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飞鸿林世荣一脉
- 香港(中国)国际洪拳总会林镇成武术龙狮训练基地香港(中国)同际洪拳总会创办人是林镇成,其父林祖(1910—2012 )是 洪拳宗师林世荣的衣钵传人。林祖自幼生活在南海平洲,随亲叔林世荣研习洪 拳,16岁到香港,在“林世荣武术学校”任教,50年前该校更名为“林祖国术学院”。
林镇成1952年出生于香港,家住湾仔,6岁随父学习洪拳,刀、枪、剑、戟 无所不能。2011年,林镇成返回家乡南海,创办“林世荣、林祖、林镇成武术龙 狮训练基地”,这是香港(中国)国际洪拳总会现时国内唯一的武术龙狮训练基 地,基地现址在南海叠滘麦氏宗祠之麦秋芳纪念堂。林镇成现任香港(中_)国 际洪拳总会会长,他继承了黄飞鸿、林世荣、林祖在洪拳上的武术和跌打医学传 统技艺,坚守先辈信、廉、仁、义、勇的风范,将各家武术整理归纳人林氏拳术 系统中,丰富了洪拳的内容,在全球授徒40余年,门下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桃李 盈门。林镇成在佛山的弟子主要有王冠艺、颜维光、颜维明、刘念间、陈天奥、 罗顺溪、李志成、林本良、麦启勇等。
林镇成所教授洪拳内容丰富,包括洪拳三宝(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 铁线拳)、五行拳、十形拳、战掌(又称箭掌)、刘家拳、崩步、虎鹤双形拳对 练、工字伏虎拳对练;五郎八卦棍、蝴蝶双刀、大行双叶刀、横头凳、行者棒、
图2-13林镇成在南海叠滘村创办的香港(中国)国际洪拳总会林镇成武术龙獅训 练基地
图2-14林镇成在海外传播洪拳,照片由林镇成师傅提供
图2-15林镇成洪传授洪拳拳棍法, 图2-16林镇成在南海叠滘村武照片由林镇成师傅提供 术龙狮训练基地传授洪拳,照片由林镇成师傅提供
瑶家大耙、梅花缨枪、昆仑剑、双刀对缨枪、双鞭、单鞭等40多套拳械套路及南 派醒狮技艺。
- 孔祥辉国术体育会
孔样辉国术体育会由黄飞鸿林世荣系洪拳再传弟子孔祥辉于2102年创办。 孔祥辉,1948年出生;世居佛山,为佛山南海桂城叠滘人,自幼习武。5岁跟随 伯父、“比麟堂”洪拳师傅孔其先生习练南派洪家拳。丨979年移居香港,1982年拜师林世荣嗣子林祖门下,进 一步深造洪家拳技30年,每天 白天上班从事家居设计装修工 作,晚上及其他休息时间则跟 师傅研习林家洪拳的拳术、器 械等,数十年如一日,未曾间 断,直至其师仙逝。回忆那段 日子,孔师傅颇为感慨“年轻 时在香港打拼,工作特别繁忙,但仍坚持练功,累得腿部抽筋,稍作休息,乂继 续开始练功”。2012年,孔师傅退休后返回南海桂城叠滘居住,为了纪念师傅, 将师傅传给自己的武技传承下去,孔师傅自筹资金开办“孔祥辉_术体育会”, 在乡间义务教授乡中青少年习练洪拳及醒狮等技法。
(二)洪拳谭敏一脉
洪拳技艺在南海的传承历史悠久,北沙武馆当今最具特色的是白眉拳教习, 而洪拳更是根基深厚。
据传,福建少林至善禅师传艺给陆亚采,陆亚采在广东有两个比较出名的徒 弟,一是梁坤(即铁桥三),另一是黄泰。铁桥三传艺给谭敏,谭敏传徒何安、 胡忠贤和林福成林福成传授铁线拳给黄飞鸿
谭敏和胡忠贤都是广东花县神山石龙人,谭敏的父亲家境丰厚,经常捐资 给和顺金山寺,故有机缘认识铁桥三。铁桥三在三水一带活动,谭敏拜铁桥三为 师,得其衣钵,练出“铁桥”、“马落生根”等神功。
胡忠贤在花县也是个威猛人物,曾任大刀队队长,带领队员负责保卫广花铁 路安全。胡忠贤和何安拜谭敏为师,学习谭家铁线、三线拳,由于胡忠贤之妻是 谭敏的侄女,因而与谭敏关系很密切。胡忠贤学艺很精,创立了胡家铁线、三线 拳,当时流行谭家和胡家铁线、三线(展)两种玩法,据闻两种套路其实手法一 致,只是步法各异。
民国时期,在谭敏的指导下,胡忠贤在广州西关文昌路文昌街设立“胡忠贤
