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太极阴阳学说、兵法、医理及其现代科学。阴阳 是我国古代辩证法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古代学者认为,人类与宇宙万物 皆由阴阳互动而成,阴阳代表两种物质实体和势力,它含有对立统一之意。 在文化史上较早使用阴阳思想描述技击制胜之道的是庄周,他说:“且以巧 斗者,始乎阳,常卒于阴,泰极至多奇巧。”(《庄子•人间世篇》)。以后 历代武术家在其撰写的著作中均提到过阴阳学说。
而太极拳的标志是一幅太极阴阳图。太极图面以黑为阴,以白为阳, 黑白相依,相抱不离。其中白鱼黑眼谓之“阴中有阳”,黑鱼白眼谓之“阳中有阴”。这无疑说明了太极拳是内涵与外形、拳论与技巧、进攻与防守 相结合的武道。阴阳学说在应用中的具体表现:甲出手攻乙(阳),而乙 却不可与之硬抗,而应以柔力控制对手的来势(阴),即以柔克刚,方为 上策,这就是阴阳配合;当甲的攻势达到极点时(阴),乙则予以反击 (阳),由防守转变为反攻的全部过程自然而然,毫不拘束地完成了阴阳的 互变互用。
阴阳学说不仅与拳术理论、武术修炼密切相关,就是在技击对抗中也 无不含阴阳学说。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动静、刚柔、虚实、攻防、开合等对 立统一的状态。况且拳为运动之道、健身之方,术为取人之法、胜人之妙。 然而,妙从何来,术从何得?就在阴阳互变之间,欲求艺术之途,必循阴 阳之路。此乃妙诀的新生之源。所以,在太极拳修习中,若能充分领悟阴 阳之道,则对太极拳技战术等各方面会有简捷明了的认识,对太极拳深层 的理解可有举一反三的启迪。
中国古代的战争,其目的是制服敌人,由此而产生了兵法。其实,武 术的最终技击目的亦在于无敌制胜。这样,兵法既指导了战争,也指导了 武术,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与发展,历代武术家都对中国古代兵法情 有独钟,并且应用于武术的战略理论之中。
“知己知彼”,著名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中提出这一指导战争的重 要原则,被视为确定战略战术必须遵循的主导思想。这一思想被太极拳直 接汲取为战略指导思想。“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若不知彼而知己, 则一胜一败;如不知己而知彼,每战必败”。在双方交锋之前,必须充分了 解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找出对手行动的规律,然后按其规律去实施自己 的行动,力求以技巧与智慧战胜对手,而不是凭借蛮力和运气。
《吴子》指出:“兵战之场,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可见,我国古代 的军事家极其重视技击对抗中的“胆气”,把“练胆”放在首位。“胆、 力、智(谋)、法(技巧)”是拳术的层次和总结。而太极拳同样重视“胆 气”,认为有胆胜无胆,心壮胜心怯。“太极拳使我们一旦确定了方向即不 再回首反顾。它对生死是置之度外的”,在搏斗角逐中,把生死置之度外的 人,经过奋勇拼搏之后,往往会死而后生,逢凶化吉,取得最后胜利。而 那些过于爱惜(确切地说是一种丧胆)生命的人,最终可能一败涂地,甚 至性命难保。
孙武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这说明用兵的关键在于迅速,乘敌措手不及,出其 不意,攻其不备。所谓“唯快不破”就是对手来不及防守,并且在击中对 手时,要力图使自己的拳脚“穿透”对手,给其以致命重创。所谓“迅速 短快”即要求发力短脆、快速、上下肢合一,动作迅猛,干净利落。在发 力瞬间要运用躯干和四肢的快速发劲把对手弹出,给对手以迅雷不及掩耳 的打击,故此,速度是太极拳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计篇》)。为避敌锋芒而制胜,诡诈之 道是兵法的普遍规律。在太极拳中多运用为诱敌上当。也就是说,可以人 为地制造对方的过失而取之,无论是攻还是守,都应以示形、动敌的方法 来诱骗和调动对方,尽量隐蔽自己的攻击意图,迷惑对方,使其产生错觉 而陷入判断失误和行动错误的困境之中,此时可乘虚而入,给对方以致命 的连续重击。