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要參的手型与手法
(一)手型
手型是手的形态(或形状)。摘要拳要求劲力“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形于手指”。手是传感器,人体最为敏感之处首当于 手。在意识的支配下,经末梢神经对人体内气血贯注最敏感的是 双手,在行拳时两手掌感觉有胀、热的感受,这正是中医学的经 络气血运行的结果。因此,不管是哪一种手型都要求正确和规 范,否则行拳时会影响到运用劲力、贯力、化劲、换劲、发劲, 明暗交递和手的外观形象。
手型分掌、拳、勾和二指掌。
- 掌
掌分柳叶掌、五指掌、虎丫 掌、二指掌四种,以柳叶掌为 主。
柳叶掌:柳叶掌的成掌方法 是将拇指的第一、二关节向里弯 曲,紧贴在食指的掌骨一侧,其 余四指伸直并拢向掌背张挺,力 贯指根(图1)。

五指掌:五指掌的成掌方法是将五指伸直并拢向掌背张挺, 力贯指根(图2)。
虎丫掌:虎丫掌的成掌方法是将拇指的第一关节弯曲,第二 指节向外撑张,其余四指伸直并拢向掌背张挺,力贯食指一侧(图 3)
0

二指掌:二指掌指诀的成 掌方法是将食、中二指伸直并 拢,无名指、小指的第二关节 向掌心弯曲,拇指的第一、二 关节向里弯曲,紧贴在食指的 掌骨一侧(图4)。
掌的部位包括:掌指、掌 背、掌心、掌根、虎口、小指 一侧、食指一侧。
掌型:有正立掌、侧立掌、
仰掌、俯掌、侧掌、反掌等掌型。
正立掌:坐腕,拇指卷曲,其他四指伸直并拢向掌背
张挺,指尖向上,掌心向前。
侧立掌:坐腕,拇指卷曲,其他四指伸直且并拢拇指 侧向掌背张挺,指尖向上,掌心侧向。
仰掌:五指伸直并拢,掌心向上或向斜上方,指尖向 前或侧前方。
俯掌:拇指弯曲,其他四指伸直并拢,掌心向下或斜 上方,指尖向前或侧向。
侧掌:栂指弯曲,其他四指伸直并拢,拇指侧向上, 指尖向前,掌心向前或斜侧向。
反掌:拇指弯曲,其他四指伸直并拢,拇指侧向下, 指尖向前或侧向。

- 拳型
四指伸直并拢,向内卷曲, 指尖紧顶拳心处,拇指第一节 弯曲紧压食指、中指的第二指 节上,拳面要平,拳背与肘臂 平直(图5)。
拳的部位包括:拳面、拳 背、拳眼、拳心、拳轮。
拳型:有正拳、侧拳、反 拳、仰拳、俯拳、立拳、垂拳。
正拳:拳眼向上,拳面向前,拳背与肘臂平直。
侧拳:拳眼向上,拳面向侧向或左、右方向。
反拳:拳眼向下,拳面侧向或斜向上。
仰拳:拳心向上或斜向上。
俯拳:拳心向下,拳面向前或屈腕侧向。
立拳:拳面向上或斜向上,拳心向前或向后。
垂拳:拳面向下,或斜向下方,又称栽拳。
勾型
勾型分勾手、撮勾、刁勾三种,以勾手为主。
勾手的成勾方法是将小指、无名指的第二、三关节弯 曲,中指的第二、三关节微屈,食指伸直,以拇指的第一节指 肚紧贴在食指、中指的第二关节内侧,腕关节内扣,成勾手 (图6)。
撮勾的成勾方法是将小指、无名指的第二、三关节弯 曲,中指和食指伸直,以拇指的第一节指肚,紧贴在中指、食 指的第二指节内侧,腕关节微内扣成撮勾,或称三指撮勾 (图 7)。

