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浅析


一、王宗岳太极拳理论浅析

(一) 王宗岳其人

乇宗岳,山西人,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在河南洛阳、开封等地,以教 书为业。他酷爱武术,精通拳法、枪法,悉心研练数十年,颇有心得。著有《太极 拳谱》和《阴符枪谱》。据清代乾隆六十年乙卯岁(1795)佚名氏《太极拳谱序》 记载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而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 通击刺之术,枪法尤其精者也。盖先生深观于盈虚消息之机,熟悉于止齐步代 之节,简练揣摩,自成一家,名曰‘阴符枪’……辛亥岁(1791),先生在洛(即洛 阳)即以示余,佘但观其大略,而未得深悉其蕴,每以为憾。余应乡试居汴,而先 生适馆子汴。退食之余,复出其稿示余,乃虚心观之。”又说:“先生尝谓佘曰: 4余本不欲谱,但悉心于此数十年,而始少(稍)有所得……于是将枪法集成为 決,而明其进退变化之法。’”其文说明王宗岳于1791年在河南洛阳,1793年在 开封。他悉心武技数十年,到此地时他已迸入晚年。

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谱》和《阴符枪谱》是对武术的重大理论贡献。其中 《太极拳谱》主要包括《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十三势行功歌》 等四篇诗文。这四篇文章在国内外流传极广,被奉为太极拳的经典之著^它对 于后世太极拳实践和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二)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 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f动缓则缓随。虽 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渐及神明,然非功力之 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 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 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黄皆由此而及也。未形,有无之间者,曰机;乂曰,机微故幽,难识如此,设非功深,不易知也。然苟 得其机,敌虽变化万端,由一本而万殊,而我则执两用,中扼万殊,使归一本,审 机应候,无过不及,守一以临,纯任自然,无丝毫之凝滞矣。故曰得一而万事毕 是也。

此言习太极拳者,进功fi有一定之程度,而不可躐等躁进也。太极拳之妙 全在用劲(此劲系灵明活泼、由功深练出之劲,不可仅作力量解)。然劲如无 形,必富丽于有形之著。使能显著,太极拳者每专恃善于运动,而轻视用著,以 致习者无从捉摸,有望洋兴叹之慨。虚度光阴,难期进益,较因循序渐进者,反 事倍功半,不遵守自然之程序,故也。教者必须因材授教,使学者各得其益。拳 术虽属小技,然执涂人而语,以升堂人室之奥,未有能豁然者也。故习此拳者, 应先模仿师之姿势。姿势正确矣,须求各姿势互相连贯之精熟。拳路熟矣,须 求各种招数之用法。着熟矣,其用是否能适当。用均得其当矣,其劲是否不落 空。劲不落空,是真如着熟。再由推手以求懂劲,研究对手动怍,轻重迟速,及 劲行之趋向、方位,久之自微懂而略懂,进至于无微不觉,无处不懂,方得称为懂 劲。懂劲后,不求用着,而着自合,进至无劲。非着,无着非劲,渐至不需用着, 只须用劲,再至不求用劲,而劲自合。以意运劲,以气代意,精神所触,莫之能 御,则渐至神明矣。是非数十年純功,曷克臻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渐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虚,一作须,似宜从虚。虚者对实之称,实即窒滞难巧也。顶者头顶,赤曰 囟门,小孩初生时此处骨软未合,常随呼吸颤动,道家称作上丹田,泥丸宫,盖藏 神之府也,佛家摸顶受记,道家上田练神。《易》曰:“行其庭云,子欲不死,修昆 仑。”示人修养之要诀也。夫人之大脑,主思想,小脑主运动,而头顶实首出无 物,支配神经为主宰,其地位重要至此,宜为修养家所注意。练太极拳者,向主 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精神与肉体二者同时锻炼。故运动时必运智于脑,贯神于 顶,务使顶上圆光虚灵,不昧,所以练神也。兼头为全身纲领,纲举目张。头顶 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偶有动作,全身一致,左右前后无制时矣。

