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
-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下册,51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 《明史》,卷二八六,《文苑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丙集,《李副使梦阳》,上册,31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徽州府志》说他“受拳技于少林僧而还”,应是浮泛之词。此事发生在什么 时候?王寅生于正德二年,若以他此年25岁计,当发生在嘉靖十一 年(1532)前后,匾囤正当壮年。在汪道昆的笔下,匾囤的武名竟与李梦阳的 文名相提并论,亦见当时影响之大。王寅“什得五六",说明他在少林寺的时 间并不很长,凭借才华,大略学了一些而已。汪道昆与少林寺也有一定联 系,现在还完整保存在少林寺的《幻休润禅师塔记》,就出自汪道昆之手,时 当万历十四年(1586)。此事亦载《太函集》卷六O,可证明汪道昆说“少林诸 僧习兵杖,则扁囤最精”也是确有了解,并非但凭耳食。①钱谦益生当明末, 虽为东南文坛盟主,可能出于对天下祸乱将起的忧虑,他也非常关注民间侠 义武勇人物,多有交往和接纳,比如他与吴殳武艺上的业师石电(敬岩)就有 交往,石电战死后,他撰写了饱含深意的《石义士哀词并序》②。所以汪、钱二 人关于王寅在少林寺从匾囤学武的记述是出自学者的斟酌之笔,不同于近 世以来民间拳家和钓名射利之徒漫无边际的附会之谈。
王寅的文集已经不存③,我们在《诗集》中找不到与师从匾囤学习棍法相 关的诗作,这令人不解。从诗集看,王寅对武艺和兵器有着浓厚的兴趣,写 过不少与此有关的诗,吟咏对象有剑有刀有弓矢,还有丈八矛,可谓品类繁 盛。其中《丈八矛赠樊大》一首就写得很有意蕴,颇有存史价值。诗云:
汪道昆:《太函集》,第二册,1254页,合肥,黄山书社,2004。
钱谦益:《初学集》,卷七八,下册,168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 金星辂《文瑞楼藏书目录》卷九记有王寅《十岳山集》四卷,未知存否(金星辂: 《文瑞楼藏书目录》,卷九,10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
锦囊探赠愧黄金,交结虚君寸心剖。羽书夷虏报纷纷,忧解明王正赖君。
烈士定应图不朽,早期一战立功勋。①
这是一首值得仔细玩味的诗。王寅自称儒而不腐,弱冠攻文好武,似乎并没 能坚持下来,读其诗作,毕竟还是文人气十足。虽然曾有过以韬略用世的抱 负和一段少林学武的经历,终究际遇不顺,中年习禅,晚景落寞,读他“七十 自寿”的一组词,除了自嘲以外,再也没有“英气勃勃”的感觉。这首诗的描 写对象是樊大,似乎是一位沉沦江湖的枪家,手运长矛,叱咤纵横,荷矛跨马 如履平地,显然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军旅武艺家,不同于“周旋左右,满片花 草”的表演型的民间把式。值得注意的是两点,即我所说的“存史价值”,一 是他的枪法属于明代六合枪主流的杨家枪,与戚继光采入《纪效新书》卷十 《长兵短用说》的枪法渊源相近。“杨家”的根脉历来说不清楚,但多有托之 于宋代杨令公的,聊备一谈,难以深究。二是他这个姓,“樊”姓,让人有所联 想。明唐顺之《武编》讲明代陆合枪各家,有老杨家、老樊家、孔凤家、济宁吏 家等,其中有“老樊以为滚手迟一着,只两手心向下拿定竿子救”的说法;又 有“樊封闭移后脚左右”等语。②唐顺之所说的“老樊”是否即王寅笔下的“樊 大”?或者樊大乃是“老樊”家族的一员?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可惜资料 阙如,只能期待找到破解的钥匙。
关于少林寺,王寅写有《五岳歌五首》,其中之一是写嵩山的,但并没有 提到少林寺和匾囤。诗云:
我怀在嵩岳,二室相低昂。
宜卧有石床,铜跳如存温玉浆。
吾祖游栖常此中,道人接上浮丘公。
- 王寅:《十岳山人诗集》,卷二,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七十 九册,181页,济南,齐鲁书社,1995。
- 唐顺之:《武编》,前集,卷五,《枪》,影印本,792页、794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9 年。
有孙今日愿相从,学弄凤笙彻碧空。①
总体而言,王寅赴少林求艺于匾囤,可见匾囤当时武名之盛,但就王寅 本人而言,他似乎并没有专注于少林棍法,“什得五六”是文人的饰词,不必 视为确评。王寅从小就喜好武艺,以后也保持着与一代名将戚继光的交往, 同一些江湖武人也有联系,保持着对兵刃的浓厚兴趣,然如此而已,没有什 么更深刻的内容。②隆庆六年(1572),时任蓟镇总督的戚继光曾邀请王寅至 蓟州游玩,王寅接信后非常高兴,立即辞别杭州诗社诸友北上,并写下《戚都 护约游塞上留别社中诸友》诗:
都护渔阳一札传,址头醉酒兴翩翩。
未消弱冠谈兵气,先赋长城饮马篇。
白发谁知轻万里,黄云有待出三边。
风沙何用愁新暑,苗剑寒霜自荡然。③
他由开封入燕④,抵蓟州(今河北省蓟县)后,曾受戚帅之邀一起登山观 景,纵览塞上秋色。戚继光写下《秋日邀山人歙王十岳、越叶一同、莆方浮 麓、文学郭海岳同登三屯之阴山》的五律诗以纪实。不久,王寅返乡,戚继光 又有《送王山人南还》的七律一首,情意真切,诗风高古,是戚氏《横槊稿》中 的佳作,诗曰:
- 王寅:《十岳山人诗集》,卷二,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七十 九册,175页,济南,齐鲁书社,1995。
- 王寅诗集中有《寄倪石洲兼怀亡友王武师》、《匣中剑赠毕汝光》、《买刀篇》、《席 上谢徐太守子与解赠佩剑》等诗作,疑王武师、毕汝光都是民间武艺家。
- 王寅:《十岳山人诗集》,卷四,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七十 九册,264页,济南,齐鲁书社,1995。
- 王寅的诗《梁燕二子歌》序云:“隆庆壬申予赴大将军之约,由大梁入燕。”(王寅: 《十岳山人诗集》,卷二,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七十九册,199页,济 南,齐鲁书社,1995)。
天风万里过仙槎,滦水光摇彩笔花。
慷慨已知凌大漠,艰虞何用问悲笳。
乍见白发乾坤短,忍听骊驹道路赊。
秋雁图南江国近,边臣愁绝久无家。①
王寅返途经北京,见到在京为官的老友汪道昆,汪道昆也写了《仲房赴 戚将军约顷自塞上还新安取道都门赋此为赠》七律二首,有“少年侠气喜谈 兵,垂老犹堪塞上行。何处射雕夸羽猎,有时饮马出长城”建边关乘兴赴轻 车,兴尽归来意自如”等句。②三人友谊之深,是明史一段佳话。然而这时的 戚继光是手握重兵的总督,汪道昆是兵部侍郎,王寅则依旧是诗酒为友而浪 迹天涯的一介布衣,好友的关爱徒增他内心的凄楚,这是可想而知的。王寅 晚年可能隐居在黄山深处,与渔樵为友,啸吟度日。好友李言恭的赠诗有 “王生白发掩蒿莱,空负人间八斗才”之句。③几年后,得知王寅辞世的消息, 戚继光写下《祭王处士》一文,表达了他对王寅一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惋惜, 其中有言:
惟君生绍世业,长而聪明,过目成诵,举笔能文章,总角为诸生。天之所 以钟君者甚厚,而君不能善用其厚,卒致白首无成。晚过塞上,竟无能为。 笔之日,墨之月,砚之岁,相成于久远,遂赍以没。呜呼痛哉!④
“天之所以钟君者甚厚”几句,同情之外也含有某种遗憾,似乎戚继光邀 他到蓟镇是有请他入幕的深意,然而此时的王寅已是“白首无成”的垂垂老
- 戚继光著,王熹校释:《止止堂集-横槊稿上》,56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
- 汪道昆:《太函集》,卷——三,第四册,2492页,合肥,黄山书社,2004。
- 李言恭:《青莲阁集》,卷三,《得王仲房书却寄》,《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第 二十三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 戚继光著,王熹校释:《止止堂集-横槊稿下》,21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
者,这不能不让戚失望。尽管如此,戚仍然对这位老友深怀感情,写下这篇 哀思绵绵的祭文,结尾处“呜呼痛哉,我酒既陈,来鉴我心”,读之使人凄然。
戚继光与王寅相识于何时,暂难确言,笔者以为可能比较早,可能在他 练兵于浙江义乌的嘉靖三十九年(1560)前后就有了交往,中介人恐怕就是 当时任义乌知县的汪道昆。原因是王寅此时在胡宗宪幕中,他博学高才,知 兵能文,而且懂得少林棍法,这正是戚继光所关注的,所以汪道昆把王寅引 荐给戚继光。很可能因为有了王寅的介入,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四《拳经 捷要篇》中有了“少林寺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 名者”①这几句寓意深刻的话语,让我们至今思之再三,沉诵不已。另外,王 寅不同于一般拳家,他毕竟是徽州士林的翘楚,同样文武兼长的程宗猷就很 可能受到过他的影响。王生于正德二年(1507),活到70岁以上,大致万历 初年还在世,与程宗猷在年龄上接得上,是故不排除二人有过见面之缘。后 来程宗猷积极投奔少林学习棍法,也可能受这位乡贤的影响。这些都是让 我们兴趣盎然的话题,但真实情况到底如何?迷茫中只能等待新史料的发 现,有如在黑暗中期盼着一弯新月。对此笔者怀有信心,迄今的中国武术史 犹如一片荒原,发现什么都是可能的。
浏览6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