武馆”(民间称“胡馆”),胡忠贤任馆长,何安为助教。何安原籍番禺,师从 谭敏,又曾在广西梧州人苏灿(又名苏乞衣)门下学艺三年。后到广州应胡忠贤 邀请任教胡馆当时聘请的许多名师,包括洪拳、蔡李佛拳、白眉拳、龙形拳等 各有传授其中由名师夏汉雄教授白眉拳和蔡李佛拳,狮艺则由何安传授,武 术教练还有胡道明。胡馆下设分馆;由陈培、郭大旺、胡牛、谭佳、谭丁贵等 执教,最鼎盛时期有三千多人。南海一带的武术教头,大多是胡馆门下弟子。 北沙有黄卓、甘蕉蒲二、靓色、大冲、吕棉、梁新,大沥有叶苏,广州有何少 祺等。 \\
黄卓是北沙鹤暖岗村人,他是胡馆郭大旺(又名大声旺)门下弟子,学得精 湛狮艺,后传给儿子黄希年,黄希年再传给儿子黄桂平,他们爷孙三代人传统南 狮狮艺水平相当高,在南海北沙任教多年
何少祺(1919一 1995),又名何九,原籍番禺,民国时期在胡馆随父亲何安 和夏汉雄等名师学得洪拳、蔡李佛拳、白眉拳和狮艺的技艺,后落户南海里水镇 宏岗村,1940年经师兄谭胡推荐到里水镇北沙鹤暖岗村传授洪拳和白眉拳等南派 武术和南狮技艺,北沙的白眉拳就此传承,现其子何杰雄仍健在。
谭胡(1877—1960 ),北沙鹤暖岗村人,自小喜欢习武,青年时期在广州 与某将军之子同向一少林高僧学习罗汉拳,练就一身好武艺,曾任某军官贴身 警卫,枪法百步穿杨。在夏汉雄的“珠江国术社”学得白眉拳等武术。常以武 会友,与何少祺交情甚笃。谭胡退伍后回乡做牛场生 意,曾在南海官窑牛场力分两头正在打架的公牛牛 角,一时传为佳话。相传谭胡功力深厚,开马步一用 力,脚底阶砖即时开裂,能一拳将站立的水牛打倒在 地,还曾用掌将鹤暖岗谭家祠堂门前的柱子打到移位 几厘米。谭胡是南海著名教头,各地都请他传授功 夫,因经营牛场,不能抽身,故出钱邀请师弟何九到 北沙鹤暖岗传艺,至今人们仍念念不忘他对北沙武馆 的贡献他的两个儿子谭本佳、谭暖佳都在鹤暖岗村 居住。 黄新健师傅提供

图2-19 南海区里水 镇北沙武馆大象(佚名),南海北沙鹤暖岗村人,以“五虎下西川”棍法著名。
南海里水北沙鹤暖岗村的村民在众多师傅的精心培育下,传统武术和传统南 狮技艺得到较好的传承,尤以白眉拳最具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黄希年、黄伟秀、黄世昌、黄郑新、谭乌伍、黄 焕芳、沈乃其、沈八等人,撑起了北沙武馆的一片天地逢有吉庆,附近各乡纷 纷邀请该武馆表演武术和采青助庆
“文革”期间,武术传授一度禁止,北沙武馆停止教学。黄希年、黄世昌、 谭乌伍、黄焕芳教练为使传统武术和狮艺不至失传,只能避幵公众视线偷偷地 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练武风气渐开,后得到北沙鹤暖岗联队支持,将10多亩 鱼塘收入拨给武馆做专项经费,重新聘请何少祺(何九)来传艺,狮艺和传统南 派武术有了年轻一代接力,学员有黄成芳、黄桂平、沈龙标、何杰雄、黄国建、 黄新健、沈龙深、沈龙显、沈龙赞、范锐高、黎佳明等70多人,其中黄成芳、黄 挂平、沈龙标、何杰雄四人常受聘于珠江三角洲各地传授洪拳、白眉拳、龙形拳 等武术和南狮技艺。
梁氏洪拳国术馆位于南海平洲玉器街商铺二楼文化中心,由梁荫邦创办于 2007年11月19日。
梁荫邦出生于1946年,其父梁新(1913—1983 )师从吕坚,吕坚为洪拳谭敏 一脉胡忠贤武馆传人。梁新本为南海里水大涌人,人称“矮人新”。平时经常收 购鲜虾到广州卖,•于是在广州认识吕坚师傅而学得洪拳,由于勤奋用功,尽得衣 钵真传,担任吕坚助教。洪拳“矮人新”在当地颇有名气。1945年,梁新受平洲 夏滘村人邀请到当地教拳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本欲回南海里水大涌家 乡,但村民恳切挽留不让离开,于是1951年举家前往平洲定居。梁荫邦有7个兄 弟姐妹,3个兄长,2个弟弟,1个妹妹,他居中。兄弟姐妹中,只有他衣钵继承 了父亲的技艺,包括拳械、狮艺和跌打医术。
