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宁夏凉州的西凉掌

“学了西凉掌,打人 不用想”,是武林中对 清代末期西凉门拳术的赞 誉。西凉掌,又称“曦阳 掌”或“西阳掌”,在武 术界,关于这门掌法的起 源,大体有两种说法: 西凉门拳术是起源于 凉州,即宁夏甘肃一带, 西凉掌的“掌”字含义是 指该拳种的全部上肢动作 以掌为主。

后来,西凉掌从凉州 地区传到了内地南京。据

说当年南京五台山来了位西凉和 尚,他挂单化缘,挂在南京鸡鸣 寺。西凉和尚挂的是长单,可以 住几年,短单只能住几天。他白

天化缘,晚上教拳。

当时有位拳师唐殿卿就住在 那里,唐殿卿,生于1852年,河 南商丘人,出生在武术世家。自 幼承家技,精石头拳。他白天做 苦工,晚上跟西凉和尚学拳。

南京下关有个恶霸叫叶海 龙,他无恶不作。西凉和尚义愤 填膺,决心整治这个恶霸。两人 恶斗了一场,叶海龙不敌西凉 和尚。

后来,叶海龙使用奸计害死了西凉和尚。唐殿卿 决心为师报仇,他打死了恶霸叶海龙,自己坐了 3年 牢。人家问他:“你用什么拳打死恶霸的?”

他说:“我用西凉师父的神掌功夫打死了他!”

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西凉和尚,把西凉和尚 教的掌法称为西凉掌。

唐殿卿成年后设帐授徒,遍及徐州、南京、镇 江、扬州一带,并受聘至安徽庐州任李鸿章后裔的武 术教师,传艺项目有上下石头拳、西凉掌等。

图片67 图片68

后来,江湖上有“南京到北京,神手唐殿卿;南 京到北京,铁腿张安庆”的说法。唐殿卿、张安庆在

镇江时,授拳多人,高足有王殿奎、赵保棣等。

西凉掌上肢十分重视手掌功的训练,而下肢则注重桩功的练习。 掌法有穿、劈、翻、推、挑等。要领包括手起撩阴、肘法护心、云蔽 日月、脚踩中心、身似滚而起,身进脚手随。36个单势,势势相连。 一百四十六手法似鼓锤,九九八十一响声如鼓点。闪展起落甚是美 观,给人以一种精神饱满、强悍有力、势如破竹之印象。

唐殿卿在扬州所传的西凉门武术并非一套拳术,而至少是由3套拳 术组成。

第一套,青毛狮拳,又称“夜战八方”,除起势、收势外,分为8 段,由83个动作组成,注重拳打一线,外方内圆。

第二套是石头拳,又称“七星梅花势”。这套拳除了起势、收势 外,分为8段,特点是舒展大方,身法紧凑、步法灵活、拳势威猛、刚 劲有力,发拳有穿山洞石之情,落步有入地生根之意。

第三套就是西凉掌,这套拳分上下两路,除了起势、收势外, 总共由172个动作组成。综合以上3套,扬州武林俗称之为“西凉三 拳”,或称为“西凉上中下三套”。

图片69 图片70

大约于1890年之后,唐殿卿 将“西凉三拳”传刘绍臣;后来 刘绍臣传田永庚、刘桂歧、张正 魁、江子泉等,他们是西凉掌在 扬州传授的第三代。

西凉门拳术尽管有3套拳 术,却能共同组成一个拳术系 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武技流 派,原因在于它们有着共同的战 术和技击特点。

最显著的特点,唐殿卿既以 “神手”著称,当然与他的西 凉拳术以掌法见长攸关。掌法有 打、扒、搓、合、推、穿、劈、

按、挑、盖、切、托、搂、拍、

缠、砍、插、扇、刁、亮、拿、抓、点、击、舞花。

西凉掌雕塑西凉掌的两掌之间,攻守十分分明,虚实相间, 此手打,彼手封,此手上架,彼手护裆,前手出击, 后手护胸。

行拳走势时上掌、下掌、左掌、右掌、明掌、暗 掌连为一体,上下左右,明暗正反,纵横交织,一气 呵成;从头至尾连接紧凑,以身助臂,以臂助掌,而 且配以击响,俗话说“西凉掌一百零八响,三十六响 手脚响”,大开大合的招式,纷呈多姿的掌法,崩脆 震耳的击响,构成起伏磅礴的拳势,从而成为西凉节 奏鲜明的标志。

