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
明代末年,陈家的祖先陈王廷(公元1600~丨680年)自幼喜爱武术,长 大后中上武举。当时,关外少数民族人侵,边关告急。陈王廷效忠明王朝, 屡立战功,成为有名的武术大师。明亡后,他稳居乡里,农闲时向儿孙们和 一些乡亲传授武术。和当时代的武术家有一定交往,为太极拳留下了不少奥 秘,有人把太极拳祖源移向陈王廷。
陈王廷大师在〈傭词》中写道:“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 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廷武举出身,武功高深可证。文中〈横庭句:是指戚继光的《拳经》 随身伴。“造拳”是武术世家之习惯。陈氏是武术世家,代代相传,开始时 学的、练的是太极拳,陈王廷创的、传的是太极拳,陈氏武术世家的传代与 太极拳的传承是否应合一定论?陈王廷创编太极拳与他的师承有没有关联? 祖源成“谜”。陈长兴“学拳”师承祖源清楚应是“真”)。
陈氏太极拳根据陈氏数代练拳心得,参考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大小红拳、 炮捶和心意把的风格特点,以及明代名将戚继光的《拳经32势》,张三丰、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著,以及蒋发所传的太极拳正架(原架〉,是一套以太极圈 为立论依据而作圆形运动的拳法,这正是他区别于其他拳术的特点之一。陈 氏把祖传陈王廷所传的拳法融于陈长兴所学太极拳中称为老架。
陈王廷《拳经总歌〉曰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截前压后无缝销,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疑,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陈氏太极拳法是以陈长兴所学,张三丰太极拳论“太极十三式”为根本, 即:棚、捋、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13个基本动 作构成,亦称13势太极拳;又因拳分炮捶一路,长拳108势一路等共五路, 拳势较多,又称为13势长拳,还因各路动作都势势相承,缠绵不断,于是又 有绵拳之称。
在练法上他要求各式动作要配合深长的腹式呼吸,气沉丹田,蓄养内劲, 应机而发,以制强敌,因此他是一种内修外炼,以守为攻的内家拳法(主内拳法〕。
为了检验所练的动作正确能否用于实际,编制了两人对练的拳法“蔼 手”,也称“打手”,即推手。它以十三势为基本手法和主要内容,以锻炼人 的神与形即内与外。还将一般拳术所共有的踢、打、摔、拿、擒五种技击手 段贯串其中,以增强技击能力。
陈氏家族在代代相传中却各取所长,去留不一,发生了由博归精的衍变。 按陈氏家谱顺序,到陈长兴是第十四代。其实,陈氏虽然是武术世家,可是 真正的太极拳的起始与传承是从陈长兴拜师学习太极拳为根基。
按太极拳史,陈长兴大师(公元1771~1853年)清康乾年间拜太极拳名 师王宗岳大师的传人蒋发大师学艺,得到太极真传,是陈氏太极拳的奠基 人。陈长兴大师武功妙绝,尤擅长太极拳一路、二路(炮捶〉,曾走镖山东, 名扬黄河上下。在陈家沟陈德瑚家教拳时,陈家收买的家奴杨福魁,侍候陈 长兴无微不至,被陈长兴收为徒弟,后来成为杨氏太极拳的奠基人。
与陈长兴大师同时代的陈有本大师,得到太极真传,在老架基础上,大 胆精选,改其旧式,将动作简化,删减弹、跳、翻、跃等难度大的动作,编 成一套新架,以适应时代需要。其风格仍和老架相同。
陈有本大师的门徒陈青萍又创行了一套拳式紧凑,动作舒缓,逐步加圈 的新套路。后来青萍到附近赵堡镇做了人赘女婿,并在该镇传授其拳术,就 将他称为赵堡架。
陈氏太极拳经过近三百年的流传,去粗存精,不断提升,有了老架、新 架、小架(赵堡架)三种不同打法。
一路是练基本功为主的,柔多刚少,具有缓、柔、稳的特色。
二路(炮捶〕的技击性较强。刚多柔少,具有快、刚、跃的特色。
不论一套还是二套,都包含着“腰转、背旋、手绕的缠丝劲”。陈氏太极 拳总的来讲,架势低矮,跨步较大,行拳练功,腰转臂旋,手绕腕缠,上下 一体,像只陀螺在转动着。与其推手,粘连粘随,运化自如,时而如同轻丝 缠绵,封门闭户,使人不敢,轻易进取;时而如同力运千钧,压得对手引转 无法,透不过气。他很善于引进落空,然后得机,出劲发人,刚猛异常,发 劲之时,常伴随着“哼、哈”吼声,或者起落,快、刚、跳跃,或者震脚, 击地鸣音,力运千钧;尤其是“内转外旋,随方就圆,运行不息的缠丝劲, 是陈氏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1961年夏,陈发科的传人太极拳名家沈家桢根据40余年的锻炼实践和 心得体会,融各派理论于一炉,并根据陈氏拳法的专长绝技,总结出太极拳 的八大特点。
〈1〉大脑支配下的意识运动。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全身意在神”。
〔2〉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 肘”,“松腰圆裆,开胯屈膝”。“以神聚气,身手放长”。
⑶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要求“运劲如抽丝”;“运劲如缠丝”,“任君开展 与收缩,千万不可离太极”;“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勾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要求“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立身须中正安 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尾闾正中神贯顶”,“上下一条线”。
〈5〉腰脊带头,内外相结合的节节贯穿运动。要求“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 无有不动”;“周身节节贯穿,毋使丝毫间断”,“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 陷”;“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致”。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要求“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 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如长江大河,滔滔不 绝,一气呵成”。
⑴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要求“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救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 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太极拳诀不失之绵软。周身往 复,从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 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 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呂)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要求“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广‘初学宜慢,慢可不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 错乱”;“形抗五岳,势压三峰,由徐而疾,由浅而深”。
如今据〈條氏拳械谱》记载,拳法有:
〕头套拳〈十三势二套拳;三套拳(大四套捶四套拳〔红拳、 太祖下南唐五套拳;“)六长拳〔108势^(了)炮捶(二套炮捶、十五炮走 拳短打;⑷散手;(⑴)接手(练法、成法略手;(⑵掳手;(⑶三十 六滚跌;〈14〉金刚十八法。
器械有:⑴单刀;⑵双刀;⑶双剑;⑷双锏;⑶八枪;⑷八枪对法;⑴ 十三枪;桓侯张翼德四枪;(幻二十四枪;〈10〉二十四枪练法;〇〇盘罗棒; 〔12〕春秋刀;〔13〉盘罗棒练法;〈14〕旋风棍;〔15〉大战扑镰。
陈氏太极拳主要动作有三十二式:
0〉金刚捣碓;⑵懒扎衣;⑶白鹤亮翅;⑷斜单鞭;⑶提手;⑷掩手肱 捶;〈7〉肘底看键;〔8〉倒撵猴;〔9〉野马分鬃;〔10〉搂膝拗步;〔11〉金鸡独立;〈12〉靠;09凊龙出水;口。)指裆势;⑵冲盘;⑵)白猿献果;⑵)玉女穿梭;(之“胃 兽头式;〔25〉雀地龙;〔26〉悬脚虚;〈27〉伏虎势;〔28〉七星拳;〔29 :!跨虎势;〈30〉风摆柳;01〉当头炮;〈32〉十字手。近些年来陈氏太极拳人才辈出,高手如云,著名的陈正雷大师为众杰之最者。

浏览5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