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属武术一大拳系。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 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 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极” 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 仪。” “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 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 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意即“太 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太极拳取的也是这个意思。太极图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 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
太极拳早期名称也不统一,直至清乾隆年间( 1736— 1796),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 定下来。太极拳有多种流派,主要有陈式、杨式、武式、吴 式、孙式等。各派太极拳虽在动作、套路、风格等方面各有所 异,但它们之间仍保持着基本相同的技术要领和运动特点。在 身体姿势方面,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松 胯,沉肩垂肘,舒指坐腕,尾闾中正;在动作运转路线方面, 均要求弧形圆转,连贯圆活等;在动作速度和劲力上,以柔和 缓慢为主,速度均匀(陈式除外);在整体上,要求以意导 体,以体导气,意、气、体三者协调配合;在技击上,均要求 刚柔相济。
在传统的各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原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 教授,相继编制了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 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陈、杨、 武、吴、孙式竞赛套路。太极拳运动因其富有独特的韵味和较 深的哲理以及对人身、心均有良好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世 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人亲身体验,受益匪浅。太极拳为增
进世人健康,益寿延年,加强各国人民友好交往,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
目第二节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 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 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 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 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 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 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 数拳家以现传各式太极拳源出于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 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取 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 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 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蕴涵着丰富的中国 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这些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 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 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 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 静、快慢、开合、屈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 矛盾。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探、例、肘、靠、进、退、 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 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 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 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运转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 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 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 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在 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 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 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 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 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 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 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 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 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第一路动作简 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 以“探、捌、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 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 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 (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探、例、 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 蹿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 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方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 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 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未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 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 .
陈式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由 河南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廷所创。自陈王廷以后,练拳之风盛 行,历代相传,名手辈出。由陈氏支派先后繁衍成武式、杨 式、吴式、孙式等不同风格的太极拳种。在近代陈式太极拳的 传播中,陈式卜七代宗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其子陈照奎起 「积极的作用。1928年陈发科由陈照丕推荐来北京教拳,对 北京陈式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陈发科为人忠厚,平时少言寡语。在京教拳近30年的实 践中,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增加了螺旋缠绕动作,创造 「新的拳式,如三换拳、背折靠、退步压肘、中盘、双震脚等 动作,从而丰富广陈式太极拳的内容。现在全国普遍流行的陈 式太极拳(八卜一式)就是陈发科晚年的套路。1953年,陈 发科与胡跃贞共同创办了首都武术社,推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 展并培养「一大批武术人才。1961年由沈家祯、顾留馨编著 出版「《陈式太极拳》一书。1963年,陈发科之子陈照奎应 邀到上海、南京、郑州、焦作、石家庄、陈家沟等地教拳,使 陈式太极拳得到广泛的传播°为了教学的需要,由冯志强主编 r《精练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入门》;由田秀臣、阚桂 香介编「《简化陈式太极拳》;由阚桂香主编了《陈式太极拳 竞赛套路》。这些月的出现,使陈式太极拳得到了进一步的普 及和发展.
陈发科的弟子很多,其中有侯志宜、雷慕尼、孙枫秋、田 秀臣、陈预侠等人,他们都为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他们当中,有的担任了省市武协的领导职务,如洪均生 (济南武协主席)、李经梧(秦皇岛市武协主席)、冯志强(全 国武协委员、北京武协副主席)。师从陈发科的还有杨易辰、 牛亮、赵仲民、张一帆、刘慕二 刘子成、刘子元、巢振民、 出化轩、李道一、李福寿、赵九洲、朱瑞川、宋立衡、阴云 霄、田华、郭永镇、£瑞芝等人。1983年成立了以冯志强为 会长的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研究会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北 京陈式太极拳的发展°为r传播陈式太极拳,他先后到上海、 南京、苏州、杭州、青岛、广州、深圳、陈家沟等地教拳。冯 志强还多次到美国、墨西哥、瑞典、新加坡、H本等国教拳。
这不仅促进「中外武术的交流,也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起到了 积极作用。
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 创,原有五个套路,又名十三式,另有长拳一百零八势,炮捶 一套。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现在流行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 和第二路套路。陈式第一路原有八十三式,主要特点如下: 一、缠丝劲明显,动作呈弧形螺旋,“一动内外俱动”;二、 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三、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四、快 慢相间;五、套路架子分高、中、低三种,适合各种年龄的人 练习。陈式第二路原名为炮捶,主要特点如下:一、震脚发劲 的动作较多;二、动作比第一路快、刚,爆发力强;三、蹿蹦 跳跃的动作较多,适于青壮年练习。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 一种是陈有本创编的,顺序与老架相同,架势较小,转圈也较 小,称为小圈拳。(老架则称为大圈拳。)另一种新架套路由 陈青萍创编,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因为是在河南温县 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
浏览2,3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