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作为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产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 了整个世界。现今,世界上习练太极拳者已经过亿,国际武术联合会的一 百多个成员国,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太极拳组织,国外许多人对于中国功 夫的理解,往往就是始于太极拳。

从历史记载上来看,太极拳世所公认为元末明初的武当道士张三丰所 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代有传人,山西的王宗岳、河南温县赵堡的蒋发、 张彦、陈清平、陈家沟的陈长兴、陈发科,及杨露禅、武禹襄、杨班侯、 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等,都是太极拳各流派的精英人物°

太极拳开始广泛传播主要是在清末以后。先有人称“杨无敌”的杨露 禅进入端王府教拳,将太极拳传到北京,后又有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提倡 “打太极拳”,加上国家体委大力推广“简化太极拳”和各式规定及传统太 极拳,使太极拳逐渐为社会大众所认知。经过近几十年的传播与发展,目 前习练太极拳的人数众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然而,在太极拳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太极拳的习练正在逐 渐趋向体操化。我们可曾深刻地思考,这种模式是否真的有利于传统太极 拳的传播?我们是否忽视了太极拳的核心——技击功夫的修炼?因为太极 “杨无敌”的名分就是由此得来的!

一、太极拳本是一种有精湛技艺之高超武功

杨家素有“出手见红”之说。杨澄甫常常“出手一丈八”,因此折服武 林群雄。杨班侯曾向其父杨露禅说:“习武者宁争一口气,不服三口血!若 孩儿战胜雄县刘,京城或有我父子立足之地。若孩儿败在他手,父亲大人 用一领芦席将孩儿裹尸还乡,孩儿来世永不闯荡江湖!”

杨班侯不仅战胜雄县刘,与各门各派武师比试亦从未失手。当时八卦宗师董海川、形意宗师郭云深、岳氏散手宗师刘士俊、御前扑虎周大惠 (即跤王大样子)均在京城c杨氏太极若无真实功夫,岂能获“杨无敌”之 美誉!

杨澄甫推手之时,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用意气于无形之中,拿 住对方劲路,大喝一声,将对方腾空放出,其发劲之猛,击人之远,无人 能及。他在杭州时,频频发劲,将人往墙上弹射,竟然将院内土墙震坍a

杨家太极拳在北京声誉鹊起,乃是杨露禅、杨班侯公与各门各派武师 切磋武艺之结果。

人常说打铁先要本身硬,要获得超人的武功,必须先下特殊的实实在 在的,甚至是超常的功夫,就像奥运冠军的成长经历那样,除了吃苦耐劳、 流血流汗,就是拼命的练,这才是可信的,除此,别无他途!

过去,只知道李亦畲曾用过40斤重的铁棍练功,杨班侯驯服烈马等故 事,但其高超的武技是怎样练到身上的,即身上是如何装艺的,却一概不 知,其练功方法即成了密中之秘,今天拜读了瞿世镜先生所著《杨氏太极 两岸一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一书,才彻底揭开了这 个谜,原来,就是“相手”训练的结果。所谓“相手”训练,事实上就相 似于今天奥运冠军的“陪练”,故而使人信服。

二、杨家师徒们“相手” “活桩”实效性陪练法

苦练出真功,杨家祖孙三代,威名远播,确有真功。杨家太极功夫是 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写出来、吹出来、捧出来、包装出来的! “练拳 一要师承,二要悟性,三要苦功,四要相手,缺一不可”,就是其信条。杨 家有一整套严密训练方法。站桩须配合内功心法,有无极桩、虚步桩、马 步桩等。打桩须往有弹性之树干上试用按、挤、靠、肘各种劲法,并且用 白腊杆往树干上反复刷劲。练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为打击目标,试验劲力, 称为“打桩”。例如,练大捋之靠劲,杨家老辈要练靠打木桩(九宫桩)或 树桩;练白蜡杆之黏劲,亦须每日在树桩上左右反复刷劲。

然而草木无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跃、躲闪、反击。以人为目标试劲, 乃打“活桩”。平时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须合乎太极门内之规格。 其他门派武师上门比试,决不会按太极门之规格出手。因此尚须打“活 桩”,在各种不规范状况下,以身躯之任意部位接劲,将人桩腾空放出。

