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元铁布衫,又名浑元一气功, 宗承少林妙兴大师,乃罗汉门正宗护 体秘功。

何谓“浑元一气功”? “功出嵩山, 护体真传;直养横练,抗打排坚;一气 贯通,内外浑元”,故名s

浑元铁布衫初以吞吐、贯注为准 备,此种功夫,纯为健脏强身之快捷无我无他势,为浑元铁布衫之开 明旨。.

宜正立身躯,两足左右离开,约 与两肩相等,两足尖稍向外斜,成倒 八字形。两手掌心向股,五指伸开,两 腕稍用力,掌心离股约一拳。两膝挺 直不必用力,胸开张,肩后收,头宜直, 腭略收。闭目凝神,藏气蓄势,镇静丹 田。两眼垂帘,一扫心中积虑,所谓明 镜止水,无念无想,无我无他。

汁其气息,气出则心中曰一,气 人则心中曰二,如是计至百数,凡六1 组。然后张开两眼,开口吐气,凡三口, 将浊气吐出,再行吞吐。(图7-1 )

方式,习之百日,S卩见奇效;习之一年, 身体顽强。二步功夫之排打、操硬,纯 为自御防身之进阶,既可避坚,精习更 能避锐,习之一年,B卩可不畏木棍、铁 尺之击;习之三载,周身均可避坚;精 习五年,更赴以恒,则避锐功成,虽钢 刀利刃,一吞吐间,可不畏其锋锐。

图片19

呑吐功

(_)举掌下按势

承无我无他势,身体姿势不动, 只将两手掌心转向前方,微开其口, 舌上卷,微抵上腭,两肩后收,胸开 张,不可用力过猛,从口吞气人腹,须 轻轻悠悠Q (图7-2)

吞气愈悠长愈妙,不停,两足跟 应吞气之势,轻轻提起,离地约一拳。 (图 7-3 )

图片20 图片21

不停,两足跟借上身之沉劲,着 地,同时两膝稍屈,两肩下沉,两臂稍 弯,闭口沉气,使下腹向前迎,但不可 显形。(图7-4)

暂时闭口沉气,停止吞吐,使下 腹有力。随即用力缓举两手,掌心相 对。(图7-5)

图片22 图片23

待两手举至头顶时,掌心向下, 手指微接,随即用力向下按,同时鼻 中吐气,使浮气出,而丹田气存。初习 者,两臂骨节,不见响动,且酸痛异常。 习之既久,功夫已深,则骨节咭(jl) 咭有声,气随意注,顿觉腹坚如石,臂 力加增。(图7-6)

不停,缓按两手,掌心向下,用 力作势,同时鼻中继续吐气,使浮气 排出,丹田有力,两眼开张,直视身 前。(图7-7)

图片24 图片25

 

吐气愈悠长愈佳,不可用力,两 掌继续下按,待按至胸下时,两臂两 腕用力益猛,唯须缓慢而有力,切不 可急速,待按至下腹前,方停止吞吐。 喉间咽气一n,不可随意吞气、吐气, 即待第二次吞吐时,再行开口吞气。 (图 7-8 )

以上8图,均为连贯动静姿势, 为明了易学起见,故分解之,习者须体 会之可也。(尤须注意者,即吞气时两 手不用力,吐气时用力,以下仿此9 )

【吞吐解】

浑元铁布衫之吞吐法,亦即呼吸 之别名,道家所谓“导引吐纳”,释家 所谓“练气行功”,儒家所谓“善养浩i 然之气”,均功同名异也。吞气有以口 i 吞或鼻吞之分,亦即文法、武法之别 也,俗谓文火、武火。吐气则完全以鼻 行之。

口吞为武法,如吞吐八势、排打 五势、操硬功五势是也。其法即微开 其口,舌上卷,微抵上腭,握固神思< 冥心凝目,轻轻悠悠,用〇吸气,俗谓 喝气”,又名“吃气”,又名“天里气”, 默念“呵”字,是为吞气。再闭口藏舌, 使气下降,贯注小腹,是为沉气。由鼻 孔呼出,俗谓“醒气”,默念“哂”字,亦 须轻轻悠悠,是为吐气。以上贝丨J称武法。1

鼻孔吞气为文法,如无我无他势、 澄心静气势、贯注六势、按摩八势是 也6即闭口,舌上卷,抵上腭,心静神 敛,由鼻孔吸气,俗谓“闻气”,默念 “嘘”字,亦须轻轻悠悠,是为吞气。使 气入于小腹,是为沉气。仍由鼻孔呼 出,醒气,默念“哂”字,是为吐气。

总之,口吞为武,鼻吞为文,文武I 并行,火候相间,收效自速。单用武火, 习者易至内伤;单用文火,习者稍有 不慎,每易致魔。均不及文武火候相 间之为速,此则浑元铁布衫之别开生 面者。

