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有“性靠自悟,命要师传”之说,这就是所谓的“师父领进 门,修行在个人“之意。

性为何要悟,因为有迷才须去悟,它与生俱来,被人心所迷,如 同乌云遮月,不易被人发觉。而人心非生来就有,它是随着年龄的增 长、对社会知识的获取而逐步形成的思维体系。

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商品社会,使争名夺利的手段层出不穷,此 为人心被迷而不知返(返者,返璞归真也);心上生心而不知止(心多 气乱,则气不归神)。而人若心浓于道,自然心淡于事;守其性而不 散乱,存其神而不昏沉。不散乱,不昏沉,才能悟透本源,明心见性。 如果从心法上悟透了性字,那么,就可以超脱出滚滚尘心的重重束缚, 身心世界便洞然无碍了。修道站桩时,就能很快进入静的境界,才能 于刹那间物我两忘,内外超然与虚空一体,真正达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之境。静中出高功,这是从根本上去悟,也即从根本上 去解决问题。

我们说,浑圆内功的修炼,重在性命双修。性,指的是神经系 统,所谓意念和精神;命,指的是人体。人体的健康程度取决于人体 的浑圆之气。因此,修命就是加强人体浑圆之气的逐步积累。性为主 宰,命为基础。性与命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二者之间又相互依存, 有其统一点。老子曰:求道之法,静为其先。静之关键在于“松”(松 有三个要求:第一,要精神放松,排除杂念,心平气和地进入站桩状 态;第二,要形体放松,如果形体紧张,则气血不能畅通。松要松上 身和四肢,松上身则以松肩为关键,故肩要沉、肘要坠。如上身不松, 则“气”朝上行,导致头昏不适。松了上身,“气”则下行,腹部才能 充实,丹田才能如“球”;第三,要内脏放松,要让提吊的内脏放松下 来,气通血畅,内脏得以滋养,病灶得以消除,精神感到舒适),“松” 而后才能“静”,“静”又有利于“松”。老子又曰:万法归一,曰静。 意拳宗师王苓斋也曾言:“万动不如一静。”王安平先生在指导弟子们 站桩时,经常强调松与静的重要性,可见,修炼者的松静专一,乃养 生修命的最基本要求,有人曾打比方说,人的身体如果是一盏油灯, 那么,灯中之油就是命,灯中之光则为性;假如有灯无油,此灯必不 发光,由此可知离开命不足以谈性;而要是只保存灯中之油却不去点 亮它,让它发挥光明的作用,仍将它放在黑暗之中,那么油灯的照明 价值也就得不到体现。

其实,日常事,皆为功(经常让自己处于一种松静自然、有意无意 的气功态中),平常心,就是法(不必去刻意追求奇法,更不要受有为 法的束缚)。修炼者如真能这样照着做,则不修而修,不练而自练矣。

天上太阳、月亮运转变化,地面气候的“风、湿、火、热、燥、 寒,,等“六气,,的太过和不及,摄入的食物、饮水等物的质和量,以 及从社会关系而来的信息感受与刺激,都可以影响人体及其情志,严 重时会干扰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和脏腑的有序关系,当人体潜在能力 不足以维持其平衡和有序时,正常的稳态一健康将被损害,人就要 发生病变;于是,人们往往通过运动来增强抵抗力,与病魔作斗争。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人员撰文说,他们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对 7925位男性和7977位女性进行了调查,发现经常运动的人早死的危险 性比不运动的人要低56%0即便是偶尔运动的人死亡的危险性也比久 坐不运动的人低1/3。所以,芬兰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对于长寿,运动 比基因更重要(这就等于否定了 “基因决定一切”的说法)。无疑,芬 兰科学家们的结论是很对的。

但问题是,在生活中有不少人错误地理解了 “生命在于运动”这 句话,以为运动越激烈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结果身体越练越垮。 这就好比一支蜡烛,原本可以点三天,可让你没日没夜地点,结果一 天就燃完了。

