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劲


劲与力,在未学推手之时,无从分別。但如已学推手,则不可不了解清楚。 常见学习拳术数年之久者,仍不明所以,实厲憾事,须知力,由于骨,陷于肩背, 而不能发。劲由于筋能发.且可达于四肢,力为有形.劲则无形力方而劲圆, 力涩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此力与劲不同 也。外家拳之力,有直力、横力、虚力、实力之分,直力显,而横力隐•虚乃刚,而 实力柔。初学者力直而虚,是真力也。老学者,力横而实,此乃劲也。但劲之 中.又分创劲、功劲、棚劲、粘劲等。初学者多创劲、功劲、搠劲。创劲太直,难以 起落;功劲太死,难以变化:棚劲太促,难以斩接,•要皆强劲露形而不灵艺高者 多为粘巧劲,乂灵又捷,不见其形.手到劲发,未中之先无劲,既中之后无劲,唯 中肯之倾,疾如闪电.一发便收,敛气凝神.毫不费力。夫阳劲以刚胜.阴劲以柔胜,如大风刮过,百草皆俱偃。此乃少林拳中之丄乘功夫,太极拳亦然。全尚巧 劲而不尚拙力。其人呆力大愈大愈厚,则巧劲愈小愈促。故劲之门类綦繁。例 如,沾粘劲、听劲、懂劲、走劲、化劲、借劲、发劲、引劲、提劲、沉劲、拿劲、开劲、合 劲、拨劲、棚劲、捋劲、挤劲、按劲、採劲、例劲、肘劲、靠劲、搓劲、撅劲、卷劲、截 劲、钻劲、冷劲、断劲、寸劲、分劲、抖跳劲、摺叠劲、擦皮劲。

其中尤以沾粘劲、听劲、懂劲、化劲等数劲,为该拳终止擅长特点。若能将 此劲了解,用之于身,则可明了太极拳之奥妙矣。虽云太极拳至大成时,仅尚意 而不尚劲。然初学者人室由门,升阶由级,必从修劲人手。盖不知有劲,即不明 内气之功,则不知太极拳真意。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ft迩。可见用劲实为 太极拳之初步纲领。故本篇对于劲之一项,撮其大要,分祈述明,以为初学者之 研究焉:兹将各劲分述如下。

(一) 沾枯劲

即不丢之劲,主前进。为太极拳中最须要之基本内劲。由推手而来。初练 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木棍。渐复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以至周身皮肤逐渐生 有感觉。有感觉始可沾粘。有沾粘始可将敌吸住,为我所制。此种沾粘,须有 卨明老师引领之。宛如蓄电池之过电,教师为一有电之发电机,学者为一无电 之蓄电池。功成则如发电机已将电过人于蓄电池中,而后蓄电池也能卑独发 电,俗称喂劲.以其如慈母喂食于小孩,日久之后,小孩也知自食方法。故练习 此劲至相肖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之气,如漆似胶。一遇敌手,即不丢不 离。非但手如此,周身皆然其艺愈高者,气愈厚,而而积愈大。但此气不能目 睹,仅能A觉,或使其有同样功夫者,互相感觉耳。故艺高之人,于推手时,一搭 手即知对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沾粘圆圈面积之大小也。此劲为练习太极拳推 手中最重要者。初步必须练习,否则不能研究其他诸劲。此为初学者不可不注 意也。

(二) 听劲

你式太裁秦老六路此听,乃周身皮肤感觉之听,非通常用耳之听也。故在未练听劲之前,必须 先练沾粘劲。若不明沾粘,则不能听。或以推手之纲领,全在懂劲,而未知不 听,即不能懂(懂其动作变化犹如言语,若不有耳静听,即不能理解人意,故 欲懂非听不可。太极拳之听劲亦然,非将己身呆力俗气抛弃,放松腰腿,静心思 索,而敛气凝神以听之不可。夫不听,如何能懂?不懂,如何能走?不走,如何 能化?不化,如何能发?由此可知太极拳中之听劲,甚为重要,希学者深切注

