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悉杭州市体育局局长、市武术协会名誉副会长赵荣福表示,任 督二脉,客观上是存在的。但“打通”任督二脉后,能像小说里说的 那样,比如力量无穷,是不可能的。

“'打通任督二脉’确实有这回事,在我本人站桩多年和教授导引 功的过程中,人打通任督二脉后——气血流通更顺畅,对身体有好处。 我国有健身气功,包括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都是老祖宗留下 来的,道家练内丹,佛家还有坐禅。这些已经被实践证明,对锻炼身 体有好处。

《黄帝内经》也说“不通则痛”,也是气血运行的问题。我个人的 体会是,人过度劳累后,打坐一会儿,练练气血功法,能神清气爽。 站桩讲究百动不如一静,通过意念导引,身体会从疲劳中恢复。这个 概念没必要弄得很神。人在睡觉的时候,经脉也有调整,站桩之人, 是自主可控地在经脉间运行气血。我认为,第一,健身功法还是应提 倡的;第二,希望大家有正确的看法,科学的判断。”

如此看来,我与赵荣福先生的观点基本上是相同的。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练功应注意的事项。

在练养生功之前,先应做几分钟的热身运动,如踢踢腿、弯弯腰、 左右旋转、原地踏步加拍手掌(200 ~ 300下),或做几次深呼吸,以 便使关节灵活,肺脏舒展、血脉畅通。

(1) 古人说:“动以养阴,静以生阳”。因此练功前必须有充足的睡 眠。只有休息好了,阳气(丹田热能)才能生长。当然,练功有素了, 则神足不思眠了。

(2) 睡意正浓不练功,不要勉强,尤其是在工作的人。

(3) 要节欲,因为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旺,神旺则发功快。故 而精亏则气衰、气衰则神伤、神伤则往往萎靡不振。当然,节欲非禁 欲,总以房事后不觉疲劳为妙也。

(4) 练静功时应防惊吓,练功前可加个意念:山崩地裂都不怕! 可两手握住大拇指成拳状,此乃“握固”也,可防惊吓。

(5) 要重效果不要重次数,练静坐者,以20分钟为一候,40分钟 为二候;初习者可坐一候至二候,功深者不受此限。

(6) 通任督二脉须搭桥,舌头为桥,舌抵上牙甄为搭桥。

任督二脉,平常各不相通,只有将舌抵上牙领,才可使任督二脉 得以相交相通

(7) 练功要注意松和静,松才能有助于气血畅通,眼松则光透眼 帘;心静则神清,神清则神聚,神聚则有温,温生阳之效。再者,形 正形定则真气萌功,腰直则精神舒畅。

注意,当真气过督脉时(有股气流从尾闾,经命门,过夹脊,上 玉枕,达百会等),在有意无意间,只须稍微引导真气运行即可;而切 不可乱领微弱之真气到处窜行,以免消耗真气,出现偏差。

真气发生于命门(两肾中),储藏于丹田,运行于全身。

常练功者都能体会到:当真气发动时,脐下有明显的跳动感;运 行时,尾椎、腰椎和胸椎肩胛中常有上下串行热感或跳动感;或上行 于头颈,或下旋于涌泉(脚心),或遨游于全身及上下肢,温温融融, 十分舒适。

但对这种功感不可追求,不可执着,有也好无也罢,只需做到通 过身静去达到心静即可。

(8)要注意养津,练功入静后,常会感到口水涓涓而来,古代养 生家称为金津玉液,医学上称津液。

津液淡香而微甜,晶莹而滑润,它是人体五脏精华随脾气上升而 产生,和含有泡沫的唾沫不同。

口水中含有大量消化酶,还有保护胃壁、修补胃黏膜和抗衰老作 用。津液生,则胃肠功能旺盛;津液枯,则脏腑功能衰退,消化不好, 营养不良,精神不振。故而要学会生津、养津、咽津、化津,以达炼 津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延年益寿之目的。