刁勾的成勾方法是将食指、中指与拇指第一指节撮拢, 小指与无名指的第二、三关节弯曲,腕关节内扣成刁勾(图8)。
本门对各种手型的成型方法要求相当严谨,其运用称之为 “活手”。各种掌型在成掌过程中,都是由曲至伸四指或五指并 拢并紧,向后撑张,速度突然,一次成型(一瞬间),“掌如铁
饼”。各种拳型在成拳过程中,
是由掌型突然五指节节向里抓 卷握拳,“拳如卷饼”。各种勾 型在成勾过程中,大都是由掌 型突然五指或三指依次地一扣 紧一扣成型的,称之活勾,不 可同时一捏。以上三种手型的 动作时而由掌变勾手、由掌变 拳或变勾手后再变掌,根据动 作要求相互凌换。
(二)手法
手法是指手臂运使方法,是行拳中的技法主体,各种招数是 依靠手法实现的,可见重要。因此,手型是将手掌、握拳和勾手 作为一种模势,是通过手臂和手腕有目的地移运变化,形成为手 法。本门的手法灵活紧凑,运之然,快速有力,是以技击为目的 的武术中的手法。它有提、拿、封、闭、黏、粘、帮、贴、来、 叫、顺、送。运用时,通常以组合动作为主,另有勾、搂、采、 挂等。这些手法明暗交替,刚柔相济,做到手无单行,手脚并 用,以腕关节的小幅度旋转缠绕,大幅度动作侧划立圆和半圆或 平圆交替,劈拳、冲拳、劈掌和勾击等臂不伸直。古人云“似 曲而非曲,似直而非直”。摘要拳的手法包括:拳法、掌法、勾 法和肘法,用勾顶击打称之为“秘肘”。
拳法
冲拳:拳从腰间由屈至伸向前旋腕翻臂冲击,拳眼向 上为立冲,拳心向下为平冲,力达拳面。其他向冲拳唯方向不 同。要求快速冲打,爆发力要强,松肩摧肘,抖腕弹拳,落点寸 劲,肘臂微屈,另一肘尖微向后顶。
劈拳:拳自上而下,或自后抡立圆向前劈,有斜劈、 双劈、横劈等,快速劈击,力达拳轮,调膀活腰,抖腕寸落,伸 臂沉肘。
栽拳:拳自上而下或向斜下方捣击,力达拳面,臂直, 快速度下捣,落拳寸劲。
贯拳:拳从一侧下方向斜侧上方弧形横击,臂微屈。 拳眼斜向下或向后,力达拳面。
崩拳:臂由屈至伸,以肘为轴翻拳弧形向上向前崩击, 或向侧方崩击,力达拳背,拳心向斜后方。
磕拳:臂由后抡向前方磕击,或由上向下磕击,臂微 屈,扣腕力达四指的第二关节,拳心向下。
搓拳:两手由掌心斜上下相对,各自翻掌抓拳,一拳 屈肘向后,一拳伸臂向前同时搓击,力达前拳拳面和后拳臂的肘 尖。
点拳:臂由屈至伸,拳眼向上快速前点,腕关节内扣, 力达拳面,拳面斜向前下方。臂微屈,或两拳依次向前点击。
圈拳:臂由伸至屈,由下方向一侧上方圈击,或一拳 向反方向圈击,拳眼斜向后,力达拳面。
掌法
推掌:掌由腰间旋臂向前推击,指尖向上,掌心向前 为正推掌,掌心向侧方为侧推掌,快速前推,坐腕,力达掌心或 小指一侧,臂微屈。
挑掌:屈臂由下弧形向前挑起,坐腕,臂微屈,挑掌 时,抖腕朋指,力达搏指一侧。
穿掌:屈臂向下弧形向前穿击,臂微屈,掌心向侧方, 力达指尖,或向斜下方穿击,四指并紧,拇指弯曲。
