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形意奉步法杈要

一、主要步型

正八字步:两脚跟并拢,脚尖分成90度(图1)。

倒八字步:两脚尖相对,相距二三寸,脚跟分开约90度(图2)。

错综八字步:前脚的脚跟和后脚的脚尖相对,前脚的脚尖和后脚的脚跟 则外分约90度。两脚间距离依拳式和人的身材高矮而略有不同(图3)。

图片1。2.3

斜长方步:又称菱形步。前脚脚尖和后脚脚尖联线,前脚脚跟和后脚脚 跟联线,近似平行四边形或菱形(图4)。

独立步1: 一腿弯曲独立,脚尖外撇,另一只脚抬起,脚尖上翘,脚与地 面平行,脚尖向正前方,脚内侧紧靠在独立脚的内踝处,离地面约寸许(图 5、图5附)。

图片4.5.6

独立步2: —腿微曲独立,另一腿尽力抬起,至大腿根靠近小腹,小腿屈 回,脚尖翘起(图6)。

 

三体式步:两脚一前一后分开,前脚脚尖正直,后脚脚尖外撇45度,两脚间距离约本人两脚长度,两脚脚跟对齐(前脚跟与后脚跟应在一条直线 上)。两腿保持弯曲,重心在后脚,前腿膝盖与前脚脚跟垂直,后脚脚跟要与 臀尖相垂直(图7)。

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近于水平,脚尖向前,全脚着地, 但膝部弯曲不得超过脚尖;后腿蹬劲略伸直,脚尖内扣斜向前,全脚着地, 上体正对前方(图8)。

图片6.7.8

马步:两脚平行分开,相距约为脚长的三倍,全脚着地,脚尖朝前,屈 膝半蹲,大腿近于水平,重心在两腿之间;两腿如同骑马,两膝向里扣劲, 两跨根有里抽外开之劲,两脚跟有向外的扭劲,但不可显露(图9)。

虚步:一腿弯曲独立,脚尖微外撇;另一脚脚尖朝正前方,脚掌着地, 脚跟欠起,置独立脚内侧,脚跟靠近独立脚内踝骨;身体重心落于独立脚 (图 10)

剪子股步:前腿略曲,脚尖外撇。后腿膝盖抵住前腿膝窝,两腿紧靠, 裆内不留空隙。后脚脚尖对准前脚外踝骨,脚掌着地,脚跟欠起。两腿形状 如同剪刀相切(图11)。

图片9.10.11

 

龙形步:两腿屈膝下蹲,交叉靠拢,前脚脚尖外展成横步,以脚外侧脚 际部位着地,脚内侧向上欠起;后脚朝前,脚跟离地,脚掌着地,膝部抵住 前腿膝窝部位,臀部下坐,靠近后脚跟(图12)。

蛇形步:两腿屈膝半蹲,交叉靠拢,前脚脚尖外展成横步,全脚着地; 后脚朝前,脚跟离地,脚掌着地,膝部抵住前腿膝窝部位,重心偏于前脚 (图 13)。

骑龙步:前腿曲蹲,后腿弯曲,后脚掌着地,脚跟欠起,重心在前腿 (图 14)。

图片12.13.14

二、主要步法

垫步:两足一前一后,前足脚尖正直或脚尖外摆向前迈出半步或一小步, 为后脚向前迈步做准备。

跟步:前脚向前迈出一大步,后脚随即向前跟进半步,脚尖斜着落地, 与前足尖约成45度角,两足相隔依拳式略不同,一般为四五寸距离。

扣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前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回扣,与后脚形成 倒八字步型;另一种是后脚上步脚尖内扣与前脚成倒八字步型;两种形式均 为转身的步型。

