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明清时期已成为重要的商 业中心,与夏口(汉口)、朱仙、景德三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

听师傅们讲,在那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练拳的 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他们常常被当时的统治阶级视为三教九 流。有许多有名的前辈,为了生活而背井离乡,流落江湖,只能 靠卖武卖药为生,或设馆收徒,靠微薄的收人来维持生活……。 而另一个方面,有权有势的地主官僚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切身利 益,也常请一些有名望的拳师来演艺和舞狮,供他们茶余饭后消 遣,拳师表演的所得也只能够勉强地维持生计,有时甚至表演完 了连钱都得不到。更可怜的是一些拳师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为他 们训练家奴和黑打手,为虎作伥,因此各派拳师也经常明争暗 斗,甚至公开打斗,手足相残。

据老一辈的武术家们讲,南拳约在明代已形成,也就是现在 我们所讲的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各个地区的各种拳术及套路的 统称,南拳即南派武功,一般是以长江以南一带的拳术和各刀、 枪、剑、棍等套路的总称,而佛山的南拳究竟始于何时,今已无 从考究,关于它的起源和传说,现举一二例只作参考。过去在粤 剧界的前辈中有过这种传说,约在乾隆年间,统治者为镇压反清 志士,火烧福建少林寺,武学大师至善禅师等数位武僧为避捕杀 南逃广东,隐姓埋名匿身于梨园的红船中,一次粤剧伶人受地方 恶霸欺压,他们秉性刚直、打抱不平,乃挺身而出,以超凡的武技,解了红船伶人之困。此后,红船艺人们都拜其为师,求习武 功,所以少林武技以此繁衍于红船中,其后又蔓延到南方各 地……。

又有一传说,雍正年间朝廷火烧南少林寺,武师张五(花名 摊手五)被株连而落难,逃到广东佛山琼花会馆,以授武为生。 从以上可以看出佛山武术源于少林,在不断的发展与创造的过程 中受当地民间武术的熏陶和影响,而少林武技始于金元,盛于清 末,它在民间有着十分深厚的基础,明末清初,佛山已成为武术 诸家云集之地,武馆众多,流派纷呈,南派拳术就是洪、刘、 蔡、李、莫等各种流派的融合,使南派拳术不断地丰富,经过历 代武学大师不断实践和创造,成为了今天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 遗产。

南拳的架式不太大,势和力紧聚,多重于手部动作,多短 手。主要的马步有四平大马、弓步马、跪马、虚步等步型;而手 法善用拳、掌、爪、桥、肘、腕和指等。练功中结合劲力和像形 动作,常常伴以发声壮气,这些都是南拳独特的风格。而南派武 术也曾有野史所载,即《少林拳术秘诀》里所述的:高要人蔡九 仪为广东南拳第一代传人。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可旁证得,粤中 之少林武术传自蔡九仪是较可信的。从各种记载中可知,很可能 在明代以前,广东的南拳源于少林,而到广东以后便落地生根, 经过在广东武术界的代代相传,便形成了具有南方特色的流派。 例如:广州的孔门拳是从湖北传人的,而白眉拳和洪拳都是来自 四川峨眉山,咏春拳源自南少林,也称为少林咏春等。随着岁月 流逝,南拳已在各个地区、地方演变成为各种纷呈的流派。尽管 南拳的流派繁多,但它们的心法和打法基本上是共通的。如在手 法及上肢的动作上较多,特讲腰马桥与桥手的训练,要求将桥手 练至“铁桥”(铁桥就是硬的意思),而在身法上讲究的是吞吐沉 浮、前后俯仰、进迫退闪;在马步上讲的四平八稳、落地生根, 其共同特点是打拳刚劲有力,动作朴实无华,采用四平大马,马

 

步稳健力猛,动作有劲,吞吸吐呼以手部动作为主,力打四方, 发力有声,发声助力,以形还形,以力打力,连消带打,连环扣 打,善发短劲,快慢相间。南拳演练起来,基本是先慢后快,其 目的是循序渐进,更能给人们一种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大有 “开拳则山崩地裂,呼喝则风云变幻”之威势,人们又常可从南 拳的演练中看到“步形如鹤舞,变化若游龙”。南拳是既可以强 身健体,又可以自保自救,更可以作竞技表演的不可多得的 拳种。

近年来南拳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们喜爱,不论是繁华的都市 或者是经济欠发达的乡村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南拳不仅在国 内,而且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 家,也有很大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南拳的种类有200种以上,流传在我国长江 以南各个地区,虽说南拳拳术的种类很多,但它们的风格还是比 较一致的,它共同的特点如下:


  1. 手法多样


南拳的手法多样,但动作却朴实无华,如拳谚所说:“一势 多手”,“一步几变手”,而且多短拳,故有“南拳北腿”的誉称。

  1. 身腰桥马


南拳是很重视身形腰马,而身形正直,特别要做到头正,要 上顶颈直、微收下巴;沉肩落肘、含胸拔背;敛臀收腰、尾闾内 收;出肩追膊、力由腰马发;以腰为轴,目光平视。而马步的特 点以四平大马为主;其次是钳阳马、左右子午马、麒麟马、骑龙 马、左右扭马势、左右虚步马势、跪马,还有四六马、三七马、 三山马等。初学者可先学站马(扎马),正如拳谚:“未学工夫,先学扎马”。扎马要稳固、坚实,一定要练到坚不可摧,低而不 疆,进退转闪灵活。马步是南拳的基础,不管是站什么马都要求 练到步法稳健。当站马有一定的基础了,便进人桥手的训练—— 即冲拳的练习,进人了以上肢运动为主的桥手(即手臂)练习, 冲日字拳和平拳。冲拳是指练习上臂的运动,南派称之为练“桥 手”,在这个过程要求把两臂练成为“要刚能刚,要柔能柔”;内 蓄劲力,定气在桥手上,以气催力来增强全身肌肉筋骨的发展, 即练成硬桥大马,才能达到稳扎稳打、全身上下一致的境界。

  1. 走马踢打


南拳的马步扎得稳健后,便开始学习上进后退步型步法走 马,在这个过程中便开始出现练习踢脚,在南拳脚法练习中较少 出现高踢脚,一般都是把脚踢打在对手的腰部以下,偶尔也有打 对手的肋部及胸部。听前辈们讲这是为步法稳固而考虑的,所以 要求尽量少打高脚。脚的练习一般有弹踢、寸踢、拐踢、撩踢、 杀踢、踩踢等,这都要求习者努力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目的。

  1. 拳脚发劲


南拳套路有200种以上,正如前文所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就是突出劲力,以气催力,气势沉雄,发力刚猛,发力 有声,以声助力,使气与力合,意与形合,上下六合等,全身要 求拧成一股柔劲,并以声吓对手。南拳是很讲究发劲的,要打出 了六合之劲,并要求打出的劲必须是以腰马发出的,发出的劲分 别有长桥劲、中桥劲、短桥劲及更短的寸劲。因此,发劲是南拳 训练中最关键的一个部分,如果没有名师或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指 点,没有悟性及不能吃苦,那么劲力是很难掌握的。如果发劲掌 握不好,整套拳打起来不是松散如泥,便是僵硬死板,很难看出 生龙活虎之气,不管打的是什么拳,都会失去协调和统一。故 此,南拳的发劲是初学练习者必学的一门课。练发劲一定要练好 腿、腰、背、肩、肘、腕、指、拳及全身的协调。如前辈所说: “劲其根在脚,发于腿,宰于腿,形于手……。”

在练习发劲时一定要在名师和教练的正确指导下,以腰为轴 地练腰劲力,以腰为主送肩地练送肩,以肩送肘地练送肘,以肘 送腕地练习送腕劲,再以腕送拳地练拳头等;要求桥、腰、马与 上、中、下三者紧相连随,做到以意导气、意到气到;以气催 力,腰桥马齐发,打出全身上下拧成一股劲的刚烈风格。南拳除 应有的刚劲外,还提倡“以刚制刚、以刚克柔、以柔制刚、以柔 制柔”等等,这便是南拳发劲特点之一。

  1. 发声吐气


南拳除要求发刚劲和柔劲外,还时常伴有叫声,行家们将这 叫声称为发声,南拳与其他拳种不同,是以气催力,又根据不同 的劲力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这样一来,就更显得拳势威猛和气 势逼人。而发声主要是助发劲之威力,通常发的声有:“嗬”、 “吃”、“睬”、“嘻”、“唔”、“衣”、“揸”、“哗”、“嚼”等声音。 打套路的发声能呼出浊气,吸人新鲜空气。出声要讲究运气调 息,有的则是沉肘落膀,发声逼力徐徐而出;有的则是以气催生 内力,可见发声助力在南拳中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出虎爪招 式,一定要发“哗”声,意在将内力徐徐地推出;也有发“嗬” 声。相传此法是福建少林寺觉因和尚所创的一种练法,经长期的 修练,内气外发,出掌制敌时如同有电,对手若被击中,手脚立 痹,因为这种发声是来自丹田之气的上升。

因发声吐气有助力量的发挥,使南拳的劲力在体内爆发时更 加刚健。发声吐气包括对冲拳和踢腿都能带来生威的作用,功夫 练到高级阶段时,结合象形动作发声,使所练的拳劲更加内气迫 人,拳势生威,拳谚有:“呼喝则风云变色,开拳则山岳崩颓”, 正是形容习拳时发声吐气所造成的威势。

劲力是南派武术中关键的一部分,又是习拳套路中最主要的 环节,要提高南拳练习的质量,就得练好发劲和发声,而发劲要 有力,只有消除因憋气而出现的对人体不良影响,这才是南拳发 声吐气的好处,也就是练好南拳的独特风格。再有就是经长期的

练习南拳,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还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 力,更可以改善人体的机能及灵活性、柔軔性、协调性,锻炼人 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适应能力。

 

浏览2,2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