所以“手战(技击)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 妇,夺之似惧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现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既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方法,也是基础理论 趋于现代科学的渊源。太极拳理论基础既含有古代文化、科学成分,也与 现代科学有不解之缘。用现代科学观点和方法探讨太极拳,无疑对于太极 拳科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代科学运用于太极拳主要表现在心理素质训练方面。心理学是研究 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表现为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 以及能力、性格与气质等心理特性两大方面。在研究技击运动的心理素质 的活动中,可以发现人的特定的心理规律,还可以使人们更大限度地发挥 自身潜能,这也是太极拳极力提倡心理素质训练的原因。
太极拳修习者,对于技、战术学习的快慢,训练水平的高低及比赛中 发挥是否正常,心理素质是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变量。因此,掌 握和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太极拳的训练与比赛之中是十 分重要的,不仅可以从心理角度去帮助修习者在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时,做到系统性、目的性和针对性;还可以为修习者解决赛前心理困难和 情绪障碍,同时提高他们的临场应变能力。
太极拳的实战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因为双方既要相互制约,又要相互 利用,这时的心理活动除了对抗者自身对自身的心理影响外,同时对抗双 方依然有心理上的交锋,这是技击运动心理学的独到之处。而且具有良好 心理品质的对抗者,不但可以在对抗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同时, 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心理优势影响和控制对手,这就是技击运动心理学的现 实意义。如果你感觉自己正在驾驭着局势,则已经向胜利成功迈出了一步。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练拳架时必须具备机警的搏击意识。只靠推手 锻炼不行,推手主要锻炼听劲的能力和化劲的技巧,用于应敌还必须练散 打。搏击意识必须在单式反复操练和对练、推手和散手中长期训练才能获 得,同时在练习套路时也应具有搏击意识。
有拳家指出:“打拳不是走路,一提腿就有用”,并且强调出手、出腿 都有三节劲,出手则想到先走肩、肘再出手;出腿也要先想到胯打、膝击、 脚踢、脚蹬、插裆等等。并且把膝与肘的作用比喻为“重武器”,“打拳无 人似有人”。练拳架时加强搏击意识,树立敌情观念,意念中有假设敌,明 白敌我所处方位,明白我每个动作(包括其过渡)中包含的几个劲点,着 着有明确目的(与对方接触点)。手足运行中不论走到何处,运行到何方, 都知道我运用的是化劲还是发劲,是蓄劲还是放劲,是吞还是吐,是借劲 还是发劲,前手打人时后手肘有无备劲,前发时有没有后坐劲;是搠劲还 是采例劲,是挤按劲还是肘靠劲,是摔法还是打法或是手法等等。为了稳 定自己的阵脚,要不断调整虚实,保持动态平衡。如此坚持锻炼必可招熟。 在招熟的基础上,还要在行动中锻炼胆和智,提高速度。应敌时要以大无 畏的神态去摧毁对方的精神防线。既有极高的警惕意识,又有临危不惧、 神态自若的大将风度。一旦交手,只有一个念头:我必胜,你必败。一出 手即控制住对方,“挨到何处何处击”,能化能打,化打结合,化打合一, 视对方如稻草人任随我发放。
平时行功打拳,时时加入此类搏击意识,功夫自然逐日上身,当然还 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功力训练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抗击打能力。
推手的性质
