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部分,我们讨论了太极拳的靜功一-“无极”。“无极”, 作为一种功夫,一种修养,它是自成体系的作为太极拳的一个 组成部分,它又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因为它还是一种静止的态 势,不能产生任何武术效杲。武术的效杲只有通过运动才能产生。
太极是阴、阳的合称,阴、阳就是虚、实。分清虚实,阴、阳 相济是太极拳运动的一大特点。因此,太极拳的运动,太极拳的行功,我们都称为“太极%它是在“无极”的基础上发生和展开 的,是“无极”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内功,太极拳所主要锻 炼的内容和它的着眼点,是身体内部的功能和修养。各式拳架的 动作,仅仅是它进行内功锻炼的手段,也是内部功能态势的外部 形象,练拳时,如杲我们只去追求外观之美而忽视内功的锻炼, 那无疑是舍本逐末,必不能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的行功是太极拳运动的主体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 能给人们在保健、工作、生活、技击等许多方面带来极大的好处这份祖国的宝贵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掘和研究。
下面,我们将择其主要之点,作初步的介绍和探讨。
一、站 桩
我国任何门派的拳术,无不主张先练习桩步(站桩),其目的 是使腿、脚通过锻炼增长力量,然后进习拳架才不犯飙浮的毛 病。太极拳也不例外P可是现代太极拳的初学者,尤其是业余学 者,他们多是年老体弱者,学拳的目的主要是健身祛病,总认为 站桩既无味,又吃苦不搌进行这项锻炼0他们学拳伊始就急于 求学拳架,好象拳架就是一切,以为只要抱住拳架这棵大树,就 能轻易地镝取健康长寿之果。还说什么站桩对练习技击者才有必 要,对于只求健身祛病者则不必要。有的认为在练习拳架过程中 可以兼收站桩之功,何必专为站桩而浪费时间呢。这些想法和说 法显然是对站桩的作用缺乏认识之故。
站桩不是拳架的一个部分,而是在拳架之外的一个独立练功 的架式。它对初学拳者在练拳进程中起着一个阶梯的作用。由于 人们学拳,通过这个阶梯之后往往不再回头练它了,加之有些人 根本就不喜欢通过这个阶梯,因此它在无形中便桩人们所遗忘、 摒弃,以致现在连懂得它的人也不多了。然而站粧毕竞有着不可 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太极拳里不能没有它的位置;同时,它 又很能帮助说明太极拳运动的原理,为此,这里特别将它的练法 略作一些介绍。
太极拳站桩有“马步桩”、“]|丨字桩”及“踩腿法”三种形 式,马步桩”是两足平行分开,距离较肩宽略大一点,两膝略屈 下蹲,要尾闾中正,不淮露胯,两镩屈弯,两手轻轻向前平举, 要沉肩坠肘、含脚拔背,两掌高与肩平,掌心相对并偏朝下、朝 外,形如怀抱一个大圆球,全身重贵平均落在两足跟上,眼神视手,其余态势如“虚领顶劲”、腰胯放松等均与做预备式时一样, 尤其是“腹实胸虚”的态势不得有丝奄变样。姿势站定后即可 进行练功。方法是随着一呼一吸,身体也一升一降,两手一开一 合。吸气时身体略上升,两手略外开,呼气时身体略下蹲,同时 双手略内合,至于做意功的办法也与预备式时一样,采取“小周 天〃或“大周天”均可,但一定要有节律地与呼吸运动相配合。
“川字桩”分左、右两式,其姿势与拳架中的“手挥琵琶”和“提手上式”完仝相同。练功方法与“马步桩”基本一样,即随 着一呼一吸,身体也一升一降,两手一开一合;也同样做意功。 不同的仅在外形,它是两手一前一后,前高后低,两脚一前一 后,前虚后实,以后脚承受身体重量。
从上面站桩练功中可以看到,由于屈膝蹲身,腿部是很吃力 的^蹲身越低,吃力越甚。上身松弛得越彻底,腿部承重越大。 通过这个锻炼,无疑会使腿部增长力董。然而这还不足以说明站 桩的全部功用。它的主要功用还在于在腿部用力的情况下,上身 仍能保持预备式那样的松弛状态这里必须提请注意,如果感到 腿部吃力过甚时,千万不要勉强罇身过低。许多人由于过急地追 求锻炼,罇身过低,颶力担负不了,往往要将臀部凸出,以减轻 对颶部的压力,犯了露胯之戒。这样一来,就会使上身前倾,胸 部外挺,破坏了“尾闾中正”和“虚领顶劲”的姿态,结果弄得 满体紧张,而腿部反而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再说“踩颶法'此式实际上是一个技击架式,在太极拳架子 中很多进步架式都含有这种击法用意。因为这种击法的猛,很 容易使对方被踩而断胸,故视为毒着之一,非在你死我活的搏斗 中是禁戒使用的。然面它的练习又很能说明站桩的功用,故亦略 作介绍其练法也分左、右两式往预备式的基础上开始,先以右手作执人偏右向后拉引之状,左掌前伸作闪人面部之状,同时 提起右脚,趾端向上并略向右倾,以脚踵或脚底向前朝下作踩踏 对方膝盖或小腿之势。此时人体重心寄于左脚,在右脚下踩的同 时要呼气,上身自然放松下沉一下,使踩劲加上身体下沉的力 量;踩后收脚收手时要吸气,身体随之上升复还原状^这是右式 —次,然后重复作多次,再换左式。也可一左一右地轮流换着 练,随人之便。
从“踩睫法〃中可以看到,它的动作是复杂的,两脚两手都 有动作,面且都要用劲,躯干也要配合动作^如右式,当右手执 人偏右往后引拉时,左掌也要伸前闪人面部,同时两肩要有右旋 动作;踩出右脚时,胯部要有左旋动作因此,必须立身中正、 安舒、松弛,即要完全保持预备式时的全部态势才能办到I否则在动作中是很难站稳的,更不用说能做出符合要求的动作了。
在毫不用劲的静止情况下,比较容易做到满体松弛和自然稳 定,但在动作用力的情况下就比较困难了。许多人在预备式中毕 业了,但一进入运动便又到处紧张起来,需要用力的地方袒度使 劲,不需用力的部位也连带用力。“三不露”的态势汝有了; “腹实 胸虛”又_成了腹胸紧张,完全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如果通过 站粧、被胭的锻炼之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因为站桩、踩鼯的 主要要求棊斧动用力的情况下好能坚挎做预备式时那样的姿 态I最奔预^式的态势下逐步进入运动和使劲的练习。因此站 粧实质:是预备式的高阶段,也是盘架子的初阶段。
根据作者的经验,站桩必须由高入低,不能过速。最初每次 五分钾,以后逐步增加到十五分钾,约费时一月,即显见成效。 花一定的时间先把粧步基础打好,然后进习拳架,必收事半功倍 之效。事实证明,凡经过站桩锻炼的人,进面练出的架子与未经站桩练巧的人相比,在质量上就有显著差别1那些认为站桩枉费 时间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再从单纯为了健身的的来说,站桩 本身也很苻意义,至少能让你的腿部得到锻炼而结实一些。如果 为了今后提高拳艺、技击,耶就更有必要了。
在练习豢架过程中能否兼收站桩之功呢?从理论上说是可以 的,但实际上由于缺乏站桩的功夫,突然进入运动很奔笏造 成不必要的紧张,反而增加了架子上的凼难。因此,还是按步就 班为好。
应当指出,必须先把预备式练到一定功夫之后才能开始站桩 的锻炼,否则很容易流入一般外功拳,或形成使劲“占煞”之 态,影响后盘架子的质量。
站桩架势见以下五图