然而,并不是每个练功者都能产生津液的。

如有的人每饭必大鱼大肉,故炼起功来,津液反而少得可怜。

何故?原因在于填“厚味“太多。

比如经常离不开煎、烤、熏、炸,动物杂碎以及稠黏的肥肉汤等。 还有爱吃过咸的炒菜,过多的辛辣调味品,虽然暂时刺激了一点食欲, 却造成长期津液缺乏。当然不生口水、缺乏津液的原因很多,要找出 原因进行调整。特别是性生活方面,不能过度,古人说:“节欲则生 津,厚味则伤津”。

(9)性命要双修。古代养生家称肉体锻炼为“命功”,把精神、思 想锻炼称为“性功”,合称“性命双修”。

要炼好性功和命功,必须去掉一切危害身体的私欲杂念。性功主 要指的是精神、思想等,也就是说要炼精神、炼思想。炼精神可以防 七情,炼思想可以去私欲,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使身体更健康。

因此,年老体弱的养生功爱好者,首先要做好下面几个“勿伤”:

勿伤于悲哀和忧虑;勿伤于惊恐和激怒;勿伤于荣辱和得失;勿 伤于饮食和厚味;勿伤于久视、久听、久卧、久思、久逸和久醉。

由于性功好坏,直接关系到练功的成败,所以古代的养生名家都认 “命功有限而性功无限”,并一致强调,要想练好养生功,不至于发 生异常或出偏差,必须懂得“性命双修”的道理。

以上九条均为十分重要而容易忽略的事项,故应记住!

一般来说,僧界均讲修性,但讲究性命双修者也不乏其人,况且 汉地僧人不少具有厚实的道、儒文化之底蕴。中国化的禅宗就融合了 道家之虚静,儒家之中和,佛家之空灵,尤其是道、儒两家所倡导的 ,,天人合一,,“性命双修”(道与儒的“存思” “坐忘”,和禅宗的禅定有 异曲同工之妙),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禅宗文化。

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历代高僧,在修禅的基础上,均大胆汲取了道、 儒两家之内修精华(禅宗二祖慧可的父母是虔诚的道教徒,慧可幼时 即信道教,爱好“老、庄”)。可以这么说,中国禅宗的创立,道、儒 两家功不可没。

再比如,幼年在净土寺启蒙就读老庄诸学的唐代高僧玄奘,除了 将取经回来的《大般若经》等佛经译成汉文外,也曾将汉地的宝典 《老子》译成梵文传播出去。

唐代的另一位高僧慧海在其《顿悟入道要门论》中说:“又问儒道 释三教为同为异?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卜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 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异同。”

创立净土宗的高僧慧远,《高僧传》卷六有云:“少为诸生,博综六 经,尤善庄老。”长大为僧后的慧远,其讲经说法之时,旁征博引,如 《庄子》《易经》《论语》之类,随手拈来,神解佳妙。

明末高僧憨山,幼年即学于南京报恩寺,熟读《四书》《易经》, 尤喜老庄。出家后未能忘情,于禅暇“细玩沉思,有言会心”。曾注老 子《道德经》与《庄子》内七篇,指出老庄的“无为”,可以治国,可 以修身。还说,《老子》本意和《楞严经》一致,即破除执着,在这一 点上,佛书更甚于《老子》,故三本书可以互相发明。

至于谈到性命双修的高僧,则应首先谈谈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凯之 师慧思。慧思在佛、道的共同修炼之地中岳嵩山拜慧文为师,昼谈义 理,夜观禅法,终于学成为一位禅智兼重、定慧双开的禅师。曾有几 次,他吃了被人下毒的饭食,几乎到了五脏烂损的地步,然而却均被 他束身长坐,用精湛的禅修功夫练气自治。据传,他能练气为神,练 神为虚,往往练至身如云影、相觉体空之境,于是心性廓然,所苦尽 消,并奇迹般活了下来。

有学者指出,印度禅以定为主,传至中国后,一至智凯而引观慧 入禅定中,主张定慧双运;再至慧能以老庄悟道学来代替静虑,弃戒、 定、慧三学之定慧,而直取道家之了悟体验,彻底地将印度禅改变为 中国禅(见《道家道教与中土佛教初期经义发展》,萧登福著,2003年

