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孙式形意拳源流及宗师

孙式形意奉及其源流

孙式形意拳创立于1915年,以孙禄堂先生的名著《形意拳学》问世为标 志。孙式形意拳是孙禄堂先生在全面继承原传形意拳的基础上,融会形意拳、 八卦掌、太极拳之精髓,以儒家中和之理为基,吸取道家养生之术,提炼升 华而成,是孙禄堂先生“拳与道合”武学思想的结晶,具有内外兼修,养生 技击合一的特点。

孙禄堂先生早年随名师李奎元及一代大师郭云深习形意拳达十余年之久, 深得形意拳之真髓。为探求各派形意拳之异同和特点,曾寻教于河南、河北、 山西三大支系的多位名师,并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等多位前辈亲授。 其形意拳当时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然先生并未满足,为了研究拳与易合 之理,他打破当时门派封闭的陋习,又拜八卦拳名家程廷华为师学习八卦掌, 尽得八卦掌之精髓。为参研百家,探武学之源,又历时二年,云游南北十一 省,从蜀中高僧,武当道士和各派的奇技隐士学习。这使他在拳学、易学、 道学研究,及对拳、易、道在体用中的关系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为创 立孙门武学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此后,孙禄堂又向郝为真学习了 太极拳。经过多年的深修参悟,他提出了 “三拳合一”的理论,创立了“拳 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将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技法 提纯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孙式形意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从 《形意拳学》问世,到孙禄堂先生逝世的近二十年中,孙禄堂先生在教学和实 践中又不断对形意拳进行改进和定型。先师孙剑云所授形意拳,乃孙禄堂先 生晚年所传拳法。

孙式形意拳完整继承了原传形意拳的内容,主要由基础拳法、单练套路

和对练套路三部分组成。基础拳法主要有三体式粧法及劈、崩、钻、炮、横 五行拳和根据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鹰、熊等十二 种动物的博击动作创编而成的十二形拳。单练套路主要有五拳合一进退连环 拳、八式拳、杂式锤等。对练套路主要有五行炮、安身炮等。

孙式形意拳具有系统、完备的修为体系。在修为机理和目标上,孙禄堂 提出了“中和”的思想。他认为“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 也”。而习练者要实现自身的“中和”,就必须坚持正确的锻炼方法。对此, 孙禄堂提出了形意拳习练的七条要义,以后又发展为“人门练习九要”、“四 德”、“初学人门三害”等理论。“九要”是孙式拳学对身法的总要求,即 “塌、扣、提、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四德”是孙式拳学 贯穿在整个修为过程中的行拳总纲,即“顺逆和化”。要求在行拳过程中动作 自然,顺力逆行,神、意、气、力中正无乖,以化除后天之拙力,培育一派 纯正内劲。消除“三害”,即在行拳过程中要自然调息,不用拙力,气沉丹 田,实腹畅胸,消除努气、拙力、挺胸提腹等弊病。对孙式形意拳修为的阶 段和层次,孙禄堂先生申明了三层道理:即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三步功夫:即易骨,易筋,易髓。三种练法:即明劲,暗劲,化劲。这些理 论原则,不仅对形意拳而且对所有内家拳派的修为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孙式形意拳具有朴实简练,紧凑协调,力整如一,刚柔相济的技术特色。 行拳路线以直进为主,虚实转换;拳法动作则曲伸起落,左右重复。习练时 要求立身中正,支撑八面,身体不忽高忽低,不前俯后仰,不左斜右歪,攻 守进退无不合宜。要求“肩与跨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每个动作四肢都 要与躯干紧密配合。出手投足要三尖相对(手尖、脚尖、鼻尖),三节相随 (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要以首领身,以腰催胯,以跨催膝,以膝催足, 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进步则要求紧贴地面,迈步远,速度快,蹉落跺一气 呵成,落地后十趾抓地,如树生根;出拳出掌紧靠身体,两肘护肋,两手护 心,和身体的发劲协调一致。习练中强调裹劲,拧劲,钻劲,扣劲,争劲, 螺旋劲等。旋转动作,以腰作轴心,周身上下如同疔绳,快速中带有弹力。 演练起来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其刚则周身如一,快速整齐,如斩钉截铁; 其柔则纵横联络,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

孙式形意拳具有丰富的技击理论和技术战术。其拳法以守中用中、攻守 合一为技击准则。以头肩肘手跨膝足为七拳,分十四种打法。运用时又有 “斩、截、裹、跨、挑、顶、云、领”八字要诀。技击时主张“足打七分手打 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战术上强调抢位,夺势,“脚踩中门夺地位,就是神 仙也难防”。动作起钻落翻,“起者钻也,落者翻也,起为钻,落为翻,起为