(三) 懂劲

能听,然后能懂,此固为一定之理。然听或不准确,即不能全懂。故懂劲一 门,亦甚困难,非由名师口授与自己切实研究不可。经相当时期后,方能全明其 理。在太极拳推手中,未懂劲之先,固易犯顶、偏、丟、抗等病。然已懂劲后,往 往易犯断、结、俯、仰各病。此乃后者在似懂非懂之间,断、结无一定标准,皆因 视听不能准确,尚未能达于真正懂劲之境。徜能闪、还、撩、了、转、换、进、退,行 动自然随心所欲,如是方可谓真正懂劲也。真正懂劲之后,即能得屈、伸、动、静 之妙,开、合、升降之效。见人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让,就去即升。果能到此 地步,即人神明之域。太极拳论中所云,懂劲后,愈练愈精。”此之谓也。在未 懂劲前,若先求尺、寸、分、毫,斯为小功,不过末技而已。所谓能尺于人者,实非 先懂劲也。必修懂劲后,神而明之,自能量尺、量寸、量分、量毫,能量然后能节、 拿、抓、闭。到此境界,又分自己懂劲、于人懂劲两种。自己懂劲,皆及神明,能 反探彼身中之阴,时时皆然,俗谓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汞,性命葆真矣。 此乃修道中要诀。若于人懂劲,视听之际,随遇变化,不着思虑形相而无往不 宜,自得太极之妙。此即技击中之要纲。上述两种,乃为太极拳之大成,故习太 极拳者,非懂劲跋不可,如莫明此道,则难于言太极拳者矣。

(四) 走劲

即不顶之劲,主后退。由懂劲而来,不懂如何能定?如人来势,或高或低, 或横或直,或左或右,或长或短,原无一定标准,若不懂其势,如何能走?走者, 走避人之重力,而不与之相抵之谓也。故推手时,手部一觉人有重意,即变为 虚。如遇偏重,则偏松之。遇双重,则偏沉之。卸去其力,随彼力之方向而去, 不稍抵抗,使人处处落空,毫不得力。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左杳是也。然初 学者非遇大劲而不走,是尚有抵抗之意,而非懂劲后之真走也,走进之枢纽,全 在腰腿。腰腿无功,亦属徒然,学习者对于此节,亦不可不知焉。

(五) 化劲

化劲由沾粘与定劲而成。不丢不顶,随感随化。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相济 不离,化之要点,全在我顺人背。若能达此境界,则彼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所用。 故化劲在太极拳中甚为重要。而化劲中须略含劲,无劲则又不能化。化劲不要 以手或肩化之,要全用腰腿。若用手或肩,是谓硬拨,非真太极拳之化劲也。倘能顺人之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快慢相合(化之太快,不能引其人榫,过慢仍 未化去),沾而化之。至于直来曲化,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使彼劲路变更方向, 在乎随机应变耳。但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使人不知己之劲路。直至 对方势背为止,是谓真化也。化后仍可拿可发,要矣不可化尽,化尽则己之沾粘 劲易断,而去势随之远矣,又不能化之过后,过后则势背,不能前进。至于化敌 之发劲,须使敌劲将出而未全出,将至而未全至之顷,随势而化。勿太早,或过 迟。太.未到,无有所化。过迟已着,化之无益。至于划圈之大小,艺愈髙者, 圈愈小,反之则愈大。或以太极拳全尚软化者,非也。该拳实乃有化有发,化之 得势,则发亦自可矣。化不得势,何能言发?全由学者领悟运用耳。艺髙者后 化即前进,其上身似往后化退,但下一步同时已前进矣,此为以进作退之法。诚 奥妙无穷焉。反之,初学者多半以退步为后化,实不知此乃逃避,而非真化也。 上乘者外操柔软,内含坚刚。此坚刚非有意之坚刚,实乃练功日久,自然增长之 内劲也。所难者,内含坚刚而不施于外,即迎敌化人时,亦以柔软应付坚刚,使 人坚刚尽化无存。然此步功夫,何等深玄。要非沾、粘、连、随,已由懂劲而达神 明之域者。不能轻灵玄妙,收四两拨千斤之效也。

(六)引劲

引劲即人不动,而引其动。或人既成动,而引其人于己之路线是也□人仅 知化劲、拿劲、发劲,而不知有此引劲。实则引劲处于拿化之间,而较化为难,盖 对方来势,不能随己心欲,故必须用引劲以引之。譬如两物行走,方向不一,则 X由相合,必须引之,然后乃能相合。至引之方法,须化到对方之劲将尽未尽 时,如此方可引之人窍。易言之,引劲乃欲引出对方背势中之焦点。遇对方艺 浅者,固易为之。若稍有能为者,又须用假引之法。如引高打低,引直打横,或 故出一虚拳以引之,使彼丹田气上升,重心不稳,在惊慌之际,出其不备,即可拿 而发矣。故在发之先,须有拿;在拿之先,须有引;在引之先,须有化,斯为一走 之理。此种引劲之法,非专习有年者不能成。因引劲非仅手引,同时亦须应用 身法、步法、腰法等。盖引之愈长,则发炸愈有势,故太极拳论中所谓,进之则愈 悅,退之则愈促,即此意也。但终不离沾粘二字,是故不可不注意。