推手是个配合性练习,如果一方不能配合,方法掌握不当或配合不够 默契,另一方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做到不丢不顶。推手严格遵循不 丢不顶的要求,于是随曲就伸、粘连黏随、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等就成为 必然。推手质量的高低,以不丢不顶的完善程度衡量,不以推得重还是轻 为论。可以重推,竭尽全力,不失弹性。可以轻推,接触力微乎其微,仍 不失弹性,不失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敏锐。
推手练习必须双方配合,必须有相对固定的对手伙伴,以前把这种相 对固定的伙伴称作“对子”,推手是不能比的,要比就要讲输赢,而一讲输 赢则毫无配合可言,甚至故意又丢又顶,造成对方不适而胜之。
二、 推手程序为一接、二随、三走、四拥、五断手
接,不接定人劲,则不能知人;不掌握人之虚实,则难以控制人; 不能控制人,则难以掌握运动的主动权;不能掌握运动的主动权,则处处 被动挨打,更难反手实施有效的打击。
随,即随人而动(并不是被动状态),不能随人而动,就有可能由己 妄动,就不能时刻掌握人之发劲的动向和企图。因此,要做到舍己从人, 粘连黏随,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就必须在随字上下功夫。
走,即走化人力。如果不使自己得机得势走化人力,使之落空,就 不能做到粘依跟随得灵,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要在走化人力后,自己仍 能得机得势,就必须周身一家,上下相随。首先使自己没有缺陷,然后接 定彼劲,静心听准彼劲之动向,随曲就伸,使之落空而后发之。
拥,即拥使人出。发人用拥,发人时要用脚手相随、周身一家之劲,
以避免只会用刚劲发人,不会用柔劲拿人,或动手伤人的缺点,待有一定 基础之后,即不以拥为限。
断,断手是推手走向散手的过渡练习。它具有散手的某些特性,如 击撞、搂抱跌摔等。但没有散手那样放开,对头面等部位的刺激都是点到 为止。断手还同时具有推手的某些特征,如搠、捋、挤、按、采、例、肘、 靠劲路互控、掷放等。断手不必讲究不丢不顶,有时特意丢顶造成对方不 适,在对方无所适从时,或击或摔或发,择而用之。逢丢必打,逢顶必摔, 丢顶难免,甚至特意,以胜为求。比较而言,推手是练根本;断手是练用 兼备;散手为用。
三、散手的技击与法则
太极拳总结了一套不论敌方以何种形式进击而我只按照既定的原则, 从容应敌,使敌触手即溃的方法。概括地讲,即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走最 近的路,出最少的力,取得最佳效果。要掌握这种方法有两个方面,一个 是练熟套路和实战摹拟训练;再一个要熟练地掌握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提 高心理素质。
- 以不变应万变“不变”是指原则不变,不是动作不变,我们分析敌方不论以何种形式 进击,无非是两手和两脚。双手可齐到,脚只能用一只。拳经上常讲三节 四梢,梢节从属于根部,手的根节是肩,脚的根节是胯,这就好办了,我 们可以不考虑敌方手和脚如何变化,而只是上看肩,下看胯,只要制住根, 梢的作用也就消失了。这一点我们始终不变,不要见招拆招,见式打式, 仓惶应敌,疲于奔命。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我不着,我打你不 落空
- 击其根,避其梢敌方的攻击前锋是手和脚,中锋肘和膝,后卫是肩和胯。开始时总是 只用手和脚,肩、肘、胯要到近身或贴身时才能用。没有一上手就动肩、 肘、胯的。当敌方抬手欲击我或伏身欲起脚之时,我千万不能左右躲闪, 或身体往后退,而当敌尚未完成这一动作时(也叫彼微动己先动,抢时间 差),立即略侧身进步直击其根,即上打其肩,起脚必动胯,敌方略动肩 胯,我就要击到位置,不管敌方起不起脚,或用何手法进击我,只按此原 则办事。不要去格挡招架,贻误战机。所谓敌不动,己不动;敌微动,我 先动;后人发,先人至,就是这个意思。拳经上讲太极拳后发制人,实际 上不要受这个限制。一个目的就是要把敌人引动以后再打,这样既安全又 稳妥"o
- 眼要明,胆要正,心要狠,手要毒敌方若身高力大,或出手凌厉,变化多端,我们如何应敌呢?这要求 我们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不能怯阵,要相信自己定能击败对手,而不能 被敌方气势汹汹所吓倒。眼睛始终盯着敌手,这样才能做到眼明胆正。训练时要求:不抬手是同学、朋友、老师,抬起手就是敌人,如果敌 方身材矮小貌不惊人或动手出现败势,我且不可产生轻敌思想,心慈手软 空划一下,以示比敌方手高,而敌方很可能利用我轻敌之弱点,反败为胜。 即使敌方已被我击倒,也不可上前挽扶以示仁慈之心,要防止敌方用乌龙 绞柱、锁子鸳鸯连环腿之类的动作将我绊倒。但手上要有分寸,不能将对 手击成重伤,只要使对手在心理上彻底瓦解,丧失反击能力就达到了我们 的目的。
