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太极拳练习法
我祖父曾对我讲:“学艺容易练艺难;练艺容易守艺难;守艺容易懂艺 难。”守艺就是坚持练习拳法,终身不懈,需要学艺者有恒心不忘了就行了; 而懂艺则要求明其拳法精髓,知其真谙,善其应用,这才能叫懂艺。因此大 家在习练太极拳之前必须先要能明白它的拳理及要点才行。祖父讲;“太极拳 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生化化,循环往复,无终无始,周而 复始,复归于无极之真的拳种。”他的“舍借敬中和”为道之体;“灵圆活展 顺”为道之用;他的“粘俭”为道之术;而“空”则为道之归向。”习练者 们须把拳理悟在心内,会在身中,反复实践,反复揣摩,这样您才能真正领 悟到它的精髓。贫道还希望习练者们要把其精髓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这 就是前辈们所讲的要以拳理来喻日常生活的真正含义。
太极拳前辈深知人能敬才能忍,因为能忍才能逆来顺受,才能言圆活顺 遂,这样才能得顺化之道。人能舍才能有得,而人因为能舍才能顺其自然的 得其所得。这些生活中的道理您不觉得与上述拳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所以 您如得了拳中“中和”之要窍,一、能在练拳时轻灵飘逸,并在阴阳变化中 得其所得,才能使自己打的拳法变化无穷。二、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您看,太极拳能涉猎万象,他的含义万千,决非上述只言片语所 能完全涵盖的,所以习练者应该认真去研习它。而太极拳的要点是:松、稳、 慢、匀这四个字。松:是指机体内外都要松弛。内松是指要放松心、脑,在 练太极拳前,要摒除一切杂念,使大脑的高级神经中枢不紧张,在松弛里得 到休息和调整,发挥它对机体各系统的支配能力。外松是指要在练太极拳时 全身要处于放松状态,一切姿势皆不用蛮力,无论做何姿势,全身都要做到 “松”字,只有身体松下来了才能养体内的真气,才能用意念行气运力。如果 周身松不下来,用了蛮力,真力将难以调动施展而且用蛮力练拳则是在耗散 真气。稳:是指招式要稳,要中正,避免偏重,要使周身得到均衡的运动。 慢:是指在练拳时,动作要稳,要不急不躁。匀:是指在练拳时姿势上要舒 展大方,应该紧凑的要适当地紧凑,不可有团聚和气滞的动作,呼吸与姿势 都要均匀平和。再者,练拳时要做到无定势。无定势是讲在练拳时不要有停 顿,在动静变化之中,动作要绵绵不断,如同大海之波浪,此起彼伏。一旦 中断则叫停滞,即落人旁门。故此在平时练拳时要保持一气贯穿,势势相连, 没有间隙。而且在练拳时还要求心意专一,太极拳的每一动作都要求专注, 举手投足所到之处,心与意无不相合,若做动作时不能圆活灵通,有丝毫的 停滞,则内劲便会停留在筋骨血脉之间,难以做到前辈们讲的“气与心意随 时动”之妙境。因心意专一能使真气灌输全身,达到一气运阴阳的效果,久 练可生真正劲道,故此还需习练者注意才是。
