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气功发展简史

中国的传统气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气功源于何时?气功的历 史应该从哪里开始写起,怎么个写法?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比较模糊,气 功界和国内高等院校气功教科书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我们写气功简史的目的是希望从气功发展的历史角度,寻找一种符合 “六大检验标准”(详见本书前言部分)的气功概念、思想、方法和实践模 式,以便有效指导人们的练功实践,而不是把气功发展简史,简单地写成 一本由一系列历史事件罗列成的流水账。

基于此,本书从神话传说、考古发现、文献资料、古“气”字的结构 形态、逆向思维、逻辑推理、气功实验、符号分析法、坐标分析法等多种 方式、多个方面出发,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探索,得出气功来源于中国 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气文化一个缩影的结论:气功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 化的发展史同步,更确切地说与中国传统气文化的发展史同步,是中国传 统气文化思想、方法和实践的典范。

传统气功虽然经过远古、古代、近代、现代的不断发展,逐渐以传统 的气文化为中心,以气为标志,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系统为中心自 成一家。但气功发展史的梳理工作,则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缓慢开始的。

20世纪50年代末,气功正式进入中医药大学教科书以来,气功发展 简史相关文献,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日趋丰富。有按断代史顺序叙述 的,有按气功流派或功法特点叙述的,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叙述的,不一而 论。从分类方法上看,形成二分法一多分法多种分类形式。

根据二分法,气功发展简史分为“正史”和“伪史”两部分。气功发 展“正史”是沿着传统气功正面发展进程形成的气功简史,始于20世纪 50年代末;气功发展“伪史”,即伪气功发展简史,始于20世纪80T0 年代。

1959年10月,南京中医学院主持编著的《中医学概论•下编》第九 章“气功概要”寥寥数语,简要概括了气功发展简史,开始了气功正史的 记载。

1996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气功研究室主任、著名气功 养生专家张洪林教授在《正本清源还气功本来面目》中明确了伪气功的概 念,开始了伪气功发展简史的叙述。

根据多分法,气功发展简史分为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多个部分。 从流派角度看,分为五大流派、六大流派或多种不同流派的发展历史。

从四分法来看,气功发展简史简单分为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四部 分。古代气功概念比较模糊,方法多样,大多始于春秋战国;近代气功概 念的轮廓逐渐清晰了起来,始于191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 秘诀》(以下简称《秘诀》)首次阐释气功,突出了武术气功概念;现代的 气功概念、思想、方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刘贵珍等人倡导的气功疗法, 呈现出多样性发展态势,众说纷纭。

1983年9月马济人编著《中国气功学》,1988年8月林雅谷、马济人 二人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卷》,以及1992年9月马济人主编 《实用中医气功学》,按照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顺序进行气功史叙述。

在各大流派穿插于古代、近代和现代气功发展简史的叙述过程中,大 多数学者是以气功流派或类型特点为主进行描述的。

马济人教授主编的《实用中医气功学》把气功的主要存在形式分成吐 纳、静定、存想、周天、合行式导引及分行式导引六大流派,而不赞成采 取儒、医、道、释、武术和民间六大气功流派的划分方式。

2005年8月,刘天君教授主编的《中医气功学》归纳、梳理了从远 古、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气功发展简史及国外气功发展概况,把气功分为 医家、道家、佛家、儒家和武术气功五大流派。

本书以中国传统的气文化发展简史为基本脉络,采取多分法,把气功 分为巫术气功、艺术气功、方术气功、诸子气功、医疗气功、宗教气功、 武术气功、大众气功、健身气功和符号气功十大类型,十大流派和十大发 展阶段,结合历朝历代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系统的发展历史、概念、 思想、方法和实践特点,分类、分派、分段逐一进行叙述。它们交织而 行,相互参合,相互促进,跨越时间上万年,汇集成一条连绵不断、生生 不息的传统气功养生发展简史。

