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


一、五、太极眼法|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





所谓眼法,即彳亍拳走架、推手散手、运使兵器, 眼神与各种有形的动作和无形的精气神意恰当配合, 合理运使之法也。眼法是为大法C



眼神者,精神贯注于目,由二目充分体现身心声 足,内外上下,百骸百节,周身通灵合一之精神也。 所谓“神聚于目” “形神合一”是也。



清代杨氏传抄占谱《人身太极解》曰:“人之周 身,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口月,即 两仪也。” 乂曰:“神出于心,目眼为心苗。”说明人 之全身以心为一身之主宰,心就是浑一的太极,而两 眼象征太阳和月亮,就是二仪。神产生于心,表现于 外,眼睛是心之苗,心有所思,意有所念,眼神随即 流露。所以眼睛要成为“心”的代表,“心”的光 锋,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彳亍拳走架要先在心而后在



身,要以眼领手,眼随手转,手眼相随。例如在日常 生活中,心里想去拿一件东西,眼睛总是先看这件东 西,然后手才跟着去拿,道理是一样的。凡是动作向 预定的方向去,眼神总是稍先于手到达完成动作时的 方向,然后身法、手法、步法齐齐跟上去。正如顾留 馨所说:“此即所谓’一转眼则周身全动’,始而意 动,继而内动(内脏),然后形动(外形)的细致锻 炼方式,这样细心体会地去练,可以逐渐做到意到、 眼到、身到、手到、步到,说动一齐俱动,说到一齐 俱到,’形神合一’,也就能达到练拳有精神的评 语。”顾老师所说的达到“练拳有精神”的要求,实 际就是练拳达到“内外三合”的要求,即心与意合, 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 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 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三与左三亦然。 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 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 孰非内合。其中言及心与目合,目眼为心之苗,心之 一动,目随之而动,五脏百骸悉听从而一动无有不 动。若心与眼不合或眼神与动作不合,则心手无应, 全体失统,无所主宰,身心内外莫不尽乱矣。



陈鑫《太极拳推原解》曰:“手眼为活,不可妄 动。”在走架行拳的过程中,眼神处于动态之中,是 要结合动作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的。但左顾右盼、瞻 前顾后并不是没有原则地左右乱看、东张西望,或是 顾东行西,而是应该与身体的转动方向一致,这样才 能将手、眼、身、法、步各方面的动作协调起来。正



J



如杨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所说:“目光虽然 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 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 行拳走架时,眼注视的方向,其论不一。有人主 张目光经前手食指或中指尖前视,或云注意前边的 手、上边的手等,有认为视敌方为主,同时以余光左 顾右盼,皆系各人的经验之谈。杨式太极拳的眼法一 般情况下是向前平视的,通过前面的手向前望去,关 顾到手,但不死看着手,要根据拳式具体的主手动作 确定眼看的方向。归纳起来实际有二法,即平视法, 目光自然地平视前方目标,不愠、不怒、不眯。另一 法为三点法,以两眼(起点)透过一手或两手指尖 (中点),前视假想之敌手(终点)◎类如瞄准的眼法 可避免目光盯住自己打出的手,或将目光轮流注视自 己的左右手掌。因死死盯住,不随动作的转移而将目 光前视,不仅对意识的放松毫无好处,对锻炼展延及 远的视力及其光兼四射的灵活性亦毫无补益。眼神的 灵动在技击时就能其机在目,敌情顼晓,同时在艺术 形象上也由于目光的灵动有神,使演拳生气勃发,灵 性毕现而富有生命力G



杨式太极拳有“四平拳”之称,即心平、眼平、 顶平、肩平。其中眼平是很关键的,眼平有助于心 平,眼平则顶平,眼平与顶平保证了下腭既不抬起亦 不低下,从而使“猴(喉)头永不抛”,避免咽喉暴 露于敌而遭上打咽喉下打阴。《沈寿拳诀选?四平诀》 说:“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顶平则头正,肩平 则身正。”这就具体说明了如何通过心、眼、顶、肩



的顺序,逐步调整做到不偏不倚,无歪斜彳顷侧的正确 姿势,使自己的重心永不偏离自身的“底盘”,形成 神自然得中的形势而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眼平视 的意义是何等的重大,眼专注一方,劲才能专注一 方,眼无所专注,劲气必然散漫而不能充足,眼神不 能凝聚,拳必然毫无生气,更无形势可言。练拳时目 光随动作转移而向前方凝视,既能使动眼神经和视神 经获得锻炼,亦有助于视力的恢复和增强。就拳术而



能使太极拳充分展现出大方、舒展、肃穆、沉 静、凝练的神气和充沛的劲力,达到放劲如入木三 分、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眼神)相连的太极拳技击 要求C



由于太极拳是储蓄而不是消耗,是积累收入而不 是无妄地支出的拳学,行拳走架要求神定自若,守中 气,绝杂念,蓄眼神,凝耳韵,也就是精神内敛,所 以行功时须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若心不安, 则性扰之;气不聚,则神散之。心性不相衔,则四体 百骸无不尽乱;神气不相接,则千经百脉莫不尽闭。 虽依法作势而无大效焉,这也正是内家与外家的根本 区别之处。太极拳主张行功时绝不强行聚神于目,无 端的、强制的双目圆瞪、炯炯有神,只能伤神、耗 血、劳肝,于养神、养气、养生不利。反之,有的拳 家把蓄(敛)眼神理解成目若垂帘,眼观鼻、鼻对 心,把养生气功的眼法生搬硬套地用到太极拳中,使 之状如瞎子摸鱼或两眼无光如睡梦初醒。作为养生保 健虽无不可,然而若以观察在眼,变化在心的拳艺的 全面要求来衡量,就显得非驴非马了,这是不足为训 的。陈长兴《用武要言》曰:“拳打上风,审顾地 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心要整,目要 清,身手齐到始为真。”太极拳的眼神要求,应该是 神光内荧,犹如明月清潭。





浏览6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