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陀献終第一势

【古谱】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图 7-1)

【解义】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这两句歌诀,是动作要领。动作一,必须
“立身期正直”;动作二,应两臂“环拱手当
胸,,。

1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这两句,是内功心法,也是对心神的具体

要求。“气定神皆敛”,是说练功时需气平心定,心无旁骛,聚精会
神,神意内敛。“心澄貌亦恭”,意思是说,不仅要“气定”,而且要
“心澄”,要把心灵的污浊洗去,澄澈明清;同时应由内及外,在外
貌上呈现一副恭恭敬敬的庄严。

图片100

脚趾拄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图 7-2)

【解义】

脚趾往地

以两脚脚趾立地,全身重量均
由两脚脚趾承担。初练时如有困难,

可先用脚前掌着地,但意念须“脚
趾拄地”,待功力深后逐步做到脚趾

立地。

两手平开

两手左右撑掌,用暗劲向左右

撑幵。 图72

3•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练功时必须心平气静。“心平”,

指收摄心神,心无杂念,平平和和。“气静”,指吐纳行气须高度入 静,在静态中细细行气而呼吸无声。“心平”与“气静”相辅相成。 “目瞪”,指目不斜视,专注一方;“口呆”,指合牙固齿,口不轻起。 从而练出虚静若无、大勇若呆的神态。

陀献終第三势

【古谱】

掌托天门目上观, 力周骽胁浑如植, 舌可生津将腭抵, 两拳缓缓收回处, (图7-3)

脚尖着地立身端 咬紧牙关不放宽。 鼻能调息觉心安。 用力还将挟重看。

【解义】

1•掌托天门目上观,脚尖着地立身端

第一句是说两掌向上托举,双目内观天门。

这里的“天门”,不能理解为天空或天上之门,

“天门”是头部的穴位名称。练此势,必须采用
内视法,即用意念从体内返观天门,切不可用外
视法仰头上视,否则,既无天门可观,更无脑神
可练。第二句是说,在转掌的同时要求脚跟提离
地面,让脚趾尖着地。

2•力周■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骽”,同腿。在踮脚托掌时,双腿与左右两
肋应浑然一体,如树植地。而且双掌上托时必须
咬紧牙关不放松,才算得法。

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

练功时须舌抵上腭(各势均应如此),久则舌能生津,并把津液 吞咽,意想其入下丹田。同时,鼻吸鼻呼,静心调息,吞浊纳清。这 样,就能神定心安。

4•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这两句是一个意思,即收势时两掌须屈指握拳,缓缓下收。虽然

图片101

在收,但劲意不能散去,仍需要“用力”,尤其是两拳、两膀往下收 时,必须有“挟重看”的劲意。

四、摘星换4势

【古谱】

双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图 7-4)

【解义】

1•双手擎天掌覆头

双手的“双”字,是指左右两手互换擎天,
并非双手同时擎天。

更从掌内注双脾

当右(左)掌擎天覆头后,双目应上视掌
背,但不可过于后仰脖颈,主要应用眼球仰视,
并目注神凝。

3•鼻端吸气顿调息

此即鼻吸鼻呼,均匀细缓。注意在一手擎天、
一手下撑之际,须与呼吸协调。“频调息”,即呼
吸须随着暗劲的对撑而频息连绵,切不可停顿、

图7-4

 

断续。

4•用力收回左右侔

此句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左右两眸须与呼气(撑)吸气(松) 同步注目;二是左右两手互换擎天以及下落收回时,须用劲(或暗 劲),不可散漫下落。

图片33

【古谱】

两骽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 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图 7-5)

【解义】

两■后伸前屈

就是说倒拽牛尾时,两腿应前屈
后伸,成为规范的弓箭步。

小腹运气空松

小腹运气,是指下丹田呼吸吐纳。

空松,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周身放松,

心意虚空;二是由于丹田行气,使内 图7_5

气下沉,形成下实上虚的松空境界。其实其余十一势功法都应如此。

3•用力在于两膀

此处所说的膀,指臂膀。在倒拽九牛尾时,两条臂膀必须用力, 尤其是三拽牛尾时,须与外气相合,更要用劲用力。

观拳须注双瞳

弓步伸拳与牛尾三拽时,双瞳须凝视前手的掌心,并观想似乎九 牛之尾被自己拽回来了。图片103

出爪亮翅势

【古谱】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

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图7-6)

【解义】

挺身兼怒n

即立身中正,腰腿挺立,脊梁竖直,百会
穴上领,精神贯注。随着双掌前推,双眼向前
“怒目”。一次推掌,怒目一次,七次推掌,怒
目七次。

这里的“怒目”,并非指生气、愤怒,而
是形容气势强盛,引申为奋发。

推手向当前

两手向前推出时,要随着呼气奋勇向前,

现出势不可挡的气势,与气势强盛,“怒目前视”相辅相成。

3•用力收回处

不仅出爪亮翅向前推掌须有劲有神,而且收掌蓄势也须用力用 劲,不可散漫。但收回之劲比前推之劲略小些,这叫做张弛有度,蓄 发相宜。

功须七次全

这是说,须七次出爪亮翅,七收七放,才为全功。

图片104

鬼拔马刀势

【古谱】

侧首弯肱,抱顶及颈。

自头收回,弗嫌力猛。

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图 7-7)

【解义】

1•侧首弯肱,抱顶及颈

这句歌诀应倒过来才宜解释,因为动作的开始
就是绕手抱颈,即“抱顶及颈”,然后说明动作过
程,转颈移视,就是“侧首”“弯肱”,是指抱头
的手臂肱部须弯曲。

2•自头收回,弗嫌力猛

意思是说,一手自头似握住刀柄向上拔刀,一

手向下似拽住刀鞘,均须使劲,而且要猛,须合“九鬼”之力而
拔之。

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左右相轮”,是说两手左右轮换拔拽练习。没有说明究竟要 “相轮”多少次,就视练习者自身情况而定吧。“身直气静”,是说练 习时,应立身正直,静心调息,达到意、气、劲相合而“拔刀”。