前进步:两脚一前一后,后脚向前迈出一步,变为前脚,可单独一步, 也可两脚交替连续迈步。向前迈步时,脚不得抬高,离地寸许,即速向前迈 出。

斜行步:两脚成三体式步型站立,前脚向前微垫一步,后脚即抬起经前 脚内踝骨向斜角方向迈出。其运动路线近似一直角形。

后退步:两脚成三体式步型站立,前脚后退一步,变为后脚,脚尖斜着 落地,两脚仍成三体式步,或斜长方步。后退步可一步,也可两脚交替连续 后退。

撤步:两脚前后站立时,后脚向后退一步,前脚即随之撤步至后脚前。

磨胫步:前脚迈出一步,后脚即速提步跟进,以脚内侧贴住前脚内踝骨, 脚尖翘起,脚离地面约寸许,稍顿即向前迈出。

孙式形意奉奉法权要

一、拳法

握拳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卷曲握紧;拇指微屈,第一指 节弯曲贴压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节指骨上。拳背与小臂保持平直(图1)。

拳的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立拳:拳眼向上,拳心向左或右(图2)。

俯拳:拳心向下,拳背向上(图3)。

 

仰拳:拳心向上,拳背向下(图4)。

钻拳:拳心朝左(右),小指朝上,虎口朝下(图5)。

图片1.2.3 图片4.5

 

二、主要掌法

立掌:五指张开,指尖向上,食指直立与大指将虎口撑开如半月形,手 心内含,如同抓球。手腕向下塌劲,手指向上顶劲,掌根含向前的推劲(图 6)0

上挑掌:五指自然分开、伸直,虎口向上,掌心向左(右),掌指斜向上 (图 7)。

侧掌:五指自然分开、伸直,虎口向上,掌心向左(右),掌指向上(图8)

俯掌:五指自然张开伸直,掌心略内含,虎口略圆,掌心向下(图9)。

仰掌:五指自然张开伸直,掌心略内含,虎口略圆,掌心向上(图10)。

麟角掌(又称八字掌):拇指和食指伸直,虎口圆撑;其余三指自第二指 节弯曲,指尖贴于各指肚(图11、图11附)。在具体拳式中,有掌心向上的 仰掌,和掌心向下的俯掌。

图片6.7.8 图片9.10.11 图片11

孙式形意奉修为杈要

孙禄堂先生在论形意拳修为时重申了郭云深先生关于练精化气、练气化 神、练神还虚的三层道理和易骨、易筋、洗髓的三步功夫以及明劲、暗劲、 化劲的三种练法。这是孙式形意拳修为由低到高经由的三个主要阶段。

一、明劲阶段

明劲阶段即所谓“练精化气”和“易骨”功夫阶段,是孙式形意拳修为 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学者的主要任务是练好基本功,通过掌握好“拳架”, 即形意拳的基本姿势和动作,提高身体的力量、速度及协调性和整体性,达 到“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的要求。为进一步修为打下基础。

这一阶段修为的重要内容是“三体式”桩和基本拳法。要规矩、认真的 站好三体式粧,在桩法中求体会,求认识。同时要注意掌握好基本拳法的姿 势和动作,包括正确的手型(包括拳型、掌型)、手法,步型、步法及身型、 身法的基本要求。要特别明确“三害”、“九要”。克服动作中出现的努气、 拙力、挺胸提腹等弊病,时时以“九要”规范身法和动作。习练时要做到 “肩与跨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 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先师孙剑云特别强调这个阶段的 动作要“见棱见角、动作整齐、绝不拖拉”。要做到斩钉截铁,手到脚到,整 齐如一。

“规矩加时间就等于功夫”(孙剑云论形意拳)经过明劲阶段的修为, 学者要初步实现周身联通。做到自顶至足,脏腑筋骨,四肢百骸,相联为一, 即具备了所谓的“整劲”。运动时能够做到“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 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此 时,身体中开始产生内劲,由上及下逐渐感觉到矛盾力量。这个阶段的后期, 已经达到孙禄堂先生所说的习拳的第一层意境,即如同身在水中,两足踏地, 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的状态。这时便自然转人到暗劲阶段的修为。