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智凯禅师在其《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说:“脐下一寸,名忧陀那, 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止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很显然,这就类似 于道教养生导引的守窍于丹田了。其他如将道教的吹、呼、唏、呵、 嘘、明六气治病法,用来治疗止观禅所衍生的病症及不同时辰所产生 的魔扰及破除法,还有以中土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来配合佛教说禅 定等,均表明受过道教的影响。

南北朝时北魏僧人昙峦(亦作鸾),少年出家研修佛学,后师从南 朝名道陶弘景修炼内丹,陶氏授以《仙经》《云笈七签》等。昙峦除了 调心炼气外,还著有《调气治疗方》《疗百病杂丸方》,惜乎均佚。

古籍《云笈七签•卷五九》,载有“昙鸾法师服气法”。宋代薛道 光,初为僧,后转为道,师从南派张伯端弟子石泰,著有《还丹复命 篇》《骨髓歌》等。

民国时期颇有名声的千峰老人赵避尘,道号顺一子,为龙门派第 十一代传人。赵氏曾投师30余人,然知性命双修者,仅五六位而已。 其中有位悟蟾僧人,乃是江苏淮安一个小寺院的方丈,他外讲佛经, 内炼性命双修之道。赵氏于光绪二十年拜在其门下。悟蟾和尚寿至132 岁。柳华阳门下弟子了然、了空和尚均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代传人。 了空法师则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59年),收外度弟子赵避尘。

著名道教学者萧天石在其《道海玄微》一书中,介绍了救其性命 的“四川活罗汉”光厚禅师。这位奇僧“一生行事,活人无数,度人 无数,而每救活一人,于自己功行,又必有所损,故实为超罗汉而即 身成佛之人”。民国时期,在四川的禅宗大德袁焕仙及其弟子南怀瑾, 均先后拜在光厚禅师门下,从其习禅定。萧天石先生在1943年春皈依 光厚和尚。

当时禅师正住持成都圣佛寺,每日上午为人疗疾,行医时不把脉、 不开方、不吃药,唯以“大拇指头烧病”。其时萧氏正患大病,中西医 均束手无策,连全国著名的神经科大夫陈玉林,也认定难治,遂嘱其 妻准备后事。也是他命不该绝,万般无奈之下便就治于光厚禅师,竟 然起死回生,不药而愈。病愈之后,萧氏即皈依为其弟子。

光厚禅师系幼年出家,曾先后拜朝四大名山,遍访百千古刹。初 习净土,中习密宗,兼修丹道,最后归于禅宗。其静坐,兼采道密二 家上乘之不传法。自证道后,四十余年,每夜均静坐达旦,不睡不眠, 卧室内无床、无被、无蚊帐,仅一蒲团而已。冬夏一纳衣,无寒无暑。 1944年冬,与几位法师群宿峨眉金顶寺,于万仞峭壁悬岩间,宴坐七 日夜始归。在那云封千山、冰锁万岭、漫天风雪、一望无垠处,光厚 禅师仍是单衣一袭,不食不饥,不饮不渴,随去者往视其坐处,只见 周围三四尺内,冰消雪化,苍岩毕露,观者无不吐舌称奇!

其为人疗疾时,常以掌心贴患者之穴道上,以其自身修得之元阳 真气,透入患者穴道,患者自觉有一股热气循穴道而缓缓潜行,渐感 热不可当,周身大汗,自觉舒适异常。禅师自称此为“三味普疗法”。 金丹家常用此法自疗百病,并得使百病不侵,所谓“不药方为道,无 病始近仙”。萧氏病愈之后,光厚禅师告诉他,宜再访求丹道派名师而 师事之,并云:“言性功,佛家较道家为深远;言命功,则道家较佛家 为高明。你宜先重命功,再事性功,切不可囿于门户之见也”。

还曾谓“达摩西来,直至六祖,均为一脉单传,六祖而后,方有 五宗七派之分,临济之玄要,洞山之君臣,伪仰之体用,云门之三关, 法眼之六相,均无非自我立宗,徒增纷歧耳”。

又道“即南能北秀之分,南顿北渐之事,均堕在知见是非境中。 佛祖拈花微笑,即传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并无一语,岂有顿渐? 一 生心意识,即落病中”。