大家要记住太极拳所有的动作运用,无不以圆为体,阴阳为用。他的攻 守,粘走、开阖、动静、刚柔、弛张……其实这都是虚实、阴阳之用。故此 有诗云: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 须愁。生克二法随招用,闪进全在动中求。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 留。只要大家参照上述拳理研习是不会出太大毛病的。太极拳是动功,而动 功必须要有一定的运动量才能有加强炼精化气的效果,否则,您练了一趟拳 连汗都没怎么出,这样的练拳法,不就等同于没练一般吗?再者无论是练外 家拳还是内家拳,其实都是以搏击格斗为要的,所以在练拳时都要在心里设 假想敌,因此练太极拳也不例外。我记得有人曾问我:“道长,有人说民间武 术不实用、打不过练散打的,这个您怎样看? ”贫道当时对这个问题觉得很感 慨,所以就这样回答他道:……现在的民间武术打不过练散打的,不是因为 真正的民间武术不实用,这只能说明民间武术里遗失的东西太多了。要知道 中国民间的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咱们的祖先就是用它来防身护国 的。但现在民间的传统武术随着老武术家们的相继去世,到现在还能保留下 多少精华?华夏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来比,有我们自己人种的特点。论到 我们的体质,的确不能算是体力胜出、身材强悍的。所以咱们的祖先是用智 慧及技巧来贏得世界人民尊重的。因此传统武术这里面既有增长力量、速度、 抗击打能力、提高反应力等训练,又有祖先们用几千年的时间及经验总结出 来的杀敌防身的智慧,所以武术是技巧型的,而非用蛮力的。故此中华武学 才能在世界独树一帜,源远流长。再看看现在的武林现状,怎能不让人觉得
可惜呢!今人有这么好的武学智慧不去学,愣让民族瑰宝遗失,反而去学洋 玩意儿……这就像有合脚的鞋不穿,强要去穿外国人的大号皮靴一样,小脚 穿大鞋您能走好路吗?您看现在的竞技运动,基本上是凭体力,靠力量来取 胜的,里面技巧性的东西很少。这样一来以中国人的体质,如遇到体力强大 的、身材健硕的外国拳手你又该如何对付?一所以我们应该回归本源,重 新捡起真正的民族瑰宝“传统武术”来。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太极拳的基本练习法,一至于每招每式里的技击 内涵,需要学员在有一定武学基础的前提下由老师口传心授、调整授课内容, 故我就不用此处的篇幅做阐述了:
五位图注:练习太极拳,首先注重的不是手脚动作,而是要明白拳法中的方位之妙, 了解“八方”“五位”的奥义。
八方即是八卦,五位即指五行。太极拳法之方向,有奇正,有八方,其 姿势由首至尾,势势合于易理,动静便有奇正。拳谱载坎离震兑四正方,即 以喻棚捋挤按;乾坤艮巽四斜角,亦即采洌肘靠。不仅四隅四正可喻八卦, 在各姿势中,也各有奇正,一奇正即二卦。
太极之步法,有五位,五位即五步之代名词,五步即以喻五行。五行即 金木水火土,五行又具五性互相生克,因以喻进退顾盼定五者。前进喻火, 言其一发便至,令人不及掩耳、闭目,如世俗之事急者,曰火速火急等类似; 后退喻水,水曰润下,平则停滞,俯则随转;左顾喻木,以木有曲直形,梢 齐根坚,一枝莫动,百枝不摇;右盼喻金,金属从革,为最坚固之物,金于 五行中,则位于西,顾右盼属之;中定喻土,土于五行,位于中央,以其圆 满、厚实,喻万物之生于土。太极拳的姿势,每一动作,此五行之作用具备。 所谓不动如山,动如雷霆,退如流星,左顾右盼,上下前后,无不贯通。
方位图示一1图)
如图所示,面向南方,站立在太极图的中央,沿东西线向西演练。
第一势无极桩功法
动作一:参见前文无极桩功法练习。
【注:在演练太极拳之前,必须先站无极桩,并最好达到混混沌沌之状 态。古人曾讲“练太极拳必须心静。人心不静则不能专注,一举手、一抬足 则前后左右全无定向,当然气血也很难随心意运转。祖父曾讲:在练拳前要 去除现代都市人的浮躁,故要求在练太极拳前先得站无极桩来收心纳 气。^若您要是去表演,就没必要站无极桩了。无极桩姿势又可成为太极 拳表演的预备势,其实两者姿势相同。】(如图〕