气沉丹

丹田,穴名D道谓丹田有三,一居头顶以藏神,一居中以藏气,一居脐下以 藏精。此指下丹田也(脐下三寸),常用深呼吸使气归纳于此,自能气足神旺。 《黄庭经》云:“呼吸庐外人丹田。”审能行之,可长存。盖常人呼吸短促,每至中 脘而冋。中脘摸膈膜也,不能达此处,因之循环迟缓,肺力薄弱,不足以排体中偏,颇失中也。倚,赖失正也。隐,藏也。现,表现也。忽隐忽现者,神明不 测也。上指身体姿势,下指精气运动,若有意无意,使神气意力全身贯彻,无过 不及,忽隐忽现,令人不可捉摸。练习纯熟便易领悟,周身中正,无不是之处。 但领酋均须含活泼之意,富自然之趣,过于矜物,则神气凝滞,姿态呆板,运动不 能虚灵,动生障碍矣,故曰忽隐忽现也。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氮氧,血脉不能红活。走人之寿命关系至钜。老子曰:“天地之间其忧龠乎?” 又曰:“虚其心实其腹,盖吐故纳新,归根复命。”吐故纳新,吐腹中之浊气纳吸 新鲜空气也。根,根蒂,指下丹田命门精气也,规复者以意逆志于此也。以心意 导精气于下丹m,以施烹练也,久之自能延年却病。下丹田为全身重点,所以在 习拳术者,沉气于此,则屹然不动,不易撼倒,但沉者徐徐而下,在有意无意之 间,非若外家之用力下沉,外棚小腹也。倘或不慎,每致肠疝诸症。

左重则:虚右重则右杳

此乃承上文而言,吾隐现无常,故以吾力在左,思想要加重吾左方之力,必 失平衡,吾则虚以待之,令敌力落空。敌揣我右方有力,可以擒制,吾即隐而藏 之,虛实易位,随机善应,敌更何所施其技矣。

仰之則弥高俯之則弥深

仰,升也;俯,降也。致欲提我使1:,吾即因高之r敌欲俯我使下,吾即因而 降之。敌随失去重心受吾制矣。

进之削愈校退之則愈促

进,前进也;fe,伸术舒也。退,后退也;促,逼迫也。吾前进时,倘致顺领吾 劲,吾则长身以随之,使无可避。或敌趁势前进,吾急引而伸之,使力到劲头,白 不冉得逞。吾若退后,敌力逼来,每致迫使无路可逃。《易》万,天行健,君子 以肖强不息。”示人遇事当积极进取,不可退缩也。太极拳虽以柔静为主,但非 务退避,其佯退者,乃以退为进,非真退也。若竞退时,倘遇敌随之深人,则逼迫 不自安矣。又敌退后时,吾进而迫之便愈促D吾退后时,致力跟来,吾则或俯身 折叠,以促其指腕,或旁按臂弯,使敌促迫不安,而不能再进。羽不能加嫕虫不能落羽,翎羽也,加,增之也。落,降也,着也。言善太极功者,感觉敏锐,稍触即 知,稍纵即逝,虽轻如一羽,微如蝇虫,稍近吾体,亦即知觉,趋避而不令加着也。 夫虚灵不昧之谓神,有知觉然后能运动致虚极,守静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有不期然而然也,非锻炼有素、支配软灵、富有触力,未足于悟此也。人不知我,
斯技旁门甚多 泛指各项拳而言。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虚静则阴阳相合,觉敏则阴阳.可. 济。敌偶动作,我无不知,我之动作,敌尽难知。拳术家所向无敌,盖均由此。 孙子“善战者无赫赫战功。” 乂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殆不知彼而知己, 一胜一负,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则所向无敌矣。

虽势有R別 流派不同,姿势各异。

盖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他种拳术重力景,尚着法而不求懂劲。故于机势妙合,运用灵敏,以静制 动,诸決概不过问。

有力让无力手慢让手快是宵先天fl然之能

谓力大与敏捷二者均为天陚的能力。

非关学力而有所为也 非由学而能者。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如称衡称物,滑车起重,全赖杠杆斜面等理。太极拳以小力胜大力,以无力 制有力,与科学暗合。

观毫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古称八、九十岁曰耄,七、八十岁H耋。年老之人行动迟缓,然古之名将如 廉颇等,虽老尚能胜众,是必不仅恃手足速快而已也。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中TH安舒,不偏不倚,脊背之关,自然得路也。

