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当一个人突然昏厥,在慌乱中,必 会有人大喊“快按人中!”果然,经过点按人中和其他处理,病人很快复醒了。 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什么高明法术吗?其实,这便是点穴,一种中医常用 的治疗方法。

人体的“穴位”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 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相传,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 有人使用砭石来砥刺放血,割刺脓疡,或是热熨、按摩、叩击体表,或是在体 表某一部位用火烤、烧等的方法来减轻和消除伤痛。这样,时间一久,便逐 渐意识到体表的某些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后来有人便命名了这些具 有医疗作用的特殊部位,称之为“腧穴”、“穴位”、“穴道”等,并在长期实践过 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穴位的发现,丰富了人类的医疗手 段,针灸、艾灸、手法穴道按摩等也相继问世,于是,常见病、疑难杂症频频被 攻克。

穴位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 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的发现,丰富了人类的医疗手 段,尤其为现在人们倡导的绿色疗法提供了基础。点穴疗法既可以治疗疾 病,又可以预防保健,值得我们了解和学习。

本书特别之处有两点:一是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本书列举了 几种不同的点穴流派,每个流派不仅有基础练功方法和常用手法的介绍,重 要的是结合了几代人摸索的临床实践,对本流派临床治验疗效好的疾病也 加以具体阐述,更利于学习者的运用。另一点是文字和图片的结合。每一 个穴位都配有图片以增强认知,每一种手法也都配有相应的图片以利于学 习者的操作。

本书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专家学者们集体编写而成,对于指 导应用点穴疗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适用于普通大众和中医爱好者学习点穴 疗法预防和治疗疾病使用,同时也可供中医院校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

第一节穴位、经络常识

关于经络的问题,通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国内外学界 现在把经络当做一个研究热门,而穴位是经络上的凹陷之处。

实际上,中医所说的经络是身体各个组织间隙拼凑起来的隧道,有气则开,无 气则合,用解剖或其他方法很难看到。经络中的活动现象,千姿百态,历历如见。 李时珍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

&一、点灸疔法的机理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气、血、筋、脉、骨、髓、腑、脏等组成的,它们互相依赖,具有 不可分割的阴阳关系。气和血、筋和脉、骨和髓、腑和脏,都是互相为用的。气为血 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筋为脉之使,筋动则脉急,筋静则脉缓;骨为髓之 舍,骨坚则髓实,骨软则髓虚;腑为脏之表,腑壮则脏盛,腑弱则脏衰。它们之间有 经脉连贯,气血运行,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脏腑起着主导作用,它配合五行(木、 火、土、金、水),起着相互生克、相互制约、相互维持其平衡的作用,并影响着气、血、 筋、脉、骨、髓等各方面的正常生理关系。

古医经《灵枢•本脏》载:“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 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气、血、精、神是奉养生命,保持 正常生理活动的根本物质;经络则是通行气血,营运阴阳,以濡润筋骨而滑利关节 的。此外,《灵枢•经别》又讲:“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指出十二 经脉能把人体内在的脏腑功能活动应于外在环境的变化。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 状况下,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全身,成为运行营卫气血的通路,使人身成 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病理情况下,可以表证传里,里证达表,相互传递。所以, 《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 起”,指出了人体一旦受致病因素侵袭,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时,就会出现各种证候而 为病。

腧穴,又叫穴位、穴道,大多数都分布在经络循行的径路上,即使不在其上,也 与经络有着密切关系。点穴疗法便是运用恰当的手法,使“气”和“力”作用于一定 的穴位,并将其产生的作用,沿着经络——内脏的相关路线,渗透到患者体内,以激 发经气,让气至病灶产生感应,来调整阴阳脏腑的功能和营卫气血的盛衰。也就是 说,通过适当的点穴手法,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使营卫调和;还可以平衡阴阳, 扶正祛邪,治愈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络、腧穴部位的神经和血管比较丰富,刺激穴道会引起神经兴奋性的改变和血液循环的改善。从这个观点出发,点穴疗法的机理可能主 要是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射性地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病 变部位组织细胞的恢复或再生能力,从而产生治愈疾病的效果。

点穴疗法的治病机理,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其治病效果却为大量事实 所证明,是保健延寿的良方妙法。并且此种疗法简便易行,适合于任何环境下施 治,也便于自我治疗。

^二、经洛简介

经络是经与络的总称。经包含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奇经八脉。 络包含有十五络脉、别络和孙络。其作用是形成人体气血往来循行的径路,是全身 各部的联络网,内联五脏六腑,外通关节皮毛,使肌表和内脏直接发生关系,将脏腑 和肢体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灵枢•经脉》篇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嘉 言也强调:“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说明了经络在中医学中的重 要性。在施行点穴手法前,应至少知其梗概。


  1.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与十二脏腑(六脏:肝、心、肺、脾、肾、命门;六腑:胆、小肠、胃、大肠、 膀胱、三焦)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名为正经,其他的经脉相对地称为奇经。十二经脉 是经络的主要部分。

  1.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支别,循行于身体的深部,由四肢走人内脏,复出头颈。 它是随着阴经与阳经出人离合、互为表里而中途联系的通路。六阳经别行后,仍能 还合到本经;六阴经别行后,不再返回本经,而和其他表里配合的阳经相合。

  1.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为十二经别以外的又一循行系统,不入脏腑。它起于四肢末端,行于 关节部分,上至颈项头面,并贯穿各部筋肉之间。筋有刚柔之分,两者之间又有相 互维系的作用。

  1.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指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与脏腑没有直接联系,也无表里关系,为了 与十二正经相区别,故称为奇经八脉。其任督二脉,直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上, 其他六脉则附属于十二经脉之间。

  1. 络脉


直行于分肉之间者为经。支而横行于皮下,由外面可以见到的为络。络的支

别,叫孙络。十五络脉是人体较大的主要络脉,它是从经脉别出,故又称为别络。 每一络脉别行的起点,都由本经的腧穴而别行,与另一配偶经脉联络起来,这样十 四经除脾经外,各有一络,唯脾经独有两络,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灌溉于五脏和四 旁,从大络而布于周身,因此有两络。

上述经络之间,以十二经脉为主,奇经八脉为十二经脉的统率,并起着一定的 调节作用,而十五别络作为正经传注的纽带,它们相互结合连贯构成整体循环。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内容很多,这里仅作简要介绍。

(_三、腧灸权览

腧穴的“腧”与“输”义通,有输注的含义,像水流的传输灌注广穴”含有“孔”、 “隙”的意思。在《内经》中称腧穴为“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针灸甲 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还有称“穴位”的。

  • 腧穴的分类


腧穴根据其分布,又分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一般将分布在十二经脉和 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上,归属于这些经脉的腧穴,称作“经穴”。它不仅具有主治本 经病症的作用,而且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症。据清代医书《针灸逢源》 载,全身共有经穴361穴。

浏览1,20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