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左掌高度与胸前剑突达成水年‘
十三、卞和携石凤还黑:
动作:①J:动微頓,右手持刀使刀尖下垂,以刀背从左 肩外側順着肩背向身后繞行,左脚随之离地屈膝在身前揭起 (图74)。@上动不停,左脚向身前落步,左腿屈膝略薄, 右腿在后伸直,脾为左弓箭步;右丰持刀从身后上举,向 身前劈下,刀刃朝下,刀尖上翘;左掌同时上举,在头頂 前方屈肘屈腕成橫挈,莩心朝前,拇指外側向下;眼仍向西 北斜前方直視.(图75)。®上动微頓,右手持刀臂外旋使手 心朝J:,以腌关节为軸将刀尖向右、向上、向左画一3K形, 至左方时手心变成朝下;左掌此时在身前接換刀把将刀抱 住,刀刃朝上,刀背貼揉左小臂;左脚尖同时里扣,上身嫌 之从右向卮轉,面向正东(囝76)。④上动不停,右脚雠即 向后退步,右腿屈膝略蹲,上身后移,身体重置落于右腿, 左脚踉同时离地仅以脚前掌虛沾地面,形成左虛右实之虛武;古手变攀,屈肘收抱于右膜側T搴心旗身,傘豳軔 上;左手抱刀屈肘平举胸前,眼向正东前方直視(图77)。® 上动不停,左手抱刀向上身左側下沉,右拳同时向前平伸,射猜屈,傘娘朝上(图7S)。动敏頓,*脚卖fi扣,上 身右轉,面向正南,两腿伸直,右拳变掌垂于J:身右側,左 手抱刀垂子上身左侧,与起势抱刀姿势相同(图79)。下,左手接刀之后SP将刀握牢,右手附于刀把上
要点:①劈刀的时候,必湞使刃斜朝下,刀尖上翘与 头部达成水平。刀的时候,右手使刀尖画一弧形不 大,只要一搅就可;’左手接刀手心朝上,右手交刀#茗朝'下,左手接刀之后将刀握牢,右手附于刀把上面。收 势抱刀时,必須稍作靜立,不要立刻就走开。
刀法应用譜
—、劈肩 五、刺膜
二、里刹腕 六、外划臃
三、 扎腹 七、割喉
四、 外截腕 •八、上截腕
十、下截腌
太极刀法实用假鼓練习
預备势:甲、乙刀对立甲乙二人,甲方面朝东,乙方面朝西,右手持刀,对面 并步站立,中間距离約二、三;,习刃朝下,刀尖朝前,眼 看对方(图80)甲方,右手持刀上举,右脚进步,用刀的前段向乙方 左肩劈下,右腿稱作屈膝,左手五指微伸成掌斜垂于上身左 側,掌心朝T,眼看刀身(图81)。乙方,在甲方劈肩之苘 时右手持刀上举,右脚向西北斜前方进步,上身同时左轉,第一动:甲、进步男屑,乙、閃身里刹腕
右腿脑即稱作屈膠,用刀的盾段向序方右第刴下,刀尖捎向 iJS,左手五指微伸成掌斜垂子上身左杨,脲看甲方右腚(图 82)众甲方,当乙方劍腚之时士_即洵后遊一步
退一步,共退二步,眼淆乙方。第二动:乙、上步扎腹、申、提刀外截腕乙方,在甲方退步之同左脚向前上一步,
①乙方,在甲方退步之同W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随之
尚前一步,右腿稍作屈膝,成为右弓箭步;右手持刀臂外旋, 反腕使刀刃朝上,用刀尖向甲方腹部平伸直扎;左掌仍斜垂 于上身左側,眼漪甲方腹部(图34)。_®甲方,在乙方扎腹眼看乙方右腕(图85)。乙方,当甲方截旋之时右脚即从左 脚前面向东迈步,上身左轉后移,避开甲方之刀(田86)。之间时向后縮腹避縝右手持刀上提,臀內旋用刀的舫段反 截乙方右腕;右脚跟随之离地揪起,左掌仍斜垂于上身左倜,
第三动:甲、进步剌膝,乙、搶刀外刹胨:
①甲方,在乙方迈步之同时右脚向前进步,右魅稍作屈 膝,成为右弓箭步;右手持力用刀尖向乙方右腰处平伸直 剌> 刀刃朝下;眼看刀尖(图《7)。®乙方,右手持刀立即
从右側向下、向左,、向上橈环掄起,左讎词时从身后向埤俞 西南斜方上步,左腿_馆屈膝,形成左弓箭步;右手持刀在 此时从上向甲方右腕划下,眼看刀身(图如),甲方,当 乙方刺腕之时上身后坐,左腿随之屈膝略蹲,右手持刀向 下、向后沉降带回(图S9)。
第四动:乙、进步割喉,甲、推刀截腺乙方,在甲方沉刀之同时右脚向甲方右脚外側处逼进 一步,右魅稱作屈膝,成为右弓箭步;右手持刀臂外旋使手心 朝上,用刀的后段向甲方喉部平推横割;眼看甲方喉部(图 90)。甲方,在乙方劊喺之同时将刀收至身前,用刀向乙 方右腕上推平截,左掌附于刀背助右手前推,眼看乙方右腚
腕,用刀的前段向甲方右隨外側方斜砍,眼看甲方,左掌橫 举于上身左側(图92)。(甲方,立即使上身后移并向左 轉,右腿屈膝向身前提起搪讓,右手持刀向乙方右腕外側斜 截,左掌斜垂于上身左側,眼看乙方右腕(图93)。顏膝,从差傾,右腿伸值,右李持刀臀内fe,从上淪卞反
教申、乙,嫿醸相力
①乙方,当甲方截腕时屈时将刀向怀中收回,刀汸籾 左,刀尖朝上,直垂身前;左掌同时屈肘附按子右腚上面, 掌心朝下;左睡随即伸直站立,右腿屈膝在身前提起,右脚 尖自然下垂;眼看曱方。甲方同时将刀向怀中收回作提膝抱 刀,眼看乙方(图94)。®甲乙二人,右脚向上身右側槿 落,左脚随之向右脚靠攏弁步,两腿直立;右手持刀向上身 右側垂沉,刀刃朝下,刃尖朝前;左掌同时垂于上身右側, 恢复預备势之捋刀对立状6 .
