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五拳最早由元明时期技击泰斗白玉峰(秋月禅师)在华 佗五禽戏的基础上创编而成,分为龙、虎、豹、蛇、鹤,也称“白 氏五拳”。后来,白玉峰受觉远大师之邀,在少林寺共研武功Q白玉 峰将自己的“白氏五拳”融合觉远的“72势罗汉手”,再揉人内功 心法,增演至170多手,而成“少林五拳”。五拳属于象形取义的拳 种,拳势取材于自然界五种动物的动作,但并非简单地模仿(取其 意而非就其形),而是通过这些动作形象地解释人的身心两方面的诸 多难解的现象。起初似乎并不只限于五种动物,随着五拳的理论化、 系统化的加深并受到“五行合一”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最终定格在 龙、虎、豹、蛇、鹤五种动物上。
五拳又属于内功拳,五拳的每一拳势吸与呼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拳素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 之说,又有“人之一身,精、力、气、骨、神五者,必须交修互炼, 始可臻上乘神化之境”之说。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以上说法误读 为龙、虎、豹、蛇、鹤五势与神、骨、力、气、精五者之间有着必然 的对应关系。龙拳练神,并不是说龙拳只练神不练其他四者,其实龙 拳也可以练骨、力、气、精,之所以说龙拳练神是因为以龙之形解其 拳之意最贴切的缘故。其他四拳也都是这样。五拳既象形又内功,从 形中取筋骨,从内中取精神,无内不能运气,无形不能使力,运气使 力是五拳的本质所在。
在历代的传承中,没有留下如何在实战攻防中运用五拳的具体方 法,事实上,五拳是加强运使能力的气功拳法,只因把很多动作像拳 术一样编排成套路而称拳而已。虽说是拳术,但并不是以提高攻防能
力为其根本目的,而是强化人体内外各部位的功能,并注人活力,从 而以最终达到“沉实厚重、活泼虚灵”为其根本目的,这正是为何 称五拳为“内功拳”的原因所在。
人们一谈起拳术就马上联想起拳势与攻防的某种联系,即拳势在 攻防中的运用。一般拳术都是把实战中的一系列攻防动作按照某种原 则编排而成的。而当初,创五拳时首先暂不考虑攻防理念,而纯粹讲 究拳术动作对人身的锻炼作用,即把如何才能使步法更加稳健、腰部 更加灵便、手脚更加协调、眼力更加锐利以及气血更加畅通等问题放 在首位。其实,没有一种拳术能够囊括所有攻防变化,攻防变化的演 练是拳外的事情,如果不把着重点放在“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上,而放在攻防转化意念上,那么只能说对五拳理解得并不深刻,这 与买椟还珠无异。先把身子练得强壮如铁,且令气力变得纯正之后, 再去练攻防才是正确的技击步骤,否则纵有千万招法也无济于事。
总之,五拳最终能使人达到运使之极致,身法之化境,练习者必 须勤练探索,当练得“身坚气壮、手灵足稳、眼锐胆实”之时,在 强敌面前,便可以应手取效,制敌于谈笑之间。
基本步形
正马步
两脚分开,比肩略宽,屈膝半
蹲,膝部与脚尖垂直,将脚尖向前,
全脚掌着地。挺胸塌腰,紧臀收腹,
两肩下沉,正头竖项,目视前方。
(图 1-1)

- 左马步
由正马步稍向左转体,身体下沉,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尖向 左,紧臀、塌腰、挺胸、沉肩,目视左前方。(图1-2)
- 右马步
由正马步稍向右转体,身体下沉,重心落在左腿上,右脚尖向 右,紧臀、收腹、塌腰、沉肩,目视右前方。(图1-3)

- 虚步
以左虚步为例。左脚上前一步,右
腿屈膝,重心落于右腿上,左腿前脚掌
点地,右脚尖斜向前。上体正直,臀部
收敛,虚实分明。(图1 -4)
右虚步与左虚步动作相反。

- 弓步
以左弓步为例。左脚上前一步,两
脚前后距离约三脚掌长,左右距离约一
脚掌长。左腿屈膝,膝盖与脚尖连线垂
直于地面,左脚尖略里扣;右腿伸直,
全脚掌着地,右脚尖斜向前方。上体正
直收腹,两腿成前弓后箭。(图1-5)
右弓步与左弓步动作相反。

