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吕洞宾,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武当山、泰山、青城山等名胜之地 的道观里,都供奉有吕洞宾的塑像,塑像栩栩如生,身背的宝剑格外引人注目。 道家称吕洞宾为纯阳祖师,称其背负的宝剑为纯阳剑,练的剑法为纯阳剑法0目 洞宾一生以纯阳剑法行侠仗义,演绎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吕洞宾并非虚构的神话人物,而是一位有史可查的侠义之士。北宋初年官 修的专记宋太祖、太宗两朝史实的《国史》记载「关中逸人吕洞宾,年百余岁,而 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J这是最早记载吕洞宾的史实。《宋史?陈拎传》记载唐 代道士吕岩洞宾说:“关西逸人,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数来 拉斋中J说吕洞宾是位养生有方且具有传奇色彩的道士。《全唐诗》收有吕洞宾 的诗作二百多首,多为道情诗。道教和民间称吕洞宾为剑仙、酒仙、诗仙,清代席
裕康辑、王知慧绘图《内外功 图说辑要?诸仙导引图》就有r 一套导引动作命名为“孚佑 ' 帝君(吕洞宾)拔剑法”。据史 料记载,在宋宣和元年七月 二十八日,宋徽宗下诏赐吕工 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世祖二 忽必烈在至元六年正月下诏 加赠吕洞宾为“纯阳演正警 化真君”;元武宗在至大三年 Q 二月,下诏加赠吕洞宾为“纯 阳演正警化帝君”;北宋末 年,吕洞宾原籍首次出现了 4 奉祀他的“吕公祠”,后扩建? 为“纯阳观”。日本的道教学 者称吕洞宾为“民众道教之 祖”,可见吕洞宾是一个影响 深远、声名远播的道教祖师。
宋代封吕洞实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纳 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一。他姓 吕讳曲,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号回道人。宋代封吕洞实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纳 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一。他姓 吕讳曲,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号回道人。吕洞宾出家后潜心修行,是一位剑术通神的道人,史书均说吕洞宾“有剑 术”,民间更相传吕洞宾可飞剑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因为他的剑法得到神仙的 传授。道经中所说的钟、吕得道,主要内容就是感遇神仙,并得到剑法的传授。元 代浮云山万年宫道士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一记载,钟离权得遇山 村老人,“授以长生真诀,赤符玉箓、金科灵文、金丹火候青龙剑法”。而吕洞宾既 得钟离权之道,又在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天遁剑法。明代道士陆西星辑刊的《吕祖 全书》卷一《吕祖本传》记载,吕洞宾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曾赋诗《得火龙真人 剑法》说:“昔年曾遇火龙君,一剑相传伴此身。天地山河从结沫,星辰日月任停 轮。须知本性绵多劫,空向人间历万春。昨夜钟离传一语,六天宫殿欲成尘。”相 传吕洞宾在得道之前,曾流落风尘,在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黄粱一梦,于是感 悟,求其超度,得受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后又遇火龙真人于终南山中,传以日 月交拜之法和天遁剑法。明人邓志谟的道教题材小说,以吕洞宾故事创作的篇 章就取名《飞剑记》,其第四回为“洞宾得遁天剑法,飞仙剑斩蛟杀虎”,火龙真人
赠雌雄二剑时,对吕洞宾 说:“此剑用昆仑山所产之 铜,女婿炼石之炭,老君却 魔之扇,祝融烧天之火锻 炼而成,禀阴阳之纯粹,凛 雪霜之寒错……非是凡间 之剑。”
宋代封吕洞实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纳 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一。他姓 吕讳曲,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号回道人。
宋代封吕洞实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纳 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一。他姓 吕讳曲,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号回道人。
溥儒《吕洞宾图轴》。吕洞宾做.缁冠,, 笑颜长须,穿镌饰祥云之艳服,系执带, 方头及,背负宝剑,右手拿拂尘。溥儒《吕洞宾图轴》。吕洞宾做.缁冠,, 笑颜长须,穿镌饰祥云之艳服,系执带, 方头及,背负宝剑,右手拿拂尘。今人王文远《道教百 问》一书中认为吕洞宾“得 遇钟离权,钟离权授大道 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 法”。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 的,因为钟离权原是五代 后晋的一位将军,身怀武 功Q 一个会武功的将军传 授剑法,无论从哪个角度 讲,都是合情合理的。吕洞 宾学剑之后,刻苦锻炼, “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 快,世以为神仙”。吕洞宾 总是身负宝剑,云游四方, 有时以剑为笔,题诗写赋。 他在《化江南简寂观道士 侯用晦磨剑》中说:“欲整 锋芒敢惮劳,凌晨开匣玉 龙嗥。手中气概冰三尺,石 上精神蛇一条。”从诗中可 以看到,吕洞宾为修炼高 超的剑术需忍受修行的苦 劳。凌晨开匣取出银光闪 闪的宝剑时,发出龙嗥般 清亮的响声,即使冰冻三