- 打消结合,攻防一体敌方出手来势凶猛,如果单纯考虑如何保护自己,或闪、或退,往往 适得其反,只有能有效地打击敌人,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粘手即进,或 敌动即进,使敌无法施展其大开大合的手法。我沉肩,臂即长,坠肘,即 护肋,伸缩只有数寸之间,便于凝聚丹田之力。闪即进,进即闪,每一个 动作都要把攻防同时考虑进去。敌方向我进击时,除了直击其根外,也可 以顺其方向敲击敌方之前臂、腕等处,使其手臂受创抬不起来,剩下的就 是我们的事了。但原则是进,不是退。太极拳出手都是内藏螺旋力,敌方 力量再大也能被这种力瞬间化开,并继续前进,当到达敌之应击部位之时,鼓动丹田,突然爆发出惊弹、崩炸、抖擞之力,使敌应手即仆。
- 动手必动步,动步必动手,身手齐到太极拳出手步先到,距离不够就再向前进一步,手绝不伸直,力也不 发尽,总有后续力,回环力,身体老是正的,进击时,整个身体平移过去, 即使双方用推、托、带、领,我的架子也不散,他也拿我无奈。
- 出手不回,在外面变化这也是太极拳技击原则中极重要的一条。说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常规打法,打一下抽回来再打第二下,仔细一算账,就划不来了,一出一 回动作再快,其总效率只有50%,太极拳不干这赔本的生意,而是出手击 第一下,不论击中与否,原地变化(随对方的空隙)再击第二、三、四下 (直到将其击倒才算罢休)。对方会被这种变化弄得不知所措,其有效率可 提高到85%以上,一旦出手,在双方格挡、招、架的过程中,不必选择对 方的应击部位,而是哪个部位离我的手近便打哪里。若击对方之面,偏头 闪过,我手不回,随即搬其颈。偏颈,我立刻击其肩。上手格,我便敲其 臂。如此一出手,便形成了对方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的态势。 “不招不架,也就一下,犯了招架,便有十下”就是这层道理。
- 不招不架,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当敌方出手时,我不接其手,直接击其肩井;若回手,我立即反击其 面门,就势击其任、带二脉诸穴,不能打一下就停在那里,而要按组合动 作,连续不断地进击。当对方反应过来时,我已稳操胜券。这其中最关键 的是一定要去掉人的本能反应(躲、闪、慌忙招架),主动连续进攻,不给 对方喘息之机.主动权在握,粘手即进,不招不架,贴哪打哪。
- 用意去打,不要蛮干用意即思维敏捷,临阵不乱,熟记原则,从容应敌,严守中正,静观 其变。不要蛮干,就是指不用拙力、蛮力和善于动脑筋,而是要用经过千 锤百炼、高度准确的灵敏之(武)力,既要能有效地遏制敌方的进击,还 要能有继续进击的余地。用力太大,手就收不住了,人前倾必受敌之制; 用力太小,又不足以遏制敌方凌厉的攻势。掌握好这个分寸,的确要下些 功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火候。太极拳以意引气,以气摧力,以力发手。这不是三个阶段,而是同步 一体。强调意念的作用,是为了激发人体的潜在能力。平常做不出来的动 作在意念的作用下都能顺利地完成,每出一式作用于敌,都含着惊弹、崩 炸、钻翻、拧裹、抖擞、螺旋六种力,又因用途不同,各有所偏差,这六 合之力能产生强烈的技击效果。功夫好的出手就能把对方打出去,功夫一 般的也能把对方打得昏头转向。这种力是丹田鼓荡瞬间爆发出来的。这时 全身不是处在绷紧的状态下,而是全身放松,只要求丹田与手或脚同时发 力,其余部位不参与工作。这样去掉了无用功,减少了中间消耗,相应增 大了有效功率。我们的体力、体重和力的“总当量”可能不如对方,但太 极拳的发劲原则可以使我们的身体能量瞬间变成依赖集束力,其单位压强 可以超过对方几倍甚至几十倍,而能量消耗却微乎其微,它的机理类似现 代的激光器,一台功率不大的激光器的单一波长的光聚焦,可以穿透几十 毫米厚的钢板。
