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花金枪拳是宁波市的地方拳种。有据可査的历史已有三百年了。清朝武进士谢阿逊精通 该拳。谢传徐文虎,徐之后又传徐世芳、胡兴甫等人。
该拳是一种近身攻防的拳术,所以手法应与肘、膝相互配合,不但可以攻,还可以守# 拳脚的使用,劲力必须节节贯通,才能将功力尽数发出。
该拳低桩为主,固如磐石,出手打拳,似曲非曲,拳肘方法变化余地大,多短切长吊之 势,有以象形立势式者,以取其轻灵之便。此门拳术亦有在船上运用的。
技击术:短手、桥法,手法丰富,腿法少,善于短打近攻。总的概括,以形为势,以 意为神,落地生根,发力刚劲。具体进击法分有:(一)双吹(双推掌);左边捎门(左拨或 左夹)。(二)双搓(双切掌),张飞架。(三)前推双掌月虎(两拳交腕下压)。(四)边腿 (左右腿之边踢)。(五)别靠(武松靠),三摇手(三捎门,就是三夹)。(六)别腰(二掌向 左右横击)。(七)三拷(左右贯耳后再靠打)。(八)削脚(掌劈对方踢来之脚h (九)冲 拳;双划腿(两手拉开对方腿手);(十)八拉弓(二掌先交腕再反腕击前I (十一)压下迎 封(以左右拳屈臂,向前压下,接右冲拳)1 (十二)柱肘(顶肘);(十三)左右夹步(以左 右脚扣住对方之右左脚,双手推之使跌);(十四)乌风扫地(后、前扫腿)。
身正、步稳、出手有力、以声助气、以气催力、凶猛刚劲、威武雄壮。
【拳谱】
1.吊马请2.上步八立功3.双手归腰4.双手后插5.三捎门平马伏虎6,上 双环7.左手吊马8.双分手9.双掳腿10.长马柱肘11.大劈12.左手扳
1S.左手摘14.右托肚15.左手抡16.转身张飞架17.双分手18.平马压落
长山马右手肚托吊马抡手21.左手捎门22.右手压拳23.立起左手牙扳
摘来冲拳右冲拳26.右转削脚左手扳27.四平冲拳28.长马冲拳29.平 马别靠30.右削脚31.童子拜观音32.平马佛面抱金33.平马双箭34.右边双格 扣.长马双箭36.长马双格37.平马双箭38.长马双格39.右足爬扫40.长马捎 门41.右手推42.长马粧肘43.退落双分手44.双手过膝45.长马二龙抢珠 46.平马分天地47.吊马张飞架48.左手摘49.长马右托肚50.左手抡51.平马 挑肘52.落地顶肘53.吊马张飞架54.双分手55.吊马罗腿56.平马挑肘,长马 冲拳57•吊马抡手58.平马挑肘59.平马双箭60.上双格61.乌风扫地62.长 马双格6夂平马双箭64.退落双分手65.二指挖金砖66.判官脱靴67.平马别靠 68•长马撩阴69•长马柱肘7〇•右手劈71.左手扳,长马右托肚72.平马冲天炮 73•吊马压落74•右下冲拳 75.左右三捎门 76.吊马请 77.上步八立功 78.归 手
器械套路
四明长剑技
【说明】
此技传说是宋朝初年,张湧在杭州为官时,传下该技,后流传四明山一带,为明时吕年 所得,定名为“四明长剑技”,并列为当时浙江营伍武技。
长剑绕人身打练,无圈串与固定的步法,两手握剑。并有用长1尺至1尺3寸(今市尺 4.8尺)长杆,其用法与青田棍略同。
械谱3 (一)
隹剑势2.低四平3.刺马刺4.抱月势5.提笼6.顺推舟7.拉鞭 8.转角9.撩汨10.推山塞海11.突刺12.披身13.’琵琶势L4.埋伏势 15,倒戟势16.规雁出群 17.定膝势1S.骑马刺 19.仙人坐洞20.朝天势
背砍 (二)
1.左右挟制;2.凤头击3.骑马刺4.御车格5.揭刺6.敛翅击 7.横冲击 S.坦腹刺9.捺掠格10.御车格11.逆麟刺12.披身击13.横击14,双明刺 15.看守击16.风头浼17.掀击18.展旗击19.骑马刺20.定滕势21.冲刺
看守击豹头击24.银25.推刀势26.低少平27.刺马刺28,抱月势 29.提笼30.嗯推舟31.拉鞭32.射雨33.捺眉34.锥山塞海35.突刺
披身琵琶势38.埋伏势39.倒戟势40.孤雁出群41.飞又势42.定膝 势43.骑马刺44.仙人坐洞45.朝天势46.背砍
(凌耀华)
刘将军刀法
说明
此刀是明清时代,浙江山阴刘云峰所传,为当时兵营中受人注目的实用对刀术。在本世 纪50年代,有刘氏后人鸿年先生能操其技。据说刘鸿年之父,在清同治十一年曾任过浙江绍 兴城守协游击,精通祖传刀法。
刀法是古时运用兵器之大门,“以避为击”,眼明手快,脚法轻捷,斜进直刺,虽用其他 兵器,只要用刘将军的刀技,仍收功效,故称它为刀类中多兵之技法。练习时要求转手里入, 回手外击,前诂下扑,左右滚刺,直前横带,出刀必闭其路;趁其隙,击其锋I以刀护身, 直捣其虚。