(七)拿劲

其难亦即在斯将拿未拿到之际。若拿到后,敌即不能脱去,故拿之妙,妙在人不 知不觉之间。但拿人必须拿其活关节,如腕、肘、肩等处,否则易被人化脱。双 手拿人,犹如以称衡物。重者秤锤移于外,轻者则移于内,务使高低轻重相等, 勿失其衡。拿时除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敛气凝神外,己之重心,尤须注意,务使 尾闾中正。顶悬步稳,重心稳定,所谓拿人不过膝,过膝即不拿,乃此意也。如 离人远,非己进步不可,否则有重心不稳之虡。拿人非手拿,手拿钝而易化。拿 之枢纽,全在腰腿。拿人非力拿,力拿呆而易脱。拿之主使,全在意气。而拿之 步法、身法、方向亦均重要,非口授不可。功深者拿人,一搭手无论何处,一素即 得。且能使被拿者身不自主,随其所欲,俗曰人榫。但艺高者,往往拿而不发, 其理乃因拿到后,人既知势败必负,已认屈服,可毋庸再施发劲,令人更觉难堪。 此亦君子之道也。拿又分有形无形两种。有形者,拿之圆圈愈小,其功夫愈深; 反之圆圈愈大,其功夫愈浅。无形者,在二人皮肤相粘,各施引拿时,艺浅者之 圆圈,常被艺深者遮蔽。此种奥妙功夫,虽由明师教授,然非本人练之以恒,不 会有成。此劲较引化两劲,尤为难学,且在太极拳中颇为重要。盖不能拿,即不能 发。发之不中,皆由拿之不准。拿实为发之先锋。拿至敌发呆顿而己之意到 时,即发其交点,未有不中的。唯拿时须动作轻灵,重则易为人知觉,变化脱去。

