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掌法

我国武术拳谚说道:“宁挨十拳,不挨 一掌。” “拳击表皮,掌击至里”。由此可 见,掌功威力惊人。而掌功修炼,功法颇 多,是中华武术和实战搏击中不可缺少的重 要方面。

我国武术掌法众多,最著名的是八卦掌 和少林十八罗汉掌,同时还有武当派独具特 色的掌法,此外在武林中令无数豪杰谈掌色 变的还有铁砂掌、朱砂掌、绵掌等。

图片50

身法矫似游龙的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龙形八卦掌”等, 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 分为四正四隅8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 掌”。有些八卦掌老拳谱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8个卦位代表基本八 掌。“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 卦原指8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

八卦掌以掌法为主, 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 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 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8 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 一般拳术,或来去一条 线,或走四角,所以称为 “八卦掌”。

图片51

八卦掌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拳种,是内家拳三大名 拳之一,在武坛南拳北腿诸家诸派,以走转运掌独树一 帜,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

八卦掌是融养生和技击于一炉,涵养道德的拳 术,是清代河北省文安县武术家董海川将武功及内功 融为一体,博采众长,加上自己的丰富经验,独创以 掌为主的技术手段。

董海川生于1797年,原名董明魁,清代河北省文 安县朱家务村人。董海川自幼聪颖,记忆力很强,到 了6岁的时候,就已经识得很多字了。从7岁开始,跟

“威名震河朔”的堂兄董宪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他 向堂兄学习武技,无论寒暑,他始终坚持白天学文、 夜晚习武,他嗜好武术几乎到了疯狂的状态,时时刻 刻脑子里都在琢磨着武术,只要跟武术有关的道理, 他一点即通,而且能够举一反三。

董氏兄弟经常往来雄县与文安以武会友。董海川 身体健壮,力量惊人,两只胳膊长得也比一般人长, 很多书上记载他的双臂“下垂过膝”。

董海川十六七岁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他无法 继续深造学业,于是便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对武功的 钻研上。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在武功理论上也打下了 深厚坚实的功底。

董海川爱恨分明,秉性率直,疾恶如仇。当时山 东、河北一带常有强盗出没,他常常路见不平,拔刀 相助,侠义的名声传播四野,不仅在本村名号响亮, 即使是周围的村庄也都知道他的大名。遇到无法应付 的强盗土匪或者是麻烦,人们常请他出面帮助解决。

但董海川不以此为满足,立志博学众家之长。26 岁远游吴越,过江皖,走巴蜀,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的 ■奸掌起式 名山大川,拜访各地高人隐士及武林高手。

图片52

董海川到一处,访一 处,学一处,常与人比手,

验证所学。走过寒暑秋冬,

江南河北,气候、位置在 变,身边的景致也在变:北 方的山粗犷,南方的山灵 秀,北方的河奔放,南方的 河蜿蜒……就像武术一样,

北方的武术大开大合,南方 的武术注重细节。董海川觉 得,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段 看不到终点也无法有归途的 漫漫长路。

董海川游历大山名川,

遍访各派隐士高手过程中,

通过学习、切磋,所吸收的一些技艺、招法,都成为 之后八卦掌的生动素材。

后来,董海川在安徽九华山得遇号称“云盘老 祖”的盘山道长,在盘山道长的传授下,董海川学会 了八易寒暑掌法、步法、单练及徒手器械。

练完功董海川便在山洞里打坐,即使闭着双眼, 他依然可以感觉到穿梭在身边的午后的光线,听到清 凉的风声,还有树叶落地的“刷刷”声。

图片53

董海川也在此时接触到了《易经》,以阳爻和 阴爻相配合而成8个符号,分别是乾、坤、坎、离、 震、艮、巽、兑,代表天、地、水、火、雷、山、

 

风、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 事现象,八易寒暑法则是把八卦中的8个符号,作为8个方位用于武术 技击。

8年后,董海川艺成下山。从雄县开口的番子门拳到南方道教的转 天尊、八易寒暑掌法,这些都成了董海川之后创编八卦掌的基础。

13年后,董海川年近40岁回归故乡,已改青年时之刚烈。朝夕习 练揣摩,传授族人。时常外出数日,家人不知何为,问他,他都回答 访友去了。

在清代咸丰年间,董海川流落京师,隐姓埋名成为太监到肃王府 当差,与世无争,数年下来,竟无人知道董海川是一位身怀绝技的武 学大师。

有一天,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 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