然后,变为乙方先进步劈肩,做甲方的动作,甲方則 改做乙方的动作;变从东向西追而为从西向东追击。这样 相反做一次之后回到了第一次的預备势地位,即行俘萍 果不願停止的括,那么再变甲方进步劈肩電新做一次
我知道祀太极窣系里有太极十三刀-~項。它是由按 刀、靑龙出水、风卷残花、e云盖m、背刀、迎风滾避、麓 脚提刀、拨云望月、劈刀、壩王职鼎、朝天一柱香、拖刀敗 势、手惲琵琶等十三个动作組合而玟的的刀套路。这次傅鍤文 先生托我替他編写这本太极刀—费的时候,我还以为就 是我所知道的那套"太极十三刀^不料在編写之余,才知道 这套太极刀m然也有十三个动作,伹它的内容結构却和那套 太极十三刀迥然不同,并不*像我所以为的那裇。
在这里我提起楫十三zr,并不是想硏究I太极刀- 是否就是从“太极十三1 刀”演变而来,或是"太极十三刀' 是从太极刀”演变呵来,而是想說明太极窣系里有两个不 同套路的太极刀,这次編写的a太极刀,并不是我所知道的 那套太极刀太极刀”和其他举系的黾刀套路同样是吸取了中国古 代短刀的劈、砍、刺、截、挑、撩、推、扎、托、切、抹、 斬、挂、带、拦、杓等进击法則的一部份为絮材結合了武术 特有的步型、步法和身法而餌成的—个短器械运动項从 編写"太极刀法实用假設練习”…节中还可以看出它和其它 黎系的萆刀套路迗动也同#具有技缶的因素在里面。然而, _着太极黎系的向前发展,它的迗动特点却成为柔和的、阖 活的、綿綿不嶄的。迖个特点使它和太极黎同样趋向了医片 体育。木极刀的锻炼方法是和太极黎一致的,因而它对神經系統、心脏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新陈代謝方面的影晌,也是同样起着良好的作用。同时“宝刀漫舞•在 鍛炼情緒上要比两手空空更会产生兴趣傅鐘文先空托我替他編写迖本“太极刀”是在今年九月 的事由于被調来京#加有关武术的禮理、硏究工作,一 E柚 不出时間来,拖到今天才箅完成,未能使它及早的和請者见 面,殊威歉甚。同时由于对这套太极刀熟悉不够,在动作說 明上不免会产生某些錯誤,尙望同志們提出批評,便于再版 肘于以修正。我和张卓星同志是三十多年的老朋友,因为彼此有许多相同 的文体爱好,所以相互有较深的了解。他喜爱多种体育运动,而 以太极拳为特长。他学的是杨式太极拳,已有四十年历史了,由 于肯下功夫,造诣很深。今虽年登花甲,然而精力充沛,精神体质俨然肯壮年一般。毫无疑问,这与他坚持太极拳锻炼是分不开的。一九六〇年以前,他曾是贵阳市武术委员之一,并在业余之 哏,义务教练过一些学员,颇有声誉,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 社会秩序混乱,出现了打、砸、抢的严重违法行为,人们对一些 练武者另眼相看。从此,他虽仍坚持锻炼,但已不再公开地到公 园及其它公共体育场所去练拳,因此,现在年轻一代的武术爱好 者,B很少有人知道他。他练太极拳有独特的风格,架式能大能小,开展与紧凑兼 备,速度可慢可快,走劲时隐时现;不千篇一律,形式多样,动 作优美,姿态自然,在杨式拳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于太极推 手,他更下了一番昔功夫,特点是交手听劲敏锐,走劲刚柔相 济,手法步法,灵活善变;对杨家传统的梅花五步、九宫步、顺 步、活步大擬(注)、活步开合等推手形式,无不精通娴熟,运用 自如;对不拘形式的散手,变着精妙,有独创之见。这些功夫,近些年来在一般的公开场合上是不易见到的。他练太极拳能有今天的水平,和他对“内功”的深透理解是 分不开的。用他0己的话来说,如果对内功缺乏正确的理解,要 想练好作为内功拳的太极拳是不能想象的^我认为,这一点很值 得太极拳的爱好者给以足够的重视。我看过本书初稿之后,觉得从整个内容来看,虽不能说详 尽,完善,但所谈到的问题都是带极本性的诀要,而且论述精辟 深透,把无极、太极,阴阳1五行,炼丹之类原来人们认为神秘 不可捉摸的东西剖析清楚,剥去了般在它们身上的神秘外衣,给 予了科学的解释,使它们变成了人人皆懂,个个可练的群众性的 体育锻炼活动。无疑,这是本书的一大贡献。本书可贵之处,不仅是对太极拳的内功作了较为透彻的阐述, 而且是把它从操场上解放了出来,使它走到人们的生活领域里 去,为人们谋利造福。我认为,本书对太极拳业余爱好者及专业 进修者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I对一些从事其他拳术以及一般体育 爱好者,也很有参考价值。