拳术运动,包括太极拳在内,都楚全身运动。要运动就得用 力,就不能象站预备式那样满体松弛。盘练拳架时要用力,用以 进行击斗或工作时更要用力。在运动中,人们的主要运动部位和 用力部位是四肢,但人的上肢和下肢并不直接相连,它们是依赖 于肩、肋、脊柱,盆骨等的沟通而间接地联系起来的。每当上肢 向外发劲时,他出击的力《酋先是由腿®地而起再通过盆骨、 脊柱、肋、肩等的传导而达于锊、后加上上肢伸张才能达于外 物。同样,上肢击物以后,外物的反作用力也要经由相同的路径 传回脚跟因而这些传导力的部位均要感受到力的作用并产生相 应的紧张。我们知道,四肢的骨骼比较长而规则,其导力性能也比 较好,而肋骨、骨盆、脊柱等则较短而零碎,其导力性能亦较 差。故由上、下肢传来的力在这些导力性差的部位就有集中和释放出来的趋势,并由此造成了躯干内部的紧张。为了行文方便, 我们将用力时身体内部对外力感受最强烈,因而必然要最紧张的 地方称为“内部紧张点'“内部紧张点”相当于衔接上、下肢 的“关节'起着传导力量和连接力量的作用I同时它又是运动用 力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人体内部交汇的地方,是体内部遭受 最严重打击的部位。人只要用力,身体内部一定会出现这样一个 “内部紧张点'作为一神保护性的本能的反应,人们在预知或感 知到这个力击到来的时候,总是要人为地增强“内部紧张点”的 坚实度,以承受这个力击a因此,在运动时,“内部紧张点”也自 然而然地变成了“内部坚实点。
从人的生理结构上看,“内部紧张点”出现的位置既可以在胸 部,也可以在腹部,但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能同时都是。至于 它具体出现在何处,是可以按照每个人的习惯和爱好,通过A为 的因素和努力来操纵的。习惯于或有窓将胸部放松,把腹部坚实 度增强内部紧张点”就自然出现在壙部;反之,如习惯于或奋 意将胸部的坚实度增强,“内部紧张点”就必然出现在胸部。也就 是说,“内部坚实点”建在何处肉部紧张点”也就踉着出现在何处。
一般人总是习惯性地将“内部坚实点”建立在胸部^其作捧 是:首先深吸一口气,将肺体充满,然后将肋骨、肩甲骨等尽 量向四围用力鼓出,造成整个胸廓的外胀,便整个胸、肩的肌 肉、韧带、关节都紧张、優硬起来。在用力的瞬间则使劲闭气, 不使外泄,以增强胸靡的坚实度,从而建立起“胸部坚实点”。 “内部紧张点”出现在胸腔,无论从武术角度诬是从卫生角度上 看,都十分有害,.因为它是建立在胸部十分紧涨的基础之上的q 关于胸部紧张的危害:前文已经讲过。在向.外用力时内部紫张点”出现在胸部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就更大了。大家知道,举起十 公斤重物,我们本身就要承受十公斤的压力。同样,伸拳以十公 斤的力击到外物体上,外物也会以十公斤的反作用力回击到上 肢,并通过上肢传达于“内部紧张点'因此,内部紧张点”既要 担负出击用力,还要承受反作用力的回击。胸腔是心、肺等重要 腑脏的处所,它们都是比较脆弱而易于致病的,经受不了大的力 击。尤其是闭气于肺内更易使肺体受损,好比一个皮球,有气时 受到力击g无气时更易破伤。因此,“内部紧张点”建立在脾腔的 人,他们^向外物猛击一拳,便觉得胸口猛烈紧张一下,好似遭 到猛击一样。如果连续用力下去,不多几时便会出现脸、颈部充 血、红胀以至由紫变黑,心跳剧增,气喘不已等情况。这就是 心、肺受到迫击的生理反_。如若用劲过猛还会登时吐血,就 是肺体受损破裂所致
既然如此,为什么一般人还总是要把“内部坚实点”建立在 胸部呢?这大抵上有三个原因:第一、人们平时有习惯性胸部紧 张的毛病,一旦用起力来,情绪紧张,使胸部的紧张更加剧烈, 第二、上肢用力时,肩关节也要运动,与肩关节紧密相连的胸 肌、胸肋容易连带紧张起来第三、用力时,人们习惯于闭气鼓 劲,即事先吸气到一定足量,到出击发劲的刹那间,便急剧收缩 胸肋胸肌,作呼气之势,但又紧闭气道不让贮气呼出,借以加强 胸廓的机械强度,于是便造成了“胸部坚实点”。
太极拳是坚决反对在胸部建立“内部坚实点”的,它要求把 内部坚实点建立在腹部。其作法是:当上肢欲向外用力时,它 不象外功拳那样胸部髙挺、紧曲手臂、紧握拳头,而是采取含 胸、拔背、沉肩、手臂自然弯曲的姿势,使手、臂、肩、背等部 的肌肉绷到适宜的长度。同时逐渐蹬脚,将身体旋向标并缓缓前移,全身,特别是胸、腹则仍然保持松弛,以此作为发劲的准 备态势p发劲的瞬间,随着迅猛的呼气,腰、腿、臂、手等也在 原来运动的基础上一弁加速并用力,从而完成一次腹部坚实点的 发劲。这个过程产生的生理现象主要有下列几点:第一、由于发 劲之前,参与用力的主要部位的肌肉都处于适当拉长的状态,从 生理上看,肌肉在这种状态下具有最大的势能,因而一旦紧张伸 缩,可发出最大的力置;第二、由于乎、臂、肩、背等部位的肌肉 适度绷长,它们也具有了适当的强度,同仍然松弛的前胸部的肌 肉相比,它们的导力性显然要好得多。因此从脚、膜发出的力与 由外物经臂传来的反作用力,便主要沿着背部这条导力性良好的 路径进行输导而达于腹部。这就有效地避免了脚部紧张和遭到力 击的可能性,第三、用力发劲时,虽然胸肋、胸肌也会发生一定 的紧张,但其作用仅限于维持躯干的平衡,并不承担推动出击和 承受反作用力的任务,故紧张程度是很轻的,不致造成对内部脏 器的压迫;第四、太极拳在发力乏前,虽然也要预先吸气到一定 的足童,但在出手发劲的刹那,贮气便急剖呼出体外。这时肺体 受呼气的反动力而下沉,给腹部施加了来自上面的压力I腹部下 面,由于腿部和臀部、肛门等肌肉的紧张作用,又给雎部施加了 来自下面的压力> 腹内肠脏受到上、下压力的作用,必然有分向 四围扩张之势,于是腹壁周围的皮肤、肌肉就相应地发生适度紧 张以向内裹,抵制腹部的外胀I这又为腹部施加了围压。由于上 述一系列变化和作用,加上肠脏的自然下垂,就造成了一个既充 满、又结实、更富于弹性的坚韧的“腹部坚实点'当我们向外用 力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便沿背部通过背肌、脊柱的传导而达于 此。以上就是建立“腹部坚实点”的全部过程和由此引起的主要 生理现象。f幸经》上所谓“力由脊发〃,指的就是这个由背部这条路线传导力童的现象。
必须指出,建立“胸部坚实点”的时候,腹部也是紧张着 的,但它与建立“腹部坚实点”时的状态完全不一样。前者是腹 壁压入腹内,侵犯了肠的位置并迫使肠、胄、横膜膜等向上挤, 因此腹腔是在空虚、压缩的状态下紧张的;而后者则是在腹腔内 既充实又饱满的状态下腹壁四周产生的紧张内裹之势,基本上是 在原地紧张,以防止腹部的外胀,并未改变杨、胃的位置和縮小 胺腔的容积,因而胸部不会受到牵连,总是能保持宽舒。这一结 果与太极拳所要求的最基本的态势一 “腹实胸虚”完全一致。 建立“腹部坚实点”以推动用力的这种独特的用力态势,乃是太 极拳和其他内功拳,区别于一切外功拳和其他运动的最根本之点。
建立“腹部坚实点”以代替“胸部坚实点”是太极拳运动用 力的中心内容,也是武术上所谓“内功”的精髓之所在。只要有 了这种功夫,就是找到了太极拳行功的真谛了。那怕你盘架子的 动作还很不熟练,甚至很不象样,也要打上合格以上的分数;反 之,如果不会在运动中建立“胺部坚实点、那么,不管你盘架子 的动作多么熟练,外观形状多么准确、优美,也是不及格的。因 为这只有太极拳其形,没有太极拳其质,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太极拳。
“十三势歌”说,腹内松净气腾然”。可见太极拳是力主腹内 松弛的。这与建立“腹部坚实点”的状态是否矛盾呢?不矛盾。 腹松与腹实,乍观其宇义虽象是相反的两个状态,而其实是一致 的。在“满体松迪”的諍止态勢下,因为腹壁松迪,肠、胃等脏 雔未受到任何压迫,能自然向下垂注,这是腹松的状态,但也可 以使人产生腹部充实之感。也就是说,—个状态,两种感觉而已。至于在发劲的瞬间,也只是在这一瞬间,腹部麥出规一个紧 张点。上面说过,这个紧张点是在原有腹松的基础上均匀地增加 了上、下、前、后、左、右的内压力,从而増强了它的结实、坚 韧的程度而成的.它基本上没有改变内部脏腑的位置,同时也保 持着胸部的宽舒。假如用力时不能保持原来的腹松状态,那么 肠、胃、膈等便要受到用力的影响而紧张起来向上挤压,腹壁也 向内收缩,内部紧张点就必然会转移到胸部去了因此,腹部坚 实点”的建立是不能离开腹松状态而产生的。有些人也想建立腹 部坚实点,但由于不能保持腹松状态,因而勉强用力迫使内脏下 压腹部,象排解大便那样鼓劲,犯了所谓“运气丹,田”或“入力 丹田”的禁忌,这也是错误的做法^还有些人过分用力沉肩、含 胸和提肛,给腹部施加上,下的压力,结果出现弯腰鸵背的形 象,损害了“虚领顶劲”的态势。凡此种种勉强使劲干预的结 果,都不可能正确地建立“腹部坚实点”,反面要造成许多无益的 紧张^
