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寿-太极拳文集


三、第四章太极剑的铁要|沈寿-太极拳文集





练好太极剑的诀要



206206太极剑,是太极拳派著名的器械套路。在太极刀、佥I」、枪、 杆等器械中,素以太极剑流传最为广泛。传统太极剑是在太极拳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要领与太极拳是一致的。然而剑法 毕竟有着不同于拳法的独特要求。武术谚语说,“剑如飞凤,又 似游龙”;“剑似飞龙腾云,刀如猛虎下山”,这说明剑法也不同 于刀法。剑法特别强调“身剑合一” “尚活而不尚力”。练剑时, 首先要求周身轻灵,运行敏活,圆转自如,身法与剑法协调一致。 这就更需要注意神活意先,以意识引导行动,使动作变得敏捷, 劲路刚柔相济,逐渐做到轻灵柔顺而不流于飘浮,从容沉着而不 陷于重滞。其次,还要求精神要提得起,呼吸要自然,剑法要准 确等等。在应用上同样是讲究“沾、粘、连、随”的。过去有的 太极拳家把“太极十三剑”的对练称为“太极粘剑”,缘由即出于 此。总之,练习太极剑的神态、姿势和动作,都应似游龙飞凤, 要轻巧敏快而稳健不迫,内含抑扬顿挫而不失沾粘连随。再次, 全身运动须以腰为轴,上下随合,松腰活腕,劲由脊发,达于剑 端,要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基本要求。






206



206



拳谚说:“拳技以眼为尊。”又说:“眼为心之苗。”剑术自 然亦极为重视眼法,要求做到眼、手、剑三者相随。眼神虽以向 前平视为主,但视线须跟随剑指、剑尖与剑镖转动,瞻前顾后, 左顾右盼,并逐渐达到精、气、神与身、手、剑内外合一。拳谚 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宝剑看镣,大刀看口。”这话简洁



扼要地说明了不同器械的眼神关顾上各不相同的个性。刀、剑对 神形合一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但神形合一的具体方法与风格都 是有所不同的。



207207刀剑的握法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握剑的手要轻柔灵活,以 使剑能运转自如为原则;但也不可忽略“柔而有韧”。若柔而无 韧,则器械经不住受人一格;器械被格即脱手,自然就谈不上克 敌制胜了。一般握剑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为主,其余两指 为辅。掌心要含虚而不可捏实。此外,从技击角度看,握剑的食 指也不宜伸展地贴放在护手(即“剑格”)上面。若把食指伸展 压贴在剑格中端,这虽有助于初学者稳定宝剑的运行线路,但若 以技击分析,则无异是“请人断我食指” 了。






207



207



世上各种技艺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剑术也如此,凡在练剑 时违反了剑术规律,也就失去了紧凑而逼真的艺■术和技击价值。 同时,内、外功剑法各有特色和长处,在原则上是与各自的拳法 配套成龙的。



练一趟太极剑的正常速度比太极拳要快些。但初学时宁慢勿 快,慢则动作分明,姿势容易正确。太极拳、剑都有抑扬顿挫的特 点,不论太极剑的分支流派如何,在总的外观上都要做到节节贯 串,绵绵不断,柔和顺畅,宛如一气呵成。即所谓“如长江大海, 滔滔不绝也”。因此,在定势时要似顿非顿,有明确的落点,无强 拗断离的痕迹。变式时动作圆活,刚柔内含,运行应付裕如。



学习剑术套路,先求姿势正确,动作熟练,这在术语上叫做 “搭架子”;然后进一步分析研究剑法作用,逐步摸索和掌握用劲的 规律,这在术语上叫做“练架子”或“摸劲”。当然,真正要做到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那还得辅以剑术竞技活 动。但若单纯从锻炼身体出发,练习套路积功日久,自也能在演练 中达到动静相生、刚柔互济、姿势优美、动作自然的要求的。



学习太极剑的人,最好先把太极拳学会,巩固一年之后,再 去学习剑术,这样在教学上就事半功倍了。反之,由于拳术尚未
巩固,下盘腰腿无功,再拿上一支器械,舞动起来不免顾此失 彼,因此,教与学都很吃力,事后的“成活率”与质量也是大打 折扣的。这说明学剑是要有点拳术功底的。