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太极拳的推广和提高。特缀数言,作 为推荐太极拳是一项十分有益的运动,其武术价值和保健价值都很 高,他练太极拳能有今天的水平,和他对“内功”的深透理解是 分不开的。用他0己的话来说,如果对内功缺乏正确的理解,要 想练好作为内功拳的太极拳是不能想象的^我认为,这一点很值 得太极拳的爱好者给以足够的重视。我看过本书初稿之后,觉得从整个内容来看,虽不能说详 尽,完善,但所谈到的问题都是带极本性的诀要,而且论述精辟 深透,把无极、太极,阴阳1五行,炼丹之类原来人们认为神秘 不可捉摸的东西剖析清楚,剥去了般在它们身上的神秘外衣,给 予了科学的解释,使它们变成了人人皆懂,个个可练的群众性的 体育锻炼活动。无疑,这是本书的一大贡献。本书可贵之处,不仅是对太极拳的内功作了较为透彻的阐述, 而且是把它从操场上解放了出来,使它走到人们的生活领域里 去,为人们谋利造福。我认为,本书对太极拳业余爱好者及专业 进修者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I对一些从事其他拳术以及一般体育 爱好者,也很有参考价值。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太极拳的推广和提高。特缀数言,作 为推荐
太极拳是一项十分有益的运动,其武术价值和保健价值都很 高
第一章概论
一、 太极拳概况
二、 提高练拳质量
三、 太极拳锻炼的功益
第二章太极拳运动原理
二,不必要的紧张
三、 疲劳
四、 休息
五、 避免疲劳的途径
六、 太极拳的运动原理
第三章太极拳的功
―、“无极”的概念
二、 满体松弛
三、 精神内敛
四、 意守丹田
五、 克服习惯性的胸部紧张
六、 自然腹式呼吸
七、 意气合一
八、 无极的功用
九、 扩大预备式的锻炼
第四章太极拳的行功
—、站粧
二、 旗部坚实点的建立
三、 意识、动作和呼吸的协调一致
四、 虚实分明
五、 一动无有不动及发劲
六、 发劲点与领劲点
七、 体力的培养和锻炼
八、 太极锻炼的功用
第五章学拳架程序的商榷
一、 单式练习法
二、 关于盘架子的速度问题
三、 关于新编套路的问题
第六章技击
一、 上下相随与取势
二、 太极拳的基本劲法是“推”
三、 八门劲法与推法
四、 奇妙的审敌法
五、 不丢
六、 不顶
八、 结语
附录一太极拳古典著作选录 (94)
—、十三势歌 (95)
二、太极拳论 主宗岳(95 )
三,十三势行功心解 武禹襄 (96)
四、 太极拳论 武禹襄(97)
五、 打手歌 主宗岳修订(98)
六、 太极拳说十要 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录(98 )
U乾隆旧钞本太极拳经歌决七首
八、五字诀
附录二杨式六路太极拳大架子
第一章概
一、太极拳概况
太极拳起源于何时,其说不一。但据若干太极拳名家的考 据,源于明末淸初。它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的技击和健身术的 精华,集气功、静坐和武术于一身,把开合、进退、攻守熔为一 体,形成了一套以松、柔、静、缓为特色的拳架。行拳连绵不断, 转运圆活,于沉着稳定之中包藏多种变化0淸朝陈长兴、杨露禅 时,更以其独特的技击艺术,震惊武坛,受到世人_目,引来从 者如流。继后,人们又发现,它不仅在武功上有独到之处,在保 健上亦有其特殊之功,还能使人在个性修养上得益,并可广泛地 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太极拳的行功原则符合生理卫生和 力学原理,锻炼内容丰富多彩,运动量可大可小,动作可快可 AL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均宜练习,且同样可收武术技 艺、修身养性、强身益寿之效,深受国内外广大群众的喜爱。太 极拳不愧为我国武术辱地中的一朵艳丽夺貝的奇花。
