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太极拳的静功
#无极”的概念
概言之,太极拳的全部功夫不外“无极”和“太极”两项。
“无极”是静功,专做静止的功夫,太极”,包括盘架子、打手及 器械等,是行功,专做运动的功夫。
《拳经》上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这句话恰 如其分地说明了 “无极”在太极拳中的地位和作用。前辈太极拳 家都十分重视“无极”,并把“无极”当作一项重要的内功来练a 他们无不强调,必须先有一个“无极”的静功,才能产生一个 “太极”的行功。但是,在古今有关太极拳的著作中,尚未见到 过对“无极”的较为详尽、精辟的论述。按照道家的说法,“无 极”就是“天地未分,混沌一体这是以自然现象来比拟人体的 状态。它的意思是指人在静止之中,尚未接触外物,亦未发生运 动,整个人体从精神到肉体都自在得无我无他,处于一种所谞 “体无虚实阴阳之分,神无上下南北之感”的状态。把它具体 在太极拳上来说,“无极”就是指的满体松弛和精神内敛这样一种 静止的身体态势。“无极”的功夫,就是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消除 全身一切紧张状态和激动頹丧的情绪,使人回复到先天自然之态 的一种本领和修养。这个功夫,太极拳主要是在预备式中去练得。
太极拳的预备式是极其自然地正面垂手站定的姿势。它的基 本作法是:两脚平行分开,两足距离与肩宽相等,两肩及双臂松 弛下垂,手掌轻轻翘起,掌心向下,手指自然分开前伸并略微弯 曲,掌指形状犹如贴在一个大球面上。两肘亦不要用力伸直,而 是听其自然地略呈弯曲之状,两臂有分向左右外棚之意,双 掌有下按之意,但都是用意而不用力。头要正直,唇齿轻轻相 合,舌尖轻抵上腭牙根,两眼向前平视,这就是预备式的全部外 观。那么,它有什么具体要求?怎样从这里去练“无极〃的功 夫?怎样才算达到“无极”的境地呢?
二、满体松弛
“无极”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满体松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 必须使整个直立的人体从头顶到足跟的每一块骨骼都各安其位, 节节松弛^特别是脊柱,它作为躯干的中轴,前而悬挂脏器,上 承颅骨,下连髋骨,中附肋骨,参与构成胸廓、腹腔和骨盆的后 壁,为支持躯干的直立和承上接下,作用至关紧要。作预备式时, 既不可将它用力绷直,造成挺胸、塌腰并迫使臀部后凸(即露 胯也不能象在懈怠时那样毫无控制地任其下塌弯曲,造成弯腰 驼背并迫使头颅后仰(即露喉>,面是要使之完全符合先天自然的 生理状态。全身~副骨架要芫全适合力学支点的定则稳置着,不 必依靠肌肉的着意紧张来支持。全身的皮、肉、靭带都要尽量放 松,犹如一件衣服搭在一个安定的衣架上&全身重量则平均垂落 在两个足跟上,足掌及趾不要过分着力,只是轻贴地面。如果注掮庸韵笔陔切,音冰说文以手矢曰相又捧也在太极拳中, 以脊、手逆敌之势,承而向上,使敌力不得睥者为读捧。感觉足掌或趾着力,定是身体前俯所致,应加以纠正,以免造成 要做到满体松弛,关键是解除胸部的紧张P而胸部的紧张, 又主要是腹壁用力向腹腔内收ffi和双肩用力上耸所造成的。因此, 必先解除腹部和肩部的紧张\才能谈得上消除胸部的紧张。腹壁 松弛了,肠、胃、肝、膈等脏器才能自由地往下垂注(这绝不是 人为地施加压力的结果),使腹部在极其松弛的状态下,得到饱 满、充实,加上双肩的松弛下垂及胸肌、胸肋的松沉,胸部也自 然得到宽舒。这就形成了一个太极拳在整个行拳过程中须臾不得 离开的最基本的态势“腹实胸虚”的态势。