况且“佛法无法,万千差别法,皆非佛法。能大而化之,则自可 同万不同矣。学道人,心眼总要能大! 一落在小中,便无可救药矣”。

他对弟子常以“参禅以能脱禅病为第一,学佛以不着佛相为第一” 为教。他对宗门中好用机智权术、小巧小慧,深自痛恨! 一生从不用 棒喝与弹指竖佛等一切宗门手段,也不喜历代公案行为,谓此如同射 覆猜谜,绝非佛事。

他认为“学佛参禅,首在本分做人。离人而说佛说禅,谈心谈性, 总属离经背道,愈说愈远”;“本平常心,做平常事,即可人人是佛, 不必他求”。

凡此类语,可圈可点,莫非千古名言。

行笔至此,我对光厚禅师的修为与言行,真有太史公所说的“高 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之感慨。为获同感,余 曾询于僧界友人祥浩法师,他亦赞叹之。如此,不禁相对而笑也。

2015年5月25日下午,我等一群人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四楼的一个 养生会所,与前来北京开会的著名养生专家朱鹤亭先生会面。

谈及传统文化,朱老说,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最方便的方法 是从看昆曲、京剧开始,因为昆曲、京剧中有着太多的传统文化元素。 不仅如此,不少京昆戏的名家,尽管有七八十岁,却依然可以登台演 出,究其原因,应该说演唱京剧具有一定的养生效果……的确如此。 比如,演唱京剧讲究换气和用气,这是学唱京剧的基本功,入门先练 气息,如丹田提气、慢吸慢呼、快吸快呼等。而其中的慢吸慢呼,可 以加强呼吸功能,促进肺部循环,加强腹部的自我按摩及肠胃蠕动。 这就可以培植人的精、气、神,使演唱者气足神旺,身康体健。再者, 要唱好京剧,就不能生气。因为一生气,体内的气便横着,导致声音 混浊,这怎会好听呢?只有一个人气顺时,声音才会通透,听起来才 顺耳动听。故,好的京剧演员心态要豁达大度。

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基本功,其中的唱与念,每天如能在公 园练上一阵子,不仅能释放心中的压力,也有助于排出体内的废气; 而做与打,通过抻筋拔骨的把子功练习,可以达到筋长一寸,寿延一 年的目的。

对观众而言,多听京剧可以在慢慢品味韵味中,疏解压力,细品 慢尝其唱腔的优美悦耳。而多看京剧,你则能见到老生的飘逸、武生 的阳刚、花脸的多彩、小生的潇洒、青衣的阴柔、花旦的俊美、丑角 的诙谐,再加上服饰装扮,真可说得上是视觉的盛宴,令人赏心悦目。

而对京剧票友而言,由于京剧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要慢慢琢磨, 细细体会,反复练习,才能有所提高。如此则能延缓大脑之衰老,防 止老年痴呆症出现,且又能带来晚年群集群喜的乐趣,您又何乐而不 为呢?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抽点时间去观看慢节奏的京剧,乃是一 种不可或缺的补充。无论男女老少,看过传统京剧后都会有所补益。

须知,生活节奏太快了,灵魂是难以跟上的。

11-清食养气

在戏剧中,笔者对京剧情有独钟。

据1930年的北京《戏剧月刊》发起的“四大名旦”征发揭晓报 道:梅兰芳如春兰,有王者之香;程砚秋如菊花,霜天挺秀;荀慧生 如牡丹,占尽春光;尚小云如芙蓉,映日鲜红。

故多少年来,一谈起京剧“四大名旦”,人们往往赞不绝口。相 比青衣花旦,笔者更欣赏老生、花脸和武生戏(余生也晚,无缘得见 “国剧宗师“杨小楼的“活赵云”,但通过影视看过盖叫天的“活武松“ 与唱、念、做、打、编、导俱佳的李少春之精湛表演。如影片《野猪 林》)。

对老生戏,不管是家学渊源,根基深厚,委婉细致,丰富多彩的 谭派,还是苍劲古朴的言派,清新雅致的奚派,圆润甘甜的杨派,激 越悲壮的高派,潇洒飘逸的马派,还是刚健遒劲的麒派等,笔者都会 听得入神。