据梁师傅回忆,父亲梁新1983年去世,享年70岁,推算生年当为1913年。同 时跟随吕坚学艺的,还有陈镜合、陈荣、叶苏、何九、牛静佳、彭聚等人。而梁 新教授的徒弟,除了荫邦,还有梁荣邦、梁耀焯、梁胜佳、梁锦泉、梁鹏、梁 坤'陈基。梁荫邦的主要徒弟有:吴汝全、石志雄、周耀辉、杨勇、陈猛、刘 志峰、张雪飞、方加元、刘兆祥等。
梁荫邦1953年8岁开始随父亲梁新学习洪拳,在南海一中读书时是武术表演 的能手。所学拳术有:小燕青,小十字,单弓伏虎拳,穿林燕,大步梅,铁弓 三辗,铁辗,器械套路有:行者棒(双头 棍),大刀,游龙剑,横头凳,缨枪,还 有对练等。洪拳练功辅助器具有铁环,铁 棍,与众不同。
梁荫邦介绍:谭敏一脉洪拳特点是短 桥,含蓄,刚劲,力藏桥手处,发声唏哈 呵,以气催力,有谓“出手必如龙现爪,转身形似虎回头”。传承狮艺是地狮,
用传统佛山张飞狮,鼓点为三七星,传统 套路有蛇青、盆青、蜈蚣青等。地狮步法 沉稳,生动活泼,摆动有力刚猛,栩栩如 生,刚柔结合表现出狮子各种拟人化内心 活动。
(三)洪拳颜振华一脉
如今,颜振华洪拳在南海的武馆有多处。据周肖《西樵武林口述史》记录: 抗战前,颜振华五六岁时随父到广州经营鞋业,其间先后师从潘狄和张兆学习 洪拳和狮艺。抗战期间,与日本人交手后逃离广州,首先到南海罗村小丰田村 居住。后受西樵村民之邀到当地传授武术,随之落籍西樵,传播至今,分支较 多(见下表)。当时曾到西樵传授武术的还有黎剑萍、黎剑辉、关少坤、仇太 生等。
编号 |
地点 |
馆名 |
师承 |
拳种 |
创办或 复办时间 |
1 |
狮山 |
罗村小丰田村颜馆(第一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33 |
2 |
西樵 |
西樵山根寨边村颜馆(第二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31 |
3 |
九江 |
/L江沙头南边村颜馆(第三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55 |
4 |
狮山 |
罗村寨边村颜馆(第四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41 |
5 |
狮山 |
小唐华木村颜馆(第五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34 |
6 |
西樵 |
两樵樵阳村颜馆(第六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31 |
7 |
九江 |
九江石龙村颜馆(第七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77 |
8 |
西樵 |
西樵窦头村颜馆(第八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37 |
9 |
西樵 |
西樵大岸谭家村颜馆(第九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38 |
10 |
西樵 |
西樵凤台麦家村颜馆(第十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58 |
11 |
西樵 |
西樵大桐朝山村颜馆(第卜一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51 |
12 |
狮山 |
小塘五星村颜馆(第十二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36 |
13 |
九江 |
九江沙头西桥村颜馆(第十三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I960 |
15 |
九江 |
九江石江夏江村颜馆(第十五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50 |
16 |
南庄 |