二、暗劲阶段

暗劲阶段即所谓“练气化神”和“易筋”功夫阶段,是孙式形意拳修为 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通过拳架,特别是身法锻炼,学 习运用意念,培养、增进和完善内劲。达到“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 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暗劲阶段的修为要遵循“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的行拳总纲,“练之神气 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先师孙剑云曾指出:“暗劲的练 法就更加圆活了,有点太极拳的意思了”。在行拳时,要突出在意念的指导 下,照顾周身各部,进一步求细、求精、求均。动作要刚而寓柔,柔而寓刚, 快中有慢,慢中有快。落步声音也由大而小,由脆而闷,身体重心变化逐渐 不露于形。迈步如槐虫,跟步如扛物,起似沉、落似提,起钻落翻内中行, 似静水流深、渗之遥遥。运动形态比明劲阶段更加沉实、圆活、连贯。孙禄 堂先生曾引郭云深先生之言形容此时行拳的状态:“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 (神即意也)合住,两手用力往后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 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 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 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 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 落地时,足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 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

暗劲阶段的修为是孙式形意拳修为的重要阶段,其修为内容更加抽象, 意蕴更加丰富,习者绝不可心浮气躁,更不可幻想一蹴而就。通过这个阶段 的正确修为,习者内劲将更加饱满,这个阶段的后期已经能够以意运力,意 到力到,意念和力量实现有机的统一,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已经体会到孙禄堂先生所说的习拳的第二层意境,即如同身在水中。

三、化劲阶段

化劲阶段即所谓“练神还虚”和“洗髓”功夫阶段,是孙式形意拳修为 的高级阶段。先师孙剑云曾指出,化劲则是随心所欲了。化劲阶段修为的目 标是实现神、意、气、力、形的高度统一和高度协调,以达到“练之以清虚 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 如羽”。

化劲阶段的修为要“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 意运用之,——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此阶段内劲的修为要从浑圆饱满向至纯 至善转变;身法的修为从轻灵向至空转变;拳法修为要打破固有拳式的局限, 向实现周身无点不拳,一触即发转变;修为模式向融人日常生活转变,达到 行走坐卧无时不拳,拳拳服膺的境界;行拳由有意向无意转变,实现形无形, 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拳学最高境界。此时方达到孙禄堂先生所说的习 拳的第三层意境,即两足如在水面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没有丝毫散 乱,此则拳成矣。实现这个目标,不但靠拳法本身的修练,更要以修心养神, 变化气质为本,“恬淡虚无,渐修静悟”,如此方有望攀登拳学之巅。

第三编孙式形意拳
五行拳传统套路动作图解

五行拳是孙式形意拳的基础拳法,由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 套路组成。五行拳以自然界的五行及人的五脏与五种拳法相对应,认为“劈 拳属金,在人属肺;崩拳属木,在人属肝;钻拳属水,在人属肾;炮拳属火, 在人属心;横拳属土,在人属脾。练之既久,可以祛五脏之病”(孙禄堂: 《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同时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对应五拳的攻防变 化。以劈拳(金)破崩拳(木),崩拳(木)破横拳(土),横拳(土)破 钻拳(水),钻拳(水)破炮拳(火),炮拳(火)破劈拳(金)。以劈拳 (金)生钻拳(水),钻拳(水)生崩拳(木),崩拳(木)生炮拳(火), 炮拳(火)生横拳(土),横拳(土)生劈拳(金)。

五行拳动作简练,演练时以直进路线为主,上肢动作大部是一伸一屈, 一上一下,起钻落翻。下肢动作则为一前一后,一虚一实的三体式步型。五 行拳为形意拳入门之锁匙,式简而意深,易学而难精。习者应通过五行拳的 习练,掌握孙式形意拳的基本规矩,为进一步修为打好基础。

