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隆庆五年〈1571),他的另一部军事名著《练兵实 纪》刻成时,我们从该书中看到,长刀及长刀法,已经成为正在 北方防御蒙古人的“戚家军”的主要装备之一了。这时,按照戚 继光的精心部署,首先,骑兵也配置长刀,在最基本的“队”的 建制中,两个鸟铳手是正副队长,但要求二人“仍习双手刀为短 兵步兵也是如此,凡鸟铳手,“给长倭刀一把”。此外,步兵或 给短刀、或给长刀.每当操练时,假设敌人为骑兵,持长刀者 “以原习倭刀进法”,下砍马腿,上砍马头。假设敌人为步兵,“倭 刀二人一排,舞路既多,疾速,为上等”;或者“以木刀对砍,举 落疾速,不使人乘隙得犯者为上等“〃把日本刀法吸收到中国军 队里来,实现了唐顺之早就提出的“谁能将此向龙沙,奔腾一斩 单于头”的宿愿,充分反映了戚继光勇于学人之长为己所用的可 贵精神f
继戚继光之后,天启、崇祯间,武艺家程宗猷又专门研究了
日本刀法,于天启元年(1621)刊成《单刀法选》一书,对引进 日本刀法做出了卓越贡献。程宗猷在《单刀法选》中说:
“器名单刀,以双手执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 余故 访其法,有浙师刘云峰者,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表 奥」
程宗猷字冲斗,出身徽州休宁望族,程氏一门俱崇尚武艺,故 明清之际程氏武名广传东南.宗猷是一位“凡有名师不惮远访”的 爱国武艺家.在得到浙师刘云峰的传授之后,他又亲自走访了当 时以刀法闻名南北的亳州武艺家郭五,经过比较鉴别,发现刘云 峰所传刀法“胜郭多矣”.进一步验证了日本刀法的实用价值.但 是,可能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刘云峰得自日本人的刀法“有势有 法而无名”,程宗猷为使这个来得不易的刀法传之久远,便“依势 取像,拟其名,著成这部至今仍可参照图谱演练的《单刀法选》, 为日本刀法在我国的流传做出了卓有成绩的贡献(见图七).
有五尺“低看刀势J
清代初年,具有反清思想的遗民学者吴殳,曾着意结交天下 豪杰,留心海内各家武艺,对日本刀法也做了一番研究和整理,著 成《单刀图说》一书.吴殳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
“唐有陌力,战阵称猛,其法不传。令倭国单刀,中华间
有得其法者,而终不及倭人之精
因此,他以日本刀法为主干,吸收了 “渔阳老人”的剑法,创 编了双手刀法十八式。吴殳的刀法,以左右撩刀等八势为核心,以 “避虚就实”为以短破长的要点,在刀法上表现出与程宗猷截然不 同的风格.他认为:
“此十八势习之精熟,虽未能合于倭法,而中国花法,皆 退三舍矣”.
吴殳一生努力探研武艺之道,经师甚多,见闻广博。但启蒙 老师是常熟人石电(字敬岩).吴殳在其著作中没有写明他的日本 刀法是否得自石电,但另据曾经和吴殳一起受业于石电的清初理 学家陆椁亭的记述,石电本人“与浙人刘云峰同学倭刀,尽其 技二崇祯八年(1635)石电在安徽宿松死于张献忠农民军之手。 据说他平时曾说过“步战唯长刀最胜.当马瑟步斗时,公(石 电)仰天叹日:使吾得长刀,贼不足尽耳I”足见石电确实精于日 本刀法,而吴的日本刀法完全有可能得自石电产这样看来,吴殳 与程宗猷的日本刀法实际上出于一源(见图八).
然而,不难看出,程、吴 两家刀法有同源异流之别. 程氏单刀全学日本刀法的 本来风貌,他的谱中连拔 刀、鞘刀等细节也都效法 “倭式”,中规中矩,不越雷 池一步.吴氏则力图揉合中 日两国的刀法为一体,他的
图八吴殳《单刀图说》:"拗步撩势J十八势是双手、单手变换执 柄,其中有明显属于中国剑 刀的东西。这使我们看到,从刘云峰、石电、程宗猷到吴殳,我 国武艺家对日本刀法的学习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一个由完全
引进到力图揉合推新的阶段。
我们在练习中曾对程宗猷、吴殳两家刀法做了一些比较,觉 得吴氏刀法简明扼要,易于掌握是其优点,“避虚就实”之说也不 无道理。但是,他的八个要法,主要是从假设对方所执兵器为枪 设计的,他自己也说得明白:
“击虚之法易见,击实之法则在斫其枪杆。枪杆被斫,不 斯折必粘住;杆被粘住,则不能闪赚颠提,力更进步,必伤 人矣」
这样,就使得他的刀法无论方法或劲力上都有局限性,如果 对家也执长刀,或者执长兵而有步伐便捷的短兵护持,“击实”之 法将可能沦入武艺家所忌莫深焉的“拙力”境地,其人必危!同 时,短兵破长,要点在于步下疾速灵活.早在汉代,人们就说: “利剑长戟,手足健疾者胜.他后世武艺家也有“短见长,脚下 忙”之说.如前所论,日本刀法又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突出优 点。吴氏固然也强调步伐,但他的刀法立足于“就实”之法,故 大体上是一步一势,并未显出应有的灵活性来。这样看来,虽然 吴殳对程宗猷的刀法不无微词,但实际上程宗猷到底是个中里手, 吴殳不能不相形见拙。总之,程氏刀法来自于“倭之真传”,吴氏 学识广博而绝顶聪明,但他的强项是枪法,长刀不是他的擅场,于 是终究不免有想当然的地方.他自己也不无感触地说道:
“斫削粘杆,余本得自淮阳老人之剑术,单刀未有言者, 移之为刀,实自余始。安得良倭以亲炎之!”
六
自明代以来,我国如戚继光、刘云峰那样的武艺家们,积极 致力于日本刀法的学习和引进,加上有程宗猷、吴殳等人的整理 著述,这就使得人们对威名赫赫的日本长刀法终于有了比较真切 246
的了解,这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武艺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明代军队的战斗水平.可以这样说,我国古代传去日本的双手剑 刀法,经过了日本武士们的充实提高,又在明代带着东瀛风貌回 到我国.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文化交流产品,值得我们去认真探 讨和研究总结.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朝鲜不仅起着重要的媒介作 用,而且一直是积极的参与国,获得了左右逢源的参与效应.不 断地汲取中、日剑刀武艺的精粹,使朝鲜逐步形成了具有中、日 两国特点的朝鲜刀剑风格.迄今保存在韩国的多种中、日古代刀 剑武艺图谱,就非常真切地反映了这一点.
浏览3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