第一节巫术气功阶段

巫术气功起源于距今1万年前远古图腾一巫术时代,是我们中国人的 祖先在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符号崇拜一万物有 生、万物有灵(万物有神)、万物有人(万物拟人)思想的指引下,以混 沌一体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系统——远古气文化系统为标志,以巫舞、 巫王、巫医、人神、物我一体仪式为基础,形成的带有图腾一巫术色彩的 综合修炼方式。

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图腾一巫术时期混沌一体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 环系统,逐渐以一、二、三、I、||、O、•等原始线圆刻画符号为标 志,演变为带有中国传统气文化特色的线圆文化或线圆文字符号系统,形 成融巫气、灵气、生气、精气、圆气、天气、地气、人气、和气、阴气、 阳气、正气、邪气等观念于一体、万物一气、通天下一气的泛气论,奠定 我国古代气文化系统、气功、养生思想和方法的人文基础。图片80

春秋战国时期,远古延伸而来的气文化系统出现分野,一方面形成以 巫术和巫医为代表,方术掺杂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系统。随后,一种带 有巫医、巫术色彩的布气疗法,时隐时现于隋唐明清多个朝代。近代,演 变为神手、神掌或印掌功夫。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则以运气疗 法、发放外气、外气疗法、气功外气为代表,演变为带有现代巫医、巫 术、巫气色彩的伪气功。

另一方面,形成以易家、儒家、道家、医家为代表的传统气文化系 统,把远古气文化系统,提升到传统人文哲学的高度,形成古代气文化系 统。古“气”字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蕴含着大量气文化信息,见证了古 代气文化的一段漫长历史。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近、现代出土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线圆刻画、 线圆文字符号,古代建筑、棋艺、节气、民俗、文献资料,包含大量传统 气文化内容。

一是流传已久的古代神话传说,例如开天辟地、女蜗造人、绝地天 通、定海神针、通天柱、通天塔、龙图腾、扶桑等神话故事;二是近、现 代出土的新、旧石器时代,商、周甲骨文、金文、铭文等文物资料,包括 距今5000年前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透雕象牙古梳上刻画的一、=、 =A 一、二、三、I、|| --(阴)、一(阳)、V、O •、三

(乾)、==(坤)、_L、T、口(方形)、八、s等线圆刻画符号;山东大 汶口文化遗址陶器上以“O”为主,象征日月山、日云山或日鸟山等形态 结构的线圆文化符号;三是古代建筑、棋艺,如华表、天坛、围棋;四是 节气、民俗、各类古文献资料。

以上带有图腾、祭祀、通神、祈福、哲理等多重内涵的线圆刻画符号 或原始文字符号,为古“气”字的起源及传统气文化系统的形成过程提供 了关键证据。

从大量考古资料和古文字发展史看,古代的“气”字,是从古“一” 字和古“I ”字的组合中逐渐衍生而来的。

古人把一个“一”或“I ”字形的木柱、石柱、建筑物或男根的仿造 物,竖立在一个圆形场地中间,构建原始的气图腾一巫术祭祀仪式,用来 表达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沟通天地生人神,表达自然宇宙生命万物生 生不息、兴旺发达、活力无限等寓意。

因此,古代的气是人们沟通混沌、天、地、生、人、神、日、月、星 辰等自然万物,同自然万物“交感”生殖的标志符号、工具、仪式、手 段、法器、礼器或神器,即一种宇宙万事万物超自然力量一一神力的象 征。

古人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气的、生生不息、活力无限、循环往 复、终而复始的生命互动循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气,无形无状,无色 无臭,无影无踪,无处不存,无处不在,可聚可散,可凝可动,可消可 长,可生可灭,化生天地万物,像精灵一样,笼罩着整个宇宙。“其细无 内,其大无外”,形成一个人一气互动循环的自然宇宙生命万物生生不息 的生化系统。古“气”字的形成过程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古代的“气”字,从古“一”字和古“ I ”字的组合中逐渐衍生而 来。古“ I ”字,作为一个独立的古文字符号,与古“一”字同形或为古 “一”字的变体,含有沟通天、地、生、人、神,上下通、中通等寓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殖、生成或生化模式,逐渐衍出一、