圆妙庄严,灵活无滞,则周身法轮常转不已也。

偏沉則随双重則滞

偏,指一端也,如吸水机,如撒酒器,使一端常虚,故能引水。器之不堪盈 满.满则fl覆矣。有彼我之双重,太极拳以虚灵为本,单重尚且不可,况双重乎e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古云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盖言虚 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无滞耳。善应敌者,常制人而不制于人,而 况自为人所制乎。用功虽纯,苟不悟双重之弊,犹未学耳。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阴阳之解前已述之,兹不复述。制敌劲时谓之粘,化敌劲时谓之走。欲进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知己知彼,知刚柔虚实,则阴阳互为消长,以虚济盈,而不失其机,斯真 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播摩,渐至从心所欲

反衬不懂劲则愈练愈不精也。懂劲后能自揣摩,默而识之,有佘师矣。

本是舍从人多悟舍近求远

母意母,必母故母,随机应变,不拘成见。不得机而妄动者,动则得咎。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区别甚微,人易谬误。

学者不4不详辨焉是为论

古人云“获得真诀好用功”,苟不详为辨别,则真妄费功夫矣。

二、武禹裹《太极拳论》浅析

(一) 武禹襄其人

武禹襄名河清,字禹襄。河北省永年县人,清朝秀才。生于嘉庆七年二月, 卒于光绪六年十一月(1812〜1880)。武禹襄与杨露禅同乡,武与之较技切磋. 有感杨未尽授,于1852年赴河南赵堡向陈清平习拳,而得其精要,始知与原学 的拳艺异同。随后又于其兄处获得王宗岳《太极拳谱》归里后,即与其甥李亦 畲研习验证。武禹襄格物致知,详尽了王谱之理,豁然贯通并颇有发悟,独创了 一派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的武式拳。

(二) 武禹襄《太极拳论》原文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 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 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 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反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 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欲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 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绪也。十2势者,搠、捋、挤、按、採、揦、肘靠, 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搠、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间断耳练架要分清楚虚实与人试劲或交手也要分清虚实。但分虚实不是主观 的,要从对方的来意而定。彼实我虚,彼虚我实。在交手中完全凭听劲,实者忽 然变虚,虚者忽然变实,彼不知我,我能知彼,则无不胜矣。

周身节节贯穿中的“节节”二字,言其能虚空粉碎,能虚空粉碎,则处处不 相牵连,运用之时才能节节贯穿,非不相顾。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 首应,击其背则首尾俱应。夫然后可谓之轻灵矣。又如千斤之铁棍非不重也, 然有巨力者可持之起,但以百斤之铁链,虽有巨力者却不能持之而起,以其分为 若千节也。虽若干节,而仍是贯串。练太棍拳亦犹此意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消不绝也。

太棍拳亦名长拳。杨式所传有太极拳,更有长拳,名目稍异,其意相同。

三、《十三势歌》浅析

(一)《十三势歌》原文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周身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门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二)《十三势歌》浅析

关于《十三势歌》的理解,在前文中对王宗岳和武禹襄的《太棍拳论》解析 时已有涉及,在此只作简要说明,况且对经典理论的解释应尽可能精而简,如果 多言反会有误原文之嫌。

十三总势莫轻视

在王宗岳《太极拳谱一名十三势》中说:“十三势者,棚、捋、挤、彼即乾坤坎命意源头在靥隙莫轻视是重要,不可忽视。太极拳中的八种手法和五种步法,俗称“八门五 步”,与八卦五行相合。这是太极拳的基本内容和劲力。离四正方也,採、搁、肘、靠即巽震兑艮四隅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 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D合而言之,曰十=势。”

“腰隙”是指位于腰部的“气海”与“命门”及两肾间的K域,不单指那个具 体的穴位^ “气功”学中的“性命双修”也是强调对肾K——两腰间的“气海”与 “命门”K域中元气或真气的修炼。不能用“间”或“际”取代“隙”字。正如拳 谱说:“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拳法•精气篇》说:“拳家二宝精 气与神,存亡之机,生命之本,

命意源头是指修炼的目的和源头就在“腰隙”,所以盘拳练功,最基木的是 腰功,养性保命必须从腰功练起,所以强调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須留意

所谓“变转”即在练功盘拳中,不断地进行虚实转换,是运拳中的最基本的 动作。何谓“太极”?即阴阳也,阴阳即虚实。“留意”二字是加重语,是说在练 拳盘架中要时时刻刻注意阴阳转换和虚实变换,不懂阴阳,不把精神集中在虚 实转换上,即不懂太极。所以,清代李亦畲在《五字诀》中说:“神聚则一气鼓 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