横,落为顺”,“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对敌 时要“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运用时则要根据客观情况,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势而宜,宜刚则刚,宜

柔则柔,灵活多变,以求制胜。

孙式形意拳在健身养生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孙式形意拳强调“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练拳时呼吸自然,精神贯注,排除杂念,以意识引导 动作,尤其不使用拙力,要眼到,手到,脚到,身到,一动无有不动,一合 无有不合,周身上下浑然一气。这不但使人的四肢、腰胯及周身的骨胳肌肉 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使人的肺活量增强,促进血液循环和人体的新陈代谢, 有助于改善和增进人体运动器官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同时对人的中枢神经 系统和大脑功能都能起到很好的调节和保护作用。

孙式形意拳的练法可刚可柔,它不仅适合青壮年人锻炼,也适合年龄较 大,体质较弱的人锻炼,只要方法得当,坚持经常,就会收到预期的良好效 果。诚如孙禄堂先生所言:“体操一门,种类繁多,唯形意拳法,系顺天地自 然之理,运用一派纯正之气,勿论男女妇孺,及年近半百之人,皆可练习。 一无折腰曲腿之苦,二无跃高纵险之劳,且不必短服扼腕,随便常服均可从 事,此诚武业中文雅事也。”值此全民健身运动方兴之际,学习和继承孙式形 意拳这一优秀武学遗产,对于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宏扬民族文化,无疑是 十分有意义的。

孙禄堂先生小待

孙禄堂先生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现改名为顺平县)东任家 疃村人(现属望都县)。他生于1860年12月22日,逝于1933年12月16日, 享年73岁。孙禄堂先生毕生研习武学,师经多门,博采众长,集中国拳学精 华,创立了孙门武学。他多次力挫来华挑战的外国格斗家和大力士,未有败 绩,为中华民族扬威争光。生平著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等五部拳学著作,为传续和宏扬中华武学做 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蜚声海内外的武学大师。

孙禄堂先生幼年孤苦,9岁丧父,母亲多病。家中一贫如洗,常以野菜, 榆叶,青枣为食。先生虽幼,但奉母至孝。13岁时,因年关将至,家无粒米, 母亲有病不能奉养,以至痛不欲生。于夜間至村外树林中自缢,幸遇路人将

其救下,给以资助,方绝路逢生。先生自此愈加努力,砥砺志向,自强不息。

先生自幼即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喜欢读书习字,能过目成诵。为强身 御侮,从邻村李各庄拳师习少林拳械,几年后即学有所成,所学各艺均演练 纯熟,得心应手,此为先生武学之肇始。

为谋生计,先生少小离家到保定毛笔店当学徒,得遇形意拳名家李奎元 先生。李奎元爱先生之才收其为弟子,并将自己所学之形意拳倾囊相授。三 年后,经李师举荐,先生弃业离乡,赴深县复随李奎元之师郭云深先生继续 深造。郭云深为一代形意拳巨擘,其形意拳已功至化境,有“半步崩拳打遍 天下”之美誉,且为人豪侠,武德高尚。孙禄堂趋庭奉教,习武兼文,刻苦 勤奋,深受郭师喜爱和器重。郭经常往来南北各省,访友传艺,每出行必带 禄堂先生随同,为了锻炼脚力和轻功,禄堂先生从不骑马,总是徒步跟在郭 师的马后,揽马尾而行,虽日行百里而从未落后。遇有较技来访者,郭师总 是让禄堂先生出面,一试身手,禄堂先生总是不辱师命,每战必胜。先生从 郭师习艺八年之久,耳提面命,尽得郭师绝技。郭师对禄堂先生深感欣慰, 寄予厚望,将其平生所著《解说形意拳经》书稿赐予禄堂先生(此书稿后被 窃,以致未能出版问世,为此禄堂先生深以为憾)。禄堂先生在从郭师习艺期 间还尽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等多位前辈之真传。此时先生之形意拳技 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冠绝时辈。