(八)发劲

欲缶人,非发劲不可。不知发劲,焉能发人,更无以言拳击。其以太极拳为 养身者可无言,如欲防身,则非知发劲不可。因太极拳若仅知化不知发,是乃知 守而不知攻。须知化中有时不能手手化净,尽皆安然无事。一有失败,即牵连 全部。进言之,纵不求胜于人,至少也应不败于人,故非一败涂地,非化发(即一 守一攻)不可。如此可使敌不能致全力于发,亦须顾及于化矣。故前辈发人有 “出手见红”之语,意为一出手即使敌人跌倒。不令人攻而守,或己守而攻,免 得多费时间与精神也。实为至理名言^否则既须注意于守,又须注意于攻,反 使己之精力分散,为人所乘。太极拳中之发劲,分有截劲、长劲、沉劲、钻劲、寸 劲、分劲、冷劲、断劲、抖跳劲等,其中截劲较长劲为猛,钻劲较沉劲为厉,分劲较 寸劲为狠,其发人能将人双足离地,以一次腾出为佳。如人双足不能离地,仅带 跳带退为次。后者元气与劲不足,不能摧敌根腾起焉。至于冷劲,因引发人干 不知不觉,故其势甚猛,但为艺高者所不取,盖有损于君子之道也。何为断劲? 断劲乃在引人得势后,中间内劲稍断,随即以全身蓄劲,直发于人身。此劲猛烈 异常,用于不知太极劲或知而不精者最为灵验。但也为艺高者所不取,盖因斯 劲之发,全皆暗昧不明,殊非丈夫所为。相传昔日杨班侯发人,能使人双足离 地,一跃腾出三丈六尺。在今人观之,杨之艺术可谓高超矣,然其父杨露禅反不以为然,其理也以彼之发劲,实含有断冷性,而非光明磊落,用心意巧发也。此 外尚有抖跳劲,当己劲与敌劲粘住时,即用腰腿劲抖拍之,敌身则双脚腾起,亦 应之而拍于地,如拍球然。尤奇者,先拍之若干下,复以长劲发之,敌身出后,变 能腾跳若干起,故此劲甚为奥妙。发劲中除借劲钻劲外,其他诸劲在未发之前 均须有化引拿。拿之得势,方能言发。不然,发亦尤效,此在初学者固觉困难, 然一劲通后,他劲亦可通矣。未有精一劲,而不能使用使劲者也。学习者于学 习发劲之初,$先知劲路,人之全身,何处为根?何处为枝?何处为叶?人之上 身,何处为根?何处为枝?何处为叶?夫人之全身,足为根,身为枝,头为叶。 人之上身,肩为根,肘为枝,手为叶。人之下身,腿为根,膝为枝,足为叶。故拿 人发人,先制其根,是谓登堂人室,亦即摧敌摧根是也。能明此旨,方可发人否 则犹如缘木求鱼,终不可得。然以劲发人时,必有=种要点:(1)机势;(2)方 向;(3)时间^机势即己势顺,敌势背,敌之重心偏于一方,显露其交点。易言 之,敌之重心已歪,身上有一部分发呆(即拗住之一点),同时其气上升也。方 向,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正或隅,必须随敌之背向而发之。时间须恰肖其时, 即在敌旧劲已完,新劲未生之时(发呆时),或后退之时,不可或早或迟。早则 敌势未完,易生顶抗之弊;迟则敌已发觉,而生变化。此三者,不可缺一。如知 机势而不知方向,易犯落空,或与敌相顶之弊。然知机势与方向,而不知时间, 亦易犯顶抗或发之不足等弊。果能三者俱全,则发人甚易.犹如弹丸脱手,无往 不利。反之,发势虽猛,仍无效用可言。除此二者之外,尚需注意己与敌之距 离,过远则劲不能达,太近则己劲被闷闭,不能发出。至于发劲之高低h下,亦 有关系,人高我高,人低我低。人过低则我发其上部,人过高则我发其中部或下 部3而敌之身躯长矮,大小轻重,亦概须留意。大抵矮者宜发其中部,上轻下重 者,宜发其下部;上重下轻者,宜发其上部。此种轻重,可于推手时,用沾粘劲与 引化劲侦知之。发之地点,有时发其呆实处,有时发其虚而不能变化处,有时手 指引其力出,而以掌发之。总之,虚虚实实,先使敌意气散乱,引出其焦点,然后 发之。并随屈就弯,人屈则随其屈以发之,人弯则就其弯以发之。可随机而运 用。夫艺高者,己之焦点甚小,而发觉人之焦点甚大,且在敌身上任何一部分, 皆能引出焦点而发之。同时己身之任何一部分,均可以发人。而其发人,乂在 一刹那之间,随引随发,诚令人惊羡不止也。发劲时,须求周身一致,且出于不 知不觉发者本身自觉愈无劲,而受者愈觉沉重;反之,本身自觉出劲甚猛,但被 击者,并未受得如其理想中之重量。此中缘由,实因发者自觉有劲,其劲并未令

伤式太栽本老六路

部透出,其自觉无劲者,彼劲已全部透出矣。故发劲须如放箭,曲中求直,当完 全吐出,勿稍停留于手臂中。盖发多不畅者,每有三停,以上肢言,一停于肩穴, 二停于拐肘,二停于掌根。以下肢言,一停于胯,二停于膝,三停于踵。以中部 言,一停于胸,二停于腹,二 1停于丹田。发时,己身应尾闾中正虚灵顶劲,含胸拔 背,沉肩垂肘,坐腕伸指,两臂盘而不屈(内劲如九曲珠之成一大珠式同时 将背脊骨稍加凸出,弁坐腰松胯,如枪弹出堂之状,但坐腰不能向后,向后则劲 缩于后,而不能前发矣。发劲中内部气之运用有二:一由前往后,俗谓由先天往 后天,楚为丹田气沉,再由丹田逼出,贯之于四肢;二由后往前,俗谓由后天往先 天,是为气贴脊背而出,贯之于四肢。发人之劲,一如拋物,欲拋则拋,切不可稍 有要拋不拋之疑虑,设有此叫思虑,则意气易断。意气既断,何能发人?故发人 时,须敛气凝神,目注对方,切勿视地,防人跌倒。视地则劲往下,太极拳论中所 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即此谓也。须知神之所在,意气随之,劲甩发出, 而意气仍然不断,所谓劲断意不断,意断可接是也。艺高者能随化随发,其中含 有一小圆圈,功愈深则愈小,半圈化而半圈发,因此常不见其形,此即所谓进即 是退,退即是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也。相传昔时杨健侯一日坐于庭中,手持 菸筒吸烟,其徒前趋请益,乃命徒以拳尽力击彼腹,徒拳将着,杨在一笑一哈之 顷,将腹一鼓,徒跌出庭外杨乃按坐吸烟如常,其徒竞不明由何劲拋出。杨之 氏子少侯,在金陵时,一日道遇疯犬,犬扑其腿,将及未及之际,杨用膝一屈,犬 即腾出数丈,此皆上乘发劲之妙用,亦神乎其技矣。