气遍周身不稍滞

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所以运拳过程中气遍身躯每 个环节。是意动、气运、神领;意到、气到、劲到不稍滞”没有一点不顺畅的 地方,使内气毫无阻滞地周流全身。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在练功架中要始终保持身体松静,只有静才能感之动身虽动,心贵静”, “以静御动视动犹静”。即使在推手和散手中也依然是“以静制动”,要顺势 随机应变、待机造机,顺势借力“四两拨千斤”。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大

“势势”即太极拳的十三势:棚、捋、挤、按、採、掏、肘、靠、进、退、顾、盼、定。 “揆用意”,揆,察设、注意,不能马虎。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功夫不断提高。其 体用兼备的成果,是在长期训练无意之中获得的,所以才“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

“刻刻”,时时刻刻、每时每刻之意,时刻都要把思想和意念放在腰上。如
拳谚3,“腰如干,肢如枝、腰脊为第一主宰”,“气若车轮,腰如车轴”等,说的都 是“腰”的重要性。这和上边说的“命意源头在腰隙”是一样的,前者是身体部 位在静态时的主次关系,这里讲的是动态中的神意要时时想着“腰隙”,心要放 在腰间。

腹内松靜气腾然

这里的“腹”是小腹部位的气海与丹田间的区域,若想实现“心与气相守于 丹田”,就必须静心松腹,才能蓄气充盈,才能自然鼓荡,才能气势腾然。

wr】中正神贯

尾门一般是指尾骶骨,包括骶椎和尾椎在内。在调整身形时,要求尾门与 头顶百会穴在一条苜线丄,使身体自然正直,取中之势,所以又称“中正”或“正 中”,即不偏不倚,心静身正。神贯顶是指神气灌顶,精神能提得起。

满身轻利头悬

“满身轻利”是指运拳时的动怍状态,好猫扑鼠全身放松,轻灵利落顶头 悬”即头部向上顶起(意领不准用力顶),如悬物状与虚灵顶劲相同,它同满身 轻利是相互的。

仔细留心向推求

推,指推敲的推。向推求,即对拳理拳法进行探求、研究,推理判断,寻求太 极之理、太极之韵、太极之精髓。

屈伸开合听自由

前四个字的屈、伸、开、合,是行功走架过程中的虚实进退的鼓体变换。或 者说着着势势,都要依理依法顺其自然,不要矫揉造作,或多动、妄动、乱动□自 由和自然是相同的。

入n引路須n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这黾指学拳不能自己瞎练,不仅要知理知法,还必须由师父心传口授。后 一句是要求学者有恒心,下丁_夫。拳艺无止境,全凭无息地去修炼,别无他法。

若吉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上下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即用什么来检验你对拳的理解呢?是“体”与“用” 的统一,这是标准。《拳谱》中有“文为体”、“武为用”的结合,缺一不可。就其意念 精神与鼓体动作相比,二者的关系是“意气君来骨肉臣”,意念精神为君,肢体为臣。 所以朱怀元大师说:“太极拳不«脚功夫,而是内功,神意气的化合。”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进-步详细推敲才知道,学拳练功的真正或最终目的是养生保健,延长寿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二)武禹裒《十三势行功心解》浅析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效入骨胃

古论中气无定义。“以心行气”,此处之“气”指“呼吸”/‘心”实际指思想、

思维或意念。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思想或者说意念导引呼吸,所以必须沉着;“收 敛人骨”对应的是“散乱”,其表现是“气浮'气浮则根基不稳^

以气运身,务令順遂,乃能便利从心

“以气运身”,此处之气指意念,意思是以内导外,以意念导引有形的外部 动作,所以要求顺遂。“便利从心”,意思是随心所便,随心所欲。

古之善养生者,呼不出声,行不扬尘,不恒舞而熊经鸟申,不长啸而呼吸元 神。殆皆息力以生气也。推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息力生气”,即把自身的重 量松到对方的身上,不用力而达到消耗对手气力的0的。