一般外功拳的预备式,大多讲究用力挺胸、收腹、塌腰、凸 胯,重心微向前倾。人们认为这种姿势健壮好看,显得威风凜 凍,平时站立行走总爱学这种故意挺胸的姿势。然而太极拳却认 为它是不符合先天自然的故作之态,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胸部的紧 张,无谓地耗费人体的能量,有害于卫生。太极拳主张松弛,处 处讲究自然1舒适,它的预备式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它与其他拳 术的预备式是大不相同的;与一般的立正姿势也迥然而异。为了做到满体松弛,保证胸部的宽舒,蓣备式对头部的态势 提出了 “虚领顶劲”的要求。所谓“虚领顶劲%就是头顶最寓处 (酉会穴)虚虚地用力向上拎起整个头颅,下颔微向内收,使人 觉得头顶上好象有一股劲轻轻地将头颅向上悬吊起来似的。因此 《拳经》称之为“顶头悬%有人解释“虚领顶劲”说I领子(指 颈项部位)要虚,即松弛,头顶要有向上的劲,好似顶着—件东 西。尽管在说法上由于各人的体会不同而有所异,但有一点必须 明确:“虚领顶劲”的作用,是用来纠正头颅左歪右斜以及前俯后 仰的不端正姿势,使之正正当当地稳置在颈椎上而。共颅的左右倾倒和前俯的现象,是比较容易觉察的,但后仰 却往往不易发觉。一般人常会出现头颅后仰的毛病;还有的人则 是为了显沄其精神之抖擞而故意如此,以致养成习惯。头向后仰, 头的重心就向后移,颔部便会向上翘起,致使喉头外露,这在技 击上是一个很严重的破绽,也必然会引起颈部肌肉的紧张。太极 拳有一条戒律叫做“三不露",一不露根(足跟二不露胯(臀 部)、三不露喉。“虚领顶劲”就是糾正露喉的唯一正确的方法。
“虚领顶劲”和“腹实胸虚”的状态,会使人感到头顶处有 —股劲往上走,小腹处有一股劲向下沉,中间一缕气深长、柔和 地呼吸着,顺通自然。同时,躯干好象被这两股劲拉长了似的, 显得格外舒坦。但,千万不能误会,以为躯千真的被拉长了或应 当拉长,如有这个误会,在作预备式时,容易出现故意使劲把头 向上顶,腹部则用力下压的情况,那就反而会弄得周身紧张。
不露胯,是作到满体松弛所不能忽视的又一个重要姿势,它 是针对一般人在立正或运动时容易出现臀部向后凸出的情况提出 来的。其具体作法是将#部松弛,让它自然下垂。有人称之为 “垂臀”或“收胯u。我们知道,在臀部向后凸出的情况下,为了 支持人体的直立,就需要胯部及腰部的肌肉作一定的牵引,从而 造成腰、胯的一定程度的紧张和倕硬。同时,为了维持身体的平 - 衡,胸部必然要相应地向前括出,这又造成了胸、腹部的紧张, 破坏了 “腹实胸虚”的态势。当我们把臀部向下松垂之后,尾闾 便得中正,“含胸拔背”之势亦随之可得。脊柱各部的曲直程度也 与人体自然直立的状态协调一致,全身重量就能自然而然地沿两 腿垂落到两足跟上,躯干的整副骨架便象搭好的积木一样稳定, 无须肌肉韧带的着意支持。于是全身的肌肉、韧带和关节都得到 了松弛。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人在站立时才会感到稳定、轻松和舒舨,即使长久地站立下去,也不会很快就产生不适之感。在预备式中,唯一耍求轻度紧张的部位是两个手腕,用以维 持手掌的上翘,其目的首先在于提起精神因为在满体松弛的情 况下,时间一长,人的精神容易趋向備散,而将双掌翘起所造成 的轻度紧张能给精神以微小的刺激,使之产生轻微的兴奋和集 中,就不致萎靡下去。另外,从拳术的角度来说,预备式是为了 将来的运动作准备的,其目的不是静养,而是要运动,除了要有 运动的精神准备以外,还必须有进入运动的身体态势。双掌翘起, 两臂才有可能产生向外棚出之意,因此,用这个轻撤的、不影响整 体松弛的紧张来换取这种态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需的t
三、精神内敛
