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李务公太极理论选编

_、“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浅谈

九节者,上三节、中三节、下三节之谓也,即掌、腕、肘、肩、背、腰、 胯、膝、脚。陈长兴曰: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 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 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膀为根节, 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鉴于此,而 足不必论矣。

从生理解剖学角度来看,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关节、肌肉组成。人体骨骼由 206块骨头连接而成。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叫骨连接,能活动的骨连接叫关节。故 九节中的“九”在这里也有多的意思。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关节的活动, 都是通过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或伸或缩,相互配合,带动 关节的活动来完成的。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优秀拳种,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拳论》曰:“内练 —口气,外练筋骨皮。”内练之气,指“元气”、“正气”、“先天之气”,就 是隐于内的,在意识指导下练出的“以意行气”的内气(内劲)。外练筋骨皮, 指“以气运身”,显于外的不断旋腰转脊、旋腕转膀、旋踝转膝的螺旋动作。内 外兼练,不但能加强周身关节的灵敏性、柔韧性和协调性,还有助于内劲的增 长。

陈鑫曰:“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何谓劲?

一般指内在的劲力。力和劲不能截然分开,但又有区别。力方而劲圆,力滞而劲 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钝而劲锐。太极拳是内功拳,讲究丝毫不用 拙力,着重运用内劲。无论盘架式或推手皆如此。所谓内劲,就是在练拳中得到 的环而无端,周而复始,外柔内刚且富有弹性的劲。这种劲“形不外露,功蕴于 内”,故叫内劲。

太极内劲由八门劲组成,即棚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洌劲、肘劲、 靠劲。名称虽有不同,其实质都是一种具有弹性的螺旋缠丝劲。

劲从何来?《拳论》曰:“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 中发”,“气依于手,机关在腰”,“练拳不练腰,终生艺难高”。可见,不论 盘架或推手,正确地用腰,对增长内劲是至关重要的。

腰部的训练为何如此重要呢?首先从生理学来看,依位置讲,腰在躯干部。 胯关节以上,两软肋以下为腰。其前有丹田(脐下三寸气海穴,也称前心),后 有命门穴(两肾之间,也称后心。心,在此有中心之意,是人体重心所在)。 周身之气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气沉丹田,上虚下 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缠丝劲发于内,起于丹田,遍布全身,处处有 之。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皮毛,运行周身,达四梢,通九窍,缠绕往来,圆 转自如。内劲足,则可感到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头顶发悬,丹田发 沉,膀胱发热。

太极拳要求周身处处分清虚实。为什么要分清虚实?《拳论》曰:“虚实分 明,周身相随,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如果不能虚实分明,就不能周身相随, 不能周身相随就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引进落空,就不能借力打人,但虚实在于腰 肾的转换。腰肾转换的枢纽,在于腰肾命门穴。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才能中定 而不摇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原动力,带动胸背肌肉弧形松沉,变换虚实。只有 这样,才能周身劲整,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弧形走化,直线发出。所谓“全身 都是拳”,“全身处处是太极”。

从运动学观点看,腰是运动之枢纽。《拳论》曰:“诀窍于两腰之中,两肾 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在技击攻防中,无不通过腰部来维持和调整 身体重心,使动作既轻灵又稳定。太极拳身法的轻灵、圆活,全凭腰胯。《拳 论》曰:“有不得机不得势者,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不得机不得 势,必是手动而腰腿不动(不是一动而无有不动),手愈有力,而力愈散乱。

腰的作用如此重要,怎样加强腰部训练,提高其灵活性、柔韧性和协调性, 从而起到增长内功的效果呢?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裆贵圆,屈膝松胯,气 沉丹田。其中含胸塌腰尤为重要。应做到:拧腰、活腰、塌腰、松裆、合裆、 扣裆。拧腰时,裆须扣,不扣则散;活腰时,裆须松,不松则滞;塌腰时,裆 须合,不合则浮。总之,要做到松、沉、正、活。正,是躯干正直,立身中正安 舒,上下一条线,只有尾闾中正,才能神贯顶,支撑八面;正,有助于重心的稳 定,能使内劲通过腰轴的离心力推动贯注于四肢梢端。所以说,“低头弯腰,传 授不高”。松,是腰部略向内收,两肋放松,腰劲下塌。腰部松活,气自下沉, 下盘稳固,上下肢运动起来才能圆转、灵活、有力。但腰部放松,不可太过。过 则腰部软而无力,不能准确地调节全身劲力的分布。腰部也不能太用力,用力则 硬,硬则运转不灵活,从而影响全身运转的灵活性。陈鑫曰:“腰不可软,也不 可硬,折其中方得。”总之,塌腰就是使腰按生理曲线塌住,无论进退、旋转, 要掌握整个肢体的重心。注意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腰动步动,步动腰行,上下 相随,浑然一体。