南庄紫洞岗贝村颜馆(第十六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50 |
17 |
西樵 |
西樵大桐竹园里村颜馆(第十t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61 |
18 |
丹灶 |
丹灶建设村颜馆(第十八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73 |
19 |
西樵 |
西樵崇北上坊村颜馆(第十九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39 |
20 |
西樵 |
西樵周家村颜馆(第二十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2000 |
21 |
顺德 |
顺德龙江石堑村颜馆(第二十一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98 |
22 |
西樵 |
西樵儒溪新村颜馆(第二十二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98 |
(续表)
编号 |
地点 |
馆名 |
师承 |
拳种 |
创办或 复办时间 |
23 |
顺德 |
顺德龙江仙塘体育会颜馆(第二十三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2005 |
25 |
九江 |
九江沙头世老村颜馆(第二十五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84 |
26 |
册 |
金沙中安村颜馆(第二十六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2011 |
27 |
西樵 |
西樵大桐田心村颜馆(第二十七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2011 |
28 |
广西 |
广西玉林颜馆(第二十八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 |
29 |
西樵 |
西樵大桐闸边村颜馆(第二十九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60 |
30 |
南庄 |
南庄龙津颜官(第三十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52 |
31 |
丹灶 |
金沙大十麦村颜馆(第三十一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2005 |
32 |
九江 |
九江聚友颜馆(第三十二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2014 |
33 |
广西 |
广西玉林德星堂颜馆(第三十三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 |
35 |
南庄 |
南庄湖涌村群英颜馆(第三十五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 |
36 |
西樵 |
西樵山根承德颜馆(第三十六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2017 |
37 |
九江 |
九江敦根村会英堂颜馆(第三十七分馆) |
颜振华 |
洪拳 |
1984 |
/ |
西樵 |
广东颜振华武馆颜馆(总馆) |
颜振华 |
洪拳 |
2011 |
注
:*南海区武术协会提供从
14分馆开始逢
4不编号。
皆曰,洪拳由颜振华一脉在南海传播有34个分馆和1个总馆,拳馆的建立时 间以拳种引入该地时间填写,而分馆的编号由全部颜氏洪拳传人于2011年抽签订 立。故有建立时间早,分馆编号后的现象。