说到花脸,则喜爱嗓音洪亮,声震屋宇的金派,以情带声、以韵 取胜的裘派,雄厚浑圆、劲头瓷实的郝派。而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家袁 世海,就是郝派的杰出传人。

看袁世海先生的表演,留给观众最突出的印象是“念”和“做”。 如他在《借东风》里饰演的曹操,在“横槊赋诗” 一场的大段念白中, 袁氏念得挺拔有力,刚劲爽朗,加上“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唱, 真是摇曳生姿,气象万千;随着身段动作的“做”,把曹操奔放雄壮、 戎马得意的心理情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袁氏演曹操,如同其师郝 寿臣一样,不仅仅演成一个奸雄,而是把曹操的才华、气度、性格都 淋漓尽致地演了出来。再如,袁氏演《野猪林》中的鲁智深,与林冲 (李少春饰)相逢,互通姓名,彼此敬爱的念白,有轻有重,有缓有 急,把“英雄相见恨晚”的情感,表演得恰到好处。在《李逵探母》 里,袁氏塑造的李逵淳厚、朴实。为了向慈母证明自己是离家多年的 铁牛儿,他焦急地交叉运用京白和韵白叙述往事,还唱出一首幼年时 的儿歌,一直到两人抱头痛哭,那真挚的感情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曾多次与梅兰芳同台演出的京昆名家俞振飞先生说:“前辈教我们 唱、念,总是把字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来加以强调。我国古典戏曲理 论,也一向重视字的处理。昆曲创始人之一、明代魏良辅在《曲律》 中就说过:'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 在’三绝’中,把字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体会到,这与我国汉字的许 多特点有关。汉字读音,有声母、韵母、声调等内容,到戏曲唱、念 里,为了把字音摆正、读准,让观众听清,听懂并得到美感享受,就 有一系列要研究的学问了“(《俞振飞艺术论集》)。

袁世海先生曾在《怎样锻炼和保护嗓子》一文中说,其师郝寿臣 老先生“告诉我四字妙诀:清食养气。所谓’清食',就是指饮食、起 居要有规律;’养气’就是珍惜精力,不无谓地消耗精力,经常保持心 情舒畅。这四字妙诀,我体会总的意思就是注意身体健康,有劳有逸, 有规律地安排生活”。

袁氏学戏时,在恩师的教导下,从小洁身自爱。他常听京剧前辈 肖长华和郭春山说,某人律己自爱,奋发图强,终成名家;某人红了 以后,由于沾染恶习,落个艺毁人亡的梨园轶事。而其师以身作则, 严以律已,起居有节,清心寡欲地生活,也成了他为人处世的榜样。

袁氏一生不动烟酒,饮食有度。他8岁开始习练“童子功”,日复 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每天12小时活动,从未懈怠。无论是住 四合院还是四楼,他总坚持压腿站桩,踢腿百余步,还要加上传统的 “八段锦”。这样一来,既畅逋气血,又使脚步轻松。即便有客人登门 造访,坐谈片刻后,他也会告个罪站起来,在厅堂上来回踢上十几腿, 再回到坐位上续谈。入夜后,他还习惯在林荫道上散步舒心,边走台 步边唱做念舞,有一次还被路人误当成神经病哩(笔者注:京剧中的 “走”,指的是跑圆场,属于重要的基本功。武术中的八卦掌也强调走。 而从健身的角度出发,亦有“百练不如一走”之说)。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云:“精神畅快,心气和平。饮食有节,寒 暖当心。起居以时,劳逸均匀。练嗓保嗓,都当有恒。由低升高,量 力而行。五音饱满,唱出剧情”(《梅兰芳文集》)。

可以说,袁世海先生都基本做到了,达标了,故袁氏享年86岁, 亦属高龄矣。

广西政协办公厅的周某,是一位从小就参军进入部队的老同志。 1961年转业地方。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肺、胃病严重,住进了疗养 院,除吃药治疗外,练养生功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时由于年轻,对气 功没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所以没有坚持练下去;平时只是跑步、游 泳、玩单双杠。20世纪80年代以后,感到自己的年龄大了,病痛也多 了,所以又开始了学练气功。1994年7月,学练浑圆内功,感到此功 法对强身健体有很大的作用,欣喜异常,说自己和浑圆内功有缘。