二、三三个气文化符号。起初,人们在“三”字的左上方加一个短短的 “ I ”字,以示通天,形成三字左上方带有短“ I ”的古“气”字“兰”; 后来,又在古“气”字“竺”的右下方。加一个长一点的“ I ”,以示下 通地,衍出右下方带有长“ I ”的古“气”字“气”,天、地、人三才一 气贯通,合和一体的寓意昭然可见。

古人由此创立了我们现代人广泛使用的今“气”字,使古、今“气” 字集一、二、三、I、||、O、•、--(阴)、一(阳)、椀(乾)、根 (坤)、中等线圆文化符号的综合寓意于一体,成为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文 字符号。

“气”字的巫术色彩,它所充斥的浓重巫气成分,从造字时已经埋下 了伏笔。主要原因有四:一是祈求各路神灵,以期获得神灵的启示、帮 助、庇护或护佑;二是希望从通神的仪式中,获得神祇、神助,拥有超人 的神力;三是得道成仙,长生不老;四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古人围绕着“气”字,形成巫舞一体、巫王一体、巫医一体、人神一 体、物我一体五种典型的气文化仪式及人文哲学理念。

下面通过甲骨文、金文的巫、舞、王、医四个字本身的寓意,以及它 们与“气”字的密切关系,简要阐释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字符号字里行间的 巫术气功古典寓意,返观远古和古代气文化,以及传统气功在图腾一巫术 时期的发展历程。

—、巫舞一体

甲骨文、金文的巫字,写作“田”,是两个“工”字的交叉组字。 “工”字的上下两横:“二”字,是代表天地的意思,中间的一个“I ” 字,象征贯通天、地、人神或自然万物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I , 上下通也。”原来,这个“ | ”字是一种通神法器、礼器或神器的象征, 具有通神的寓意。

殷商至西周时期,“工”是一种圆规和矩尺,即规矩。传说伏羲和女 蜗二位神祇掌管规矩,用规矩作为法器、礼器或神器而通神的。从“工” 字衍生而成的“巫”字,自然具有通神的法力了。

许慎认为“巫”字像女性挥动着两袖载歌载舞之形。他在《说文》中 说:“巫,祝也。女能事舞形,以舞降神者也。像两袖舞形,与工同义。”① 可见,在古代,巫与舞本是一体的。

古代的巫师和舞者,后来逐渐分化出王者、医师、文人墨客和艺人阶 层。

巫舞一体衍出调气、行气、服气、导引、呼吸、吐纳、按摩等带有巫 舞合一特色的传统气功、养生功法。

二、巫王一体

甲骨文、金文的“王”字是一个“三”字和“ I ”字的合词,包含 “中正合和”的寓意。

其中的“三”字,代表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意思。“ I ”字与 “工”字中间的“| ”字同义,是贯通天、地、人的意思。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字者,三画而连其 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 为王。’”②在许慎看来,能够立身中正,贯通天、地、人者即可为王,而 称王天下。

人类考古学发现,在巫术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巫王”都是合而 为一、一体化的,“巫”即“王”,“王”即“巫”,两者常常彼此不分。 甲骨文、金文的“巫”字,亦写作“王”,更说明了这一点。

1936年,前燕京大学陈梦家先生在《商代的神话与巫术》一文写道: “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袖,同时仍为群巫之长。”“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 亦巫也。” “所谓'王'者,本即庭或祝,而王乃由群巫之长演变而成的。”

巫、王分裂,当是殷商以后的事情。从甲骨文“巫”字形态结构渐 变,以及殷商以后人们关于“王”字的解释即可看出。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 社,1992: 174.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 社,1992: 462.


