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桩的医疗作用
树木虽然凝然不动,但却生生不已,不断发育成长,坚实壮 大。可能是由于这一自然现象的启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便创造 出“站桩功”的锻炼方法。大约2700多年前《管子》一书中, 就提出了 “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毋先物 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管子》卷十三•心术上 第三十六)站立不动的求“物”学说。稍后的《老子》一书中又 提出:“抱一无离,独立不改,以观其妙,周行不殆,以观其 徼。”(《老子》十章、二十五章)。独立不改即是站桩不动的练 功方法。再后的《黄帝内经》一书中更具体地写道:“提挈天 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黄帝内 经》上古天真论)以上的“毋先物动”、“抱一无离”、“独立
不改”、“独立守神”等等都是形容站桩的原始名称。
今天,站桩不仅是武术爱好者的一项基本功,而且是一种功 效卓著的医疗体育方法。据初步试验观察,它对多种慢性疾病, 如慢性气管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心脏病、高血压病、神 经衰弱症、慢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外观上有明显病 理变化的疾病,如全身多发性脂肪瘤、甲状腺肿大症、弹拨指等 等的治疗,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站桩疗法作为医疗体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无副作用。因为它既 不要求必须入静,更不用人为地调整呼吸,也不要求意守丹田和 大小周天,只要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地方,不论室内或室 外,摆好姿势,站立不动,犹如树桩,自然呼吸,全身保持“松
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状态就行了。站桩的姿势多种,但方法简 单,而且练功时间可自行掌握,一般由5分钟开始,最多到1小 时,所以男女老幼均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随时随地进行锻
2 炼。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能够产 生抗体,以抵抗外来的“敌人”,如病毒、细菌,等等。但这种 能力是因人而异的,即使在同一人身上,也会因时因地而异。当 这种抗体对外来敌人的反应迟缓而乏力时,那些侵入伤口或隐藏 在身体里面的病菌,便会长驱直入,腐蚀破坏。反之,如果抗体 的反应是迅速而有效的,那些外来的敌人便会尽快被歼灭,而身 体也就可以安然无恙』
站桩所以能治病强身,就是因为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锻炼, 身体各组织系统增强了抵抗力,使保护自己的机能得到调节、增 强和提高。站桩练功时,由于四肢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弯曲,骨 骼肌就得相应地保持持续不断的收缩作用,因而促进了血液循环 的重新分配,内脏里贮存的血液被动员出来,使参加循环的血量 大大增;同时,肌肉里的毛细血管也大量开放。这主要表现在手 足等处有麻胀感,皮肤上有蚂蚁爬的感觉,全身发热出汗等。
从站桩前后的血液常规检查得知,站桩1小时后较站桩前, 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红细胞能增加152万左右,白细胞能增加 3650左右,血红蛋白能增加3.2克左右。血红蛋白是体内氧气的 输送者,当它流经肺部时,能吸取96%的氧,放出废气二氧化 碳;它流到各组织器官时,又能迅速释放氧气供组织器官消耗。 可见血红蛋白的多少是血液含氧量的标志。站桩时血红蛋白的增 加,给身体的组织器官带来了大量的氧气,因而全身感到特别轻 松舒畅。这对大脑皮层来说更是一种良性刺激。这种良性刺激出 现愈多,就愈能促使大脑皮层中病灶性恶性循环的兴奋灶转变为 抑制状态,从而对大脑皮层起到了保护性抑制作用。站桩所以能 医治神经衰弱、关节炎、心绞痛、冠状动脉硬化等疾病,就是这 个道理。
