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刘成有传
鹰手拳大师刘仕俊,雄武一世,遐迩闻名。继仕俊真传武 技巨擘者,为刘成有是赖。成有盖仕俊族孙,刘德全族侄也。 初学技于飞腿杨景山,继受业于刘德全,三十年后复受业于刘 仕俊。成有初受业于德全时,体弱多病,德全教以内功,排定 时刻,昼夜不稍懈怠。未数年,奏奇效,易羸弱,成壮汉,拳 功亦大进,德全复尽其所能以教之。其性喜技击,嗜拳艺如生 命,以刻苦钻研,砥砺功夫,身虽短小,而轻捷如猿,天性活 泼嗜斗。德全于教授期间,既喜其性适其击技,更喜其甘心刻 苦。未数年,即收青出于蓝之效。论软功则能纵立双砖于地, 蹲纵数次于其上,立砖不稍倾倒。再,双足并立,曲身向后, 俾头顶吻接足跟,若曲环然;又能指捏椽头,卷身上房,毫无 攀附声息。硬功则能坦胸挺腹,迎利刃而不创入;以只臂横亘
道上,三千斤重车轧之,而无毫折。此皆因德全善教,而成有 练功之纯也。
年二十余,因事去房山县,逢某拳师,轻成有年幼功浅, 坚欲与较。成有逊而后进,不数合,拳师仆地矣。一日昼寝, 觉有物登其身,微抖而逐之,起视之,一鼠已毙矣。其功夫深 密有如此者。
年三旬,仕俊自京师还,成有演技献之。俊叹其武功虽 纯,惜欠精耳。成有不服,直前与较,刹那间,竟为所执,如 婴儿委地。乞饶之,认师焉。俊乃以平生心得,秘授之。成有 技益进,而嗜与人较。适其戚某邀陪新婿,遇名拳师,谈笑之 间,颇轻成有。成有推箸起,与较于室隅。某拳师窘迫不能交 手。复出屋较于庭院,窘如前。经多人劝解,拳师某服输乃 罢。人皆曰:“能人背后有能人。”
仕俊枪法高妙,世所膺服,深恐失传,特秘授成有。期 数年尽得其妙,“杆子刘”之名,典昔河北武林无不知者。 盖仕俊而后,尽得真传,惟成有一人而已。成有授徒,一如 仕俊,爰非打则不能教,非较则不能进,人多畏其打,不敢 请教。其甥陈纪平者,性沉默,而体雄伟,手足敏捷。尝戏 于树梢,双足攀其干,全躯倒悬,犹与人闲谈,双手指划, 毫无惧色。成有见而奇之,收为人室弟子,举毕生真纯技 艺,逐项授之。传授演练,通宵达旦,纪平了无倦容。成有 指授无一隐匿。十余年如一日,或谓纪平曰:“吾所得于吾 师者,悉已授汝矣。汝不可一日懈汝功,务使刘家真技粹集 汝身,然后再相授受,使中华俊杰享健体乐功之效,为神州 武技界放出异彩,此我之愿也。切勿染江湖拳技恶习,身怀 绝技,或秘而不传,或传而不尽,或党同伐异,或妒贤嫉 能,皆为武林之罪人,汝慎戒之。”纪平聆训,拳拳服膺, 终身不敢忘怀。
第三节纪德传
师名纪德,字子修。姓吴札拉氏。满洲正白旗人也。性 质直而嗜武技。少从回教徒王某受弹腿及花拳,矫捷冠其 曹。弱冠人护军营,又从雄县刘仕俊学技,技名岳氏散手。 相传,宋岳武穆得之于丽泉山僧。其初仅九手,分为上盘 三,中盘四,下盘二。其后每手各变为二十手。更分左右衍 为三百六十手。其站桩用川字地盆式,身法用半马式,则以 足尖由外向内勾盘法。练时,每进一步辄或半圆形,谓即达 摩祖师所创之勾腿盘旋法。技简精到、朴而不华,习之九 年,技乃大成。更能虎纵及过车诸术。虎纵者跳跃如虎;过 车者臂能承车。一日,师在北新仓,有米车过市,师卧地以 臂当轮,轮过而臂不伤。众大惊诧,曰:此铁臂也。由此以 “铁臂”名。
