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述 (1)
第一太极拳身体姿势的基本要求 (1)
一,头部 (1)
二、 鉅干 (2)
三、 下肢 (3)
四、 上肢 (3〕
第二节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 U〕
一、 心静体松 (4)
二、 逄贯图涪 (5)
三、 柔缓均力“ (6)
四、 上下相随 (6)
五、 虚实分阴 (7)
六、 意识、动作、呼吸三结合 (8)
第三15四十八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10)
第四1?四十八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方法 (11)
一、 手型 (11)
二、 主要手法 (12)
三、 步型 (21)
四、 主要步法 (24)
五'腿法 (2S)
六、身型 (30)
七'身法 (31)
八、眼法 (31)
第二章四十八式太极举教学方法与图解 (32)
第一节基本教学法 (32)
一,完整与分解教学法… C32)
二、 讲解与示范教学法 (34)
三、 复习与巩固教学法 (36)
四、 因人而异教学法 (38)
五、 其它教学法 (39)
六、 参加比赛与表演 C40)
第二节四一八式太极華套路与分解教学图解……(42)
一、 四十八式太极拳动作分解教学图解 (42)
二、 四十八式太极拳动作路线示意困 (186)
第三章四十八式太极举的防身用法 (18S)
第_节太极拳防身技术的意义与作用 (188)
第二节四十八式太极拳防身用法1解 (189)
一、起势与收势的防身用法 (1S9)
二、 白鹄亮翅的防身用法 (193)
三、 搂膝拗步的防身用法 (196)
四,单鞭的防身用法 (198)
五、 昆琶势的访身用法 (201)
六、 捋挤势的昉身用法 (204)
七、 搬栏捶的防身用法 (205)
八、 捆势的防身用法 (207)
九,捋势的防身用法 (209)
+、挤势的防身用法 (213)
十一、按势的防身用法 (216)
十二、釺身靠的卩方身用法 .1 (219)
+三、肘底捶的防身用法 (221)
十四、倒卷肱的访身用法.….* (225)
十五、转身推掌岛昤身用法 (228)
十六、搂膝栽捶的防身用法 (229)
十七、白蛇吐信的咚身用法 (231)
十八、伏虎与柏脚伏虎的防身用法 (233)
十九、振身捶的防身用法 (235)
二十、下势的防身用法 (236)
二十一、金鸡独立与独立撑掌的防身用法 (238)
二十二、云手的防身用法 (241)
二十三、野马分韃的防身用法 (243)
二十四、高探马的防身用法 (246)
二十五、蹬脚的防身用法 (247)
二十六、双峰貫耳的呤身用法 (252>
二十七、拢手撩拳的防身用法 (254)
二十八、海底针的访身用法 (255)
二十九、闪通背的访身用法 (257)
三十、分脚的昉身用法 (25S)
三+—、上步擒打的防身用法 (260)
三十二,如封似闭的访身用法 * (262)
三十三、i女穿梭的访身用法 (265)
三十四、退步穿掌的防身用法 (266)
三十五、虚步压掌的防身用法 (267)
三十六、独立耗掌的访身用法 (269)
三十七、马步靠的坊身用法 (270)
三十八、鞞身大捋的防身用法 (271)
三十九、上步七星的防身用法 (272)
四十、独立跨虎的访身用法 (274)
四+ 指莲腿的防身用法 (275)
四十二、弯弓射虎的防身用法 (277)
四十三,十”字手的防身用法 (279)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常练太极拳,对中 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等组 织器官都有良好的作用。另外,它作力医疗体育的手段,对人 体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D
要想取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必须从技术上做到 姿势正确,心静体松,连贯圆活,柔缓均勻,上下相随,虚实分 明,意识、动作和呼吸要紧密配合,
第一节太极拳身体姿势的基本要求
一、头部
练习太极拳,头部要自然上顶,避免颈部肌肉僵硬,不要 左右歪斜或自由摇晃D头颈动作应随着身体姿势和方向的变 换,与旋转的躯干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要自然,下颏向内 回收,用鼻均匀呼吸。口自然合闭。
眼睛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注视前手或前方,个别动作看后手神态力求自然,注意力要集中。用意念引导动作,效果会更好
二、躯干
(一) 朐背
在练拳过程中,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能过分内收,而 要上体i£直,顺其自然。“含胸拔背”和^含蓄在胸,运动在两 肩”这两句话是互相联系的,说明背部肌肉要随着两臂的伸展 动怍尽量舒展开,同时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可使其紧 张。这样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了“拔”的形式,从而避 免胸肋间的紧张,呼吸也可自然调节.