余习陈式太极拳30多年,但对腰劲体会不深,1984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在陈 家沟麦场上,曾求教于陈正雷老师。我和师弟崔广博两人各擒拿住陈老师一个胳 膊。他说:“拿好了吗?”我俩说:“拿好了! ”只见他旋腰一抖,把我们两人 各弹出七八尺远。当时,只觉得拿人之劲走空,拿人之手反被人拿成背势,脑子 还未反应过来,已被弹出。从那时起,我始对腰劲的认识逐渐加深。

究竟怎样练好腰、用好腰,使“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笔者认为,要 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细心揣摩体会,“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人人各具一 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不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二、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 矩”

我的恩师——陈式第十九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陈正雷在谈到太 极拳的学、练、发展与创新问题时说:“太极拳的学、练、发展及创新过程,就 是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的过程……”因此,本文就从太极拳的“明 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规矩,乃方圆之至也。所谓规矩,就是事物的一定的标准,一定的法则。孟

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学太极者必须遵循太极拳之 规矩。这些规矩是历代太极名家从技击实践中提炼和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经 过几百年实践检验的精华,故无论教或学都必须守之。

怎样做到守规矩呢?要想守规矩,必须首先明规矩。所谓明,就是懂得,明 确了解并有所认识。明是为了守,只有守,对规矩才能更加明了、体会更加深 刻、了解更加透彻。“明”和“守”是辩证的统一。

怎样才能明规矩呢?陈鑫说:“理不明,延名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 清犹未能,再加终日乾坤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这就是说,开始学拳要 在老师的指导下,使招招式式,循规蹈矩。要求做到周身各部位姿势的正确, 即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松胯,圆转自如。进一步掌握放松的质 量,使周身相合。周身相合分内合与外合。外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髋 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右边亦如此)、手与身相合、头与手相 合、身与步相合;内合,即筋与骨相合、气与力合、心与意合、肝与筋合、脾与 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心意一合,周身内外一起合住,心意一开,内外皆 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在意识指导下,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这些 规矩,对初学者来说,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做到,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不能 完全做到,但必须明,在明的基础上,不断演练体会,细心揣摩,就会逐渐做到 守。

在明规矩的基础上做到守规矩,技艺才会长进。“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 劲而阶级神明。”懂劲,就是懂得内劲在身体内的运行,以意行气,以气催形。 由于守规矩而外形姿势正确,就能以外形引动内气,使外形与内气相结合。气不 到,形不动;气到了,形即随之而动,做到一动而无有不动。懂劲之后,可谓入 门矣,然不可间断,必须日日练习,处处揣摩,如有所悟,默识于心。心动则身 随,无不如意,使技日精矣。但懂劲不一定有劲,即使有劲,内劲不一定充沛, 此阶段力求内气贯通,陈式太极拳要求一举一动都不离缠丝劲。“缠丝劲发源于 肾”,在运动中严格掌握缠丝法(缠绕螺旋运动的方法)和缠丝劲(缠丝法练出 来的劲),这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缠丝法要求在松肩沉肘、开髋屈膝、以 腰为轴、一动全动,掌心内外反转。手往里转,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 腰(指的是同侧的腰,实质还是以腰为轴)手往外转,以腰催肩、以肩催肘、 以肘催手,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膝,表现在身躯是旋腰