(九)借劲

为太极拳中奧妙而h乘之发劲。非艺卨者不能应用,因借劲之发人,无引 无拿,其间仅含有少许化劲耳,随到随发,不假思虑。其速犹如风驰电掣,乘人 之势,借人之力,高来高往,低来低去,无须觅其交点背势,能使敌不知不觉而 出。其尤奇者,敌来苏去,敌不来亦往,来势愈大,则被击之势愈猛。打手歌中 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即借劲之谓也。能借劲,则力小可胜力大,弱者可胜强 者。倘更能善于此道,则人之任何部分,皆可借之,而己之任何部分咸可发之, 唯发人时腰腿一致,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以意气发出。尤须顾及时 间,不可或早或迟,早则敌劲未出,何由假借,迟则己身已中,无能为矣。最借当 之时间,为敌劲将出犹未全出,或将到而未全到之际,在斯一刹那间,发之方为 有效。犹如人之人室,一足正将胯人,而室门忽闭,人即无从人内,而反被门扣 出。又若人之说话,正待开口发音时,即掩之,口被掩扪,气阻音塞,无言矣。由

伤式太栽本老六路

无论何劲,皆可发击,敌未有不出焉。即打手歌中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之意 也。但提劲非艺高者不办,不然反为人乘虚而人,弄巧成拙,学习者不可不注 意也

(十三)沉劲

沉与重,人均以为一也,实则非耳。盖重为有形,沉为无形,重力呆而滞,沉 劲活而有似松非松、似紧非紧之形,与重绝不相同。学习者在推手时,对于沉、 重、轻、採、浮,大都不能分析了然,故每易误人歧途。著者有鉴于斯,特将该 “沉、重、轻、浮”四字叙述如下,俾习者有径可循,而达正途。盖双重之病,由于 填实,填实则气闭力呆。双沉不为病,因其活泼能变。双浮为病,由于缥缈。双 轻不为病,因其3然轻灵,然轻浮亦不等也。半轻半重不为病,偏沉偏重则为 病」因半者,半有着落也;偏者,偏无着落也。偏无着落,则失方圆;半有着落, 不出方圆。半沉半浮为病,失于不及;偏浮偏沉为病,失于太过;半重偏沉为病, 滞而不进;半轻偏轻为病,灵而不圆;半沉偏沉为病,虚而不实;半浮偏浮为病, 芒而不圆。然则果如何而后pj?吾曰:双轻不进于浮,是乃轻灵;双沉不进于 電,是乃离虚。此二者,斯为最仕也。总之,内虚轻灵不昧,而外气清明,能留于 肢体,始为正法。发劲能沉,则敌出更厉。因丹田之气,由背而臂而手,达于敌 身,使敌腾空跃出,如拍球然。拍之愈急,其升愈高,此劲颇猛,为发劲中重要之 一。《太极拳论》中所云:“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 意,斯其根A断,乃坏之速而无疑。”即上述大意也,学习者不可不注意也。

(十四)棚劲

此劲在推手中最为重要。推手时如无棚劲,一搭手后,即为人所压瘪,无以 相抗。何北用手臂,须用腰腿,加以意气,使敌不易攻人,此为防守之法。若欲 发敌,则未棚之先,应往后向下,用引劲诱之,使苒劲出而显有焦点,复借K劲而 棚之,尤不获胜。否则对方势必空虚,无由借假,不能棚也。棚之地点,以人活 节或拗处为最佳,盖使其不易化脱也。至适当时机,亟须发击,不然,徒劳往返, 有何意义?发人时,须凝气敛神,眼神注视对方,若东视西,则无效矣。