基本手形
龙爪手
五指张开,拇指梢节屈曲,其余四指根节伸直,中节和梢节屈 曲,虎口撑圆,掌心含空。(图1-6)
虎爪手
五指张开,中指、无名指、小指略并拢,拇指屈曲,扣于虎口, 其余四指根节伸直,中节和梢节屈曲,掌心挺力。(图1-7)
豹爪手
拇指扣于虎口,其余四指并紧,根节伸直,中节和梢节屈曲,指 腹贴于指根处。(图1-8)

食、中二指相并伸直,无名指与小指屈于掌根,栂指压在无名指 梢节之上。(图1-9)
食、中二指伸直,略张开,无名指和小指向掌内弯曲,指尖向 外,拇指略屈,指尖与无名指尖遥遥相对,虎口撑圆,掌心含空。 (图 1 -10)

这一套五拳,是少林寺流传最早的、技击性比较突出的内功拳。 练法次序以虎、豹、蛇、鹤、龙为主,与少林宗法五拳的虎、豹、 龙、蛇、鹤的练习顺序和动作法则均有差别。练习时,发声调息,刚 柔相济。
注意:秘法五拳的练习,方向变化较为复杂,书中所列动作图, 为方便读者参照学习,均以左右转折演练形势的图形为主,而具体变 化的方向,则在文字解说中注明。希望读者在学习时,以文字结合插 图互参,方向以文字为准,动作以插图为准。
虎拳,多模仿虎的凶猛动作,注重集内力于肢端,发声以壮威 势。由于它外猛内柔,所以又叫虎法蛇音。习练时要注意内外俱练, 巧用吞吐之音,一般发力时吐音,收蓄时吞音。
0)猛虎缩腰
- 并步正身直立,两掌下垂附于体侧,呼吸自然,目视前方。 (图 2-1)
- 左脚向左侧摆开半步,两掌成虎爪收于腰侧,两前臂靠于腰 间,爪心斜向前下,两虎口侧遥遥相对;同时,口吐“嘘”字音, 将气徐徐吐出,全身放松。(图2-2)
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跟着跨上一大步,成右马步。吸气的 同时,双爪略向上抬。接着,双爪向前下落置于右腿两侧,爪心向 下,沉肩坠肘,闭口发“哼”字音。(图2-3、图2-3附)

猛虎出洞
右脚向前踏出一步,左脚随之前滑一步,仍成右平马步;同 时,两爪变掌向右前伸出,掌心向外,虎口向下,高与肩平,吸气。 (图 2 -4)
配合口发“吁”字音,两掌用力握拳内转成拳心向上,肘部 略屈,收蓄含力。(图2-5)

(3)脚踏金砖
左脚上前一步,两拳收抱腰间;同时吸气,右腿屈膝提起。 (图 2-6)
右脚顺势用脚跟向前地面一顿,震脚后仍成右平马步,口发 “吓”字音,目视前方。(图2-7)

虎爪穿心
双拳变掌,两脚不动,扎稳桩步。两掌心向上,拇指内屈成柳叶 掌,伸臂向前戳出,高与肩平,两掌棱相贴。口发“嘶”字音,目 视前方。(图2-8

推窗望月
右脚向前踏上一步,左脚随之跟进一步,仍成右平马步。同时, 两掌略内收,转腕扣指成虎爪,用力向前推出,爪心向前,目视前 方。(图2-9)
斩妖剑
双手握拳,转腕成拳心向上,屈肘向腹前拉回,至两肘抵住 腰间。同时,口发“吁”字音。(图2-10)
体左转180度,成左马步,左拳顺势收回靠于胸前,拳心向 下;右拳变掌,顺势向左前劈出,掌心斜向上,高与面平。口发 “嘶”字音,目视右掌前方。(图2-11)

黑虎偷心
体右转180度,面南成右马步。同时,两掌变成虎爪,向左、 右侧击出,两肘尖对腰际,内收夹劲,两前臂与地面平行,两虎口向 上,口发“哼”字音,目视右前下方。(图2-12)
双爪变拳,向右前合拢冲出,两拳眼相对,拳心向下,高与 肩平,目视前方。(图2-13)
浏览7,356次