转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如 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劲处,按《拳论》“凡有不得势者,必于腰腿求之”,即挪 动一下腰腿,以求得顺随,逐步得到自我纠正的方法。此层功夫,虽然内气已能 贯通,但还较薄弱,肌肉和内脏器官的配合还不大协调。在推手和技击中,遭到 一般的进攻,尚能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进落空。然而一遇劲敌, 就会感到内劲不足,摇摇晃晃,难以立稳。即使将对方发出去,却因自己内气不 足,力量不整而较为生硬、勉强或拖泥带水。为了使内劲充沛,还须更加下大工 夫练习。每天除按规矩练架式套路之外,还可以结合练习推手,进一步体会沾连 黏随、棚捋挤按的劲别。用推手的方法来校正架子、检验架子是最客观的方法。 因为练拳架的目的就是为了(健身)适应技击。太极拳有阴柔轻灵的一面,譬之 和风细雨。太极拳亦有阳刚沉着的一面,譬之雷霆万钧。两者兼备互用,才得太 极两仪。“推手时单凭触觉灵敏则有被动而无主动,好像有轻武器而无重武器, 不易引动对方而放劲干脆,反而易被对方听劲引动”(陈小旺五层功夫)。此阶 段还可以增加几遍炮锤(陈式二路)用来增强耐力和爆发力,练习刀枪剑棍等器 械以检验手、眼、身法、步法的配合,使内劲逐渐增长充实。

懂劲之后,已经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可以脱离老师的指导。经过苦练,使 内劲更加充实后,在推手时对方的进攻对自己威胁不大,触着即变换身法,很容 易将其劲化空,表现为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特点,隐于内而不显于外,随人 之劲而不断改变方向,不丢不顶、内部调整,变化不令人知,处处意在人先, 能做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避实击虚,而且动作小、落点准、威力大,化劲 容易,发劲干脆,遇人交手时,只见将人发出去,看不见有多大动作,好像站着 没有动一样(一般人看好像没有动,因为不是拳打脚踢的那种动作),而且重心 稳定,即“四阴六阳类好手”,此时就要向“阶级神明”一脱规矩方面发展。

“阶级”一意即逐步上升,“神明”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熟则生巧,形成 条件反射。“匠人教人以规矩,不能教人以巧。”陈鑫说:“以之诲人,则大匠 之所能也,至于巧,大匠不能使,唯在学者。苟至于巧,则遵规矩而不泥规矩, 脱规矩而自中规矩。”同一师傅传授的套路,众多徒弟学习出来,总是风格不尽 相同,如何将师傅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靠自己独特的探索和表达,就是脱规 矩一改革和创新。

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由守 规矩到脱规矩,由脱老规矩而又合乎于新规矩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改革

和创新的过程。只有脱规矩,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才能更加合乎高要求的 新规矩。

从太极拳发展史来看,也是遵循着“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这 个规律的。杨氏太极拳师祖杨露禅(1799—1872)始学于陈式第十四世——陈长 兴习陈式太极拳,从明规矩到守规矩,日久苦练,使功夫达炉火纯青、登峰造 极,周身处处皆太极之地步。形于外,诚于中,千变万化自无穷。法密理精,浑 身轻灵,即使四面八方都敌人也难以得逞,纵有勇者突然来袭,跌者跌、倾者 倾,在京师誉为“杨无敌”,直至脱陈式规矩而改革创新,创编了杨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由河北永年县人武禹襄从师于杨露禅学杨式太极 拳后,从“明”到“守”,从“守”到“脱”。根据其老架创编了适合中老年 健身的武式太极拳。武禹襄传李亦畲,李亦畲传郝为真,经郝家祖孙三代传授研 究,不断丰富完善,成为郝式太极拳。吴式、孙式太极拳创编发展皆如此。杨、 武、吴等式太极拳取消了陈式太极拳中显于外的发劲动作(脱规矩),使太极拳 适应医疗性的要求,能适合广大群众的练习,使之成为当前推广太极拳运动的主 流。上至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下至杨露禅祖孙、全佑父子,武禹襄舅甥,郝为 真师徒……他们都对传统太极拳有深厚的功底,然后在太极拳理法上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就拿陈王廷创造太极拳的过程来看,也有个明、守、脱、合的过程。 陈王廷是一名武将,曾任乡兵守备,临阵决敌,深有体会。他继承戚继光、俞大 猷和唐顺之等整理民间拳法的优良传统,遍阅武术资料,研究了 16名家拳法,观 摩了少林功夫,还汲取了导引吐纳和五禽戏等长处,根据太极图说原理,参照 《黄庭经》、《内经》的养生要求,经过分析综合,择善而从,推陈出新而创编 了太极拳。