动作二:无极生太极,由无极桩出定后,睁开双目,进入到太极状态。 (如图〉
第二势起势
动作一:两脚蹬地,同时双手缓缓向正前方提起,掌心向下,提至与肩 平齐。同时双腿随双臂的抬起而伸直。舌舐上颚。目视正前方。(如图)
动作二:以身体带动双手回收,向身体方向由上而下画立圆,双手由胸 前缓缓按压到腹前。身体随之下蹲至不能再蹲为止。目视正前方。【注:下蹲 时要保持上身的中正,臀部微收,尾闾与地面垂直。】(如图〉
要点一:双手的抬起与下压的运动轨迹,为由下至上,再由上至下画一
立圆。
要点二:双臂抬起时深吸气,随着双臂与身体的下蹲呼气,将真气慢慢 运至丹田。【注:吸气时自然吸入,不用意念控制,腹部内收;呼气时气息缓 慢呼出,以意念控制,好似有气运至丹田,腹部微微鼓起。即逆腹式呼吸。】
要点三:身体的升降运动要符合六合之要求,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 手与足合,此为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第三势开门势(又叫手分阴阳)
动作一:双手缓缓向正前方抬起至胸前,掌心相对。双腿保持弯曲下蹲。 (如图〉
动作二:双手内旋,掌心朝外,向身体的两侧同时缓缓分开,如同开门 状一般用力。下盘不变。(如图)
【注:从开门势开始,演练时要求自然呼吸,不可屏气。】
第四势左揽雀尾势
动作一:身体微向右侧旋转,左脚内扣。同时,双手沿逆时针方向画立 圆至身体右侧,掌心上下相对,如同抱球状。目视巽位方向。(如图)
动作二:移动身体重心到右脚,收左脚微向右脚靠拢后迅速向巽位方向 迈出;身体重心随之前移,双腿呈三七劲,右腿占七成,左腿占三成。上身 保持不动。目视巽位方向。(如图)
动作三:身体重心继续向左脚移动,呈左弓步。同时右掌从上至下好似 轻抚大鸟之羽毛至右跨处。目视巽位方向。【注:左手与身体微成圆形,做揽 雀尾动作时此臂保持不动,此势的关键在于身体重心的转移。】(如图〉
第五势棚势
动作一:身体重心移动到右腿,双掌向身体左右两侧分开。(如图)
动作二:双手画弧收回至小腹前交叉,左手背搭于右腕之上。【注:左手 背搭右手腕要搭实。】同时移动身体重心到左脚,左腿弯曲下蹲;收右脚向左 脚靠拢。转头目视西方。(如图)
动作二:右脚向西方迈出,呈右弓步。随右脚的迈出,身体向右转,双 手沿顺时针方向由下至上画弧,至于体前与头平齐处。目视西方。(如图)
第六势捋势
动作一:左脚向右脚跟进半步;身体重心微后移,左腿弯曲。(如图)
动作二:双掌分开,掌心相对,继续沿顺时针方向画弧,至身体右胯外侧。 同时身体重心后移落于左脚’左腿弯曲下蹲;右脚尖翅起’脚跟着地。(如图)
第七势挤势
动作一:含胸,同时身体后坐。右手掌继续画弧内穿,经腹前与左手交 叉于身体的左侧,左手背搭于右手腕处。(如图)
动作二:右脚向西方迈出,呈右弓步。右臂与身体同时向正前方挤出。 (如图〉
要点一:左手背与右手腕要搭实。
要点二:向前挤时,胸微含,右臂弯曲,以右肘向前击出。
要点三:棚捋挤三势,要求双手从身体的左侧开始由下至上,再由上至 下运动,实际上是双手从身体左侧开始沿顺时针方向画一横圆而已。
第八势按势
动作一:右手臂向身体左下侧斜插;同时左手掌顺右臂向下搂刨。【注: 其目的护住右肘部。】(如图〉
动作二:双手左右分开至身体两侧。(如图)
动作三:左脚向前跟半步。(如图)
动作四:双掌由下至上提起,提过头顶。(如图)
动作五:然后身体重心后坐落于左脚,左腿弯曲下蹲,承担重力;右脚 尖翘起,脚跟着地。双掌随之由上至下落于腹前。(如图)