头痛、失眠、多梦是神经衰弱和一些慢性疾病的主要症状, 医生颇感棘手。睡眠是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抑制过程的表现, 如果抑制得不够深沉,就不易入睡,容易做梦。由于失眠而造成 头昏脑涨,精神不振,医药无效者,可通过站桩取得较好的疗 效。练站桩功,一次能达到30分钟〜40分钟以上的人,由于血 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改善,头昏目眩、萎靡不振的症状可以消 失,并感到头部、胸部非常轻松,神清气爽,有种说不出的舒适 感。据患者形容,站桩前头重如山,站桩后身轻似燕。站桩的时 间愈长,疗效愈显著,究其原因,是由于站桩疗法的“后作用” 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深沉、广泛地抑制下来。
在医疗常规上不主张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体育运动,原 因是运动量难以掌握,运动后心跳剧烈、呼吸困难,患者受不了 这种强烈的刺激。站桩却无此弊病,它能利用不同的姿势准确地 控制运动量,所以心脏病患者也能应用站桩进行治疗。
站桩时,双手呈提抱的姿势,这便减轻了两肩对两肺的自然 压迫作用,从而使两肺的肺活量增加。在站桩过程中,可以见到 膈肌活动范围加大,形成自然的腹式呼吸运动。这种自然形成的 腹式呼吸非但不会产生任何不良的副作用,且能强而有力地按摩 肠胃,进而治疗便秘,增强消化吸收机能,而且能使患者很快增 强体质,恢复健康,使瘦人增加体重,胖人能去掉多余的脂肪而 变瘦。
过早的机能衰退是由长年的喜静少动和懒惰所致,经常坚持 站桩练功的人,可使自己生物年龄较同龄者年轻。人到成年以 后,心脏输送血液的能力每年大约降低1%,到了 60岁,血液从 两臂流向两腿的速度要比年轻人慢30%〜40%;胸壁也因长年懒 惰而逐年硬化,深吸一口气后,呼出的气也会逐年减少。到了 70 岁,神经传达信息的速度也会降低10%〜15%。但是,这些随年 龄而来的衰退现象,大都能借助于合理的体育运动予以延缓。经 常从事体育运动能使老年人安静时的心率降低,并能使每次心搏 所压送的血液量增加。坚持站桩练功能改进血液循环与呼吸系统 的功能,增进肌肉的收缩力量,有助于保护关节免受意外损害, 防止老年人的关节硬化;同时由于练功后体内钙的含量也会相应 增加,而使得人体相对骨损伤的概率随之降低。
以上仅就几个方面介绍了站桩功治病健身的作用和原理。目 前,在医疗和健身实践中,站桩功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采用, 相信今后关于站桩的科学价值和作用将会得到不断的阐明和发 展。
二、站桩后身体的反应
站桩过程中,由于身体内部机能的变化,可出现种种反应, 现综述如下:
1-酸麻感
酸麻感是站桩初期最常出现的一种反应。开始时不太好受, 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适应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酸麻的部位有所 变动,如初在手指者,逐渐在脚、腿、肩、背等处也会出现。还 有一种蚁走样感,即皮肤上好像有蚂蚁或小虫爬行的感觉,部位 不定。这都是站桩时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通畅,血流加快的 缘故。
- 胀痛感
站桩开始的1周~ 2周内,腿、膝、腰、肋、肩、颈等处, 可出现程度不同的胀痛感和全身疲劳感,这是站桩运动后自然的 生理反应,2周〜3周内即可消失。身体局部受过伤或开过刀的 人,站桩后疤痕处可发生瞬间的疼痛,称为旧伤口反应。还有一 种病灶部反应,如神经衰弱者可出现头痛,胃肠疾病者可出现肚 子痛,关节炎患者可出现关节部肿胀疼痛,甲状腺肿大者站桩两 周后颈部出现针刺感觉,等等。这些反应一般都在3日〜10日内 自然消失。这是好现象,说明站桩练功引起了机体生理活动的巨 大变化,使新陈代谢功能发生了改变。
- 温热感
每次站桩能达20分钟以上时,全身可出现温热感,再进一 ——
步就会出汗。出汗多少与运动量(包括持续时间长短和关节弯曲 角度大小两个因素)的大小成正比例。站桩练到出汗程度,全身 可感到特别轻松舒畅。
站桩时,由于胃肠蠕动能力加强,多数人打嗝、放屁,感觉 十分畅快;个别人产生很大的肠鸣音。
- 震颤感
稳定的姿势,需要四肢肌肉保持持续不断的收缩作用。因 此,随着站桩时间的延长,工作着的肌肉群就要产生不同的颤抖 现象。初期颤抖轻微,不见于形,但用手能摸到,部位在膝、大 腿等处。继之,颤抖明显,而可看出大腿内外侧肌肉有规律、有 节奏的波动现象。再进一步,外形上可看出跳动现象,有时脚会 敲得地板咚咚响。经过一段时间的跳动以后,由于肌肉耐劳力和 神经系统控制能力的增强,跳动又逐渐变为颤抖或不动。
- 不同感