师祖传下的技法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其奥妙无穷。忽略祖宗传下的宝贵遗产 是极其错误的,但全盘照搬老祖宗、师傅那一套也是不对的,不敢根据时代的 特点进行改变,就很难成为当代高手,更谈不上创立什么新流派、新功法了。 “守”是基础,“脱”是发展,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并不矛盾。整个中华武术的 发展史就是一个继承传统,又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历史。“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艺无止境、学海无边,让我们沿着明、守、脱、合的路子,让太 极之花香遍全球吧!

笔者自悟养生、技击真诀:

微妙神奇太极功,神龙变化理悟通;

松活弹抖循环叠,阴阳无偏是真经。

级放屈伸静与动,刚柔相济显于恒,

随人缠绕我皆依,得机就势巧自生。

练拳(养生):行气如九曲玉珠一无微不到。

交手(技击):发力似江河巨浪一无坚不摧。

三、太极拳的技击机制

太极拳从外形上看,动作缓慢柔和,慢悠悠、软绵绵,其实它有极强的技击 性。陈鑫说:“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再到 其小无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 孰能挡之。”它是以先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打手歌诀》云:“棚捋 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劲落空合 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又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即强 调“以静待动,后发先至”这一战略思想,既不是主动进攻,又不是被动防守, 而是在防守中反攻。就是通过化解对方进攻,以争取我顺人背之势,趁机(得机 得势)打击对方。

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引劲落空,借 力打人。要想得到如此功夫就必须以柔入手,积柔成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刚柔相济,软如棉花硬如铁。盘架练拳要细心揣摩,处处做到虚实分明,上下 相随。陈照丕讲:“虚实不分,就不能上下相随;不能上下相随,就不能引进落 空;不能引进落空,就不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四两拨千斤,就不能借力打人。” 而上下相随的标准是什么呢?陈鑫说:“自顶至足,内有五脏六腑,外有筋骨皮 肉,四肢百骸相连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 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 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其实做到上下相随时,身体就像蟒蛇 一样,“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 弓”。

太极拳理精法密,在身法、姿势正确的前提下,懂得拳理,久而久之就会练 就太极特有的缠丝的内劲(太极缠丝内劲是蕴于内的从“神舒体松”的松柔中,

以意贯注而锻炼出来的一种弹簧劲。这种劲发于心,而行于四肢骨髓,充于肌 肤,“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行气如九曲玉珠,无微不到;发力似江河巨浪, 无坚不摧。这种缠丝的弹簧劲,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如体内灌有水银那样沉甸甸 的,但流动又似行云一样极为快速,在体内圆转、浑厚、灵活,随人之动而不断 改变方向)。陈鑫说:“太极者,缠法也。”又说:“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 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因与强敌交手,要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借力打人 就必须练就缠丝内劲。陈鑫讲:“耍拳缠丝劲作何用?盖硬与人直接者,则人 易躲闪,易离去,唯以柔接之,则人易其柔软而心不惧,心不惧故不躲闪,唯以 其柔软缠丝法接之。未沾住人身则已,如沾住人身,则人不能躲闪;躲则以手跟 之,如漆胶黏硬物,物自不能躲闪,离则以缠法缠绕其肱,如蜘蛛以丝缠蝇,又 如己上紧之螺丝,欲硬拨去不得。故未黏住人之肱则已,如既黏住,则吾以缠丝 法黏住其肉,当缠而绕之、沾之、连之、黏之、随之,令其进不得进,进则前入 坑坎;退不得退,退则恐我击搏,故不敢硬离去。此缠丝劲之在拳中最为紧要妙 诀也。”