王苓斋先生曾就“运动”谈过自己的看法,他说:至于一般的运 动,有的过于激烈,损害身体;有的失于偏颇,而促成局部的发达。 因此,在生理上本有欠缺的人不习运动,尚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得其 复原,一经运动反受戕害,致使疾病加深,甚或生命夭折。过去拳术 名家老手,也有因违背生理而顿足努力,老年瘫痪下萎者。凡此种种, 皆与运动生理相背驰……所以,运动无论如何不能过激。”又说:“凡 剧烈运动者,绝少享有高年。拳术家因锻炼之不当,而损命残身者, 更不知凡几。”(德国著名遗传学家加尔特曼认为,激烈运动时,需吸 入氧气比平时多40倍,所以很容易造成大脑缺氧,久而久之会出现大 脑早衰,并扰乱遗传因素,其影响速度取决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

国外有一家保险公司,在调查了 5000多名已故运动员的生前健康 后发现:其中有些人40岁~ 50岁就患了心脏病,许多人寿命比普通人 短。鉴于上述情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采取适当的运动量来锻炼, 更能改善身体状况;而剧烈运动会破坏人体内外的平衡,加速人体某 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心理功能的失调,最终缩短了人的生命过程。 由此可以确认,生命的延长不在于超负荷的过激运动,而在于适度的 有节制运动(如散步、练气功和静养等)。如果搞动作剧烈的运动,由 于消耗太大,消耗大于补充,那么,想长寿反而短命,想健身结果得 病。

浑圆内功讲究站桩先养身,欲求外强必先内壮;也就是说,先将 自身已患的或者潜在的病症治愈后,再循序渐进地练习武功。因为只 有身强体健,才能谈得上进一步去追求技击自卫。一般来说,人体患 病,一是阴阳不平;二是气血不通而造成的。明乎此,再去通过修炼 平衡阴阳,畅通气血,治病健身。

古人有“十人九病夫”之说,意为一点毛病也没有的人很少(现 代医学证明,有两千多种疾病可由父母遗传给下一代,这是先天性 的),如果哪个人带着病练习武功,即使功夫在长进,病情也往往会加 重,可以说是五劳七伤与功夫一块在你身上出现,叫你哭笑不得。

浑圆内功既是一种很好的体育锻炼活动,又是一种高层次的修养 身心、陶冶性情的方法。它既能在休息中得到锻炼,又能在锻炼中得 到休息,是一种融锻炼与休息为一体的健身功法。又因为该功法的站 桩是一种全身性而非局部性的活动,并且是在人体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进行的一种自我修炼,这就避免了运动中存在的局部偏废和剧烈过度 之两个极端。

有一首诗云:“练好气功,全在意念,松是基础,静乃关键。”这说 明,“意念”是绝大多数气功的核心。

浑圆内功将意念分为两种:一曰“内视”,二曰“假借”。二者是 一而二(意念分为朝内与朝外),二而一(无论朝内朝外又都属于意 念)。内视与假借,虽都属于意念范畴,但内含属性还是有所区别的。 前者为补,为储存体能;后者为耗(笔者注:平和美好的假借也是补, 而带敌情搏击的假借则为耗。当然这种耗,并非是消极的,只要掌握 适度,有张有弛,养练结合,必然带来功力上的大大提高。所以,修 炼武功者,没有假借的意念诱导,就出不了高级武功),为激发体能。 简略而言,内视出能量,假借出力量。

假借的内容,一些介绍意拳(大成拳)的书籍和文章,都有较详 细的介绍,故本篇不再赘述。本篇着重谈的是“内视”,也即浑圆内功 的“五内。”

瑜伽经典著作《无帕尼沙德》中有段风趣话:“造物主把人类的孔 穴(眼耳)开向外方,所以人类只会向外看,不想向内看;唯有贤明 的人,才内视自己。”所谓的“五内”即内看、内想、内感、内听、内 息。实际上,“五内”是在“内视”的基础上,对人体进行更深入、更 细致的扫描和渗透,是修炼者渐入佳境并朝着“脱胎换骨”的更高层 次迈进的修炼之法。谁都知道,一块生铁无特殊之处,但将其加工成 磁铁就有了磁力;一个普通的人,经过一番气功修炼(也就是自我身 心加工),就会形成与众不同的人体磁场。从“天人台一”观来说,人 体的磁场越大,其吸收天地能量之力就越强。内视增大人体磁场,人 体磁场的增强又加大了对外界能量的吸收,而源源不断的能量可使修 炼者“脱胎换骨“之愿得以实现。