(二) 腰脊
在武术谚语中,有“腰脊为第一主宰”,“刻刻留心在腰 间'“腰为车轴”等说法,这说明要做到身体端正安舒,腰部起 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腰部是身体转动的主轴,对全身动作的 变化以及调整和稳定重心起着主导作用。练拳时,无论进退或 旋转,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F松 垂,以助内气下沉。腰部下垂时,要端正安舒,不可前挺或后 屈,以免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腰部的向下松垂,可以增加两 腿力量,稳固下肢,使动作更加圆活、完整。
(三)臀部
练太极拳要求“敛臀'保持自然状态,避免臀部凸出或 左右扭动,要松腰、正脊,以维持躯干的正直。
二下肢
对于太极拳步法的进退变换,虚实分明和周身的稳定程 度来说,两腿的协调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求腿部动 作必须规范、正确、灵活、平稳^练习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的移 动,放脚的位置,腿弯曲的程度,重心的变换和两腿的虚实变 化都与整个套路动作的前后衔接密切相关^
对腿部动作总的要求是:松胯屈膝,两脚轻起轻落,点起 点落,使下肢动怍轻,稳,缓、柔n迈步时,一腿支撑稳定重心, 另一腿缓缓抬起近出,脚的起落要轻巧灵活.前进时的落脚, 脚跟先着地,逐渐过渡到全脚掌着地;后退时的落脚,前脚掌 先着地,然后全脚掌着地踏实;横步时的落脚,先落脚尖,然后 脚掌、脚跟依次着地;跟步和垫歩都是先落脚尖或脚窣.
各种步型和步法都要求腿部动作虚实分明,避免体重同 时落在两腿上(起、收势例外)。一般来讲,一腿支撑大部分体 重时,该腿为实,另一腿力虚3虚脚起着辅助支撑点的作用,以 维持平衡。做燈脚和分脚动作时宜慢不宜快;做摆腿、独立或 拍脚动作时不可紧张,以保持身体的正直和平衡稳定
四、上肢
对上肢动作总的要求是:沉肩垂肘,使肩关节、肘关节放 松.运动时,要使肩关节松沉,不可提肩,并有意识地向外引 伸,使手臂有回旋的余地d手臂的一伸一屈不可平出平入,直 来直去,而应把腕部和前臂的旋转动作确切的表现出来
手的动作要求是:凡是收掌动作都应微微含蓄,但不可软 化、飘浮。做手掌前推动作时,除注意沉肩垂肘外,还要徐缓内旋,同时手要微微向K塌,展掌、舒指。手的屈伸翻转动作,要 力
求轻松灵活,出掌要自然,手指要舒展,拳要松握,力要含 蓄,
.手和肩的配合要协调、完整、一致。臂部要始终保持一定 的孤度,推掌和收掌动作结東时都不要突然断劲,以便做到连 绵不断,轻而不浮,沉而不僵,灵活自然„ •
第二节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
习练太极拳要特别注意其内在的独特风格,为了更好地 提高锻炼效果和掌握动作方法,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心静体松
心静”和“体松”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心理状态,它对于 太极拳动作方法的运用和掌握,起着一神保证作用.