二,极高练举质鼉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偈和重视,太极拳运动得到迅速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題,主要是: 第一、急于求成。往往只m拳架动作的外形而忽视了它的行功原 则,更偏废了内功的锻炼》第二、对太极拳理论的研究和普及不 够。关于太极拳的理论,前辈拳家学者曾有专著传世,可惜他们 大多偏重于套路、步法、姿态的描述、讲解,对于它的原理、原 则,虽有一些剖析,且不乏真知灼见,但因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 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之说。现在教拳的人,有的对太极拳的原 理、原则的研究、理解也不够,因此在教授学生时,多只在姿势 上面做功夫;习拳者也多是在套路、动作上进行模仿,致使现代 太极拳运动在行拳质量上产生了一些不如人意的倾向。常见不少 习拳多年的人,虽然动作熟练,姿势优美,甚至还会推手,具有 一定的技击功夫,但太极拳内功的“味道”却不浓。如此练法, 不可能收到太极拳的独到之功^有的学拳者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越练越无兴趣,乃至改学别样,并发出“太极拳软绵绵的,动作 又繁,没啥意思”的议论。
为了促进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当前必须在提高行拳质量上狠 下功夫。
谈到提高,不少人认为即是指在技击艺术方面的提高,因而 那些只为保健而练拳的人(这种人占练拳者的大多数〉就认为没 有考虑的必要。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诚然,武术必须在提高的 过程中求得进步,但同样,要扩大保健效益,也只有在提高的过 程中才能办到。练太极拳面不备高到进入内功的锻炼,要想获得 它具有的一切效益是不可能的。可是恰恰在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上,一般人还缺乏认识。不认识就找不到正确的锻炼方法,更无 法提高,所以,弄清太极拳的真面目,揭示其内功奥秘之所在, 对于发展这项运动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太极拳锻炼的功益
人们经常可以见到或听到,不少人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得到了 .这样或那样的功益,治好了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因此,对于太极 拳在保健方面的功用,已很少有人表示怀疑了。但太极拳到底可 以在嘟些方面起作用,则还需要作更全面的了解,在此,我想以 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这个问题。
人在一生中,不能,也不会永远躺着不思考、不运动、不工 作。而人的一切活动,又是通过参与活动的器官的紧张来实理 的。所以,紧张的状态,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 避免的6同时,经常性的、适量的、有规律的紧张,即工作和运 动,又是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劳动能力、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
最积极的手段。
二、不必要的紧张
如果人们在作有目的的活动时,体内器官所出现的紧张,对 于维持工作的需要来说,仅仅是必须的,或者说,紧张程度与所 干的工作刚好相适应,则这样的紧张,我们称之为“必要的紧 张'如果产生了与工作需要无关的,或者超过工作需要的紧张, 就是“不必要的紧张'
不必要的紧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大量存在,而且有着 形形色色的表现。
例如,有人在用剪刀剪东西,特别是剪较硬的东西时,除了 持剪的手掌、手指用力,要产生紧张外〈这是必要的紧张),他的 另一只手、腰、腿等也会跟着盲目地使劲。更有甚者,连唇、齿 也会随着剪刀的开合而上下咬动,眼、鼻也在歪扭D因此,常常 是持剪的手还没有累而其余部位先酸了。又如,有人在思索时, 往往习惯性地将身体的某些部位歪扭着,或采取不端正的姿势坐 着,到了一定的时候,他的头脑未热而身肢先感到累了。
很多时候,我们仅从工作的效果上就可觉察到不必要的紧张 的存在。如同样体力的两个工人在完全相同的时间、条件下干相 同的一项体力工作,由于技术水平不一,一个人干得又快又好, 而且很轻松^另一个却又慢又差,而且还感到很累&显然,后者比 前者付出了更多的体力,也就是说,产生了更多的不必要的紧 张。但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考察一下那个在劳动中工效高而又费 力少的人,他为工作所付出的劳动力是否已达到了理想的程度? 他的体力浪费是否己减少到接近于零呢?答案是保留的,只要仔