这一下,人们才看 出董海川是一位深藏不 露的武林高手。在王爷 命令下,董海川于是下 场与杨露蝉相斗,双 雄对峙,胜负难分,据 说两人连斗了 3天,势 均力敌,打成平局,由 此两人名声大震,而八 卦掌也与太极拳各立门 户,桃李盈门。

图片54 图片55

董海川请教武艺,董海川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得 八卦掌既有统一格调,又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 获得绵绵不断的发展。

同时,由于董海川声望日隆,前来比武较艺者络 绎不绝。董海川都以礼相待,服之以艺,感之以德, 而且注意从对手身上吸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丰富 自己,因而技艺不断提高,臻于化境,从而成为继往 开来的一代八卦宗师。

八卦掌以沿圈走转和“趟泥步、剪子腿、稳如坐 轿”,扣掰转换以及避正打斜等为运动形式,有别于 其他拳术。并且在治病、内功、技击和涵养道德方 面,有明显的效应。尤其在内功和涵养道德方面,表 现更为突出。

八卦掌动作轻灵敏捷,脚步起落摆扣,行如趟 泥,随走随变,式式相连,走圈转掌,如环无端,圆 中有圆,腰如轴立,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 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扣、顺步法为基 础,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

走转中全身一致,步似行 云流水。

八卦掌身法要求:拧 转、旋翻协调完整,走如 游龙,翻转似鹰。手法 主要有:穿、插、劈、撩、 横、撞、扣、翻、托等。

图片56

董海川主要在北京一 带传艺,弟子中,深得八 卦精奥并成为武术名家的 有尹福、程廷华、马维 祺、史计栋、宋长荣、宋 永祥、魏吉祥、樊志涌、 谷步云、刘宝真、梁振蒲、刘凤春、司元功等。

1900年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时,程廷华目睹侵略者 暴行,勃然震怒,奋起反抗,凭借八卦绝技,从容 击倒10余名贼寇,使侵略者“无敢进者,怒且以为神 也”。最后,程廷华死于侵略者火枪之下。

尹福,字德安,号寿鹏,河北冀县漳淮乡漳淮村 人,尹福年少时去北京以卖油条、烧饼为生,因极爱 武术,从小就学习“潭腿”、“罗汉拳”等,打下了良 好的武术功底。

董海川以八卦掌绝技威震京都,尹福慕名拜在董 海川门下,开始学习八卦掌。经过数年的苦练,尹福 武功出众,成为董海川的得意大弟子。因其身材较 瘦,面貌清秀似文弱书生,故人称“瘦尹”。

尹福吸取董海川拳艺的精华,又博采各拳门所长,创立了以冷掌 技击见长的尹派八卦掌,名震京师。尹福后来在皇宫教太监练习八卦 掌,光绪皇帝曾召见尹福,见其身手非凡,便跟他学习八卦掌。

李存义,原名存毅,字肃堂,河北深县人,人称“单刀李”,武 功闻名海内,成名后当选为中华武士会教务主任。

刘凤春,字茂斋,河北琢县人,人称“翠花刘”,是董海川的关 门弟子,年最幼,后得师兄程廷华教导最多,终成一代武林高手,后 辈对他十分钦敬。

八卦掌第三代弟子也是英才辈出。程廷华所传弟子中著名的有孙 禄堂、刘斌、姬凤祥、杨明山、冯俊义等;尹福所传弟子马贵、何金 奎等;李存义所传弟子尚云祥、李文豹等。其中孙禄堂、刘武、尚玉 祥等人都是一代武术名家。

董海川于1882年冬季逝世,当时编有多种崇尚董海川武功的传奇 故事,其中以武侠小说《雍正剑侠图》,影响最广。该书中以童林字 海川暗指董海川,给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渊源染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禅武慈悲的十八罗汉掌

十八罗汉掌法原图谱为 宋末元初所绘制,与传统少 林大金刚拳属同一时期,素 为嵩山少林寺“镇山护寺” 之宝而秘传于寺内,为武僧 首领及高僧大德、方丈主持 所专习。

少林诸柔拳,均以至缓 至柔的“功法”为基础,突 出其独立平衡动作的能力和 诸武功造型中奇巧与难度, 立意展露和体现少林“佛 学养心”的主题为内涵;而 “十八罗汉掌”却以独特圆

缓、自然的“柔法”拳技,契合、突出了远古少林拳 尊尚实战为本;以传统攻防技法、功法为结构;崇尚 内力,以刚柔有度、潜心慎行、清逸舒朗为主旨内容 的少林“柔拳”;其本质与特征浸染着原生态古韵般