笔者以为,一门功法在不同的层次上修炼,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是因为修炼者在长年累月的刻苦修炼中,逐步体悟到了该门功法中 更多的深刻内容。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从幼儿园到小学,从 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到读研究生、博士生等,不断提高和升华。 就修道而言,层次的提高,境界的升华,并不是多学了几个动作,出 现了几种功能,而是走着一条寻找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 自我的修炼之路。

下面,我们首先来说说“五内”中的“内看”。

看,一般都是双眼朝外的,但朝外看得越多,时间越长,所耗气 血也就越多、越大。而经常有意识地闭眼“内看”,反观内照,则不但 能减少消耗,反而能及时地补充能量,激发潜能。

“内想”也一样,头脑无节制地东想西想,导致神气外游,造成机 体疲劳,神经衰弱。而静养守神,意念朝内,想自己身体内部,往往 就能“想”出一个健康的身体来。

再说“内感”,修炼者往那儿一站一坐或_卧,于松、静之中去感 觉体内有些什么细微的变化,这种感觉的过程,往往就是体内变化最 明显的过程。

“内听”与“内感” 一样,必须在松、静之中去体会。体会中,身 体内部会传来嘶嘶、叭叭、嗡嗡、呜呜等自然响声,仿佛奏起了人体 内部的交响乐一般。

“内息”即内呼吸,此法也同样离不开松与静,在松与静之中,削 弱口鼻呼吸,加强内呼吸。古人认为:“所谓息者,有二焉,曰凡息, 曰真息。凡息者,口鼻出入之气也;真息者,胎息上下,入于本穴之 中也。凡息不停,则真息不动。”科学实验证明,处在休眠状态的动物 抗病能力为最强。因此说,处在功态之中的“内息”,是自我修复、激 发潜能的最佳方式。修炼时,鼻端气息微微,出入自然;心息相依, 内外贯通;返还本原,入于大妙。总而言之,“五内”修炼法炼意炼 气,包罗天地,脱胎换骨,至神至妙。

浑圆内功的“五内”修炼法,是以意拳宗师王苔斋的“舒适得力” 为基点的。这就是说,“舒适”的修炼,才会“得力”(笔者注:力者, 物也,能量也);反过来说,不“舒适”则不“得力”。但凡事都有个 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在修炼时,太追求“舒 适”的感觉也是不行的。站桩实践证明,太“舒适”过后往往引来疲 劳,导致不舒适,这就是神注“舒适”,神动气走的原因。养生谚语 道:“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反为殃”。所以,王苔斋曾说过:“离 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适处”(笔者注:王苦斋所言之据,来 自于张三丰的一段话,三丰云:“夫功夫下手,不可执于有为,有为都 是后天,今之道门多流此弊,故世罕传真;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 落顽空,今之释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 不明也。”又云:“离开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事更糟”)。试想,一心 追求“舒适”之感,难道还不“执着”吗?道无形,神无为。可见, “舒适”之感也应若有若无,似有似无才好。

浑圆内功的“五内”修炼法,离不开“三定”,即定形(一站一坐 一卧之时,不要轻易乱动,以便让形体有个相对稳定平静的状态);定 意(形体一定,意气相随。麻热胀感,全身流动);定时(功夫是时间 的积累,时间少功夫也就长不了。一站一坐一卧,全凭时间足够。1小 时可以,4小时刚好)。

在此要说明的是,站桩时间长,并不等于功效就高。若要功效高, 必须松静好。松得下,静得好,杂念少,功效就高。这是跟着来的。 为此,王安平先生曾作诗一首,对高功效加以说明,诗云:“意网恢恢 一瞬间(麻热胀感一想就来),天地南北都照遍(百会、涌泉、会阴、 身左身右有气感),三山五岳悬空挂(五脏六腑如同悬挂之物,有一种 虚灵之感),百节玉骨似线穿(体内的节节白骨如同用线穿好一般,相 连相通)”。