溥儒《吕洞宾图轴》。吕洞宾做.缁冠,, 笑颜长须,穿镌饰祥云之艳服,系执带, 方头及,背负宝剑,右手拿拂尘。
溥儒《吕洞宾图轴》。吕洞宾做.缁冠,, 笑颜长须,穿镌饰祥云之艳服,系执带, 方头及,背负宝剑,右手拿拂尘。
吕洞宾是一个影响深远、声名远 播的道教祖师。吕洞宾是一个影响深远、声名远 播的道教祖师。
吕洞宾是一个影响深远、声名远 播的道教祖师。
吕洞宾是一个影响深远、声名远 播的道教祖师。
《国史》记载:“关中选人吕洞宾,年百余岁, 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图为元代永乐宫 壁画吕洞宾。
清代木雕吕洞宾清代木雕吕洞宾
清代木雕吕洞宾
清代木雕吕洞宾
清代象牙雕骑马吕洞实
道教之剑 吕洞宾纯阳倒
97
1
背上匣中三尺剑,为天且示不平人。图为芜湖 宋代吕洞宾造像,铺金,内为空心。衣着
神披《吕洞宾》。 长袖,背负宝剑,大肚,下系腰束。
尺,手中剑愈练愈勇,气概豪迈,以剑砍石,火花飞溅,留下蛇一样深深的剑痕。/ 身为一个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出家道土,能凌晨即起,在寒风冰雪中苦练剑 法,其坚强刚毅、不畏苦劳的性格跃然纸上,让人敬佩。吕洞宾苦练剑法的目的, 正如他诗中后段所写,是为了让“奸血默随流水尽,凶膏今逐渍痕消。消除浮世 不平事,与尔相将上九霄”。剪除邪恶,斩杀凶顽,消除浮世不平之事,便可以实 现“上九霄”成神飞仙的目的。在吕洞宾《赠剑客》诗中,其刚毅个性和侠肝义胆 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说:“粗眉卓竖语如雷,闻说不平便放怀。仗剑当客千里 去,一更别我一更回。庞眉斗竖恶精神,万里腾空一踊身。背上匣中三尺剑,为
198198天且示不平人。”透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看到吕赞颂除暴安良的侠客,显示了他 疾恶如仇的侠义精神。从而“万里腾空一踊身”的自述,也表现了他高超的剑术 和飞腾功夫。
198
198
吕洞宾在与恶人斗争中,是非分明,法理有度。他说:“剑有道剑、法剑之别。 道剑,出入无形,杀奸以去神散之法;法剑,世俗共睹,治人以技艺。”吕洞宾所说 的“道剑”,就是面对恶人,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服之以法。以“无形”的精神思 想上的情理法去教育说服恶人,劝恶人改邪归正,停止作恶。所说的“法剑”就是 面对冥顽不化的恶人,以飞剑利刃坚决斩杀之,除恶务尽,以维护人间正道,保 护百姓的利益。吕洞宾”精通剑术以除恶”,难怪国内众多道观中都有吕洞宾背 负宝剑的塑像。约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吕祖志》一书的卷首,就绘有吕洞 宾背负宝剑的绣像。
皮影戏吕洞宾身背宝剑皮影戏吕洞宾身背宝剑清代马船《吕洞宾背剑》清代马船《吕洞宾背剑》吕洞宾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发展了“三遁剑法二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 鉴》卷四十五记载,吕洞宾自称“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
皮影戏吕洞宾身背宝剑
皮影戏吕洞宾身背宝剑
清代马船《吕洞宾背剑》
清代马船《吕洞宾背剑》
吕洞宾的剑实乃无形之剑,隐喻了 一个道剑三断的炸丹境界。 图为上海神披《酌酒炼丹》吕洞宾的剑实乃无形之剑,隐喻了 一个道剑三断的炸丹境界。 图为上海神披《酌酒炼丹》纯阳帝君得内外剑法,称之为『先天遁神剑「纯阳帝君得内外剑法,称之为『先天遁神剑「之剑法也”。《古今图书集 成?神异典》卷二百四十六 引吕真人《江州望江亭自 记》也说,“世多称吾能飞剑 戮人者,吾闻之笑曰:,慈悲 者佛也。仙犹佛尔,安有取 人命乎?吾固有剑,盖异于 彼。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 断烦恼,此其三剑也。’”吕 洞宾剑法中的三剑,指的是 道士持戒律修行。从这“三 剑”上可以看出,吕洞宾的 剑实乃无形之剑,隐喻了一 个道剑三断的炼丹境界。 《吕祖志》卷三《事迹志》记
吕洞宾的剑实乃无形之剑,隐喻了 一个道剑三断的炸丹境界。 图为上海神披《酌酒炼丹》
吕洞宾的剑实乃无形之剑,隐喻了 一个道剑三断的炸丹境界。 图为上海神披《酌酒炼丹》
纯阳帝君得内外剑法,称之为『先天遁神剑「
纯阳帝君得内外剑法,称之为『先天遁神剑「
载吕洞宾云游红尘,常将剑”化作一艳妇”,随身携带,他又将剑袋“化作一孕 妇”。唐人叶法善《真龙虎九仙经》说:“炼剑者,先收精华,后起心火,肺为风精, 肝木为炭,脾为黄泥,肾为日月精罡也。肾为水,脾土为泥模,身为炉,一息气中 为法,息成剑之气也。”吕洞宾的剑就是这样铸就的,为内炼之剑。
从这隐晦的语言中,还可以看到,吕洞宾对“天遁剑法”给予补充、发展、更 新。吕洞宾所练的剑法,已不是人道时的“天遁剑法”,而是在此基础上创新了的 剑法。吕洞宾不能更改“天遁剑法”的名字,当时社会不允许他那样做,因而才出 现了史书上吕洞宾“改剑术”的文字记载,吕洞宾曾“数来拉斋中”,陈拎作为道 教后起之秀、吕洞宾的道教师友,当然不会错过向吕洞宾学剑的机会。由此,吕 洞宾更新了的剑法在道教徒众中一代代流传。道教弟子为了纪念这位剑术大 师,索性将吕洞宾传授的剑法更名为“纯阳剑法”。“纯阳剑法”中融入了吕洞宾 一生刻苦研练、战胜邪恶的心血与经验,是一套突出攻防搏击、独具特色的实战 传统剑法,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
浏览11,5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