的奇绝与风韵,凝聚着古历史遗迹的智慧与本真。

图片57 图片58

明末清初时期,少林寺院曾一度荒芜,其民间诸 多原始孤本、拳法经典、棍棒绝技、功法秘传随法典 佛经大部分散失、流落民间。十八罗汉掌即在此时传 于民间。

十八罗汉掌形仪古雅,质朴本真;结构简洁,中 正和顺;飘然绝俗,通贯神韵;刚柔有致,端庄沉 稳。注重动静之间严谨精到,彰显活力、守正求法, 颇富庙堂之气而独具灵动与法度。

十八罗汉掌练法注重一法两势,左右均衡,阴阳 互换,直线斜行;圆中取直,意随虚实;顺力柔化,

步换轻灵;攻防相依,吐纳循经;刚柔有变,垂正合 应。最能体现“禅武合一”的精神内涵。

十八罗汉练习中的神韵与动态,可谓尘封暗动于 刚柔、虚实、阴阳、横顺、圆直、顿挫、分避、进退 的攻防意识之中。其中每一掌法、身法、方法、步 法、与眼法的配合,拳术用法与技术力度的体现,均 颇似佛门中十八罗汉“持戒苦修、镇山护寺、奉善止 恶、替天行道”等不同“尊者”的神态与意境,其内 涵各自不同的寓意体验与心理妙悟。

罗汉掌雕塑 凸显十八罗汉护法诸神:广大神勇、弘法利生、明心见性、参禅开悟的坚靭与毅力、气质与心性;从而彰显出十八罗汉苦其心 志,求其证悟、匡扶正义、不惧生死的 “十八罗汉掌”的修习,在拳与法 同习的意境中,融汇于我国传统文化睿 智思维与信息,在潜移默化的苦修和心 性沐浴过程中的智慧与胆识、自信与勇 敢中;在坚韧宽容、自强进取等人格再 造精神的更多理性思考与“觉悟”中, 都会给人们纯净与新意、中和与心炼。 正因为如此,十八罗汉掌在传统文 化元素的意蕴中,可谓充满了质朴纯 真、气格高古的智慧哲理和生命活力。 十八罗汉掌会使练习者有更多的机会欣 赏、理解、诠释“尚武精神”与“佛法禅学”互相凝聚、交融的意 境与理念,使其传统佛学禅 宗的圆融精神与少林武功尚 度完美的心悟境界所焕发出 的远古历史灵光与拳法“本 真致一”的神韵。

十八罗汉掌练习过程中

的方法与劲道,从起势“天

地采气”至收势“引气归 元”共18动势,均以掌法为 其主体,但同时其中又兼容 以拳法的配合,例如“怀 中抱月势”、“霸王敬酒势”

等,从实战角度讲有效提升 了拳与掌的互补与运用。

图片59 图片60

而拳术动作间的节奏掌控、韵律变化与攻防走 势,始终遵循“斜线直行沉稳灵活,匀速平缓,意在 圆柔、势节相连、舒展自然、刚柔顿挫的特点与风 格,使技法灵动婉约之中充满韧性;又会纵然出现 瞬间动静有致,如弓弩撑满后的劲力突变。其因势随 行,如古雅清奇体势中不失轻柔似水的智慧与灵性, 又处处蕴含其原始野逸的遒劲。

十八罗汉掌在攻防走势交织循环、刚柔圆转运筹 有度的松静、柔缓、灵动的基础上,在起、承、转、 合,凝练简约,定法异变,势断意连的劲道与韵律间 的微妙运用于变化中,突出了整体拳法柔中寓刚、刚
柔相济,连贯相属、气脉相容、层层递进、一气呵成的节奏与韵律。

十八罗汉掌战法内容包括:扑、劈、抽、挑、托、弹、戳、推、 肘、撞、砍、切、击、截等18种不同技法,均巧妙地融汇于拳术的踢 打摔拿之中,其中方法清晰,使用简约,独具特色。

十八罗汉掌技术结构严密,拳术风格以临战为本,讲究“招招有 势,势势有法,法法有用”,“攻法如锋穿壁,御法如云人水”,

“彼不动,吾不动,彼先动,吾已动”的心法运用;以“习之有形, 用之无形,即无形之形,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为本念;注重“练中 自有千变化,用时全在一念间”,讲究“随时而动,因势随形”, “心悟手从,形随意出”等“拳禅一体”的战术攻略与心法理念。