“满体松弛”是“无极”的肉体态势,“无极”的灵魂则是 “精神内敛'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术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特别 强调意识的领导作用,它要求练拳过程中的任何一种姿态,都必 须是有意识安排的结果,一举一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预备式也本例外。
作预备式时,首先要神志宁静。要把一切思虑抛开,排除一 切外界的干扰,进入无我无他的境界,集中精神检査自身各处的 姿态是否正确,是否松弛自然^>这时,一副精神好象独立地活在 人体之中,从头到喉、两肩,双手,胸1腹、腿、脚等依次察觉 下去T再由脚到腰、背1颈、头依次检查回来,如此周而复始地 巡回视察&发觉何处姿势不对便立即纠正,如有无意识的紧张出 现,則有意识地松弛之。一般人体内无意识的紧张是很多的,有 的甚至非常顽固。意识贯注到时,可以使之松弛,但意识一旦离开,它又会无意识地紧张起来因此,必须反复检査,反复纠正,反 复练习,务使达到稳定的松驰,并使之养成习惯。心无二用。越能集中精神对内,便越能排除外界一切声响形 色和主观上一切思虑忧喜的千扰,从而进入神志宁静的境界。这 在《拳经》里叫做“精神内敛”。在精神内敛、满体松弛的静止状 态下,意识在体内到处巡回视察,可以使人感到全身各处互不侵 犯,互不相逼的舒适,处处都好象是独立地生活在人体之中,悠 闲自樽。道家把这种视察称为“观自在”。就是用童识去视察身体 各处的自由自在的意思。同时,由于精神内敛,使人丢开了一切 情欲的牵念,故又称《不为七情六欲之所侵'道家是逼过静坐的 形式,来追求这种无忧无虑的闲怡心境,借以修养性情、休息肉 体的,这与我们练太极拳的预备式基本无异。
在作预备式进衧无极的锻炼时,既要养成意识在体内作任意 游动或沿一定路线作巡回检査的习惯,也要培养它对体内任何个 别部位作静止贯注的本领。实践证明,意识贯注到哪里,哪里便 会有所感应,并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比如:意识贯注于两盾之 间(玄关穴),该处便有酸胀之感;贯注到小腹(丹田〉,小腹就会 感到充实、饱满、沉重;贯注到舌极(甘泉穴>,能促使唾液的分 泌,等等6因此,凡是姿态还不端正,或者容易出现无意识紧张 以及衢耍加强机能锻炼的地方,都应当对它多作意识的贯注。经 过这样的锻炼,随意肌的活动能力必将得到如强。半随意肌,甚 至不随意肌,在经常受到意识的贯注以后,其机能也会得到促 进。这样,人体的各个部位便逐步有了一呼即动的能力,在运动 时就能敏捷、灵活起来了。
荽意识起领导作用,必须使精神焕发起来。精神的焕发是精 神内敛的前提,也是它的内涵。有人认为精神焕发必然会引起紧张。他们见到人在工作,特别是在运动时精神是焕发的,同 时肢体也是紧张的;人在疲劳或休息时,肢体是懈怠的,精神也 是萎靡的。因此,他们不加分析地把精神焕发与精神紫张等同起 来。须知精神的焕发与紧张有着本质的差别。精神的紧张是在外 界剌激的逼迫下产生的,它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反应D其最主要 的特征蹙人们不能给它以有效的控制。此时,人的神经系统既是 紧张的,又是受压抑的,它是一种病态。这种状况往往招致肢体 无意识的、不能自主的紧张。而椿神的焕发,则是人们自己从大 脑内部为着一定的目的而主动发起的兴奋状态,它始终在人的自 由控制之下,是信心、勇气和毅力的体现。它既可以使松弛的肢 体有目的地紧张起来(工作),也可以使紧张的肢体松弛下去(休 息>,问题是精神焕发起来之后,下一步干的是什么罢了。人在工 作时,精神的焕发和肢体的紧张,同是由于工作的需要而激发起 来的,并非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在疲劳时,肢体的懈怠和精神 的萎靡虽有一定关联,但根本原因却是疲劳,它们的相互影响则是 次要的。还应指出,精神萎靡与内敛也是大有差別的。精神萎靡是 大脑因疲劳而使功能衰减,或因受到抑制而无力振奋。由于精神萎 靡,人们坐立行走都会歪歪斜斜,更容易引起很多不必要的紧张。