五行奉奉式名称顺存

三体式

劈拳

第一式预备式 第二式起式 第三式劈拳右式

第四式劈拳左式 第五式劈拳回身 第六式劈拳收式

崩拳

第一式预备式






























































































第二式起式第二式起式
第三式崩拳右式第三式炮拳右式
第四式崩拳左式第四式炮拳左式
第五式崩拳回身第五式炮拳右式
第六式崩拳右式第六式炮拳回身
第七式收式第七式收式
钻拳 横拳 
第一式预备式第一式预备式
第二式起式第二式起式
第三式钻拳右式第三式横拳右式
第四式钻拳左式第四式横拳左式
第五式钻拳回身第五式横拳右式
第六式收式第六式横拳回身
炮拳 第七式收式
第一式预备式  

 

五行奉鲂作图群

三体式

三体式是孙式五行拳的起式动作,同时也是孙式形意拳的基本桩法,集 中体现了形意拳对身法的各项要求。孙禄堂先生称之为形意拳之母拳和形意 拳之总机关。并强调,万法皆出于三体式。

对何谓“三体”,孙禄堂先生曾有详细的论述,他指出,“三体者,天地人三才 之象也,在拳中为头、手、足是也。三体又各分为三节:腰为根节(在外为腰,在 内为丹田),脊背为中节(在外为脊背,在内为心),头为梢节(在外为头,在内为 泥丸);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跨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三节之 中各有三节也。”明三体和三节,是为了明规矩。三体式明确规定了身体各个部 位在运动中的要求和规矩,是修习形意拳的“入道之门 '孙剑云先师曾强调, 练习三体式,要使周身上下内外筋骨肌肉,无一处不受到锻炼。此乃前辈们积 累的宝贵经验,后学者切勿轻视。要细心体会,悟通真谛,逐步提高,才能获得 健身功效与攻防技能。练三体式时,从预备式到定式,初习者必须按各个过程 动作的要领去做,才能使三体式动作完成得正确。否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身体自然直立,两 手五指并拢,自然下垂 于两腿外侧,手心向内, 两足跟并拢,两足尖成 90度分开,两眼平视前 方(图1、图1附)。

图片1 图片1.

要点:周身放松, 凝神定意。下颌微收, 头部虚领顶劲,口唇虚 合,舌顶上颚,呼吸自 然。此式又称无极式。

动作一:重心移右 腿,转身半面向右,移 动左足,脚尖向前,脚 跟靠住右脚内踝,两脚 尖成45度角(图2、图 2附)。

图片2 图片2.

动作二:两小臂从 身体两侧徐徐向前抬起, 两手心向下,抬至与胸 平时两手屈肘折腕里合, 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两手手指自然伸直,右手中指平直盖于左手食指之上;两肘靠肋,两肩松垂; 随两手上抬,身体微微下坐,两腿徐徐向下蹲曲(图3、图3附)。

图片3.3.4

要点:身体下坐时,注意头部虚领,塌腰,缩跨,身体正直不可歪斜, 心中要虚空,排除杂念,不可有丝毫努气。此式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 头四象之称。

鸡腿:两腿前虚后实,有似金鸡独立之势。

龙身:身体三折,如龙之盘叠曲折。

熊膀:项直肩圆,如熊之威严。

虎抱头:两手相抱,有虎欲离穴之势。

动作三:重心放右脚,左足直着向前迈出一步,顺直落地,两足间隔, 以两脚之长为度。两腿弯曲,重心仍在右脚,此谓单重。左腿膝盖与左脚跟 上下垂直,臀部与后脚跟上下垂直。随左足前迈,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向前 推,但不可过于伸直,肩至肘为一斜面,肘至腕为水平状,肘尖保持下垂。 左手五指张开,高于胸平,掌指向上,掌心向前,掌心内含,虎口圆撑,大 指横平,坐腕向外撑,食指尖与鼻尖和左足大指尖前后上下对齐(此谓三尖 相对)。在左手前推的同时右手向回拉,两手有如撕棉之意,右手回拉至小腹 处,虎口撑圆,大拇指根紧靠肚脐,食指向上挑,掌心向前。眼平视左手食 指稍。整个动作要做到左足迈出落地与左手伸出、右手拉回同步,齐起齐落, 手到脚到(图4)。