有人提出问題说,鼓气才能有力,松气怎么能有力呢?这显 然是出于误会。力来源于肌肉。肌肉通过紧张伸缩而牵动骨骼, 发生了运动,也产生了力量^气是不会产生力的。鼓气的作用无 非是借气以充实胸部,加强“胸部坚实点'内部坚实点建立在胸部 的人,如果不鼓气当然使不出力来,所以他们便把鼓气与用力联 系在一起,误认为力从鼓气而产生。
《拳经》说,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 力,无气者纯刚%就是说,发劲时要呼(松)气以加强腹部坚实 点,才能充分发挥从四肢肌肉紧张所产生的力量,使之达到纯刚 的涯度。鼓气既与腹部坚实点的建立背道而馳,还会使躯干各处 关节出现紧张值死的状态,既影响了运动的灵敏性,又彩响力度。这是经验的总结,是有科学根据的。太极拳在把敢手击出 时,其说法不是把人“击出去%而是说把人“松出去”,或者“放 出去”。这就是说,呼气才能给敌手以沉重力击。太极拳发劲时的 呼气常常是极其迅猛的,因此往往要发出“哼〜哈”的声音,故 《拳经》里有“哼哈二气”之说,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 无穷”。在丹田里炼的“内功”是什么呢?从用力的角度上来说, 无非是练会在“丹田”处建立“内部坚实点“哼哈二气”妙在 何处?也无非是妙在利用呼气所产生的反动力以加强旗部坚实 点。外有四肢身躯肌肉的紧张作用,内有坚实的旗部坚实点,能 产生强大的力量是无疑的,只不过对不会使用这个方法用力的人 来说,一时不易理解罢了。
这种通过呼气以建立“旗部坚实点”而发劲的方法,在长期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中也是被普遍采用的。如打锤的工人,他们在 将锤击到目标上的那一刹那,都会立即松弛胸部,迅猛地出一口 气,发出“哼r的一声来。这是他们在长期作业中摸索出来的好 方法,与太极拳不谋而合。他们这样打出的锤又重又准,而且可 以一气打数百下而脸不变色心不跳,气不喘。诀窍就是通过呼气 而建立了“腹部坚实点'
内部坚实点建立在腹部比建立在胸部优越得多。第一、它可 以完全避免因胸部紧张而造成的危害;第二、旗部是肠脏的所 在,肠组织坚韧,酎压耐击,不易致伤;第三、任何时候都能保 持“腹实胸虚”的态势,使人重心下移,站立走动都格外稳定、 自然,向外发劲也格外沉着得力如果“内部坚实点”建立在胸 部,情况就恰好相反,变成重心上升^这时,人体容易因上肢运 动的惯性力牵动脱离粧步的支撑面而倾倒,或者因有害怕倾倒的 頋虑而影响发劲的强度。太极拳锻炼有索的人,他们在运动、甚至是激烈的运动时,一般地是不易出现面红耳赤、气喘吁吁等现 象的。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通过“胺部坚实点”的建立,在用力 时保持了 “腹实胸虚”的态势,使心、肺等腑脏得到很好的保护 之故。
“胺部坚实点”的用力方法,能否使用到别的门派拳架动作 中去呢?作者认为完全可以,早揲、工间揲等也都可以使用这个 方法用力,向且同样可收太极拳运动的功效。工作、劳动以至日 常生活的一切方面,只要是用力的地方,无不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而发挥出更好的效果。这是太极拳应用的广阔领域。练功夫不能 为工作和生活服务,那意义就不大了。
顺便在此谈谈束腰带的问题。我国的武术运动对束腰带很重 视,尤其是外功拳,练拳时要把腰带束得很紧,其目的是帮助胺 壁压入胺内,挤压肠、胃、膈等向上挤以充实胸部,为造成“胸 部坚实点”服务太极拳反对“胸部坚实点”,当然也反对这种大 力束腰带的做法。然而束腰带只要合适,对建立“胺部坚实点” 也是有利的。特别是在迅猛发劲的时候,它能有力地帮助腹壁四 周面定位置,给胺部以均句的围压,防止胺部向外服大,从面加 强胺部的坚实度问题是腰带的紧度要适宜,不能象外功拳那样 紧,使胺壁没有起伏的余地,面应以不妨碍胺式呼吸时服壁自然 起伏的幅度为准。至于腰带的位置,应当束在脐下“丹田”部 位。若束在脐上,则不仅对“胺部坚实点”起不到帮助作用,还 会影响膈肌的活动,造成呼吸困难。平时束裤带的位置也应如此
三、意识、动作和呼吸的协调一致
思想与行动的协调—致,在拳术中叫“形意合“形”是形态、动作;“意”是意旨、意识在形和意的关系中,意是领 导者,形是在意的统率下为完成意的指令而产生的行动。一举一 动都是意旨先行,形随意动。形意越能紧密一致,完成任务的效 果就越好^十三势歌》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指的就是这个形、意的关系。
毫无疑问,任何门派的武术,以至各项体育运动都要求形、 意协调一致,但在具体做法上則各有协调程度高低的不同,在用 意方面也各有繁简粗细的分别。太极拳在用意方面内容丰富,要 求精细,要求形、意协调一致的程度甚高,并以此作为其一大特 点而区别于其它拳术运动。
太极拳的用意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对内注意和对外注意 两个方而。对外注意就是练拳时要设想面前有一敌人与自己击斗 的全部情状。整套拳架动作都是根据主观上所设想的敌情面作出 的,或者是设想着敌情来合,自己所要走的架势的。具体地说, 就是设想敌人如何对我进击,然后据以作出有效的招架行动,使 敌进击落空失势1或者设想敌有可乘之隙,然后据以作出有效的 进击行动,使敌被击面倒或失势。运动自始至终不是肓目、单纯 地为了运动肢体面运动,而是要有设想的敌情作为自己运动的根 据,作为自己发挥武术作用的粑子;更精细者,还要设想到自己 动作的应有效果。运动时,眼应頋及自己主要运动的手并向前 方注视,那就是与敌交手的焦点所在。这种注视,在《拳经》里 叫做“神'故又有所谓“意、气、神合一”之说。
对外设想敌情,当然要力求切实、全面、精细。功夫深的拳 家,他们对敌情的设想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一次与—次不同。因 此,他们盘练架子也一迪有一遍的小异,然面总是神采奕奕,表 现着意气、神、形的高度协调一致,如果我们只见其形,不察其意,以为他的拳架尚未标准定型,那就错了。
练太极拳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叫做“意练'那就是静止地站 着或坐着、卧着,默念着敌情和自己如何运动。前辈拳家经常做 这样的“意练%可见太极拳对用意的重视。
对内注意就是以意识统率自己的一切活动,即根据运动原贝,结合每一式动作的要求去检査自身,其中首要的内容是坚持 “腹实胸虚”的态势和建立“腹部坚实点〃以推动运动v由预备 式和站桩所确立的各部位的基本态势都要得到保持太极拳运劫 之所以要采取悝速度,其作用之一就是好让意识统率运动时,尽 可能地做到周密、细致尽可能地消除一切无意识的、不合要求 的活动状态和紧张状态。《十三势歌》说:"变转虚实须留意,气 遍身躯不少滞”,这“气遍身躯”令人颇难捉摸。其实,就是栺意 识的对内注意,在体内作巡回检査的情况。对内注意可以使人觉 察到体内各处的活动情况和功能状态,这明明是“意遍全身”的 感觉,只不过由于前人常把“意”说成“气%故作“气遍身躯” 之说。说穿了,自然不会奇怪了。