(二)合掌提拳势

承上势,身体姿势不动,待其咽 气一口后,即微开其口,舌上卷,微 抵上腭,两肩后收,胸开张,不可用 力过猛,从口吞气人下腹,须轻轻悠 悠。(图7-9 )

吞气亦须悠长,不停,两足跟应 吞气之势,轻轻提起,足跟距地约一 拳。(图 7-10)

图片26

不停,两足跟借上身之沉劲,着 地,同时两膝稍屈,两肩下沉,两臂稍 弯,闭口沉气,使下腹向前迎,但不可 显形。(图7-11)

暂时闭口沉气,停止吞吐,使下 腹有力,同时用力伸下五指,两掌相 合,左手拇指按右手拇指。(图7-12)

图片27 图片28

再虚握两手成空拳,少林所谓弹 I子拳是也,用力上提,松肩、堕胯、头 顶、开胸,亦须缓慢,同时鼻中吐气,下 腹微向前迎。(图7-13)

不停,待两手提至小腹前时,BP暗 用分劲,向左右分提之,同时两臂渐渐 弯曲,两掌心渐渐向上转,肩愈下沉, 胸愈开张,下腹愈有力。(图7-14)

图片29

 

(三)变掌下按势

承上势,身体姿势不动,待其咽 气一口后,即微开其口,按前法吞气。 (图 7-16)

稍停,足跟提起,亦按前法。 (图7-17)稍停,足跟着地,闭口沉气, 两膝稍屈,亦按前法。停止吞吐,用力 缓举两手,待两手举至两肩上,亦按前 法。(图 7-18、19)

图片30 图片31 图片32 图片33

两手乃渐向内合,待两手指微接 于头顶上,两膝已渐渐伸直,亦按 前法。(图7-20)

即缓按两手,用力作势,同时鼻 中吐气,亦须悠长,两臂两腕用力,待 按至下腹前,方停止吞吐,咽气一口, 亦按前法。(图7-21)

以上六图,系其连贯动静姿势, 习者须体会之。

 

图片34 图片35

 

(四)提转分掌势

承接上势,待咽气一口后,身体 姿势不动,按前法吞气。(图7-22)

足跟轻轻提起,亦按前法 (图 7-23 )

图片36 图片37

足跟借上身之沉劲着地,闭口沉I从胸前上提向外转,肩下沉,肘下坠, 气,亦按前法。(图7-24) |头顶上攒,下腹有力,同时按前法鼻两掌反腕,掌心向外,指端相对,_中吐气。(图7-25)

稍停,待转至两臂左右伸直为度, 肩须松开,两手掌心向下,指端向左右极力伸开,下腹沉气,停止吞吐,并 咽气一口,亦如前法。(图7-26)

(五)双手翻掌势

承上势,待咽气一口后,身体 姿势不动,按前法微开其口,吞气。 (图 7-27 )

足跟轻轻提起,亦按前法 (图 7—28)

图片38 图片39

足跟着地,闭口沉气,亦按前法。 (图 7-29 )

稍停,两腕指端转向前下方,掌心 由下转向后、再向上,同时吐气,亦按前法。此系方欲转时之图。(图7-30) 缓缓转腕,待转至两臂伸直、掌心向 上,停止吞吐,并咽气一口。(图7-31)

图片40

 

(六)收举按掌势

承上势,待咽气一口后,身体 姿势不动,微开其口,按前法吞气。 (图 7—32)

足跟提起,亦按前法。(图7-33) 稍停,足跟着地,闭口沉气,使 下腹有力,松肩,堕胯,屈膝,瞪目。 (图 7-34 )

图片41 图片42

稍停,两手向上举,掌心向内,亦 按前法。(图7-35)

稍停,两手举至头顶,两手指端 轻接,膝已伸直,掌心向前(稍向下方)。(图 7-36 )

两手按至下腹前,同时停止吞吐 亦按前法,咽气一口。(图7-37 )

图片44 图片45 图片46

(七)提掌下分势

承上势,待咽气一 口后,即按前 法,微开其口,吞气。(图7-38)

不停,足跟提起,亦按前法 (图 7—39 )

图片47

足跟着地,闭口沉气,亦按前法 (图 7—40 )

两手掌心向外(稍向下),从下腹 前上提,向左右分开,分向两股侧j,同时按前法吐气。此贝U中途之图.。(图741) 不停,两手分至两股旁,掌心向前, 膝已伸直,五指伸开,同时停止吞吐, 并咽气一口,.亦按前法。(图7-42 )

 

图片48 图片49 图片50

 