精神能提得起,則无迟重之虑,所谓顼头悬也

何为“顶头悬”呢? “顶头悬”是头顶向上拉,通过头向上顶,把颈椎脊椎拉 直,达到身正。这样,就能进可攻,退可守,支撑八面(前、后、左、右;前左、前右、

后左、后右灵活自如,避免双重。做到“顶头悬”的关键是“精神提得起”。提 起精神,头顶就自然悬起来了,这是导引术的以内导外。反过来,头向上顶,精 神也就提起来了,这是以外导内,相辅相成。所以,推手的正确姿势要求头悬身 正,不偏不倚,两眼盯着对方的面部,不能低头注视对方的手脚。所谓注视双眼 而顾盼全身。

意气須换得灵,乃有圔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这里的意为“内”,气为“外”。意者为意念属内,气者为气势属外。意气的 变化是指内外的关系,其表现是虚实转换。推手时,对方发力,有时要接之以 实,这时实的后面跟着变为虚;有时以虚接之,但虚后必须转换为实,否则必败。

虚实变换的主导是意气相交的关系,其核心是以内导外,即意念支配动作。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

如何能打出较好的效果,是一个重大的推手课题。这里提出了要“沉着松 静”和“专主一方”。要想把对手干脆利索地发放出去,有几个技术关键要处理

 

杨式太栽泰老六路

好:一是时机抓得好;二是打实对方;三是技术方法正确。“沉着松静”是处理 这三个技术关键的诀窍,关键之关键是“松”,不是把对手硬搡或杵出去、而是 松弹出去,对方觉得势不可挡。“专主一方”,此处“主'实为“注”之意。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练习太极拳架要求立身中正,其中少数几个拳势的姿势是偏斜的,如斜飞 势、野马分鬃、弯弓射虎等。对这少数几个斜的拳势,先辈太极拳家有“斜中寓 正”之说,意思是势斜而意正。这是绝对错误的,因为这种倾斜姿势不能够“支 撑八面”,身正才能“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劲如西炼钢,何坚不摧

这是谈行“气”。有人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概念解释“气”,其实没有必要对 “气”作唯一的解释或定义^此处之“行气”与“运动”是对应的,实质是一物两 个侧面的表现。人身九曲指九大关节,体内之力的传递常消耗在这些弯曲之 处。从另一个角度看,人身九曲之屈伸是产生力的根源,所以有人身“五弓”之 论(五弓指身为一弓,掌指为一弓,腿为一弓,脚为一弓,脚掌趾为一弓),运动 时五弓之张,即开弓,人体为曲(九曲欲使我劲全部透出体外,作用于对方 身上,我之九大关节必须畅通无阻,曰“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人体五弓齐 开(拉开五张弓),“运劲”才成为“百炼钢”而“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

此处讲“形”、“神”。“搏兔之鹄'形容对敌的形势,居髙临下,一击中的。 “捕鼠之猫'以静制动,容对方先出手,再击之,所以此处之“神”是指聚精会神 以待之。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山岳不可撼,江河不可挡。推手中,如何做到将是关键。后面的文字将具 体讲明这点。

莆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前面提到,人身有五张弓,一曲(屈)把劲蓄起来,一伸把劲发出去。如何 蓄劲?不是常规想象的把周身缩起来,叫足了劲。如何发劲,也不是把叫足了 的劲,硬杵出去;而是相反,周身松下来,一曲(屈)(曲身、曲足、曲臂、曲指),突 然一紧(蓄劲),作用到对方身上,周身马上伸开(蹬脚、蹬腿、长身、伸臂、消肩、 直腕、弹指),把劲吐出去,打在对方身上。吐劲的关键是由曲突然松张,这是内 家拳发劲之窍要,不可忽视!

 

曲中求直,莆而后发

这是发劲的方法,先曲(屈)后直,先蓄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換

《太极拳论》中有“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 腰,总须完整一气”。这与“力由脊发”是有矛盾之处的。太极拳讲究整体发 劲,力有发生、传递和作用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步随身换是以身代步,是太极 拳髙级阶段的功夫,以九宫步为例,身形一晃动,步法就跟着变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須有转換

这是讲行拳走架、上下势之间的关系。两个拳势之间有一个连换,也有一 个变换。要使之连绵不断,必须做到前势之收即下势之放,所以说“收即是放, 放即是收' 如何做到“断而复连”呢?必须往复过渡要有酝酿,即“折叠”,说 得更明A就是前势未完就在意念上准备了下一个拳势。“进退须有转换”,有 时是在一势之中有进退,有时是在两势之间有进退。如何过渡?需要有一个 “转换”,即欲进先要有一个退,欲退先有一个进。