站桩过程的不同感,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站桩过程中,经常出现明显的两手位置高低不同现象,但自 己主观上却认为一般高。如果真正摆成一般高,自己反而觉得差 异显著。这是人体左右两侧生理上发育不同和日常工作不同所
致。
站桩时会出现一侧身体发麻、发胀,另侧不麻、不胀;一侧 局部头痛,另一侧不痛;一侧舒服,另侧别扭,等等感觉。这在 高血压及半身不遂患者中,表现尤为明显。
个别人由于植物神经失调,在站桩过程中表现一侧身体出 汗,另侧无汗。如右侧面部、头部流汗成行,左侧一点汗也没 有,其界限在头部正中非常明显。这种现象在一般情况下医生检 查不出来。
个别人站桩时,两只胳膊抬一般高,负荷量一样大,练20 分钟后,则出现一只胳膊颜色正常,另只皮下充血明显,皮肤呈 暗紫色。由手指到肩部有发胀沉重的感觉,另一只则无此感觉。
6 (5)左右温度不同
两手最明显,如一只手很热,另只手冰凉。曾用半导体点温 度计测量两手中指指纹部温度,结果相差最多的一例达10Y。还 有人一只手的5个指头温度也不一样,有的发热,有的冰凉。
上述各种不同感觉与现象,有的经过站桩治疗2周〜3周后 获得改善,有的2个〜3个月后好转,有的无大改变。
- 舒畅感
站桩练功到一定时期后,由于大脑皮层内抑制作用的增强, 新陈代谢、血液循环等一系列生理机能得到改善,身体内部就会 产生一种特别舒畅的感觉,头脑清爽,胸腹空灵,症状消失,精 神振奋,四肢有力,全身轻松。这种舒畅感随着站桩练功帝加深 会愈益显者O
综上所述,站桩疗法各周反应可综合列于表1-1。
类别 |
反应别 |
第1周 |
第2周 |
第3周 |
第4周 |
第5周 |
第6周 |
|
手酸麻 |
+ |
+ |
+ + |
+ + |
+ |
— |
酸 |
足酸麻 |
+ |
+ |
+ + |
+ + |
+ |
一 |
麻 |
头麻胀 |
— |
一 |
一 |
± |
± |
± |
半身麻胀 |
— |
— |
— |
± |
± |
± |
感 |
全身麻胀 |
一 |
— |
— |
— |
± |
± |
|
蚁走感 |
- |
± |
± |
+ |
+ |
+ |
|
肩胀痛 |
+ |
+ + |
+ |
± |
— |
|
胀 |
颈胀痛 |
— |
— |
+ |
+ + |
+ |
|
膝胀痛 |
4- |
+ + |
+ + |
+ |
± |
|
痛 |
腿胀痛 |
+ |
+ + |
+ |
— |
— |
|
感 |
腰肋痛 |
— |
± |
± |
一 |
— |
|
旧伤口反应 |
— |
± |
+ |
— |
一 |
|
|
病灶部反应 |
一 |
- |
± |
+ |
- |
|
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热 |
|
一 |
— |
— |
± |
± |
± |
感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震 |
颤动 |
— |
+ |
+ |
+ |
— |
— |
颤 |
震动 |
— |
— |
+ |
+ |
— |
一 |
感 |
跳动 |
- |
- |
一 |
+ |
+ |
- |
|
双手高低 |
+ |
+ |
+ |
+ |
+ |
+ |
不 |
两腿长短 |
|
— |
+ |
+ |
+ |
+ |
同 |
左右麻胀 |
|
一 |
一 |
± |
± |
± |
左右出汗 |
|
— |
± |
± |
+ |
+ |
感 |
左右循环 |
|
— |
— |
± |
± |
+ |
|
左右温度 |
|
- |
± |
± |
+ |
+ |
舒 |
头部轻松 |
— |
— |
+ |
+ |
+ + |
+ + + |
畅 |
胸部舒畅 |
— |
— |
+ |
+ |
+ + |
+ + + |
感 |
全身愉快 |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土”表示或有或无;"++”表示较
强;"+++”表示最强。
由表1-1中可以看出,在开始站桩的两周以内,酸麻胀痛的 反应较为明
明显,至第三周以后,便可逐渐减退。与此相反,在前 2周〜3周内一般没有舒畅感,3周~4周后便可逐渐出现;练功日 期愈久,舒畅感愈明显地增多。6周以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 加一点运动量,使酸麻胀痛的反应再度出现。如此反复循环调整 酸麻胀痛感与轻松舒畅感的相互关系,便可使机体产生痛一不痛 —再痛一再不痛的变化,以达到不断提高疗效,增强体质的作 用。
三、影响疗效的因素
有人说:我和某人同时参加站桩练功,为什么他的效果那样 好,我的效果就不如他呢?我每天都坚持站桩,为什么不见效果 呢?有人说:我在开始站桩的前3个月效果非常明显,到现在快 半年了,为什么后3个月的效果不如以前那样显著了呢?