太极的缠丝内劲为何如此奥妙,因它符合力学原理。我们知道,杠杆原理表 明可以以小力撬动大力(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 把地球撬起来),省力杠杆在撬动的过程中,是围绕支点旋转的圆运动;轮轴省 力,在运用时也是旋转的圆运动;斜面可以省力,而我们用的螺丝钉就是变形的 斜面,螺丝钉的螺旋拧进,穿透力特别强。而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巧妙地运用 了这些力学原理,以离心力引化对方的刚硬劲,以旋转的穿透力打击对方,会以 小力取得大力的效果,即遇刚劲,“须用缠丝劲引之,令其立脚不稳”,以迅雷 不及掩耳之弹抖劲打击对方。这即是太极拳的玄妙之理。

太极拳理深奥无穷,太极拳法用之精妙,欲得真谛也不是特别容易的事,陈 鑫说:“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 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拳打万遍,神灵自现。”

四、点击“门”字穴,御敌显神奇

人体经络(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上循行有365个穴位(不包括经外奇 穴),用在技击点穴上的有72个。一般武术点穴,是从这些穴位中择取36个大致

 

命穴作为主要攻击点,点击后使人昏、晕、哑、麻、瘫、死,从而使其失去反抗 能力。

笔者发现用太极缠丝内劲点击人身上的“门”字穴位,在技击御敌中会产生 比一般武术点穴更加神奇的效果。有歌诀云:

上天门、下地门,中门点击命归阴。

腹冲门、脊命门,肋间章门与期门,

气血流注逢时点,轻则致残重入坟。

梁门关门滑肉门,辰时点击妙如神。

首面门、脑哑门,头侧耳门亥时寻。

手太阴经有云门,点中喘咳肺气沉。

足少阴经有幽门,重击休克如死人。

膀胱经上开门多,风门魂门与育门,

申时点中背门穴,金银也难买回魂。

身上门穴二十六,常用十八残伤人。

点穴神术虽奇特,无德之人学无门。

任凭失传不轻传,师不谨慎成罪人。

所谓“天门穴”,就是百会穴,它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属 督脉;被点中后脑昏倒地,不省人事。“地门穴”即下阴,又称海底穴,位于裆 部中线,击中剧痛,可使人昏厥丧命。“中门穴”即神阙穴,点击后,使人腹痛 难忍,腹肌痉挛,冲击肋间神经,震动小肠、膀胱。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夏天,为了应付公社书记检査麦收情况,笔者邻村一 民办教师带六年级学生搞夏收,因一学生不听话,被教师一掌击中天门穴,当场 死亡。也是一个夏天,笔者同村名叫永强和修敏的两个壮汉在麦场上斗着玩。无 意中,永强踢住了修敏的地门穴(海底穴),修敏当场倒地,痛得就地打滚,双 手抱住下阴叫喊,全身出汗,面色苍白,疼痛不止,医治无效第二天死亡。

冲门穴位于耻骨上缘中点旁开五横指,有动脉搏动处。点中后,使人气滞血 瘀,小腹剧疼,大便不通,小便失禁,盆腔、生殖功能受损。

命门穴位于腰正中的脊柱上,第二腰棘突下凹陷中。点中后,可使人气滞血 癖,下肢截瘫,麻搏,遗尿。笔者曾尝试点击命门穴的效果究竟如何。20世纪60 年代,家家户户靠养猪积肥种植责任田。一天,一头近二百斤的大公猪把我家的

 

猪圈拱塌并和我家小猪争食吃,把小猪的耳朵咬烂,血流不止。我用搅拌猪食的 竹筷轻点了大公猪的命门穴,当即大公猪瘫在地上,站立不起;后来两条后腿拖 着地,挣扎着爬进一个秸秆垛中,不知死活。

章门穴和期门穴,都是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期门穴位于体前乳头直下二 寸,即第六肋缝间。点中后,劲力冲击肝脾,震动膈肌,使人气滞血瘀,胸肋疼 痛,呕吐不止。章门穴位于第十一浮肋游离端下际,屈肘合腋,肘尖止处。右章 门穴当肝脏下缘,左章门穴当脾脏下缘。被点中后,破坏膈肌膜,胸肋胀满刺 痛,气闷不舒,活动受到牵制,手臂不能上举,动则气短,食欲大减。