(―)心静
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时思想上尽量排除一切杂念^无 论动作简单还是复杂,难度高还是低,心理上始终要保持安静 状态,使精神能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中,做到专心练拳/从 预备势开始,就要求思想集中,用意识引导动作,做到"意到身 随”。例如做两手前按动作时,要先有向前按的想象;同样,如 意欲沉气,要有使气下沉的想象,意不停,动作也就不会断。如 能排除杂念,思想集中,全部精神用到动作上,更能把动作做 得柔和、连贯而有节律。这种有节律的动作有利于改善大脑皮 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增强身体其它各部位器官的 功能。因此,用意识引导动作,将意识、动作和呼吸三者密切结 合起来,就能使全身上下、内外得到全面锻炼。
(二)体松
所谓“体松'就是在练拳时保持全身的肌肉、关节、韧带 和内脏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太极拳要求的“松”是“舒松'而 不是松软无力或松懈疲怠,它是指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定的 状态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尽量放松。要避免无谓 的紧张和不诙用力的部位用力,同样,该用力的部位也要保持 自然舒展的状态。“松”是保证练习者姿势正确,周身协调,动 作舒展,变转圆活的基础。由于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自然舒展, 肌肉的一张一弛也相互交替进行,因此练拳后会感到轻松舒 适,“气不涌出,面不改色'
二、连活
(一)连贯
所谓“连贯”,是揞在各个拳势之间或动作之间都要前后 衔接,不能有明显的停顿或断劲,前一个动作的结束也就是后 一个动作的开始,全部动作节节贯串,绵绵不断,一气呵成^如 “揽雀尾”动作,可以把拥、捋、挤、按四个局部动作分开独立练 习,也可以把这四个动作衔接在一起练习。动作之间可以保持 一定的节奏感,即一个动作做完微微一沉,似停非停就立刻接 下一个动作D整个动作过程精神贯注,意识集中,不可松懈间 断,
所谓“圖活”,是指练拳时要灵活自然,衔接和顺。臂部不 仅要保持自然弯曲状态,而且运行的路线也都按不同的曲线 反复变转。肢随时保持自然弯曲状态,重心稳定,曲中求直。 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自觉地避免动作直来直往或转死弯、拐 直角的现象,使动作圆活不滞,在完成动作时,要特别注意用 腰脊带动
四肢活动,体会转腕旋臂,松肩垂肘,屈膝松胯等要 领。
三、柔缓均匀
太极拳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动作以慢为主,所以 “柔”、“缓”是太极拳的动作特征。所谓“运劲如抽丝”,就是要 求用力时象抽丝一样绵绵不断,不僵不拘,速度均勻,不得忽 快忽慢。要求动作缓慢,并不是越慢越好,因为动作过慢则气 势散慢。要以气势连贯*呼吸自然,动作不停为度^要想使运 动速度大体平均,必须首先使身体重心虚实变换得当,如果不 能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就难以做到速度均匀,这就要求在使 身体动作能够做到柔和缓慢运动的前提下,掌握好均勻的动 作速度。
四、上下相随
太极拳的许多动作都是以腰为轴带动躯干,由躯干带动 四肢进行的,上下肢动作有着内在的协调关系„对于初学者来 说,由于意识与肢体动作还不能密切配合,想做到周身协调比 较困难,因此要反复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单式或小组合练习,以 便使躯千与四肢动作达到协调.通过全套动作的连贯练习,可 使步法的进退转换与躯干的旋转和手法的变化栢互配合,逐 渐达到全身既协调又完整,从而使身体各个部位都得到均衡 的锻炼和发展。
上肢、下肢和躯干之间的配合,前一动作与后一动作之间 的密切联系,为体外协调;意识、呼吸和动作之间的配合,则为 体肉协调9要做到体外协调,首先要在肢体的配合上做到“上 下相随”,“ 1动无处不动”,即躯干和四肢都要相应地运动,井 与手、脚动作和眼神的变化相互配合,随着方向和位置的改 变,使全身各部位不停地运动着,直到全套动作结束为止。
五、虛实分明
在太极拳练习中,虚实的变化伴随着动作同步进行,可以 说,没有虚实变化就不是太极拳&从动作过程来分,动作达到 完成定式为“实”,动作变化过程为“虚”;从下肢动作来分,主 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从上肢 动作来分,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和配合的手臂 为虚^■分清了动作的虚实,用力就能做到有张有弛,主次分明。 “实”的动作和部位,要求用力沉着、充实;虚的动作和部位,要 求轻灵、含蓄。要做到虚实变化,腰脊和关节需松沉、稳定,在 动作变换的同时,全身各关节要注意舒松、灵活。上肢动作由 虚转实时,前臂要沉着,逐渐展指舒掌,塌腕,握拳要由松而 紧;上肢由实转虚时,前臂运转要轻灵,手掌咯微含蓄,握拳由 紧而松。这样的虚实变化,表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虛,柔中寓 刚,刚中寓柔,而无僵硬、软化的现象,使动作轻而不浮,活而 不散。
动作的虚实变化与身体重心的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 为每一个姿势之间都紧密连接,位置和方向的改变处处都贯 穿着步法的变换和重心的转移,因此要注意身法和手法的运 用&虚实的变化既要分明,又要连贯不停,做到“中正安舒'做 旋转动作时,应先把身体稳住再提腿换步;做进退动作时,应 先落脚然后再慢慢移动重心9躯干的沉肩、松腰、松胯以及手 法上的虚实动作,也会帮助重心的稳定和转移。
六、意识、动作、呼吸三结合
打太极拳,要想达到全身的上下统一,内外和谐,必须使 意识、动作和呼吸三者密切结合,也就是说在意识的主导下, 使动作和呼吸紧密结合起来。意识活动和呼吸过程都要符合 动作的要求,反过来又促进动作的完善&所以太极拳要求“以 意导体,以体导气'就是用意识引导动作,动作要结合呼吸。
意识引导动作,就是把想象和动作结合起来,随想随做, 使动作随着想象运行。
意识集中不是情绪紧张,精神约束。意识活动要与劲力虚 实,肢体张弛相一致,形成有节奏、有变化的运动。意识与劲力 的运用,是统一运动的两个方面。都要体现“沉而不僵,轻而不 浮”的特点^要把意识用在动作虚实转换中的主要部位.