该刀法虽难看、单调,或笑其不像刀,其实质是贯用削喉、截腕、推膛、斫臂、劈胸等 等的手法,可与旁牌合一。
械谱
1•翻江闹海2•珍珠卷帘3.风伯清路4.野马闹槽5.顺风展旗6.地塌山摧 • 274 •7.迎风耀目8.仙人捧盘9.檐前滴水10.马上看山11.美人穿袖 13、倒出三门14.逆风驶舵15.白猿拖刀
下篇
太极拳
【概述】
据目前资料査丨正,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吸收综合了明代各家拳 法之长,尤以戚继光所著的三十二势长拳等创编而成的。三十二势长拳,当时是戚继光在浙江 绍兴、宁海两县练兵营中的拳术,太极拳原分五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一套,炮捶一套。
三百多年来,太极拳经陈氏子孙及有关的各路名家不断继承丰富和发展,派生了陈式、 杨式、吴式、孙式、武式及其他等式,成为我国目前流传海内外的主要拳种。
太极拳的名称确定,是由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 阳的哲理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后,方有此拳名的。
太极拳的理论,皆以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来概括和分析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讲 究导引吐纳,“以意念气沉丹田,心静体松在内壮”。通过长久练习,就可达到松、固、凝 三字,而引起“内外相合,提得起神”的作用3总的说,太极拳是“体用”两兼的技艺,既 可健身,又可护身,有祛病、强身、益寿延年功效。
太极拳十三势包括■、擬、挤、按、采、例、肘、靠,此谓八卦;进步、退步、左顾、 右盼、中定,此谓五行;两者合而谓十三势。
i®、锯、挤、按即八卦中坎、离、震、兑,是四正方位。采、例、肘、靠,即乾、坤、 艮、巽,是四偶)方位。所谓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之五行。
【特点、练习方法或要求】
一、 陈式太极拳的要求,运动中要以我国中医经络的通路,缠绕螺旋,行意行气,来打 通任、督、带、冲各脉。现行陈式太极拳有一路,二路。一路是缠丝劲明、刚柔相济,做到 一动内外俱动。二路是震脚暴力,窜繃腾挪,动作较快。适合青壮年练习。
二、 杨式太极拳,当时有人称为“站练拳”、“软拳”、“化拳”,拳架内容原有发劲、纵跳、震 足和难度大的动作,后由杨®禅次子杨健候删改为中架子,到了他儿子杨澄甫又删改,遂定 型为现行的杨式大架子,由于他的动作、练法,刚柔相济,平正简易,形象美观大方,因 此,深受广大群众所爱好,开展的最为广泛。
练习杨式太极拳冇十要:①虚灵顶劲;②含胸拔背;⑧松腰;④分虚突;⑤沉肩垂肘; ⑥用意不用力;⑦上下相随;③内外相合;⑨连绵不断;⑲动中求静。
三、 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所传的拳式发展创新的,为小架子,始于满族人全 佑,后经其子改籍入汉族,易姓吴名鉴泉。此拳善于柔化,不纵不跳,连绵不断,目前流传 较广。
四、 孙式太极拳,是孙录堂所创,他以形意拳、八卦掌(拳)、太极拳三者之精华,融合 为孙式太极拳。他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敏捷。练拳如行云流水,绵绵不 断,每一转身以“开”、“合”相接,有人称为开合活步太极拳。
五、武式太极拳是河北武‘禹襄所创5武原初跟杨&r:禅从学陈式老架太极、得其大概,•复从陈青萍学习陈式新架太极拳,、不久又得王宗岳“太极拳潜”,由此在三者所得的条件下,研 究侔验5写出几种著作5如《为十三势行工歌诀》,作了注解十条和《打手要言》。又为《十三势 行工心解》四则,归纳锻练要领“身法十要”等,都是简明精要,无一浮词,所以,可说武 禹襄的拳理深研总结,具体切实没有抽象性。武式太极拳的架式,不同于陈式与杨式,学而化 之,自成一派,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原有珧跃动作,为了 适应老年人活动目前已作改革.
此外,浙江武术界自创#拳都附宵源流说明。
浏览1,1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