技击点穴,必须熟知点穴时气血所运行的经络。气血运行时刻,遵守子午流 注学说。人体有十二经络,日有十二个时辰相对应。按时取穴的原理是:人体的 活动与五脏六腑、经络(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有关;穴位分布在经络上,如同 交通各站,按时阻止其血,就可产生闭血效果。穴位在经络上如同泉水,闭之则 逆行;故有点穴逆经之说。章门、期门属于足厥阴肝经上的“门穴”,按子午流 注学说,丑时(早上1点一3点),气血流注肝经。此段时间点击章门穴、期门 穴,伤人效果甚重。同样道理,辰时(上午7点一9点),气血流注于人体足阳明 胃经,而梁门穴、关门穴、滑肉门穴都是胃经上的“门穴”,这时(辰时)点 击,会使被点者胃痛、呕吐,甚至吐血、食欲不振。

耳门穴位于耳珠上部缺口处微前陷中,此处的骨平均厚度仅有1〜2毫米,组 织非常脆弱;两耳是距离小脑最近的部位,点击耳门穴,会使小脑震动,造成人 体平衡系统失常,重则致瘫、致命。耳门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门穴”,而 亥时(晚上9点一 11点)气血流注此经;故在亥时点击耳门穴,制敌最佳。

云门穴位于中府穴上一寸,锁骨窝下陷中,属手太阴肺经,适宜寅时(早上 3点一5点)点击,此时气血流注此经。点中后,气喘,咳嗽,胸胁痛。

幽门穴位于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半寸;属足少阴肾经,适宜酉时(下午5 点一7点,此时气血流注此经)点击。点中幽门穴,冲击腹部动、静脉,可使人 胃部疼痛、呃逆、呕吐;重则震动心脏、肝、胆,使人张口突眼不能说话。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门穴”最多。除风门、魂门、肓门穴外,还有金门穴和 殷门穴。而气血流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的时辰是申时(下午3点一5点),若这时点 击风门穴(第二胸椎下旁开半寸),会使人精神恍惚,项强、目眩,背如负重。 若点击魂门穴(第九胸椎下旁开三寸)会使人癫狂、目昏、消渴、半身不遂。若

点中肓门穴(第一腰椎下旁开三寸)会使人腰痛、便秘。

脑后的哑门穴,位于头后发际正中直上半寸处,属督脉(任督二脉不在十二 正经之列,点穴不分时辰,任何时辰都可点击),后脑是脑神经最集中的部位, 特别是脑后延髓,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中枢;点中哑门穴后,可使人舌僵 不语、头痛、项硬、癫狂。

“面门”不是穴位,不在二十六“门穴”之列(二十六“门穴”为:天门、 地门、中门、冲门、命门、章门、期门、梁门、关门、滑肉门、哑门、耳门、云 门、幽门、风门、魂门、肓门、京门、殷门、金门、郗门、石门、箕门、神门、 气门、血门,常用的十八门是前十七门加上面门),面门是面部以鼻为中心的部 位。其上有眼睛、下有口,左右有两耳,即面门是七窍的总称。面门的神经、血 管分布相当丰富,听、视、嗅等器官的痛觉极为敏感。眼睛是手足之导,一旦受 击,就会失去战斗力;鼻子对来自正面、侧面的击打承受能力很弱;鼻子受点 击,可使人剧痛,视线模糊或骨折昏迷。

“这门、那门,首点面门”。当代武松、捉豹英雄何广位,是焦作市孟县 (现改为孟州)武桥村人(和笔者家相距几十里,20世纪80年代相识于焦作市太 行宾馆)。何老打猎一不用枪,二不用刀,三不挖坑,四不用下套,单凭一身孤 胆,两只铁拳,专打野兽面门。何老踏遍全国二十一个省,大小三十二座山,生 擒七只猛虎,打死打伤九头野牛、七百多头野猪、八百多只豺狼,活捉二百三十 多只金钱恶豹(上海、天津、郑州、安阳、焦作公园还饲养着何广位亲手抓来 的活豹)。何老打猎的绝妙招法就是以铁拳首打面门,特别是鼻梁(鼻梁被重击 后,眼冒金星,视物不清,或眼前发黑、昏迷晕倒)。连狼虫虎豹都败于击打面 门(鼻梁)的拳法之下,何况人乎!所以遇敌首点面门,取胜势在必得,但要有 太极缠丝的内劲和特有的点穴手法。