意识活动还表现在精神贯注,情绪饱满方面.练拳时,既 不能精神紧张,也不能显得疲疲塌塌,毫无生气,而应该充分 显示出一种豪迈自信,富有朝气的精神境界
意识、劲力、动作三者是统一的,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则有主有从.意识引导劲力,劲力产生运动。所以太极拳要求 “先在心,后在身”,“势换劲连,劲换意连'意识的变化必须通过劲力和动作表现出来。
太极拳要求呼吸深长细勻T通顺自然,在合乎自然的原则 下,有意识地引导呼吸,使其更好地适应劲力和动作的要求, 这种呼吸叫作“拳势呼吸'一般说来,凡是用力含蓄轻灵,肩 胛开放,胸腔舒张时,应该有意地吸气;而用力沉稳坚实,肩胛 内含,胸腔收缩时,应该呼气。身体上起时吸气,下蹲时呼气; 举手时吸气,落臂财呼气n “拳势呼吸'就是要使这种自发的 配合变成自觉的引导过程。也可以适当运用逆式呼吸(腹式呼 吸以便加大腹肌和隔肌的活动范围,使呼吸更加深长,动作 更加沉稳、轻灵9
在练拳过程中,当做开、起、升、屈等动作时,要有意识地 深吸气;当做合、落、降、伸等动作时,要有意识地深呼气,同时 要有充实和下沉的意识.总之,由实转虚的动作要配合吸气, 同
时要注意轻灵自然;由虚转实的动作要配合呼气,同时要注 意沉着稳定。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技术如何熟练,都要将“拳势呼吸”和 “自然呼吸”结合使用,从而保证呼吸与动作的结合顺畅自然, 它符合太极拳“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原则要求。对于体质较弱, 年龄较大的人来说,要保持呼吸的自然顺遂,不能以力使气, 生硬勉强,违背呼吸的自然规律&只有进行科学的锻炼,才能 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拳术的目的9
第三节四十八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来,国内太极拳运动十分普及,学习太极拳的人越 来越多,这说明太极拳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作为中国 传统的体育活动和养生活动,具有很好的强身健体和医疗康 复作用,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国家已将太极拳列入全民 健身计划项目的重要内容9
由于太极拳爱好者对习练要求越来越髙,大多不愿停留 在“简化太极拳”的水平上,总想多学点、多练点,国家体委组 织了有关专家编写了“四十八式太极拳'使太极拳的内容更 加充实,动作更加规范,结构更加严谨,布局更加合理。该式拳 发扬了太极拳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绵绵不断的运动特点,体 现了心静体松,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基本要理;以杨式大架- 为基础,选择了陈,吴、孙式太极拳的个别动作和运动特点,综‘ 合了各拳派的风格,增加了技术内容,加大了动作难度和运动 量,从而使太极拳法形成了舒展、圆活、均衡、全面,既有一定 难度又生动简练的拳路风格。
整个套路共有48个动作。其中包括3种手型种步型,
4种腿法,以及多种多祥的手法和步法„这些动作即体现了太 极拳的主要内容,又减少了传统套路中的动作重复现象.四十 八式太极拳在动作编排上注重左右匀称,全面发展,有开有 合,有起有伏,上下配合,刚柔相济,动作由易到难,每段都有 若干难度和高潮。它包括了“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的全部 动作,因此学会“简化太极拳”后再学四十八式太极拳就比较 容易了。另外,四十八式太极拳是以杨式大架为主,动作不仅 ,
有杨式的立圆转换,而且也运用了吴式、孙式传统套路的平圆 手法和陈式的折肘和缠丝劲力,使动作更加圆活协调,富于变 化。此外,动作姿势造型更加开阔舒展,美观大方,气势充盈, 且技术动作难度有所加大,整套动作连绵不断、层层相叠,一 气贯通9因此,四十八式太极拳对习拳者的锻炼更加全面,要 求也更高。
第四节四十八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方法
浏览2,8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