杨澄甫之桩功基础极好,金鸡独立稳如泰山,推之不倒。曾与众门徒 游上海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园内之法国梧桐,树干粗壮,时值深秋, 树叶枯黄。他往树干上施用靠劲,枯叶纷纷飘落,令观者咋舌。他勤练活 桩,身上任何部位,均可将人击出。

杨澄甫曾“发誓用功”,“闭门谢客,日夜苦练”,亦曾“以每月六元 大洋工资,雇用一名身强力壮大汉作为’桩子青壮年时,抖白蜡杆左 右各两百遍,在树桩上刷杆亦需左右各两百遍,站桩要站三炷香。练拳辛 苦,食量极大,每餐需食高庄馒头三十个,猪蹄及家禽各一只。有人见杨 澄甫吃饭狼吞虎咽,好比《水浒传》之打虎将武松。

杨家太极枪素负盛名。因杨班侯性躁劲猛,其母命其摘去枪头,以免 伤人,故杨家练枪均用无枪头之白蜡杆。杨班侯上阵对敌所用之钢枪重37 斤,竟然被他练大抖枪时抖断,其太极内劲何等浑厚惊人!杨澄甫所用之 白腊杆,粗如酒杯,与对手练太极黏枪之时,两杆紧贴,往复粘黏,毫无 声响,只听得他猛喝一声,对手即腾空跌出。

杨澄甫门徒武汇川,身躯魁伟,体重两百余斤。有人曾观看杨澄甫与 汇川练习黏枪,枪杆相交,杨澄甫出声发劲,武汇川被腾空扔出三丈之遥, 从堂屋跌出天井,将分隔堂屋与天井之柳木隔栅撞得粉碎,武汇川倒地之 时,枪杆尚未脱手。

杨澄甫与李景林比剑,使“剑仙”之剑即脱手飞出;在广州接受“南 拳王”屡次挑战……手指在“南拳王”拳上一点,彼立即仰面腾空跌出。

按杨家传统,拜师入门弟子,须练站桩、抖杆等基本功,练拳亦需融 入习武之技术要领,使内劲逐渐充沛通透。徒弟们每天除练拳之外,尚须 练推手、抖白蜡杆,体力消耗极大。杨家以大沙锅用文火煮牛蹄筋,用面 饼卷牛蹄筋加葱酱作主食,有此耐饥之物落肚,方能补充体力消耗。

杨家结成对子之推手散手搭档,称为“相手”。杨澄甫身材魁梧异常, 精心挑选身长力大、反应灵敏之门徒为“相手”。武汇川、李雅轩、董英杰 均担任过他的“相手”,其中以武汇川担任“相手”时间最长。黄景华尊杨 公澄甫之命,做杨守中相手。每日对练之“相手”,甚得杨澄甫嘉许。

杨澄甫教用法,往往要一对师兄弟同练,相互在对方身上试手,务必 使身法、步法、手法熟练,随时可以应用。

武汇川体重两百余斤,常被澄甫公发出一二丈外。后来武汇川亦精心 挑选身材伟岸之张玉、吴云倬为入室弟子,此二人体重均在180斤以上, 武汇川与他们演练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如漆似胶,不即不离,突然发劲, 则张、吴二徒必腾空飞出,失重落地之时,犹如山崩地裂,楼板剧烈震动。 故上海武术界称田兆麟、武汇川为杨门“哼哈二将”。

武汇川身强力壮,单臂握住一条桌腿,可将整桌酒席平稳举起,桌面 上杯中酒水丝毫不外溢。太极门一般不练沙袋。武汇川按照少林门习惯, 在武馆大梁上吊挂六只两百斤沙袋,共一千两百斤。其站在中间,将六只 沙袋推开,沙袋因惯性同时荡回,拳打、足踢、头撞、肩靠、肘击,不断 将沙袋打出,经过长期锻炼,周身各处均可发劲。

杨氏太极拳用法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变化多端,一式多用。例如,搬 拦捶有左搬右击捶、左拦右击捶、绞花捶、筋斗捶、连珠捶等各种用法, 必须顺应对方来势,随机应变,不可拘泥。其二是因材施教。例如,提手 用法有二,提上打、沉下打皆可,身材高大者,用“上提手”之后,即以 松沉劲劈肩,武汇川善用此法。

