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为明末陕西省淳化县王郎,即王文成所创。王文成 初练少林功夫,后与习通背功的张琦比武失败,在回乡途中,看 到螳螂斗鸟,由此得到启发。他回家后苦心钻研,取螳螂的活动 特点,集十八家拳法的精华,编创出“崩补”和“八肘”两套拳,并 取名“螳螂十八凑气
王郎善于吸取别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极拳、 通背拳、狸拳等拳法的精华,融进螳螂十八凑,使它在技击手法、 劲路和发劲上不断改进。因此,它活动起来阴阳分明,上下肢时 时旋转、划弧,很具太极拳的特点。上肢上下旋转,四面环绕,手 的招势像朵朵梅花;发劲时“张如弛”,发劲结束或静止时“缩如 珠”,兼有螳螂活动之长。所以,后来改名为“太极梅花螳螂拳”, 后人简称为“太极螳螂”,也有人简称“梅花螳螂”。
赵珠是此拳的第二代继承人。他是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瞳 人,从小攻文习武,才华横溢,武技超人。明末文科会试得中进 士,被放到陕西省淳化县任县令。其妹嫁王郎为妻,因系至亲, 王郎把螳螂拳传授给赵珠。当时,社会上武风败坏,王郎不满于 世,决心不再传人,赵珠把此拳带回了莱阳,从此,螳螂拳在陕西 淳化一带灭迹。后来,赵珠又汲取了“崩补”、“八肘”和其他拳种 的精华加以变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劲路特点,编创了“乱截”。乱 截之名就是“截取”他拳之招的意思。后人称它为“乱接”或“拦 接”,是不准确的。
螳螂拳自赵珠后盛行于山东省莱阳县。莱阳县的李秉霄、 梁学香、姜化龙,以及近代的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等,都是螳 螂拳的传继人。尤其是后三位,功精艺纯,名扬天下,是武坛上 著名的莱阳“三山”。
1933年,莱阳县续写县志,曾找当时的莱阳县国术馆馆长 李昆山了解螳螂拳的师承关系,不巧,李到青岛去了,无奈,找到 他的大徒弟李淑栽,李淑栽把赵珠和李秉霄说颠倒了,因此,现 有的县志记载李秉霄为赵珠的师傅,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错误 的依据。县志还把“梁学香”写成了“梁梦香”,也是不对的。
第三代传人李秉霄是山东省莱阳县小赤山一带人。他从小 习医,医术高深,医德高尚,给贫穷者看病分文不取。一年深秋, 有一盗贼高成在野外病危,秉霄把他救到家中,亲自配药医治。 高成病愈后为了报恩,在他家住了一年,将自己的武技传给了秉 霄,从此,秉霄踏进了武行之门。至于高成所授属哪家功夫,史 无记载。
明朝灭亡,赵珠回到原籍,李秉霄弃医习武,拜他为师。赵 珠见李品德高尚,便苦心传授,使秉霄成为一代螳螂拳大师,李 秉霄晚年又择取“崩补”、“八肘”、“乱截”和高成所授技艺中的要 招,博采众艺之长,编创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华, 过去历代拳师不轻易传授予人。
梁学香是山东省海阳县于山布村(在海阳县与莱阳县交界 之处)人。他出身贫困,童年时给李秉霄家放牛,稍大时看树林, 以后给李秉霄家当了长工。他从小聪明好学,李秉霄夜间练功, 他夜夜在身边伺候,并暗暗偷学技法。李睡了之后,他再偷偷去 练,经常通宵达旦。李秉霄发现此事后很受感动,便收他为徒, 亲授技艺。后来,梁学香成为一代螳螂拳宗师。
姜化龙是山东省莱阳县黄金沟村人。他原先练过地功拳, 比武败在他人手下,深感武功不足,后来拜梁学香为师,苦练螳 螂拳。艺成后,他到烟台教拳。当时,同县赵格庄的宋子德住在 烟台,是烟台有权势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称宋二爷。宋二爷 好武,拜在姜化龙门下学艺,莱阳县还有一位罗汉拳和地功拳名 师李仲祥(字丹伯),也在烟台教拳。这三个人同是武林名手,通 过交往,拜为结义兄弟,李仲祥为长,姜化龙次之,宋子德为三。 三人亲如手足。姜化龙传艺于宋子德,毫不保留;李仲祥和姜化 龙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姜化龙把李仲祥的“翻车”、“一肘遮半 身”、“辘辘锤”等几十个要招,都融进了螳螂拳之中。他又遵循 着螳螂拳的特点和劲路,创编了一套“地功拳”,这就是后人所说 的螳螂门中的“地功”。这一时期螳螂拳的内容和招法已达到了 最高阶段。姜化龙在烟台住了八年,见宋子德功满艺成,便辞别 了李、宋二人,回到原籍。
当时,烟台还有一位著名武师纪春亭。他甚爱螳螂拳,弃本 门之艺,拜宋子德为师。宋子德用了六个月把螳螂拳传给了他。 后来,宋子德也回到了原籍。
姜化龙和宋子德都在原籍设场教拳。李仲祥的侄儿李昆山 拜姜化龙为师,莱阳县崔瞳的王玉山和诸陆的崔寿山也先后拜 在宋子德门下。李、王、崔在严师的指教下,完整地把螳螂拳继 承下来,苦练十余年,功夫达到炉火纯青。三人为了取人之长, 到处访友,从未遇到敌手,从此莱阳“三山”名扬天下,威震全国。
李昆山从小喜爱大枪,曾练过“狮子不离母”。此枪没有套 路,只是些实战的单枪法。后来,他把螳螂拳的特点融到枪法之 中,使之神出鬼没。在搏斗中,能点对方“抬头红”,即朝对方前 额一刺,让他微微出血而不伤骨肉;能把对方的扣子全部挑开而 不使其察觉。1933年,南京举行全国武术擂台赛,明令“打死无 论,发灵枢归返原籍”,武艺稍差者不敢登台。李昆山参加了比 赛。他用了“凤凰三点头”、“红娘子叫门”、“底漏枪”等枪法,夺 得大枪的冠军,获得了金盾。南京和一些地方报纸登载:“李昆 山的大枪使人眼花缭乱,躲闪不及,真神枪也。”他还获赠一块金 字大匾,为蒋介石所亲书,内容是:“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 传天下。”
螳螂拳传到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纪春亭,已是第六代和 第七代了。他们和他们的徒弟也教出了不少高手,这里不一一 赘述。
浏览1,5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