(四)佛山精武体育会洪拳活动中心
佛山精武体育会建立之初以传承北派武术为主,南拳辅之。明确有洪拳传播 是在1986年复会之后,最早在会内传授洪拳的是彭南师傅。
彭南(1911 一 1995),祖籍花县,世居佛山,因右脸有巴掌大的黑痣,人称 “黑面南”。13岁习武,先后师从甘珠、庞玲和马芬、梁细苏弟子陈添、气功大 师伍文龙等。36岁时随咏春名师招就习技后得黎叶篪指点,得其真传。其精湛 的武艺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享有盛誉。晚年热心于佛山精武事业,积极参与对佛山 武术的挖掘,与黎日晴、区荣钜、曾坤、罗强、麦国炽等人一起整理佛山传统武 术拳械套路,开展传播活动,1994年荣获“广东武林百杰”称号,门徒有彭树松(长子)、彭树藻(次子)、陈树藤、邱隆兴、伦伙、韩广玖、甘家康等。彭 南洪拳传统套路主要有铁环拳、铲马刀、蝴蝶双刀、双板斧、姚家大扒等。2001 年,由彭南之子彭树藻、彭树松联同高建峰、廖智一、苏国明等,在精武会设立 洪拳研究活动中心,广泛传播洪拳及南派传统狮艺:

图2-21 1986年佛山传统武术挖掘研究 图2-22 2001年佛山精武体育会洪拳研究小组成员,照片由区荣钜师傅提供 活动中心成立,照片由高宇峰先生提供

图2-23 彭南演示洪拳,照片图2-24 彭树藻演示洪拳棍法,照片由高宇峰先 由彭树藻师傅提供 生提供
(五)洪拳洪熙官一脉
2014年二水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全胜堂”洪家拳,以清代洪拳洪熙官一脉传 人为代表。
据三水区洪拳代表性传承人洪举强师傅介绍,清朝乾隆年间,洪熙官在花 县赤坭圩关帝庙传授洪拳,弟子有莲塘村骆日成、毕村毕海、朱村朱福、大华村 关福、铁匠曾国礼等人。在洪熙官的弟子中,花县新民埠朱村的朱福(约1772— 1852 )是广东天地会早期的核心人物之一,曾参加由陈“烂屐四”领导的清代嘉 庆七年(1802 )惠州博罗天地会起义,起义失败后回到花县炭步、李溪等地设 馆传授洪拳。1989年版《花县新华镇志》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英军入 侵广州,朱福义愤填膺,因年老体弱不能亲临杀敌,便叫其子朱子儒( 1820- 丨865)与关门弟子杨星郎(花名‘歪口郎’,杨屋人)带领花县天地会众人参加 平英团,在牛栏岗及包围四方炮台之役立功不少。” 1852年,朱福以反清之罪 被杀。
三水县范湖镇清湖村人陈金釭(】820—丨865),本名泽,年少家贫,人箍 桶铺当学徒,青年时期拜入朱福所设的“全胜堂”洪拳武馆门下学艺,武馆后 由朱福儿子朱子儒打理。陈金紅 所从事的箍桶铺老板去世后,由 他承继产业,陈金紅以其资财助 力武馆发展。“全胜堂”表面是 武馆,其实是广东天地会的一个 重要堂口,秘密训练反清之士。
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培养有生 力量,陈金钍、朱子儒改革了洪 熙官、朱福所传授洪拳的训练 方法,在传统三展拳、三线落铁 线、快拳等套路中选取精华,以 洪家拳桥马为根基,吸收蔡家拳 和佛家拳的快打手法,形成了
(五)洪拳洪熙官一脉
2014年二水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全胜堂”洪家拳,以清代洪拳洪熙官一脉传 人为代表。
据三水区洪拳代表性传承人洪举强师傅介绍,清朝乾隆年间,洪熙官在花 县赤坭圩关帝庙传授洪拳,弟子有莲塘村骆日成、毕村毕海、朱村朱福、大华村 关福、铁匠曾国礼等人。在洪熙官的弟子中,花县新民埠朱村的朱福(约1772— 1852 )是广东天地会早期的核心人物之一,曾参加由陈“烂屐四”领导的清代嘉 庆七年(1802 )惠州博罗天地会起义,起义失败后回到花县炭步、李溪等地设 馆传授洪拳。1989年版《花县新华镇志》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英军入 侵广州,朱福义愤填膺,因年老体弱不能亲临杀敌,便叫其子朱子儒( 1820- 丨865)与关门弟子杨星郎(花名‘歪口郎’,杨屋人)带领花县天地会众人参加 平英团,在牛栏岗及包围四方炮台之役立功不少。” 1852年,朱福以反清之罪 被杀。