(八)双爪按腹势

承上势,上身姿势不变,只左腿 向前、右腿在后,两手掌心向下,置于 两股旁,两膝稍屈,身体重点在左足I 跟,开口吞气,亦按前法。(图7-43 )

闭口沉气,下腹向前拥,松肩,堕 胯,头顶上攒,两眼张开。(图7-44)

稍停,使气注人下腹,用力前迎, 两手五指抓劲,强按下腹,两下相抵, 同时鼻中吐气,亦按前法。.(图7-45)

 

图片51

再右腿向前,左腿在后,按前法 吞气。(图7-46)

闭口沉气,下腹前拥,松肩,堕跨,头顶上攒,两眼张开。(图7-47)

五指用力,强按下腹,亦按前法 吐气。(图7-48)

图片52 图片53 图片54

三、澄心静气势

左足并靠右足,成身体正立姿势, 气沉丹田,期收至效,贝I』外魔不侵,内两腕微靠两股,掌心向下,头直腭收, 两眼张开,沉肩,头顶上攒,以鼻深吞 吐3次。再闭口藏舌,而行调息,即鼻 吞鼻吐,如平常呼吸,同时清静心思,邪远避u习技者能深解乎此,其于练 功却病之道庶几得之矣。

此势约两、三分钟,再行贯注功,以 期贯注四肢百骸,为我用也。(图749)

图片55

四、贯

(—)左右甩掌势

骑马势,两腿不用深屈,身体正 直,两肩轻垂,左手向左平伸,右手屈 置左肩前,两手掌心向下,头稍左斜,注功目视左手指端,此时肩须极力松劲。 (图 7-50)

稍停,左手向右屈,右手向右甩, 掌心向下不变,同时用鼻吞气。较吞 吐八势则异,须注意及之。(图7-51 )

图片56 图片57

稍停,待至右手向右平伸,左手 屈置右肩前,掌心仍向下,此时肩须 极力松劲,同时鼻中吐气,亦按前法。 (图 7—52)

稍停,反前法,右手向左屈,左手向左甩,同时鼻中吞气。(图7-53) 不停,左手甩至向左平伸,同时 鼻中吐气。(图7-50)

如此往复约若干次。

图片58 图片59

(二)分拳蹬腿势

右拳虚握,屈肘胸前,拳心向内, 左臂在外,左拳虚握,屈肘胸前,拳心 向外,右臂在内,左腿提起,右腿伸直, 松肩,堕胯,头顶ii攒,闭口藏舌,同 时鼻中吞气。(图7-54)

稍停,左腿猛力蹬出,唯足不着 地,足跟用力下蹬,同时鼻中吐气,亦 按前法。两手应吐气之势分开,左手 向下,拳心向后,右手向上,拳心向 前,使丹田有力,气贯四肢。此为左 势。(图 7-55 )

图片60 图片61

稍停,将两拳收回,左足着地,再 将左拳虚握,屈肘胸前,拳心向内,左 臂在内,右手虚握,屈肘胸前,拳心向 外,右臂在外,右腿提起,左腿伸直, 同时鼻中吞气。此为右势P与左势相 反。(图 7-56)

稍停,右腿猛力蹬出,足不着地, 右手向下,拳心向后,左手向上,拳 心向前,用力分而撑出,同时鼻中吐气,亦按前法,使丹田有力,气贯四 肢。(图 7-57)

如此左右势往复若干次。但在两 手向左右上下分时,须用撑力,有如 托沉重物状,足底似蹬千斤石状,而 心中默念气贯四肢。

此势效果最大,初习颇苦之,不 三数日,周身酸痛。待习之既久,则肌 肉坚实,气贯四肢,而骨节咭咭有声。

图片62 图片63

(三)双臂互撞势

骑马势,两手如合抱势,但不接 触,指端向前,掌心向下,虎口要圆, 两臂弯曲,松肩,堕胯,头顶上攒,同 时鼻中吞气。(图7-58)

稍停,两臂猛向中央互撞,左臂 在下,右臂在上,使丹田有力,同时鼻中吐气,默念气贯四肢,尤须注意两 臂。(图 7-59)

稍停,两臂张开,同时鼻中吞气。 (同图7-58 )

稍停,两臂再猛向中央互撞,右 臂在下,左臂在上,同时鼻中吐气。此 势互撞时,须适当吐气未已之际,而 五指仍伸开。(图7-60)

初习时,两臂不必用力相撞,轻 轻接触即可。待习之日久,再猛力相 撞。习之百日,则肌肉坚实。习之一年, 再与AMT第(五)势相辅为用,则所谓“ 铁臂功”成矣。

如此左上右下、右上左下,往复 互撞若干次。

图片64 图片65 图片66

(四)前后伸掌势

左弓势,两拳虚握,曲肘胸前,右拳在内,左拳在外,两手拳心向内,两 眼注视左拳,同时鼻中吞气,松肩,坠 肘,头顶上攒,下腹前拥。(图7-61)