极柔软,然后极坚_

这里提出的是太极的练法,它一反常规,不像少林拳那种击砖打瓦,踢桩举 重等练力气的方法,而是练习松柔的太极拳架,练出一种极坚刚的劲,无坚 不摧!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力不佳,动作必然迟滞,充分表明呼吸与灵活性的关系。摧手中动作能 始终灵活如意,必须尽可能地减少消耗体内的氧气和从体外供给所需足够的 氧,因此推手过程中的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太极推手训练着重于呼吸的调节, 即呼吸与动作的协调。

气以直养而无害

太极拳是内家拳,以健身养生为主旨,以技击为余事,所以注重养气。对 “养气”,《摄生三要•养气》论之最详,曰:“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 欲乱,欲聚不欲散。”所以练习太极拳要求柔而不强,顺而不逆,定而不乱,聚而 不散。所谓“直养”,即柔、顺、定、聚也。凡叫喊、踊跃、奔走、暴力皆损气。

劲以曲莆而有余

“劲曲”对应“气直”而言,这与前面讲的“蓄劲如开弓”,“曲中求直,蓄而 后发行气如九曲珠”是一个意思。曲蓄的关键是放松,所以就“曲蓄而有

余”。

古代的“心”常是指脑而言,“心为令”实指大脑发布命令,如后面的“先在 心,后在身”,“神舒体静,铭刻在心”,都是指大脑思维。旗是旗帜,是外表,所 以这个“气”属外,其表现为肢体运动。鼉是大旗,是主宰,腰为主宰,所以“腰 为鼉”这句话的全意是意识指导运动。心为令,气为旗,赝为靡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旗密矣

无论练架子及推手,皆须先求开展,开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至功夫纯 熟,可再求紧凑,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归于无圈。所谓放之皆弥六合,卷 之则退藏密也。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静,气效入骨。神舒体静,铭刻在心D

大极以意为本,身体为末,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腹松静,即不存丝毫, 后天拙力,则气自敛人骨,然则神行体,不慌不乱。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一动全身动,一静全身静。身虽动,心虽静,虽动犹静,静中蓄劲。内家拳 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气敛人骨即此意。气敛人骨与后文的“神舒体静”相 呼应,是相同的意思^

牵动往来,气貼背,敛入脊骨

牵动往来,一是我牵他人,二是他人牵我。两种情况都要求“气贴背,敛人 脊骨”。这是一种意念,有此意念就不为他人牵动,而能把对方牵动。无此意念 就牵动不了对方,也必被对方所牵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内气正,则精神自固;外表仍示以安适静逸,若无其事。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盘拳架肘的步伐宛如猫行,轻灵无声;发劲应如抽蚕丝一般连绵不断,推手 时,往往出现第一击把劲发出去,但打在对方身上的效果不佳,而第二击跟不上 或勉强击出而无力^其原因是一击之后不能立即由紧而松,收放自如,劲不能 源源不断地跟上。正确的做法是:第一击把对方松弹出去,发劲后处于松的状 态;第二击的劲迅速生出,随即打第二击,劲如抽丝,连绵不断,用之不竭,放长 劲也要劲源源不断。

全身*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則滞

此处之“气”是指外部的气势,与意念精神相对应。前文有“内实精神,外 示安逸”,讲的是“内实外虚”,不表露在外面,与此同意。此句进一步指出,如三曰虚实之变至微至妙。虚实变换的核心,在于意气的转换。“变换虚实 须留意'留意在何处?“命意之源在腰隙。”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左右腰隙 (两肾)的抽换,才是关键。腰隙左抽,则左实右虚;腰隙右抽,则右实左虚。两 腰隙的抽换,就成了全身总虚实的所在。一趟太极拳盘下来一处有一处虚 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源动腰脊”,“内动不令人知”,此即是拳家秘之又秘的

