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形意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形章拳的基本内容沒练功前注奪事项
一、形意拳的基本闪容
形意拳按技术分类,可分单拳、套路、对练及桩功练习四个方面 的内容。
初学者从单拳开始,单拳练习是形意拳的基本功。单拳练习内容 主要包括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五行拳由劈、崩、钻、炮、横五种不同 动作组成。十二形拳由龙、虎、猴、马、蛇、鼍、鸡、鹞、燕、鲐、鹰、 熊形法组成,分别在吸取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长的基础上,以形取意 而编制组成的一系列基本拳法。要求象形服务于拳法、拳法结合象形, 不片面追求形象逼真,强调以拳为用。对练习者要求必须做到六合:形 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前三合谓内三合,主要讲神气力;后三合谓外三合,主要讲姿势,两者相辅 相成,缺一不可。
形意拳套路可分为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徒手套路,如传统套路 有进退连环拳、四把、闸势捶等。此外,还有近年来创编的各种中、 高级套路。形意拳武功使用的器械多种多样,丰富多彩,除常用兵器刀、 枪、剑、棍、棒外,还有许多罕见的兵器,如大刀、月牙铲、虎头双钩, 可谓长短杂陈、奇正并有。
对练包括有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和徒手对器械的对练。形意拳传 统对练包括五行炮、五花炮和安身炮都属于徒手对练,还有近年来创 编的各种对练套路,其动作朴实无华、讲究实效,拳法灵活、变化莫测, 技击趋向完美。器械对练包括相同兵器的对练、不同兵器的对练。空 手对器械,包括空手夺刀、空手夺枪等一系列练习。
二、练功前注意事顶
形意拳是内外兼修、练体兼用的拳术,以动为用,以静为本,外 练筋骨机体,内练气质团聚。形意拳的练习要求内外兼修、刚柔相济、 动静相兼、静如儒生、动如雷霆、轻如狸猫、迅如猛虎。
静就是静气凝神,气质安舒,就好像佛家参禅打坐、人定,是练修身养性的功夫。动就是身体四肢的运动。这既不同于过去养生术,过分强调气质的调养,对肢体筋骨的锻炼不太重视,结果是手脚麻痹, 形如枯槁;也不同于专门锻炼肢体肌力,忽视五脏六腑的调养,练成的 身体是外强中干,人到中年之后,往往百病缠身。形意拳将动静有机 结合,不仅注重外部肌肉的锻炼,也注重内在脏腑的调养,是一种内 外兼修、形神俱练的运动。练习形意拳要注意以下事项:
时间。练习形意拳最好在黎明时,时间以一小时为限(不可过长), 如果时间紧张,减缩至三四十分钟也可以,唯忌中途间断,必须日日 练习,这样才能对身体大有裨益。
如果早上实在没有时间,也可以在 日中或晚上规定若干时练习。但不宜饭后练习,最好经过一二小时才 可以。空间、地点如果在室中,有长5米,宽3米的面积就够用了, 这个针对的是个人在家庭间练习而言,若须若干人同练,需要另外找 到合适的场地。
如果在室外,练习形意拳之前,首先要选择场地清净、空气清新,最好是柏树或者花草多的地方,然后 凝神敛气,排除心中杂念,做到安安 静静,从从容容,身体四肢舒适自然。 从神气到意念都要放松,无所忧虑, 但也不能有一点散漫之心,总而言之, 就是做到平心静气身体放松之后,才 可以开始练功。
中间休息,普通练习以5分钟 为佳,休息时间也以5分钟为佳,如 果因身体强壮还有余力,或精力孱弱 不能维持5分钟的人,可以根据个人 的体力情况增减。
禁忌。练习室中虽要有空气流
形意拳 通,但不可使大风吹入,最好将当风的一面窗户关上,例如冬日北风大,就相应地关闭北面的窗户,同时 开启南面的窗户。这是因为形意拳能养气活血、长力强筋骨,则练至 若干分钟之后,人就会大汗淋滴百窃倶开,此时如果吹风很容易着凉 受寒,所以在中间休息时虽感到躁热,也不可以扇风,停止练习后必 须等到身体温和出汗停止后,才可以出练习室。
另外,在练习时间内须心神一致,不可饮茶汤、吸烟及吃各种食物, 也不可以大声谈笑。
在练习时间休息时,身体虽觉疲倦不可就坐,可以在屋中慢慢绕 行若干周,等到神气安定下来,精力也恢复了再坐下休息。
夏天练习时,不能因为热而赤膊,必须穿一件汗衣;冬日练习,也 不能因为天气寒冷而多穿衣服,必须脱去长衣。
第二节形奪拳的基础式
形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曾言:“欲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为什么 要从“站桩起”呢?站桩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底盘,整饰周身气血, 加强意识与肢体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再进一步练习拳功套路,以便 达到最终的技击应用。桩功首先要解决重心问题,形意拳的重心是一 个锐角三角形的重心。具体做法如下:
两脚分别站在垂直线的两边,前脚内缘在垂直线左侧,脚后跟 微向外扭,后脚以45度角站在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
重力以前3后7或前4后6比例前虚后实。
全身重心:脑子与心脏垂直即百会穴垂直尾闾,恰是锐角形的中 心;以三七或四六的比例形成单重;双重桩稳,但在迈步时不方便,单重则比较容易变化。
目的是为了减少受敌面积,增强自己手的长度,并保持本身的重心。