当此之时,八卦拳以其特有的技法,在京师崭露头角,独树一帜。禄堂 先生为辟武学新河尊郭师之嘱又赴北京,从师郭云深的同乡程庭华先生学习 八卦拳。程庭华乃八卦拳始祖董海川的得意传人,在北京武术界享有盛誉, 号称无敌手。先生从程师习艺如鱼得水,不舍昼夜,仅数月后,其拳、械便 技艺纯熟,得其精微。然仍孜孜以求,毫无自矜之意。年余后程师称赞道: “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 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禄 堂前途珍重,可去矣。”并为先生赠名“禄堂”,此即为先生之名的由来。

1886年春,为进一步探究拳学之至理,增广学识,开阔胸襟,孙禄堂从 家乡出发,只身徒步开始了历时二年,途经南北十一省的武学壮游。先生谒 少林,朝武当,登峨嵋,闻武林高手和奇技异士必访之,一路涉险历艰,切 磋武技,见义勇为,仗义扶危。于蜀中遇知真大师,从其攻易学修峨嵋气功, 于武当师静虚道长,从其研道学炼道家丹功。二年之久的云游使先生的武学 理论更上层楼,武功更臻新境。

1888年先生返归故里,同年于故乡蒲阳河畔创办“蒲阳拳社”,设帐授 徒,传艺乡梓。先生授徒以修身育人为目标,要求弟子习武修文,格物致知,

变化气质,改善精神。所开武馆不仅传授武功,而且开设文化辅导班,村民 可免费与学员一起参加学习。先生授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员文武兼修, 皆有所得。当时所收的第一批弟子如齐公博、任彦芝、张洛瑞、陈守礼、曹 振奎等人皆为高徒,学有所成。

1907年,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先生人品高尚,武功绝伦,聘先生为 慕宾,同往东北。后保荐先生为知县,未莅临。先生在东北时于沈阳击败前 来设擂的欧洲著名技击家、大力士,俄国人彼得洛夫。大长了民族精神。

1910年,先生在北京安家,并于京津设馆传授武学。先生技艺精湛,尤 重武德,与同道处,罔不谦虚,与之接触交往者无不心悦诚服。向恺然先生 曾谈到:“京城为全国首善之区,各派高手云集,孙禄堂先生于内外家功夫无 所不精,每日来访者络绎不绝,然而无论是交手实作还是演示些手法,来访 者无不惊服而去”。

1912年,先生在北京遇武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甲, 身患痢疾,因初次来京,举目无亲,病困交加。先生闻之,将郝接至家中, 延请名医,亲侍汤药,饮食冷暖,无不备至,月余郝愈,感先生为人之德, 遂打破武式太极拳功不外传之门规,将武式太极拳及自己平生心得尽授禄堂 先生。时郝一语方出,禄堂先生即已通悟。郝惊叹道:“吾一言而子能通悟, 胜专习数十年者。”此时,先生于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学,均已洞悉,拳 学造诣,更臻成熟。而且于内功修养、点穴、轻功、枪、剑诸艺皆精纯人化, 披糜宇内。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竅”。先生 从此开始对所习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从理论上进行深层次的综合研究, 去芜取精,去伪存真,并分别对各门拳术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提纯创新。

1915年至1919年,先生相继出版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 拳学》,几年后又出版了《拳意述真》和《八卦剑学》。这些著作的出版,标 志着孙门武学的创立,同时也在中国武术史上开辟了现代武学著作的先河。 1919年,徐世昌任命先生为总统府武承宣官,授于陆军步兵少校七等文虎章, 不久又晋升六等文虎章。

1923年,先生已年愈花甲。日本大正天皇钦谴大武士板垣一雄来华挑战 先生,其意欲扬日国威,灭我民族志气。板垣身高力大,气势汹汹,不可一 世,接受采访时口出狂言,不把中国武术放在眼里。比武时,先生以八卦拳 闪展腾挪,顺化点穴之法,频频点击板垣,板垣仍未悟,先生乃将其击翻于 地。板垣跌落丈外,将屋内书架撞翻,身体被书埋住,被拉出后瘫坐凳上, 呼呼喘气。先生告之可休息片刻再比,板垣两手伸出大拇指,连连摇手认输。 翌日,板垣亲至先生寓所,持二万大洋,欲向先生学一套拳,被先生当即拒

绝。先生对翻译说,“给我多少钱,我也不教日本人!这只是给他一点厉害, 叫他知道中国人不是随便可以欺侮的。”时一元大洋可购十斤食油,四斤白 糖,一袋白面。五百个大洋即可购别墅一套。后日公使以天皇名义重金聘先 生到日任教,又被先生拒绝。此后先生又屡挫日人挑战,于古稀之年击败日 本五名技击高手,日人遂折服先生。将先生称为“武圣”、“文武二道三大 雄”。