(十五)捋劲

捋者,一手(掌缘至腕处)沾人腕部,一手(肱部)粘人臂,其至彼身后,所以 补其他发劲之不足也。盖其他发劲,敌多往后跌出。如彼已知此弱点,故将重 心前倾,不使后仰,斯进当用棚劲,乘其前倾,即引捋之,使臂前倒而跌至己身后

 

方。然功浅无沾粘劲者,则勿用之,盖易被人乘隙而直人也。纵有沾粘劲者,若 捋之不得其法,亦多不克制敌。其故有二:一则不能引敌,盖未捋之前,须故意 先用劲,则对方必起抵抗,有此抵抗力,方可捋也;二则不明捋之方向,初学者之 方向,多用直线,此在艺高者有身法步法,故能为之。若技艺不精,反不如用H 十度左右之斜角线为佳,因前者之劲易被滑脱,后者犹叫借人劲也。捋人之主 要关键,全在腰腿与意气,而非手臂也。夫捋之初,己身腰腿应略上升,棚至胸 U前,人背己顺时,乃坐腿松胯,转腰而捋发之。但己过则不能发,未到亦然,盖 己过则势尽,发亦无能,未到尚难得势也。故以捋发劲时,须全身精神贯之。眼 神尤须注视对方,即使对方跌倒,亦须注视勿怠。此即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谓 “劲断意不断”是也。捋劲在推手中,甚为重要。不能捋,即不能使对方前俯. 更不能移动其重心,重心不动,取胜难矣。

(十六)挤劲

挤者,乃以肱部(即小臂)挤人身之谓也。为推手中主要动作之一,不可过 高或过低。挤生于敌捋己之后,故欲挤之势足,先须注意任彼捋足,而变挤挤 之。挤也可用于人靠之后。但挤不能用手臂之力,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其 姿势应圆满勿生棱角,顶悬身正,沉肩含胸,尾闾收住,上身勿向前俯,免倾重 心。若用力挤,则己臂反易为敌借劲,故艺高者能将挤劲贯于人之足部,使人处 于背势,身体不得A由,其发可用长劲、沉劲、截劲等。唯初学推手,在四手中, 大半缺挤一芋,故推手盘拳不甚圆满,希学者加以注意焉。

(十七)按劲

按,乃以单手或双手按人身之谓也。技以顺步为得势,否则不易为也。技 中有开合之意,并含有由前往后之一纵圆圈,若仅直棱,即失效用,而反为人所 制。至棱之开合,须手足相应,前进后退,有升降之势。艺髙者用按法,以起步 为虚,落步为实。虚则为引,实则为发。技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乂须眼神注 视。虚灵顶劲,然亦不可去之太速。太速,反易被人借劲。如能藉腰腿之前伸, 手臂蠕蠕技出,人必觉累而受制矣。技时须顶悬身正,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坐 腰松胯,收住尾闾,上身勿前俯,俯则重心向前,以免被捋出,方使对方势背。凡 艺高者棱人,大都在其真功未发之前,即可使对方势背,自动倾仰跳跌。按之发 劲中,亦分有长劲、截劲、沉劲等,尚望运用者随机而施之也。

(十八)採劲

採,即以手执人手胸或肘部,往下沉採之谓也。其效用与捋略同,欲使敌人

 

你式太裁泰老六路

重心已向前时,乘机使其更前倾。此採非用手,手採则功效小,须用腰腿劲,加 以意气。採如得势,能使对方头昏眼眩,连跟全身採起,根起即可发之。唯採人 不可採两边,因捋採一边,可使对方重心偏于一方,否则反被其借劲而稳定重 心。夫採人不可採之过轻,轻则易为所借,故不採则已,採则必须採足,方为有 效。採时己身中正,沉腰坐腿,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气沉丹田,眼神下视。太极 拳中所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採。”即此谓也。十三势拳架中海底针一势, 即为採之用法。海底针之后连以扇通背,是即採后随发之意。

(十九)捌劲

此劲在太极拳中,不甚运用,故知者甚少。不如棚、捋、挤、按、採、靠等劲, 为人所熟习。然此劲实甚重要,学者不可不知。譬如己在后仰势背之际欲使转 顺,即须运用此劲,他劲不能为也。洌劲用于按或採之后,其用法,一手按住人 臂,一手即用手背反揦人之领际,使人后仰丨頭跌^如己被人用野马分鬃,至势背 后仰之时,即可用洌以转顺势,反借其势,使之后仰。此艺高者所谓,吃何样,还 何样,彼欲使我仰跌,我即以仰跌还彼也。洌又分横例、採洌等法,但均使用腰 腿之劲,而不用手也。用时须注意与对方保持-定距离,不可过远,远则无效。 故当用身法步法,使之凑合,方为有效3此外尤须防己内门,否则弄巧成拙,反 为人乘隙而人矣。