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三不够”所造成的。即:时间不够; 角度不够;意念不够。现分述如下:
- 时间不够
时间不够是指站桩练功的时间不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 每次站桩练功的时间不够。短时间的站桩练功容易支持,但对机 体的作用较小;长时间的站桩练功难于支持,但对机体的作用较 大。当然,这与运动量的大小和每个人的体质强弱有关系。身体 衰弱的人开始不可能连续练40分钟,他虽然只练了 10分钟,但 这10分钟却是他的提高量,因此,也能产生一定的疗效。相反, 身体较强者,虽然站桩40分钟,但这40分钟对他来说是无效 量,因此效果不大。有的人一天只练一次,有的人一天能练三四 次,其效果当然也不会一样的。
二是站桩练功的总时间不够,例如,一粒种子在春天种下, 要经过发芽、出叶、开花等一系列生长发育和壮大的过程,一直 到秋天才结下果实,这一段时间大约要几个月。同样,治疗疾病 也需一定时间才能使病体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这种变化的
过程称为疗程。轻的疾病能在短时间内治愈,而较重的疾病就需 要较长时间才能奏效。因此,练功虽然对于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和 增强体质有一定效果,但这些效果并不是一朝r夕所能获得的, 需要经过一定的疗程。至于疗程长短,则与每个人疾病轻重和身 体健康情况、站桩练功总时间的多少,以及运动量的大小等因素 有密切关系。总之不能急于求成。
- 角度不够
角度不够是指站桩时四肢各个关节的弯曲角度即运动量不 足。角度的变化必须与体力的强弱相适应,站桩练功过程中角度 与体力之间的相互变化是辨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开始 站桩时虽然两腿弯曲角度不大,但因这时的体力较弱,弯曲不大 的角度正是这个时期的提高量,所以它能收到明显的效果。然而 经过一段时间的站桩锻炼之后,由于体力逐渐变强,机体内各个 器官的机能活动性也逐渐提高,如果运动量即弯曲角度不能伴随 体力之增加而增加,它对机体的作用是不大的。站桩练功过程中 掌握运动量是最困难的,这除了需要有充分经验的指导者定期检 查指导之外,个人还要不断地体会和摸索出一套正确的规律。
- 意念不够
意念不够是指在站桩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掌握意念活动。意念 活动的应用是因人因病而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站桩练功的各 个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的意念活动。
总的来说,身体有病的人应采取镇静神经、抑制大脑的意念 活动;而当疾病好转后,应采用能够调整运动量、提高疗效的意 念活动;身体强壮者则应采用训练神经提高灵敏反应的意念活 动。分述如下:
对于初学站桩的病人,开始时应采用“去意轻形”站桩法。 也就是只要求摆好一个姿势不动,仅用放松活动,主动检查全身 各部肌肉能否放松。因为时间短的站桩,肌肉尚能保持放松,时 间愈长,肌肉就愈可能变成过度紧张僵硬状态。这种状态在一定 时间内自己并不知道,只有通过不间断地站桩练功训练,才能使 之由不认识到认识,进而能进行更深入的练习。这是站桩练功实 践的第一步。
进一步可以应用“轻意轻形”站桩法。即站桩时主动配合设 想活动,集中思想,排除杂念,促使体内提早出现各种变化.并 细心地体会身体内部酸麻胀痛感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转变为 舒畅感的规律性。感觉到了的反应越多,才能越有效地掌握它, 从而运用它为自己的健康服务。
身体强壮者要学习紧松活动的意念转化,也就是进行“重意 轻形”站桩法。这是站桩运动所独有的利用休息肌的紧松收缩作 用,训练大脑皮层高级神经系统的一种运动。亦即后面所要讲到 的第二随意运动。这是比较复杂而细致的训练过程。
四、减压试验法
站桩对人体的积极作用还可以通过下述减压试验法来说明。
站桩练功时要把双手抬举起来,使两肘离开两肋,保持适当 的角度,成抱物或推托状。上肢之所以要采用这样的姿势,其目 的有三:减轻两只胳膊对两侧肺部的自然压迫力;增加两只胳膊 及臂部肌肉的持久力与耐劳力;训练胸廓部肌肉和神经保持适当 的支撑作用。在平常状态下,一般人很少注意两只胳膊对两侧肺 部有压迫作用存在,但只要采用下述方法一试便可证明。