诗是形象的比喻,也是修炼实践的写照,每一个浑圆内功的修炼 者都可以去对照检验之。但笔者要强调,对高功效不应“执着”,不能 去刻意追求。正确的方法是,你不妨在松静自然的状态下去修炼就是 了。须知,初、中级阶段的“有意”是必要的,而“有意不如无意高” 的境界也是明摆着的。

浑圆内功的“五内”修炼法,实质上就是内功修炼法。有人说的 好:内功是什么?内功就是血脉骨肉的灵透通天,是心思灵智的莹光 彻地……笔者以为,内功就是修炼人的能量高度凝聚,就是“天地人” 的相互呼应,高度合一。

浑圆内功的“五内”修炼法,乃是将滚滚红尘中的人们的剩余精 力,用于本身的修炼。佛家说:人身难得。既是难得,就不要无谓地 去消耗它,而是将剩余精力像积攒钱一样储存于自身,再进行一番意 (气)的提炼,由低能量逐步向高能量转化;经过数十年的积累、提 炼、转化,向高境界升华。

《黄帝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 来。”我们的古人,在此深刻地阐述了养生与预防疾病之间的关系。浑 圆内功的“五内”修炼法,用在平常的养生修炼上,是加强人体的免 疫能力,调节机体内部的功能,并且激发出人体固有的潜能;用在特 殊情况下的站桩治病,则是激活点燃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在“麻、热、 胀”(尤其是“热”)的功感中,将人体的病灶部位燃烧起来,并将其 烧而化之(笔者注:有人认为,以意念导气攻病灶之法有违修道,因 为修道者无为而治,在松静中调动人体潜能,在自然中调和阴阳;故 在修道的过程中连治病的意识也不应有。这无疑是对的。笔者就没听 过老子曾因胃病而去修道之说。但现代人真修道者极少,带着功利主 义的治病健身者则是绝大多数。故各种功法都不能不带上时代特色, 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治病健身的欲望。此举虽是从俗,然功德无量。少 数人由此而步入修道者的行列,亦是明证)。

这里要指出的是,人体内部的调节功能与意(气)有着密切的关 系。人体的器质性病变,实质上是病邪之气长期阻碍气血运行,凝聚 一处而形成的。当某处病灶形成之后,病气既可以凝聚而扩大,也可 以分散而缩小。这就是某些器质性病患者为什么时好时坏,时轻时重, 或稳定不变的原因。而修炼时内视体内,加速气血运行,疏通经络, 破坏病灶与病气间的相对稳定,将病灶点燃烧着,烧化成病气(病灶 实质上是病气的能量团),并将病气排出体外,使机体得以净化,身心 焕然一新。再加上平时心情乐观,多行善事,那么,“病安从来”呢?

笔者曾在上面谈到“麻、热、胀”三种功感中尤以“热”感为妙, 笔者还曾撰文谈到过,内视骨骼骨髓犹如烧红的铁棍一般,这在修炼 的一个阶段内是必要的。但过了这个阶段,还是照此法修炼则不对了, 因为修炼是讲阶段性的,“无意”不对,执着于“有意”,并一味地、 长时间地加重之也不对。故一段时间的强火过后(注意:经过强火, 体内温度升高是站桩的必然阶段,也是站桩进入高层次的标志之一), 应以微火为佳。微火者,暖意也,也就是张三丰讲的“温温火候” “内 外温养”。

在养生修炼当中,功感有了之后,一定要注意适度,太“热” 了, 盛火之下,识神易动。识神一动,何以静心?心之不静,如何修道? 何况“热”极畏冷。故而,站桩不要走极端,而应以中庸为度,以若 有若无,绵绵似存为佳。

古代修炼家曾云:“学道之士,如鸡抱卵,使暖气相续。”母鸡孵过 的蛋,用手摸去,自有温暖之感。这种特有的“温暖”之感,就是古 代修炼家所赞许的最佳火候,也是阳气产生的原因(温度太高,鸡蛋 会煮熟,也即火候太过;温度不够,小鸡便孵化不出来,也即火候不 及。而无过无不及之火候方为最佳)。