对内注意的内容这么多,同时还要对外注意,在同一时间 里,意识要做到全面照頋当然不是一蹴可就、一说就会的,但也 不是高不可攀的。根据作者的经验,练拳初期,注意的重点应放 在对内上,并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逐一锻炼、循序海进,
学会一项,巩固一项,切忌草率从事、踏等面过.随着各项行功 的逐一熟练,意识的负担自然逐渐减轻,能願及的面也逐步宽广 了。等到内部行功、拳架动作,手法、步法、身法等都热练到习 惯、自然的程度之后,注意的重点即可转向对外因为此时意识 己从对内工作中解放出来,只要外部敌情一动,内部活动便能自 然而然地以合格的姿态应付之,再也不需意炽的着意关照了。这如学骑自行车一样,初时忌是睬此失彼、厥得看路就忘了踏动、 转向,等到学会平衡身体、熟练了踏动、转向、刹车等操作并达 到习惯自然的程度之后,只要眼看前方,自能快慢、转弯行驶自 如。到这时,何须意识再去照顾自身的动作呢?
太极拳还要求呼吸与形、意协调一致。《十三势行功心解说》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呼吸怎样才能称得上“能、第一、要坚 持腹式呼吸;第二、呼吸要与动作协调一致,当呼则呼,当吸则 吸。那么,什么时候当呼?什么时候当吸? 一条根本原则是“顺 应自然'吸满当呼,呼尽当吸,呼吸均匀这在平静时是最自然 的,但在运动时则不一定自然。因为运动要用力,用力往往要影 响呼吸的正常进行。在运动用力节奏不规则的情况下,如果硬要 坚持节奏规矩的呼吸,那反而会感到不自然。呼吸只有踉运动用 力的态势相协调才会自然舒畅,运动用力的效果也才会好。有人 称这种呼吸为“拳势呼吸”。前面说过,人向外用力时应呼气,用 力之前的蓄力过程要吸气。这在生理上是自然的,在武术上更有 其妙用这一自然规律,成为太极拳处理何时当呼何时当吸的准 则。裉据这一准则,结合到拳架中去,大体可以这样规定:盘架 子时出手为呼,收手为吸;沉降为呼,提升为吸f开势为呼,合 势为吸。在推手中,挤、按为呼,捆、搌为吸。练刀、剑等器械 中,与盘架子的呼吸原则相同。总之,凡属向外发劲的动作态势 应呼气,凡属走化敌劲同时也是蓄力的动作态势应吸气。然而这 个规定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因为太极拳的走劲形式变 化多端。有时出手蓄劲,收手发劲;有时沉降蓄劲,提升发劲J 有时连续发劲(所请长发劲h有时连续蓄劲,即连续数次化走敢 劲,借以争势,待机而发*有时在发劲的半途突变为蓄劲而态势 不变;宿时在蓄劲的半途突变为发劲而姿势不改,等等。总之, 从外表上看来是蓄劲之势而实际上却是发劲,反之亦然,真真假 假,不一而足。这些都是武术上的妙用,外表的势态是一回事, 真意又是另一回事。那么当呼?当吸?当然应以行功中的真意为 准,才能协调自然《
在推手的高级阶段或打散手时,徘徊在发劲与蓄劲两不决之 间的情况是很多的,长发劲与长化劲的情况也很普遍,这些不规 则的开、合之势无疑要给呼吸带来困难。怎么办?太极拳是使用 “小呼吸”的方法来子以调整的。所谓“小呼吸”就是呼吸很 短,呼吸的气量也很小,但要不急不促。至于呼吸小到什么程 度,则很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有时可小到似停非停,似呼 似吸的状态,小呼吸”的武术性很强,其作用有二:第一是求取 宁静,以利察听敌势;第二是利于随时迅速地转入呼气发劲或吸 气蓄劲之势。因此,“小呼吸”也要求心平气和,并以留有呼后 仍可再呼,吸后仍可再吸的余地为适度。随着功夫日深,对武术 性锻炼的日渐提高,对外注意的日臻全面、细致小呼吸”的运 用必然越来越广泛。有时在盘架子中动步转身及两式过度之时也 用小呼吸。总之,小呼吸”是使呼吸与动作协调的一种调整方 法,我们应掌握它,并学会使用它^然而也要看到,它又毕竞是 为着武术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神不得已的方法,如无必要,不宜滥 用,以防养成呼吸不规则的习惯才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太极拳在意识、动作和呼吸的协 调一致方而下的功夫是何等严密、细致!如果没有“无极”的功 夫作基础,没有焕发的精神、宁静的头脑和专一的用意,是决计 练不好的。
我国武术门派虽多,但可以统分为外功拳与内功拳两大类。
外功拳威武雄壮,以动作刚健迅猛见长;内功拳则走劲沉着稳定,以意气神形的高度谐调为特征。太极拳属于后者D意、气是 内功,神、形是内功的外部表现,意气神形合一就是所谓内外相 合。盘架子也好,打手也好,如果表现不出内夕相合这一门派特 点,就必然失去了太极拳的“味道”
四、虚实分明
太极拳运动又一个重要的原则叫做“虚实分明”。分别虚实在 太极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太极拳名家杨澄甫称之为太极拳 之第一义。在古今各类有关太极拳的著作中,对虚、实的问题均 有大量论述。所有作者都一致认为,不懂得或不会分清虚实, 就不能懂劲,因而就等于不慊太极拳。但,以往的著书者往往 多从技击角度去阐述虚实分明的作用,而且不厌其详地套用拳 师们的技击心得及其神功妙用。这样一来,反把这一原SW越说 越神秘玄乎,使读者只能感叹其奥妙无穷而难于得到清晰的 概念要从理论上,进而在实践中真正把握虚实的问題,必须从如 下六个方而入手。第一,虚”和“实”亦称“阴”和“阳'这是 太极拳理论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它们是在运动中显现出来的两种 不同的状态和感觉,实〃是主要运动部位或主要用力部位或意欲 向外用力的部位的状态或感觉;“虚”则是从属运动部位的状态或 感觉实”的部位必然也是意识重点贯注或注意力集中的部位, 在运动或技击、劳动中,它常表现为该部肌肉的适度紧张。“虚” 的部位,其肌肉的紧张程度仅限于维持其位移的爾要,故基本上 是松弛的因此“虚”和“实”是相对的,它们是相反相成,互 为存在不可分离的第二、《拳经》上说:太极拳的一举一动“凡。
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对虛、实的理解和处理也不例外,即“虚” 和“实”首先必须是意念上的“虛'“实'这才是内在的虚实、 真正的虛实。太极拳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是“用意不用力'它要求 在盘架子时只要使动作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即可,不必象外功拳 那样真的使出力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保持全身各 个部位的松弛轻灵态势。当然,不用力是不会产生运动的,所谓 “不用力”,实质上是不用过度的力,或者说只用最小的力。比如 举起一只手只需两分力量,就限用两分力,不要苒多用一分。它 的运动速度讲求慢,除了让动作能精细地表达意思之外,另一个 作用就是使用力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太极拳还有“关节不相连” 之说,要求各处关节尽可能地松弛开,运动起来使人感到骨与骨 之间好象没有韧带肌肉牵连似的,其用力之轻可以想见。在这种 身体各部都十分松弛的情况下运动,“虚实”的区分就全凭意 识,全是意念的作用了。前面说过,意识贯注于何处,何处就会 有所感应,其机能亦有增强之势。此时,如我意欲用左手向外用 力,意识就要集中贯注于左手并设想着它用力制敌的情状,则左 手以及设想参与用力的相关部位就会产生一定的感应而显得沉重 和兴奋、有力。这就是“实”的感觉。因此左手就是实手。相 反,右手以及不参与用力的其他部位,因无意识的重点注意,就 自然保持其宁静的松弛状态,并无与敌接触用力的感觉。这就是 “虛”的态势。因此右手就是“虚〃手。第三、虽然“虛实”