身体各部要做到:上体正直,不前俯后仰,左斜右歪;头部虚领顶劲, 下领微收,颈要竖直,面部自然放松,口唇微闭,牙齿轻扣,舌抵上谔,以 鼻呼吸;两肩放松,肩窝微微向后缩劲,腰部塌住,有下坐之意,两胯根向 后抽劲;两肘有向下垂之意,后肘弯要圆如半月,两膝有内扣之意,前腿暗 含向后的夺劲,后腿暗含向前向上的蹬劲,两脚跟暗含向外的拧劲。各项要 求均不得使用拙力。

要点:三体式桩是孙式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先师孙剑云曾言,习形 意拳者要知“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肩与胯 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为外三合;内外三合共称六合。外面形式之顺,则 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则内中意气之中。因此欲求拳术中和之道, 须从三体式粧法入手,刻苦习练,认真体会,方能有得。昔完县人齐公博 (1875 -1960),自幼嗜武,虽屡投名师,习武有年,然由于悟性欠佳,一无 所成。后拜师孙禄堂先生,先生乃命其从三体式人手,专修此桩达三年之久,齐功力大增,气质亦发生变化,先生始授其拳法。后齐公博成为孙禄堂先生 弟子中的佼佼者,曾随孙禄堂先生任教于江苏国术馆。此事亦被武林传为佳 话,故有“人门先站三年桩”之说。

关于三体式桩,孙禄堂先生曾有一段名言,他指出:“世间练拳者多如牛 毛,为何成道者却少如麟角呢?这是因为许多人不知形意拳中的内劲究竟是 什么,却只在形象处猜想,有的以为心中努力,有的以为腹中运气,这种错误不 胜枚举。其实都是抛砖弄瓦,以假乱真。这三体式则是形意拳的基础,只有日 日练习,持之以恒,由微而著。此中绝无捷径,也难取巧。”据先师讲,孙禄堂先 生当年对前来求学形意拳的,都严格要求他们认真练习三体式桩法。

三体式作为桩法进行锻炼时,要注意周身放松,呼吸自然,凝神定意。 站桩时间长短可根据自身体力,逐步延长。习练时可左右式互换。

一、劈拳

第一式预备式

动作与三体式预备式相同(图 1).

弟二式起式

动作一:同三体式动作一(图2)。

动作二:同三体式动作二(图3)。

动作三:同三体式动作三(图4)。

图片1 图片2.3.4

第三式劈拳右式

动作一:(接上动)左手下落握拳至小腹气海穴处(脐下约一寸五左 右),右手同时握拳,两拳翻为拳心向上,两前臂抱于腹部两侧(图5)。

动作二:(上动不停)左拳拳心向上,贴腹部向上钻,至颂下时外旋向前 钻出,钻至手虎口朝下,小指在上,拳高于鼻平;在左拳钻出的同时,左脚 上前垫步,脚尖外摆约45度;眼看左拳(图6)。

要点:左拳由脐部上钻到口,如同托下颂状往前钻出。拳要握紧,腕部 要有扣劲,拳背和小臂要保持平直;左拳钻出要与左脚垫步同时到位;左臂 伸出不可太直,肘尖要下垂;左肩不可向前;左拳钻出后要和鼻尖相对,高 不过眼,低不过口;左足向前垫步大小因人而异,以再上步时不费力为准; 右拳、右脚不动(脚跟不可提起);裆要内开,身微斜而面正。

 