- 走无影、落无踪,出手不见手,打人不见形太极拳要求出手时把预动在丹田完成,外形上一点也不露出蛛丝马迹。 一般地不与敌方接手,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试探敌方的功夫、反应、 变化、速度等,也用内螺旋劲与敌略一接触,进行“火力侦察”。行家一伸 手,便知有没有,然后粘手即进,脚踏敌之中门,手不可离面,肘不离肋, 就地变化,快速、连续进击,即可奏效;敌方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湖 涂败北,所以才有如此之说法。
- 击虚落实,避实就虚
当我以正面对敌之斜面,已占有利地位,敌方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时,必须要左右迂回,以图摆脱困境。此时下一步对敌有两种办法:
一是按常规直击敌之肩、臂使其倒地,或反手击其面而使其仰翻。敌 若稍微反应迟疑,即为我所制。敌若身手敏捷,可以就地旋转,化开我之
另一种方法是向敌移动方向,从敌方体侧15。〜20。之间发手,同时向前 进半步,此为出其不意。因敌正迂回前进,对我向空中发手不解何意,略 一迟疑,已收不住脚,刚好进入我之进击圈内,只要撞上就来不及变化, 必然被打出去。其机理如箭射飞鸟,只要预选角度对,必然打个正着。
太极拳创拳之初,即为搏人,而且是极其高明的搏人之术,这已被王 宗岳、蒋发、张宗禹、张彦、陈青平、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 郝为真、杨班侯等历代太极先辈们那出神入化的功夫所证实。
太极拳技击术是古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这种由东方文化所蕴育的神 奇武学,无论从理论、观念,乃至功法,很难使现代人充分理解和接受, 因而往往被人讥为“豆腐拳”和“意识体操”,然而作为一门武功来讲,它 的的确确是一项对抗性极强的技击运动项目,亦有它许多的优越性。
一、无力不成拳,太极拳亦追求动急则急应,发劲快速有力
武术的对抗是力量、技巧、精神等方面的角逐,力量是第一位的。太 极拳论提出的“用意不用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功技拳的特点所决定的,其 求力或劲的方式,即在对抗中求用意,正如拳论所讲:“凡此皆是意。”太 极拳行功中,通过放松入静,以意贯注于招招式式之中,使周身气血畅通, 渐渐产生出一种内劲,这是内在的力量,即太极拳论中的柔中之刚。
太极拳不能只柔无刚,无刚就如同没有武器,技击中轻柔似和风细雨 (避实就虚),刚猛则如雷霆万钧(发人于丈外),这种刚劲则是太极功夫的 精华。这种刚劲,深厚、沉重,要哪有哪,变化迅速。有人称这种刚劲为 搠劲,有人称为太极劲,无论怎样称呼,都是力的体现。陈发科说过“力 与巧是应当结合的,但力是基础,巧是拳法”。洪均生也讲,“应当把 '意’理解为合乎拳法、拳理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理想而非空洞的幻 想,应当承认力是第一个应当具备的条件”,此可谓一针见血。
二、 太极拳技击手必须具备抗击打的素质
我们在散手实战中常可见到这样的拳手,由于自身抗击能力不强,往 往经不住重拳进攻而败北的现象。这说明了武术对抗是力与力的碰撞,从 力学角度讲,力是相互作用的,你用多大力去进击,对方反过来的力也同 样多大,尽管太极拳法主张柔化、惊闪,但激烈的对抗中难免不挨上一拳 一脚,如果没有一定的抗击能力,那可真成了 “豆腐拳”。拳谚云“未学打 人,先学挨打”,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三、 “快”是太极拳技击的法宝
虽然太极拳主张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拳论亦云:“彼不动,我不动; 彼欲动,我先动”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可是,技击中要因敌而 变,试想对手出拳如风,你如果不比对手更快,如何后发先至,又如何动 急则急应?出手慢则意味着被挨打,慢是不符合技击对抗规律的。故而传 统实用的太极拳对搏击方法有非常精粹的描述,如太极拳《用武要言》论 交手法时写道: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飞。身似弓弦手似箭,弦 响鸟落显神威。起手如闪电,闪电不及合眸。击敌人如迅雷,雷发不及掩 耳。看!此讲得多么精彩。
四、 太极拳挨着何处何处击是不拘于招式的