总之,要成为有横有竖的桩步,第一要注意两脚前后距离适宜;第 二要注意两脚一定分别在垂直线的两侧,避免两腿拧成麻花失去横劲。 了解了站桩的总体要求,就可以继续学习下面的桩功了。
一、 无极式
“无极式”是其他各式的预备 式,主要是调理习练者,使心态平 静,气血周运,阴阳平衡,为其他 各功的修炼打好基础。
长时间站无极式,可调节中枢 神经,精神内敛,精力充盈;心脏 跳动平稳,收放自如;血液流畅,舒展顺达,对于神经衰弱和心脏病 症有显著的疗效。
做法:练习拳术时,以面向正南或者正北为最佳,取地磁引力为我 所用,立正姿势站好,身体正直,双手自然下垂,中指在裤子外侧缝 处为最好,脚跟并拢,两脚尖约呈80度到90度,两眼平视远方。内 无所思,目无所视。头正上顶,下颏微收,舌顶上腭,呼吸自然,心 平气和,把自己融人自然,丢却妄念,初步达到无极式的基本要求。 这时你会感到心脏在平稳跳动,气血在缓缓流动,心旷神怡,直至全 身内外阴阳平衡。这就是形意拳的无极式。
二、 虚无含一气式
虚无就是人虽然站立在这里,但在意念中并不知道自己现在所在 何方,所处何地,自己究竟是谁,有灵魂出窍的飘飘然的感觉。虽然 意念中是飘飘然,但身体不能随意摇晃。
含一气就是在心神意念一片苍茫的时 候,忽然又灵光一现,就好像人们常常提到 的心血来潮一样,内中便有一点生机。所谓 生机,就是纯静中的一点灵感气息。练功之 中所说的调息,首先就是从这一步开始的。
做法:无极式立定之后,在虚无含一气 的阶段,外形虽然没动,但心内已经有意念 在活动了。整个内心的变化过程,统称为无 极——虚无含一气式。
练习时,以无极式为起点,身体向右转 约45度,右脚随身体向外开约45度。左脚 不动,脚跟靠住右脚里胫骨,脚尖向前。舌 顶上颚,牙齿扣好,稳稳立定,将混沌之气 稍稍收敛,目视正前方。
三、太极式
太极形圆而属土(即一气已成而未分阴阳,一气浑然,故其形圆)。 土在五脏属脾,脾是人后天之土,是肠胃的总称,它能消化营运,滋 养心肝肺肾。在形意拳中是横拳。形意拳横拳有先天之横拳,有后天 之横拳,有五行拳之一行的横拳。拳经讲“起无形,起为横”,便是此 有名无形之横拳,为形意拳之始,即心中一动,其气已形成,故其为 太极。
做法:起点虚无含一气势。脚趾都要抓地,两腿微微有下弯之意, 高低视每个人的年龄、体质等情况而定。身体不要前俯后仰或者左歪 右斜,要不偏不倚。两肩微微下沉,向下有垂劲。两腿松屈的时候, 腰要往下有塌劲,两胯里骨韧带都向里有抽劲,两脚跟都向外有扭劲。 气质沉息,脉脉相通,循环不断。平心静气,头顶项竖,舌顶上颚。
在做上述动作时,要求心绪平静,不要努气,也不要刻意使劲。 身体尽量平缓,意识尽量放松。做下屈动作的时候,手和身体要保持 协调,上下相合。身体立定之后,自然心平气和。意念和行动的配合 叫做“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也就是拳经里面讲的三合之说。
四、两议式
两仪,说的是拳中动静起落伸缩往来即 阴阳的道理。人皆有四体百骸,伸之为阳, 缩之为阴。
做法:接前太极式,两手相抱在胸前, 头往上顶,开步先迈左腿,两手徐徐分开。 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绵一 样含着劲撕开,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 极处为度,手与心口齐平(心口即胸前剑突 下),掌直立。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 手腕至肘要平。右手拉到心口下面,大指指 根(即从大指尖数第二关节)与肚脐紧紧相 挨。左足与左手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 右手指张开自然伸直,不可并拢,虎口张开皆呈半圆形,两眼看虎口或食指尖(孙禄堂先生早年三体式前手平直,晚年掌立起,故此解释有所不同),两肩松开,肩一松开即沉肩,两肩 即有向回抽劲之意(抽劲即两肩均匀向后缩劲),两胯里根即大腿根也 同样向后抽劲,此是肩与胯合。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出向下垂,后肘里弯要圆满如半月而不能有死弯,两膝往里扣劲也不要显露出来,扣劲也就是合劲,此是肘与膝合。两手塌住劲,两足后跟均匀向外扭 劲但不要显露,此是手与足合。此时姿势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 与足合。三合之劲要均匀,不是生扭硬扣。此称之为外三合。
此式站好,肩要催肘、肘要催手,腰要催胯、胯要催膝、膝要催足。
催即一节催一节,以气力灌之。此时身体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 气稳定如前。此姿势站好是看阳有阴,看阴有阳,阴阳相合,上下相连,
内外如一,此称之为六合。虽称之为六合,实际则是内外相合;虽称之 为内外相合,实际是阴阳相合。阴阳相合,则三体由此而生。
五、三体式
做法:慢慢地深吸一口长气,然后两掌根从身体两侧慢慢抬至小腹 根部位,随气的吸入,两手掌根贴着小腹慢慢抬起,抬至与胸口平时, 再将吸人之气缓缓呼出,随着呼出之气,两手再按原来上升的路线慢 慢下落至肚脐两侧,两腿同时微曲,两掌变拳,拳心向上,两拳稍停,左拳从肚脐开始,以虎口贴身沿中 线向上走至心口,左拳向前成45度 角打出,向着鼻尖对面斜上方行至 高与眉齐,虎口向外侧翻拧,再将 拳变掌向里翻转并下落与胸口齐, 掌心向下。在左拳向外打出的同时, 左脚也随之向前趟出半步,与右脚 成45度角,两脚的间距一尺左右, 右手变掌,掌心翻转向下,形成三 体式桩功,整个动作是由动到静的 过程。