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先生受馆长张之江将军、副馆长李 景林将军之邀赴馆任教,被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同年7月,又被江苏省国 术馆聘为副馆长兼教务长。自此数载,先生往来于南京、上海、杭州、苏州、 镇江等地传艺授徒,几年间,桃李遍及江南。1929年,江浙水灾。先生带弟 子和学生为灾区募捐,在上海发起赈灾义演。先生以70岁高龄,亲自登台表 演形意拳明劲杂式捶。先生崩拳似电,震脚如雷,龙形虎式,鹞起鹰翻,演 练方毕,但见先生长髯根根如戟乍立,场下掌声如潮,众皆叹为观止。

1931年10月,国难当头,先生无心授业,返回北京。

1933年,先生预言自己去世日期,乃回归故乡,于家隐居。先生白 天授徒传艺,晚上仍孜孜不倦著书立说。临终前,乃两旬不食,而每日练拳 习字无间。易箦之时,先生面朝东南,端坐椅上,仍与弟子、家人谈笑风生, 嘱家人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晨6时,先生向众人一一点头告 别,长呼一气,溢然长逝。

孙禄堂先生以毕生精力献身中华武术事业。他以登峰造极的武功,披靡 宇内,捍卫了中华武术的尊严,无愧“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他是 把武术提升为武学的第一人,融会百家创立了孙门武学,为中华武学留下了 宝贵遗产,其影响之深远,历久而弥彰。他武德高尚,扶危济困,疾恶如仇, 展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铮铮铁骨。时人评曰“孙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 人可比”。他为人质朴,一生淡泊名利,不阿权贵,立身涉世“诚于中而形于. 外”。作为一代武学宗师,他的传奇人生将永远彪炳中华武林,以中华民族的 一代英豪而载人史册。

1984年,孙禄堂先生之女孙剑云在孙门弟子的捐助下,重修了孙禄堂先 生坟墓。并为先生立碑铭文,其碑文如下:

“先生讳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东任家疃村人(今属望都 县),生于I860年,卒于13年。先生自幼聪颖勤奋,喜读书,过目成诵, 通经史、天文、数学,善书法,嗜武学,师承郭云深、李奎元习形意拳,师 程庭华习八卦拳,师郝为真习太极拳,卓然自成一家,生平著有《太极拳 学》、《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行于世,对中华

武术贡献卓越。先生曾任南京国术馆武当门长、江苏省国术馆馆长,曾设教 于定兴、北京、天津、上海,桃李遍天下,驰名国内外。先生精技击,恒以 道义为先,武德高尚,服人以德,而不恃力,与人较技,未尝有败。先生忧 国忧民,急公好义,完县大旱,散钱与村民而不取其息,慈善喜施,莫不感 德。村上有夫久不归,妻欲改嫁,先生假托其夫书,仗义疏金,不久其夫果 归,得免仳离。先生为抵外辱,扬国光,振兴中华民族之精神,力挫日俄大 力士。为雪东亚病夫之国耻,以花甲之年,奋神威降服日本天皇钦命来华比 武的武士道大力士板垣。拒日本大正天皇重金之聘,高风亮节,爱国仁人志 士为之扬眉。先生毕生献身于中华武术事业,虚心研究,至老不倦。终前嘱 家人勿哀哭,曰:吾视生死犹游戏耳。无疾安坐而逝。先生次子存周、女剑 云及弟子等得其神髓,喜先生毕生所创孙氏拳后继有人也。”

孙釗云先师+铐

先师孙剑云,名贵男,字书庭,为孙门武学创始人孙禄堂先生之女。生 于1914年6月6日(农历5月13日),逝于2003年10月2日,享年90岁。 先师生前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武术协会顾问、北京市首任形 意拳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被评为“中华武林百杰”、 “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并被中国武术研究院聘为特邀研究员。

先师出生于武术家庭,自幼聪颖,儿时即受武术熏陶。父亲授拳,先师 常于旁观摩。耳濡目染,8岁即能盘习拳架,惟妙惟肖。父见之既惊且喜,遂 亲自教授。禄堂先生对女儿习武要求极为严格。每晨4时即叫起习拳。站桩、 盘架一丝不苟。常教诲先师,以“苦练”二字为习拳要诀,“人一能之已百 之,人十能之已千之”。先师习八卦剑时,父亲持木剑与之对剑,手腕常被父 剑斫伤,母亲心疼女儿,禄堂先生说“不如此她永远记不住”。令先师继续练 下去。先师天资弥高,加之父亲的严格传授,全面掌握了家传的形意拳、太 极拳、八卦拳及器械。