西凉掌除擅长用掌外,也不拒绝用腿,赋予腿脚不可缺少的示威 空间。以搂手侧踹、弹踢推掌、里合弹踢、铲腿旋风、连环腿、扒手 撞膝、连环撞膝、震脚高崩、提膝拍掌为主要动作的拳脚并用,使它 在走势中手到腿到,手出击头,脚起撩阴,潭腿、摆莲腿、里合腿、 缠丝腿、旋风腿连番使出,尤其善用膝法和震脚,一步一膝,上身紧 封门户,下身灵活多变,连环击敌。

技击性强,是西凉掌的又一特点。待对方出手时我出手,不等对 方力到我手已击中对方,其招式有习手抹面、贯打行手、扒掌点心、 夜叉探海、猿猴献果、猿猴照镜、海底捞月、双峰贯耳、侧身反击、 浪子踢球、刁手滚肘、刁手搓掌、跃步连环掌。

而这些招式威力的实现,是以做到3个字作为技术前提的。一是 促,靠近进攻,越近越狠;二是刁,即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指上 带打下,使之无招架;三是快,遇机即打,寻机速战;手快制手慢, 所谓“对方出手我出手,见缝插针走前头”。

除了掌、腿之外,周身之头、肩、肘、膝、跨、足,无一不是攻 防武器,擒拿、点穴、上打、下踢、身撞,神出鬼没,四处击敌。

开碑裂石的铁砂掌功法

在远古年代,没有攻坚工具的时候,拳术是抵抗外侵和自卫防身 的方法,同时也是健身方式的一种。

拳术的门派很多,一般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铁砂掌”就是内 家拳的一种,是武术绝技中的上乘功夫,不仅讲究显露手的技法,还 要求技法与内功的密切配合,

外部躯体,又能健强内脏,

取得内外兼修的锻炼效果。

“铁砂掌”早在东汉末 年时期,就有某大将军练到 了炉火纯青的极点,据说他 打马只用了四分的力量,就 一掌把马打翻倒地。经过历 代发展,到了清代末年,则 有以铁砂掌独步武林的顾汝

章,成为被人们传颂的一代宗师。

顾汝章是江苏阜宁人,189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8岁起 从山东武术家严蕴齐学艺。严蕴齐精通少林武艺,尤其擅长枪术,武 林有“严大枪”之称。顾汝章苦学10年,尽得严师真传,青年时代即 以少林武术显名于苏、湘、浙、鄂等省。

顾汝章的铁砂掌功尤其为人所称道,有“铁掌顾汝章”美名。他 平时掌软如绵,不异常人,但一到实用之时,发掌有顽石立碎、生铁 可裂之功。他掌力沉雄而控制有度,令人不可思议。

顾汝章在广州时,曾作过铁砂掌的表演,他把14块砖叠在一起, 一掌下去,只见底面两块砖完好无损,而中间12块砖尽皆碎裂,其掌 力之刚猛,透劲之灵活,令人瞠目结舌。众人见其身形精瘦,然其掌 劲刚柔并济,运用随心,实具武学巨匠之风范。

图片71 图片72

 

当时,有个俄国力士来 广州西瓜园,表演“大力 戏”,牵出一匹烈马,声称 哪个中国人制得住烈马而不 死者,得银洋200。

顾汝章登场后,说非为 奖金,只为看马。据说顾汝 章当时出掌在马背上轻轻一 拍,烈马立刻动弹不得,第 二天就不食而死。经解剖, 马的内脏受严重的内伤,俄 国人立即收拾包袱离开。顾 汝章以铁砂掌大长了国人的铁砂掌顾名思义,是用铁砂练习人手掌部的功 法,属于硬气功范畴,属阳刚之劲路。

练习铁砂掌要做到:“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 心。按实始用力,吐气需开声。”技击动作发出前, 各关节要放松,待出击时突然伸直,劲达掌心,同时 大喝一声,则掌力正至极处。

拳经写道“气贯掌心,劲达四梢”、“拳从心发, 劲由掌发”、“腿打七分手打三,全仗两掌布机关” 等,说明了铁砂掌在我国武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 讲“手的变化,决策于腕。掌根锐骨,即为腕劲。灵 龙活泼,刚柔蓄隐。擒拿点打,无不应顺。掌腕合 窍,方能制人。腕滞力拙,徒劳费神”。则说明掌和 腕的重要性,两者必须互相协助方为佳。