采掌:掌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划弧翻掌采握,拳心 向下,力达拳心。
扑掌:掌由上向下向前拍击,或双掌连续拍击,快速 有力,力达掌心。
搂掌:掌心向下,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划弧平搂 或斜搂,臂微屈,力达小指一侧。
云掌:两掌或两臂交叉,以肘、腕为轴平圆绕圈,幅 度或小或大,力达小指一侧,或栂指一侧,绕圈速度要快。
反击掌:掌由臂屈至伸,旋膀绕掌划圈反掌崩击,或 顺掌或逆掌划圈反掌崩击,力达掌背,松肩摧肘抖腕。
塌掌:两掌心向下塌腕,由前上方向后下方弧形捋塌, 两臂屈肘,力达掌根。
抹掌:两掌心相对,一掌经另一前臂上方穿击向右划 弧平抹,一掌由右向后划弧向左平带,力达小指一侧。
撩掌:臂由屈至伸,向下经一侧裆前弧形向前撩击, 四指并拢斜向前下方,拇指弯曲,或撑张,力达食指一侧。
扇掌:臂由屈至伸,以掌背为力点甩膀向一侧斜上方 反扇,要求快速猛力,松肩,顺肘,抖腕弹掌。
勾法
勾搂:臂由屈至伸向上变掌向前弧形向下,再迅速变 勾搂至胸前,或两手同时重复数次,速度由快到急(弧形为立 圆),力达勾尖。
刁勾:肘、腕为轴于身前,由掌变勾,顺时针或逆时 针划弧绕一小圈刁采,力达掌指,速度要快。
勾击:屈臂由一侧向另一侧伸臂反击,勾眼向上,力 达勾顶或背,勾击富有弹性。
肘法
顶肘:屈肘握拳,拳心向里或向下,另一手紧抱其拳 向前顶击或侧顶,发劲短促弹顶,力达肘尖。
双顶肘:两臂屈肘握拳,拳心向下或向里,同时向两侧撑顶,发劲短促寸弹,力达肘尖。
架肘:屈臂握拳向上或侧上架举,拳心向前,力达前 臂尺骨。
捆肘:一臂屈肘握拳,用前臂尺骨向异侧推出,或两 前臂尺骨同时捆夹,拳心均向上,力达尺骨侧。
格肘:屈臂握拳,拳心向后,向里猛力横拨为里格, 力达尺骨,由里向外为外格,力达桡骨。
帮肘:一臂屈肘拳心向下,一拳紧贴桡骨前端助力,向 前突然猛力推出,力达前臂尺骨前端,或一拳紧贴烧骨前端助力。
掩肘:臂微屈肘,前臂以肘为轴由外向里,旋臂向后 掩裹,力达尺骨侧。
秘肘:臂由屈.至伸_由伸至屈,屈腕以勾顶为力点向 一侧击出,或从一下侧向里侧p方屈肘圈击。
.典肘:臂屈i向前方,由一手虎口叉托其肘尖下方 助力托典,动作迅速,力达肘尖。
砸肘:臂微屈握拳,由上向下猛力下砸,拳心向上, 力达前臂。
搬肘:臂伸直,拳眼向下由左向右,或臂由右向左横 打,拳眼向下,力达前臂。
二、摘要拳的步型与步法
(一)步型
玉环势(戳脚势、麒麟势):前腿屈膝半蹲,大腿近水 平,膝尖与脚尖垂直并微内扣,全脚着地。后腿外展屈膝扣跪 (不触地),脚跟掀起内扣,两脚相距约本人脚长二倍左右,重
心偏向前腿。左脚在前,成左玉环势;右脚在前,成右玉环势 (图 9)。'
登山势(弓步):前腿屈膝半蹲,大腿近水平,膝尖与 脚尖垂直并微内扣,全脚着地。后腿挺膝绷直,脚尖向前斜扣, 全脚着地。两脚相距约本人的脚长三倍半左右,重心偏向前腿 左脚在前,成左登山势;右脚在前,成右登山势(图10)。