动作六:右脚向前迈一步,呈右弓步。同时双掌由下向上向前推出。目 视西方。(如图)
要点:此势实际上是双掌从下至上,再从上至下,向前画立圆。
第九势大捋势
动作一:向身体的左侧转身,右脚尖内扣,双手下落于身体右侧。(如
动作二:左脚迈向艮位方向呈半弓步。同时双手沿逆时针右下向上画圆。 (如图〉
动作三:双手继续画圆至体前。双脚呈左弓步。(如图)
动作四:身体重心后移,双腿呈三七劲,右腿占七成,左腿占三成。双 手好似拔河状向回用寸劲带出,落在体前。(如图)
要点:在做大捋动作时,双眼要随双手的运动轨迹移动。
第十势单鞭势
动作一:身体重心继续后移,落于右脚,右腿弯曲。同时收左脚至右脚 内侧,脚尖虚点落地。双手继续向后画圆,右臂伸直,右手变勾手,置于身 体侧后方;左手翻掌向上置于右肩前。目视坤位方向。(如图)
要点一:在身体重心前后移动的过程中,不可上下起伏,需保持在同一 高度上。
要点二:大捋势与单鞭势的动作一,实际上是双手由上至下,再由下至
上画一个立圆。
动作二:左脚向艮位方向迈出,呈左弓步。同时左掌呈立掌,用手掌的 侧面向体前击出;右臂不动。目视艮位方向。(如图)
要点:左臂要沉肩坠肘,不要向前伸得太直。
第十一势合右琵琶势
动作一:身体向南方微转,脚尖内扣。左手沿顺时针、右手沿逆时针方 向同时向体前画圆,置于胸前。(如图)
动作二:双手继续画圆,向身体两侧外刨。右脚随双手外刨之力带动抬 起向南方伸出,脚尖翘起,脚跟虚点落地;身体重心落于左脚,左腿弯曲下 蹲,承担重力。(如图)
动作三:同时双手继续画圆合于胸前,右手在前,左手护于右肘处。 【注:双臂注意沉肩坠肘,不要向前伸得太直,胸微含。】目视南方。(如图)
要点:在双手由体侧向上画圆时,身体重心随之提起,并随双手的前合
而动。
方位图示二(图)
至此,以下动作是沿东西线向东演练。
第十二势开门势
双手同时外旋,双手掌心朝外,向身体的两侧同时分开,如同开门状一 般用力。下盘保持不变。(如图)
第十三势转身撩阴掌势
向左侧转身;身体下蹲,胸微含,重心落于左腿,承担重力;伸出右腿 向东方,脚尖虚点落地。同时,右掌向下,经身体右侧向正前方击出,击向 对方裆部;左手同时搭于右臂肘窝处。目视东方。(如图)
要点:掌向对方裆部击打时,身体尽可能下蹲。
第十四势提手上势
动作一:右手翻掌下按;身体重心前移至右脚。(如图)
动作二:左手向下刨出。(如图)
向前伸出,脚尖虚点落地;身体下蹲。目视东方。(如图)
第十五势白鹤亮翅势
双手带动身体同时上提,下盘保持不变。目视东方。(如图)
第十六势左搂膝拗步势
动作一:前脚掌落实,右脚向身后跨半步。同时右手沿逆时针方向捋至 身体的右外侧,左手自然下落。身体随之右转。(如图)
动作二:身体左转,左手沿顺时针方向经体前画弧,向身体左侧刨出。 (如图〉
动作三:身体左转,左手搂过左膝至身体左侧,右掌从右耳后由上至下 画圆击打,至于胸前。双脚呈拗势步。【注:右臂注意沉肩坠肘。】目视东方。 (如图〉
第十七势支左琵琶势
动作一:右腿向前跟半步,同时左手伸向右腋下。(如图)
动作二:左手沿右臂下方向前支出。随左手的支出,同时左脚向前伸出, 身体重心落于右脚,下蹲,右腿承担重力;脚尖翘起,脚跟虚点落地。右掌 随之收回至左肘内侧,护住左肘。【注:双臂注意沉肩坠肘,不要向前伸得太 直,胸微含。】目视东方。(如图)
第十八势左搂膝拗步势
动作一:前脚掌落实,右脚向身后跨半步。同时右手向后捋至身体右外 侧,左手沿顺时针方向向体前画弧。身体随之右转。(如图)
动作二:身体左转,同时左手沿顺时针方向经体前画弧,向左侧刨出。
(如图〉
第十九势右搂膝拗步势
动作一:右脚向东方迈出一步,身体随之左转。右手掌沿逆时针方向经 体前画弧至体前,左手自然向后抬起。(如图)