太极点穴术的特点是:以静待动,顺势借力,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 先动;用寸劲弹抖,动作极快;快如闪电,疾如迅雷;点击六位时,不离缠丝 劲,顺缠逆点,逆缠顺点,上化下点,声东击西,引空就点。点穴术虽奇特,但 没有经过长期道德修养和考察的人是不能得到真传的。要记住:狂、赌、横、 满、盗者不授,不诚、不义、贪财、好色、欺弱者不教:“如若不是忠良辈,他 送千金也不传”。

 

一、宗师陈照奎谈太极拳及推手

拳式是个人单独练习以求其准确和全身动作的协调相随,是基本功。推手是 两个人对练,以求掌握基本搏斗技巧。只练拳式,不练推手,就缺乏对敌搏斗的 直接实践,不能掌握防身御敌技巧。如果只练推手,不练拳式,只能掌握一定技 巧,但无法正确掌握基本动作,易养成一些不正确的动作习惯。若达到一定水平 后,难得更大进步。

陈式太极对敌搏斗的几种方法:①使对方失去平衡而摔倒;②拿住对方的肢 体使其受伤或不能动转(称拿脉、抓筋、反骨)③将对方击伤或击出;④惊 击,结合心理作用,用迅速的动作,使其发空失措,乘机抖动(力由脊发,机关 在腰),用于一颤之倾,如猛虎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蚊龙用力不见力而山 不能阻。拳谱说:有钱难买机灵颤,此法最妙。啥是机灵颤呢?即突如其来的抖 动,就是下丹田的疾速发劲。

“沉肩垂肘”、“肘不贴肋”、“下塌外展”是使自己的手臂不致被逼受 制,便于引击。发劲时应该呼气,呼气可使腹压加强(逆式呼吸),重心下沉, 内脏不受过强压迫,不致受伤。变换虚实,倒换重心时,裆部一定要走下弧,即 走锅底型,不能把重心扛过去。要求上身中正安舒,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 松胯,气沉丹田,五趾抓地。总之,下盘坚实,上盘灵活,使人强若不倒翁。

内转丹田和胸腰折叠:内功主要特点在于气沉丹田。丹田内转形之于外即为 胸腰折叠,运动螺旋。《拳论》曰:“出肾入肾是真诀”、“腰不动手不发”。

丹田内转是太极拳的精华。如懒扎衣、六封四闭、三换掌、披身捶、左冲、右 冲,都是明显以丹田内转为核心的胸腰折叠劲。这种强调胸腰腹部运动的方法, 对健身有特殊作用。人体胸腹、脏腑所在之处,全身气血汇集于此,也是经络贯 通上下表里的枢纽。每一次胸腹折叠使内脏器官进一步温柔地自我按摩,可起到 练精化气,增强性功能,消除腹部脂肪过多,对内脏功能锻炼效果甚佳,可使腹 肌力量和柔韧性增强。

“松活弹抖劲”就是老怀庆府人所说的“一给灵”。这种劲是在全身放松的 基础上由大脑指挥,以腰脊为总枢纽,结合丹田带动,以螺旋弹抖的形式,调动 全身力量,集中到一个发射点上,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从肢体的某一部 位爆发出来,产生巨大威力。就像溜牲口时,骡子打完滚后站起来,突然全身一 抖,轻松而有力地抖掉身上灰尘一样;又像卷起来的钟表发条,一旦失去控制突 然爆发出来那种弹簧劲。

既称太极拳,拳架就要强调阴阳平衡:逢上必下、前发后塌、右发左塌、左 发右塌,逢右必左、逢左必右、有内有外、内外兼练。身法上要对拉拔长,强调 对称劲。

阴阳学说(对立统一)是太极拳的质,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形。太极拳动作非 圆即弧,触处成圆。顺逆缠丝劲贯穿于各种刚柔、快慢、开合、升沉动作之中; 开在螺旋中开,而不是掰开,合在螺旋中合,刚和快不能丢了缠丝劲。特别是 二路(炮棰)动作快,窜蹦跳跃动作多,但快也不能失去螺旋劲。无论推手或打 拳,都要做到“触处成圆”。这种螺旋形式的太极劲,要以腰为轴心,无论是四 肢的顺逆缠丝,还是动作的大开大合,都要立身中正,切忌身躯左右摇晃、前俯 后仰。合则以螺旋为形式,发挥胸腰的向心力,气聚丹田。开则以螺旋为形式, 发挥其丹田的离心力,气达四梢。