打盘势(歇步):两 腿屈膝全蹲,前脚尖横向外 撇,全脚着地,后脚跟掀起, 两膝锁扣,臀部紧贴后小腿。 左脚在前,成左打盘势;右脚 在前,成右打盘势(图11)。
踏鸡势(虚步):后腿屈膝半蹲,大腿近水平,膝尖与 脚尖外撇,全脚着地。前腿屈膝,膝尖与脚尖微内扣,脚跟掀 起,前脚掌虚点地面。两脚相距约本
(5)骑马势(马步):两脚横向拉开,两腿屈膝半蹲,大腿 近水平,两膝微内扣,膝尖与脚尖向前,全脚着地,两脚相距约 本人的脚长三倍,重心落于两腿之间(图13)。

人的脚长二倍左右,重心落 于后腿上。左脚在前,成左踏鸡势;右脚在前,成右踏鸡势 (图12)。
(6)寒鸡势(丁步):两 腿半蹲,一脚全脚着地支撑, 另一脚在支撑脚内侧,脚尖点 地,左脚点地成左寒鸡势,反 之成右寒鸡势(图14)。
麻花势(叉步):两腿交叉,前脚尖横向外撇,全脚着 地,屈膝半蹲,大腿近水平,另一腿挺膝绷直,脚掌点地,腿跟 掀起,重心偏向前腿。左脚在前,成左麻花势;右脚在前,成右 麻花势(图15)。
铺腿势(仆步):一腿全蹲,大、小腿靠紧,臀部接近 小腿,全脚着地,膝尖与脚尖稍向外撇,另一腿伸直平铺近地 面,脚跟着地,脚尖内扣,右腿伸直成右铺腿,反之成左铺腿 (图 16)。
鸥鹡独立势(锦鸡独 立势):一腿伸直站立,另一腿 屈膝提起,脚尖绷直下垂,内 扣护裆,右腿伸直成右独立, 反之成左独立(图17)。

(二)步法
步法即脚步移动变换的方法。本门的步法有寸步(活步)、上 步、进步、行步(踏行)、前后落步、退步、撤步、拖步(玉环 势)、过步(盖步)、扣步、碾步等。
本门对步法的要求是快速、轻捷、清晰、稳固,做到“步赛 粘”。出脚进攻向前,或退步防守向后时均要虚实变换。由一腿支 撑身躯稳固为实腿,另一腿向前或向后落脚着地,替换步法和重 心调换,并始终保持两腿弯曲或略屈,有随时应变的蓄势。腿总 是屈腿向前,弯腿后退,无论进退转换,左攻右闪,都要求步法 快速轻巧灵活、稳健有力、脚似生根,有难拔之感,切忌站定时 掀脚、拔跟、晃动,或行步时气躁漂浮,做到手到脚至,身随步 动,上、中、下三节成一整体。拳谚: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 拳慢。
上步:后脚经支撑腿的脚内侧向前上步,脚跟及脚掌依 次着地踏平,或并步有一脚向前上步。
进步:两脚连续向前各上一步,或前脚向前移动一步。
行步:两腿屈膝,左右脚依次向前直线行走,要求脚跟 与脚掌依次着地和掀跟踏掌,如履薄冰。
退步:前脚经支撑腿的脚内侧向后退一步。
撤步:前脚或后脚向后退半步,或并步的另一脚向后退 一步。
拖步:(跟步):一脚向前上步,后脚跟拖半步,或后脚 向后撤步,前脚跟拖半步,即有一脚跟拖。
扣步:一脚向前,脚跟碾地,脚尖内扣,全脚着地,与 后脚成内八字型。
碾步:一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内扣,另一脚以脚掌碾地, 脚跟内扣,或外撑。两脚要同时转动。
三、掘要拳的M法与膝法
(一)腿法