巫王一体衍出练气、调气、行气、服气、导引、呼吸、吐纳、按摩、 养气等动静结合类气功、养生功法。

三、 巫医一体

现代汉语广泛使用的“医”字,是从繁体字的“蟹”字简化而来的。 从繁体“蟹”字本身,便可看出巫医一体的密切关系。

《广雅•释诂》:“医,巫也。”清代王念孙随后解释道:“医即巫也, 巫与医皆所以除疾,故医字或从巫作蟹。”又:“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 帝尧之医。”《集韵•之韵》:“酱,《说文》治病工也……或从巫。”孔子 《论语•子路》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国语•晋语》:“上蟹 蟹国,其次疾人,固蟹官也。”

古今历史文献证明,在中国历史上,从远古到春秋战国时期,很长一 段历史时期,巫和医都是合而为一、彼此不分的。春秋战国以后两者才逐 渐分离。

《黄帝内经》所说的“祝由”,晋朝以后,多个朝代文献记载的布气疗 疾,无不打上巫术时代泛气论的烙印。

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第二次气功热期间,古代流行的布气疗 疾,近代《秘诀》记载的神手、神掌或印掌等方技,逐渐演变为带有现代 巫医巫术色彩的气功“外气疗法”,伪气功一度泛滥成灾,打着气功招牌 的一个又一个伪气功大师,纷纷粉墨登场,招摇撞骗。

巫医一体,一方面,衍出带有中医特色的练气、调气、行气、服气、 导引、呼吸、吐纳、按摩、针灸、祝由、布气、发气、外气疗法等医疗气 功、养生功法;另一方面,衍出带有伪科学色彩的布气、神手、神掌、印 掌、发气、外气疗法等伪气功糟粕。

四、 人神一体

在中国古代,人和神彼此沟通往来,人神一体的传统意识十分普遍。 盘古开天辟地、女蜗造人、颛顼绝地天通的神话故事,形象地反映了人类 社会从人神一体到人神分离的历史现象。

(-)盘古开天辟地:神生万物

三国时期,一位名叫徐整的文人,记录了一段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 事。他在《三五历记》中这样写道:“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 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 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 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后来,古代文学家不满足于盘古开天辟地后,整个世界只有天地而缺 少生命万物的单调情境,进一步在《五运历年记》中补充道:“首生盘古, 垂死化生:气成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 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 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

故事的大意是:一位叫盘古的巨人在一个万物混沌一体的大圆球中, 一觉睡了 18000年,醒来后,两手托天,双脚踩地,把天地辟为两半,开 辟了天地。又过了 18000年,盘古死去,身体各个部分化生为天地间生命 万物。一、二、三生生化化的气文化意识初见端倪。

(-)女蜗造人:人神合一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一位名叫女蜗的神祇发现,在生机勃勃的天地万 物中,唯独缺少跟自己一样的生灵,便按照自己的模样“挎土造人”,孕 育了人类,让人类婚姻嫁娶,繁衍生息,管理生命万物。

女蜗挎土造人的神话故事,最早见于《山海经》。《山海经》有所谓人 类出自“女蜗之肠”(腹)的说法。《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述《风俗通》 的记载比较详细:“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蜗挎黄土作人。剧务, 力不暇供,乃引绳于鲍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 庸者,鲍人也。”

故事告诉我们,人是神祇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出来的,人是神的化身, 人神是一体的。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蜗造人,一、二、三生生化化的气文 化意识日趋成型。

(三)绝地天通:人神分离

《国语•楚语下》有一段“绝地天通”的神话故事,记载了远古人类 从人神一体到民神异业的巨变历程。

《国语•楚语下》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 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月彻 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现,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 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 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 质、禅洁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 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 肿、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 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 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 匮。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 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 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 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使 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①