动作要完整和谐,鼻尖、手指尖、 脚趾尖三尖相对,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但头要顶,要正;左手要 沉肩坠肘,手与肘臂要有拧裹之劲,指尖向前。
三体式的技法要求和作用 基本要求与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圆”。即 “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 使掌的横撑力增大,有利于 控制对方重心的变化。“手背 圆”,使劲力利达指尖,三节 劲整,有利于气催血行。“虎 口圆”,助长掌的外撑和里扣 的劲。
2.要求齿、手、脚‘三扣”。 形意拳的掌型
下肢筋梢的威力,劲达下肢,气贯脚趾,使下盘桩的基础牢固。
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 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 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 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 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
“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 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要求脚、臂、肩、头“四平”。
鹰捉。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
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 形意拳
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 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 劲得发,周身劲整。
“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 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两足抓地要平”。能使下肢的力量得发,下盘功力增长,桩实, 步稳。
拳经云:“足下存身”。其中“下”是前后两脚中间的位置,在三体 式中是前三后七的劲,脚下所在的重心则是后三前七的距离,“存”是 “放”的意思。就是说,在站三体式桩功时要求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后脚 跟的里边一前脚跟后边。这样站能使前腿灵活,前进速度敏捷,不影 响整体的平稳,使后腿蓄力待发。
“四象”
要求“四象”,就是为了像这四种动物 的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 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还 要求通过动物的动作把它的内意体现 出来并运用纯熟,用于实战技击。也 就是三体式虽然是静态但都是象形取 意,静中寓动。因此,习练者一定要 认真领悟,融会贯通。
“鸡腿”就是学鸡的“独立之 形”和“两腿相夹”的劲力。形意拳 最突出的特点是前腿向前趟进,后腿 有蹬劲,长时间站桩,“两腿相夹” 的劲增大,会使“独立之形”稳健, ‘独立之形’’ 可达到“不动如山岳,,的奇效。
“龙身”有三折之势,搜骨之法,龙常因身体“折”而力大。我 们习练形意拳就是要学它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长,以达到“三催”劲 整,力能顺达,腰劲在“转”“折”中得以发放。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 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跨力前催。“折”是“蓄”, 只有通过“折”,才能达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气,自然 劲力倍增。
“熊膀”就是学熊的“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三体 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发动血梢的威力,使 人精神振起。同时,因垂肩抻拔双臂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
“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这是蓄力待发的技巧。 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这也是“虎抱头” 技法的要旨。站“三体式”桩,拳从下颏打出变掌落与心口齐,由于坠 肘沉肩,则达到“手不离心,肘不离肋”,这正是“虎抱头”技法的具 体体现。形意拳动作转换过程中“两手相抱似猛虎离穴”,取其目聚神光、身藏其劲和爪藏其锋,达到气盈、劲足、神威的目的。
“五夹”
形意拳先贤们常说,站好三体式就能站出“八面劲”。其实,“五夹” 练的就是“八面劲”。
下颏与脖子夹:使丹田气沉,劲整而顺达,能唤起人体的内在精 气神,有利于头上顶,使头发i京起,血脉速转。