同治六年,以技擢护军校,又从杨露禅受太极十三式。习 之既久,豁然会通。乃以散手之刚、太极之柔,合而为一。故 推手发劲,坚实缜密,当之者或如箭之离弦,或如鱼之脱网, 被掷寻丈以外。如触电然,既不能抗,亦不能避,盖熟极而 化。神乎,其技者也。其使器械亦然,而尤神于枪术。每当场 弄舞,神宇间矜持而圆转如意,见者若忘其持械然。及与敌 遇,则制胜于几微之间,因敌之瑕,以为己利,枪柄略旋,敌 械已落,竟测其劲自发。识者,谓得水张枪法之髄。水张者, 道光时山东人张氏,卖水北京,枪法无敌,都中习枪者皆其门 下,故云。
师继人神机营为技艺教习。光绪十七年,奉檄为科布多属 之玛尼图拉翰卡伦侍卫。地边俄疆,广漠荒寒,张幕以居。巡
徹之余,辄纵士卒游猎、习枪马。时两国戍幕相望,将校亦间 相与接,以体材武相矜傲。俄人以华人短小无力,常意轻之。 俄校有以技勇称者,能隔衣数袭,以指伤人。一日造谒请角, 师固辞不获,乃迎以披肩式,敌立仆地上。仍揉进,师复迎以 双冲式,两臂下压,乘其抵抗时击之,敌立飞起,作抛物线坠 榻上,头触皮幕有声,于是服先师,赠枪为纪念,往还日密。 人多服其识略焉。五年任满回京。宣统元年,赏戴花翎。民国 六年升任参领。
年七十矣。然师性谦抑好学,见有胜己,既欲从学。有宋 书铭者,年与师相若,而师愿为弟子。宋与师约秘不传人。师 曰,余习技即以传人,若秘之,宁勿习耳。其坦白如此。是与 师同习散手,技成者约二十人,皆先师殁,惟师与兄纪绪老 寿。兄为正阳门门领,性孤介不乐授技。师不娶,无室家累, 乃以传世侄。自逊政后,旗营事简,时同人等组设体育研究社 于京师,以提倡国技,延师担任教席,社中友人获益匪浅。寻 各学校多增设拳术一科,师任高等师范学校、医学专门学校、 京师第一中学校、北京体育学校等教授,善诱不倦,诸生乐 之,士大夫亦多与游。
惟都中风气尊太极拳,以散手无拳路、不美观、习者惮其 艰苦,鲜卒业者。师以民国十一年春二月殁,年七十有七。汀 潭杨敞从习拳法数年,见其待人接物和而有礼,闻其终身未尝 与一人争。盖平时,静坐,养气所得者深技也,而进于道矣。 敝因散手无名,乃就所习者为之条理类别,并命以名如所述披 肩、双冲等式是也。附识之以明拳学渊源焉。
(一)披肩类
一、披肩二、披肩拳三、披肩内拳四、披肩外拳 五、披肩上掌六、披肩下掌
(二) 扼肱类
一、扼肱掌二、扼肱肘三、扼肱上掌四、扼胧下掌
五、扼肱套步双掌六、扼肢套步提膝七、扼肱探阴掌 八、扼肽双掌
(三) 扼咬类
一、扼吭二、冲吭三、双手扬肘冲吭四、双手进步 扼吭五、抑项推臀六、扼吭诀眸
(四) 迎风类
―、迎风扫叶二、叶里藏花三、迎风击干四、迎风 卷叶五、迎风折枝六、耽风掘井
(五) 擒掷类
一、擒举腕掌二、掷腕挂拳三、擒腕扬肘掌四、擒 腕揽腰掌五、擒腕揽肩掌六、折肘击胸肋七、截臂 八、点睛九、捩肱十、折腕
(六) 十字手类
一、十字手二、十字点睛三、十字践足四、十字躏 足五、十字铁拳六、十字提膝
(七) 无可归类者
击肋双冲双掌探阴击胸按腕承类挟臂拳抹 眉擒臂蹴胫捞月理发
按以上各手,当时练习因苦于无名易忘,故命名专重用 法,以便顾名思义,致多牵强生凑之弊。异日当细加审订,并详述用法以饷同志。今姑略识其意义如上。(杨季子)
第四节陈子正传
先叔,名纪平,字子正。河北雄县李林庄人。子正体魄魁梧,雄健而有胆。少时每与村儿戏斗,所向披 V 靡。其舅刘公成有,一代国术大师,见子正奇之曰:“传吾衣钵者,其此儿乎?”成有囊师刘德全、刘仕俊、杨景山、董宪 %}/ 周,深得少林派之神髓,兼汲各家之所长,尤精岳氏连拳、八