动作二:身体右转,同时右手掌继续向下画弧,向右侧刨出。(如图)
第二十势左搂膝拗步势
动作一:左脚向东方迈出一步,身体随之右转。左手掌沿逆时针方向经 体前画弧,右手自然向后抬起。(如图)
动作二:身体左转,左手掌继续向下画弧,向左侧刨出。(如图)
第二十一势支左琵琶势
动作一:右腿向前跟半步,同时左手伸向右腋下。(如图)
动作二:左手沿右臂下方向前支出。随左手的支出,同时左脚向前伸出, 身体重心落于右脚,下蹲,右腿承担重力;脚尖翘起,脚跟虚点落地。右掌 随之收回至左肘内侧,护住左肘。【注:双臂注意沉肩坠肘,不要向前伸得太 直,胸微含。】目视东方。(如图)
第二十二势迎面掌势
动作一:下盘保持不动,双手掌沿逆时针方向画一圆。(如图)
动作二:然后双手后收,右手置于右耳后,左手掌画至面前。同时重心 后移。(如图)
动作三:收左脚向右脚靠拢,然后左脚迅速向东方迈出一步,同时身体 向左侧转体。右掌向正前方击出,击向敌方面门;左掌收回,护于自己的面 门处,掌心向外。双脚呈拗势步。(如图)
第二十三势进步撇身捶势
动作一:身体向左侧转体,掩裆,微下蹲。同时右手下落于身前成拳; 左手护于右肩处。(如图)
动作二:右脚向东方迈出一步呈弓步。同时右臂伸直,以拳背由下向上画弧 撇打,向正东方击打至与肩同高处;左手落于左膀外侧成拳。目视东方。(如图)
第二十四势进步搬拦捶势
动作一:身体重心后移至左脚,左腿弯曲下蹲;右脚向北方跨出一步, 脚尖向东方外掰。随身体的后移右臂收回体侧,再随右脚的迈出,以肘关节 为轴,顺时针方向画弧至身体右侧搬住对方。(如图)
动作二:向右转体,左脚迅速向东方迈出呈弓步。左拳变掌,随身体的 转动由下向上,向东方拦出至体前;右拳落于右跨后侧。(如图)
动作三:身体向左侧转身。同时右拳经右跨向前摆打至正前方,左手立 掌搭于右腕处。目视东方。(如图)
第二十五势如封似闭势
动作一:右脚向东方跟进半步。同时左手收至右腋下。(如图)
动作二:左手沿右臂下方向前支出。随左手向前支出,身体后坐,拉动 左脚后撤,重心移至右腿。右臂后撤,右手护于左臂内侧。(如图)
动作三:双手由下至上提起,提过头顶。(如图)
动作四:双手由上至下落于腹前。随双手的下落,身体重心后坐落于右 脚,右腿弯曲下蹲,微收左脚。(如图)
动作五:右脚蹬地,推动左脚向东方迈出一步,呈弓步。同时双掌由下 向上向前推出。目视东方。(如图)
方位图示三(图)
以下动作是沿巽乾线向乾位方向演练。
第二十六势十字手势
动作一:向右侧转体九十度,面向南方,双脚平行,与肩同宽。双手自 然下落,于腹前交叉呈十字,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掌心向内。(如图)
动作二:左手沿逆时针、右手沿顺时针方向,双手于体前分开,同时向 身体两侧画圆上架。(如图)
动作三:双手画圆下落,身体随之下蹲至不可再蹲为止。(如图)
动作四:双手继续画圆至面前交叉呈十字手架住对方,左手在内,右手 在外,掌心向内,双腿直立。目视南方。(如图)
要点:身体下蹲时应保持上身的中正直立,不可前倾或后仰。
第二十七势转身右搂膝拗步势
动作一:双掌内扣,向左右分开。身体随之自然向右侧转身。(如图)
动作二:右手掌沿逆时针方向画弧,向右侧刨出,左手自然画弧收于左 耳后。同时身体向右侧转体,右脚向乾位方向迈出一步,内扣呈反弓步。(如
图)
动作三:右手掌经体前搂过右膝至身体右侧;左掌从左耳后由上至下画 圆击打,至于胸前。【注:左臂注意沉肩坠肘。】同时身体向乾位方向转体, 双脚呈拗势步。目视乾位方向。(如图)
第二十八势左抱虎归山势
动作一:左臂继续向前探出,同时右臂向体后侧伸展。(如图)
