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剑


三、孙氏太极拳盘架子过程|孙式太极拳剑





孙氏太极拳拳式的内涵极为丰富,效果更加独到。



下面摘录孙门一学者自己的研究认识,供习练者共斫。



孙氏太极拳盘架子要经过五步练法、三层意境、三阶劲性。



(一)五步练法



五步练法是知形、知劲、劲通、劲变、意变共5步。



1 .知形



知形就是先把架子能基本正确地盘下来,知道架子中的开合、收放、呼吸、劲意、转换、移 动之理,体会盘架子中的形轴意轴与劲力形成与变化的关系。并由盘架子里体会式中挪、捋、挤、 按、探、捌、肘、靠之法以及封、随、串、导、捆、搬、提、摧之意。如果没有老师的进一步讲 解,一般人到了这步,就自以为已经掌握了这套太极拳了。其实这只是最初步的知形功夫。这一 步虽然也讲究意的开合与收放。劲的整顺与变化,但其意其劲还脱离不了拳架子的固定形式。即 使这时加入推手训练,其推手用法与其架子也难以结合一体,一旦散推,其拳架子中的技能大多 无法应用。更不要说用于散手技击了。因为这时练习者对拳中劲力的运用还不能自如,一旦进入 有一定强度的对抗状态,就不自觉地又回到自己过去的劲力惯性中。所以若总是翻来覆地整套地 盘架子,只能作为健身的练习方法。



2 .知劲



就是把每个架式中的基本劲意抽取出来,单操发力。从式子里隐含着的发力状态中发出相应 力来,从一个式子里隐含着的发力状态发出多种形式的力来,才算对这个式子有了初步的掌握, 谓之知劲。比如仅在孙氏太极拳的起式里至少就应该发出十一种以上不同形式的爆发力。否则, 就难以将拳式用于散推或散手中。当然,即使达到了知劲,离实际应用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终 究比知形接近了一步。因此,根据孙氏太极拳的每个式子练习单操发力,在太极拳练习中是不可 缺少的一环。此外,知劲一定要在知形的基础上,按照知形之规矩去找劲。否则,单操就成为无 源之水,如此单操则与拳架完全相脱离,成为孤劲。以知形为基础,通过单操达到知劲,于是对 于孙氏太极拳的每一拳式都会有妙不可言的感受,感受到其劲路之巧妙、功力之雄浑、方法之精 到、效果之彰显、气质之古朴。难怪一位研究了一辈子武术的著名武术教练说:“孙氏太极拳上 承古意、下启新学,其艺最是精妙。”



3 .劲通



就是通过拳架使不同式子中的不同的劲意转化通顺,使每个架子中隐含的发力不成为孤劲, 而能循环转化。所以在通过单操对每个式子达到知劲后,还要回来再盘架子,使各式劲意连续转 化,循环不断。如果说知劲是明劲阶段,劲通就是暗劲阶段。这时候盘出的架子劲意更为丰富。 那么如何检验是否劲通呢?方法之一就是,在盘架子时,让旁边的人随意喊“发”,练习者能闻 声发力,中间没有停顿而劲力充沛顺达,则可谓之劲通。



4 .劲变



当把固定套路中的劲路的转换练得非常通顺纯熟后,就需打乱固定套路的顺序随意而变,信 马由缰,而劲路相互通顺连贯。因此,若没有知劲,以明白各式劲意之作用,若没有劲通,以明 白劲意之转换,是不可能达到劲变的境界。如果强变,劲力就不会通畅,而不会有任何实际运用 的意义。因此,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才是劲变之境。



所以,知形、知劲和劲通都是达到劲变不可缺少的必要步骤。



5 .意变



当劲变极为纯熟后,心意一动,劲意同时随之而变,而不露其形,意劲相生,无形无意感而 遂通,则是意变之境。到此境界,就可以把任何拳派中有效的技法、劲路融入到自身的拳艺中。 刘子明先生讲:“孙存周打拳时,常乘性而舞,忽收忽放,忽疾忽缓,飘忽不定,偶或叶落鸟鸣, 疾缓收放即应于情,拳拳入景,浑浑然不觉其法,但觉一片神行,万物随拳而动,气贯天地。” 这种情景大概就是意变的境界。