翻散手。雄踞燕冀,广交豪客,然鲜有当其意者,尝慨然以绝技不得其传为忧。见子正乃大喜,举平生所学,悉皆授之。其教法以对搏为主,各种手法,均于搏斗中乘机授与,故即明、 手 即精、即能实用也。刘公性豪放,每于教授时,则距跃飞腾,着着逼近,而子正坚毅,向学心切,虽伤不惧。先叔于躬耕南亩之暇,苦练沉思,梦寐不忘,十余年如一日,艺始大成!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拳集众抗夷。洋兵所过之处, 烧杀抢掠。时先叔尚弱冠,率众散于屋顶,飞砖瓦迎进洋兵。 战数小时,洋兵逸去,是使村人得保无恙,至今仍为乡里称道。当民国二年(1913),雄县方圆,累出土匪,明火路劫, ^ 杀人越货,性极凶狠。百性愁苦。先叔恨此武林败类,常只身 驱逐,使不得逞。是年七月初四,有悍匪五人,执刀棒短枪, ^ 窥视吾村,为先叔察觉,赤手逾垣,逐至村西。五匪被逼,环 列以待,旋举刀扬棍以性命相拼。先叔怒折株柳,从容抵御, ^ 匪颇受重伤,卒鼠窜而去。此事曾轰传一时,致匪每绕吾乡而 过,绝无再扰。
先叔艺成,不自满,更欲远访同道,以资印证。民国五年 U916),应黑龙江知友刘徽伯、王寅卿二位先生之遨,执教于该省省立各学校,期年成效大著,人才如涌。郭成尧、孙成 之、杨柄文、由述孔等,后均成一代拳术巨擘,致力于国术 界。而先叔之名,乃振耀于华夏。翌年冬暇抵京,时陆军部闻 其名,委以陆军训练总监、武技教练所教官之职。而东省旧友 持不相让,力邀北返,遂荐委刘启文代执教于北平。乃返关 东,于课余之暇与刘徽伯等编著《拳术要义》一书,以飨国 人。时上海名流黄任之、沈信卿、伍状飞、吴志青诸先生,仰 慕先叔之名,迭电邀请,莅沪表演,辞意恳挚。以情不可却, 始就道南下。既至,各界人士欢迎于教育会,并请表演于公共 教育场。沪上尚武之风因之日炽,雄风大振。事后,乃留门生 刘致祥、刘金阁二君在沪任教,己则仍返东省,盖欲竟课徒深 造之功也。次年上海精武会干事卢伟昌、陈公哲、姚蟾伯等先 生,通电相商,邀请先生再次南行,光大国术于南天。先叔亦 以久居一隅,有背切磋之旨,遂再度南行。
上海精武体育会,创于民国前二年( 1909),乃我国提倡 国术最大、最有组织之机关也。挟精武之义,以强国强种为 归,倡导体育、德育并重。志士仁人,奔走鼓吹,社会风气为 之转移,故分会遍于国内,且远及南洋群岛。会员极一时之 盛,教员多一时之选。先叔既至该会,兼任副会长,专教鹰手 派拳法,解晰详微,剖分人理,着着喻以致用之功,处处点以 变化之妙。
时圣约翰大学、中国公学,皆因慕先叔之名而请执教焉, 方先叔之执教于圣约翰也。有教授刘君典章者,乃湖南名士, 既精文艺,而尤好拳法,久游沪上,志访名师。先叔一日过访 于精武会,刘君伪为初学者,谦谦请教,实则阴施绝技进攻。 先叔观其进退之敏捷,已知其为此中老手,乃以锄腿法破之。 刘君竟三进三跌,时会众围观者无不骇然,皆叹服刘君进攻之 猛,而赞先叔破刘之妙也。刘君拜服之余,曾撰书一联,持赠先叔曰:“奔雷闪电称神技,卷铁舒钩着勇名。”以志其景仰 之忱。先叔谦受之,遂与定交焉。
民国十年(1921),香港精武体育会致电上海中央总会, 聘请先叔前往授教。沪会有难色。盖港会地近羊城,南连群 岛,隐握南天洪会之总,动辄引人注目,地位十分重要。且该 地拳师不乏名家,非系资深望重之老手,不足以负执教重托。 先叔闻之,毅然诺往,于该会主教。历时三载,会阜人士,殆 均仰国术之风而化也。香港大学、皇仁书院、孔圣会等,皆先 后组织国术专班,特聘先叔指导,使有志之士,皆受栽培,尤 以青年受益匪浅。后因久滞南天,急思北返,乃留刘致祥、刘 占五等在香港任教,己则经沪而返故里。
