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式太极拳是杨式太极拳代表套路之一
现在广泛流传的24式、48式以及新编42式、杨式竞赛 套路,都是以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为蓝本,动作风格基本上 以杨式大架为基础。传统杨式大架是杨澄甫定架流传最广的 杨式太极拳,1957年原国家体委武术科组织专家整理了传 统杨式大架的动作说明,编写成了《太极拳运动》一书,即 88式太极拳,为简化太极拳的学习提供了进一步提高的规 范教材。
从杨澄甫定架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以来,历经几代人传 播,数式有所变化,至今可以见到的套路有:杨澄甫编著的 《太极拳体用全书》85式,许禹生的《太极拳图解》74式, 陈炎林编著《太极拳刀剑散手合编》105式,董英杰在《太 极拳释义》81式,顾留馨《太极拳术》85式,杨振基《杨 澄甫式太极拳》91式,杨振铎《杨式太极拳剑刀》103式, 姚光《太极拳技理探索》89式等,这些套路式数记载均有 所不同,但是套路结构、技术要求、风格特点都基本相同, 没有质的差别,只是像“左右搂膝拗步”算件一式或分列三 式的区别,所以很有必要规范杨式太极拳看路。88式太极
拳正是由专家们对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的整理而编成,较好 地保留了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的风貌,又有所改进,可以作 为推广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代表性套路之一。
(二)8g式太极拳套路特点
1 .内容特点:技法全面,重点突出
全套列88式动作名称,不重复拳势36个,包括了传统 杨式太极拳的全部动作,52式是重复动作,其中主要有单 鞭共出现10次,腿法(分脚2次,蹬脚6次,摆莲脚1次) 共9次,搬揽捶6次,揽雀尾8次,搂膝拗步5次(其实每 列一式中又多做3次)等。从动作含量上除了太极拳主要动 作方法挪、捋、挤、按、采、挑、肘、靠八法外,手法上还 有抱、推、挑、托、穿、挂、拦、架、插、砍、撩、摆、拍 等掌法;拳法有冲、撇、栽、贯、击、撞等;腿法有分、 蹬、摆、顶膝以及套插暗腿,可谓技法全面,主要技法又反 复出现,可谓重点突出。
2,编排特点:由难渐易,重在练功
整个套路以“十字手”为界可以分为三个大自然段落, 以来去方向可分为8个单趟。从三个大自然段看,第一段从 “预备势”至13势“十字手”有13个动作,其中“搂膝拗 步”和“手挥琵琶”各重复出现一次,实际上只有11个不 同动作,突出练习基本功架,而且开始动作是“揽雀尾”, “揽雀尾”内含太极八法之四法,动作结构、劲力掌握是比
?58 ?
较难的拳势,传统太极拳几乎都是以此势开始Q同简化太极 拳相比,88式太极拳保留了这一特点,由难渐易,但是从 完成动作消耗的体能上看,却是由易渐难。因为,第二段从 14势“抱虎归山”至47势第二个“十字手”,有15个新出 现的动作,19个重复动作,这一段突出腿法,完成动作所 耗的体力加重,形成套路的第一个高潮;接着第三段,从 48势“抱虎归山”至87势第三个“十字手”连结“收势”, 共41动,其实只有10个不同的动作,其余动作均为多次重 复,这一段突出方向变化,独立平衡,下势难度,将套路推 向更高潮。全套表现为逐段重复动作趋于减少,动作技术结 构渐易即技术难度减缓,但是逐段动作总数增加,重复动作 增加,完成动作所需身体素质提高,体能难度渐大即运动量 增大。这种在体力充足的条件下重技术难度的练习,在体力 下降的情况下重体能的练习,确有太极“反者”的哲学思 想,更合现代训练科学,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从8个单趟 来看,整体上表现为或进,或退,或进中有退,退中又进, 四隅变化,折叠往返,虽然动作重复较多但并不显单调、呆 板,反而较为灵活、多变。当然和一些简化套路相比,的确 显得过于重复,殊不知这正是传统套路编排的特点。因为, 要想蹬人太极拳的殿堂,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变 化,不知难而进,便不会有突破。前人正是深刻认识到这一 点,在技术上由难渐易,主要动作反复出现,可谓知难而 进,不厌其繁,深刻地反映了重在练功的思想,把练套路作 为练功的主要手段,正如拳谱所言“走架(练套路也称盘架 子)即打手(实战应用)二 即通过练习套路修“知己”功 夫,以达“知人”功夫。
动作总数
主要练习内容
不重复动作数
第一段13
基本功架
11
第二段34
主要腿法
15
第三段41
独立下势
10
浏览2,2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