动作二:右臂由后向上画圆,左手向下、向怀中回抱,双臂同时压抱住 对方。身体重心随右臂移动,双脚呈右弓步。(如图)
动作三:转体身体后坐,重心落于左脚;双手抱住对方至身体左胯处, 目视乾位方向。(如图)
第二十九势棚势
右脚向乾位方向迈出,呈右弓步。随右脚的迈出,身体微向右转,左手 背搭实右腕,双手沿顺时针方向由下至上画弧,至于体前,双掌与头平齐。 目视乾位方向(如图〉
第三十势捋势
动作一:左脚向右脚跟进半步;身体重心微后移,左腿弯曲。(如图)
动作二:双掌分开,掌心相对,继续沿顺时针方向画弧,至身体右胯外侧; 同时身体重心后坐落于左脚,左腿弯曲下蹲;右脚尖翘起,脚跟着地。(如图)
第三十一势挤势
动作一:含胸,同时身体后坐,右手掌继续画弧内穿,经腹前与左手交 叉于身体的左侧,左手背搭于右腕处。(如图)
动作二:右脚向乾位方向迈出,呈右弓步;右臂与身体同时向正前方挤 出。(如图)
要点一:左手背与右手腕要搭实。
要点二:向前挤时,胸微含,右臂弯曲,以右肘向前击出。
要点三:棚捋挤三势,要求双手从身体的左侧开始由下至上,再由上至 下运动,实际上是双手从身体左侧开始沿顺时针方向画一横圆而已。
第三十二势按势
动作一:右手臂向身体左下侧斜插;同时左手掌顺右臂向下搂刨。【注: 其目的护住右肘部。】(如图〉
动作二:双手左右分开至身体两侧。左脚向前跟半步。(如图)
动作三:双掌由下至上提起,提过头顶。(如图)
动作四:然后身体重心后坐落于左脚,左腿弯曲下蹲,承担重力;右脚 尖翘起,脚跟着地。双掌随之由上至下落于胸前。(如图)
动作五:右脚向前迈一步,呈右弓步;同时双掌由下向上向前推出。目 视乾位方向。(如图)
要点:此势实际上是双掌从下至上,再从上至下,向前画立圆。
方位图示四(图)
至此,以下动作是沿东西线演练。
第三十三势转身撩阴掌势
动作一:左掌沿身体左侧顺时针方向画圆后,向正南方向刨出;右掌自 然下落于身体后侧。同时转身左脚向正南方向迈出。(如图)
动作二:身体向左侧转体,右掌向下,经身体右侧向正前方击出,击向 敌方裆部;左手由上向下搭于右臂肘处;双脚并拢,身体下蹲,胸微含,重 心落于左腿,同时,目视东方。(如图)
第三十四势提手上势
动作一:右手翻掌下按;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手向下刨出。(如图)
动作二:左手落于左跨外侧,掌心向下;右手上提至头部右前方;左脚 向前伸出,脚尖虚点落地;身体下蹲。目视东方。(如图)
第三十五势白鹤亮翅势
双手带动身体同时上提,下盘保持不变。目视东方。(如图)
第三十六势肘底捶势
动作一:左脚落实,右脚向身体后方撤一步,重心后移,身体随之向右 侧转体。双手下落于身体两侧。(如图)
动作二:左脚向东方进半步,呈左弓步。同时左掌由下向上,呈立掌迅 速拦于体前,右手变拳。(如图)
动作三:转体右拳经右跨向前摆打至胸前,左手立掌护于右前臂处。面 向东方,双腿呈拗势步。(如图)
要点:此势用的是太极拳的引进落空之法;当我方以白鹤亮翅迎架住对 方击来的掌或拳后,突然撤力,给对方以空隙,引诱对方进攻。当敌方中招 进攻时,我方迅速搬住对方的肘部,以右拳上前击打。此招法必须沉着镇静, 一气呵成,方可奏效。
第三十七势右倒燦猴势
身体右转九十度,重心后移至右脚,右腿弯曲;左脚脚尖翘起。同时右 手变掌,如抽丝般向后画圆拉出,至身体侧后方变勾手;左掌向前推展,目 视东方。(如图)
第三十八势左倒撵猴势
动作一:右手变掌,经右耳后向前画圆击打。左掌收回至右腹前,形成 双手合抱之力。同时迅速抬起左腿,身体左转九十度,左脚置于右膝前,重 心落于右腿,单腿支撑。目视东方。(如图〉