细观察,仍然可以从他身上找到不少额外紧张的现象,只不过与 那个技术不熟练的人比起来,不那么严重罢了以上所举,均是肢体上的不必要的紧张的例子。至于精神上 的不必要紧张,也是极其常见的比如人在发怒、悲伤、惊恐等 等情况下,精神上所表现出来的听有紧张情绪,都属于不必要的 紧张。因为这些紧张不是由有目的的工作所引起,也不会产生任 何预定的成果。由此可见,不必要的紧张,在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活动中, 都极其普遍地存在着,有心人随时可从自身或别人身上观察得 到。究其发生的原因,不沙两个,一是人们在各种内外剌激的影 响下形成了不良的甚至病态的习惯;二是不懂得或未掌握科学的 用力道理和方法。由于不必要的紧张往往是无意识的和习惯性 的,因而也是顽固的。它的出现,既白自地耗费了人的体力,又 影响工作、运动的效率和质量,严重者还会造成体态的畸变,有 损颜容,摧残健康。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坚决克服之
三、疲 劳
当紧张的程度或紧张持续的肘间超过某一限度时,主要运动 器宫或部位的工作能力便开始衰退。这时,即使停止运动,解除 紧张,其功能亦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这种现象,我 们称之为疲劳。肌肉、筋腱的疲劳是最常见的疲劳,它多表现为肌肉、筋腱 的酸痛、胀麻,其后果则是力量减弱,耐力下降,动作迟钝,效 率降低,产生力不从心之感大脑的疲劳,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是十分普遍的P它的表现 通常是实昏脑胀,睱茬耳鸣,后果是记纪衰退,思维能力变弱, 反应迟钝,并有昏昏欲睡之感&内脏的疲劳常与肢体和脑的疲劳相伴发生。它的表现,大多 是胸部憋闷、心珧过速、气喘、语塞、唇焦口燥,恶心、出虚汗 等等。这些都是由于腑脏疲劳所致。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各器官s除各司其职外,还互相 关联。它们的机能状态也能互相影响。激烈的体力活动,不仅造 成肢体的紧张和疲劳,也必然使内脏紧张和疲劳。体力的过度损 耗,可使人楮神萎靡不振。同样,当大脑疲劳以后,整个人体也 会处于软绵绵的状态。脑是人的指挥机关,脑的生理状态,既可 加速、也能推迟或解除其他器官的紧张和疲劳。当一个人怀着忧 郁的心情去干工作时,总要比他在愉快时去干同一工作容易疲 劳> 相反,虽然人的肢体已达到一定的疲劳、紧张程度,但突然 得到一个使精神为之爽快的好消息时,身体的紧张和疲劳就可立 即解除,而顿时感到一身轻松。这些,每个人都是深有体会的。每一次极度疲劳对人体来说,则是一种严重的摧残,它会使 器官的功能长期得不到恢复,既影响工作,又有损健康,可谓有 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从生理和运动的角度上看,疲劳,尤其是极 度的疲劳,是必须杜绝的。笔者在青年时代开始学练太极拳,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未曾 间断^对于前辈著作每常用心思索,一有心得即付诸实践,颇得 俾益。本人现已年逾花甲,虽一生历经坎坷,但除头发花白以 外,尚无任何衰老之态,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行动甚感轻灵。 这自然是多年坚持太极拳锻炼的结果。然面,太极拳所给予我的 功益,更重要的还在于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学会了保持头脑冷 静,遇到使人惊慌、悲伤、恼怒等不快事情时,能及时克制,理 智地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减轻痛苦t第二,体力劳动时,慊得怎 样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求得最大限度地发挥体力的作用,在 持久的连续作业中做到高工效,面不易出现疲劳I第三,脑力劳 动时,能有效地排除外界声响形色及内在情绪的干扰,做到心无 旁骛,神志专一;第四,当身体需要体息时,能迅速地解除身/ 心两方面的紧张状态,达到休息的尚的a这些功益的获得,在很大 程度上应归功于太极拳的行功原则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应用。