两臂夹:通过大小臂的沉臂坠肘和两臂的相夹,使两臂束为一体, 产生裹劲,同时两臂又具撑劲,习之长久,周身自生八面劲。
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 到之处。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 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达到腿的“夹剪劲”。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 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 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 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 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 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 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 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 弹性力。
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 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肩坠肘的劲稳 固。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最好解释。后臂与身夹会使前臂的劲得以充分发挥。拳经云:“前手打人, 后手发劲”,“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4) “静动”
从无极式到三体式整个过程都是“静动”结合,相互促进,“静为 本体,动为作用”,这是整个过程的主线,也是为练好外形追求动作中 的“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去追求“静 中之动”,也就是先辈们常讲的“内意之动”。即对“意”的训练, 对“神”和“气”的内养,对“内劲”的培育,进而达到意到气到力 到的高超境地。
拳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这些都是先辈 们在习练三体式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要在平时磨砺动作的同时,追求 “静中之动”,更要追求“动中之静”,只有这样持之以恒地追求,才能 知其“性”懂其“意”,进而才能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发”的“妙用 则为神”和“不思自得,触之自应”的高超技艺。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 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 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
第三节形奪五行拳
形意五行拳指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形意拳以五行拳 为宗旨,是以阴阳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之理演绎 成拳的。
五行相生之道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 相克之道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对应内脏,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五行 对应五官,鼻通肺,目通肝,耳通肾,舌通心,人中通脾;五行对应拳法,
劈拳属金,崩拳属木,钻拳属水,炮拳属火,横拳属土。形意拳以相 生之理,强身祛病;以相克之理,技击应用,
由相生之理,故横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 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由相克之理,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 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
形意五行拳生克表
五行拳名 | 五行学 | 生拳学 | 克拳学 | ||
生 | 根据 | 克 | 根据 | ||
劈拳 | 金 | 钻 | 金生水 | U-I 朋 | 金克木 |
钻拳 | 水 | 崩 | 水生木 | 炮 | 水克火 |
崩拳 | 木 | 炮 | 木生火 | 横 | 木克土 |
炮拳 | 火 | 横 | 火生土 | 劈 | 火克金 |
横拳 | 土 | 劈 | 土生金 | 钻 | 土克水 |
浏览2,5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