上面简单介绍了孙氏太极拳盘架子的五个步骤:知形、知劲、劲通、劲变和意变。前四步皆 有法可依,惟第五步的意变,全在下的功夫是否足够以及个人的造化。



(二)三层意境



下面简介孙氏太极拳的三层意境:第一层,两脚移动如踩在水下泥里。第二层,两脚移动如 浮在水中。第三层,两脚移动如踩在水面上。其实这三层意境反映了人体控制自己重心的能力。 这三层意境得自武式太极拳家郝为真先生所传。



(三)三阶劲意



孙氏太极拳的三阶劲意为孙存周的学生刘子明所述。三阶劲意:绳捆索绑、圆球弹簧、剑气



中国太极拳传世经典——孙式太极拳.剑



I第六章孙氏太极拳学练精要



内藏。其内涵将专门另述,在此不赘。



练习孙氏太极拳有孙禄堂的拳照作为标准,也有孙剑云老师的光盘,还有孙叔容、孙婉容、 孙宝亨的教学录象光盘以及对原著作的简注等书。可以作为参照,另外当年孙振岱的武术诗也比 较生动地呈现了孙氏太极拳的某些风格特点。摘录如下。



诗名《题孙家太极拳》,共9首,这里仅抄录了 3首,诗云:



诗一:



身如桅杆脚如船,(身法)



伸缩如鞭势如澜。(身势)



神藏一气运如球,(劲势)



吞吐沾盖冷崩弹。(劲意)



诗二:



临敌如游鱼戏水,(闪战)



出手似弹灰抛捶。(发力)



彼若抢来我先去,(截意)



忽成铁楔入脊髓。(劲道)



诗三:



封肘管肩引虚处,(随法)



偷步进身欺彼中。(进法)



钓住彼意气落踵,(提法)



送彼将就在一松。(放法)



在上述第一首诗中,出现桅杆、船、游鱼、鞭、链子捶、铁楔等词汇,由此生动地体现了孙 振岱演示的孙氏太极拳的身法特征和劲力特征。作为孙氏拳基本的发力是将楔、弹、损、搓、透 五种劲道融合一体。这是孙氏拳的架构所决定的劲力特征。所以,如果架子盘不正确,这些劲力 特征就练不出来,自然也就发不出相应的劲力来。所以,架子(套路)本身的结构是否优越,架 子盘习是否正确,以及练习步骤是否合理,在劲力的形成中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一些人挨弃 套路练习(不盘架子),单练发力,劲力发育单一,也许在短期内能见一时之效,但其劲力难以 提升,更不可能获得持续的提高。



在上述第二首诗中,出现游鱼戏水、弹灰抛捶、彼来我去、铁楔入脊等描述,生动地体现了 孙振岱运用孙氏太极拳进行技击时的虚灵、闪战的特点。



在上述第三首诗中,孙振岱以引虚、进身、气沉、松放诸意,准确地描绘了太极拳散手中沾 身发放的一般规律。



由此可见孙振岱在孙氏太极拳方面有着高深的造诣和深刻的理解。反复品味前辈们的拳学文 字,往往可以把今人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产生顿悟。



当然,今人练拳环境与前辈不同,生活内容已经产生巨大的变化,有些功夫是不可能再现 的,比如,一些基本功,今天的人很难下前人那样的功夫。孙存周小的时候做游戏就是练功夫, 如他用手指捏住房檐的檀子,通过倒手,可以把自己的身体由房子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他从小 就玩这个游戏,直到长大成人,仍然时常做这个游戏。因此他手指的渗透力自然达到惊人的程