首先是意念中的“虛”“实%内在的“虛〜实”,在盘架于时,这种 意念可以涵而不鳝,但在劳动和技击中,它又必然会有外在的表 现。这是劳动、技击的需要即使是盘架子,有时也可以有意地使 内在的“虛”“实”形于外表。这时“虛%实〃的区别就要体现在 身体各部使用力度的不同上。在行拳过程中,全身任何部位都在不停地运动着,但应有主有从,用力也各有大、小之分。主耍运 动或发力部位为实,当然要适度用力,次要或从属运动部位为 虚,则不要跟着实部同样同力,而是要更轻些,使之保持松弛的 状态当然这神虚实各部不同的紧张用力状态,在任何时候都 只能是瞬间的事。力量一旦发出,便须立即松弛下来,复回到意 念中去,而以松沉来维持劲力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根据用力的 效果和设想的敌情变化而转变虚实。不过,这已是高深的技击功 夫所要研讨的范畴,此处就不再深谈了。第四、由于形于外表的 虚实主要是由用力时肌肉紧张的不同程度来区分,因而用力时虚 实各部肌肉紧张的程度应各自达到何神地步以及其间应有多大差 别,就成了分清虚实'的关键问题因为超过一定的限度,不仅不 是虚实分明,反而成了太极拳运动的禁戒。那么,要怎样才算适 度呢?通俗地说,就是“虚”部不得虚到全然无力的地步,实” 则不能实到关节值硬的程度。用《拳经》的话来说,就是“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所谓“全然无力”就是象懈怠时那样 极度松弛,或者象半睡眠时那祥使肢体处在毫无控制的瘫软状态因为那样将失去忽起忽动的敏捷性。所谞“全然站煞”就是 从精神到肌肉都过度紧张,以致关节处成了俚死之状,动起来好 象机器缺了润滑油,阻力很大这就失去了运动的敏捷性和身躯 的稳定性。一般人爱犯“站煞”的毛病。他们在用力时,从出手 之时开始,一直到击达目标的整个行程中,甚至用力完毕之后的 一段时间里,全身均处于极度的紧张之中,咬牙切齿,恨不能一 拳便将对方打个粉碎*这时他全身的关节都“站煞”了,整个身体被凝成了一块硬板,虚、实之分亦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推动他的哪个部位都能使他整体动摇,出现“牵一发而全 身动”的情况太极拳是绝对禁忌出现这神状态的。全然站煞对运动的危害性在佧高频率的运动时表现得特别明显,会紧张儼硬得决不起来,如果®要勉强求快,则坚持不了几下便会感到酸痛不 支,不得不放慢速度。
在运动中,双脚的虚实是比较容易分淸的,其虚实程度也较 易掌握。身体重心所在的腿自然为实腿,另一条腿则相应为虚 腿。但要在两脚间时着地的情况下做到虚实有度,人体重置不 能全部落在为实的一腿上,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使虚实两腿各 承受身体重置的比约为百分之四十比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十比百 分之九十/这样,可避免因一腿独支体重所造成的偏重现象,既 利于桩步的稳定,也利于桩步的移动。双手的虚实的区分一般也 不难,但它们虚实之间用力的比例不能象两脚那样有明确的划 分。实手在前伸用力时不可把肘过于绷直,应适当弯曲,留有伸 后尚能继续前伸,或便于回抽、横移的余地,并始终保持各处关 节的轻灵。虚手在保持松弛的同时也要适度屈肘,手掌轻轻翘 起,使之具备挪起或下按的态势,切不可无力地悬吊着。这样才能虚实有度。
在运动中,双手和双脚是最活跃的部佇,它们的虚实状态对 运动的效果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根据前辈拳师的经验,为了保 诋运动的灵敏性和稳定性,两手和两脚不可同时为虚或同时为 实。因为同虚同实就等于没有虚实。在武术上,双脚同实及双手 同实都容易导致“双重”,它往往是失势或失败的重要原因。<拳 论》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 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相济,方为慊 劲'“阴阳相济”,就是虚实分明,虚实有度,不犯双重的毛病, 亦无双浮之弊第五、根据动作的要求,在运动中,腹实胸虚 的态势是始终不能改变的,但相对的虚实程度也时有不同。其余各部位的虚实则是不断转换的。这就要求每个部位都必须各自具 有独立用力的能动性。要虚自虚,要实自实,各自虚实,互不影 响,在统一意志的指使下,各在不同的岗位上起着它或主或从的 作用。在盘架子时,下肢要屈膝乘负人体重量,当然要用力。粧 步越低,用力越甚。但不管下肢多么用力,躯干和上肢都要自主 地保持松弛状态,不要受下肢用力的影响而连带用力。在很多定 式中,身体重心总是自然、稳定地落在一只脚上,这时另一只脚 和双手则安放在各自不同而又很适宜的位置上,起着平准站立的 作用。在两式过渡的运动中,两手也总是分开,起着平准移动着 的重心的作用,从而使躯干保持尽可能大的松弛和稳定,使腰胯 的旋转运动得到充分的自由,借以达到“立如平准,腰如车轴, 活似车轮”的要求。第六、太很拳的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 虚实的运动,因而凡参与运动的部位都有虚实之分,都有虚实的 变换。它还要求通过锻炼使能够分淸虚实的部位越来越多、越来 越细。太很拳功夫较深的人,不仅两手和而脚能分别分清虚实, 各自使用不同的力度,而且在一手之中,前臂、后臂也有虚实之分,肩、肘、腕、指等关节也都有虚实之分。功夫越深,能分别虚 实的部位就越多、越细在实手中如此,在虚手中也如此。虚脚、 实脚、躯干的上、下、左、右、前、后均可各各分别虚实。真是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运化无穷。按《拳经》的说法叫做“虚实 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太极图是半边为 阴二半边为阳组成的一个圆形。阴的半边又是半阴半阳,阳的半 边亦是半阳半阴,正是小阴阳组成大阴阳,大阴阳合成总阴阳, 合成太极。阴阳就是虚实。太极拳运动用力的情状正与太极图相 形象。太极拳因此而得名,颇有道理。
以上就是太极拳运动中“虚实分明w原则的基本要点。总起来说,为了提髙运动的敏捷性,提高运动质量,提高用力的效果, 必须虚实分明,还要实中寓虚,即“不全然站煞%虚中寓实,即 “不全然无力”。各自虛实,互不影响,转换有度,而且“凡此皆 是意,不在外面”。当然,实也好,虚也好,都要适度,特别是在 盘架子时,只能用最小的力,才符合“用意不用力”的原则。
由于太极拳运动处处讲究虚实,虚实又不断随着运动而转 换,当某些部位在为完成某一动作而紧张用力时,其余处于虚的 部位便在松弛的状态下休息着;抟入另一动作后,原已休息着的 部位在转入实部时定是生气盎然的;原实部变为虚部后,紧张便立可得到解除因而全身虽然一直在运动,但各处肌肉筋腱都能 随时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样就能长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有 了这个功夫和素养,加上胺部坚实点的建立,我们无论干什么工 作,就能最大限度地推迟乃至避免疲劳的出现。
五、一动无有不动及发劲