辽宁省沈阳市的吕某,也是一位老同志。“文化大革命”期间,挨 斗挂牌,受了不少的罪,也留下不少的病。1994年练浑圆内功,每天 早晚各一小时,一个月后,全身有了 “麻、热、胀”的功感,即使杂 念丛生,边站桩边与人谈话,仍然功感不减,而且疲劳感消失;由初 期的强迫自己站桩变为自己愿意站桩,站桩的时间也自觉地增加了。 他的颈椎和腰椎的骨质增生,大大好转,背部的抗打击力提高很明显。 他的夫人曾因心脏病住过院,出院后也随他一起练浑圆内功,每天两 小时。大约练了一个半月,曾两次模模糊糊地看到自己的骨骼。

沈阳市新城子区广播电视局的金某,自幼嗜文喜武,认为文武两 道一张一弛。习练浑圆内功一个月后,手指、臂部“麻、热、胀”感 俱现,时有手臂和腿脚的牵扯感;特别是农历十五前的一次站桩中, 自觉身外有一圆形白气罩住全身,有飘飘欲仙之感。在气感强时,两 手两肘有如一股地面之气柱托住的感觉。冬季站桩不用手套,只穿旧 式秋裤即可过冬。他的三弟站桩后,骨节奏响,推手的功力大增。

湖南湘潭师院外语系讲师贺某,感到农历十五前后,站桩的传导 感特别强,而上旬和下旬,则较平淡。他功感好时,连他的爱人也能 在近处感到有热气冒出来。

湘潭师院化学系副教授李某(《群论及其在分子结构中的应用》一 书作者),过去曾习练智能功,感觉很好;转练浑圆内功后,觉得周身 被气罩住了,手有拉不开之感,真正体会到“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有飘飘欲飞的快意,血压也降下来了。

江西抚州中医学校教师刘某,从事针灸、推拿、伤科教学和临床 治疗。他曾习练过多种功法,为抚州地区气功协会的咨询理事,转练 浑圆内功后,感到这是一门真正的高级功法。

广西龙州县人民医院的收费员陈某,过去曾练过意拳桩功,后通 过习练浑圆内功,治愈了较严重的痔疮。

福建龙海市白水镇的陈某,站浑圆桩时,周身似乎有一团热气包 裹着,且不断地往体内渗入,似乎能感觉到体内寒气与热气在进行战 斗……通过站桩,他的体重增加了,体质增强了。

广西民族学院政治系93级的邓某,从小就喜欢武术和气功,习练 浑圆内功后,感到功效显著。寒假回到老家,用气功治愈几例有疾病 的老辈人。另外,对抗击打也有了初步的体会。

深圳市福民新村的李某,从小习武,练过传统武术和现代的拳击、 散打等,也能给人治病,尽管外在的筋骨是健实了,但自感内在的素 质并没有到得大的改善。接触浑圆内功之后,他自信寻到了一条健身 与技击同步发展的攀登之路。站桩四个月,他的病灶部位(肝脏、眼 睛)有了较大的反应,开始站桩时的酸痛、发抖等现象已完全消失, 越站越舒畅,而且兴趣越浓。研究过佛经的他,进入浑圆内功天地是 想“以武入道”,因为“武功乃道之末技”。图片54