由于武术对抗是一种下意识的肢体攻防运动,太极拳与推手的慢练法 是以“意识为主宰”,就是能使练拳者有时间来分析拳式的动作要领和强化 心理意识,逐渐形成下意识的肢体运动,这在太极拳中叫做知己功夫。太 极推手仅是经过肢体的有规律地磨合再进行有条件的对抗反射运动,而功 夫高深者可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这一阶段在太极拳中称为知人功夫,太极拳手就是依赖于这种平素练就的下意识肢体反射能 力,来应付各种复杂的技击场面,才能比单纯的招式技高一筹。亦如拳论 所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百发百中)是真意(下意识,自动化 反射),挨着何处何处击(顺机势而发,浑身都是手)。”此乃太极拳技击的 高境界。“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译)”才是技击实战的巅 峰。
太极拳是小力制大力吗?这一问题困扰了好几代的武术家,也误导了 干百万的太极拳爱好者。
有人问太极拳要不要用力? 一位老武术家说,就是四两拨千斤,起码 也要有四两力吧!说明概念不清,思想混乱,不敢说太极拳一定要有力。 俗话说:“牛有千斤主力,自有倒牛之法。”牛能与人斗吗?人有智慧,人 有技巧。太极拳不是以小力制大力,太极拳是以巧制大力,或是大巧制大 力。凡拳莫不如此,只是太极拳特别强调而已。
如果要斗力,从来是大力吃小力。动物界弱肉强食,生存竞争,优胜 劣汰,是自然法则,是真理,也是科学。两国交兵也是如此,布什打萨达 姆时,萨达姆打科威特时,都是大吃小,强欺弱。大力打小力,岂独太极 拳,一切拳都是如此,但也都有以巧制大力。
有人说,毛主席打败蒋介石却是以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又如何解 释?毛主席说,在战略上,我们以一挡十,在战术上是以十歼一。仍然是 以巧制笨,以大吃小。
至于太极拳,哪些地方讲太极拳是以大吃小的?
武禹襄所言的四字秘诀“敷、盖、对、吞”。其一往无前,气势磅 礴,完全是以气势压人,以大气势压小气势,没有半分“舍己从人”的意 思。
李公亦畲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所谓一身之劲在于整,用整劲 打局部劲,是以大吃小,有了整劲也才能“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
武禹襄说:“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不是要争先,以 快制慢吗?
李亦畲也说:“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 “彼有力 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不也是要争先,以 快制慢吗!学者最喜“力从人借” 一词。试问无有高功大巧,岂能从人借 力。一个没有还贷能力的穷光蛋能向银行贷款吗?
如果以巧制大力,彼大力者与你一样有巧呢,你看会鹿死谁手?
从总体而言,也即是战略上而言,太极拳是以大制小的。一切武术都 是如此。
太极拳又有哪些以巧制大力呢?
我们不说一些具体招术了,太极拳其特点在这方面的特点有以下一些:
螺旋劲。内外家都有螺旋劲,太极拳讲得多一点,这种力发自丹田, 布于周身,无孔不入,不管对方大力小力,通通照吃不误。
贯穿劲。“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有了贯 穿劲,搠、捋、挤、按等才能成为搠劲、化劲、发劲等,这些巧劲才能制 大而无巧之劲。
“舍己从人”之术。从人则活,可以回避大力,但“从人仍是由 己”。必须保持气势不散,即是手、步可以从人,立身中正不得散乱。
其实,太极拳也绝不违反常理,是遵从自然规律的,只要你认真分析, 探寻太极拳的每一个技法(千万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蒙蔽),譬如采拿、折 别、擒扑、抛掷、摔跌等等,越是轻巧,越是以大欺小、以强胜弱、以快 打慢,后发先至之法,最为典型。所以,太极拳的技击核心绝对是遵从自 然法则。
真正的功夫,用于搏杀,不论是战场上、擂台上、打斗上,不单斗大 巧,而且要斗大力或说斗大巧劲,所以太极拳人不但要拥有巧术,甚至大 巧之术,更要拥有大的功力。如果没有大的功力,也要练有小的功力。年 轻人就要多站中低桩,多走中低架子,玩石球、石锁,或多抖大杆等。不 要讳言大力打小力。要练巧也练劲,练成真正的太极拳技击家!
浏览7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