太极拳运动是一项彻底的全身运动,自始至终都要遵循“一 动无有不动”的法则。其他的拳术,从大体上说虽然也称全身运 动,但表现在同一时间里则常常有脚先手而动或手先脚而止的情 况。各个部位为了共同的目的面参与运动,往往也不是同时起 止,在配合上并不十分紧密,而且每当一式动作走到定势时,又 总是停顿一下,然后再开始次一式的动作,一式—式地划分得清 清楚楚。太极拳则不然,它行拳速度不管多么慢或多么快,每— 式动作都要动员全身各个能动部位同时运动,协作完成各个部 位的动作也不能有先有后,必须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不允许出 现有些部位动面另一些部位不动的现舉,从一式转入次一式,中间也不许有所停顿。劲可断,形、意不能断。整套拳架运动是一气呵成的,有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连绵不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无所谓定势,因而比一般的拳术有更高的要求。
“一动无有不动”与“力发于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 运动法则结合起来,又成了太极拳充分调动身体的力置并使之趋 于一点,借以取得最佳武术效果的重要方法。
“力发于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是运动的法则,也是向 外发劲的法则&它要求每一发劲必须从脚跟蹬地而出,岗时旋腰转向目标,再加上伸臂出手的力置,三个部位运动所产生的力量 加在一起,然后通过手指(掌或拳)而作用到目标上去。蹬脚 (膝关节伸张)、旋腰和伸臂的动作,还必须贯彻一动无有不动的 法则,不能先后不一只有在共同运动的进行中使人感到以脚摧 身1以身摧手的作用,才能把这三个部位的发劲合一起来,否则 蹬腿、旋腰的劲是贯不到手上去的。因此,它每一发劲的力度, 可以粗浅地用下面的箅式来表示:
作用在指(掌或拳)的力=脚跟蹬(膝关节伸张)的力躯 干旋转的力肩、肘关节伸张的力。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他的腰、腿劲要比手劲大得多,充 分利用腰、腿发劲是太极拳的特点之一它在竞技中常常采用以 两手封制对手的同时用肩或胯进击对手的所谓“靠”法,就是不 用手而只用腰、腿发劲直接击达敌身的一种方法。这种“靠”法 劲力很大,应击者很难用力与之相抵抗这是腰、鼴劲的一种妙 用,也是太极拳所独创的劲法。
以倒撵猴式为例此式是在身体后退时向前击掌之势,后手 绕动向前击掌的力,是由前脚蹬、后脚撑、同时旋粳和绕臂伸手 共同发劲作出的,不过较之进步击掌减少了身体向前的惯力罢了。有些人走此拳式,往往犯回身过快的毛病。后脚一落地便立 刻回身坐实,然后再走旋腰伸臂的动作,把蹬脚后退与旋腰伸掌 截然分成先后两个甚至三个动作,因而使击掌最后只有伸臂的力 起作用,先去了伸腿和旋腰的合力。这样的走法显然不符“一动 无有不动”的要求了,正确的走法应当是后脚落地仍为虚步,然 后身体由前脚发劲蹬地而后退,是以脚摧身,不要以身带脚。前 脚边蹬渐变虚*后脚边坐渐变实,在两脚虚实转换的过程中,身 体也逐渐后退并旋腰,同时后手在旋腰的摧动下也绕动向t向前 伸臂击掌,直至继续举步后退之前,前脚蹬出的劲是一直不丢 的,旋腰的动作也一直到伸掌击达终点时才与击掌动作同时完 成。腰劲也一直与跟劲、手劲合作着。只有这样,才能使伸腿, 旋腰的劲贯到击掌上去。
任何拳术的任一拳式,无不有它的武术目的。这个目的,又 总是体现在发劲的爆发点上。这个爆发点一般都是设计在每式的 终止点(定势点>。象抶匠打锤一样,蟆发点是在打中目标的刹那 间。而太极拳则有所不同。它每一拳式的爆发力,虽然一般地也是 设计在每式的定势点上,但在具体运用中则并不限在定势点上才 出现,而是要求从起点到终点的整套动作(发劲)行程中的任何 —点上都能出现熳发力。餮如走“云手”一式,从下手一抬起, 就设想着与敌手相接触了,直至云手转到另一方位降落,同时另 一手抬起之后,与敌手的接触才转换到另一手上,因此,从手抬 起到降落的整个行程中,任何一点上(即任衙时侯)都有出现爆 发力的可能。正象木工、钳工用锯子锯工件一样,自始至终都在 曹力,在行程中如突然受阻,还需媒发大力因而在行拳时,必 须随时具备着出现爆发力的身体态势,以利一呼即出。
这个态势,首先是精神态势,即随时都要有发劲的思想准备,如同打足球、篮球一样,随时都要有射门、投篮得分的思想 准备,不得有須臾疏忽因为太极拳是一项以技击诱导强身的运动,行拳过程就是设想着与敌搏斗的过程。因此必须带着敌情去 运动,而且总是寻思着如何制造机会,发劲制敌,夺取胜利。
其次是肢体态势。全身关节,既不可因随时需要出现爆发力 而紧张值硬成站煞之态,亦不可因动作缓慢而狃“虚则全然无 力”的毛病。因为太极拳的每一拳式都象推手一样,是以同、敌手 紧密粘着为前提而设计出来的,故其发劲的方式不象外功拳那样 将手抽回然后再朝敌方凌空击去,而是在与故手粮着共同运动的 情况下趁势爆发的。根据情况的变化,还可以随时变换走劲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显示出它的灵活善变的特点。于是,在整个行拳 过程中每一动作都要做到“力发于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以 及“一动无有不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只有时刻遵守这些法 则,才能时刻都把腿、腰、手三个部位的运动结合在一起,为随 时可以迅速鑤发大力而作好准备。
以上态势也是评价一个人行拳质釐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真正的雉发力只有在实际击斗中或在劳动工作中才有必要。平时 练拳,则只要求具备这种态势即可,也就是说,用意不用力。但如 果要锻炼爆发力的话,也未尝不可。据说杨班侯,杨少侯练拳小架子、架式紧凑、速度快总是认真显出燎发力来不过大 多是出现在定势点上。作者认为最好不要千篇一律,应当锻炼随 时随地都有机会出现,由各人当时的意识去安排。
上述合理调动体力趋于一点的作法,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 也不是太极拳所独有我们在铁匠、木匠、钳工等的作业中经常 都可以见到,以上举出锯工件的例子就很明显。只不过各有使用 目的之不周,因而具体作法也有小异罢了。我们还可以看到,凡是技术好的体力劳动者,他们能够工效高、费力小、坚持性强, —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采用了这种合理调动体力的作法和具备 了相应的身体态势。
“太极拳软绵绵的,没有力鼋”。这种说法在门外人的口中每 常有之,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误会。但有一些练太极拳的人也有 这种感觉,那就只能说明他还没有进到体会发劲这个问题的阶段 罢了。
—动无有不动,不仅在武术上需要,在保他上也有其可贵的价值。我们知道,人体内部各种循环系统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如果其中产生了障碍,使循环受阻,就会造成疾病,影响健康。 太极拳通过舒缓开展,连绵不断的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意识巡 察,便可以配合、带动和促进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帮劢克服障 碍,从而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六、发劲点与领劲点