图片73

铁砂掌是用铁砂和药物配合而练习的,练至掌部则手掌坚硬如铁,臂长力增,功力深厚者可以碎砖断石。通过练习铁 砂掌,可使掌部表皮增厚,筋骨及表皮组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大 大提高,腕指关节更加灵活,肌肉韧带的力量增长,强劲而有力。

图片74

铁砂掌的练法需仰仗药力,而且必须注意运气,以收内壮之助。 草药为练手秘方,如陈酒5斤,人中白及白醋各10斤,拌和煎汤,每次 煎3炷香,煎至4次,用文火熬炼稍浓,倾入铁盆中以木杵捣烂成泥, 再加细铁砂,其数量与药泥相等,用口袋布盛好,置坚实木凳上。

铁砂掌练习时,每日晨昏拍打之,由轻而重,由徐而急。单手或 双手,由习者自己选择。开始手必现青肿,甚至脱皮落肉。

每次练习铁砂掌后,必须以洗手秘方洗之,以期消毒去肿,强筋 壮骨,则内外坚实矣。习至百日,略可应用;习至一年,大功已成。

秘法铁砂掌正宗练法,初级采取马步站于凳前,全身正直,两膝 屈,肩放松,腰松,胯坐,以得劲自然为准。

历代气功家认为,在养生健体方面,马步是壮肾腰、强筋骨、补 元气的最佳步法;在技击上,常练马步的人稳定、平衡功能特好,下

盘稳固,不易为人所制,手、腿上发出的攻击力量强 大、干脆、快速。可以说,马步桩是养生、技击必修 的法门。

武术界流传了千百年的行话就是“入门先站三年 桩” “要学打,先扎马”;甚至有的功法全是以马步 为步法的,如“少林内劲一指禅”等。马步有高、 中、低之分,难度依次增大。

初练铁砂掌应由高而低地站 马练习,可以很快地收到健身、

强腰增力之功效。不论练习哪一 种方法时,手掌都是不用力的,

而是放松的,也就是说,让手掌 自己掉下去的重力击打砂袋D

此外,练掌时还必须将全副 注意力集中在双掌和卧袋上,不 可心猿意马。

铁砂掌主要练习方法有拍 法、切法和印法3类。拍法即用 手掌的后部肌肉丘击打卧袋,

左右掌交替;切法即用小指一 侧攀部侧面击打砂袋,左右掌交 替;印法即用手掌的根部击打砂 袋,左右掌交替。

图片75

以上3法,在头10天时,只 练拍、切法,以后再加人印法,

但切不可操之过急,贪功冒进,以免受伤。

在每个人的练习过程中, 都会出现一些反应,应区别对 待。每次练功几分钟后,即感 双掌发热有如火烧,这是内部 气血充盈的好现象。

同时,每次练功中感到双 掌、手指尤其是大拇指和指骨 疼痛,属正常范围,马上用药 洗、擦、按摩后即可消失。另外,每次练功后感到手指变粗、掌部变 大变厚、发胀,这都是好现象。

练功数十日后,掌部脱皮、长疙瘩、肌肉增厚而有弹性,都是好 现象。脱皮、长疙瘩现象以后会逐渐增多,直至最后会自然消失,双 掌自会柔软如女人之手,不必介意。

铁砂掌练习初级功20天左右即可试劈。可以先试数片瓦块,再试 几枚核桃,后试一块烧得不太老的红砖。有的练习10天左右即能断 砖,有的则需更长时间才能断砖,都属正常范围,切不可性急过早试 劈而受伤停功。

图片76

以道入武的武当派掌法

在以道家武术为主的武当内家功夫中,掌法尤为突出,最著名的 如太乙玄阴掌和太乙八门掌法。武当青虚派绝技太乙玄阴掌,又名 “玄阴神掌”,乃内家青虚派开山祖师、被后世尊为“洞虚真人”的 陈道益集内外家之长,尽心悟创的结晶。

图片77 图片78

玄阴神掌为武当派绝 学,历来为掌门弟子所独 有,代代单传,外人难得 一窥其奥。此功内外兼 修,阴阳并蓄,既有强身 健体之效,又有防身技击 之用。修炼玄阴神掌有成 者,双掌极具威力,轻施 可发功疗疾,救人于危难 之间;重发能开砖断石, 伤人于无形之中。