摘要拳的腿法有弹腿、蹬腿、侧踹、侧铲、勾抄、戳踢等。 此类为放长击远、左右交替的明腿击腿法。明腿要求起腿快速有 力,发腿突然,放长击远,猛弹即收,松紧交替,富有弹性。拳 谚:“发腿生风”。发腿之际松腰、放跨、挺膝、顺踩弹脚,力由 腰出,起腿高不过跨、低不过膝,若发高腿必谨慎。
一种以绊腿、勾腿、抄腿、跪腿、绕腿和撞膝、顶膝等小幅 度腿法,或脚的小动作,通常均隐蔽在手法或明脚之中。而趁机 偷袭对方要害,这种暗腿总是与手或脚有机的配合使用的,而不 被对方所察觉,赢人奏效。
弹腿:支撑腿直立稍屈,另一腿由屈至伸,向前或侧方 脆快有力地弹出,脚高不过胸,低不过膝,脚面绷平,力达脚尖。
侧踹:支撑腿直立稍屈,另一腿由屈至伸,脚尖勾起内 扣,向侧方挺膝猛力踹出,上体侧倾。腿高不过腹,低不过膝, 力达全脚掌。
蹬腿:支撑腿直立稍屈,另一腿由屈至伸,脚尖勾起, 向前方挺膝猛力蹬出,腿高不过腹,低不过膝,力达脚跟。
勾踢(勾踹):支撑腿直立稍屈,另一腿由屈至伸,脚 尖勾起内扣,由一侧下方向前上方猛力勾踢,绕圈踹出,力达踝 关节和全脚掌。
抄腿:支撑腿直立稍屈,另一腿由屈至伸,脚尖勾起内 扣,由一侧下方向前脚跟擦地抄踢,力达踝关节内侧,上体侧倾。
侧铲:支撑腿直立稍屈,另一腿由屈至伸,脚尖内扣,脚掌内翻,向侧方捧沪,力达脚外侧,腿高不过腰,低不过膝。
(二)膝法
正顶膝:支撑腿直立稍屈,另一腿屈膝,由下向前上方 顶撞,力达膝部。
侧顶膝:支撑腿直立稍屈,另一腿屈膝,由下向侧上方 顶击,力达膝部。要求扣膝裹裆,向上送膝。
四、摘要拳的功力训练法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各门武师在教授拳术套路过程中,最重 要的一环就是武功训练,螳螂门的名家名师其最高宗旨是武功训 练。拳谚云“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强化顺劲增力练习达到 “精要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的要求。又云“拳不打力、 力不打功、功不打穴、穴不打罩”的要法,所以拳脚要精,功夫 要深,这功夫就是内气与外力,称之谓气力或实力、功力。武谚 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气充沛使体表有足够的筋骨坚 硬韧性和反弹力,谓之精、气、神也,承受外来的打击力度,攻 击对方时力量更强大,功硬、力猛、力大。以下详解常见的功法 有掌功、臂功、肩背功、臀部功、腿功、桩功、脚功,以及抖杆 子、两人对扎(划杆)等。
(一)上肢的训练法
上肢包括掌、拳、勾、肘、臂和肩部。
剁掌:剁掌练习是将自制一砂包置于木凳或石板上,练 习者面对砂包一步距离,两脚横开站立,屈膝半蹲成骑马势,两 掌心相对平举至身前,肘臂稍屈,掌指并拢,两掌相离一拳之距, 两掌以小指的第一指节至掌根为力点,一上一下或同时砍剁砂包。
—20— .