所谓“拳拳服膺”即此暖意之质。究其本,此暖,实而若虚,虚 而若无,无而若灵……不着丝毫色相与意识,而神意会于其中……其 间有意无意之状态,宛如时有时无之感觉一样。道法自然,此之谓也。

总之,浑圆内功的“五内”修炼法,既可以排除人体内的“病 气”,也可以储存精微物质“真气”,还可以和天地大自然进行能量、 信息的双向交流,更可以经过积累、提炼、转化而成为“脱胎换骨” 之新人。

1999年11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该报记者采访美国哈 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哲学家约翰•李的报道,这位科学家说:"…… 人的意识中存在某种无限的与宇宙相通的物质。它源于宇宙,又射向 宇宙。宇宙的真理可能就存在于我们体内。” “我们人类的大脑受一种 我们现在还不太了解的来自外太空辐射的影响。”……修炼浑圆内功气 达三层之后,在“独立守神” “抱圆守一”的修炼中,应注意“中气要 足”。

所谓中气,即人体的中脉之气。老子在《道德经》中曾云:“多言 数穷,不如守中。”(意为说得愈多,离道愈远;不如神气相合,虚守 中脉),中脉是髓脉,是光的通道,是修炼者成功的“捷径”。

当修炼者的人体场与宇宙场发生共振时,人体浑圆气与大自然浑 圆气相交融(传统道教的理论认为:男女修炼者的目标是转变为纯阳 之体才算成功,所以道教人士以邛日”为道号者居多。但严格地讲, “纯阳之体”之说不够准确,我们认为,称之为非阴非阳“o”状态的 浑圆体为佳)。人天浑圆气转化成光,便似上下流转的千万道电流,一 时间光华蒙蒙,温暖宜人,成圆形光柱状立于天地之间。

中脉畅通,中气充足,从武功上说,临敌一发,犹如电击。从功 力上说,能量强劲,出神入化。一般练拳者,仅知道习练拳套,进一 步的则应付推手或单操手。如此一来,气随聚随散(犹如有钱就花不 留积蓄一般),始终难聚高能量,故缺乏转化升华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丹炉内无“药”又如何能炼得成“丹”)。而三分练,七分养,十年站 桩,十年养气;在养气中不断地采吸宇宙之气,借以温养中脉,以意 练拳(拳到最高阶段,是以练无形为主,所谓“大道无形”),以气击 人(气亦生物电也),才是内功拳的最高境界。

中脉的练法为:取浑圆桩式松静站立,默对长空,意念体内“麻、 热、胀”,而后假借百会至会阴处有一日光灯管似的蓝色中脉缓慢地膨 胀,一直膨胀到与身体相同(2003年9月11日的美国每日科学网站 报道:科学家们发现,人体生物钟对蓝光更敏感。蓝光对治疗冬季抑 郁症及调整人体昼夜节律紊乱症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身体也 随之膨胀扩大为一顶天立地的巨人,意想“我”的中脉已成为宇宙的 中心点(宇宙诞生于约125亿年前一个类似豌豆大小的点,悬浮于一 片没有时间的真空,宇宙在“大爆炸”后才形成了时间、空间和物质。 宇宙在不断地膨胀并将永远膨胀下去,作为“小宇宙”的人体也应随 之同步共振来达到膨胀,与之进行能量交流,天人合一)。然后,再从 意念想象的“巨人”缓慢收缩到原来的我,中脉也收缩到原来的状态。 可如此反复意念,一胀一缩为一次,可练3至5次。

中脉畅通后,在清静无为之中,人体能量可以直接与宇宙能量交 换。尤其是在“内息”的气功态下,宇宙间虚空的光天之气(又称为 浑圆气,不分阴阳男女,乃每个人先天具有的气,是人类生命的本 源,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量。所以古代修炼家说:“接天地无涯之 气,续父母有限之身”,浑圆气的来源,一是自练,二是外采)会自然 地灌注到修炼者的体内,自此中脉上下流通转化,天与人阴阳二气鼓 荡,气化的能力将大大加强,实乃修丹之捷径(所谓的“丹”,其实就 是修炼者体内的高能量团)。人体在修炼过程中,如果能达到可以清晰 地感受到包括自身在内、整个宇宙的信息能量与整个宇宙的自然场态 保持同步时,这便是一种完整而又空灵的“天人合一”功能态(所谓 的“宇宙即人,人即宇宙”)。