三、“相手” “活桩”训练下的杨家师徒名手辈出

有人学了一套太极养生拳架,认为只要苦练一番,即可成为名家,此 乃误解。学练要每日抖白蜡杆,一挤一探为“一遍”。按照杨家规距,必须 每次左右各练两百遍,共计四百遍。身亏力薄者,最多只能左右各练二十 遍,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手足疲软。黄景华从杨澄甫学拳,杨特别强调每 日须练大杆,左右各抖两百遍,再把枪杆紧贴树身,左右刷杆各两百遍。 他在杨家苦练功夫,汗流淡背,衣衫湿透,因此需每日带两套干爽衣服替 换。1931年,杨澄甫嘱其每日到杨家陪伴杨守中练习推手、散手、黏剑、 黏杆,成为杨守中的相手。

在一次课上,一位广东学员擅长西洋拳击,欲与黄景华比试。他点头 允许,请此人站在一棵白杨树前。此人出拳猛击,他以搬拦捶相迎,将此 人往树上弹去。不料树杆太过细嫩,竟被此人撞折,于是众学员肃然起敬。 黄景华每日在家中闭门练拳、抖杆,从不间断,至80岁时,抖杆发劲,雄 风不减当年。

杨家拜师入门有严格的礼仪规范,要递帖子、点香烛、祭祖师……入 门等于加入大家庭,受到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约束,师徒如父子,杨家与 武林各门派均无例外。拜师入门,不是单纯养生,而是正式习武,须练站 桩、长拳、抖杆、散手等。

弟子必须苦练杨家各种基本功夫,曾反复告诫:“太极乃武技,必须苦 练功夫,方可与内外各家试手。” “太极门之搏击用散手不用推手。推手并 非竞技,乃同门中相互找劲、听劲、问劲、试劲之入门功夫。此种训练, 可以作为太极散手之基础。师兄弟之间结成对子,相互切磋,彼此试劲, 共同提高,可谓双赢。”入太极门得真传者,对西洋拳击、东洋柔道、举重 摔跤均毫不畏惧,对阵之际,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对手必定腾空而起, 跌于寻丈之外。此乃真正拳师。

1912年,田兆麟在南京全国南北武术擂台赛一举夺魁;1925年,陈微 明在上海战胜少林拳师徐文甫;董英杰与泰国拳师较技,郑曼青屡胜西洋 拳师,并且以太极剑战胜获奥运冠军称号之法国剑师等等,都是确实经历 一番披荆戴棘之实战过程。

牛春明曾练点穴功夫,内劲直透指梢。某次野餐,忘带开罐头刀,他 即用手指点穿罐头盒盖o 1956年,牛春明到北京参加全国武术大会,各省 青壮年选手与牛春明推手,均被发至寻丈之外,众人称他为“牛大力士”。

田兆麟手法多变而步法灵巧。1912年,他在南京参加全国南北武术擂 台赛,与各门各派武师决斗,力挫群雄,一举夺魁。1921年,田兆麟曾两 次遭十余人围攻,所向披靡而本人毫发无损。

抗日战争胜利后,董英杰前往泰国授拳。泰拳善用肘击、膝打各种招 式,多令对手伤残,乃举世闻名之凶狠猛恶拳法。初至泰国之时,泰拳名 手上门比试者络绎不绝,与其交手,即被发出寻丈外,无一幸免。

1939年,郑曼青至重庆任中央训练团武术教师。他艺高胆壮,不但与 各地武林名手切磋武艺,而且敢于挑战身高马大之西洋拳击手,曾迎战英 国军舰水兵拳击冠军,一出手即将对方击出丈外。在庆祝抗战胜利大型招待会上,他曾公开邀请各国使领馆武官比试,12名武官应声下场。他在顷 刻之间战胜其中六人,另外六名武官自动放弃比试。

对于杨振铭之武学功力,张世贤先生曾有如下赞语:“杨师家学渊源, 功夫深湛。其手之重,其足之稳,逾于常人。而其身体各部,均可任人拳 击;惟人所击之处,即系其发劲之点;跌人于寻丈之外,实属易事。至其 与人搏击,则出手之快,变化之多,更不同凡响。是以国内外从其学者, 不可胜计。”