采用站立姿势,两脚左右分开约同肩宽,将右手轻轻地抬举 起来,放在肩下乳上部,肘弯曲成抱物状;肩部肌肉必须放松, 禁用力,禁耸肩。左手自然下垂不动,静静地进行深呼吸数次, 借以区别两侧肺部的吸氧量变化与压迫紧张及轻松舒畅等不同的 感觉。这时可以感觉到抬手侧的右肺比垂手侧的左肺吸氧量大, 而且还具有轻松、舒畅、宽广、空灵的感觉。但垂手侧的左肺不 但吸氧量小,而且还有压迫紧张和沉重不快的感觉。反之,抬起 左手使右手自然下垂,也会有同样的感觉。由此可以证明,两只 胳膊的下垂状态,对两侧肺部形成了自然的压迫作用。它虽然影 响了肺脏的吸氧量与轻快感,但是在平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了,没有比较对照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站桩练功时抬手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减轻两只胳膊对两肺的自然压迫作用,另一方面又 是为了增加它的耐劳力与持久力,只有肩部和臂部肌肉以及神经 学会了放松,胸廓部学会了适当的支撑之后,才能减轻对两侧肺 部自然的压迫力,两肺才会感到轻松舒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 坐在大转椅、大藤椅或小沙发上,便能感觉到比坐在平面板凳上 舒服轻松。究其原因就是沙发椅的两侧设有较高的置手台。坐在 沙发椅的上肢姿势恰恰与站桩练功时抬手姿势相似,只不过它是 借助于人体外部的力量把两只胳膊架了起来,使两肘离开了两 肋,从而减少了两只胳膊对两肺自然的压迫作用。但是这样做并 不能增加机体的耐劳力与持久力,因此它起不到增强体质的作 用。
五、站桩对机体的量变与质变浅解
站桩练功是运动,是外因,是促使机体产生变化的一个条 件。机体通过站桩姿势这个外因而产生生理机能上的变化,这种 变化就是内因。
利用站桩姿势为外因,造成机体内部产生生理机能上的差 异,即内因,使这个内因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往复 循环,不断发展。通过以上过程导致机体由疾病型转化为健康 型,由衰弱转化为强壮。这种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地 让体内抵抗力慢慢提高,以此克服慢性病的有效方法是学习第二 随意运动、增长体育智力的唯一途径。
人体直立时每分钟的脉搏平均为60次〜80次,呼吸平均为 12次〜18次,这是安静状态下的恒定数量。现在就以这个恒定数 量为基础来研究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问题。
人体在一般直立状态下不能引起脉搏与呼吸的增多,因为它 没有产生变化的外因,所以在数量上就没有变化,保持着恒定数 量不变。
但是,站桩练功时,全身各关节要保持一定的弯曲角度,这 时由于机体对本身的重力变化产生了抵抗力,所以骨骼肌必须进 行比正常直立时较紧张的收缩运动,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安 稳。这种姿势就是一个外因,它是使机体产生变化的条件,同时 促使机体内部产生矛盾运动,从而产生生理机能上的差异,使之 由原来的安静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客观上表现为脉搏增多与呼 吸加速。这种数量上的变化叫做量变。
例如,练功前直立位的脉搏每分钟74次,呼吸19次,站桩 时两腿保持弯曲3厘米,练功40分钟时,脉搏增加到106次, 呼吸增加到30次。两腿保持弯曲3厘米是机体在空间位置上的 数量变化,练功40分钟是时间上的数量变化。正是由于这两者 空间和时间上的数量变化联系起来,共同作用于机体,才能引起 脉搏与呼吸增加,这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表现,叫做量 变质。
空间和时间两者的数量联系起来共同作用于机体叫做运动 量。机体对于运动量大小的耐受性和运动量的变化范围是由体质 的强弱程度决定的。体质衰弱者,不能负担较大的运动量;而体 质强壮者,对于较小的运动量根本不发生变化。这就是在一定体 质基础上,运动量的应用范围有它一定的界限。但是,这个界限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坚持站桩练功时,可使运动量与体质之 间的这个界限不断地相互转化。