练太极拳預备式的经验有力地证明:只有精神焕发、内敛, 才能保证做到满体松弛。
四、意守丹田
练太极拳的预备式同做保健气功一样,主张多把意识静止地 贯注于脐下小腹的中心点,叫“意守丹田'“丹田”是什么意思? 丹田不是穴位名称,根据道家的说法,它是修炼“内丹”之地。炼“内妤”是他们解除胸部紧张,使人回复到先夫自然的“腹实 胸虚〃状态的托辞。因为造成胸部紫张的重要原因是腹壁的紧 张、内压,要解除胸部的紫张,首先就要解除腹部的紧张。把意 识贯注于小腹,就是在为解除腹部的紧张做功夫,所以膣部就是 炼内丹之地,故称“妤田'但也有说“丹田”是在心房,还有的 说在两眉之间,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练静坐时,意识是贯注 于两眉之间的,因此他们的“丹田”就在两眉之间。练保健气功 的,有人采取意守心房的作法,有人采取意守脐下的作法,也有 人坚持意守两眉之间,各不相同,故把两眉之间称为“上丹田”, 把心房称为“中丹田%把脐下称作“下丹田”。根据这个情况,我 们可以把“丹田”理解为体内的一个意识贯注点。练功时,.人们 可以把“丹田”建立在自己认为最适宜的任何地方。
“意守丹田”的另一个作用是剌于神志入静&有人主张初练 预备式时,如果意守脐下不易入静,不妨改守心房,以便默念心 房的机械跳动,使精神有所寄托,利于入辞。待入静稳定之后再 改意守脐下,这倒是一个好办法。
应当提醒一句:由于意识贯注之处,其机能有增强之势,有 高血压及心脏疾病的人,如意守心房或眉间,就会便其心跳加 速、血压升高。故此类病人应将其“丹田”建立在尽量远离心、 脑的位置上,如脐下、甚至脚心上去。实践证明,这对降低能起良好的作用。
五、克服习惯性的胸部紧张
前面说迓,无意识的紧张在人们身上大量存在着,其中最常 见、最顽固、危害最大者莫过于习惯性的胸部紧张。只有首先解除这个紧张,满体松弛才比较容易做到。因此,克服习惯性的胸 部紧张,是练好太极拳预备式的一个关键,胸部紧张在外表上表现为两肩上耸,腹壁向内紧缩,颈项侮 硬。这些姿势产生的后果,是使整个胸肌、胸肋都紧张起来;在 胸腔内部,由于腹壁压入腹腔,侵犯了肠的位置,横膜膜也被迫 向胸腔内挤压,使心、肺等胸腔内的脏器受到压迫。为了行文方 便,我们将这一系列发生在胸部的生理现象,统称为胸部紧张。 凡有心观察的人都不难发现,胸部的紧张,不是与人的惊恐、愤 怒、耽心、惧怕、焦急等情绪同时出现,就是跟冷、烫、痒、痛 等感觉或者用力时一起产生。例如,当有人在我们身上猛扎一针 时,我们在感到疼痛的那一刹那,双肩便会不由自主地陡然上 抬,腹壁亦会龙意识地缩紧,表现出典型的胸部紧张状态D又例 如,当几个人在泞泥的滑路上互相追逐,或在黑夜里走坎坷不乎 的陌生小路,由于害怕摔跤,他们就会在紧张的情绪中提心吊胆 地摸索前进。这时如果检查一下,必然可以看到他们的胸部、腹 部跟他们的心情一样都是紧张的。提心吊胆不仅仅是他们的心理 状态,而且也是他们的心、肺等内脏的生理状态。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断定,胸部紧张是精神紧张在身体上的反 映,是情绪紧张的外部表现。成年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 中,精神和肉体受到刺激的机会是很多的。每次刺澈的影响在脑 中保留的时间也较长&对每次刺激,他都不由自主地以胸部的无 意识紧张去反应。