禄堂先生任职江苏省国术馆期间,摒弃时俗,开设了女子武术班。先师 时年17岁,即随父任女子班教授,其间又与其兄孙存周同赴南京,随武当剑 名家李景林习武当剑。被李景林先生誉为“女中魁元”。同年在上海致柔拳社 成立六周年大会上,与父、兄同场表演八卦变剑,深得称赞,时人评曰:“得 其父之神。”

孙禄堂先生逝世后,先师继承父亲遗志,担起了传播和宏扬孙门武学的 重任,成为孙门武学的主要传人。解放以后,党和国家重视传统武术的发掘 和宏扬,使先师倍受鼓舞。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多次赴日本、香港等国 家和地区教学、表演。从学者成千上万,弟子遍布国内各省市及美国、加拿 大、英国、瑞典、意大利、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可谓桃李满天下。

1983年先师恢复了由父亲创建的蒲阳同学会,创立了北京市孙式太极拳 研究会并任会长,并出任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首任会长。1985年,先师赴日 本传授孙门武学,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京都、箱根等十多个地区的武 道馆公开表演、讲学。不但传授中国拳学,而且讲授中国武德。将中国武学 文化,传遍樱花之国,受到日本武术界的高度赞誉。1988年夏,先师在广州 举办了孙式太极拳骨干培训班,并赴香港教授弟子。

1992年,中国武术协会及中国武术研究院在北京体育学院召开太极拳推 手研讨会,在京各派太极拳名家尽聚于此,先师以耄耋之龄应邀前往,并与 到会诸名家进行推手交流,在场名家对她推手技艺之精湛,功夫之浑厚无不 叹服。《中华武术》撰文评曰:叹为观止。1994年12月,先师随团赴香港, 参加国际武术观摩大会,在大会上表演孙式太极拳。北京武术院吳彬院长赠 联赞曰:“年高体健惊四座,身轻步捷成明星。”

先师在教授学生传播武学的同时,注重整理先父遗著,著书立说。1957 年全国武术表演赛,贺龙元帅在接见先师时,鼓励先师继承宏扬孙禄堂先生 武学,并要求先师把父亲的武学著作改成白话文出版,以便广大群众习练。 先师为元帅对孙门武学的关心爱护而深深感动。不久即著作完成《孙氏太极 拳》一书,于同年出版发行。而后,直至逝世前,她都在不断辛勤耕耘。相 继出版和发表了《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形意八式》、《纯阳剑简化套路》、 《孙氏太极拳特点和要求》、《孙氏太极拳•剑》、《孙禄堂武学录》、《孙氏太 极拳十三式》、《孙氏太极拳诠真》等著作和文章,制作了《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剑》等教学录相带和光盘,为传播和宏扬孙门武学,真正做到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倾尽了毕生心血。

先师德艺双馨,在武术界享有盛誉。她多次出任全国和北京市武术比赛 的裁判和裁判长。1957年,在全国武术表演赛会上,被贺龙元帅赞誉为武林 “五朵金花”之一,并被聘为国家裁判。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她被聘 为我国第一个武术女裁判。1962年,1963年,在北京市高校运动会和北京市 太极拳表演赛会上,她均担任副总裁判兼裁判长。80年代以来,她多次应邀 出席在我国南京、武汉、河北、河南、香港等地举办的国际太极拳、传统拳 大会,并作表演、报告。她的表演和报告成为各次大会的亮点和保留节目。

1995年先师被中国武协授予“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称号。2001年11月, 中国太极拳名家联谊会在珠海召开。先师以88岁高令受邀参加。先师精神矍 铄与国内各门派“掌门人”欢聚一堂,纵论太极拳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珠 江晚报》头版头条刊登先师大幅彩色照片,评曰“孙剑云风采不减”。

先师志趣广泛,多才多艺。自11岁起即随高道天(亦为冯玉祥将军的老 师)摹汉隶魏碑,从著名学者吳心谷习四书五经。1934年考人北平国立艺术 师专,师从周元亮攻国画工笔,为周元亮得意女弟子,精山水,善仕女。 1937年,她在中山公园举办个人画展,被誉为当时北平四小名画家之一。先 师在练功授徒之余,常临池挥毫,寄情笔端。其书圆润酣畅,潇洒淋漓;其 画秀丽多姿,婀娜端庄。可惜,这些绝笔真品均已散落。