(二十)肘劲

手之击人(包括指掌拳腕),应有相当距离,太远则易犯手未到而劲已断之 病。过近则势闭,而乂不能发。故欲弥此缺点,在距离过近且手不得势时,唯有 用肘劲以助之。肘为人之二门,较手为短,发之得势,较手为猛,可直攻人之心 窝,是为毒手。发时须与膝相合,用腰腿劲加以意气,而身体正直,虚灵顶劲,含 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收住,眼神注视对方,亦为主要条件。大捋中之肘,含于 人捋己时,以肘还击之;推手中之肘,含于分开人手之时,一手执人手,一手用肘 击其胸U。此劲虽属凶猛,然用不得其法,反为敌借势,故用时不可不注意之。

(二十一)靠劲

靠乃以肩靠人之胸口,其势又较肘更厉。用于己身与敌距离更近之处,处 被闭而不能发劲时。靠时己身中正,肩与胯合,不可以肩硬撞敌身,须在己身与 敌双方皮肤稍相接触之际,以腰腿之劲加以意气靠之,或上或下,随机而行。至 于己之身法、步法,尤应注意。顺手须插人敌之裆内,成丁字形,否则不能得势。

 

 

靠在大捋中,用之甚多f故学者极易明了^唯靠时应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尾闾 中正,眼神注视对方。即使对方已倒亦然。此外更须防护己之面部,及所靠之 手臂,不然,一有疏忽,则易为人击面,或撅臂之虞,故靠时另一手须护于靠之手 臂肘弯处,以防不测。能靠则身瘦劲小者,亦可以攻力厚之人,因肩劲较手劲、 肘劲为大战耳。

(二十二)长劲

即柔慢而伸K之劲。用之于d于人手、臂、肘、肩、腰、胯、膝、腿足或周身各 部均可。在推手中,引拿人之后,将己劲渐渐伸长,发于敌身交点之上。倘其后 化至不能再化时,势必腾出,如遇敌劲阻挠,则己劲须绕曲前进D随其势,勿丟 勿顶,有隙则逬。斯种情形,若以线穿一九曲之珠,劲大线折,不能进。劲小遇 阻,亦不能进。非随其曲弯势,以巧劲穿之不可。十三势行功心解内所谓“行气 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一说t即此谓也。发时须沉肩垂肘,尾闾中正,用腰腿劲, 加以意气。艺高者用长劲时,或先用截劲,参以长劲;或先用饺劲,至敌将出未 出时,补以截劲。先截后长JU对方先倒退,退至校劲完时复腾出;先长后截,则 对方先腾出,后倒退,因先后所发之劲,咸蓄于敌身,先人后出,后人先出。譬如 弹簧,旋之愈久,则弛之愈久,旋之甚暂,则弛亦甚暂。非弛至尽处不止,夫太极 拳之奥妙,即在于此。故练习太极拳者,长劲不可不知也。

(二十三)截劲

一名刚劲。用之于手、臂、肘、肩、腰、胯、膝、腿、足,或周身各部均可,其运 用全在引人落空,将知而不能变化之际,随即对其中心发之。故其势速而促,被 击之人跌势甚猛。发时应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中正,敛气凝神, 用腰腿劲,加以意气,眼神注视对方,即使对方已倒亦然。此劲发出,有弧线形 直线形两种,随势应用,初学者欲用之得法,固非易事。

(二十四)钻劲

即入劲,用之以指或拳。其用于与人皮肤相处之时,如钻之人木,旋转而 人,此劲甚为勇猛,可以击伤人之内部。用时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虚灵顶劲,气 沉丹田,全以意气发出,此劲亦可破人内功。如气功闭口功之类,确为太极拳之 专长劲JH用之地点不合,即易伤人。初学者可不必深究,以免伤人,故本篇亦 从简而言,至于此劲之练法及发人何处穴道,非经名师口授心传不可。

(二十五)凌空劲

此劲异常奥妙,近于神秘,而非H睹者所能信,实乃一种精神上之作用而。

浏览1,4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