如果第一次刺激引起的紧张尚未彻底解除,第 二、第三次剌激又接踵而至,就会在原有紧张的基础上迭加新的 紧张紧张不断地重复出现,每次都不能彻底消除,久而久之, 这种状态就逐渐固定成型,整个胸部就侮持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之 中,成了习惯性的胸部紧张。这种毛病,除了少数锻炼有素的人以外,太部分成年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且相当顽固。有的 人不仅白天如此,连晚上睡着时也不能解除他们往往把白曰的 紧张带入睡眠,致使醒梦频生,寝不安枕。
胸部紧张对人体健康十分不利。一次爆发的澈烈情绪引起的 强烈胸部紧张,对心、肺等器官带来的危害是极大的。它会使心 跳陡然増快,心律紊乱,呼吸促局,甚至会出现胃口收缩,不思 茶饭的现象。至于精神上的损伤就更不用说了当然,习惯性的 胸邡紧张,不至丁达到如此猛烈的程度,它对人的危害也不采取 那神澈烈的形式。怛是,作为情绪紧张的外部表现,它的存在本 身就表明了精神的失常,尽管不是严重的失常&习惯性的胸部紧 张的危害,主要在于它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它以其持续不断的紧 张,长期地、不间断地压抑着心、肺等腑脏,纤反作用于神经系 统及内分泌系统,使之不停地感受到这神紧张的压抑和折磨。习 惯性胸部紧张严重的人,太半辈子都在这祌紧张中过日于,从来 没有彻底舒服过。他身体的能量象装在一个漏水缸中的水一样, 成年累月地白白浪费着,他的他康也随之遭受着不停的摧残。
对于习惯性胸部紧张的现象及其危害,前人并非没有认识和 研究,以无为、自然和修身养性为宗旨的遭家就是其中之一。他 们将胸部因松弛而舒适的状态称为“阴”,把腹部因松沉而饱满充 实的状态称为“阳'他们还注意到,儿童虽然受到刺澈也会出现 胸部紧张,但很快就能将它解除干净6因为儿意,特别是未谙事 的儿意没有习惯性胸部紧张的毛病,他们的心情总是无忧无虑 的。道家认为,儿童的这神阳在腹1阴在胸,下阳上阴的状态是 人的先天自然之态。因而提出了“返老还童”之说,又称“回复 先天”,或叫“炼丹'其目的无非是通过某神形式的锻炼,克服习 惯性胸部紧张的毛病,把胸实腹虚这种阴阳倒置的状况改变回来。至于“炼丹”之说,乃是一种肜象的比喻,因为炼丹是用器 皿盛水置于火上烧煮。火代表实,水代表虚,下实上虚,正与 人的先天自然的腹实胸虚的状态一样。古人自己有了一点心得、 功夫,每因学来不易,极为珍惜,不肯轻易泄露和传授I加之有 的爱弄玄虚,故把锻炼腹实胸虚这样一项功夹托辞“还童”,炼 丹'其目的无非是只便自己人懂,不让外人学去&这样一来,以 枇传讹,把其中的科学之处也湮埋掉了。
太极拳接受和继承了道家这一正确认识和合理主张,并作了 发展,只不过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罢了。道家主张用脱凡尘、静 坐的方法,不免有消极之嫌;太极拳则主张用强烈的意识巡察和 贾注去平定情绪,松弛身体,并以此为基础去进行运动,有积极 进取之意,方法也i比道家来得有效。遗憾的是,尽管习惯性的胸 部紧张普遍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身上,但他们却没有感觉,好象 甘赝受其折磨似的。为此,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它的危害性,目 的在于引起人们的重视。引导人们认识它,感知它,进而有童识 地通过“无极”的锻炼去克服它.
浏览1,4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