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学真谛-精解大成拳学


一、大成拳与截拳道有何异同?|大成拳学真谛-精解大成拳学





大成拳与截拳道是两种风格完全不同,但技击性都极强 的、自由的、规范的艺术,大成拳是王苓斋先生40年代始创的 新兴拳学,2。年代初期,王先生在上海教徒时,他发现多有只 注重形式招法,而忽视精神、意感方面的锻炼的倾向,有本末 倒置的弊病,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倾向,能够时时提醒学生注 意,王先生特将自己的形意拳改为意拳,其意是练习拳术的任 何动作时,都应该加上与动作相关的意念活动。也就是说,在 每一个动作中,不应单纯追求外形方面的锻炼,而必须要有一 定的意念,练到日久功深,就可以做到行、站、坐、卧不离拳意, 达到拳拳服膺的地步。



王芬斋先生云:“形意拳当初只有三拳,且三拳为一个动 作,所谓践、钻、裹,若马奔连环,一气演成三种力合一动作 也.”王先生将他多年研究中国拳学的心得体会,并参以实践, 以形意拳中的元整实之力为基础,吸收了太极拳中的沾、粘、 连、随四大要点和柔化之力,并吸收了八卦掌中的舒展的身 法,灵活多变的步法,加之儒、禅、道三家气功的精粹,融会贯 通,推陈出新,创立了大成拳这种新兴拳学,其理论包括生理 学、心理学、哲学、力学等,但最主要的还是以禅家气功和道家 气功的理论为基础。王先生还说广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 不立,无法不容”,“有为从无为生,不动是动之母气



截拳道是李小龙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的一种新拳种。



早先,李小龙随其父学太极拳,再随叶问学咏春拳。李小 龙的武技主要得力于太极之理论与咏春拳、拳击及北派腿法 的精华。



咏春拳相传是五枚尼师所创。咏春拳手法简单,实用性 强,强调“打手即消手”,也就是说,打手消手是一招。咏春拳又 注重“手留中”,即出招发招,全由中路前进。



李小龙学习咏春拳时得到了两大益处:一、明白实用拳术 应是简单的直接的;二、感觉到技击中爆发力的重要性。



出于对武术真谛的追求,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李小龙对 其学过的武术进行了改革,又吸收东西武术之长,创截拳道。



按李小龙的解释,“截”的意思是潜步接近或半路拦截, “拳”的意思是拳法或风格,“道"则意味着规矩或基本的方法, 截拳道以主动进攻为其特点,李小龙说:“以无限为有限,以无 法为有法疽'



截拳道有三大要素:一是效率;二是直觉;三是简朴。



王萝斋和李小龙同为一代宗师,对实用武术的发展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成拳和截拳道相同之处都是科学、合理地汇集众家之 长,形成新的更实用更完美的产物。王多斋说:“本拳基服膺, 无长不汇集……”



同为实用技击术,但其训练方法截然不同。大成拳的功法 有七,王选杰先生称之为“七妙法门”。包括:站桩、试力、走步、 发力、试声、推手、实作。



王芸斋说:“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站桩,是大成拳功 力的源泉,站桩是统一意志,统一力、气、神的基本功夫,是全 身均整灵活的基本方法。站桩是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之中求 速动……站桩基本做到妙处,应习气力的运用,其初步为试 力,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知。初步试须使浑身体力匀整, 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骨收敛和舒放,然后所有力气自然应 运而发。动时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意不使断神不使散,动一处 牵动全身,所谓动无不动,动犹不动。



大成拳有一套完整的传统训练体系,以养生求技击,最后 达到清逸大勇的境地。



由于李小龙接受现代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李小龙合理地 改革了所学的咏春拳等拳技,融会了东西拳技,采用现代体育 训练方法进行全面身体训练,运用哲学知识参研技击原理,创 造了现代技击自卫拳法“截拳道”。



李小龙的体能和劲力得自于严镜海,他们改良举重运动, 使劲力直接服务于技击;大成拳的劲力由站桩而来,是抽象到 具体的过程,是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速动。



最后,要说明的是截拳道是李小龙个人特有的技法,正如 大成拳宗师王罗斋所言“习拳有得于师者,有得于己者,得于 师者为规矩,得于己者乃循规蹈矩、经体认实得于身之妙用 也,学拳不得于身,则规矩无益与自己七





浏览3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