稍停,右拳变掌,向前猛力伸出, 掌心向前,指端稍向左方,左拳(变掌) 猛力向后伸出,掌心向后,指端稍向 右,眼视右手指端,两臂向前后伸出 时,右手须用撑力,左手稍含搂力,两 肩松开,周身抖擞,使丹田有力,气贯 四肢,同时鼻中吐气。(图7-62)

图片67 图片68

稍停,两掌收回,仍为掌,屈肘胸 前,左臂在内,右臂在外,掌心向上(稍 向内),眼视右手指端,同时鼻中吞气。 (图 7-63 )

稍停,左掌向前,右掌向后,猛力 伸出,左手掌心向前,指端稍向右,右手掌心向后,指端稍向左,眼视左手 指端。两掌伸出时,左手须用撑力, 右手稍含搂力,松肩,周身抖擞,使 丹田有力,气贯四肢,同时鼻中吐气。 (图 7-64 )

图片69 图片70

稍停,右膝弯曲,从右向后拗身, 变为右弓势,两掌收回,B卩变为拳,屈 肘胸前,拳心向内,两拳虚握,左拳在 内,右拳在外,眼视右拳,同时鼻中吞 气。(图 7-65)

稍停,两拳变掌猛力伸出,左手向 前,掌心向前,指端稍向右,须用撑力, 右手向后,掌心向后,指端稍向左,稍 含搂力,松肩,下腹前拥,使丹田有力, 气贯四肢,同时鼻中吐气。(图7-66)

稍停,两掌收回,仍为掌,屈肘胸 前,右掌在内,左掌在外,掌心向内,眼 视右手指端,同时鼻中吞气。(图7-67)

稍停,两手前后猛力伸出,同时 吐气,亦按前法。(图7-68 )

如此左右往复若干次 初习颇苦之,甚至周身酸痛,尤 以腋胁较为吃力。习之百H,贝肌肉 坚实。勤习一年,则气贯四肢,骨节啥 咭有声。习之5载,贝I』气随意注。再与 排打、操硬功相辅为用,则“铁肋功” 成矣。

图片71 图片72

 

(五)双手揉球势

骑马势,两膝稍屈,两臂弯曲,两 掌如爪,掌心向下,虎口要圆,松肩, 头顶上攒,颈须挺直,镇静丹田,两眼 张开。(图7-69)

右掌由胸前屈置右腋窝,指端 向后,掌心向上,左掌移置右手前, 掌心向上,松肩,堕胯,同时鼻中吞 气。(图 7-70)

图片73 图片74

稍停,右掌掌心向上不变,沿右I 腋窝向后伸出,松肩,使右臂向后伸I 直,左掌由右肩前向前伸出,掌心仍 向上,两手五指强伸,同时鼻中吐气。 (图 7-71 )

稍停,右掌向前移,掌心仍极力 向上,左掌由胸前向左腋移动,掌心 仍保持向上。头稍向右转,眼视右 手指端,使下腹前拥,同时鼻中吞 气 e.(图 7-72 )

图片75 图片76

稍停,两手如抱物状,轻轻向前移 动,待至右掌移至额前,左掌移至胸前, 此时两手掌心已上下斜对,即右手掌 心向前下、左手掌心向前上,眼视右手 指,同时鼻中吞气。(图7-73 )

稍停,两掌继续向前移动,待转 至左掌在额前、右手在胸前,两掌仍 保持相对,眼视左手拇指,同时吐气。

以上3图,系半面向右。再两手 如揉空悬之球,须缓而有劲,气随意 注。(图 7-74)

图片74 图片75 图片76 图片77

稍停,左掌屈置左腋窝,掌心向 稍停,左掌向后伸出,右掌向前上,指端向后,右掌移置左手前,掌心i伸出,两手掌心仍向上,眼视右手指 向上,眼视指端,同时鼻中吞气。(图端,同时吐气。(图7-76)7-75)

图片78

稍停,左手向H1」移动,右手向左 腋前移动,两手掌心仍保持斜向相对, 头稍向左转,眼视左手拇指,同时鼻 中吞气。(图7-77)

稍停,两手如抱物状,轻轻向前 移动,待移至左常在额前、右手在胸 前,两手掌仍斜对,即左手掌心向前 下、右手掌心向前上,间时鼻中吞气, 两眼张开。(图7-78)

稍停,两掌继续向前移动,待移 至左掌在胸前、右掌在额前,两手掌 心仍保持相对,同时吐气。

以上3图,系半面向左。再两手 亦如揉空悬之球,须缓而有劲,气随 意注。(图7-79)

此势初习腰腹两胁苦甚。待)J之 W日,则觉胸襟开阔,爽快异常,勤习一年,则气贯四肢,从腋肋渐达指尖,其效妙甚!