有“先锋文学”开拓者之称的马原,于2015年在其新书《逃离: 从都市到世外桃源》(浙江文艺出版社)中透露,2008年2月,他被 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蒙上阴翳。当时,他新婚不久,却突患带状疱疹, 前胸后背成片的红疹,不断地刺痛他的神经。后在上海同济大学的附 属医院,查出肺部长了很大的“东西”。清醒的他意识到,如果那“东 西”是良性的,则需要开膛破肚将其取出;如果不是,他的生命就会 在医疗仪器下长时间地饱受煎熬和痛苦。而这一切,都无法令他忍受。 所以,他只能选择“从医院逃了出来”。同年5月,他带着妻子回到海 南海口的小家。他在书中说:“我开始试着跟癌症和平共处。海南温湿 的气候让我在逃离上海后,能够尽情地’换水'。在温煦的海风和摇曳 的椰子树里,每天忍痛骑两个小时单车。重要的是,妻子小花也陪伴 着我。奇妙的是,我的带状疱疹慢慢结痂脱落,我的睡眠和气色越来 越好”(笔者注:中医的优势和本质,一是“人”,二是“生”。“生”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我活你也活”,大家都能 活;人要活,细菌病毒也要让它活,这就是共生态,就是“万物并育 而不相害” “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气度要如同大海,有了大海般 的气度,才能把周围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于“生”的因素, 才能化“敌”为“友”,化“斗”为“和”,化“恨”为“爱”,才能转 “危”为“安”)。再后来,他又被西双版纳的南糯山迷住了,因为那里 暮霭沉静,夜色清幽,空气里都是水的味道。于是,他“一见钟情”, 并“举家迁移”。现如今的他,在南糯山上的一座破落的学校安了家, “成了孩子的父亲,成了油画家,重新做回了小说家,成了一个健壮乐 观、充满人情味和诗意的叫'马原'的山民”。

马原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生命应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命在我不 在天”!而风水环境,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清道光年间的著名 风水师张觉正,籍隶河北衡水。他幼年住在家中东楼祸地,天长日久, 身染疾病数年,虽经良医调治却依然无效。后幸得冀西风水师卢先生 指点,才知为何妻子和他同室而居,妻子无恙,独有他一人得病。原 因为祸到正东,所以那里是祸土,而震为家中之长男,东楼建在震位 上,家中长男不病谁病?改正东楼后,自然是不药而愈了。由此,他 深感阳宅风水实在是太重要了。于是,拜师学习,勤奋钻研,终成一 代风水大师,深受乡亲们的好评。张氏年过六十,便无私地将毕生所 学著为《阳宅爱众篇》(见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授于后学。所 谓风水学,乃是集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地貌学、土壤学、生态 学、景观学、建筑学、园艺学、中医学、伦理学、心理学及美学等于 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一门学问。但归根结底,上述种种之 “学”者,无非是“气场”二字而已!正如《庄子•至乐》第十八中 云“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 气。杂乎芒苟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在《庄 子•知北游》第二十二中又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 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东汉王充在其《论衡•气寿篇》中 云:“强寿弱夭,谓禀气沃薄也……人之禀气,或充实而坚强,或虚劣 而软弱,充实坚强,其年寿;虚劣软弱,失弃其身。”,在《论衡•齐 世篇》中又云:“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东汉 王符在其《潜夫论•本训》中亦云:“变易吉凶,何非气然? ”就阳 宅风水而言,房主与房屋气场相和谐,便自然无病健康;反之,则房 主和房屋气场相克斗,安能不病?故要及时地予以调整、改正,以便 处于和谐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一样,气场相合,自然就会有 “缘”;否则,尽管对方很好,挺不错,就是来不了 “电”,形成不了气 场,产生不了 “缘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所以古人说:“有缘千里 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作怪者,“气场“也!人居的风水是如此, 人交的友情也同样是如此。“通天下一气耳!”庄子此言,道破天地宇 宙、人间社会之真相也!

大成拳站桩养

众所周知,传统武术与传统中医有着很深的渊源,二者都是中华 传统文化的分支,都强调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经络发达、天人合一。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武学家应该是武功与养生相结合的典范,不仅想到 练拳可与敌人搏斗,而且想到练拳还可与疾病搏斗。

王英斋之大成拳扫去一切套路,以无着胜有着,入道学之化境。“大 成拳”之名虽非王釜斋先生本意,且违其“拳学无止境”之训,但拳 学至王釜斋先生已由术入道,“诚与老、庄无为而无不为之学理相通”, 确实达到道学文化之大成境界了,必能由道生术,自己生出许多新意, 其于技击之术与养生站桩医疗保健之术皆能独有所得。

浏览1,1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