三水县范湖镇清湖村人陈金釭(】820—丨865),本名泽,年少家贫,人箍 桶铺当学徒,青年时期拜入朱福所设的“全胜堂”洪拳武馆门下学艺,武馆后 由朱福儿子朱子儒打理。陈金紅 所从事的箍桶铺老板去世后,由 他承继产业,陈金紅以其资财助 力武馆发展。“全胜堂”表面是 武馆,其实是广东天地会的一个 重要堂口,秘密训练反清之士。
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培养有生 力量,陈金钍、朱子儒改革了洪 熙官、朱福所传授洪拳的训练 方法,在传统三展拳、三线落铁 线、快拳等套路中选取精华,以 洪家拳桥马为根基,吸收蔡家拳 和佛家拳的快打手法,形成了型代表的形象,展览分为6个部分,(1)真实的黄飞鸿:主要以黄飞鸿生平材 料为主线,反映以黄飞鸿为代表的洪拳传承脉络,门下传人及海内外分支状况, 主要拳种套路等;(2)电影中的黄飞鸿:以黄飞鸿为题材的一百多部电影为主 线反映黄飞鸿的文化形象,介绍编写黄飞鸿电影的作者、编剧和导演以及拍摄黄 飞鸿电影曾用过的道具,并用飞鸿影院形式剪辑黄飞鸿电影精彩片段,作为观众了解黄飞鸿文化形象的辅助展示材料;(3)小说中的黄飞鸿:用林世荣弟子朱 愚斋编写的《黄飞鸿别传》为起点,展示历年关于黄飞鸿的小说和报刊记载的 黄飞鸿资料;(4)广播中的黄飞鸿:展示香港和佛山电台曾经播放过的黄飞鸿 故事;(5)粵剧中的黄飞鸿:展示历年舞台上曾经演绎过的黄飞鸿文化材料;
- 电视中的黄飞鸿:展示由香港电视台曾经播出的关于黄飞鸿的电视作品。 除了静态展示黄飞鸿多方面材料之外,还有由黄飞鸿武术醒狮团每天以动态形式 展现洪拳和狮艺的精彩表演,黄飞鸿纪念馆已成为佛山武术重要文化窗口。第二节蔡李佛拳
清中叶前,以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影响最大,到了清末,洪拳尚有 传承,其他拳种逐渐式微,蔡李佛拳异军突起,分布广东各地,尤其是张炎建立 佛山鸿胜馆,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武林英才,门徒除在佛山建立众多分馆外,在四 邑、广州、香港设立多家鸿胜馆,传播蔡李佛拳,并辐射到世界各地,对传统武 术发展影响较大。
一、蔡李佛拳溯源
蔡李佛拳发源于古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是技术风格独特、体系完 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著名南派拳种。
关于蔡李佛拳开宗立派创始人,目前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由出生于新会崖门镇京梅村拱北里的陈享所创陈享 ( 1806—1875 ),字典英,号达亭。12岁随族叔陈护远(族谱记载辈分比陈享高 四辈)学佛家拳,】9岁向新会李友山学李家拳5年,后向罗浮山隐居还俗高僧蔡 福学蔡家拳至34岁,回乡后,遵师嘱设洪圣馆于新会县城陈享曾为林则徐训练 民团抗英,参与组织江门天地会起义,协助太平天闰起义军操练武术清代道光 十六年( 1836 )集蔡、李、陈等多家拳法、腿技、拳术之长,独创了刚柔相济、 攻防兼备的武术技法,并取其恩师蔡福、李友山的姓氏和另一恩师陈护远的拳术 与佛门之渊源而命名为蔡李佛拳。11曾昭胜等《广东武术史》则记载陈享生卒年 是 1814—1875年。12