要求:由轻至重,由慢至快的连续提剁,以腿或膀酸胀为一 回合,如法三至四回合为一课程,呼吸顺其自然,吞腹、吐胸、 扣膝、圆裆,砍剁时要松肩、沉肘、活腕。三个月后去除砂包, 在石板上进行练习,一年后功课告成。
劈掌:步势同上,掌和臂不变,一掌下劈,另一掌拉回 经腰向后向上,调膀转腰抡臂向前划圆下劈砂包,同时调膀转腰 一掌拖掌拉回经腰向后向上,抡臂向前划圈下劈砂包。两掌如此 反复连续练习,要求同上剁掌。
击掌:步势、抡臂均同上,唯以掌心和掌背击打砂包。 要求同上劈掌。
击拳:步势、抡臂均同上,唯握拳以拳心向下和拳背向 下击砸砂包。要求同上劈掌。
琢勾:物体同上,练习者面对砂包开步站立,两手指张 开弯曲,或五指撮拢,屈腕向下,以指尖一上一下或同时戳琢砂 包,以手指疼痛为一回合,三个月后去除砂包,在石板上进行练 习,一年后功课告成。
靠肘:置一固定木桩或砂袋,作为练习者的目标物体, 面对正前或侧向站立。两手握拳松肘,调膀活腰横靠物体,力达 尺骨或翻拳达桡骨,或内外侧,以小臂酸疼为一回合,三至四回 合为一课程,要求松肩、活臂、由轻至重,两臂依次反复靠打。
靠背:物体同上,练习者以大臂(肱骨),调膀转腰着 内外横靠物体。要求同上靠肘法。
靠肩:物体同上,练习者以两肩调膀转腰,前后和正肩 部位靠撞物体。要求同上靠肘法。
(二)身躯训练法
身躯包括头、胸背和臀部
头撞:物体同上。练习者以头顶、前后、左右部位撞击物体。要求参照靠肘法。
靠胸背:物体同上。练习者以前胸后背撞靠物体。要求 参照靠肘法。
撞臀:物体同上,练习者以臀部撞击物体。要求参照肘
法。
(三) 下肢训练法
下肢包括脚、腿、膝、胯部。
靠脚:置一固定木桩缠裹草绳、棉絮或狗皮,练习者以 两脚尖,全方位任意踢靠木桩,由轻至重,由慢到快。要求绕圈 环行往返突然发腿踢击木桩,以脚疼或力尽为一回合,每天以三 四回合为一课程。
靠腿:物体同上,练习者以两小腿的胫、腓两骨和两大 腿的股骨任意靠击木桩。要求同上靠脚。
撞膝:物体同前,练习者以两膝部位任意顶撞物体。要 求同前靠脚。
靠跨:物体同前,练习者以两跨部位任意靠撞物体。要 求同前的靠脚。
(四) 增力训练法
增力包括指力、腕力、臂力和腰力。
指力:备一酒坛(空)置于地面,练习者以半蹲骑马 势,一手叉腰,另一手五指张开弯曲抓扣坛口颈处,缓提缓落, 或左右回荡,两手轮换反复练习。要求早晚二次,以四回合为一 课程,三个月后开始一手一坛练习,半年后每周置砂子一把于坛 中,以此三年后大功告成。
腕臂力:备绳一根,一头系砖5 ~8块,或石锁,另一头 系于二尺长的木棍中端,练习者开步站立,或蹲成骑马势,两手臂平举紧握木棍两端,以两手腕臂力左先、右后的旋转木棍,至 绳卷完再缓缓放下为止。
⑶石担力:备石担三付,分25 ~75公斤之间不等,练习者 骑马势全蹲至石担侧面中端,两肘臂由屈至伸分开,掌心向下, 或向上抄托扛子经肘臂上方往返滚转,或使担子抛向空中接落练 习。要求担子由小到大,其要求参照腕臂力。
大腿劲:物体及步势同上,练习者使担子置于大腿(股 骨)上,两手推动往返滚转练习。要求参照石担力。
石锁力:备石锁三只,10 ~40公斤上下不等,练习者以 半蹲骑马势,一手抓拎石锁抛向空中,另一手抡接再抛起,或先练 一手抛接,再练另一手抛接,如此反复练习。要求参照腕臂力。
抖枪杆:选长而重的白腊杆一根,练习者一手握杆把于 腰间,另一手螺把伸臂托平杆子,两脚错开成登山势,重心后移 枪头逆绕半圈,重心中移枪头顺绕半圈,重心前移枪头向前平刺, 如此往返为拦、拿、扎的枪法。要求以力尽为一回合练习。
浏览2,8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