前而说过,盘架子不是太极拳的唯一形式。因而仅仅通过盘 架子的锻炼并不能得到太极拳的全部功夫,特别是技击的功夫。 然而盘架子又是太极拳最基础的锻炼形式。从理论上说,凡太极拳的所有行功原则,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各种修养和健身功益,都 能从盘架的锻炼中获得。可是实际上,尽管我们在盘架子时,可 以用面前有一个假想的敌手在与自己交锋的办法来加深对各项行 功的体会,但由于这个敌手其实并不存在,因此有些细循而又重 要的东西,例如行拳时的发劲和領劲就难于体会深和掌握好。而 不掌握好这些,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力发于跟,主宰于媵,形于 手指”的原则,从面大大影响盘架的质量。鉴于现在绝大多数练太极拳的人都是为了健身,都以盘架子为最主要乃至唯一的锻炼 形式,很少进行推手和散手的练习,因此,克服上面所说的困 难,帮助他们尽量加深对各项行功的体会,提髙盘架子的质量, 以扩大盘架子的锻炼效能,无疑是很重要的。
下面,将就“颌劲”和“发劲”的体会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 会,供读者参考练拳时,每作一式动作,都要有一个发劲的部位和一个把劲 领到作用点去的部位。显然,这两个部位在同一时间里是不会重 合在一起的。它犹如射箭,弓弦就是发劲的部位,箭头就是把劲 领到作用点去的部位。我们将发劲的部位称作“发劲点%将颌劲 奔向目标的部位称为“领劲点外功拳,由于它的动作特点是出击力量大面速度快,面且是 冲击式的,因而在一次发劲的动作中,发劲点和领劲点都是各自 固定在一处的。比如向前冲出一拳,发劲是由肩和肘的运动作出 的,发劲点就在肩和肘,颌劲点则在打向目标的拳。正如射箭一 样,只要弓弦一次发劲和箭头一次领劲便完成一次出射。在出射 的进程中,发劲点和领劲点只在空间中向前移动,面在自身中则是不会变换的。
太极拳则不然。前文说过,太极拳的运动法则之一是“力发 于跟,主宰于胺,形于手指”。粗略一看,发劲点在脚跟与腰身, 领劲点在手指(掌或拳),也好象与射箭没有什么两样。但实际上却并不如此简单。前文还说过,在正确贯彻力发于跟、主宰于赝、形于手指的运动原则时,能使人感到以脚摧身,以身摧手的 作用。这个感觉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在跟、媵共同运动发劲中,脚跟(实际上是膝关节的仲张)是先赝身而发劲的。当胸跟 发劲的时侯,发劲点就在脚跟,膝关节伸张首先摧动腰身运动,因而此时领劲点就在腰身接着,腰身经腿摧动也参与旋转发劲时,睡身便从领劲点变成了第二级发劲点了,这时领劲点也从腰身 向前移到了肩,是睡身摧动肩向前移 继之肩又发劲摧动臂,臂又变成了领劲点,再接着,当臂也参与伸张发劲时,臂同样要从 领劲点变成发劲点,使领劲点最后移到手指上去击达敌身。从以上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在运动和发劲过程中,领劲点开始是在腰 身,随着武术的擗要才依次向前移到肩、臂,最后到达手指;同 时,发劲点丌始在脚跟,继之也依次移到腰身、肩、背。当然, 当肩、臂承担着发劲点的任务时,脚跟、腰身的发劲任务并没有 因此而结束,而是仍然在继续运动和发劲。这样才能使彐个部位 的发劲合作起来,连贯成一气。只不过要分别主次,用力的轻重 亦不尽相同。以上就是太极拳在运动时发劲点和领劲点移动的全貌。
按照太极拳的要求,它的任何动作都必须通过劲点的转移来 实现,即使是在很微小的范围内也是如此。例如一个简单的上步 动作,提腿时,领劲点在膝部。当膝提到与胯平要伸腿向前时, 领劲点已由膝移到了脚跟,然后由脚跟领劲向前蹬出。此时支持 身体重量的实脚要随着伸腿向前之势略向下蹲,使身体重心降 低,以免失去平衡,落步时,脚跟先着地,就是脚跟领劲到达目 的的外形表现。又例如“云手”一式,当手屈肘在胸前上抬时, 掌心先是朝内,领劲点则在腕部靠拇指一側的外缘当手掌抬至 高与眼平并随腰身转去另一方向的过程中,手臂也逐渐作内旋动作,领劲点也逐渐从拇枏一侧的外缘向掌背—侧移动,最后经靠 小指一倒的外缘并继续移达掌心的一侧,这时云手目标已达。当 云手幵始降落,手掌下按时,领劲点又已从腕部转到前臂及肘部 去了。再例如“起势",开始双手拾起时,领劲点在两个手掌上,双手下落时则在肘,最后当肘已自然垂下后领劲点又移回到掌 心。在走架时,手臂常作内旋、外旋的动作,这个旋转的过程总 是体现着领劲点的变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这个劲点转移的 作用,在推手时比较_于体会但在盘架子时,若不细心体察, 是很难体会到的。
从以上举例中,还可以看到,在运动时,发劲点和领劲点的 转移过程,实质上也是虚实的转变过程。具体地说,凡领劲点都 是“实”的部位,因而必然也是意识主要贾注的部位。在盘架子 时,一个运动过程或发劲过程的最后一个领劲点,就是设想自身 用以接触敌身的部位。例如:当设想用左掌外缘去粘住敌身某部 并意欲由该处发劲制敌,则左手是实手,左掌之外缘就是实手中 的实点,也是领劲点,此时左掌昀内缘及五指便相应地为虚部 (此即实中寓虚)。若在发劲或运动过程中,左臂由于旋转而使掌 心触及敌身,拿外缘脱离了敌身,则领劲点亦随之移到了掌心 上,但劲却是连续不断的。又例如,当敌向我击来一拳,我意欲 将该劲走化,设想用右手掌外缘粘住了彼手,并准备用左手向敌 虚处进逼此时,我右手是虚手,右拿外缘便是虚手中的实部 (此即虚中寓实),也是领劲点。该领劲点便起着将我由腿、腰、臂等贾来的劲引达敌手并迫使其减速、转向的作用。若在走化敌 劲的过程中,我右臂作内旋动作而使右掌之内侧接触敌手,则领 劲点同样由右拿外缘转移到掌内缘,我劲亦不会断。
在此必须指出,以上例子只是盘架于时的大致情况,它并不 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形于手指”的提法,那是就一般用掌、拳 出击时而言的。如果我意在用肘击达敌身,则肘就是最后的一个 领劲点。这时就应是“形于肘”了。因此盘架子时,还必须根据 当时对敌情的不同设想而有所不同,才能达到内外相合的要求。
劲点转移的作法,主要是从武术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是太极拳的又一特点。在技击中使用的连绵不断的所谓“连环劲”就是在沾连轱随的前提下,逋过运用劲点转移的功夫产生出来的又如当一个动作半途发觉不当时,也要通过劲点的移动才能使动作得到迅速的改变,不致败着一走到底。不过这些细腻的功夫必须经过名师的指点和自己在锻炼中由各人去体会了。
总之,在运动发劲过程中,领劲点和发劲点的不断转移, 是在太极華独有的运动方式下产生的。它也是多项行功原则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盘架中掌握好了这一点,不仅能大大提高行拳的质量,也能使走出的架子富于技击味道,于缓慢中闪现出 奕奕的神采,于轻柔中蕴藏着深沉的劲力,充分显示出武术的健和美。反之,如果掌握不好就难免给人以软弱无力的印象了。
七、体力的培养和锻炼