图片79 图片80 图片81

(六)左右推揉势

骑马势,两膝稍屈,两臂弯曲,掌 心向下,五指伸开,虎口要圆,两肩松 下,胸开张,颈宜直,眼瞪起,头顶上 攒,闭口藏舌,镇静丹田。(图7-80)

右肩下垂,右掌做向左前推揉势, 左臂弯曲,做向左前揉推势,即右手下 沉、左手浮起,上身稍向左倾,使下腹 向左前拥出,同时鼻中吞气。(图7—81 )

图片82 图片83

稍停,两手掌心渐转向左前方,指 端渐转向上方,头稍向左前转,两手含 揉推之势,眼视左手指端,使丹田有力, 气贯四肢,同时吐气。(图7-82)

稍停,两掌继续向左前推揉,左 膝渐屈,右膝渐直,下腹前拥,同时鼻 中吞气。(图7-83)

图片84 图片85

稍停,待推揉至两臂伸直、右臂 渐屈,掌心转向前,左臂稍屈,掌心转 向前,两掌指端向上,虎口相对,作向 回带领之势,身体略收,同时吐气,使 丹田有力,气贯四肢此为向左推揉 势,乃阳揉阴刚之势。(图7-84)

稍停,左肩下垂,左掌做向右前 推揉势,右臂弯曲,做向右前揉推势, 即左手下沉,右手上浮,上身稍向右 倾,使下腹向右前拥出,同时鼻中吞 气。(图 7-85)

图片86

稍停,两手掌心渐渐转向右前方, 指端渐渐转向上方,头稍向右前转, 两手含揉推之势,眼视右手指端, 使丹田有力,气贯四肢,同时吐气。 (图 7-86)

稍停,两掌继续向右前推揉,右 膝渐屈,左膝渐直,下腹前拥,同时鼻 中吞气。(图7-87)

稍停,待推揉至两臂伸直,左臂 渐屈,掌心转向前,右臂稍屈,掌心转 向前。两掌指端向上,虎口斜对,作向 回带领之势。身体略收,同时吐气,使 丹田有力,气贯四肢。此为向右推揉之势,亦阳揉阴刚之势。(图7-88) 此势初习时,要领极难领悟习 之百日,贝肌肉坚实。勤习一年,则气随意注。

图片87 图片88 图片89

五、排打功

(一)排胸左右势

左足踏出,左拳握紧,屈肘胸前, 右拳紧握,斜拖于后,同时微开其口, 舌微抵上腭,吞气,眼视左拳,默念胸 坚如石,气贯上身。(图7-89)

待吞气已毕,即将右拳排击左胸, 同时按前法吐气。唯吐气须与拳着胸 时并行,且胸须稍向前迎。此为左势。

如此继续排打。初习者,击四次、 八次、十二次,渐渐增加,以四十次为 度。其初也,排打力小,愈久愈增,吐 气声音亦愈大。(图7-90)

图片90 图片91

右足踏出,右拳紧握,屈肘胸前, 左拳作欲击右胸之势,同时微开其口, 吞气。(图7-91 )

待吞气已毕,急将左拳猛击右胸, 同时吐气,亦按前法渐进,至四十次 为度,此为右势。(图7-92)

此势习之百日,则肌肉突起,勤 习一年,则不畏拳棍之击。习之三载, 贝IJ利刃可避a_而迎面前胸最易致伤害 命之六穴,亦可无虑矣。

【运气解】

排打、操硬功之时,应将目的所在,默念于心,制成简短字句,念念不 绝。例如其目的胸肌坚实,且志求不 畏击,则默念胸肌坚如铁石,气鼓注 包罗于此,在吞气待吐之际,而施行 排打、操硬功,如是则心、气、力一致, 而其效见矣。但在排打或操硬功之际, 吐气(目卩鼻孔醒气)须待拳、棍、铁尺 着身时同时行之,过早过迟,均非所 宜也。

此默念固不限于排打、操硬功, 它如在习拳练功,则默念踢腿、打拳, 则气随意注,亦收奇效。而默念字句, 但须简单、明了,易起感动。

图片92 图片93

(二)排肋左右势

右足踏出,右拳紧握,默念气由 丹田贯入右肋,右肘横曲胸前,拳心 向前下,虎口向内,左拳作欲击右 肋势,同时微开其口,舌微抵上颚,吞气。(图7-93)

待吞气已毕,急将左拳猛力击右 肋,下腹前拥,右肋向前迎抵。同时吐 气,亦按前法。而须渐进,以四十次为 度。此为右势。(图7-94)