在实战运用中,十八罗汉掌以其独特“防守反击”型的战术原 则,充分运用每一动势稍纵即逝的战机,实施掌、拳、肘、膝、腿为 主攻,以近摔、锁拿为助攻控制的“直横撩劈、沉托分闭、吞吐开 合、借势闪避、柔化顺进,迅猛突袭”的战术攻防特色。使其攻防能 力和技法运用达到战术的最高水平。

放长击远的劈挂掌法

劈挂掌,古称“披挂拳”,也称“抹面拳”,因多用掌,故而得 名,擅长中、远距离克敌制胜,讲究放长击远。

它将武术“一寸长、一长强”的技击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 技击空间的控制,讲究远则长 击,近则抽打,可收可放,可长 可短,经历代发展,技术体系完 善,内容丰富多彩,拳械全面,不愧为传统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 奇葩。

图片61

劈挂掌盛名久远,早在明代 中叶就已流传于民间了,明代军 事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 对劈挂掌就有精辟的论述。他在 《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写
道:“披劈横拳,而其快也。”这是指劈挂掌迅猛快捷3又说:“腿 可飞腾,而其妙也。”这是描述劈挂掌中“抄手起脚”等招式,说明 腿法灵活之妙用。

戚继光在他创编的长拳三十二势中,又吸收了劈挂掌中的埋伏 势、倒骑龙、摧地龙、顺弯肘等单势动作,这足以见劈挂掌在军旅武 术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戚继光之后到清代嘉庆年间,河北沧州一带又有劈挂掌流传,此 时劈挂掌已有盐山和南皮两支流派了。

盐山一支传自清代盐山小左庄人左宝梅,生于1753年,因其武德 高尚,武技出众,故人尊称“左八爷”。

清代乾隆年间,一位道人姓韩,留居在盐山县大左村的一个古庙 中。左宝梅因爱好武术,经常到古庙中和韩道人谈武论技。谈到兴处,两 人就交手试技。没想到这个韩道人武艺高强,左宝梅是屡战屡败。

后来左宝梅和韩道人成为 至交,并拜韩道人为师,经过 数年苦练,终于尽得劈挂掌之 真谛,成为沧州名师。

左宝梅为人忠厚,性情温 和,虽然武艺高强,却从不恃 技凌人,在沧州就流传着左宝 梅以德服布贩的故事。

图片62

左宝梅在望树集为布经 济,他为人公正,交易公平。 一次,一个布贩子和他发生 了纠纷,他自恃身高力大,拳 脚了得,就野蛮粗横,蛮不讲理。左宝梅好言相劝,他不但不听,还口出秽言。众人非常气愤,纷 纷让左宝梅教训他。

左宝梅和颜悦色地对布贩子说:“小伙子,不要火气太盛。”

布贩子见左宝梅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很不在意。他双手抓起一 个百十来斤的布包放在驴驮上,然后洋洋自得地看着左宝梅,像是炫 耀自己的臂力。

图片63

见此情状,左宝梅伸出一只手,毫不费力地抓起一个同样大小的 布包,轻轻地放在驴驮上,博得众人齐声喝彩。

布贩子见状无言,后坚持请左宝梅到家中一坐。左宝梅说道: “练武首要重武德,切不可以武欺人,影响了武人脸面。”

布贩子连连应声称是,后来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左宝梅习得劈挂掌绝技后,又传于潘文学。潘文学,字世魁,后 来他主持盐山书院时,设文武科教授学生,历时数载,武科人才济 济,其中李云表和肖合成尤为出众。

李云表中年时客居京都,曾做过五营八旗总教 习,名噪京师;肖合成年幼即习劈挂掌,功夫可谓炉 火纯青,因其轻功尤为出众,故称“飞身肖”。

李、肖两人之后,又有黄林彪、王正谊、于保麟 最为著名。黄林彪生于1831年,字伟村,体格健壮, 才思捷敏,武艺精深,人颂诨号“盖南京”、“黄六 爷”,他是李、肖两位大师的艺业继承者,晚年收马 凤图、马英图兄弟为徒授艺。

马凤图,生于1886年,是通备拳艺的继承者和开 拓者,曾任甘肃、青海两省国术副馆长,他对当时流 传于北方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形意、螳螂等 拳种都有精深的研究,他在为官之后,遍访各派宗 师,取诸家之长冶于一炉,丰富了劈挂掌和通备拳艺 的技法。