十三年春( 1924),上海中央精武会成立师范班,以造就 国术师资,先叔任教焉。先叔留沪数载,对会众循循善诱,故 学者一被春风,无不鼓舞。其中李明德、陈展璞、梁子鹏、张 俊庭、李佩弦、薛巩初、陈贵立、陈光昭诸君等,则尤为精勤 奋发,为专攻鹰手拳而最有心得之士也。继起则有自治团、自 厉团、朝新团等,皆以先叔为主教。
十七年夏( 1928),先叔北返,藉资休息。十月间,南京 举办第一次国术考试,郵拔国术人才。然先叔无意与焉。固天 性沉潜,不欲矜夸,虽怀绝技,不敢自负。每与人坐论,谦谈 雅谑,多不及拳术。学实若虚,其此之谓欤。后南方故友,联 电敦遨,极言非先叔参加不足以壮其色。不得已,乃勉从赴 会。及至,已属考期,仓促报名。与试,京中知友无不欣然, 冀先叔一手也。不意先声夺人,致寒敌胆,数次登台,遇 所编对手,皆不战自退,甘败下风。先叔默然感叹曰:“神州 英雄其若此乎?果真如此,吾甚悔此一行。”南京国考后,遂 将“五十路连拳”和“十路行拳”于“精武”刊物先后登载, 由黄君维庆、李君明德主编。至叔离沪时已编载大半,所不能
纂成巨著者,功亏一篑耳。自此世呼“鹰爪王”。
十九年冬( 1930),先叔北旋。因东省乡间土匪蠡起,官 方保护难周。乡团组织未善,及决计于乡里修造墙垣,先行自 卫。故家居数载,虽连接沪中央精武会电催,汉口、香港、北 平故友之特邀,皆迟迟不果行。盖先叔之意,以提倡国术为常 务,料土匪跳梁当未持久,一俟民众乐业后,再致志专诚献身 于国术界,未为晚也。谁料竟以胃病骤发,遂卒于北平德国医 院。呜呼,天道与人生,殊难逆料,以先叔体魄之强,天性之 厚,病不三日,竟而仙逝,椎胸饮泣,其何能泻悲痛于万一 也。
回溯先叔之病,盖因酒毒。当“九一八”事变之起,关 东三省失陷,为之大愤,慨然曰:“岂我国当局无一英雄乎? 无一健者乎?不能领一支人马,以收复失地乎?”以蛰伏家山, 抑忿寡欢,常忧愤填膺,不能自解,其之慰藉惟终日以酒浇 愁。每慷慨激昂,纵论天下事,愤懑病焉。转年春,食辄作 噎,家人忧之,复延医诊治,几至乡中名手罗请殆尽,迄未奏 效。遂转至北平德国医院,用X光透视,知系胃癌,但已属危 期,群医束手。虽设法施治,初尚见佳,后因瘤熟溃破,遂使 倔强一世之英雄于七月十二日上午十时乃与世长辞,享年仅五 十五岁。婶母李氏及侄国贤、国英均在侧。病榻之上,先叔萦 念之务惟二,一则关东之光复,一则鹰手拳之光大,自己身后 之事无一语及。坦荡若将有归。
伏念先叔一生鲠介,可谓英雄肝胆,菩萨心肠,豪爽仗 义,当仁不让;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港澳南洋,凡属大都巨 阜,无不踏遍足迹;所往之地,生徒云从,待人接物,率由诚 敬;噩耗传出,国内外武林,无不扼腕叹息。上海中央精武 会、广东、长沙、江西、汉口、香港等地精武分会,河北国术 馆、桂系军队司令部等团体,略计四十八个,均献挽联、挽
词、花圈;社会名流李宗仁、白崇禧、万福麟、宋哲元、陈公 哲、黄维庆、刘典章诸君共一百七十余位均致唁电或挽联。追 悼大会由清末举人刘宗本等四君协同主持。黑龙江省教育厅 长、著名爱国人士王寅卿亲临致吊,亲书挽词:“全国著名武 术家、武术教育家、拳术技击家、鹰爪翻子拳创始人和首传 人、国术大师陈子正先生留芳千古”。(陈国贤)
浏览1,6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