中脉的畅通,使人体的细胞加速了新陈代谢(人体的新生细胞是 圆形的,其含磁量是衰老细胞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人体的自我调控和 自我修复工程也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另外,在修炼局部时要注意到 整体。我们是在整体修炼当中去畅通中脉,在畅通中脉之时要注重整 体修炼。

近代拳学大师郭云深在临终前,曾留下两句名言:“有形有意都是 假,技到无心方见奇。”这就是说,练拳站桩,练到“身无其身,心无 其心”,形神俱渺,进入空灵虚无气势时,才是拳学的最高境界。因 为,有了空灵虚无的气势,才能感应灵敏、融化万物。难怪王普斋先 生说:“气力一致,归于虚灵” “虚灵守默,而应万物” “虚灵独存,悠 扬相依”。

故此,王安平先生教导弟子们说:“大气感应无间断,虚无含蓄有 变幻。”但要达空灵虚无之气势,必先从松静入手,使人与自然统一起 来,以养其空灵,从有我有物,逐步过渡到物我两忘。

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是武艺;养灵根而静心者,是修道。”天 下万物,物而已,气而已,道而已。“大道无形”,决定了佛门经典纵 有万卷之多,然最妙者为无字经;拳术套路纵有上百上千,然拳法的 巅峰境界是无拳无法。虚无胜实有,万物在超脱,这是修道,这是真 禅,这是天籁。舍此,难通性,难醒透,故做人不到极境,武功也难 至神化。

所以,习练浑圆内功者,习拳站桩之余,不妨神会老庄,勤悟禅 机,妙参《易经》,亦书亦画,虽说是文武殊途,但道不同理同,况武 至极则文,习武站桩者可从中受陶冶、受启发、受点化,潜心参悟, 久而久之,便可有身手脱樊篱而归于自然之感;到此境界,即便是随 手一动,虽毫不经意,却有包罗万象的气势。只是如此高妙的拳学境 界,非我等一般人所能达到也!然而,把它看作是一个终身追求的远 大目标,则不但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也是应该具备的一种可贵的求 索精神。

我们并不企图去占有真理,但我们可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寻找 到莫大的乐趣。

意拳宗师王苔斋先生曾言:“欲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为什么要 从“站桩起”呢?因为“当代多失传,荒唐无边际,切志倡拳学,欲 复故原始”。

那么,此论可有根据?王普斋先生于是引证了我国古老的经典名 著《黄帝内经》中的一段话:“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独立守神,肌肉 若一”。笔者以为,这里的“天”与“地”,“阴”与邛旷,正是古代 养生家注重“天人合一”的最好证明。

汉字的“天”,其中的二横,代表着“天”与“地”,而“人”呢 则立于“天”和“地”之间,故要注重“阴”与“阳”的平衡。浑圆 桩的姿势,就极像一个“天”字。

近年来,我国和日本的有关学者先后提出了 “地震敏感点”及 “穴位“之说,这就意味着中外科研人员,将地球看成类似于人体经络 之学说已得到人们的认可。国家地震局的李树菁先生在《地球的经络 穴位系统》一文中曾言:“……宋代地学名家赖文俊在《披肝露胆经》 中指出:’夫地理之术起自上古,其时唯有龙穴峡耳。’这说明,大地 穴位概念至少在三千年前已有了,到了战国和西汉才把早已有的大地 穴位概念用于人体经络系统的命名上。因此,不少人体穴位名称来自 地理名词,如海、河、溪、沟、地、井、泉、池、泽、渊、渚、山、

丘、陵、谷等”。

科学证明,星球也和人类一样是有寿命的,也有它的生老病死。 一般来说,星球的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质量越小,寿命越长。

回到“桩功”的话题上来,当一个“独立守神”的站桩者双手 抱“球”,立于天与地之间时,他(她)便开始了上半身采吸宇宙的能 量信息(此为“阳”),下半身排泄体内病态之气并采吸大地能量信息 (此为“阴”)的双向调节运行,以求通过这种人体自然的双向调节的 运行,去达到“把握阴阳” “肌肉若一”的效应。