故事大意是说,远古时期,天下的五官各司其职,专门负责沟通宇宙 自然万物,混沌、天、地、生、人、神秩序井然,不相杂乱,因民神异 业,使得民有忠信,神有明德,祸灾不至,求用不匮,天、地、人间一派 祥和气象。

少昊帝(五帝之一)后期,国力日趋衰退,九黎乱德,突然打破了混 沌、天、地、生、人、神井然有序的和谐格局。家为巫史,民神杂糅,纲 纪大乱,混沌、天、地、生、人、神相互不和,导致灾祸频繁,民不聊 生,天、地、人间出现了一片混乱局面。

颛顼帝继位后,不忍看天下大乱的情景继续蔓延,遂命南正重司天以 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使人神重新分离开来,民神异业,无相侵渎, 恢复和重建了混沌、天、地、生、人、神和谐统一的世界秩序,使天、 地、人间重新回到了天下一统的和谐统一状态。

绝地天通的神话故事显示,在远古时期,出现过一个从人神一体到人 神分离的历史阶段。这一分离,构建了一套带有“差序格局”的气文化系 统。

以后,古人逐渐形成“敬养神灵”的虔诚习俗,一年四季都按照不同 的等级秩序敬养、祭祀、朝拜各类神灵,以求神灵佑护。我们通常所说的 “养神”或源于此。

人神一体衍出养神、养心、调心、调神练意、宁神降气等静功类气 功、养生功法。

① 黄永堂,译注.国语全译(修订版).贵阳市: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 社,2009: 512.

五、物我一体

古人认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天地气交生人与万物,人与自然 万物本是合和一体,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彼此不分的。物我一体,古人 描述为天、地、人三才合和一体、生气通天、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等蓝 图。

西汉著名儒学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明确了 “天人合 一”观点,他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①又《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②

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论衡-卜筮篇》:“人怀天地之气。天 地之气,在形体之中,神明是矣。”③

东晋医学、养生、炼丹及道教理论家葛洪(葛弘)《抱朴子》:“夫人 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④

王充和葛洪二人把混沌一气、人气合一、物我一体的人一气互动循环 关系说得十分透彻。

宋张载《经学理窟》提出了 “天人合一”的成语。他在《正蒙-乾 称》说:“儒者因明致诚,古天人合一。”其“天人合一”是内外合一、物 我一体的同义语,即“合内外,平物我,自见道之大端”。实则天、地、 人合和一体,天、地、人三才合一或三才合和的简称。

宋程颐《程氏遗书》卷二上有“天地万物一体”的认识:“仁者以天 地万物为一体。”他在卷十一说:“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 耶?”特别强调了人的重要性。

其人气观,是物我一体人气观的集中表现。物我一体,衍出心身形合

一、精气神同修、形神一体、五脏六腑一体、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等综合 类传统气功、养生功法。

综上,巫术气功凝聚了中国古代巫师、王者、医家和文化巨匠等集体 智慧,是中国古代先哲们集体创作的结晶,奠定了气功从巫术到科学不断 进阶升华的坚实基础。

  • 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92: 341.

  • 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92: 288.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169.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439.


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弗雷泽则热情洋溢地说:“巫术同科 学一样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强有力地刺激着人们对知识 的追求。它们用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去引诱那疲倦的探索者、困乏的 追求者,让他穿越对当今现实感到失望荒野。巫术与科学将他带到极高极 高的山峰之巅,在那里,透过他脚下的滚滚浓雾和层层乌云,可以看到天 国之都的美景,它虽然遥远,但却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放射着超凡的 灿烂光华。,,①

不过,巫术毕竟是巫术,它靠自身的力量,始终是无法凤凰涅槃自我 更生的。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所说礼仪’和’方术’脱胎 于'巫术',但反过来又凌驾于’巫术'之上,限制压迫’巫术’,这是 '巫术’的最后结局。”②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史观要求我们,既不夸大巫术的作用,亦不认为它 一无是处,而是采取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其合理部分提 升到科学的高度,为我所用。