图片105

三盘落池势

【古谱】

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 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 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 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图7-8)

【解义】

1•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

练功过程中,始终要舌抵上腭,而
且要抵撑得坚实些,即所谓“坚撑舌”。

后一句是说,练功时要张开双目,专注
前方,还要注意牙齿的咬合。如此撑舌
合牙,有利于鼻息行气。

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
前一句是对开步蹲身提出要求,这

种姿势虽然俗称马步,但在神态上要有

“虎蹈龙蟠”的气势,不是简单的“马步”可以概括的,所以说“蹲
似踞”。

后一句对双手提出要求,双掌下按,要有猛拿之意,用暗劲

为主。

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

前一句是描述双掌随着身体起立而翻掌上托的情况。接着就要求 宛如托起“千斤”之物。这一句刚好与前面的“猛如拿”相辅相成, 一个是上托似千斤,一个是下按如猛拿。

图片106

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练功过程中应双目前瞪,神光专注,并闭口合牙,闭息行气。上
下起落时,应双足踏劲,身体正直,不可歪斜。

九、青芘摞爪势

【古谱】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

修士效之,掌平气实。

力周肩背,围收过膝。

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图 7-9)

【解义】

L青龙探爪,左从右出

第一句是象征性比喻,要求此势的探爪
必须效仿青龙伸爪前探的神态与劲意,不可
散漫。“左从右出”,是说向左探出的利爪是
从右侧穿出的,反之亦然。

2•修士效之,掌平气实

大凡修炼此功的,必须严格按照各项要

求仿而效之,不能有丝毫懈怠走样。“掌平气实”就是其中的一项重
要要求。“掌平”,指向前探爪的平掌;“气实”,则是说在探爪过程
中,气沉丹田,取得上虚下实的效果。

3•力周肩背,围收过膝

左右探爪时,都必须“力周肩背”,即用劲伸臂探爪,不但掌指
要有劲,而且力贯肩背,劲由肩背通出。探爪的手收回时,应画一大
弧,过两膝前方而收回,不可直线回来。

图片107

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动作过程中应两目平视,注视前方,目光不可散乱,须专注一 方。同时行气平实,调息绵绵,心灵静谧,虚静不染。

十、卧虎扑©势

【古谱】

两足分蹲身似倾, 昂头胸作探前势, 鼻息调元均出入, 降龙伏虎神仙事, (图7-10)

【解义】

屈伸左右骽相更。 偃腰背还似砥平。 指尖着地赖支撑。 学得真形也卫生。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

这两句是说,卧地时前后两脚、

左右两腿要分蹲屈伸,而且必须“身
似倾”“骽相更”。即身背都要下偃倾
倒,这与后面第四句的“偃背”相
似,同时“左右骽(腿)”须相互贯
通与更迭。

昂头胸作探前势,flg腰背还似砥平 7-W

“卧地扑食”之时,必须昂头偃

背,腰脊松平,而胸部须随着昂头面向前伸探,显示出昂头扑食的

气势。

鼻息调元均出人,指尖卷地赖支撑

一旦扑地,须十指指尖着地(初练时可用掌),以此支撑全身重
量。至于着地后的静细调息,应意守丹田,鼻吸鼻呼,出入缓慢均
匀,以利养气培元。

图片108

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生

这两句是说功效了。“降龙”,即制心中之真火,火性不扬则龙 降;“伏虎”,即制肾中之真水,水源至清则虎伏。“偃腰背”可按摩 肾经,“十指尖着地”可按摩心经,心肾相交则水火既济,这样的神 通之法,练习之后是可以保卫生命、延年益寿。

十一、打躬势

【古谱】

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

头唯探胯下,口更齿牙关。

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

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解义】

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唯
探胯下,力在肘双弯

这四句连在一起,才能具体说明抱
头打躬的态势,也是动作的要领及必须
达到的要求。即两手抱住后脑,前俯腰
使头部垂至膝间;同时,两肘弯处要用
力外撑(暗劲),不可散漫、软弱。

口更齿牙关,舌尖还抵腭

这两句连在一起,才能说明从两手掩耳抱头开始,至三起三落弯
腰打躬静息止,都应闭口咬牙,舌抵上腭。

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

意思是说,在弯腰打躬时,双掌须掩耳塞聪,不闻杂声,这样静 心调息,可使元气息息归根。图片109

十二、掉尾势

【古谱】

膝直膀伸,推手至地。

瞪目昂头,凝神一志。

起而顿足,二十一次。

左右伸肢,以七为志。

更做坐功,盘膝垂眦。

目注于心,息调于鼻。

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图 7-12)

【解义】

1•膝直膀伸,推手至地。瞪3昂头,凝
神一志

这四句是指动作姿势的栗领,歌诀意思
明显易懂,不须赘述。

2•起而顿足,二十一坎。左右伸肱,以

按歌诀的要求理解,三次“顿足”,仅属于一次伸肱的范围。换 句话说,三次“顿足”以后再进行新一轮的伸肱,然后又做三次 “顿足”。如此七轮伸肱、三次顿足,方成“顿足”二十一次之数。

更做坐功,盘膝進邮:

本套功法十二势练习结束后,必须收功。这里说明了,收功为盘 膝静坐。

目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从坐功的要求来说,自始至终都必须“口注于心”,即眼观鼻、 鼻观口、口观心,心无旁思,鼻吸鼻呼,悠悠扬扬,人静入定,这样 就可将这次所练收益集成,而完成收功。

图片110

浏览11,13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