对于我的上述收获,有人很感兴趣,但更多的人则觉得奇 怪,或认为得之非易。其实,这些只不过是练太极拳的起码收 获,人人皆可得到的。如果还有对太极拳的作用感到怀疑,因面 不能长期坚持者,但愿我的这些体会能有助于他们消除疑虑。
在生活中,工作和体息总是相互交替着进行的。工作了一段 时间以后总要停止工作,休息一下。这是人们的习惯,也是生理 上的需要。休息可以消除工作造成的劳累,恢复精力,有利再 于。若把工作比为砍柴,休息就是磨刀。从这个意义上说,休息也是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会体息,就搞不好工作。
休息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如坐、卧、睡眠、散步,等等。但 不管采取哪种形式和方法,从生理上看,其作用无非是使身体的 全部或一部在松弛的条件下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因此,休息的 效果取决于松弛的速度和程度,松弛得越迅速,越彻底,休息的 效果就越好。如果在休息时,体内原已紧张的部位不能得到迅速 彻底的松弛,反而在种种因素的干扰下造成了其他部位的新的紧 张,那么就会达不到体息的目的而产生新的疲劳了。
在对人们休息的各个方面——它的形式、过程、质量、效果 等等进行考察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由于不同的人休息的本领 不一样,他们休息的效果是很不相同的。众所周知,在正常情况 下,人们不会无限期地休息下去,直至精力的完全恢复。他们只 能把一次次的休息分別在某些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这就意味 着,休息如同干工作一样,也要讲求质量和效率。而要得到高质 量、高效率的休息效果,即迅速进入彻底的松弛状态,也同干工 作一样,需要一个学习和锻炼的过程。那些经常为体息不好而苦 恼的人,对如何才能休息得好的问题想必是很感兴趣的。我们从 太极拳研究的角度出发,也同样感兴趣。
五、避免疲劳的途径
以上,我们从生理和运动的角度出发,简单地叙述了运动、 紧张、疲劳和休息的相互关系,也讨论了不必要的紧张的危害以 及解除紧张和疲劳的必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某些活动 的某些时刻,却不得不干到疲劳乃至极度疲劳而欲罢不能。如在 战争、竞赛或科研中,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生存*为了胜利和誉,就是这样,都镲要这种拼命精神。这对本文来说,虽是题 外之音,但它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在更大程度上推迟 疲劳的出现,使人们的身体更加适应工作和运动的需要呢我认 为,答案是肯定的前已述及,造成疲劳的原因是过度的紧张紧张只要不过 度,就不会疲劳6这个度,以体力活动而言,包括力度与时间两 个因素。对子不同的人,这个度也不一样,它是由各人的健康和 体力状况决定的&因此,推迟疲劳的一个根本途径是增强体质造成疲劳的原因固然是过度的紧张,但必要的紧张,乃运动 之必需;不必要的紧张,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它的存在或增 加,可造成或加速疲劳的到来。因此,在工作、运动中学会科学 的用力方法,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必要的紧张,乃是避免或推迟疲 劳出现的又一关键之所在,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提高力量,无疑具有良 好的作用,而在教会人们正确的用力方法这一点上,太极拳同其 他运动相比,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太极拳无论从它的运动 原理、原则、还是方法上,都高度自觉地,有意识地把科学的用 力方法和消除一切不必要的紧张,作为基本锻炼内容,并使之成 为日常的习惯。因此,进行太极拳的锻炼是既能增强体质,提高 运动效率,又能避免疲劳的好办法。
六、太极拳的运动原理
拳术运动是技巧运动,它们所要研讨和锻炼的是如何充分调 动体力去取得最使效果,在这一点上,太极拳也不例外,怛它区 别于其他拳术运动的则是要用最小的体力去获取最大的效果,并最大限度地推迟疲劳的出现。它的一切动作都围绕这一中心展 开,其要求和原则也为着实现这一目的而制