当某一弯曲角度的站桩姿势变为不能影响机体的安定性时, 于是就自然地引起了体质上的变化。例如,开始站桩时有酸麻胀 痛的感觉,以后消失了,这就是旧的衰弱的体质归于消减而出现 了新的健康体质。
由于旧的衰弱体质的改变而产生了新的健康体质后,在新体 质的基础上,仍然坚持站桩练功时,则量变的过程再度进行下 去,到一定时期后又开始表现了它的安定性。这就是质变又转化 为量变,或简称为质变量。
例如,经过半个月的站桩练功后,两腿仍然保持弯曲3厘 米,脉搏与呼吸便会显著减少为练功前每分钟脉搏68次、呼吸 18次,练功到40分钟时脉搏仅增加到89次,呼吸增加到22次。 这就是体质又改变了脉搏和呼吸的数量,即质变量。
运动量和体质之间互相转化的规律,说明机体的运动、变化 和发展,是由于运动量的逐渐变化而交错进行的。运动量的变化 采取渐进的形式,它在一定时期内虽然似乎与体质无关,但它实 际上就是体质转变的准备。在这期间机体内部会发生许多细微的 变化,如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各项生理机能变化,等等。这些 变化是我们今后需要利用现代医学科学精密仪器进行深入广泛研 究的主要课题。在这些细微的数量变化过程中,孕育着改变体质 的因素,所以体质的改变在形式上虽然是突变,但突变绝不是毫 无根据地突然出现。体质的改变是通过站桩练功运动量的渐变而 有规律地积累起来的。
恩格斯说:“质的变化只有通过物质或运动的量的增加或减 少才能发生。没有物质或运动的增加或减少,即没有有关物体的 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体的质的。”(恩格斯著,《自 然辩证法》,第47页)在这里的物质就是机体,质就是体质,量 就是运动量(外因)和脉搏呼吸(内因)的数量。站桩练功时这 个数量是可以精确地测量出来的。
在积累运动量的过程中,即每天坚持站桩练功过程中,机体 内部各个对立方面的相互关系,都在逐渐地发生变化,具体表现 为各种症状的消失与体力的增强。虽然一般来说这些现象在短期 内是不显著的,但是在这些变化的中间,最主要的是健康强壮的 新体质因素会逐渐生长和形成起来,疾病和衰弱的旧体质因素就 会愈加削减。起初是疾病衰弱的旧体质因素居于支配地位,而健 康强壮的新体质因素则不是主要方面,随着站桩运动的不断进行 与发展,健康强壮新体质因素的作用就愈来愈大,最后终于发生 了根本的变化,形成原有的疾病衰弱的旧体质因素被消减,即病 理因素由主要地位退化为非主要地位或被消减,而健康强壮的新 体质因素却起来代替了它的主要地位。这就是站桩练功对于疾病 与健康、衰弱与强壮、病理与生理,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相互转化、逐步提高的内在原因。
但是,旧的衰弱的体质(酸麻胀痛感和各种症状)并不是一 去不复返的。如果撤销了外因变化的条件,即不坚持站桩练功 时,它又可以重返机体,机体的健康水平又会向相反的方面发展 下去。这就是必须经常地给予机体一定的外因,即主动地坚持站 桩练功运动,才能使运动量与体质之间向好的方面转化,从而达 到不断地增强体质的目的。
'机体经过站桩练功运动锻炼之后,其健康水平渐进地发展到 一定程度时,也就是对于某种姿势的弯曲角度,即对一定的运动 量产生了适应能力,没有任何反应时,还必须随时调整其弯曲角 度或增加必要的意念活动,从而增加运动量,以促进机体的健康 水平继续向前进展。所以,运动量的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 然发生体质上的突变,表现在保持同样弯曲角度的练功姿势脉搏 不升高,呼吸不增快,甚至较练功前减少,以及无酸麻胀痛的感 觉,等等。这时还需在新体质的基础上,增加各关节的弯曲角 度。例如,以直立位的身长为标准,两膝弯曲,由2厘米增加为 4厘米、6厘米、8厘米、10厘米或更多,或者增加紧松动作的 各项意念活动一第二随意运动以增加运动量,使脉搏与呼吸产生 增多一减少一再增多一再减少;使机体产生痛一不痛一再痛一再 不痛;使体质产生量变一质变一再量变一再质变。只有这样反复 调整,循序渐进,才能使机体健康水平和对活动力学知识认识能 力的发展过程,表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段上升 形态。这叫做优质递增训练法(表1-2) o
表1-2 优质递增站桩表 |
角度意念 |
增加一保持一再增加一再保持 |
脉搏呼吸 |
增多-减少-再增多一再减少 |
机体反应 |
痛—不痛—再痛一再不痛 |
体质变化 |
量变—质变—再量变一再质变 |
浏览8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