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养生、太极剑、太极扇


一、第一节养生太极扇概述|中国太极养生、太极剑、太极扇





中国的扇文化历史悠久。据载,舜时已有四明扇,殷高宗 (武丁)有雉尾扇(崔豹《古今注》),距今至少已有三千余 年的历史。不过中国的占扇都是单柄,扇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称为团扇。宋代开始出现折叠扇。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进 步,折扇扩大了用途,逐渐与中国的舞蹈、绘画、书法、雕 刻、戏剧、小说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形成了东方特 有的文化 扇文化。



折扇与中国武术的结合起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从古代 野史、小说、戏剧来看,武术里的扇术当产生于明、清时代, 最早流传于民间,后在文艺作品以及舞台艺术中得到反映,像 武侠小说里说到的单扇对双剑,或开或合,运用自如,使对方 难以招架。最近几年在电视剧里有折扇对大刀的,也十分惊 险,饶有趣味。当然,这里说的扇不是一般用的竹扇、木扇或 骨制扇,而是铁器扇。现在我们在一些大商场里偶尔还会看到 这种作兵器用的铁扇,它分量重,扇茎(古称扇骨)末端呈 尖锐状,开扇击刺过去,身上不是一个窟窿,而是多处流血受 伤。不过这种扇器在现实生活里已失去实用价值,只是作为馈 赠物或室内装饰品而加以保存。上述这些无疑也是扇文化的组 成部分,不过作为武术,扇文化还处于萌芽或胚胎状态,尚未 定型,更说不上系统性。 -



在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里,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中 出现了一种以折扇为器械、以拳术作基础的独特的武术体育运 动项目,这就是太极扇。它既继承了传统的民间扇术技术,又 具有太极拳的基本风格和特点,它舒展大方,缓慢匀和,迈步 如猫行,运动如抽丝,把杨式太极拳架和扇术相融合,构成了 一种内容丰富、造型美观、潇洒飘逸、情趣横生的武术扇术, 为太极拳器械门类增添了新品种,为我国的扇文化充实了新内



/ 3第四章养生太极扇



容,增添了新光彩。



太极扇源于“清风玉侠扇”。“清风玉侠扇”先在河南 郑州发展开来,逐渐传播到了许多城市和地区,有些武术 专业人员稍加改编还把它带到了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 意大利等国,大有向外域普及之势。“清风玉侠扇”本属 快扇,它刚劲有力,,快速敏捷,多有发力和腾跳动作。为 了便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习练,经过改编,遂变成 速度较为匀和、腾跃发力动作较少、用意不用力的具有杨 式太极拳风格特点的一种武术扇术。太极扇自产生以来, 备受社会的关注和群众的厚爱。在不少城市的晨练期间, 武术爱好者打完拳、练完剑之后,总要再打一套太极扇。 它同太极拳、太极剑一样,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陶 冶性情,培养美的情操;不仅可以娱己,还可以乐群,有 很高的观赏价值。仅仅几年,便出现不同流派的各种扇法, 这说明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太极扇有很强的表现力。它十分灵活,可以单人表演,也 可以多人表演;可以广场表演,也可以舞台表演,还特别适于 群体表演。比如在郑州,近十年曾有过大小无数次表演,均获 得了成功。1997年9月在郑州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上,由 60人组成的大型扇术表演队的表演把大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观众赞誉说:“太极扇术很有民族特色,对振奋中华民族的精 神有特殊作用,应很好发展。” 1998年2月,北京电视台《金 色时光》栏目组织了一场“春节特别演出节目”,太极剑群体 表演中穿插了太极扇单人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1998年10月,为纪念中国太极拳协会成立40周年和邓小平 “太极拳好”题词发表20周年,中国武术院武术协会组编了 《中华武术博览》,它集中国古今武术精华以飨读者,太极扇 有幸入编,这无疑是对太极扇这一新生事物的肯定,也反映了 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心愿,在全国有良好的反响。上述这一切都 说明太极扇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认同。



-、太极扇的性质



太极扇是在太极拳的基础上融合扇术特点而形成的,因而 具有拳扇双重风格。它是武术范畴里的一种扇术,一招一式都 与攻防有关。它具有内家拳器械运动的特点,讲究刚柔相济, 追求一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其步法、腿法、身 法也与太极拳完全相合。戏剧舞台上的扇舞是为剧情发展、塑 造人物形象服务的,不具备独立存在的价值;舞蹈范畴里的 扇舞,是通过舞蹈语言来抒发人物思想感情、制造独特气 氛的,也与武术没有联系。上述两种扇舞都有很高的审美 价值,然而都没有像太极扇那样具备很强的攻防意识与技 击作用。总之,太极扇的武术性质决定了它特有的演练风 格与特有的审美效果。





浏览2,2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