第二种说法:由陈享和张炎师徒二人共同创拳。张炎(1824—1893 ),新会 双水镇东凌村人,自幼热爱武术,早年拜入广东五大名拳之李家拳代表人物李友 山门下,后随陈享习武,17岁远赴广西八排山闸建寺,师从青草和尚学艺8年, 衣钵传承内外八卦拳等佛门技艺。回新会后,拜见其师陈享,交流武艺,并将青 草和尚所传武艺转授予陈享。此后,二人一起将蔡家拳、李家拳和张炎在广西八 排山随青草和尚学的佛门内外八卦掌整合成蔡李佛拳、
关于青草和尚是否存在的问题,按照佛山鸿胜馆师傅回忆,“抗日战争前的 佛山鸿胜体育会,就有供奉青草和尚的神位” 14。陈艺林、周逸天《佛山鸿胜馆 始末》载:“享公返村后,为平息众怒,遂修书一封,交予张炎,嘱其投奔八排 山闸建寺之青草和尚(青草僧是当时少林寺掌门至善之师弟,亦与五经僧有密切 之联系),再造高深。公元1841年张炎只有17岁,不得不辞别陈享投奔青草僧 青草僧看出张炎天分甚高,且具学武骨骼,若假以时日必能造就武林奇才,遂正 式列为门下弟子,传予佛门掌法、拳技、医药之道,并晓以大义,灌输反清复明 思想。如此经过八年,张炎25岁,已经尽得青草僧之真传。青草僧允许他下山,联络各方志士,继续做反清复明工 作。临行时,青草僧赠‘鸿胜’二 字予张炎,从此张炎改名张鸿胜,拜别青草僧,重返故乡,顺访京^,梅3其时陈享获悉张炎学成归来:满怀喜悦,便以师兄弟礼待之,而 张鸿胜念及有今日之成就,亦皆由 陈享之提携、督导成全,故对其执 礼甚恭,并将青草僧所传之技艺授 给陈享,投桃报李。陈、张二位切磋研究,融会贯通,新招频创,名传遐迩。每 念及今天之技艺均由少林寺三位名家师尊所授,蔡李佛之产生,开枝散叶,流传 于百粤,历百年而不衰,” 15张炎与其师傅陈享,学武经历有所区别,所传与后 世的蔡李佛拳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二、蔡李佛拳传入佛山
据《广东武术志》载:陈享于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在家乡创建蔡李 佛祖师堂,还在广东各地设立分馆。广州:陈大楫;南海:陈典犹;佛山:陈典 桓;香山:陈典承;番禺:陈谋庄;东莞:陈典帮;开平:陈典惠;台山:陈典 珍;恩平:陈孙栋;肇庆:陈大威•,新会:陈承显;江门:陈燕瑜。后因陈典桓 双目失明,改由张炎接替。张炎从新会到佛山设立鸿胜馆是1851年,那么,就 是说蔡李佛拳传入佛山是在1850年前后陈典桓的蔡李佛拳分馆存在之时,陈典桓 的生平履历及其为何失明,目前未见记载。
三、佛山鸿胜馆组织发展
(一)张炎创馆,建立根基
据陈盛弟子唐栋臣在1923年的手稿中记录:张炎在陈享去世之后,再去拜谒 昔日的师父李友山师徒分别多年,李友山很关心张炎的技艺是否有所进展,命 张炎一演身手。张炎推辞不过,于是表演了一个名为《扣打》的徒手拳套。“徐徐缓处,气浑雄厚,急捷处,若闪电,拳发则虎虎有声,历一百八十八手,始悠 然息,面不改色。”张炎的精彩展示令李友山刮目相看,接着又对张炎说:“南 拳北腿,世以为南北派之各擅者。贤徒足功,可一见乎?”张炎知道师父要考自 己的脚力脚法了,就没有推辞,命人扛来一块逾百斤的大石,放在地上,张炎蓄劲运力,大吼一声,双脚一蹬,跃高达丈。 下时运力于脚,力踏石面,卜然一声,大石 一分为二裂开,李友山及其在场弟子都大声 称好。李友山说:“贤徒有此绝技,何不设 馆传授。”张炎说:“弟子安敢怀此志,而 以劣技问世哉。”李友山极力鼓励他,并对 他说:佛山人颇重技击,你可以在那里发 展。我有个徒弟叫周金彪,也在佛山开设武 馆,你可以会访他,份属同门,相互有个照 应。于是,张炎有了佛山设馆一举。
拳传播;二是受“天地会”秘密组织要员青草 和尚嘱咐下山联络各方志士,图谋义举;三 是得到李友山联络支持使张炎初到佛山有所 照应。 张炎在佛山创办鸿胜馆,最早 馆址位于佛山栅下米艇头霍家祠,当时开馆时 间不长,张炎即参加太平天国运动,并任军中 教练。1864年逃亡香港,1867年,张炎重返佛 山复馆,并将反清思想灌输给弟子。鸿胜馆 有礼桩诗17流传:“大鹏展翅反清手,魁星踢 斗清明留。拱拜五湖复四海,日月拱照万世 流。” 18张炎在佛山传下的徒弟不少,其中设 馆授徒并成名的有陈盛、雷灿、黄宽、黄四、 张三炳、李恩、陈棉、阮懈、李苏、谭立等。