历代祖师告诫传人 们:凡被玄阴掌击中者, 初时唯觉疼痛,数月后被 击部位呈现朱红色掌印, 阴寒之气直透脏腑,寒气 ■太乙八门♦法 所至,周身麻木,形神俱损,非用同等功夫,难以解

救。故修此功者必以德为先,严守戒规,非遇困而不 发,否则必贻害于世,有损武林之德。

玄阴掌以内功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发力,以 内壮助外强;反之元气不足,则易自伤其身,故历代 宗师寻找传人均慎之又慎。

至祥道长成为后世全真教龙门青虚派掌门宗师, 武医俱佳,以擅长太乙玄阴掌而著称。曾挟技遍游江 湖,行医济世,救人无数。

太乙玄阴掌歌诀写道:

玄阴夺命掌,祖师道益传u 无极站桩功,神思入帝乡。

导引并吐纳,绵绵合太元。

发动迅且猛,神功天下扬„

玄阴神掌的内功练习包括无极式、双龙下海、金 刚推山、天王托塔、二郎担山、百川归海等。

玄阴神掌的外功称为“玄阴夺命掌”,先将千层纸或沙袋、麻布固定于墙上,与胸同高。练功者离墙田运气 3尺而立,待静调息后运气于 掌。在吸气的时候,双臂屈 肘立于胸前,掌心相对,掌 指向上。

图片79

纸或沙袋、麻布固定于墙上,与胸同高。练功者离墙田运气 3尺而立,待静调息后运气于 掌。在吸气的时候,双臂屈 肘立于胸前,掌心相对,掌 指向上。

蓄气片刻,引丹田气注 入右掌心。喷气发声,口吐 “嗨”音,右掌猛然以爆发 力向前推击千层纸,掌心向 前掌指朝上。同时身体蹲成 马步,左掌按于身体左侧,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左手 练法同右手,左右手交替练 习也可。如反复练习49次。

武当太乙铁松派内容众 多,但究其实质来讲可分4大 类,一是内功,包括丹道内 功和佛家内功;二是武技;

三是丹医药;四是道法。

太乙八门掌法属于太乙门户掌,而太乙门户掌是武当太乙门武技 之母式、先锋,故谱文写道:“武当派,甚威严,门户乃为至上先。 有法参禅无无数,妙途能化无上缘。”

太乙门拳谱以歌而诀,历代相传:

太极两仪诀:“两仪诀法本无形,全凭心法任意功。推穿挤按棚 捋滚,掌肩肘胯膝足功。练就天里混元气,虚实阴阳刚柔空。掌按八 法发十力,三才五行变无穷。”

图片80

三才所居诀:“十三式中练 三盘,门户五式首列天。抄掌为 地人掌撞,天地人法按三才。” 五行变化诀:“门户掌,按 五行,内降属火镇中宫。横肘 属金滚转动,托盘属火化无穷。 撩掌属水金钟响,捧日运行挤法 强。掌分八法难传授,寄于门户 例法中。”

八宫所属:“乾宫摔掌坎为 撩,艮切震撞巽托史。离火穿掌 坤挫掌,兑宫塌掌君记牢。” 九宫图:“掌分八法按八 门,八法之种功力深。摔掌乾金 风扫叶,撩掌坎宫水性纯。艮宫 切掌如山倾,撞掌一式同雷震。 巽风托掌从地起,中宫离火孔中 穿。九宫招摇任中央,挫掌坤土陡发放。兑宫塌掌冷中疾,八法妙意此中藏。”

掌发十干诀;“掌发十 力合天干,甲乙抽撤顺降 还。丙丁崩转炸且猛,戊己 劲深属挤按。庚辛惊急弹且 涨,壬癸元活滚转力。”

图片81

太乙八门掌法分8路,

每一路都自具精妙之处。

第一路为乾宫摔掌,包 括单封喉和双封喉;第二路 为坎寓撩掌,包括下式单 鞭和杨柳穿鱼;第三路为震宫撞掌,包括排山掌、双撞掌和云环双撞 掌;第四路为巽宫托掌,包括托刀赴会和夜叉探海;第五路为坤宫挫 掌,包括风卷荷叶和背后锁拿;第六路为离寓穿掌,包括腋下穿掌和 鲤鱼穿波;第七路为艮宫切掌,又称“二仪岐分”或“太极图式”; 第八路为兑宫塌掌,即双塌掌。

刚柔相济的绵掌功夫

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中之《拳经捷要篇》记载,“吕红八下 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其中“绵张”即绵掌。绵掌,也称“连环绵 掌”,手法以掌为主,运转舒展如绵,动作连而不断,掌法运行成