虚实包括两个方面:①人身重心倒换之虚实;②发劲主辅之虚实。左重则左 虚,右重则右虚,就是说左手下沉发采劲时,左脚为虚,右脚为实(重心所在、 所偏)。右手向前推或发横洌劲(偏上)时,右手实,右脚也可以实;但右手向 下发采劲时,右脚必须是虚。震脚发劲,蹬脚发劲,从身体重心来说都为虚,但 论发劲之虚实,则又可称为实,后塌部位则为重心之实。其理如冬天站在结冰河 边,用一只脚踩冰,试冰冻之薄厚,无论用多大力去踩踩,其身体重心之实必然 在岸上之脚,踩冰之脚为虚,但从发力讲,踩冰之脚则为实。

“引劲落空、化打统一、顺势借力”,来则顺势捋,去则顺势发,来则欢 迎,去则欢送。关键是出功夫,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怎样出功夫?就是把练 套路、练推手、练单式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出功夫。推手是检验架子的试金石,走 架子又是推手的基础,练单式则是出功夫、适应散打的关键。有些式子动作的用 法,在推手中不能用,如肘法、腿法,以及对人体要害部位的击打、擒拿、点穴 等功法。有些快速发劲动作,在套路中也不能一个接一个地练,那样会累得喘 气。

无论引化或反攻,都必须运用劲,无劲则有形无质。人刚我柔为之走,这个 走一定是螺旋的圆转动作,而不是软弱无力的直线退让。接劲时,如不会适当运 用缠法,不丢即顶,无法引化。

二、陈正雷老师口授作者交手理法

太极技击完全是大将风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 人。”

所谓太极阴阳,凡里往外开者皆为阳,外往里收者皆为阴,故凡外击者为 阳,内引者为阴。拳势内,外开者蓄而不发,内收者引而不击,而击搏之劲自然 藏于引进之中,唯其如此,故愈练而愈紧密细巧。刚柔互运,虚实渗透,久练纯 熟,无端绪可寻,无迹象可指,斯为得太极之真谛。

从柔到刚,从刚复柔。在螺旋式缠丝运动的辅助下,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 嵌进折叠;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放 即是收的意和劲,连绵不断,往返无端,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定势动作表现其刚,转换动作表现其柔。“刚者以千斤之力扼百钧,柔者以 百斤之力破千钧。”定势至刚处主攻,转换复柔时主化,“尚力尚巧,刚柔之所 以分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连;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逼不捷; 刚柔相济,则沾连黏随、腾闪折空、挤按,无不得其自然矣。

练到“五阴五阳”功夫时,人完全像一个大皮球,你推得轻,它就回得轻; 你拼命推,它反击力就越大;你打得越重,它把你弹得愈远。究其实质,球内只 是一气而已。长期太极拳运动,引得内气鼓荡于四肢,乃柔极生刚所致。载重几 十吨的汽车,支撑它的只是轮胎。轮胎内是钢筋还是水泥?只是空气。是什么力 量牵动如此重的车运行呢?还是气,是发动机燃烧汽油所产生的内气。载的货物

很重,是方还是圆的去支撑?是圆的车轮。所以太极拳研究“立身中正”圆活的 自然身法,太极图用圆表示。圆符合运动力学,又符合自然规律。太极拳似水, 水极柔又极刚。水可以使山岳成平地,水可以使高楼大厦成泥沙。太极拳似风, 风能说不温柔?但刚起来能使一座城市刹那间成为废墟,也可以使世界万物无影 无踪,这就是柔中寓刚,刚极生柔之理。

练就“五阳并五阴”功夫,可使身体“蚊虫不能落,滴水不能沾”,这是太 极的灵感。圆柔,外不显其形,只通过“哼”或“哈”一声,可使人跌丈余之 外。

浏览1,7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