左足踏出,左拳紧握,横肘胸前, 拳心向前下,虎口向内,右拳作欲击 左肋势。同时微开其1P,舌微抵上颚, 吞气。(图7-95)

待吞气已毕,即将右拳排击左肋, 使下腹前拥,左肋向前迎抵,同时吐 气,亦按前法。而须渐进,以四十次为度。此为左势。(图7-96)

此势初习亦颇苦之。习之百H, 则两肋肌肉坚实。勤习一载。即可避 坚,如铁尺排打,不畏拳击。习之三年, 则利刃可避矣。

图片94 图片95

(三)排腹左右势

右足踏出,右拳紧握,右肘屈置 右肋,拳心向上,左拳置额上,拳心向 前,松肩,使下腹前拥,同时开口吞气, 亦按前法。(罔7-97)

待吞气已毕,即将左拳排击右小 腹,使小腹前迎,同时吐气,亦按前法。 此为右势。(图7-98)稍停。左拳提起, 仍置额上,同时开口吞气,亦按前法。 (图 7-97 )

图片96 图片97

待吞气已毕,急将左拳击左小腹, 亦按前法,同时吐气。.(图7-99 )

左足踏出,左拳紧握,左肘曲置左肋,拳心向上,右拳置额上,拳 心向前,同时开口吞气,亦按前法。 (m 7-100)

图片98图片99

待吞气已毕,右拳排击左小腹, 同时吐气,亦按前法。此为左势。(图 7-101)

稍停。再将右拳提起,仍置额上, 同时开口吞气。(同图7-100)

待吞气已毕,即将右拳排击右小 腹,同时吐气,亦按前法。(图7-102)

此势初习者苦之,且觉痛楚。习 之百日,则小腹坚实。勤习一载,则气贯丹田,不畏拳击。

左右往复击之。其初以十次为度。 排击时使小腹有力,而且前迎。排打 力量须渐渐增加,同时吐气且须与击 着相应。

图片100 图片101

(四)排打心窝势

左足踏出,左拳紧握,左肘屈置 左肋,右拳置额上,同时开口吞气,亦 按前法。(图7-103)

待吞气已毕,右拳轻击心窝,同 时吞气。初习者,须轻轻击之,不可 用猛力,须渐渐增加力量。此为右 势0..(图 7-104)

图片102 图片103

右足踏出,左拳置额上,右肘置 右肋,同时开口吞气。(图7-97)

待吞气已毕,左拳轻击心窝,同 时吐气。此为左势。

初习者须轻缓,渐渐增加力量, 且初习苦甚。习之百日,胸肌坚实。勤 习一年,气随意注,则不畏拳击。是为 排打第四势。(图7-105)

图片104

(五)排臂左右势

左足踏出,左臂伸出稍弯,拳心 向右,虎口向上,右臂屈置额前,拳心 向外,两拳虚握,松肩,堕胯,头顶上 攒,同时开口吞气。(图7-106)

待吞气已毕,右拳猛力下击,左 拳变掌,接击右小臂,右肩极力下沉, 右臂前推,右手食指极力伸直,右臂 与左掌接触时,含圈力向前抵,眼 视右手食指,同时吐气。此为右势。 (图 7-107)

图片105 图片106

右足踏出,右臂伸直稍弯,左臂 屈置额上,两拳虚握,右手拳心向左, 虎口向上,左手拳心向前,虎口向下。 同时开口吞气。(图7-108)

待吞气已毕,左臂猛力下击,右拳 变掌,接击左小臂,左臂极力下沉,左 臂前推,左手食指极力伸直,左臂与右 手接触时,含圈力前抵,眼视左手食指,同时吐气。此为左势。(阁7-109) 此势亦须渐进。初习以十二次、 十八次,至八十次为度。习之百日,则 臂膀肌肉坚实,习之一载,贝U食指与 小臂坚如铁石。铁臂功无意习得,与 人交手,可以防身,可以致胜。两臂互 撞,挟持敌手腕臂,或敌方击下即提起 挑挂,再继劈下,临机致胜,确有奇效。

图片107 图片108

六、操

(一)铁头功

(1)骑马势,两膝稍屈,左手紧 握沙袋之末端,右手紧握中段,左手 置于下腹前,掌心向下,虎口向前,右 臂伸出,稍弯,右拳与左拳斜向相对, 掌心向左上方,虎口向前,默念气贯百 会(百会穴,B卩顶门)及额心(额心穴, 即前额骨),确信坚如铁石,同时微开 其口,舌微抵上腭,吞气。(图7-110)