鸿胜馆收徒有明确规定:不收官吏、土豪 恶霸和流氓地痞,有正当职业者才能入馆。会 员成分以手工业工人、小商贩和店员为主。他 们练武的目的,一是强身,二是有所依靠,免 受土豪恶霸的欺侮鸿胜馆有明确的馆规:(1 )得师(尊师 重道);(2)苦练;(3)当头手不善(不得 先动手打人);(4)节色;(5)保食(不 暴饮暴食);(6 )雄挨标打力(要学好扎马 和跳跃本领);(7 )敌棋逢来不让(遇敌坚 拼到底);(8)气长(练耐力,有耐性);
(9)八响(打拳时呼喝出不同的声音);日久多磨推不动(勤学苦练,所向无山史略(二)陈盛继任,光大门楣在张炎的众多弟子中,以陈盛的功夫最为了得,他追随张炎学艺十年,1893 年,张炎因病去世,鸿胜馆由陈盛执掌。
陈盛( 1864—1926),又名陈国材、陈继盛,原籍三水乐平镇南岗村,出生 于佛山衙旁街大巷。家境贫穷,很早就出来打T,为佛山铜箔从业人员。佛山自 古就有习武的民风,清代以来,随着广东各派拳种的兴起,民间学武风气更盛。 陈盛自幼醉心武术,早年曾师从阮姓师傅,后拜入李家拳李友山在佛山开武馆的 徒弟周金彪门下,是周金彪最钟爱的弟子。光绪九年(1883 ),周金彪要回新会 家乡,散馆时委托张炎照顾陈盛,也嘱咐转投张炎门下。当时19岁的陈盛年轻气 盛,有技艺在身,没将张炎放在眼中,对周师的叮嘱不以为然.张炎与周金彪是 多年朋友,知道陈盛是一个武学奇才,也希望罗置门下,并说免收学费。他们见 面时,陈盛还是流露出不愉怏神情,张炎爱才,心想如不在他面前显露一下功 夫,他是不甘心的。于是就让人拿一巨竹,尽力向自己肋下击来,结果该竹拆裂 而丝毫无损。陈盛认为张炎使用是气功,并非拳术,心里还是不服,面上露出轻 蔑的神色。张炎也有心试试陈盛的本领,就叫门徒与陈盛比拳,结果陈盛一一取 胜。张炎见状就要亲自一试,陈盛说:“恐怕有辱师傅体面”张炎说:“你只管尽力攻我。”一交手,陈盛就被张炎 牵制住,掴至两脸通红,这时陈盛才稍 稍服气。过了几个月,张炎再让陈盛与 自己比试,结果又被张炎制服。这时陈 盛才心悦诚服地拜张炎为师。由于陈盛 日夕苦练不綴,且为人忠厚侠义,为张 炎赏识,尽将秘技传授给陈盛,继承衣 钵。
从陈盛执掌鸿胜馆至20世纪20年代 中期,是鸿胜馆蔡李佛拳发展壮大最辉 煌的时期他在衙旁街鸿胜袓馆任教, 旗下有太上庙、黄巷、莺岗、山紫、莲 花、万安街、塔坡街、彩阳堂、上沙、 纶祥巷、线香街、南顺街、大桥头等分 馆十余间,陈盛名下徒弟约3000人,有钱维方、陈艺林、汤锡、李昌、黄昌、黄乐、陈雄志、崔章(高大章)、唐栋 臣、胡云绰、周逸天、李广海、罗海清等。鸿胜馆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去习 武,“主要是由于当时佛山工商业处于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社会动荡,大量工 人失业。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与黑社会组织一起控制了相当一部分武馆, 使之成为欺压工人的工具,普通工人为了不受欺负,就组织起来学武防身他们 练武的目的,主要是希望练得武艺,增强体力,找到靠山。因为通过练武,可以 结识不少人,找工作遇到困难,可以靠拳友代为引荐,生活上有闲难,可以靠拳 友扶持,住宿有闲难,可借武馆暂为栖身之处。加人了武馆,好像有了个集体, 不易被人欺侮。在这些习武的人看来,武馆是靠山,拳友是生活的伙伴,他们把 练武看成是自己的家。鸿胜馆祖训有不教地痞流氓条例,弟子大多数是社会草根 阶层,工人们因而聚集到陈盛武馆,学习蔡李佛拳,相互团结,有所依靠,力争 权益,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为日后佛山工农运动的积极分子” 。
浏览2,0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