动作二:左脚迅速后落,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左腿弯曲。右脚脚尖翘起。 同时左手变掌,如抽丝般向后画圆拉出,至身体侧后方变勾手;右掌向前推 展。目视东方。(如图)
第三十九势右倒撵猴势
动作一:左手变掌,经左耳后向前画圆击打。右掌收回至左腹前,形成 双手合抱之力。同时迅速抬起右腿,身体右转九十度,右脚置于左膝前。重 心落于左腿,单腿支撑,目视东方。(如图)
动作二:右脚迅速后落,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右腿弯曲,左脚脚尖翘起。 同时右手变掌,如抽丝般向后画圆拉出,至身体侧后方变勾手。左掌向前推 展,目视东方。(如图)
要点:“倒撵猴”所用的劲道就是太极拳理中所讲的“运劲如抽丝”之 力,用此劲要注意两点:第一是动作变换之间的连贯性;第二要注意意念的 导引,双手的分开想象着如同抽丝之状。
第四十势左揽雀尾势
动作一:身体微向右侧旋转,移动身体重心到右脚,收左脚向右脚靠拢。 同时,左手向下、右手向上画弧至身体右侧,双手掌心上下相对,如同抱球 状,目视巽位方向。(如图)
动作二:左脚迅速向巽位方向迈出,身体重心随之前移,双腿呈三七劲, 右腿占七成,左腿占三成。上身保持不动,目视巽位方向。(如图)
动作三:身体重心继续向左脚移动,呈左弓步,同时右掌从上至下好似 轻抚大鸟之羽毛至右胯处,目视巽位方向。【注:左手与身体微成圆形,做揽 雀尾动作时此臂保持不动,此势的关键在于身体重心的转移。】(如图〕
第四十一势合右琵琶势
动作一:左手沿顺时针、右手沿逆时针方向同时向体前画圆,下刨。身 体重心后移,呈三七劲,右腿占七成,左腿占三成。(如图)
动作二:双手继续向身体两侧画圆上支,带动身体上提,身体重心前移
至左脚。(如图)
动作三:收右脚向南方伸出,身体下落,左腿弯曲下蹲,承担重力;右脚脚 尖翅起,脚跟虚点落地。随身体的下落,双手合于胸前,右手在前,左手护于右 肘处。【注:双臂注意沉肩坠肘,不要向前伸得太直,胸微含】目视南方。(如图)
第四十二势开门势
双手同时外旋,双手掌心朝外,向身体的两侧同时分开,如同开门状一 般用力,下盘保持不动。(如图)
第四十三势转身捺阴掌势
向左侧转身;右掌向下,经身体右侧向正前方击打,击向对方裆部。左 手由上向下搭于右臂肘窝处,身体下蹲,胸微含,重心落于左腿,左腿弯曲 承担重力。同时,伸出右腿向东方,脚尖虚点落地,目视东方。(如图)
要点:掌向对方裆部击打时,身体尽可能下蹲。 第四十四势提手上势
动作一:右手翻掌下,身体重心前移至右脚。(如图)
动作三:左手落于左胯外侧,掌心向下。右手上提支架至头部右前方。 同时,左脚向前伸出,脚尖虚点落地。身体微下蹲,目视东方。(如图)
第四十五势白鹤亮翅势
双手带动身体同时上提支架,中心前移,目视东方。(如图)
第四十六势左搂膝拗步势
动作一:前脚掌落实,右脚向身后跨半步,同时右手沿逆时针方向捋至 身体的右外侧,左手沿顺时针方向向体前画圆,身体随之右转。(如图)
动作二:身体左转,左手沿顺时针方向经体前画圆,向身体左侧刨出。 (如图〉
动作三:左手搂过左膝至身体左侧,右掌从右耳后由上至下画圆击打, 至于胸前。双脚呈拗势步【注:右臂注意沉肩坠肘】目视东方。(如图)
第四十七势海底针势
动作一:右腕下沉格挡住对方。(如图)
动作二:右手沿顺时针方向画立圆,同时重心落于左脚,收拢右脚落于 左脚旁。(如图)
动作三:身体向下弯曲,下蹲,随身体的下落,右手画圆下落于两脚间, 如捡拾物品状。(如图)
动作三:左手经胸前向前击打,同时左脚向东方迈出一步,呈左弓步, 目视东方。(如图)
浏览7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