先师为人,豪爽真挚,古道热肠,开朗坚毅,朴实无华。虽阅尽人间冷 暖,但未移高洁之志。在她一生的困难时期,打过零工,当过保姆,帮人看 孩子,做家务,什么活都做过。主家每月要给30元,但她只要10元,够交 房租水电费就行了。唯一的条件是周末她有一个教徒弟学拳的时间。她原住 一套两间北房,因同院一教师欲结婚,而所住的4. 5平方米小房放不下床, 对先师诉说后,先师竟然无偿与之交换,自己搬进这间要塌颓的小屋,一住 就是十年。

先师一生,修武80余年,守武德,远名利,重洁行,矢志不移,自强不 息。她平凡而伟大,坎坷而辉煌。其伟大的人格和高深的武学造诣,高山仰 止,景行行止。其师兄、美国加洲武术院首任院长刘如桐先生曾写对联赞曰: “灿若繁星集万人视线,明如皎日放一代光辉。”先师不愧为一代名师,值的 我们永远景仰、学习。

 

第二编孙式形意拳锻炼的基市方法

孙式形意奉身法权要

身法是指在行拳过程中对身体各部位的特定要求和基本法则。“发手击 敌,全赖身法之助”。掌握正确的身法,是习练孙式形意拳的关键。孙禄堂先 生在《形意拳学》中提出了塌、缩、扣、顶、提、横顺要知清、起钻落翻分 明等要求,作为身体各部锻炼的基本要义,这是掌握正确身法的圭臬。现将 孙式形意拳对身体各部的要求简要介绍如下:

头: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统领一身之气,须不偏不倚,不俯 不仰。头部不正,则身法不可能正,对于初习者而言,尤须注意。行拳时要 求头项要正直,下颏微收,头部上顶,但要用意不用力。不可僵硬挺直。在 头部上顶的同时,还要有头顶部如同有绳吊系向下悬垂的意念,此即为“虚 领顶劲”和“头顶悬”之意。即头部既要有向上的顶劲,又要有头部被“吊 系”的悬垂劲。

眼:眼睛要平视,视线看前手之食指梢。眼为心之苗,是人精神状态的 外在表现。行拳时精神要集中,要做到眼随手转,手眼相随。这是形意拳神 意锻炼的重要内容。只有把眼睛的转动和身体四肢的运动紧密结合起来,才 能实现神、意、气、力、形的有机结合,达到身体各部整体锻炼的目的。

口: 口要自然闭合,舌顶上腭,用鼻呼吸。在行拳过程中务要呼吸自然, 不得憋气、努气。

胸:胸要含蓄,不可挺胸,但也不要用力内凹,要自然内含,宽松开展。 胸含则气下沉,胸挺则气上涌,上重下轻,脚下无根,为习拳之忌。含胸又 称扣胸,孙禄堂先生曰:“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在含 胸的同时,要使背部肌肉向左右两侧伸展,这即是拳家所说的“拔背”、“圆背”。

肩:两肩务要松开,两肩根有回缩之意。切忌肩部僵紧和耸肩。肩为肱 之枢纽,肩松,两臂方能动转灵活。孙禄堂先生曰:“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 然,不使膀尖外露也。”

肘:两肘既要松垂,使肘尖朝下,又要有内裹之意。孙禄堂先生曰:“裹 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

手:手臂尽量伸开,但要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保持一定弧度。立掌时 五指自然分开,手腕下塌,虎口圆撑,手指上顶;手掌有前顶下按之力。

腰:腰要塌住。腰为全身动作之枢,力量之源。行拳时运转变化全赖腰 劲贯穿。因而塌腰为习练孙式形意拳之关键。孙禄堂先生把塌腰作为孙式形 意拳身法之首,曰:“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

跨:跨部松开,两跨根回缩。跨为足之根节,也是下肢运动之枢,只有 胯部放松,下肢运动方能灵活,上下力量传导方能顺畅。

孙式形意拳对身体各部的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所谓“肩与胯合, 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对此孙禄堂先生曾有精辟的论述:“左手往前推,右 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两肩松开均齐抽劲,两跨里根亦均齐抽 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湾,要圆 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往外扭 劲,不可显露,是手与足合也。此之谓外三合也。”(见形意拳学)只有做到 这些要求,才能做到行拳中的形整。动作时做到:肩要催肘,肘要催手;腰 要催跨,跨要催膝,膝要催足。使身体上下相连,内外如一,周身协调。

浏览1,7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