我们知道,妨碍体力的发挥,减低体力的有效功能和加速疲 劳产生的最重要的内因,是不必要的紧张的存在*因此,在运动 中排除一切不必要的紧张,就成了达到这个目的的关键。太极拳 对肢体的要求,诸如“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松腰松胯”、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等,就是为了保持身躯的自然直立 状念,避免因体态不止而造成不必要的紧张,用意不用力' “虚 实分明”和“虚实转换”等原则,则是为了使人体各部位在运动 中能有节奏地交替劳逸,在连续的运动过程中得到盾部的休息, 从而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克服不必要的紧张,推迟疲劳的产生。为 了最大限度地调动体力,充分发挥体力的作用,使之获得最隹效 果,太极拳还采取了“力发于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和“建 立腹部坚实点一动无有不动”等发劲法则,以便将全身运动 的力集中趋于一点向外燦发,从而达到预定的目的。“意、气、形 合一”的原则突出了意识的统率作用,保证了全身各部分、各系 统的协调一致,使任何动作都有髙度的玲的牲。这样既可避免一 切无意识、无效果的动作和紧张,又能提髙运动的敏捷性。
以上所举,仅仅触及到肢体方因。对于太极拳来说,这还只 是次要的方而。笔者认为,由于脑在人体中居于支配地位,大脑 如果出现了不必要的紧张和疲劳,对人的键康和运动的危害也最 烈,所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严格保持脑的正常生理状态是第一紧 要的事情。“精神内敛”就基适应这一需要丽制定的一条重要法 则。这条法则的贯彻,将使人保持在镇定的情绪之中。这样,体 力的调动和技巧的发挥才能达到较好的水平,取得应有的效果。 内脏,特别是位于胸腔内的心、肺是人体的要害部门,它的生理状况对于人体健康和运动效果十分重要,它们的失态可直接导致 运动的中断。但它们又很容易受到损伤,因此太极拳又产生了 “腹实胸虚”这一虚实原则,在腹实胸虚的状态下,即便进行激 烈运动,也能杜绝因内外力击而致胸内脏腑受到任何逼迫,从而 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为运动正常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些原则各有各的独立作用和功能,但任何一条原则都不能 全面地保证太极拳最高目的的实现。这个最高目的唯有当这些原 则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相互配合并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总体而 被全面贯彻之后才能达到。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开展运动,才能 收取到太极拳所给予人们的一切功益。同样是练太极拳,那种只能贯彻这一体系中的某一项或某几 项原则的练法,严格说来,不能称为完全的太极拳。只有完全遵 循这一体系中的所有原则的练法,才是完善的太极拳。因此,如 果只以套路动作的熟练程度去衡置某人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是不 够全面的,而应当以贯彻这一整套原则的完全与否和纯熟程度去 衡量其水平的高低或功夫的深浅,才会准确。最后,还需强调指出,太极拳虽有一个近乎神秘的名字,但 它本身却充任何神秘之处。因为它完完全全地根植于人们的日常 生活之中,它的原理、行功原则、锻炼方法和要求都是从日常生 活中、从那些人们感到最省力、最有效同时又最感舒适、自然的 动作、姿势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只要仔细观察一下人们在从事 各种不同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动作姿势,考核 一下他们的不同效果,研究一下这些动作姿势所引起的生理反 应,那么,如同我们从紧张、疲劳、休息这些在生活中最常见、 最基本的生理现象里找出太极拳的运动极据和原理一样,也必然 能得出与太极拳理论相似的结论来。
浏览9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