“天人合一”观,实际上即顺应自然观,与天地同步感应观,这是 我们中国人或者说是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俗话说,人之不同,各如其 面。正因为黄皮肤不同于白皮肤,黑眼睛不同于蓝眼睛,故而东方人 不同于西方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的思维上,也即东西方文化是两种 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就科学而言,西方人传播推广的是实证主义科 学,而我们中国人宣传推广的则是讲整体、讲联系、讲“天人合一” 的大小宇宙观,即象征主义的科学。尽管这种象征主义的科学,往往 给人一种类似于玄虚之感,但你不能否认这也是科学。

武术界有“无桩不成功“之说,而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周易.艮 卦》,乃是讲站桩修炼的。尽管也有人认为此说较牵强附会,但笔者却 很以为然。因为古老的站桩功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出土文物来看, 人类修炼的历史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相同。作为经过漫长历史阶段的 群经之首的《周易》,作为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它是不会忽视人 类站立修炼这个事实,并从理论高度去加以论述的。

桩功的“天人合一”观,排除了狭隘地仅将桩功的修炼,视作毫 无联系的个体运动;或仅仅从力学、心理学等方面去加以解释。桩功 的修炼,如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大气和宇宙呼应”(王苔斋语), 借以吸收大地和宇宙的巨流能量(因为人体内的能量毕竟有限),就难 以激发出人体的潜能,更进入不了上乘的功境。

我们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个理,但不要忘记,“万物生长 也靠月亮”;一阴一阳为之道。如果从采气、发气这个角度去看问题, 那么,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的万物,就是靠太阳发阳气,月亮发阴气, 宇宙发浑圆之气而得以生存的。前几年,曾有国外科学家提出要炸毁 月球的荒唐动议,理由是,月球对地球的坏作用大于好作用。此乃不 懂阴阳之道的愚昧之见(德国《月亮词典》的作者约翰娜•保格和托马 斯•珀佩,科学地证实了我们的祖先已知道的规律——月亮圆缺变化, 会对植物生长、人类生活等产生影响)!

在习练浑圆内功的过程中,始终要做到松静自然,对一切反应和 现象既不害怕,也不追求;有我无我,无我有我,顺其自然。按这种 修炼法去行事,就能较快地达到阴阳平衡,相互感应,利用天地宇宙 去调节人体小宇宙,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气功境界。

尽管人体这个小宇宙,与浩瀚无际的大宇宙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但人体本身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所谓“麻雀虽小,肝胆俱 全”。因此,可以说人体是宇宙的一个微观缩影,它蕴含着宇宙的过 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信息。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任何物质均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物质本身, 二是物质所激发的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生物场,其场强弱因人而 异。通过练功,使人体生物场强大,才能更好地与宇宙中各种场进行 交流,全息相通;在不知不觉中与天地大宇宙进行循环传递,迅速进 入“天人合一“的最佳气功态。站桩与静坐,从“天人合一”观来说, 是人与宇宙的信息与能量的交流,古人称为“感应”。总之,不是孤立 的、单一的。

在站桩(不可在潮湿处)时,可意念双脚的“涌泉”穴吸地气而 从左右腿往上行,与此同时,抱“球”状的双手,可掌心朝上微微抬 起,意念气向上升(有高血压者不可练此法)。

左右腿上行的两股气至臀部“会阴”穴而合成一体,此时可将全 身视为光气之柱,从下肢“会阴”到头顶“百会”成一条垂直通道, 双手仍保持上托之状,意念将地气送出“百会”穴,将天气(宇宙气) 灌入“百会”穴,与此同时双手掌心缓慢朝下,导引气往下行。如此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升降导引,将天地之气在体内上下循环流动, 就有了一种并不孤立的合力效应(类似于核磁共振),就能对人体任、 督二脉的疾病产生治疗作用,就能在人体内部积蓄能量。此法的习练 以一刻钟左右为宜(一下一上为一次)o图片5

浏览50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