四、杨家追求真太极

杨澄甫先生讲:“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 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 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干脆,毫不 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外矣。其粘人之时, 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 极拳也。”

杨氏家传手抄本老谱中之《太极分文武三成解》云:“盖言道者,非 自修身,无由得成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 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文修 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 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 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 者,即小成也。”

由此可见,太极功夫分三乘:内外表里集大成者为上乘;由文及武或 由武及文者为中乘;独文不武或只武缺文者为下乘。若在公园练拳数年, 一套杨氏大架子熟练,动作方向大致不错,是否可以称为下乘拳友?未必, 未必!

杨氏老谱《太极文武解》云:“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 用于精气神也,谓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心身也,谓之武事。”

由此可见,太极门体育之文,并非空练拳架动作,尚需配合内功,逐 渐接通上层后天呼吸之气与下层先天丹田之气。或先天往后天,或后天往 先天,往复运转,卷放得其时中,此乃太极拳文练之内理,体育之本也。 只动外形,不养内气,不生内劲,不练精气神,乃舍本逐末之柔软操耳, 非太极拳也。如今各处公园中练“太极拳”者成千上万,其实多半为学太 极操之操友,并非练太极拳之拳友也。故李雅轩叹曰:“练太极拳者越多, 离传统拳法越远!”

但此等柔操虽能健体,却无内功,与拳术武艺风马牛不相及也,万万 不可鱼目混珠!

五、太极高手与人较技,如戏孩童

杨氏太极拳是一种典型的慢练快用、文练武用拳种。慢练、文练有吐 纳、导引之效,故能养生健体,快用、武用有顺水漂木、追风赶月之能, 故能防卫击人。

台湾学者萧淳元曾专程到大陆跟杨氏太极拳名家刘习文老师学拳,感 触颇深。他在“我到大陆学太极” 一文中讲,刘先生问我习武概况和看过 我的拳架后,命我与他试手,于是在宽敞客厅中我用在美国学的太极推手、 台湾学的形意发劲与他相持,不可思议的是,在手臂接触中不管我怎样努 力,总是处处落空找不到着力点,自始至终如同在与空气作战,只能随着 先生腰身轻微拧转,手臂曲伸开合,如断线失控风筝,重心散乱无序,不 情愿地随着先生手臂指向飘动游走,忽而以先生为圆心,陀螺般转动作旋 风舞,先生谓之曰“磨转心不转”;忽而倒地,手足盘叠成各种造型,制约 自我不能一丝动弹,先生谓之曰“捆仙绳、乱环术”;忽而双足被拔,腾然 向上蹿蹦,先生谓之曰“雀跃”:忽而醉汉般东倒西歪、懵懵跌撞不能自主 平衡,先生谓之曰“水上踩葫芦”……此时一米七六、三十四岁的我已惶 恐失色、汗出淋漓、气吁喘喘,而矮我半头多的刘先生却镇静如故,谈笑 自若,脚步纹丝不动(乱)。霎时间,我心被神奇太极搏击技术所震憾,这 不正是书上所说“太极高手与人较技,如戏孩童”的真情实况吗!

太极拳手空松圆和、气势磅礴,其特点是圈多,各种圆圈组成形态各 异的“太极球”,折叠旋转、螺旋起伏,“乱环”迷眼,景象万千。太极拳手拳势复杂、虚实分明,下盘根基极固,由于拳势以腰为轴伸曲开合、柔 顺舒缓,呼沉(展)吸提(蓄)更为深匀细长,从而激发内气更易“腾然” “鼓荡”,练之极长劲力,故名功架、练架。

太极小式轻巧紧凑、圈小劲坚、发劲刚脆、节奏明快,行架时而流水 潺潺,时而波涛汹涌,轻巧如捕鼠之猫,迅捷如离弦之箭,拳势忽快忽缓, 移形换位变化神速,师言“此即班侯、少侯,审时度势’动急急应,动缓 缓随’,所谓’喜则假喜,怒则真怒,一动而诸侯惧’”,是实用性很强的杨 氏太极拳快架、用架、技击架。