在击斗中争胜负,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体力和技击方法。 体力是根本,是基础,任何武术,莫不以同时培养这两个条件为其主要目标太极拳也是这样。许多人见到在竞技中往往是由于技击方法的先进、熟巧而取胜,因而总是过分强调技击艺术的作 用。其实,技击方法必须伴之以相适应的体力才能发挥作用。当然, 徒有体力而技击方法不好、不熟,体力也用不到要害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故过分夸大任何一面而低估另一面的作用,都是片面 的,不切实际的。杨氏太极拳谱中有一条料敌法叫做“遇弱者力 胜,遇强者智取%所谓强、弱就是指体力而言。它对体力和技击 方法作了客观的、正确的估价,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体力和技击方法,在太根拳里都是从盘架子,打手及练器械中来培养的。培养和锻炼体力需要较大的运动董。太极拳的动作 轻、柔,是一项运动董较小的运动,适合于年老体弱者锻炼。同 时,它也是一项运动董较大的运动,适合于年轻力壮者锻炼。从 它对腿部的锻炼来看,它的步法是虚实分明的,两脚的虚实转换又是随着动作的速度而渐变的。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由于动作的缓慢,实胸便近于静力性运动,支撑力很架子越低,速度越 慢,上体松弛越彻底,实脚便越吃力久练太极拳的人,腿部的 肌肉特别发达、结实、苻力,就是腿部得到锻炼的结果。杨氏传 统的一派,同样一套架子,分有高架子,平架子及低架子三个阶段的锻炼进程,循序而进。以平架子论,它要求眼平、手平、脚平、裆平,故又称“四平架'在弓步定势时要裆与膝平,照此标 准,没有五年以上的真实功夫,恐怕难以达到更不必说低架子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拳家练拳,虽然仍属高架子形式,但在寒 冬季节,也只身穿单衣,徐徐而动,三、五分钟之后便浑身冒 汗,为一些人所不理解,可见太极拳的运动董是能小能大的。只 不过它的运动董的大小不是强制性的,可以极据各人体质、体力的情况及锻炼要求而自由选择。
对于上肢及躯干部位的锻炼f由于盘架子时主要是用意不用 力,讲究松弛、轻炅,紧张用力的情况不多。当然,到了锻炼发 劲阶段也是要贯劲,即紧张用力的。譬如每一出击动作,当走到要 起作用的爆发点时,就要贯劲紧张一下不过这个紧张只限于要 起作用的局部,即实手及其相连的肩、背等有关部位。同时*时间 是短暂的,一瞬同便消失了,接着便是劲断意不断地继续运动下 去。因此,这个运动量对于增强体力来说毕竟还嫌不够。太极拳 对上肢力董的锻炼和培养,主要是靠推手推手本来也是尚意不 、尚力的,但那是高级阶段练推手一般分三个阶段,初阶段讲求松柔相随,中阶段要用意用力并重,那就是双方搭手后互用大力 粘连裹缠,用较慢速度相互问劲答劲,推逋走化不管是采用单 手推法,还是固定手法的缅、擐、挤、按四正手法,或不固定手法 的开合推法,都只宜定步,不宜动步。双方用力要均勻,不能忽 大忽小,否则力大一方容易站立不稳使运动中断在用大力推手中,必须严格遵守内部行功原则,主要是运用腹部坚实点发劲, 谨防闭气、鼓气而出现胸部紧张。要一动无有不动,遵守力发于 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法则,以免口久滑入用力値滞的毛 病。每次推手,开始时用力应均匀地由小入大,结束时又由大入小, 最后小到仍然是松柔相随地推一段时间,以消除窃劲的影响。 这种方法叫“推缠丝劲”,也有人称之为“推牛劲、它不仅能使上 肢得到大童的运动,以弥补盘架子的不足,同时对腰、腿劲的增 长也是很有作用的没有适当的推手对象时能否果用别的手段代替呢?我认为完 全可以。哑铃操、滚竹筒和其他凡是可以加大上肢运动童的体育 运动都可以采用。有些拳家很不主张做用力剧烈的运动,害怕破坏心平气和、沉着松净的素养,养成用力僵滞的毛病其实,只 要能遵守太极拳的行功原则,这些毛病都是可以克服的。取人之 长,补己之短,又何乐而不为呢!
八、太极锻炼的功用
从以上太极拳的原理、行功原则和锻炼方法可以看到,通过 正确的锻炼,除能收取武术功夫之外,还必定可使人们加强以下 几个方而的功能r第一、可以养成做事专心致志,不受内外干扰 的习惯> 第二、可以加强由意识统率运动和肢体听从意识支配的全茴性和敏锐性,避免无意识的紧张状态;第三、可以养成周身 轻松和各处关节灵活的习惯,提高动作的敏捷性I第四,可以加强 各处机能的独立能动性,一处用力,别处不受连带影响,不会犯一 实全实和一虚全虚的毛病。同时,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身架的稳定第五、可以使每一动作习愤于一动无有不动。为了一个目的, 总是能动员全身各处有主有从、协调一致地去达到,使发出的力 量既大又稳定沉着,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以上这些索养和功能,不独在武术方面能够发挥它的妙用, 在生活、工作中亦有其可贵的使用价值。以劳动作业为例,铁 匠、木匠、钳工等等,尽管各有其专业特性,操作方法也各不相 同。但,凡是技术水平低的,他们在操作中表现出来的身体态势都 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周身傻硬,运动不灵,着力不准,因此工 效不高,却极易疲劳;技术水平高的,他们在操作中也有一个共 同的特征,那就是周身轻灵,该用力的部位用力得当,不须用力 的部位则保持松弛,有虚有实,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紧张,同时, 每一动作能动员全身有关部位共同进行,用力落点准确,虽不甚 费力,但工效很高。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这些 道理与太极拳运动的要求不谋茴合劳动作业如此,体育运动也 无不加此。打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凡技艺高的,除了体力条 件之外,他们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身体态势,总是与太极拳的要 求相一致。轻巧的艺术操作也不例外。以奏小提琴为例,我们看 到技艺高的演奏者,他们左手四个手指按弦敏捷有力,但手掌、腌、臂、肘1肩等一系列相邻部位则很轻松。当一指或两指按弦 时,其余不按弦的手指则各安其位,并不出现无谓的动作或连带的紧张。他们锻炼得连各指关节这么小的部位都有高度的独立能 动性^因而在奏快板时,手指才能在弦上快速起落,奏出合格的速度来右手执弓,指、腕、肘、肩各部位都在松弛的状态下协作 运动着。拉短弓时,主要由腕部动作,但肘、臂、肩部则在极其 松弛的状态下起着随从的作用,有实有虚,合作协调^而技艺低 的,则往往犯一实全实、一虚全虚的毛病。全虚处在需要时不能 忽起,全实处在想快时值硬不化,力不从心。由此可见,太极拳 所培养出来的素养和功能,其用途何等广泛。当然,这并不是说有 了太极拳的功夫,就等于有了各行各业的技艺。每个行业的操作 都各有其特殊性和侑重点,哪一柠都不能原封不动地适用于另一 行。然而有了太极拳的素养和功夫作基础,再进修其他行业,无 疑会得到很多的便利,从而使技艺得到更快、更大的进步。前而 说过,太极拳运动的所有原则、方法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总结、提 炼出来的。因此,它比实际生活中各别专业的操作对人的锻炼更 全面,更系统。它来自生活,又给生活以帮助和益处。它与各业 的特殊劳动结合起来,更能克服某些行业由于操作的偏重性所造 成的职业病。
上述通过太极拳锻炼使人提高的功能,是否人人都能获得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能提高多少,要视各人的锻炼是否正确 和下的功夫深浅裎度而定。当然,懂得太极拳的原理是一回事, 在行拳过程中,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贯彻它的行功原则并养 成习惯又是一回事。要完全做到这一切,唯有进行刻苦的锻炼。 这虽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是不可企及的。练功犹如登山,只要 专心致志,默识揣摩,坚持不懈,任何人都能逐步攀上一个又一 今的高峰。
浏览1,9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