图片64

臂挂掌招式众多 马英图,马凤图胞弟,曾任中央国术馆武术科长,人称“马狠子”,他与 其胞兄乌凤图都是劈挂掌一 代宗师。

继马氏二杰之后,又有 他们的儿子颖达、贤达、令达、明达和徒弟王桂林、沙子香、王天鹏、罗文源、马承智等继承了劈挂掌之精 粹。这一支劈挂掌经马凤 图、马英图传播后在甘肃及 西北诸省流传最广。

劈挂掌南皮一支传自清代南皮县庞柳庄人郭大发。郭大发早年做 过镖师,因武功精绝,后被召人皇室,任紫禁城护卫官。晚年以教武 为生,传艺于子郭长荣与其孙郭秀亭。还传教于临村昝庄赵氏。

赵氏自传三代后,传至赵世奎,赵世奎在清代末年又把劈挂掌传 给了郭长生。

图片65

郭长生生于1896年,人称“郭燕子”,曾任中央护卫,后辞职回 乡,中央国术馆成立后,任苗刀及武术教官。

郭长生一生授徒较多,其中主要弟子有曹砚海、郭健伟、高玉 清、牛僧华及儿子瑞林、瑞祥。

郭瑞祥的入室弟子王志海、王华锋、郭桂然、郭铁良、郭贵德、 王琳峰、孙满长、马俊祥等继承了劈挂掌之精粹,这一支劈挂掌在河 北一带流传较广。

劈挂掌要求单势与套路相结合,理象会通,体用兼备,互为补 充,注重力从腰发,用胸部的吞吐和腰部的拧转折叠配合两臂的运 动,使动作大开大合。在动作上表现为滚、勒、劈、挂、斩、卸、剪、

采、掠、摈、伸、收、摸、探、 弹、砸、擂、猛十八字诀。

劈挂掌在技击上讲究吞吐伸 缩,放长击远,回环折叠,虚实往 返,招法珠连,带攻猛进。主张以 快打慢,以长制短,闪进攻取。

劈挂掌基本攻防规律为高来则 挂,低来则劈,横来则拦,顺来则 搬。其拳谚说道:“千趟架子万趟 拳,出来一势打不完。”实战时讲 究“击中目标是小胜,打倒目标乃上乘”。

图片66

劈挂掌的主要劲法有辘轳劲、翻扯劲、吞吐劲、 滚勒劲、通透劲等。发力时要求臂、肩、胸、腰、 背、胯、膝、腕各关节柔活自然,放松不拘,合蓄开 发,势猛力柔,柔中含刚,即蜿蜒蛇行,用之轻松, 意含铁石。运力时劲力集中于“吞吐开合,起伏拧 转”。躯干开合如弓,胝胸背吞似弦,发出之力犹如 离弦之无影快箭,与上下肢及躯干的起伏拧转形成调 全身之力,以最快带度集中于一点的合力。

劈挂掌最主要的特点表现于手臂上,两臂条直, 搂臂合腕,大劈大挂,放长击远。躯干和下肢的作 用特点是前握后扣,吞胸凸背,缩肩藏头,拧腰切 胯,合膝钻足,收腹敛臂。

其步法多为跨步、辗转步、激绞连环步。运动时 步法灵活多变,连环交织,快如激涛之浪,一经接

触,使对方防不胜防,形成了逢进必跟,逢跟必进,进跟连环,环环 相套,敏捷疾速的独特风格。

劈挂掌在演练时表现为起落钻伏,伸收摸探,开合爆发,蜿蜒蛇 行,快捷灵活,犹如大江奔放,气势磅礴,起伏跌宕,川流不息,疾 风怒涛一泻千里。眼法上要求一眼、二胆、三打技术快与慢。有拳谚 说道:“眼为先锋,脑为主帅,手足则是五营四哨之将兵。”

劈挂掌在行拳应战时要做到观前后,顾左盼右,望远视近,随形 出招,步到招到眼先到。练功时注重慢拉柔练,调劲运气,蓄精欲 神,体健神会。即: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气沉丹田。

劈挂掌的技术内容较为丰富,它主要包括单势训练、拳术、器械 和实战。

单势运用及基础套路有单劈手、双劈手、开山炮、倒发乌雷、搅 地龙、鹞子穿林、埋伏势,抄手起家、双撞掌、大跨步、十二趟子、 十趟潭腿等。

劈挂掌经的马凤图、马英图、郭长生等人总结、充实和扩展,器 械也较为丰富。流传于世的主要有奇枪、六合大枪、疯魔棍、三节 棍、劈挂单刀、劈挂双刀、苗刀、宣化剑、梯袍剑、凤头钩、拦门 撅、鞭杆等。

浏览3,70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