据悉,最早的太极拳搏击术,由太极粘(黏)连枪的粘黏不脱、蓄发 相变、缠绕进退、封逼掷放衍变而来,讲求“缠粘即吐莫待迟”。由于 “缠粘即吐”与抓筋、按脉、闭穴、截气、擒拿等技法结合,瞬间同步并 施,故方法简捷、手段凶悍,杀伤力极大。“缠粘即吐”的训练,催生 “粘连黏随不丢顶”求懂劲的推手技术问世,推手技术又随时代、社会的 变化而变化。清末民初,推手懂劲技术越来越高,抓筋、按脉、闭穴等技 术含量开始减弱;现代社会,推手亦追求懂劲,但抓筋、按脉、闭穴等技 巧已丢失殆尽,搏击技能日趋淡化,养生健体、闲情逸致、娱乐性能愈演 愈浓……

六、对太极拳的几种误解

当今名目繁杂,各种门派林立,愿每位爱好太极拳的朋友都能有一双 慧眼,明辨是非,从而确定正确的修炼道路,而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和金 钱。

而如若照猫画虎,动作走形,不但不能真正掌握拳法,于武学没有长 进,长期下来,还可能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贻害颇大。一些朋友正当少 年,风华正茂,原本在练拳的黄金年龄段,却因为见识不足,遇人不淑, 偏听偏信,从而逐渐误入歧途,给自身带来不良影响,极为可惜。可叹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东西没了可以再买,青春时光和健康体魄失 去之后却永远不会再有。

要知道,太极拳是大道功夫,不是玩弄奇技淫巧的江湖把戏。许多人 都知道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可是要在实际运用中体现出太极 拳的神韵和内涵,就不是件易事了。有些人练了二三十年的太极拳,讲起 拳来头头是道,打起拳来也看似一气呵成,而一旦进行实战,就会顾此失 彼,不堪一击,自己也颇为失望。


  1. 误以为套路出真功


在一些太极拳爱好者当中流传着一种错误的看法,功夫都是从套路当 中练出来的。

目前,不同拳架的套路千差万别,甚至有些互相矛盾,同样一个揽雀 尾,不同的流派皆有不同的练法,甚至同一个师父在不同时期所传的拳法 也会不一样。经常会有一些文字和视频描述某某太极“宗师”的青年架、 老年架或者秘传架动作如何,似乎练熟这样的一套架子就足以彻悟太极拳 的深义。其实,习练者对每个拳架的具体内涵不甚了了,在这种前提下, 还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套路来,这种所谓的新派太极往往只是在 动作上的革新,而无实质性的创新意义。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于套路绝对化是津津乐道,还借用前人的事迹 来论证——有“太极一人”之称的陈发科老先生每日就练拳三十遍。却不 知道他在三十遍之外还曾练过什么内容,更别提其他训练内容的比重以及 重要性了。

许多朋友过分推崇太极拳练习套路的重要性,很大的原因在于对太极 拳的正确训练方法了解太少。

第一部分是自我训练。自我训练中不仅包括练习盘架和套路,还包含 各种层次的发力、步法、身法、眼法、反应和功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训练。

第二部分是从自我训练到实战的过渡训练。就传统太极拳的推手、打 手的练法而言,绝不是当今流行的那种温柔的训练模式,而是有着非常强 的针对性与实际操作模式,且是为实际运用而设定的。

第三部分就是实战训练。套路练习中的对敌招式是假想式的,想怎么 打就怎么打;实战中对手可不会站着不动,让你随便打。实战训练是在双 方接触中的针对性训练,是对本能反应、抢点夺位,以及技击的角度、距 离、时间差、力度、承接能力和打击能力的综合训练。

太极拳训练体系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各自的针对性、各自的训练要求和 功能,各种训练方法不能互相代替,只有把各种训练模式有效地结合在一 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真正获得太极拳功夫。

  1. 把拳当操练,成了 “表演”和“欣赏”的东西


目前,有些人习练太极拳不是以技击实战、强身健体或者修身养性为 根本目的,而只是刻意地去追求套路的高难、新颖、美观、舒展、大方, 竞技中能得高分,使其具有一种“艺术性”。