动作三:(接上动)右拳拳心向上,贴腹胸外旋(顺时针)上钻,至颌 下时向前钻出,至左手上方时,翻为掌心向下,中指盖于左手食指根上向前 向下坐腕劈出,劈至右手掌高于胸平,食指尖与鼻尖对齐,掌心向前,掌指 向上;左拳在右拳钻出变掌时,亦同时内旋(顺时针)变掌,从右掌下回拉 至小腹处,拇指根紧靠肚脐部位,塌腕,掌指向上,掌心向前;在右拳前钻 的同时,右脚直着向前迈出一步(足跟先着地);眼看右手食指尖(图7)。

图片5.6.7

要点:右手前劈、左手回拉与右脚上步要协调,做到手到脚到,整齐如 一。右手前劈时肩不可向前,右手不可先翻,也不可伸至极处再翻,要恰到时机。进步时身体要掌握平衡,不可先高后低,要有“行如槐虫,起如挑担” 之意。此式完成后成三体式姿势,身体重心在左脚。劈拳左右二式实际也是 三体式的左右二式。

第四式劈拳左式

动作一:(接上动)右手下落握拳,至小腹气海穴处变为拳心向上,左手 同时握拳,随即翻为拳心向上,两前臂抱于腹部两侧(图8)。

动作二:(上动不停)右拳拳心向上,贴腹部向上钻,至颌下时外旋向前 钻出,钻至虎口朝下,小指在上,拳高于鼻平。在右拳钻出的同时,右脚上 前垫步,脚尖外摆约45度。眼看右拳(图9)。

 

要点:右拳要握紧,腕部要扣住劲,拳背与小臂要保持平直;右拳钻出 要与右脚摆步同时到位;右臂伸出要适度,不可太直,右臂肘尖下垂;右拳 钻出后与鼻尖对齐,高不过眼,低不过口;右足向前摆步大小因人而异,以 再上步时不费力为准;左拳、左脚不动。

动作三:(接上动)左拳拳心向上,贴腹胸上钻,至颌下时向前钻出,至 右手上方时翻为掌心向下,中指盖于右手食指根上坐腕向前向下劈出,劈至 左手掌高于胸平,掌心向前,掌指向上,左手食指尖与鼻对齐;在左拳变掌 前劈的同时,右拳亦内旋(逆时针)变掌,从左掌下回拉至小腹处,拇指根 紧靠肚脐部位,塌腕,掌指向上,掌心向前;同时,左脚直着向前迈出一步; 眼看左手食指尖(图10)。

图片8.9.10

要点:劈拳左式动作要领与右式相同,唯手足动作相反。

劈拳为左右式循环练习,循环次数不限。但须在完成左式后回身

第五式劈拳回身

(接劈拳左式)

动作一: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翘起里扣(约转动135度角),与右脚成 倒八字步,身体同时向右转。左掌回落握拳,至小腹处翻为拳心向上,右掌 同时握拳,并翻为拳心向上,两拳靠在小腹两旁(图11)。

动作二:上动不停。身体继续右转,右脚以脚掌为轴,脚跟虚起向里扭, 然后向前迈出一步,脚尖外摆,与左足成错综八字步(此时身体方向已由劈 拳左式向右后转180度)。随右脚迈步,右拳拳心向上,贴腹部上钻,至领下时 外旋向前钻出,钻至虎口朝下,小指在上,拳高于鼻平。眼看右拳(图12)。

动作三:(接上动)左拳拳心向上,贴腹胸上钻,至颂下时向前钻出,至 右拳上方时翻为掌心向下,坐腕向前向下劈,劈至左掌高于胸平,掌心向前, 掌指向上,左手食指尖与鼻对齐。右拳同时内旋(逆时针)变掌,从左掌下 回拉至小腹处,拇指根紧靠肚脐部位,塌腕,掌指向上,掌心向前。同时, 左脚直着向前迈出一步。眼看左手食指尖(图13)。