环,延伸己手,随对方已劲 柔化绵时,故名“绵掌”。

清代嘉庆年间,山西省 文水县孝子渠村人左昌德, 生于1809年,由于他排行第 二,以拳把式闻名“南七北 六省”,人们送他个绰号叫 “左二把”

图片82

左昌德自幼随父习武, 身材魁伟,力气过人,17岁 随父到北京西华门外经营车

轴生意。时有河北省沧 州人外号叫长眉老道的 张德茂,其外祖父张景 和人称神拳教习,是康 熙年间著名拳师。

张德茂见左昌德是 个练武的好材料,于是 收他为徒,左昌德从此 得以接触到武林绝学绵 掌功夫。左昌德早晚苦 练绵掌,一•练就是8年, 武功已到炉火纯青的程

度,后经长眉道人张德茂介绍到苏州开设玉永镖局, 第二年改为昌隆镖局。

图片83

从此,左昌德开始了保镖生涯,走遍大江南北, 历30余载,其间他的儿子左安民、孙子左秉信都跟随 他习武保镖。当时,山西省灵石县坛镇村的续仁政慕 名而来,拜左昌德为师,并随左氏祖孙一同习武保镖。

山西省平遥县南良庄有个叫王正卿的,也是著名 镖师,因失镖找左二把帮忙,遂成八拜之交,王正卿 比左昌德大5岁,因此王为兄,左为弟。他们两人经 常切磋武功,相互交流。王正卿也练绵掌、潭腿等; 左昌德也练习大枪、信拳等,于是后世北京有左家 腿、王家枪之说。

同治年间,左氏后人弃镖局生涯归返山西文水故 里,教拳为生。山西省文水、汾阳、交城、灵石、平遥、

孝义等县市都有习练绵掌功夫者,左氏名震乡里。

后来,续仁政传灵石张家成;王正卿传来平遥的 赵珍、庞永康、张育人等;左秉信传文水县李毓秀、 汾阳市李永柱等。李毓秀学成绵掌绝技后,曾参加山 西省打擂比武,名扬晋中一带,为左氏绵掌诸弟子中 的佼佼者。

之后,有严玉清10岁拜山西省吕梁市著名拳师刘 理锁学练绵掌,后又从师吕梁医院医师任天山继续练 习绵掌、六路潭腿。清代末期,河北河间罗姓将绵掌 功夫传入北京,于是绵掌功夫得以名扬天下。

绵掌手法以掌为主,运转舒展如绵,动作连而不料分为3种套路 断,掌法运行成环,劲力要求内蓄刚劲,外现绵柔,爆发时迅速、快捷,是“顺式 门”的代表拳术之一。

绵掌综合了内外家拳术的 特点,意外拳内联的形式独具 风格,刚柔相济、快而不乱、 慢而不断、刚而不犟、柔而不 软,既兼太极拳连绵不断之 长,又具长拳挺拔大方之美。

图片84

绵掌的基本功为“十三太 保功”,分蹲式、站式、卧式 3段,共13个动作,要求外形 动作与内体运气相统一,具有 气功特点。

绵掌套路分一、二、三路,以一路为基础,二、三路为一路的发展和变 化。另有“连环拳”三 路,一、二路又称“二郎 拳”,特点是内柔外刚,以爆发劲为主,三路又称“白猿拳”,介于绵掌与二郎拳之间,是刚柔兼备、拳脚并重的拳路。

绵掌拳是一种短促灵 便、近战快打的拳术,该拳劲道讲究脆、快、硬,其特点发力迅速,双拳交绵掌短促灵便 替快捷,全套一气呵成。绵掌分四折、八手、三十六 招,它按照擒拿、格斗的要诀编成,招招进手,必有 所获。因此,绵掌练成后,重点在于散手实践,由于 绵掌本身手法、身法、步法丰富,可以演变出许多散手招数。

图片85

绵掌注重身手合一、以意领先的原则,练起来务 求气沉丹田,进则如猛虎扑食,退则如乳燕归巢。绵 掌的基本理论称为“八合论”,要求身与心合、心与 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背与肩合、肩与肘合、 肘与手合、手与脚合。并要求鼻尖、手尖、脚尖之三 尖对照。

绵掌作为内外兼修的掌法,讲究“拳禅一体”论, 所谓“练拳先要练气、气功乃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 之精,终以参悟禅机。”气功是功夫的极轨,只有在