第二节艺术气功阶段

艺术气功,又称文艺类气功,是一种文学、艺术和气功锻炼有机结 合,以人文、艺术熏陶促进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培育正气、扶正祛邪的 气功修炼技艺。其形成过程,和巫术气功同步,从图腾一巫术时代到春秋 战国,再到近、现代,以气为中心逐渐成形。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气观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多家以诗经、礼仪和乐舞为中心,使艺术气功勃兴 一时,《荀子》和《吕氏春秋》围绕着“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思想。

(-)荀子的正声、顺气观

荀子认为,音乐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快乐,发挥人的善心,以避免混 乱,他说:“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无形而不为道,则不能不乱。

  • [英] G.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上).北京:新世界出版 社,2006: 52.

  • 李零,著.中国方术续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 : 57.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 其文足以辨而不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 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①

在《荀子•乐论》里“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 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②。

因此,只有培养正声、顺气,祛除邪气、污气、逆气,才能达到音乐 “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的根本目的。

(-)《吕氏春秋》的阴阳和气观

《吕氏春秋》继承荀子正声、顺气的音乐观,把奢靡音乐作为一种 “乱世之乐”,一种骇人心气、扰乱视听、冲击人性的“侈乐”,即一种 “不乐”之乐,加以鞭挞。《吕氏春秋•仲夏纪•侈乐篇》:“乐不乐者,其 民必怨,其生必伤。”③

《吕氏春秋》认为,音乐具有调和阴阳二气的作用。在阳气过重的地 方,用音乐引阴气,以调和阴阳。《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古乐篇》: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 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④而在阴气过重的时候,则用舞乐 宣导,平衡阴阳。《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古乐篇》:“昔陶唐之始,阴 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阅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 故作为舞以宣导之。”⑤

二、两汉时期的艺气观

两汉时期,导引、行气、合气、发气的气功思想渗入礼仪、古乐和舞 蹈。《礼记•乐记》强调了 “礼仪”合和气机而“荣于外”的发气作用: “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仪,合生气之和,道无常之行,使之 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 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⑥赵飞燕一类的舞蹈家精通气功,她“身轻如燕, 能作掌上舞” “善行气术”。

三、魏晋南北朝的艺气观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后出现的第二个经济大变 动、思想大解放、百家大争鸣的时代。在汉代自然元气论巨大影响下,谢 赫、顾恺之、阮籍、嵇康、杨泉、曹丕、孔融、祢衡、钟峰及刘勰等人都 先后将“气”引入文学批评领域,使“气”从一种哲学概念,成为文学批 评、审美尺度。

(-)阮籍的正气观

阮籍强调礼乐正气,扶正祛邪目的人文思想,他在《乐论》中认为礼 乐是促使人们“精神平和,衰气不入”,进而“使人无欲,心平气定”,心 身愉悦的关键。反之则不然,“以哀为乐”使闻者“流涕感动,嘘唏伤 气”,而不利于培养正气。

(二) 嵇康的和气观

嵇康认为歌、舞、礼、乐是和气外现,神气舒畅,心、声、气相应的 结果,他说:“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僻以宣情,然后 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之以神气,养而 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 济其美。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

(三) 曹丕、刘勰的文气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率先提出“文气说”,他在《典论•论文》中 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力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 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刘勰认为文气是表达美景的方式,即“写气图貌”(《文心雕龙•物 色》)的过程。魏晋时期的文章以风骨见称,别具一格,因此,刘勰在 《文心雕龙•时序》中评论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 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多气”是有底气的表现。

(四) 谢赫、钟峡的艺气观

谢赫、钟峰、刘勰分别从绘画、歌舞、写作方面,把气视为艺术的基 础。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以“气韵生动”为总纲,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巨 大的绘画六法。钟峰《诗品》从“气”的角度诠释了歌舞的要义,他说:

浏览2,90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