这种现象在太极拳表演中尤为严重,评委评分、选手是否能拿冠军, 只看其动作是否好看,真正打出来的拳架与太极拳谱往往貌合神离,形神 相悖,枉顾其是否符合太极拳的本义。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对套路的“发展” “美化”,恰恰违背了传统太极拳拳法的合理性,破坏了它一招一式原有的 功能。太极拳套路训练中的每个动作都应该完全符合人体基本的间架结构 的正确运动,如果破坏了这基本结构,就违背了太极拳使身心阴阳平衡的 功能。正如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佛家讲究种下什么样的因 缘,即得什么样的果报,练习太极拳时一旦偏离了太极拳法的根本主线, 必然无法体现出太极拳的内涵和真谛,也无法得到习练太极拳理应产生的 效果。

还有些人为了增加表演效果,尽力地显示太极拳中的发力,任意地增 加弹抖。的确,有时候弹抖得越多越厉害,观众的掌声就越多越响亮,但 这种刻意为之错误地理解了弹抖的力量,夸大了弹抖在太极拳中实际所占 的比例。事实上,弹抖在技击实战中的用处不是很大,在迅猛的实战当中 也没有这样抖来抖去的时间。实战中,你的对手往往每秒钟能打六到七拳, 你一拳还没抖完,就不知道被对手打到哪里去了,所以这种抖弹只适用于 自我陶醉地表演。“抖”实际上是一瞬间把力抖弹到对方的体内,而不是 自我欣赏式的颤抖。松、活、抖、弹,一秒钟几拳都出去了,根本没有时 间进行所谓“运劲”的过程。

  1. 把推手技击擒拿化


其实,太极推手讲究“踢拿摔打,分筋错骨,拿脉点穴”,“拿”只是 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徒手搏击中,擒拿的效果并不是很大,只有在近身接 触之时才能有所发挥。

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中云:“任彼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法流派的特点便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 然而,许多太极拳拳师为了展示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效果,过高地看待擒拿 在太极拳拳法中的地位,过频地用擒拿来进行演示和教授。

擒拿教起来较为简单,也比较安全,可以让学生增加兴趣,可是一旦 以偏概全,用擒拿来代替太极拳的其他拳法动作,就是舍本逐末了。要知 道,擒拿不等于技击,擒拿只是技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正如前辈们常说 “巧拿不如笨打”。更何况高手互相搏击时,想碰到对方都难。

有人认为:“先拿后打,打中有拿,拿中有打。”虽然不能说这种理论 绝对错误,但在实际运用当中,“拿中有打”是很难发挥出来的。

当前,有很多太极拳爱好者把太极推手当作是一种擒拿术,认为推手 就是技击的一种表现形式,擒拿又是推手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思路对于 太极拳的习练是非常不利的。其实,太极推手讲究“踢拿摔打,分筋错骨, 拿脉点穴”,“拿”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1. 把太极推手程序化


太极拳推手的训练体系是一种高密度、高强度、多变化的综合训练体 系。只有这样训练,才能充分地体现太极推手的性质和特点。模式化的训 练,往往只是入门时期采用的一种练习方法,习练者切勿把它当作是太极 推手训练的全部内容。

古人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为方便太极拳的初学者学习,这些 程序化推手对于教学来说有一定的效果,初学者这样练是可以的,但是有 一定基础之后,就不适合修习这种程序化推手了。因为这种程序化推手培 养不了技击实战中所需要的全部素养。

传统的太极拳推手训练体系完全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具备“踢拿 摔打、分筋错骨、拿脉打穴”等各种上乘要求,无论是粘手、分手、接手 还是合手,其每个阶段的动作练习都与前后的训练密切相关、环环相扣。

目前,大部分太极推手的训练方法,往往是一种固定节奏的定势训练,缺乏节奏、力度等的变化。太极拳练习的初期,应从有形有势中找劲,培 养合理的间架结构和用力习惯,但到了中高级阶段,就要训练自然而然的 本能反应,需要习练者抛开定势化的束缚,达到自然而然地应变。拳谚说: “有形有意皆是假,拳到无心始见奇。”

不要把太极推手等同于技击,或干脆认为推手就是放慢了的技击。其 实,推手只是通往技击道路的一个阶段。目前,很多人演示太极拳的对抗 时,为了方便往往采用推手的方式,利用推手和擒拿来表现。试想,如果 对方不是处在推手的状态下,而是与演示者进行实战,敢问这些展示出来 的技术还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吗?