图片11.12.13

要点:回身式除动作一外,其他动作与劈拳左式相同。回身后如继续向 前演练可接劈拳右式,循环次数不限。

第六式劈拳收式

收式要仍回到原起点和原起式方向。可在原起点回身(回身动作参见第 五式动作一、二,此处略)。

动作一:(接回身式动作二)左拳拳心向上,贴腹胸上钻,至领下时向前 钻出,至右拳上方时变掌,掌心向下,坐腕向前向下劈,劈至左手掌高于胸 平,掌心向前,掌指向上,左手食指尖与鼻对齐;右拳同时内旋(逆时针)

变掌,从左掌下回拉至小腹处,拇指根紧靠肚脐部位,塌腕,掌指向上,掌 心向前;在左掌前劈的同时,左脚直着向前迈出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 眼看左手食指尖(图14)。

要点:两手动作与 回身式动作三相同;不 同处在于此式左脚向前 迈出一步,右脚随之跟 进半步。两脚之间距离 比劈拳左式略小,仍为 三体式步。

动作二:左脚收至 右脚旁,两脚成正八字 步型;两手下落垂于身 体两侧,身体直立恢复立正姿势,周身放松,眼平视前方(图15)。

图片14.15

要点:先师教拳时,学员每练完一趟拳,辄让其走一走,以放松身心。 稍息再接练下一趟拳。此亦应作为习拳健身不可忽视之方法,习者应谨记实行。

_、朋拳

第一式预备式

动作与三体式预备 式相同(图1)。

第二式起式

动作一:同二体式动作一(图2)。 动作二:同三体式动作二(图3)。 动作三:同三体式动作三(图4)。

图片1 图片2.3.4

第三式崩拳右式

动作一:(接上式)两手同时握拳,左臂伸直,左拳拳眼向上;右手握拳 后,翻为拳心向上,右小臂靠住小腹右侧,眼看前手(图5)。

要点:两拳握紧,左拳有前顶之劲,左肘有下垂之劲,右肘有后拉、下 垂之劲,两肩要注意松开。

动作二:(接上式)

左足尽力向前进一大步,脚跟先着地,随即全脚 掌着地,右足跟步,跟 至左脚后四五寸许,脚 尖仍外斜45度,重心仍 在后脚;同时右拳靠肋 顺左臂从左拳上面直着 向前冲出,拳眼向上;

左拳同时拉回,左臂靠 住左肋,左拳置小腹左 侧,拳心向上,眼看右拳(图6)。

图片5.6

要点:右足要极力蹬劲,催动左足向前进步;左足进步时脚不得抬起过 高,离地寸许即可;右拳崩出时肘靠肋,肩不可先向前,身体不可前俯后仰; 右拳从左拳上面如箭般直向前崩出,与左拳似挨非挨,高度与心口平;落步、 出拳要整齐如一。

第四式崩拳左式

第一动:(接上式)左拳变掌,掌心向右,大栂指朝上,虎口圆撑,四指 朝前(图7);

第二动:(上动不 停)左足继续向前进 步,脚跟先着地,随即 全脚掌着地,右足跟步,

跟至左脚后四五寸许,脚尖仍外斜45度,重心 仍在后脚;同时左掌顺 右臂内侧直着向前冲出,经过右拳时变拳,拳眼 向上,拳高与心平;右 拳同时拉回,右臂靠住右肋,右拳置小腹右侧,拳心向上,眼看左拳(图8)。

图片7.8

要点:崩拳不论左式还是右式都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脚在前进步, 右脚在后跟步,跟至两足间四五寸许,姿势如三体式,唯两足距离稍近。两 手的动作则是左出右回或右出左回,习练时左右式互换循环。崩拳左式为顺 步崩拳,右式为拗步崩拳。左式与右式动作不同之处在于,左拳从腹部冲出 时张开变掌,似握右胳膊向前崩,右手退后,方握拳打出。此系实用法。右 式则冲出时和冲出后始终为拳。习时应注意前拳与心平,后拳与脐平。

崩拳左式后如继续前进练习可接崩拳右式,循环次数不限,但须在完成 右式后回身。

浏览1,6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