练好气功的基础上,武功才能亦刚亦柔,变化无穷。

因此,练习绵掌,应从练习气功入手,才能使周身之筋骨灵活、 坚实、气血随呼吸循环贯注、如欲运气于指尖、臂、胸肋、腰肾之 间,意之所动气即赴之。

绵掌的站桩基本功有调身、调息、调心之要求。站桩调身以马 步为先,又名站步。“苟能于马步练得好,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 翁。”站桩调息,即专练呼吸之法以增气力,呼吸“肺为气之府,气 乃力之君”;站桩调心,大凡人体之气血,行于虚,滞于实,如胡思 乱想,气必凝结障害,久之则成病。

之后是踢木桩功,以意领气,以气领力,踹踢地上埋设之木桩或 树木,久之腿坚如铁石。练习踢潭腿,共分六路潭腿和左家十路潭 腿,都是训练腿功之基本方法。主要有踢、蹬、跺、钩、践、踹、 摆、扑、挂等。

历代相传的《绵掌拳谱》中记载:起着虎步迎面拳,坐山一拳斜门掌.卷鞭迭肘翻通天.左右卷鞭住前窜。

刁手劈砸穿心拳,翻身金龙合口式,穿心剪手宣肘起,通天袴打十字腿。

江湖腿法

武术中运用腿脚的功夫较多,可以举出 例子就有十路潭腿、戳脚、翻子拳等。较为 擅长躲闪腾挪的北派武术如少林拳等就包含 了大量的腿脚动作,如五步拳、八步拳、练 步拳、穿步拳、版步锤、腰步锤、挡步锤、 涌步锤、八步锤、乱八步、三步架、五步 打、.八步转、掘子腿、溜脚式、十二步架、 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脚架子、连环鸳鸯 步、鹿步梅花桩、八步连环拳、九宫十八 腿、少林二十八步,进步鸳鸯连环腿等。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武术中比较常用的 腿脚动作就是踢、踹、截、挂、摆这5种。自 然这5种又包含了很多变化。但是无论如何, 动作的要领都要求提膝送胯,快打快收,连 续不断宛如流水,凶猛有如撞钟。

图片86

腿法典范代表的潭腿

公元960年,正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有一名大将军,据说可能是 小梁王柴贵,他被周世宗派出征战,统一十国。恰在这时,赵匡胤发 动“陈桥兵变”,被拥立为帝,建立北宋。

图片87 图片88

这名将军在征途中得知朝中 发生政变,早就厌倦官场的他决 定出家,这时他的军队正好赶至 山东,于是他带领亲兵来到山东 临清,在龙潭寺内削发为僧,法 号“昆仑”。

昆仑大师武功高强,他看到 当时社会流传的武术多为拳法,而失于腿法,所以创编了一门适 应士兵征战、偏重腿功的军旅拳 术。因其发源于“龙潭村”,所 以被称为“临清潭腿”。

由于昆仑大师出家前爱兵如 子,因此他的部下对其非常钦 佩,在昆仑大师解散了部队之 后,不少士兵仍愿意追随他,于 是就定居在临清附近。昆仑大师 将自己所创的潭腿功夫传授给了这些士兵。

潭腿创建后,立刻在鲁西地区引发了一股“潭腿 热”,作为自古便有尚武之风的鲁西地区来说,潭腿 的普及相当迅速。

另外,因为靠近大运河,这也使得鲁西地区的武 术交流比较发达。很多商人雇了当地的保镖之后乘船 沿大运河南下或者北上,这样一来,就把鲁西地区的 功夫带到了外地,使得鲁西地区在当时已经俨然有了 一种领袖武林的气质。

赵匡胤即位后不久,便发下 皇榜文书昭告天下,举行全国比 武大赛,以选出最好的拳种。结 果,昆仑大师的徒弟们以潭腿一 举夺得了当时的第一位,成为 了 “宋朝十八家”之首,并与 串拳、大洪拳、小洪拳、华拳 和少林拳并称为当时的“六大名 门”,使临清潭腿声名大震。

临清潭腿共有10路,包括迎 面腿、夹裆腿、里合腿、外援 腿、单飞腿、斜飞腿、十字腿、 挂肩腿、单潭腿、跺子等。有昆潭腿套路派众多仑大师为临清潭腿所制定下的古传。十路临清潭腿的 词谱为:

一路顺步单鞭势, 三路盖马三锤势. 五路栽锤分架打, 七路掖掌势双看, 九路棒锁阴阳掌,二路十字起蹦弹 四路钭踢撑抹拦c 六路勾劈各单展。 八路转环跺子脚: 十路飞身箭步弹,在以上10种腿法练习有一定基础后,方可练习跳 跃和简单的连环腿法。跳跃腿法有二起飞脚、双飞昆仑大师开始传,留下潭腿十路拳脚、双飞燕、金鸡蹬、旋风脚、拧旋子、回身摆莲、跃身摆莲、野马 奔槽、野马奔蹄。

图片89

基本的连环腿法有前后扫堂腿、勾挂腿、回马腿、撩阴腿、风摆 荷叶、里合外摆腿、踢弹返身腿、截腿、抹腿箭腿、蹬踹腿、汤莲 腿、扁跺腿等。

第三阶段则开始练习步法。如:弓步、马步、丁步、虚步、仆 步、歇步、提步、点步、盖步、背步、卧步、登步、跳步、偷步、掏 步、挫步、扭步、俏步、摩擦步、玉环步、连环步、龙形步、蛇形 步、鹤形步、鸳鸯步等。

以上各种基本功和基本动 作学会后可以轮流反复进行练 习。潭腿谱中写道:“练拳不 练腿,终归要后悔”,况且临 清潭腿功用上讲的主要是腿,

所以习练本功法一定要把腰腿 功夫练好。

图片90

在宋代与辽、金的战斗 中,潭腿以自己独到的特点,

取得了不凡战绩。当时,辽、

金的士兵在徒手状态下更擅长 “摔”和“拿”等技巧,这种 技巧最适合近身搏斗,而善 于利用腿部攻击的潭腿,当时 恰恰是克制近身肉搏的最好功 夫,于是就成了对抗游牧民族 的实战功夫之一。

图片91

潭腿克敌制胜,名扬天 下,因此在两宋时期,江湖中 学习潭腿的人很多。到了明 代,潭腿已然发扬光大,朱元 璋手下的开国大将常遇春,就 是当时的潭腿名家。

在最初的潭腿中,有不少 招式都是攻击敌人下肢的,比 如膝盖或者脚腕。人的膝盖和 脚腕往往是最脆弱的地方,一 旦受到重力袭击,就会失去重 心平衡。既可以制服敌人,又 可以不伤他性命。

明代正德年间,河南嵩山 少林寺的相济禅师拜访了临清 龙潭寺。相济禅师的武功很不 错,尤其擅长少林寺的绝学罗 汉拳。而他此行前来龙潭寺的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拜会当 时龙潭寺的住持、昆仑大师的 传人跃空大师。

原来,当年潭腿的创始人 昆仑大师在开创潭腿时,只创 下了 10路腿法,经过多年来的 广泛传播,潭腿形成了多种流 派。原因很简单,每个学会潭

图片92

腿的人都会闯荡江湖,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 对于潭腿进行修正,这也就造成了潭腿流派较多。

但是在当时看来,最正宗的潭腿莫过于龙潭寺的 潭腿了 ^

相济禅师很快与跃空大师成了朋友,两人既可以 谈禅论佛,又可以切磋武艺。也是在这个时候,相济 禅师从跃空大师那里学会了潭腿1而作为交换,相济 禅师也将自己的绝学罗汉拳教给了跃空。

后来两位大师在切磋过程中,又对潭腿进行了改 进,尤其是作为相济禅师来说,他在原有的10路潭腿 基础上,又融合了少林的内功,重新为潭腿加了两 路,这也就是“十二路潭腿”的由来。

而学会了罗汉拳的跃空大师,也将罗汉拳的拳 法,融汇到了潭腿中,以此来弥补了潭腿在拳掌功夫

方面的不足。相济禅师回到少林后,将潭腿功夫传之 少林武僧,少林寺后人又将潭腿的拳架加以改动并添 增两路,故称“少林潭腿”。

少林潭腿为“头路出马一条鞭,二路十字鬼扯 钻,三路劈砸车轮势,四路斜踢撑抹拦,五路狮子双 戏水,六路勾劈扭单鞭,七路凤凰双展翅,八路转金 凳朝天,九路擒龙夺玉带,十路喜鹊登梅尖,十一路 风摆荷叶腿,十二路鸳鸯巧连环”。