硬功

沙袋:以水龙袋或粗布数层之长 袋,内盛炼制之铁砂及绿豆、麸子。炼 制铁砂,系用细铁珠砂盛于旧铁锅内 炒红,浸人鲜猪血内,炒七次,浸七次, 再埋入土中二十一天,去其火性,然 后放人沙袋内,两端用丝线缝固之。| 待吞气已毕,两手合力,抡起沙 袋向顶门击之。头顶俟沙袋击下时, 须收下腭,头顶向上攒、向前迎,同时 鼻中吐气。(图7-11 1 )

图片109 图片110

亦须渐进,盖头骨甚薄,初习时 气不能十分鼓注包罗,可用力小,渐 次力猛。此势习前,须多习无我无他 势,以期心静神效。初习可四次、五次、 十二次,至二十次为度。:并须自己留 意,若觉痛楚过甚,须缓而击之。习之 百日,贝U头顶肌肉虽薄而坚实。勤习 一年,则贯顶开砖《习之三载,则贯顶 开石。避坚不畏击,但须与操硬功第 二势、第三势并合之。

(2 )骑马势,将沙袋放于顶门上, 前后垂下两端,左手将砂砖一块至3 块,放于沙袋上,中食指二指扶于砂 砖之下缘,掌心向内,免其落地,右手持另一砂砖之下缘,伸直右臂,掌心 向前,同时开口吞气。(图7-112)

待吞气已毕,右手将砂砖上举, *头顶上之砂砖,同时鼻中吐气^头 顶俟沙袋击下时,须收下颌,头顶向 上攒、向前迎,颈挺直,默念气贯百会, 自信吾之头顶坚如铁石!

亦须渐进,其初也,必不能碎,甚至 头痛。但据实验结果,如操之以时,持之 以恒,百日即可一击而碎,而头无恙也。 初习以四次、yV次、十二次,至二十次为 度。勤习一年,即可以砖击头,吐气攒顶, 一击而砖碎矣。习之三年,则不畏拳棒 之击,铁头功避坚得之矣。(图7-113 )

图片111 图片112

(3)骑马势,两膝稍屈,左手将 砂砖一块或三块,放于顶门,以拇指 食指扶于砂砖之下缘,右手持另一砂 砖之下缘,伸出右臂,掌心向前,同时 开口吞气。(图7-114)

待吞气已毕,右手将砂砖上举,击 顶门上之砂砖,同时鼻中吐气。头顶俟 砂砖击下时,须收下颚,头顶上横、前 迎,颈挺直,默念气贯百会,自信吾之头 坚如铁石,则气随意注,可一击而碎。

此势亦须渐进。初习四次、八次、 十二次,至二十次为度。如习之百日, 则贯顶开砖。勤习三年,则铁头功成 矣。再习击砖以后,可用一寸宽、数分 厚之铁尺击头,一击弯之;再易钢尺, 一击折之;再易圆木棍击之,吐气攒 顶,击之无恙,甚将棍折,是则要在学 者之恒心耳!即欲强身健体,不期致 用,然肌肉坚实,气血流通,丹田有力, 益寿延年,亦佳事也。(图7-1丨5)

图片114 图片115

(二)铁背功

左足踏出,两手紧握铁扫帚之柄, 右手在前,掌心向左,虎口向前下, 左手在后,掌心向右,虎口向前下, 同时开口吞气,上身前迎,头顶上 攒。(图 7-116)

铁扫帚:即用铁丝长三尺一束, 约七十根至一百根,缠为扫帚形,上 端散开,下端束布缠丝为柄。铁丝亦 须炼制者,B卩铁丝放炉上烧红,浸人 鲜猪血内,烧七次,浸七次,再撒石灰, 用布包裹埋于土中二十一天,去其火 性,然后取出备用。

待吞气已毕。两手将铁扫帚抡起,向脊背击之,须右手至虎口向下,反 腕,掌心向前,同时吐气,脊背向上迎 抵。(图 7-117)

此势亦须渐进,初习四次、八次、 十二次,以二十次为度。衣服不可过 薄,亦不可过厚,以铁扫帚击时,初习 觉痛不至外伤为度,以薄绒衣为佳。待 习之功深,则赤背亦可行之,渐易木 棍铁尺击之。此为右势。

左足踏出,右手在后,左手在前, 为左势。

习之百日,则肌肉坚实。习之一 年,脊背可不畏拳棍之击,且开砖易 如反掌。勤习三年,B卩可避坚避锐,而 龟背功成矣。

图片116 图片117

(三)铁腔功

左足踏出,左肘屈置胸前,左拳 紧握,掌心向上,右手紧握铁扫帚,拖 于右股后,胸腹前迎,同时开口吞气。 (阁 7-1 18)

待吞气已毕,右手将铁扫帚抡起, 向左胸、左肩、左臂击之,同时胸肩向 前迎,鼻中吐气。(图7-1 19)

