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渗透于我国古代文化 的各个方面。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毫无例外地带上了阴阳 学说的浓厚色彩。太极拳可以说是以阴阳学说为灵魂的拳种。太极 拳之名已含有阴阳共存,相生相济之意;太极图形象地概括了太极 生两仪,两仪之中阴阳开合循环不息、太极变化万端的哲理;太极 拳运行则时时处处讲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共存,不能偏执 一端。故练习太极拳者必须先懂得阴阳之理?
但阴阳是一个抽象、玄奥、外延极广的概念,太极拳中虚实、 开合、刚柔、动静、强弱、内外、蓄发、呼吸等矛盾关系,均属阴 阳范畴。我们在此只打算讨论其中几对主要的关系。旨在与读者共 同分析拳艺理法,防止偏颇。
第一节实关系
第一节
实关系
用兵打仗,时时处处讲究虚实。太极拳也十分重视虚实。然 而,虚实是一对笼统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虚实有不同的意 义。从身体重心的角度看,重心偏于左时,左为实右为虚,反之亦 然;从方位的角度讲,身体(全身或某个局部)向前运动时,前 为实后为虚,其余类推;从劲力的角度看,出劲之处为实,余处为 虚;从意识上讲,注意力集中处为实,余处为虚;从战术上讲,诱 敌之动作为虚,击敌之动作为实;化劲为虚,发劲为实等等,可以 说理解虚实的含义,在应用中贯彻虚实的原则,是太极拳的重点, 也是难点。
陈鑫说过:“太极不过阴阳之浑论耳所谓阴阳之浑论,即 阴阳相济,处于同一系统之中。太极拳时时处处讲究阴阳共存,相 生相济。虚实作为阴阳范畴中的一对矛盾,必须同时同位出现,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不能割裂开来。具体地说,未动之时,阴阳不 分,虚实未现,但虚实须共存且处于呼之即出的状态,该虚该实, 视敌之来势而定,意识上不可先有偏倚;及动之时,阴阳既分,虚 实即现,但必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拳论说:“虚实须分清楚, 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这里的“虚实须分清楚”, 似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身体的某一部分定为虚,另一部分定为实, 而应理解为临敌时必须清楚虚实的作用,该虚则虚,该实则实,应 理解为不但要在身体整体上贯彻虚实的原则,而且在任何一个局部 上也必须时时处处把握虚实的变化。
在贯彻上述虚实原则时,意识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意识自身 必须中正,不能先偏于虚或偏于实。意识中正,方能气势饱满,支 撑八面,虚实才能灵换。罗基宏先生将意识守中的状态喻为处于数 轴的零点,要负要正,均能随意而达;若先有偏倚,则须先回到零 点才能转换。其次,意识是诸多虚实表现形式的统领。“意气为 君,骨肉为臣”,意指意识,即大脑神经中枢的命令。当与人接 劲,听得对方劲路之后,神经中枢须发出指令,于是J劲别、重心 或外形上的虚实变化通过身躯、肢体骨肉的活动来执行和体现。这 是动时意识的作用o及静之时,在意识控制下,内固精神,外示安 逸,使虚实变化之机蕴于内而无迹可寻。正如兵法所云:“故形兵 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浑,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故此,练 习应用,时时处处有以中正为先,则可悟得虚实之妙用,不致偏注 于某一个方面的虚实,或者有虚实偏颇的毛病。正如罗基宏先生所 说:“虚实与意念的关系最为密切,'意到为实,意不到为虚‘J 但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它们是互相渗透,互为其根的。其 妙用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上面所述,是从认识的角度看虚实。从应用的角度,如何贯彻 虚实的原则呢?对此,拳论已有详细的叙述,兹举如下几例:
拳论曰:“左重则左虚,右已去”。说的正是推手时虚实原则 的应用。左重,指的是对方劲力沉重,实在。左虚,指的是我此时 所取的策略是避实就虚,但并不是消极地采用虚,而是在此同时, 左虚右实同时出现。若不是同时出现,等对方察觉了,就不再 “左重"我的“左虚”和“右已去”也就失去了意义。这里实际 上包含了运用力偶,借力打人的原理,彼方的力和我方的力若不是 发生在同时,则不能成为力偶,也不能将彼之力加在我之力上,以 击彼方了。
这里有必要对“重”字作进一步的解释。我们说物体轻重, 都是以一定的标准去衡量的。比如在天平上的一端加上5克的祛 码,在另一端加上物体,当天平平衡时,则物体与5克祛码等重, 是指由我方确定一定强度的劲力作为基准去衡量对方劲力的质量。 我方的劲力就是天平上的祛码,对方的劲力则是未知重量的物体。 通过接手时的比较来确定对方的轻重。拳论所说的“左重”则 “左虚右已去”,就是说接手时对方的劲力大于我所定的基准时我 方感到重;若对方劲力小于我所定的基准,则我方不会感到重,也 就无须用“左虚”及“右已去”来应付。名家、高手劲力强大, 也就相当于硅码的重量很大,一般人的劲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故 一接手即被抛出,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也有高手把劲力的基准定 得很低的,就像选一个很轻的磋码一样。一般人与之接手感到虚 灵,捉摸不到,而他却能察觉对方即使很微小的劲力变化,即所谓 “水清石现、这不过是各人的风格不同,基准由己选定而已。练 习者可根据自己情况定个基准,灵活运用拳论所说的原则Q
又如拳论常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指的是虚实在同时 同位出现的情况。走是化掉对方的来劲,故为虚,粘为控制对方的 劲路,使之按我意愿而变化,故为实。二者必须同时贯彻,看似在 走是虚,实则走中有粘,即虚中有实。也就是虚实是统一在同一过 程,随时可以互变的。这也是拳论中“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 阳相济,方为懂劲”的含义。在太极拳推手中,很容易出现“双 重之病”,就是由于不懂得虚实灵换所造成的。
再如,太极拳讲究“触处成圆”。触处成圆,就是为了虚实转 换,灵活自如。与人接手时,触点可虚可实,成圆方能实现由虚变 实或由实变虚。若不转圈,你欲由实变虚,对方不让你虚;欲由虚 变实,对方不让你实,则粘走不能随意,丢劲、顶劲就容易出现, 结果必受制于人。
故此,对于虚实的含义及应用,须潜心研习始能学有所得。正 如拳论指出的:“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 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浏览1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