图片93

清代末期,临清潭腿名家贺子琴先生与其师弟张 木连先生在北京德胜门外石佛寺设馆授艺,所传弟子 及后代传人,有成就者甚多。潭腿遂在北京广为传 习。贺子琴先生传弟子有金启亮、英启等人。

金启亮原名爱新觉 罗.王福,号“余一”, 满族正黄旗。师承贺子 琴,精通拳械,尤擅临清 潭腿功法。不但能用双脚 踢人面部,而且能用脚尖 踢漏一寸厚的松木板, 武林界人士誉为“潭腿 金”。英启的弟子洪连 顺,曾任国民二十九军 大刀队教官。张木连的 弟子何德全,又称“双枪 何”,曾在南京国术大赛 中获双枪冠军,并得花梨

图片94

木杆银枪头的双枪奖励。由此,潭腿得以发扬光大。

除临清、少林等代表之外,典型的潭腿功夫还有教门潭腿、精武 潭腿和通臂潭腿等。

教门潭腿相传是由昆仑大师晚年所传的清真教回族传人发展而 来,故又称“教门潭腿”。在练法上中盘腿法稍有变动,出式为汤瓶 式,发腿与裆平。

其套路为“头路冲扫似扁担,二路十字巧拉钻,三路劈砸倒拽 犁,四路撑滑步要偏,五路招架等来意,六路进取左右连,七路盖抹 七星式,八路碰锁踩转环,九路分中掏心腿,十路叉花如箭弹”。

精武潭腿是清代末期大侠霍元甲精武体育会传统功法,其套路 为:“头路弓步冲拳一条鞭,二路左右十字蹦脚尖,三路翻身盖打劈 砸式,四路撑扎穿撩把腿弹,五路护头架打掏心拳,六路仆步双展使 连环,七路单展贯耳脚来踢,八路蒙头护裆踹两边,九路腰间碰锁分

两掌,十路空中箭弹飞天边, 十一路勾挂连环机巧妙,十二 路披身伏虎反华山。”

通臂潭腿源自清代河北沧 州一带通臂门的基础功法,将 通臂拳法中的单劈手招式融 进,使之在操肩、操腰方面有 独到之处。

图片95

其套路为:“头路顺步似 单鞭,二路十字蹦脚尖,三路 滚劈贯上下,四路绷点撑抹 剪,五路绷拳滚肘势,六路抹 打摘心拳,七路缠拦连环腿, 八路劈挂迎门箭,九路绷锁穿 胸脏,十路跃步飞箭弹。”

各路潭腿法均讲究内外两 功同行,拳腿并用。潭腿不过 膝,即七寸弹法。要求二目平 视,舌尖微添上腭,津液下 咽,气沉丹田。呼吸从鼻孔, 含虚抱气,不令气散,用意但 不用力。

潭腿功在于内,形领于 外,滋精育气,气意相融。讲 的是伸缩吞吐之功,抑扬顿挫 之法。单腰摇曳,身法传神。

刚柔互用,弹韧相兼,威而不猛,柔而有力。并要步法快、巧、稳。

潭腿身动似槐虫,身活似龙形,闪如轻风退拔刀,蹿高纵远似狸 猫。步法似蛇形,行走似猫行,抬腿如风,落地如针,拳似流星眼似 电,腰似蛇形腿似钻。

潭腿重点则在内功功力上的培养与发挥,强调威则能动,逼则能 用,以简克繁,以逸待劳,变无形象,攻缺击要,巧打击梢,出奇制 胜。潭腿充分利用腿长、力大的特点,讲究“拳三腿七”和“拳是两 扇门,全凭腿打人”。

潭腿套路,朴实工整左右对称,讲究压则缩、放则伸的弹射之 力。压力越大,伸放越快,坚而韧、软而柔、刚柔相济。因此,注重 伸舒展放,收缩紧压的练习,功在于内,形领于外,含虚抱气,气意 相融,单腰摇曳,身法传神,威而不猛,柔而有力,讲的是伸缩吞吐 之功,抑扬顿挫之法,达到拉长韧带,灵活关节,贯通气力的效能。

潭腿在演练时讲究低盘下势,对肩、腰、胯等部位的支撑力和运 动力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下盘需稳健有力,因此,非常注重粧功的 练习。其桩法有单鞭桩、担山桩、三合桩、伏龙桩、伏虎桩、混元 桩、对门桩、双掖桩、四平桩、七星粧等十余种,以定架稳势、调练 气息、培养内功、修炼真气为主。

 

浏览5,4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