太极剑术练习谈



208208太极剑是太极拳学派著名的器械套路,传统的杨式太极剑, 姿势优美,舒展大方,动作朴实,柔中寓刚,具有太极拳系器械 的独特风格。练习太极剑,除了特别强调周身轻灵,动作敏活 外,其余基本要领与太极拳的静、松、稳、匀、缓、合、连七字 要诀是完全一致的。其中“缓”字,是指与外功拳系器械对比而 说;若与太极拳相比,则太极剑的速度比太极拳稍快。传统太极 剑一般编为50~55式,完成套路时间2~3分钟。但初学者宜慢不 宜快,慢则动作充分,呼吸自然,反之,动作不充分,就容易发 生“走过场”的现象;呼吸不自然,全身关节肌筋就不容易放 松,也必然会发生强拗断离、浑身僵硬等现象。“九路八十一式 太极剑”是我早年在传统杨式太极剑的基础上增编修订而成的自 练套路,其运动量、运动强度和难度均较传统太极剑为大。而且 各式不相重复,完成套路正常时间为4~5分钟。其基本原理则与 传统太极剑法是相同的。






208



208



传统杨式太极剑法有抽、带、提、格、击、刺、点、崩、 搅、压、劈、截、洗十三字诀。今人有将“格、洗”二字改为 “撩、刮”的,但“格、洗”实为重要剑法。根据杨式太极剑精 简改编的“三十二式太极剑”,则又把“提、格、崩、搅、压、 洗”六法,改为“撩、挂、托、扫、拦、抹”;.而在我国剑术中, 尚有挑、扎、披、砍、摸、剁等多种剑法,早已被太极剑所吸 收。因此,我们在练习时,可依传统的十三法为主,以其他十三 法为辅。现将“主辅十三法”整理列表如下,以供参考:



弟阳章



































uu



















































































当今剑术套路竞赛,对上列刺、点、崩、撩、挂、劈、拦、 托八法,是分外重视的。



209209拳谚说:“未习拳,休学剑。”又说:“剑术易学精通难。”这 说明学剑不但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基础功夫,而且必须首先学好同 一拳派的拳法。要切实做到腰腿有功,上下相随,全身劲整,能松 腰活腕,劲由脊发。此外,最好还能懂得每一术式的技击意义,从 而使心意精气神与眼身手步剑内外合一。这样练习日久,勤而有恒, 自无强拗断离、不能顺势得力或姿势不佳等常见的弊病。只要基础 打得好、扎得深,自能在入门以后,“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 而阶及神明”。相反,如果急于求成,则不是一曝十寒、半途而废, 便是缄成了只图好看的“花架”、腰腿无功的“空架”、刀剑不分的 “混架”、或左摇右摆的“歪架”。常见学剑十年而空洞无物者,所由 皆此。届时虽想改正,但不正确的姿势既经定型,习惯成了自然, 想改正就事倍功半了。这是初学太极剑的人所不可忽视的。






209



209



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曾论剑说:“剑气如虹,剑行似 龙;剑神合一,玄妙无穷。”著名武术家李景林先生(1886- 1931)也曾说:“练剑之要,身如游龙,切忌停滞,习之日久, 身与剑合,剑与神合,于无剑处,处处皆剑。能知此义,则道近 矣!”我国武术谚语素有“剑走青,刀走黑” “剑似飞凤,刀如 猛虎”等说法,这些话都强调了剑的运行要轻灵敏活,切不可僵 滞不化;同时,要做到身、剑、神三者合一,从知法明理入手, 渐至“变化无方,心手两忘”。此时与人对剑,已从“有法”变 为“无法”,而在这“无法”之中,却又是剑剑得法,攻守无不 得其宜,如此才能体现出“浑身是剑”的高超剑艺。



上述“无法”之说,一作“忘法”。实际上是“由着熟而 渐悟懂劲”之后,在与人竞技或实战时,形成“条件反射”,
能以闪电般速度作出近乎自发的攻守反应,而不是先想好了, 用什么剑法或招式去对付人家,这就叫“忘法”。如明代庄元 臣《叔苴子》说:“教剑者有法,及其能剑,忘其法并忘其剑 矣!”又说:“未忘法而用剑者,临战斗而死于剑。”这说明 “未忘法”是死守常法而不会因敌随机变化。



210210太极剑是以太极拳为基础的,拳练得太差的,学剑肯定好不 了,还是先把拳练得好点再说。凡是教剑,一般是着重教授剑法, 而不去细讲步法、身法的。蔡龙云同志在《剑术》一书(江西人 民出版社1982年初版)第四章谈“怎样练习剑术”说:“按照传 统的基本技法,必须做到以下七点。这七点是:第一,形体工整; 第二,筋骨遒劲;第三,心力坚强;第四,气势连贯;第五,阴 阳分开;第六,击刺得法;第七,呼吸自然。”这七个要点,对于 练习太极剑也很有参考价值。只是在练习时还必须注意突出太极 剑的特点,如“以柔为主,刚柔相济“绵里藏针” “用意不用 力”,以及“动作圆满” “相连不断” “后发先至”等等。倘若撇 开了这些最基本的特点,那就不成其为太极剑了。






210



210



最后,特将上述“九路八十一式太极剑谱”录载于后。





浏览2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