师,清王公、贝勒多从之学,执弟子礼,遂名噪一时。燕 赵之地,未有出其右者。”
现将所传太极拳谱列之于后:〈1〉揽雀尾;〔2〕单鞭;〔3〉提手上势;〔4〕白鹤 亮翅;〔5〉搂膝拗步;〔6〉手挥琵琶;〔7〉进步搬拦捶;〔8〉如封似闭;〔9〉抱虎归山; 〔10〉斜揽雀尾;〔11〕斜单鞭;〈12〉肘底看捶;〔13〉倒撵猴;〔14〉斜飞势;〈15〉提手 上势;(:16〉白鹤亮翅;(”)搂膝拗步;(⑷海底针;〈19:!山通背;〈20顺捶;⑵) 退步搬拦捶;上势揽雀尾;单鞭;〔24〉云手;〔25〉单鞭;高探马; ⑵)左右分脚;⑶)转身蹬脚;进步栽捶;〇0〉翻身撇身捶;⑶)高探马; 〔32〉二起脚;〔33〕打虎势;〔34〕双风贯耳;〔35〉披身踢脚;〔36〉转身蹬脚;〔37〕上 步搬拦捶;〈38〉如封似闭;〈39〕抱虎归山;〔40〉斜揽雀尾;⑷〉斜单鞭;〔42〉野马 分鬃;玉女穿梭;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了)单鞭;下 势;〈49〉金鸡独立;倒撵猴;⑶)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 〔54〉搂膝拗步;〈55 ;!海底针;〈56〉山通背;〈57 :!撇身捶;〈58 ;!进步搬拦捶;〈59〉上 势揽雀尾;单鞭;⑷)云手;〔62〉单鞭;“〗)高探马;扑面掌;十字 摆莲;搂膝指裆捶;…了)上势揽雀尾;单鞭;〔69〉下势;门。)上步七星; 〔71〉退步跨虎;〔72〕转身双摆莲;〈73〉弯弓射虎;〔74〉高探马;〔75〉扑面掌;〈76〉 撇身捶;〈77〉高探马;〈78〉上势揽雀尾;〈79〉单鞭;〈80〉合太极。
太极拳祖源多认为是元末明初时武当山道长张三丰所创太极十三式为起 始。其实从梁朝时起,已有太极拳的雏形和拳理论著。集大成者,创编“太 极十三式”完成于张三丰,后得王宗岳著述、立说、精论、弘扬(张三丰遗 论、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歌、打手论、打手歌等〉。
太极拳世系列后:张三丰(元末明初)^王宗岳〈明朝景泰年间彡——蒋发 (清朝康乾年间)^陈长兴一~杨露蝉〈杨露蝉传人有2位)一~“)杨健侯;(之)杨班侯一吴全佑 吴铿泉 吴图南、吴雨亭、金寿峰、郝树桐、吴子勤、葛声吾、金云峰、王润生、赵仲博、徐致一、褚民谊等等。〖1〉杨健侯(杨健侯也 有2位传人〉^①杨澄甫;②杨少侯——乌拉布、田肇麟、尤志学、马润之、柬润 芳等等。③杨澄甫^褚桂亭、张香古、李雅轩、金迪甫、李德芳、武汇川、陈微 明等等。
太极拳论(杨氏〈汰极拳体用全书》注为张三丰遗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 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 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 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穿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棚、捋、挤、按、采、例、肘、靠,此 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形也。棚、捋、挤、按,即 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冽、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 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总变 ^ 7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 久,不与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 I 13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1 \ 7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
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无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 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 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 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 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认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才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人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逐,乃能便利 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 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 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无坚 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 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 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 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 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 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沉入骨。神舒体静,铭刻在心,切记一 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劲往来气贴背,而锨敛人脊骨。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心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始叹惜。 【打手歌】
崩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不丢顶,慢练快打人难识,柔刚妙用演太极。

浏览5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