二H拳法之功至精至湛。太极拳之内功行法,依脉学养生而作“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主导引纳,研究“以心行意,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立身 中正,支撑八面,三环九节,四荡一气,源发丹田,劲贯四梢,督升任降,河车搬 运,抽坎添离,水火既济,圆活灵通,纯任自然,正可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 至,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一 H哲理之蕴至渊至博。大极哲学,概括了华夏主流哲学之精华,认为宇 宙万事万物的结构、关系,无不是“含阴阳的太极含太极的阴阳”。程朱理 学诠之为“天地一大极”,“物物一大极”,“人人一太极”。当我们以之完善ft 我,即可达到“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的崇高 境界。中华武学,沿衍千载。门派如江沔,理法似湖海。精深博大,令众多练武 者,望之兴叹。太极拳卓然干武林,精妙宏深,其宗法太极哲学,援经络之学,引 虚实之理,运导引之功,融掷拿之技,于八门五步之中,截膜拿脉,抓筋闭穴,轻 灵回旋,圆转如意。十年纯功,而成太极球元气浩荡之真意,犯者立仆,弹射三 丈,技真功成而为武林绝响。至干无形无象,浑身透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放 只则弥于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遂神乎技而合于道。民国时期武术名象向恺 然赞叹之曰:“理至所审,变化万端,不可方物,余从学数年未得十一,方以为拳 中之圣。”大极拳为拳中之圣,何以言哉?

四曰应敌之技至神至奇。与敌对峙,舍己从人,随曲就伸,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静心体认,心细神清,聚精会神,节节相串,一气贯通,身有所感,心有所 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于敌劲将出未出之时,我劲迅速渗人敌之体内,如皮燃 火,如呆迸波,以八门五步十H势之太极球,运用弹力、场力、摩擦力,切线力和 离心现象,引进落空,牵动敌之重心,控制敌之劲路,把捤敌之意识,在时间和力 量的最佳时机,沉着松静,专主一方,骤然猝发,抛敌如弹丸,腾飞捤丈外,至疾 至迅,敌如雷击而不知所以然。

五R拳杰至英至雄。回眸历史,指点英雄,有多少仁人志士,朝揣夕摩,舂 煅秋炼,苦心孤诣,终成一代宗师,万人仰慕。太极祖师张三丰出少林反少林, 另辟拳学新径,以单个击杀强贼悍匪逾百,称雄江湖,而立内家拳之鼻祖。杨露 禅遍交各派髙手,所向披靡,称誉拳坛,与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 澄甫一门三代“杨无敌”,彪炳古今。恩师李和生深谙武学之道,以轻灵空如之 绝技,羸遍各交手名家,遍访日本、东南亚诸国,触之非倒即飞,奉之为拳圣。他 也是有史以来与铁砂掌交手获胜的惟一之人。先辈武功超凡人圣,武控应物ft 然,武德伟岸髙尚,必为武术史家载人史册,而得后世讴歌赞美。要有像上述宗 师一样的成就,须具天赋、得真传、勤苦练。天赋是前握.勤奋是基础.真传是关 键,在杨式太极拳100多年的传承中,值武林庆幸的是第二代“杨无敌”杨键侯 秘传的“老六路”一脉,较完整地保留了杨家原始拳架的内功练法与揉手秘控。 当时王公贝勒诸多权贵学练太极拳,多出于时尚心态,并不真下功夫,惟清真宗 之长孙溥伦贝子对太极拳技击兴趣浓厚,杨键侯深感溥伦贝子薪俸优沃,恩宠 有加,遂将杨家秘不外传的“老六路”太极拳倾囊相授,溥伦贝子府有一嗜武管 家江崇禄对健侯照顾无微不至,其子汪永泉聪颖好武,得健侯赏识列人门墙。 汪永泉受命拜师于杨澄甫,学拳于杨键侯,其常听健侯、少侯父子谈拳论控,并 时做少侯的靶子搭手听劲,近二十年耳濡目染,身领心悟终得杨家内功劲法真 谛。汪永泉传朱怀元等人,朱怀元传李和生等人。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及太极推 手广泛流传,始造福人寰也。

恩师李和生,原为北京积水潭医院化验室主管医师,全国知名的医药化学 检验专家,退休后,任北京现代管理学院东方武学馆馆长,北京先黄传统医学研 究所所长,开始了太极拳的普及与提高:r作。他自幼酷爱武术,始拜于“李氏三 雄”之大弟子唐凤亭,习练形意拳术,功纯控熟,声名鹊起,又拜于中外著名武术 家x培生,研练吴式太极拳和八卦掌,技艺超群,享誉海内,后拜于隐世奇人朱 怀元,尽得太极真谛而人武学大道,名杨中外,被香港拳道学会推为“武学泰。

浏览1,08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