度。还有孙存周小时候用前脚掌踩在青豉上,先使后脚跟着地,然后再用前脚掌把身体支撑起来 使后脚跟离地,如此反复,比谁做的次数多。以后再加高一块青砖,如此反复。因此,长大成人 后,脚跟处的肌腱以及脚趾的力量自然惊人。还有就是比张手攒拳的次数等。这些都是孙存周自 小玩的游戏,当然,孙存周自小玩的游戏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实际上这些游戏都是拳术的基 本功。孙存周生长在武术之家,自幼耳濡目染,得天独厚。孙存周幼承家学,颖悟过人,凡所传 授,过目不忘,又能艰苦磨练,艺与岁增,识与日长,武学给了他许多启示。16岁已悟到自己 的责任和传播拳术之重,便更加刻苦、严、狠、恒地随父认真系统地习练。三拳俱得神髓。19岁 就能挎着黄包袱云游各地比武较艺学习去了。因为在他16岁以前很多基本功都已经练成了,而 且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些犹如游戏一般的功夫,其效果与少林绝技72艺很类似。孙门有句话: 没劲先练劲,有劲不用劲。所谓出于少林复而翻之,可能就是这个道理。以后孙存周随父3年拳 术的练习,是系统地掌握拳术的规矩和技巧。以孙存周为例,16岁前是他练劲的阶段,但不是 练拙劲,而是练就符合拳术技击规律的劲力。16岁后他是练有劲不用劲的功夫,也就是巧劲。基 本功加技巧,就是拳劲,体现出来就是具有灵性的巧妙劲。所以,不仅发力本身就是一种技巧, 而且要发巧劲。诗曰:“拿人若提笔,掷人若插花。”这是何等的轻巧与精致,把技击中的起落拿 放运用得高度艺术化了。孙剑云说:“发人能轻则必然能重,但能重未必能轻。”



发力本身就是一种技巧,即使是最基本的空手(非对抗状态下)冲法发力也是三种技术要素 的合一。这三种技术要素是:把自己重心瞬间抛出去的技术,身体瞬间如球撑开的技术,身体传 力结构形成瞬间楔入(瞬间拱效应)的技术。将此三种技术要素在一个动作里瞬间完成,才算是 完成一个发力。所以,发力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一定难度的技巧。要掌握发力的技巧,一要有优越 的拳架结构,二要反复单操,逐渐将三种技术要素熔铸为一。谈到发放要从五字入手:听、弓I、 进、吞、吐。用时五个字要一气呵成。每个字都以其前一个字为基础。听是第一步;引要有方向 性,引向其虚根,进是夺中进身;吞是拿其重心,使其反抗走空,吐是顺彼意而放之。有人会 问,为什么不能在第二步引的时候,就顺对手重心移动方向把对手送出去呢?这是因为对手这时 在其重心的运动方向上还有主动的调整余地,还没有完全陷于被动,所以,这时很难充分地利用 对手的重心运动。但当对手被我近身夺中,逼迫其虚根时,这时对手则是在完全被动的情况下反 抗,其反抗的方向是比较容易被我所事先掌控的,对手这时调整变化的余地已很小,所以我可以 在顺化中轻松发送对手出去。所以这个步骤是五步规律。解析虽分五步,实际运用则是一个瞬 间、一个动作、一气呵成。



那么如果不贴身,能否发放对手呢?同样可以发放。但要加一个“接”字。要掌握双方尚未 接触即能听势的本领,学会接对方的力点,能接对方的力点,才能借着接对方打过来的或拳或掌 或肘或腿的那个时间差和空间点,打对方的重心,或发放其身或攻其内脏,所谓拍位。



周剑南先生当年曾亲眼目睹郑怀贤与李雅轩比试散手的情景:当时李雅轩进步出拳,郑怀贤 迎着李雅轩的出拳,在其拳锋上啪地一拍,李雅轩当即蹲在地上。郑怀贤知道不好,当天就给李 雅轩送去他自配的药,几天后,李雅轩才缓过来,在李雅轩的后背出现一大片乌青。此为郑怀贤 拍位打透劲的一个例子。拍位的拍不是指用掌去拍,而是指技击中的节奏,拍位的位是指利用节 奏的那个点位。拍位俗云打点,推手时要打点,散手也要打点,近身不近身都要打点。最后要强 调的是,练习发力仅是掌握孙氏太极拳拳式内涵的中间环节之一,并非是练习孙氏太极拳所要追 求的主要功能和目的。练习孙氏太极拳的主要目的与功能还是蓄神养气,体用中和。




166166中国太极拳传世经典一孙式太极拳、剑中国太极拳传世经典一孙式太极拳、剑



166



166



中国太极拳传世经典一孙式太极拳、剑



中国太极拳传世经典一孙式太极拳、剑



I第六章孙氏太极拳学练精要





浏览50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