此势亦须渐进,衣服同上势。初习 四次、^^次、十t次,以£1十次为度。

此为左势,右势反此。

习之百H ,两肋、肩、臂膀肌肉坚 实。习之一年,即可改木棍、铁尺,击 胸臂膀两肋,不畏痛楚。勤习三年,则 避坚即成功,而不畏利刃,避锐亦对 得之。

所谓三节棍击胸、铁尺排肋,则 气随意注,包罗周身,运用裕如,乃其 小者焉。但操硬功虽此五势,而其中 包括甚广,如竹片排打、砂砖排打周 身等,要在习者心领神会矣。

图片119 图片120

七、调

(一)按摩顶门势

又名摩顶功。

两足分开直立,两足离开间隔与 两肩相等,两掌合拍,左手栂指压于 右手拇指之jfc,两臂上举,指端向后和功上方,用食指之缘,前后往来按摩顶 门,同时以鼻吞气,须缓和,镇静丹田, 胸开张,头上攒,两眼极力开张,以消 顶门操硬功、吞吐之火。

如此往复若干次。待火气消而汗 液降为止。(图7-120)

图片121

(二)按摩额心势

身体姿势不动,左右手均可,用 掌横按额心,五指伸开,掌心向内。如 以右掌按摩,左臂屈置背后命门处, 以消额顶之火,而清心祛邪也(额骨 通心,故也)。两眼张开。(图7-121)

(三)按摩眉梢势

身体姿势不动,两手紧握,使两 手食指之中节极力弯曲突出,用食指 中节按于两眉梢之凹陷处,转揉小圈 按摩之,以消两太阳之火。两眼极力 张开。(图7-122)

图片122 图片123

(四)按摩眼眶势

身体姿势不变,两拳紧握,使拇 指之根节极力弯曲突出,即以拇指根 节按于上眼眶上,沿眼眶按摩。即左 手由上而左、而下、而右、而上转一周, 右手由上而右、而卞_、而左、而上、而 转一周。

如此按摩,转至若干周,以消两 眼之火,而舒肝也。且两眼更极力张 开,待两眼清朗,泪水流出为度。(图 7-123)

以上三、四两势,又名明目功。

(五)按庫太阳势

身体姿势不变,两手掌心向下, 两手拇指按于两金钱穴(即太阳穴) 上。强压通耳之筋络,向下、向后按摩 之,以消两颧之火及耳上之火。两眼 张开。往复若干次。(图7-124)

(六)按摩两耳势

身体姿势不变,两掌伸开,按于 两耳t,使两手食指、中指离开,挟持 两耳,两掌用力按劲、挟劲,向上、向 下来往按摩。向上劲小,向下劲大而 长,以消两耳之火。

盖五官七穷,大多相通声气。浑 元铁布衫练后最注意多行按摩者,厥 唯两耳、两眼。如按摩得法,决无耳聋、 眼起白云之弊。两眼更易张开,往复 若干次,待耳中嗡嗡冒火,而脑府清 朗为度。又名聪耳功。(图7-125)

(七)按摩发根势

身体姿势不变,两掌捂于顶门, 向下按摩之,同时头顶上清,两眼张开,两 手向下。按摩时,如吾人泅水之际,甫 由水中探首外出,畏水人目,用两手按 摩头面去水之状。再用两手由面上往 下按摩,如捋须状。(图7-126)

图片124 图片125

 

(八)自由按摩势

身体姿势随便,立势、骑马势均 可,仿照理发之放睡,两手虚握成拳, 捶击周身各部,以消各部排打、操硬 功之火,而行其气,最为重要。因勤作 繁多,故无图。其法如骑马势,可先捶 击两肩、两肋、胸、腹、左臂、右臂、腰、 臀、股、腿。最好两人互相捶击,较为 周密便利。

按摩功,俗为放火,在气功最关 紧要。气息吞吐之火,排打操硬功之 火,如不明放火,将来两耳、两目容易 致疾,或他部发生病象。练者实地经 验,以走两目者为多,两耳次之。因一般自私拳家,每故意不传,致使求学 者,每多向隅。但在此时,放火发汗, 毛孔已开,怕风,须先在室内或避风 处散步,再行任意散步为要。

(九}揉球散步势

两手应两足前进之势,来往前后 旋动,有如揉球状,两膝稍弯,使丹田 有力,以舒各部之气血。(图7-127) Jt系左足前进,右手前旋,左手 后旋,两掌心前后之势。此为右足前 进、左手前旋、右手后旋、两掌心前后 之势。(图7-128)

练功后,如再练习拳械,借舒其 气而放其火,则更妙矣!

图片126 图片127

 

浏览3,5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