推手是建立在不脱点接触的基础之上,搏击却没有这种约束。传统的 太极推手在不脱点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各种技击方式,这就是老辈人说的 “乱环”,推中可以带打。这种技击形式的推手是通往太极拳实战的必经之 路,始终贯穿着技击实战所需要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包括脱点和不脱点的 训练。根据训练的指导思想,就能辨别所进行的推手训练是否服务于技击 实战的需求。

太极拳讲究拳无定法,认为周身无处不是拳,遍体无处不太极,挨着 何处何处击。此处的“拳”并不局限于手部;我们常说的“手法”如何, 也不仅仅指手上的动作;“推手”也是一种概指的说法,“推”不是单一 的肢体前推,“手”也并不单指手的动作。唐朝诗人贾岛曾因为一句诗 “僧推月下门”而在“推”和“敲”之间来回斟酌,低头骑驴时不小心冲撞 了正在巡逻的韩愈,留下了一段推敲故事的美谈。推手之“推”字也应该 取“推敲” “试探”之含义,并不仅仅是“推开”的意思,而“手”是泛 指以手部动作为代表的攻击和防御技法。太极拳推手训练初期,手上的技 法运用较多,但同时也要练习用身体去推,用身体去引化对方的力量。

太极推手讲究手分八法,足分八法,身分八法。除了手上能够走出八 个劲,身上同样也需要练出来,这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整体性。“推”并非 是肢体上的推,也要训练意识、本能、承接、发放、游走,推手是综合性 的训练的概指,最终的效果是能够随感而发,随感而行,应物自然。

初期的推手训练是从劲力开始,到了中高级阶段,也要培养用意的快 慢、引化、听劲,练习利用对手的反应时间差来进行力的发放。同样一个

女救豢典藏——太极彖技击布究

引化,可以用手引化,也可以用身法引化,还可以用步法引化,在练习时, 逐级深入,最后形成自然而然的本能反应。

  1. 训练缺乏系统和层次


太极拳训练体系的系统化至关重要。从初级渐入高级,每个阶段的训 练方式都能够加以验证,有其独特的目的,和前面与后面的训练又有着直 接的联系,从而练有所用,环环相扣。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往往相信“功到自然成”,只管天天练便了,其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一些太极拳爱好者,他们的练法让我们感觉非常吃 惊,练上二三十年,都是那么一种训练模式。就好比一个人刻苦学习小学 课程,学了二三十年,最多只能说明他小学知识的根基比较扎实,而初中、 高中和大学的课程都没有接触到,其水平又能高到哪去?同理,这样训练, 又如何能达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呢?

推手、盘架、技击等任何一个要素,在不同时期的要求都不一样,每 个阶段的训练目的非常清晰明确。以太极拳的盘架为例,第一层次是以身 带手,第二层次则是以手领身,第三个层次则是以神运身。

第一阶段讲究落地生根,八面支撑;但是到了下一个阶段,则是脚下 如绵,虚实转换;再到后面的阶段,则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如有位 拳家所说:“太极拳第一步慢练,第二步快练,第三步快慢相间,慢不可痴 呆,快不可错乱。”

  1. 技击实战讲手化


一个球员,不管在训练场上表现多好,在比赛时的命中率往往都会下 降很多,这就是练和用的区别。我们必须清楚,讲手只是一种训练手段, 不能代表技击实战。因为在现实中,你的对手不可能对号入座,让你按照 套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敌人是活动的,也在随时寻找你的空当。

目前,太极拳讲手已是很普遍的教拳模式,有许多太极拳老师通过讲 手去描述太极拳的各种动作的用法,使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更好地体会拳法 的作用、引化和发放,更直观地去理解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这种讲手教学 适合于初学者,他们可以从中初步体会到太极拳的各种攻防转换,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一式多变。图片16

浏览83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